观察源于细节 活水源于泉眼
发掘生活之源引出源头之水
发掘生活之源引出源头之水作者:文敏李彩香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年第11期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课: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
这是由于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平常单调的语文教学阻隔了生活的源泉,不少老师教学不注重生活链接,语文教学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这样往往使语文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语文学习也就毫无情趣、索然无味了。
教育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
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
”让语文教学植根于火热的生活,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热爱语文!一、发掘生活资源,引出源头活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学。
正所谓“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生活。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在上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看书、阅报、上网等,了解波兰当时的社会背景。
上课时,学生们交流得滔滔不绝:有的介绍波兰的历史,有的介绍肖邦的一生,有的谴责沙皇俄国的厚颜无耻、凶残,尤其是有的学生还上网查阅了令世人关注的伊拉克战争!残酷的战争,鲜活的画面,真实的素材,让学生不仅了解当时波兰的环境恶劣,深刻理解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做法,也让孩子感受到肖邦那至死不灭的爱国热情!用生活资源拨动学生情感心弦,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课后,我又留下这样一份作业:“通过这一课学习,我们也感受到了和平对社会安定,对国家、个人是多么重要呀!我们又该如何维护和平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关注社会,每天利用晨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活阅读两相济 文思泉涌活水来[论文]
生活阅读两相济文思泉涌活水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习作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语言干瘪,追根究底是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课外阅读面窄、不注意材料的积累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材料。
一、细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教学生写作,首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验生活,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
教师应指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直觉,没有思维的观察是肤浅的,不是真正的观察。
观察不仅是看,还要动用耳、手、鼻、口等感官多方面去感知和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
为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教师应该帮助、指导学生寻找生活的“源头”,鼓励学生多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
如在指导习作“家乡美景”时,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和家长一起去爬家乡的小山,去家乡小河边领略独特的景色。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丰富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阅读积累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走进教材,就近取材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范本。
所以,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读后作批注,背诵精彩语段然后仿写。
充分运用课文,跟着课文学写作文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比如写人的《背影》一文,笔者让学生背诵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段落。
作者能抓住父亲爬月台的外貌、动作、语言这些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同时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父亲在家境颓唐的情景下对儿子无私的爱,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将父子情深有力地表现出来。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表现父爱、母爱的文章并不仅仅是得了病父母心急如焚地送我们上医院,也不仅仅是父母不辞辛苦挣钱供我们上学,而是可通过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父母对我们的爱,这样更感人。
“观察、体验”——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观察、体验”——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作者:高林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1年第12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写作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一宗旨。
怎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挖掘写作的“源头活水”,而这一切就离不开观察和体验。
没有观察和体验,学生就会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常见于有的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唉声叹气;没有观察和体验,教师费尽口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迎合老师的要求而胡编乱造,出现了作文假、大、空的现象,违背了作文写真情实感的原则。
故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有效观察,真实体验,力求一个“真”字,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之基。
一、观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写起”,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这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多留意,为写作积累素材,不能“身在宝山不识宝”。
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写作方法时,福楼拜要求他站在自家门口,把每天看到的许多马车经过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如让学生感受高山巍峨中的雄壮之美、江水滔滔中的曲线之美、风雨雷电中的自然之美、鱼翔浅底中的动态之美、层林尽染中的静态之美……自然现象变化万千,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它们就是学生习作内容取之不尽的“宝藏”。
我们应教会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培养一颗善于感受、勤于感悟的心,用他们自己的思考去写自己的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运用“源头活水” 开启习作大门
