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教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一本经典教育著作,主要讲述了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这本书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以下是我阅读这本书后的读书笔记:一、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叶圣陶先生在书中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认为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他指出,语文学好了,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
因此,他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重视其基础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核心内容。
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因此,他提倡学生要广泛阅读,不仅要读课本,还要读课外书籍、优秀作文等。
同时,他还注重写作的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多写、多改、多评,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非常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他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因材施教。
同时,他还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自我提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叶圣陶先生非常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自我提升。
他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同时,他还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凝聚了叶圣陶先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我怎样教语文》阅读笔记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1.小学语文姓“小”。
所以不能过分拔高,不能有“越位”教学。
现在社会上的各类培训班,家长的提前辅导,甚至家教一对一的教学依然很普遍。
今年我教一年级,曾经在开学的时候就统计了班上学习拼音和汉字基础的孩子,大约占到了班上的一半,听说有的城市学校,会占到95%以上。
面对这样一群孩子,老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就过分拔高要求。
特别是当语文课堂中有一半的孩子能准确拼读语文书上的词语,就很容易以点概面,用一天一课的速度往后教学,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的规则还没有掌握,甚至没有入门,连最简单的翻书、指读都需要老师及其耐心、细心地指导。
而且还需要每天重复,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
小口令用起来,并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一一过关。
否则,长久以往,有部分孩子就不会读书了。
写字教学更是如此,班里的每一位孩子,我都会握着他们的小手教写字。
3.拓展教学。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课程。
我称不上优秀,但也也会利用校本教材或自己喜欢的儿童诗等作为拓展内容。
4.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
写字的规律就是描红、仿影、临帖。
但一定会在写之前教学生去观察: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每个字的主笔或笔画之间的距离。
告诉孩子:当自己写完字后,要学会找不同。
这些都是写字的规律。
朗读的规律就是听和读,如何掌握节奏,理解文字的情感,声音的处理等都有规律可循。
5.教师的个人素养。
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还应该是一个文化人,思想者,能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教学可以说有规律可循,也可以说无规律可循,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
6.少做题,多读书才是正道。
现在市面上各种试卷习题铺天盖地,学校里也拥有了复印机、一体机等方便印试卷的先进工具。
如果把学生放进题海,固然能得到好的成绩,却丢掉了最为宝贵的持久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不如教师先进入题海中,从中找到规律,帮助学生走捷径,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来读、写实践,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使他们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和理念的书籍,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喜欢读书,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比如通过推荐优秀的作品、引入有趣的故事情节等。
这使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更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的重要环节。
其次,作者在书中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和运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他提倡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掌握语文的实际运用技巧。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策略。
比如,对于优秀生,他建议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更高层次、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薄弱生,他建议分析问题出处,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巩固。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社团活动。
他提倡通过课外社团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比如通过读书俱乐部、写作社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总之,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将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强烈推荐《我怎样教语文》给所有关心语文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1、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章”。
只要做个有心人,可以为学生搜集许多素材。
如:盆花、电动玩具狗、学生咬了一点点的面包、漫画、组织学生到电扇厂参观让学生写介绍信、为产品写广告,新生转到我们班,让学生写欢迎词,老同学转学了,让学生写我的同学xxx等。
2、老师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对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就感悟得多一点,因而在指导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一些。
有句老话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
3、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
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
4、作文教学中,我第一抓“大典型”―――作文优秀者,第二抓“小典型”――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我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
5、写作的规律是什么?第一,多读书。
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
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
6、布置作业一定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量大不大?难易程度怎样?学生有没有条件完成?学困生能否做出来?7、阅读课外书第一,要求人人做读书笔记,以摘抄为主,定期检查。
第二,要及时表扬读书好的――总是有人读得好,批评表现仍不好的。
第三,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和乐趣,如召开读书会,表扬因读书而在做人、作文、谈吐等方面有变化的学生。
第四,老师为学生做出表率――也把书带到教室里和学生一起上自习课。
老师爱读书,学生才能跟着你读书。
什么事都要去思考,只要思考,办法一定会有的。
8、作文批改,看闪光点,看精彩处。
“总批”的话很少,有时没有,但“眉批”较多。
主张少“总批”,多“眉批”。
几十本作文,都“总批”,即使是由文学评论家来写,也会千篇一律。
“眉批”则不会,而且针对性强,语言也不会太多,省时省力。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精选6篇)《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
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
