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收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 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 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13、月真(ch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胀:此指胸膈胀满。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 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 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 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 火散气,少火生气。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
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
❖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 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 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 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
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
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 动。
《》原文选读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
基本概念和内容。 ❖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
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
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原文] 202 一级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 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 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 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
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 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也。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
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云出天气
雨出地气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