运用“源头活水” 开启习作大门学习写作,就好比是学习游泳一样,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水引入到自己的笔下。
有水便有活力,同样,写作也需要源头活水。
运用“源头活水”是指在写作时汲取源自生活和自然的灵感,用心感受,创造出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作品。
习作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许多人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陷入了“无源之水”的境地,思绪涣散,无法流畅地进行表达。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源头活水”的方法,让写作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
生活本身就是我们最宝贵的源头活水。
每一天的经历都是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够发现许多值得记录的细节。
一个街头巷尾的风景,一次与朋友的谈话,一段陌生人的对话,都能够成为我们写作的灵感源泉。
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便是我们写作的灵感来源。
要善于感受自然的气息。
自然是写作中最为源头活水的部分之一。
当我们置身于自然界中时,我们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流水潺潺,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写作的灵感。
田园诗人对自然的感悟成为他们的创作灵感,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更为重要的是,自然能够给我们带来放松和舒缓,让我们的思绪更加清晰,写作更加畅快。
要善于倾听心灵的声音。
写作是一种内心的表达,因此我们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生活中的烦恼、喜悦、忧愁和欢乐都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当我们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会发现无穷无尽的新奇和感动。
这些情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灵感来源,让我们写出更加真实和动人的作品。
要善于锤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虽然源头活水的灵感是写作的重要来源,但是若没有良好的写作技巧,这些灵感也很难得以表达。
我们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学习和磨练。
可以读诗赏画,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写作技巧;可以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多读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
运用“源头活水”开启习作大门,可以让我们在写作中更加畅快和自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彭宝华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年第44期写作教学中,选材和谋篇一度困扰着我。
记得刚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思路不够清晰。
于是,我潜心思考解决的办法,查找资料。
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慢慢积累,精心总结,渐渐有了点儿心得。
选材方面核心问题是:如何把生活材料变成作文素材?首先,生活是源泉——捕捉点滴细致观察。
善于捕捉点滴生活,能够细致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点滴皆可成文。
心凝神会,静心观察,宁静致远。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形象的向我们指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文章应如股股清泉从心间流出,心间清泉源于多姿多彩的生活,源于从生活中捕捉材料的本领。
观察生活,师法自然,向自然寻求灵感,方能有源头活水。
那么该如何观察生活呢?观察生活要有注意力,注意力——决定思维的深度。
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工作和集中注意力。
“刻苦”这种素质在中国有很多年的历史,也有很多典故。
勤奋是一个人有创造性地工作的前提,不勤奋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好。
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原因。
学校有责任,不仅应该让学生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且应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其次,启动思维,打开通道。
用感觉、思维、情感来驾驭材料,才能真正感受生活,变材料为素材;立意可大处着眼,而选材可小处入手。
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好处:作文立意要高,能逼近社会、时代乃至人生的“大”问题。
否则就事论事,终嫌思想单薄、境界狭窄。
然而这种“大”问题,直接揭示不易,或者效果不好,舍“大”取“小”,反让人耳目一新。
所以,“以小见大”的手法既是具体的写法技巧,又是构思文章的技巧。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1 4 第 1 期 00 2
教 学 实践
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华 ( 苏省 高邮 市八桥 中心 小学 江 250 2 6 0)
浅谈初
浅谈在 习作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摘 要 : 《 文课 程标 准 》要 求五 六年 级 学生要 “ 语 养成 留 心观 外 形 、生 活 习 性 。 一 部分 学 生 说 得 干 巴 巴 的 ,有 的 甚 至 说不 出 察 周 围事物 的 习惯 ,有 意识 地丰 富 自己的见 闻 ,珍 视 个人 的独 特 来 。我 没 有急 于求 成 ,而 是提 出 比较具 体 的要 求 ,让他们 回去观 感 受 ,积 累 习作 素材 ” 。 因此 ,培 养 学 生 留心 观察 和 勤 于思考 的 察 以后 再 写 。过 了两天 , 再叫他 们 说时 , 的确生 动 多 了。一位 学 习惯和 能力 ,是 小 学生获取 写作 素材 的源 头活水 。 生 这样 叙述 猫 捉老 鼠的情景 :我 看 见我 家 的猫 趴 在米 缸边 一动 不
动 ,两 只 眼睛 圆溜 溜地 盯着 一个 地方 ,眨也 不眨 ,铁 鞭似 的尾 巴 不 时地 左右 摆动 着 ,两 只耳 朵竖 得 高高 的 。停 了一会 儿 ,只见 小 《 文课 程标 准 》要求 五 六年 级学 生要 “ 成 留心 观察 周 围 猫 “ ” 的像箭 一样 扑 过去 ,接着 “ 语 养 嗖 吱一 吱 ”几 声 ,小猫 就捉 住 事物 的 习惯 ,有意 识地 丰 富 自己的 见 闻,珍 视个 人 的独特 感 受 , 了一 只老 鼠。”这一 生动 具体 的描述 就来 源于 细致观 察 。 积 累 习作素 材 ” 。学生 的写 作 素材何 处 来 ?有些 是从 阅读 中来 , 平 时,我 根据 农 村小 学生 的特 点 ,时 时提 醒他 们观 察事 物 , 有 些是 从 生 活 实 践 中来 ,但 更 重 要 的是 从 对 事 物 的 留 心观 察 、 把 握 事物 的特 有 个 性 。世 界 上没 有 两 粒 沙 、 两 只蝴 蝶 是 完全 相 勤于 思考 中来 因此 ,培养 学 生 留心观 察和 勤于 思考 的 习惯 和 能 同 的 , 更不 用 说 两 件 事 、 两个 人 了 。只 有 抓准 事物 的特 征 , 并 力 ,是 小学生 获取 写作素 材 的源 头活 水 。 使 它 与 同类事 物 区别 开来 ,才 能达 到观 察 的 目的 ,才 能够观 察 出 鲁 迅 先 生 曾 说过 : “ 果 要 创 作 , 第 一须 观 察 。 ” 察 , 许 多 别人 察觉 不到 的 东西 。 因此 ,我们 要 让学 生学 会用 自己的心 如 就 是仔 细地 看 ,仔 细地 听 ,认真 地想 。 当然 ,作 为语 文教 师 , 自 灵 去 感受 ,用 自己的 思想 去判 断此 事物 同彼 事物 之 间 的关系 , 明 己首 先 应 当做 生 活 的 有 心 人 , 并坚 持 经 常 带领 学生 到大 自然 中 白其特 点 和实 质 。