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
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
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
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近期,我读了《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书中于永正老师带领我们从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等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
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教学有三个境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
到底要怎么教呢?一、写字育人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状态。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
当然,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细致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课堂上带着孩子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勤练笔。
鼓励孩子天天读书,读大量的课外书,与书籍交朋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从本学期开始,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为孩子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且在课堂上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阅读不断积累,并会经常仿照课文句段的写法进行仿写句子练习。
带着学生“熏锅屋”,耳濡目染,终有所得,语文的能力渐渐从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
三、五重教学法“五重教学法”中的“重情趣”给我的感触较深。
从中我真正感受到了教学中的“情”,感受到了对待较差的学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情是什么?是情感。
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看到于老师这段言论,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句话:优秀和听话的孩子天然可爱,去爱他们,不能算爱,只有当孩子不值得爱了,还能去爱,才算真爱,只有当孩子不值得尊重了,还能去尊重,才能算真尊重。
2024年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近期刚刚读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记录了于老师四十多年的教学思考,语言平实真切,让人受益良多。
读于老师的这本书时,我采用了摘抄式阅读的方法。
我边读边在觉得重要的句子下画横线,等读完当天的阅读内容就在文档里将这些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才结合内容完成百字读书打卡,这是初读的简单梳理。
整本书读完,摘记的内容已有近一万字,相对整本书来说,这算是把书读薄了一些。
读书笔记放置了一周多,我重新浏览文档试图寻找撰写读书随笔的角度,看看能否将书再读得厚一点。
摘录时我是完全按照本书的行文顺序记录了我觉得有意思的内容:小到某个字的笔画书写注意点,大到习作教学“三位一体”的理念,整体来看笔记很零散,逻辑结构不明朗。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部分。
尽管这只是于老师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但却是其教学理念的浓缩,渗透在本书的角角落落。
于是,我决定以“五重”教学为切入点,来梳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撰写随笔时,我发现一下说不清楚所有内容,决定这次只谈“五重”教学中的“重情趣”部分,其他的留待后面再写。
小学是培养习惯的黄金时期,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于老师的“五重”教学第一个谈到的却是“重情趣”,“重情趣”何以如此重要呢?我想这和于老师对“情趣”的解读有关。
于老师认为“情”首先是指教师对学生有情,其次才指教师对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趣”则是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基于以上解读,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朝着如下方向修炼自我。
一、做一个有情的老师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教学是人学。
人是受情绪驱动的,小学生尤其如此,相较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首先抛出善意的橄榄枝,对学生释放善意。
一个班的学生往往千姿百态,社会和大众习惯将其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潜能生,在看待学生时老师也会在无意识中带上刻板印象来评判学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
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
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
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
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
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
《我怎样教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精选多篇)
《我怎样教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精选多篇)第一篇:《我怎样教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摘抄——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课标说:“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老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感悟——的确,我们的语文书只是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一种介质,任何语言文字的载体都可以是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工具。
比如张祖庆老师的《电影遇见书之“灵犬莱西”》,其结合电影与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学会猜测阅读,学会长篇小说阅读。
而林莘老师的《咚咚咚,是谁呀》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进行写作创作的练习。
电影,绘本,求职介绍信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老师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果我们不能像名师那样自己创意课程资源,那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吕叔湘先生说:“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多看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摘抄——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去熏,远远不够,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多读书,积累良好的语感;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多读书,积累写作技巧。
课本上的语文学习只是一个跳板,应跳到课外校外去。
我经常跟我班的学生说,语文书上,课堂上认识的字词,在别的书本上也可以看到,但它经过另一作者的整合,就成了另一文章,另一书了。
我们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课外书。
并且在这件事上,需持之以恒。
摘抄——是啊,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感悟——中国人常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字好像成了一个人的脸面。
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是一重难点。
汉字,不仅每一种笔画都有其书写要求,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态,或疏密虚实,或高低长短,或宽紧收放……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后感读完叶圣陶先生关于怎样教语文的一些见解,那可真是像被一个经验老到又特别亲切的前辈拉着唠了一顿掏心窝子的嗑儿。
叶老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把语文这事儿看得透透的。
以前我总觉得教语文嘛,不就是讲讲课文,让学生认识几个生字词就得了。
但叶老可不这么看,他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厨,告诉咱教语文这道菜得精心选材、细致调味,还得讲究个烹饪的顺序。
他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就好比是给学生的脑子开个小窗口,让他们透过文字去看世界。
我就想啊,以前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得多了确实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好像脑袋里装了个小宇宙。