特 别重 要 的是指 导学 生 学会把 瞬 间看 到 的、听 去 ,到 各种 不 同的 景点 中去 ,到社 会 中去 , 引导他 们观 察 自然 , 到 的 、想 到的 有条 理地 记 下来 。如 果不 记下来 ,即使 当 时灵感 再 观察 社会 上 的一切 。儿童 的无 意注 意 占很 大的 优势 ,他 们不 能凭 怎 么好 ,也 会像 过 眼烟 云 ,稍纵 即逝 ,在 脑 中不 留痕 迹 。所 以, 自己的理 智控 制 自己的情 感 ,他们 的观 察往 往 是随 意 的、不 自觉 我坚 持 让学 生 写读 书笔 记 、观 察 日记 ,记 下 自己的所 见所 闻 ,录 的 ,甚至 是无 目的的 。这 样 ,哪怕 是非 常 熟悉 的东 西 ,学生 写起 下 自己阅读 的所 得所 感 ,结 合语 文课 上学 到 的知 识 ,主动探 索其 来也会 无 从下 笔 。记得 有 一次 ,我 问学 生 ,学校 橱 窗前 有几 个半 中 的道理 。这样 ,学 生 的观察 能 力提 高 了 ,积 累 的作 文素材 丰 富 圆的小 花池 ,里 面 有哪 些你 所熟 悉 的花 ,好 多 同学居 然猜 谜语 似 了 , 习作 兴 趣 更 浓 了, 也不 再 为 作 文 没 东 西写 而 咬 笔 杆 搔 头皮 的说不 准 ,尽 管他们 每 天都 要 多次从 花池 边来 回走 过 。从 这一 点 了 。写作 文 时 ,学生 个个 成竹 在胸 ,落 笔 迅捷 ,无 论在 写作 内容 说 明 ,学 生没有 养成 留心观 察 的习惯 ,写 作文 时脑 中就会 一片 空 上还 是在 写作 的 方法 和形 式上 ,他 们都 比过去 思路 更开 阔 ,用词 , 白,无 话 可写 。因此 , 教师 要在 生活 中做 学生 的 引路 人 ,使他 们 更准确 ,语 言更 生动 形象 了 。 知 道 , 自然 世 界 丰 富 多 彩 ,处 处 留心 皆学 问 ,只 要 用 心 观 察 体 实 践 告诉 我们 :观 察 训练是 作文 教 学 中的一 个重 要环 节 ,必 验 ,就 能发现 和认 识 许多 自己原本 不 熟识 的事 物 ,进而 由表 及里 须与 阅读教 学结合起来 。要提 高学 生写作 能力 ,并非 一时一刻 就可 了解 事物 的本 质属 性 ,积 累丰 富 的人文 知 识和 自然 科学 知识 ,就 以做 到的 ,要经 过 长期 的观察训练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观察习惯 ,调 能获 得好 的作文 素材 。 动和激 励学生 写作 的积 极性 ,要 消除学生 自身的心理 障碍 ,变 “ 要 古人 云 : “ 人 以鱼 ,不 如授 人 以渔 。”教 给 学生 正确 的观 我观察 ”为 “ 要观察 ”,使他们 愉快地 学习、生活 ,形成一种观 授 我 察 方 法对 于提 高学 生 的观察 能力 是十 分重 要 的 。 一 ,我 指 导学 察一 积 累~ 写作 的 良性循环 。长期 以往,我们 的学生就会走 出 “ 次 作 生 写 一篇 描写动 物 的作 文 ,动笔 前 ,我先 让 学生 说说 这种 动物 的 文难 ,难作 文 ”的困境 ,进入 “ 作文 乐,乐作文 ”的境界 。 阅 读 教 学 是 中 学 英 语 教 学 的 ‘ 重 要 组 成 部 生 自读后 仅 了解 下 故事情 节 。 由于 教学 方法 单一 陈 旧,学 生感 个 分, 作为 语言输 入 的主 要环 节之 一 ,在英 语 教学 中 到 乏味 , 没有 阅读 兴趣 ,很 难 锻炼 他们 的 阅读 能力 。这样 的 教学 茹 占有重要地位。英语阅读教学对于复现、巩固旧 不 利于 培养 学 生 的阅读 能力 ,对 学 生整 体英 语水 平 的提 高影 响重 词 ,学 习新 词 汇 , 扩 大 词 汇 量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大 。 趣 ,锻 炼 思维 ,培养 学 生分 析 、判断 能力 ,对 发展 合理 利用课 本 阅读 资源 舌 个 性 ,磨励 意志 ,陶冶情 操 ,提 高人 文素 养等 方面 在初 中英语 教材 中,有 大量 的 、优秀 的 阅读 素材 。这 些材料 都起 着 重要 作用 。 可以说 阅读 教学 是否 成功 关 系着 大 多直接 从 英文 报刊 、杂 志 、 网络 文 章 中摘选 或稍 作修 改 。这样 市 英语 教 学的成 败 。培养 学 生 的阅读 能 是主 要 教学 的 阅读材 料 非常 纯正 ,无 论在 写 作技 巧方 面 ,还是 在词 汇运 用 、 江 目标 之 一 。 新 英 语课 程 标 准 把 阅读 技 能 目标 描 述 句子 运用 方 面都 是非 常典 型 的优秀 之 作 ,是培 养学 生 阅读 能力 的 为 :朗读 各种 文体 报 刊 杂志 、原 著斤 理解 大 意 , 良好 素材 。 因此 ,在 教学 中 ,教师 应 该有 目的、有 针对 性地 利用 找 出或获 取 中心意 思 、作者 意 图 、观 点 和态 度 的相 这 些 文章 ,充 分利 用 课文 的思想 内容和 语 言材料 进 行课 文教 学 , 关信 息 。根 据 情景 、上 下文 、 构词法 来猜 测 生词 或 在 课文 教 学 中培养 学 生实 际运用 语 言 的能力 ,提 高 学生对 英语 的 词 组 的意 思 ,分析 句子 结构 、 理解 句子 ,理 顺事件 整 体理 解 力 ,以此 教会 学 生剖 析句 子结 构 ,解读 难 句 ;教会 学生 级 发 生顺 序 、人 物行 为 ,预测 事件 情 节发展 和 可能 的 理 清其 基本 结 构和 各段 之 间 的关系 ,从 而帮 助学 生 培养 阅读 兴趣 中 结局 ,用参 考 资料 、工 具书 、 网络等 不 同资源 重 组 和 良好 的阅读 习惯 。 加 工信 息 ,解 决各种 问题 ,进 而培 养 良好 的 阅读 习 二 、 加 强学生 的朗 读训练 仪 惯 、阅 读 策 略 , 形 成 阅 读 兴趣 ,最 终提 高 阅读 能 对 学生进 行 朗读 训练 是提 高 学生 阅读 能 力的 重要途 径之 一 , 力 。但 是纵 观初 中英 语 阅读教 学却 存在 很 多 问题 。 通 过 朗 读 学 生可 以掌 握 正 确 的语 音 、语 调 , 可 以培 养 学 生 的 语 许 多教 师在 阅读 教学 中 ,有 的把 阅读 当精 读 ;教学 感 , 会 在潜 移 默 化 中影 响 学 生 的 阅读 能 力 。 同 时 能让 学 生 养 成 过程 就是 讲解 生 词、补 充 词组 、 罗列搭 配 、逐 句逐 大声 朗读 的 习惯 ,帮助 学 生 克服 害羞 的心 理 。朗读 的方 式 多种 多 一 段来 分析 句子 结构 、语 法 等 。而有 的教 师相 反 ,把 样 ,有跟 录音 机 复读 、学 老师 范读 、分 角色 朗读 、男女 比赛 读 、 阅 读 当作 课 外 阅读 课 上 ,划 词 组 ,对 对 答 案 ,学 分组表 演 朗读 等方 式 。 因此 ,教师 在教 学 中要 结合 具体 的教 学 内
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描绘了一幅清晨春江景象,水清如镜,源头清泉不断涌出。
本文将从水的象征意义、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应用、诗词赏析和意境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水在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生命、灵感和希望,而源头活水则代表着原始纯净的力量和持续不断的动力。
我们生活中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推动前行,因此源头活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诗词赏析中,这句诗反映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意境深远。
通过对这句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与反思,传达出关于坚持初心、保持清净的主题,展现出苏轼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引言:文章背景、作者介绍、文学意义正文:水的象征意义、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应用、诗词赏析、意境表达结论:启示与反思、传达的主题、艺术成就1. 引言1.1 文章背景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清澈活泼的水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在古代文学中,水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生命、希望和变化。
正如文章背景所述,这句话是在描述一个清澈的方塘,源头活水从中流出,给人带来了清新和活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源头活水更是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希望的来源。
正是由于有了清澈活水的注入,半亩方塘才得以一鉴开,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地方。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探讨水的象征意义、源头活水的重要性、生活中的应用、诗词赏析以及意境表达等方面,以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和探讨,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与反思,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并欣赏到其艺术成就。