那现在咱当老师了,就得像个导游一样,把学生领进阅读的奇妙世界里。
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说“去读吧”,而是得像叶老说的,给他们推荐适合的书,还得引导他们怎么去读。
就好比给游客介绍景点的独特之处,这阅读也是有很多门道的呢。
再说到作文教学,叶老可真是一针见血。
我以前觉得学生写作文不好,就一个劲儿地让他们背好词好句,以为这样就能妙笔生花了。
看了叶老的观点才明白,这就像是给一个没什么内力的人披上了一件华丽的披风,风一吹就掉了。
叶老说作文得从生活中来,这可太对了。
生活就像一个大宝库,里面什么素材都有。
咱得让学生学会从这个宝库里找宝贝,而不是凭空捏造那些假大空的东西。
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写作文,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其实根本没那回事儿,就为了凑字数拿高分。
现在想想,这可不行,得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写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而且叶老说作文是一种表达,这让我觉得教作文就像是在教学生说话,只不过是把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那咱当老师的就得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有些想法很幼稚。
就像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咱不能因为他走得歪歪扭扭就不让他走了,得给他鼓励,让他慢慢找到平衡。
叶老的这些观点啊,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打开了我教语文的新思路。
以前我就像在一个大雾弥漫的路上摸索着教语文,现在感觉雾慢慢散了,能看到一些清晰的方向了。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共2篇).doc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共2篇)第1篇:《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鉴于女儿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暑假期间,我特意去书店挑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
回家之后,我从头至尾细细看了两遍。
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讲得非常在理,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我最感兴趣,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
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
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5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5篇【热门资讯】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近期,我拜读了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
他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学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一、重情趣“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
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
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
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于永正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语文教育家,他的著作《我怎样教语文》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必读书目。
本文将就该书的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和总结,旨在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起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
于永正先生在书中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班级纪律的维护者的角色。
然而,于永正先生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学习的陪伴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语文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的自觉性。
于永正先生在书中提到,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语文教育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于永正先生提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融入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应该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于永正先生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总之,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教师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培养优秀的语文学生而努力。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受益终生。
叶圣陶、夏丏尊的《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第三章关于写作1.作文论(1)引言写作的两种心理: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越广遍越好。
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到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型不可。
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
思想、情感是目的,是全生活的事情,但是,要有充实的生活,就要由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作文,就是拿这些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材料。
凡事遇到需求,然后想法去应付,这是通常的法则。
凡是生活里重要的事情,我们总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应用。
非特不嫌多事,而且务求精详。
“想要写作”真实个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
(2)诚实的自己的话人间的思想、情感往往不甚相悬,现在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他人既已说过,就得避去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来说。
这样,在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我们的作文应该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不是受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
那么,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
所以,每次写作,只需要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
写出的东西,必须是美好的,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即“求诚”。
(3)源头源头来自我们的充实的生活,即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
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进行顺序:疑难的境地;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把每种假设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1很多孩子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写的字越来越潦草,作文半天写不出几个字,看书的时间也没了,这让家长非常焦虑,不知该如何帮助孩子。
想到之前读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我再次拿起来读了一遍。
这本书里有于老师几十年的人生积淀和教学经验,厚重非常,语文教育到底要怎么教?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惑,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爱读书、阅读习惯差、字迹潦草等各种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师,于老师在书中提出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的观点。
他带着学生“熏锅屋”,指出要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终有所得。
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练写,并且鼓励学生天天读书,放声朗读,读大量的书,与书交朋友。