的描述为我们整个文章的起点,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关于“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探索之旅吧。
1.2 作者介绍本文选取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浣溪沙》。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文楚,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寻找源头活水 倡导生活作文
寻找源头活水倡导生活作文作者:李磊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6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和教师望而生畏的科目。
提到作文,学生一写头就疼,老师越教头越疼。
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学生无从表达。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寻找源头的工作。
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
多体验生活,习作才有源头活水,文章才会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生活有心人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都可以成为作文资源。
春和景明,百花吐艳;夏山如碧,莲叶满湖;秋风送爽,金桂飘香;冬雪漫天,素裹银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花草树木,用心感悟,练就发现“美”的眼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情动于衷,发而为辞,用审美之心,探究景之神韵,便能写出佳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更要来自于现实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
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物,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
例如要写春天,当春天来临时,带着学生去野外走走看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泉眼无声惜细流
泉眼无声惜细流德育如水润心灵作者:杨一彪等来源:《中国德育》2014年第03期生命教育原来可以这样做生命教育的理念现在已逐步深入中国的教育界,生命教育的实践也悄然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学开展。
但生命教育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德育工作者,在一些学校甚至被当作“花瓶”高高供起,也因生命教育“无法量化”和无法“短期见成效”而被实质性地边缘化。
泉州市培元中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命教育之路,真正把生命教育融入到了校园文化之中,使生命教育不但具有了实效性而且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发现生命之美”—校园生命教育模式培元中学生命(心理)教育以“重预防、重全体、重体验”为理念,以“发现生命之美”为主题,以“体验式生命教育”为创新模式和突破口,以“生命(心理)教育中心”为工作开展平台,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生命教育网络。
学校的生命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人生体验,工作重点和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快乐,进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目前,我校共承接了三个国家级生命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发现生命之美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品味艺术—欣赏人生(艺术之美)、传承经典—感悟人生(文化之美)、拥抱健康—把握人生(生命之美)。
这主要包括:“生命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实践与研究”“南音生南国—体验传统艺术之美”专项研究、“书法与繁体字阅读—体验文化传承的价值”专项研究、“国学—我的人生财富”专项活动、“悦读,体验生命成长快乐”主题研究、“我与…百年培元‟”校史研究、“雅言经典天下传”经典诵读实践与研究、“心育排舞—体验生命健康的快乐”心育创新性研究、“亲亲孩子、亲亲书”生命教育家长培训计划、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体验式生命教育成长营活动、体验式生命教育实验班的研究与实践……除此之外,我校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泉州培元中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观察习惯
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观察习惯作者:张丹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4年第07期养成观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获取全面而独特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笔者认为可从几方面着手。
一、拓宽渠道,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他们开朗活泼,做事积极,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
1.抓住特定情境,观察事物细节小学生的观察是粗略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
如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观察校园一角,告诉他们应注意校园的建筑风格、校园的绿化布局等细节。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或者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在特殊时间段的样子。
观察点越小,学生的观察就会越细致,作文也就越能写得出真情实感。
2.抓住好奇心理,观察事物变化学生的好奇心强,只要是新奇事物和富有变化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变化,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天气、道路的变化,聊聊实事政治和新闻,说说学校和班级里的新鲜事……在谈话中,学生们侃侃而谈,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越来越有趣的世界,越来越会观察的自己。
3.抓住绘画兴趣,图像再现观察如果是观察具体而单一的事物,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绘画能让学生释放童心,张扬好奇心,激发学生用色彩和图形表现自己的童心世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分门别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顺序人们从事一项活动,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事物也是如此。
基本的观察顺序包括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等。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教版新课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摒弃了封建式的“单轨制”教学模式后的一种新思路,也是我校教改实验课题。
实践证明,此项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
配合学校的实验课题,我想谈一下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把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
一、读书与摘记结合,积累语言“点石成金”的故事,很多人都熟知。
那小伙子不要金子,却要老神仙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小伙子聪明,因为再多再大的金子也有用完花光的时候,只有自己能点石成金了,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授给学生的,也应该是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这手指头是什么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以及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个手指头的运用自如,光有课堂教学和语文课本还难以全面培养,还必须辅之以广泛的课外阅读。
这也是“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课题要求教师做到的。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安排一个合理的训练程序,也就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利于反复巩固所得,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贵在合理安排,避免课外阅读的散漫性和随意性。
1、学一篇课文,就向学生推荐几篇课外阅读文章和书刊。
如学习了毛泽东的《长征》,就推荐《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推荐《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安徒生童话选》。
这种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2、做到精读与博览有机结合。
鲁迅先生早在20年代就教育青年说“爱看书的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统览。
”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是针对阅读的广泛性而言的。
精读,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主体和准备,是学生首先应掌握的武器,而博览则是补充和运用武器的方式。
浅析写作的“源头活水”
浅析写作的“源头活水”作者:李晓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年第11期朱熹在《观书有感》里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用到写作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写作的源头就是积累素材,只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能够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路。
也有俗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见材料的贮用是佳作华章的前提,要使作文材料充实、丰富、新鲜,就更要重视材料的贮备。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积累到我们写作的素材。
一、关注生活小事学生应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可从生活小事中挖掘素材,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理、善、美和引人深思之处。
上海市一考生的《心里美滋滋的》一文:妈妈近来憔悴了不少。
是啊,为了这个家,她太疲惫了!……我拿着梳子神秘兮兮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我知道您这一段时间够累的,快坐到沙发上歇歇吧,我来给您梳梳头,书上说,梳头可以消除疲劳。
”妈妈顺从地靠在沙发上,幸福地闭上眼睛。
我拿着梳子顺着妈妈的头发,从中间向两边轻轻地梳着,突然间,我惊讶地发现,妈妈乌黑亮丽的秀发中,竟夹杂着几根刺目的银丝。
这是怎么了?要知道,妈妈还不到四十岁呀!哦,这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呀!拿着梳子的手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细心的妈妈显然觉察到了,赶忙问:“宝贝,你怎么了?”我赶快用手揉了揉眼睛,说:“没,没什么,有一根头发碰着眼睛了。
”说完,又继续梳了起来。
“哎哟!”妈妈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声音很小,但我还是听见了。
原来,梳子绞住了妈妈的几根头发。
我赶快放慢节奏,用心慢慢地梳着,梳着;妈妈闭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这一份无比温馨的气氛之中。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伸了伸懒腰,刚想说:“好了!”可看到妈妈那舒服、满足的神情,我不忍停止,于是又俯下身子轻轻地梳了起来……有时,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便能令文章顿然生色。
这篇文章讲述的只是一个梳头的场景,但因为有了亲身的经历,有了真切的感受,寻常事件也就变得光彩夺目了。
寻源挖泉 精心指导 分步落实
寻源挖泉精心指导分步落实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
写自己想说的,这在我们成人看来,很简单。
但对学生而言却困难重重,从“会说”到“会写”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训练。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进行训练,让学生逐步获取进行习作的知识和能力呢?一、寻源挖泉,解决“无话可说”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1.唤醒学生潜在的记忆。
在习作指导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唤醒记忆,回想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事,从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例如: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父母对我的爱》或者是《我对父母的爱》。
学生们每天都和父母相处,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感人的故事。
但很多的事情因为小而被疏忽了,更多的事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记忆尘封了。
对于这么一个内容,我们不要急着要学生动笔,应先组织学生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唤醒学生潜在的记忆。
学生们通过交流,从一开始大部分同学都说“我”生病了,爸爸妈妈如何照顾我这种大事件,慢慢得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鸡皮蒜毛的小事,从这些事上都可以看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在彼此的提醒中,学生们找到了自己最想写的事。
学生有的写在公交车上,妈妈为我让座;有的写上小学后,爸爸妈妈为了我的学习,全家人都不看电视;有的写爸爸妈妈为了能让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陪我一起锻炼身体,并使用各种方法“逼”我参加体育项目……2.积累儿童生活的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
”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活动、节假日信息提醒为学生创造生活。
比如母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事,可以是帮妈妈洗碗,帮妈妈捶背等,让鲜活的生活素材永记在学生脑海中。
3.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源头”与“活水”——主体参与式学习策略之观察策略在作文教学
“源头”与“活水”——主体参与式学习策略之观察策略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9-12-10T13:14:11.0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1期作者:李楠楠[导读] 而“活水”其实就是我们学生的主体参与。