他认为只有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只要抓住读写不放,按教语文的规律去教,一定能把语文教好。
记得每当和家长沟通让孩子多读书时,常常听到家长们说:“孩子的作文写得差,半天写不出几个字,课文都没有读好,买什么课外书?”于老师对于此类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他觉得孩子每篇作文都写不长,像兔子尾巴似的。
原因是孩子的语感不好,他说必须要完成这样一项作业:读课外书,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累了可以轻声读,什么时候发现孩子读书很流畅了,他的语文水平就上来了。
一开始没兴趣,可以强制他读,时间短一点,比如10到20分钟,渐渐地孩子的语感就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就提升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教作文呢?于老师建议我们作为教师要试着自己写下水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简单的作文,其实对学生来说可能范围太大了,如果我们提前写下水文,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比如书中提到的《记我校的秋季运动会》,一开始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教师自己一下水写文。
问题来了,发现题目有点大,什么事都要写两句,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在自己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问题,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后感读完叶圣陶先生关于怎样教语文的一些见解,那可真像是在语文教学的迷宫里找到了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
叶圣陶先生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把语文教学这件事儿看得透透的。
以前我就觉得教语文嘛,不就是讲讲课文,让学生认识几个生字,背背课文就得了。
但叶老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
他强调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可太对啦。
就好比我们平常说话,不就是最日常的语文运用嘛。
我就想起自己以前上课,总是让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去理解课文,现在想想,这就有点把语文给框死了。
语文应该像流水一样,灵动而富有变化的。
就像生活中的事儿哪有那么多标准模式呢?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高兴,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描写方式,而不是只能按照课本上那几句“他高兴得笑了”之类的话。
叶老还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他这观点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记小锤,让我一下子清醒了。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以前我总是把这俩事儿分开对待。
在课堂上,讲阅读就是单纯地分析课文结构、修辞手法啥的,写作课呢,就直接让学生开始写,也不管他们读了多少东西。
现在明白了,要是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得先让他们多读。
就像一个厨子,你得先给他食材,他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我以后得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推荐好书,让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的营养。
而且呀,叶老说的那种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也很实用。
比如说,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去琢磨作者是怎么开头的,怎么结尾的,中间又是怎么把故事或者观点一步步展开的。
这就像是带着学生去偷师学艺,从那些大作家的作品里学几招。
我想啊,要是学生们都能学会这种方法,那写作文的时候肯定就不会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了。
再说到识字教学,叶老也是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以前我教识字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字词。
叶老的意思呢,识字也可以很有趣味。
可以结合字的起源、字形的演变来教。
比如说“日”这个字,就可以给学生讲讲它最开始是怎么画出来表示太阳的,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还能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1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
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
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
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
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
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
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
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怎样教语文》阅读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摘抄——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课标说:“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老师要有课程意识,要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
感悟——的确,我们的语文书只是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一种介质,任何语言文字的载体都可以是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工具。
比如张祖庆老师的《电影遇见书之“灵犬莱西”》,其结合电影与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学会猜测阅读,学会长篇小说阅读。
而林莘老师的《咚咚咚,是谁呀》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进行写作创作的练习。
电影,绘本,求职介绍信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老师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果我们不能像名师那样自己创意课程资源,那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看课外书。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吕叔湘先生说:“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多看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摘抄——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去熏,远远不够,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
多读书,
积累良好的语感;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多读书,积累写作技巧。
课本上的语文学习只是一个跳板,应跳到课外校外去。
我经常跟我班的学生说,语文书上,课堂上认识的字词,在别的书本上也可以看到,但它经过另一作者的整合,就成了另一文章,另一书了。
我们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课外书。
并且在这件事上,需持之以恒。
摘抄——是啊,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
感悟——中国人常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字好像成了一个人的脸面。
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是一重难点。
汉字,不仅每一种笔画都有其书写要求,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态,或疏密虚实,或高低长短,或宽紧收放……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要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老师就得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从一年级开始写字,老师就应规范学生的写字。
如握笔姿势(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
轻轻松松提起笔,平心静气来写字。
)写字坐姿(头要正,肩要平,臂摆开,脚放平。
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
写字格式等等,并且要长期监督,长期坚持,才有成效。
于老师还指出:练字,还可以修炼一个人的脾性,让人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变文明,变的有条理等。
我班有个小男孩以前语文学习不
理想,上课纪律散漫,但这学期他在课堂上临摹字帖,相信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