要实现源头得宜,方能活水不断。
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二实验中学138000 摘要:“源头”其实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而“活水”其实就是我们学生的主体参与。
要实现源头得宜,方能活水不断。
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关键词:源头活水主体参与学习策略主体参与式学习策略就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参与而产生的。
所谓主体参与式作文策略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作文教学活动,以实现作文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主体参与式学习策略主要有五项内容即观察策略、讲解策略、强化策略、内化策略、活化策略。
本文只论述观察策略。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这样一句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意在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只有读得多,积累的知识才会常新。
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性词语“源头”与“活水”,那么这两个关键词让人很容易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
“源头”其实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而“活水”其实就是我们学生的主体参与。
要实现源头得宜,方能活水不断,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但是在今天的作文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教师面对作文教学的茫然和学生面对作文的毫无感兴趣,整个作文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毫无组织的随意放任式、心血来潮的自由发挥式、兢兢业业的指导取代式。
这些方式没有关注到学生主体。
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作文教学成为一种负担。
其实我们的作文学习策略是有据可依的,作文学习必须采用主体参与式学习策略,强调人的主观意识、主体地位,就学生而言,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点,勇敢表达真实的内心感受,让真正实现热爱写作,能够在写作中挖掘生活闪光点,从而实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
观察为源头,写作活水来
观察为源头,写作活水来作者:何文红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09期学生习作时常常无从下笔,这是作文教学的老难题。
为了摆脱这种窘况,教师应着力去挖掘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且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这个源泉,使他们写作时涌现出活水来,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提高水平一提到写作文,不少学生或抓耳挠腮,或眼盯天花板,或嘴咬笔杆,迟迟下不了笔。
究其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想写作文,手中却没有素材。
要想改变这种窘况,关键是要让学生心中有“米”(写作素材),才能“炊”(写)出来。
那么“米”从何处来呢?这也是当下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鲁迅先生也说过:“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是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提高作文水平呢?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素材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
”这精辟地指出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有文章。
对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首要任务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人,对此,教师要是善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不仅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让他们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
那么,观察谁呢?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学校的老师、同学、保安,路边忙碌的清洁工,商店的老板,超市的员工等,都可将他们做为观察的对象。
有了这么多留在记忆中的人,遇到写人和事的作文时,孩子们就可信手拈来,不再为找不到写作素材而烦恼了。
下面是一位小学生在观察基础上的习作《看捏泥人》:星期天早上,我在公园散步,无意中往公园门口的广场一瞧,发现有一群人围在广场角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活动是发展观察力和思维的有效方法。
”开展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小学生动一动、玩一玩,做做小实验、小制作等,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探索情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得我们的品德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活动教学,老师先“活”起来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活”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使品德课教学“活”起来,老师也要“活”起来。
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新课改新形势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老师一改以往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采用小品、辩论、故事、议一议、知识抢答等教学方法,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使语言“活”起来。
教师平时应该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在品德课上运用一些名言、古诗词等,再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犹如魔法棒,一定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牵引。
以《我们的民风民俗》为例:中国是诗的国度。
自古流传下很多和节日风俗有关的古诗。
设计教学环节时,把这些古诗词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一定会使课堂增添不少文化底蕴。
于是,在课的开头我打出了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让学生通过古诗猜节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为了使学生知道更多和节日有关的古诗,我还设计了“送古诗回家”的活动。
中秋节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重阳节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清明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端午节国亡身陨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加上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使我们的品德课既富有文化内涵又不失生动活泼。
二、活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引得源头活水汇就心底清泉
引得源头活水汇就心底清泉【摘要】本文探讨了引得源头活水汇就心底清泉的重要性。
在首先揭示了活水源头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关注生命的源头,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活力。
同时也强调了心灵清泉的重要性,心灵清澈才能感受到源头的真谛。
在探讨了关注内心需求引得源头活水汇就心底清泉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关注内心需求,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源头活水的力量。
同时还阐述了源头活水对心灵的滋养、与心灵净化的关系、对心境的影响等方面。
最后在强调了引得源头活水汇就心底清泉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心灵净化与内心需求的关系。
只有不断引得源头活水,我们的心底清泉才会不断流淌。
【关键词】关键词: 源头活水、心底清泉、心灵滋养、心灵净化、心境、内心需求、重要性1. 引言1.1 揭示活水源头的重要性揭示活水源头的重要性,意味着要了解水的来源和流动路径。
活水源头是指水源的起始地点,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水流的干净与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清水出才能浊泥”,这就说明了源头的重要性。
如果源头水质受到污染,那么后续水流所带来的就是不洁净的水。
引得源头活水至心底的清泉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灵世界中,源头活水就好比给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只有保持心灵的活力和清净,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揭示源头活水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提醒我们关注水源的净化,更是希望我们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清泉从心底涌出,给自己带来清爽和轻松。
当我们认识到源头活水的价值,才能在保护和修复心灵的过程中更加有力量和动力。
揭示活水源头的重要性是我们在追求心灵清泉时不能忽视的一环。
只有引得源头活水汇聚心底清泉,我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净化和滋养。
1.2 心灵清泉的重要性心灵清泉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清澈、纯净的感觉,它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清洁。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内心变得混乱和不安。
而心灵清泉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安逸,使人们能够远离烦恼和纷扰,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源头活水“何处寻
“源头活水“何处寻作者:王芳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年第03期一、学会观察,主动发现“源头活水”文章一定是来源于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
”在习作的能力结构中,有了观察能力,就有了习作的心理准备,就有了写作的前提和条件。
要使学生能够通过习作把客观世界的某一点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来,就必须培养他们平常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以及善于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思考并交流的习惯。
学生胸中有墨,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下笔如有神”。
做了一次家务,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他们会想写在作文里;出去春游,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他们会想记录下来;站在街头,体验当“交警”的辛苦后,他们就会把难以抑制的兴奋,迫不及待地留在文字里……这些都是简简单单的生活,但是由于他们留心观察和思考,这样的生活片段在他们眼里都不再简单,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写作的“源头活水”……二、积累素材,找到自己的“半亩方塘”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从身边的人和事中积累素材,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在习作课之前,我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记录自己的想法。
我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个鸡蛋,进行“护蛋”比赛。
在一天中,同学们的体会太深了!有的同学这样写道:1. 我小心翼翼地把蛋宝宝放进书包最安全的柔软区。
到了学校,我拿起书准备读,忽然听到“啪”的一声。
我的心“怦怦”直跳……哦!原来是我的同桌王梦雅的鸡蛋碎了。
2. 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不时摸一下我的蛋宝宝,知道它完好无损,我就放心了……晚上回家,我想给奶奶看看我的鸡蛋宝宝,结果一拿出来,它竟然碎了,我的心像刀割一样疼!实践活动本身以及同学们自发的真实情感,就是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是课堂上和书本里得不到的。
但是,如何用贴切的文字表达真实的情感,体现着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个过程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
用心观察 活水自来
用心观察活水自来摘要】在小学生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少不了人物的活动。
活动依靠动作描写,而恰当的动作描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可以昭示人物的性格,还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动作描写如果能配以神态、心理等描写,那就更能放大镜头,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动作;细致;修辞;形象在我们的笔下,人总是习作中的主角。
而要写好记叙文,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写人自然少不了对人的动作进行描写。
这就考究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了。
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
今天,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些细致的动作描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注意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分解整套动作,致力精描细摹我们来看看名著当中的例子: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1]。
(节选自《水浒传武松打虎》)大家都熟悉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武松力沉拳猛,应该三拳两下就将老虎打趴。
可施耐庵却将武松打虎的过程细化了,你看:老虎的三板斧分解成了“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简单避让动作也细化成了“三闪”。
而这又仅仅是武松打虎的前奏,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
这样的动作描写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方,我们在写一个同学跳远的时候,就可以将他的动作细化成“助跑、踏板、腾空、落地、前倾”,这样再进行动作描写,就会具体形象得多,写好了一定会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2]。
观察源于细节 活水源于泉眼
观察源于细节活水源于泉眼学生作文质量的好坏通常是人们衡量其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从一篇文章中可以反映出他们文字表达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各方面的状况。
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学习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下面讲几种观察的方法:1.远近观察法这是一种以先近后远,或由远及近地进行的观察。
例如课文《赵州桥》的作者,写了赵州桥的总体样子非常雄伟,再写它的长、宽、桥面布局,桥身的结构及桥洞的作用来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再从近处观察,具体描写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远景的描写显示了赵州桥的雄伟壮观,近景突出了赵州桥的无与伦比的精美设计,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2.主次观察法这是分清主体与附体,重点与非重点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
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作中,对大榕树的描写就选用了此法。
从整体上先观察榕树的大,从枝干的数目数,再到描写茂盛树叶的光丽,无不显示作者描写功底。
这种从主到次,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有次序的观察方法把大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给读者,这种特征,令人难以忘记。
3.时序观察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例如《观潮》一文的作者,为了描写好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时间分别观察了涨潮前、涨潮时及潮退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感、观、视、听各方面的神经,这样的描写让人有了一种过程的完整感。
4.方位(或空间)观察法这是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对于要观察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地进行观察。
例如《雨》这篇习作例文,对下雨过程的观察和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雨前,用的是从外到里的观察法;雨中,用的却是从里到外的观察法;由于观察细致,整个下雨的过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源于细节活水源于泉眼
学生作文质量的好坏通常是人们衡量其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从一篇文章中可以反映出他们文字表达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各方面的状况。
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学习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下面讲几种观察的方法:
1.远近观察法
这是一种以先近后远,或由远及近地进行的观察。
例如课文《赵州桥》的作者,写了赵州桥的总体样子非常雄伟,再写它的长、宽、桥面布局,桥身的结构及桥洞的作用来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再从近处观察,具体描写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远景的描写显示了赵州桥的雄伟壮观,近景突出了赵州桥的无与伦比的精美设计,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2.主次观察法
这是分清主体与附体,重点与非重点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
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作中,对大榕树的描写就选用了此法。
从整体上先观察榕树的大,从枝干的数目数,再到描写茂盛树叶的光丽,无不显示作者描写功底。
这种从主到次,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有次序的观察方法把大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给读者,这种特征,令人难以忘记。
3.时序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例如《观潮》一文的作者,为了描写好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时间分别观察了涨潮前、涨潮时及潮退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感、观、视、听各方面的神经,这样的描写让人有了一种过程的完整感。
4.方位(或空间)观察法
这是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对于要观察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地进行观察。
例如《雨》这篇习作例文,对下雨过程的观察和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雨前,用的是从外到里的观察法;雨中,用的却是从里到外的观察法;由于观察细致,整个下雨的过程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
5.周期性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方法。
对于常见的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的生长,应指导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观察。
就一种植物来看,从它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进行一系列的观察。
例如对《我爱家乡的杨梅》一文的教学,就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花、一种菜、一种粮食作物,坚持进行一个生长过程的系统观察。
这样,对于写一种植物不仅有情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
6.动态观察法
这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它的形状、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
例如课文《火烧云》的作者,就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过程上。
写云的颜色变化时,先巧妙地借助景物,如小孩、大白狗、红公鸡等等事物,在夕阳的照射下发生奇幻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的
展示也让人有信服的感受,这样的描写体现了火烧云出现时的景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多角度观察法
就是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最后得出较完美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
例如《只拣儿童多行处》这篇课文就是运用这种观察法,把景点与孩子们的相遇写得十分入神,从而使作者对
孩子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把春天的孩子们与春景相映成趣,切合了主题。
总之,观察不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之一,而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
在引导学生观察后,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要使学生知道在练写一篇文章时,可以
运用两三种观察方法。
特别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创设的“有所为”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东溪镇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