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社会和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兴趣与日俱增。

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通过环保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综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一)内部驱动因素1. 资源优势: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支持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包括财务资源、技术能力、人力资源等方面。

2. 领导层承诺:企业的高层领导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的创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领导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承诺和支持能够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3. 员工参与:员工的积极参与能够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外部驱动因素1. 政府政策:政府通过出台有关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创新的法规和政策来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2. 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寻求绿色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

3. 利益相关者的压力:社会各界对企业环保行为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关注和呼吁,对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促使企业积极响应。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影响(一)环境绩效1. 减少环境污染: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2. 节约资源: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经济绩效1. 提高竞争力: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环保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降低成本: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口碑影响1. 提升企业形象: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树立企业的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技术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演进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技术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演进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第五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与局限
一发展优势 二潜在局限
第六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转换路径
一政策优化更替实现系统转换 二政策驱动转向物理技术创新驱动 三政策驱动转向物理—社会技术协同创新驱动
第二节政策驱动创 业生态系统演进的
分析思路
第一节政策驱动创 业生态系统发展的
实践概况
第三节系统创业主 体发展规律演进分
第一节共享商 业模式创新驱 动型创业生态 系统——以共
享单车为例
第二节平台商 业模式创新驱 动型创业生态 系统案例分析
第一节共享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以共享单车为例
一共享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二共享单车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创新 四共享单车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五共享单车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 六共享单车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势局限
一创业政策与政策驱动创业的研究进展 二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
第三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特质
一对政策的高度依赖性 二创业周期波动性大 三创业成长呈阶段性变化 四创业模式更替频繁 五创业过程不确定性显著 六创业的社会认同性高
第四节政策驱动型创业生态系统的适用情境
一政策成为支持创业的重要路径 二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三公众具备政策认知学习能力 四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兴起 五宽容基于公共资源的创业试错
技术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演 进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
创业
驱动
内涵
模式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TOE框架是指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因素,用于分析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驱动路径。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中,TOE框架可以起到重要的分析和比较作用。

首先是技术因素。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技术创新是关键推动力之一、这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

技术因素对发展路径的影响可以从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其次是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涉及企业的内部机制、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组织需要拥有创新型团队、灵活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管理体系等要素。

通过分析企业的组织文化、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等因素,可以比较不同企业在驱动路径上的差异。

最后是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市场竞争、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趋势等。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路径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可以比较企业在不同环境下的驱动路径选择。

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研究对象:选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比较它们的驱动路径选择和发展情况。

2.确定分析指标:根据TOE框架,确定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分析指标,如技术创新度、组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

3.收集数据: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收集企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4.分析比较: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对比不同企业在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驱动路径选择和发展情况。

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5.总结结论:根据分析比较的结果,总结出不同企业的驱动路径选择和发展情况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总之,基于TOE框架的定性比较分析可以帮助理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路径,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
划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15.07.02
•【字号】浙科发计〔2015〕95号
•【施行日期】2015.07.0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的通知
浙科发计〔2015〕95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厅局,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新常态下浙江‘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持续发展路径优化与对策研究”等108个软科学项目列入2015年度省级科技计划。

现将计划下达给你们,请各归口管理部门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项目
实施管理,并于2015年7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书的签订工作。

附件:2015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5年7月2日附件:。

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指那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知识、信息、技术等为核心要素,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新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力。

本文旨在从理论逻辑、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文化产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研究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有助于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从作用机理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使得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文化产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三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四是培育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路径选择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培育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逻辑、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低碳背景下生物制造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创新发展路径

低碳背景下生物制造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创新发展路径

低碳背景下生物制造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低碳背景下,生物制造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生物制造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绿色创新发展路径,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研究生物制造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绿色创新发展路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生物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研究这一领域的创新路径,可以帮助生物制造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生物制造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绿色创新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生物制造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这一领域的创新路径,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生物制造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绿色创新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生物制造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物制造企业现状分析技术创新水平有限。

虽然我国生物制造企业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生物制造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限制了生物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生物制造企业主要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如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而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领域尚需加强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32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3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杨大鹏1ꎬ陈梦涛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ꎬ杭州311121ꎻ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ꎬ杭州310058)摘㊀要: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ꎬ但如何衡量数字经济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仍缺少深入的研究ꎮ本文从消费者㊁厂商㊁政府三部门角度出发构建包含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化治理 三大维度的数字经济指标ꎬ并基于2011 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开展实证分析ꎬ探索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㊁异质性及其作用机理ꎮ研究结果表明ꎬ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ꎬ且可以起到一定的 结构性 调整功能ꎬ矫正企业创新 区域不平衡 行业不匹配 等问题ꎮ在机制识别研究中发现ꎬ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㊁降低企业杠杆率㊁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等渠道助力企业创新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应加快建设 数字产业化 基础设施㊁畅通数字经济信息流动渠道㊁完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ꎬ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ꎮ关键词:数字经济ꎻ企业创新ꎻ融资约束ꎻ去杠杆ꎻ信息质量中图分类号:F12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6-015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与优化对策研究 (19CGL003)作者简介:杨大鹏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讲师ꎬ管理学博士ꎻ陈梦涛ꎬ通讯作者ꎬ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ꎬ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㊁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ꎮ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㊁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经济形态ꎬ通过效率变革㊁质量变革和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ꎬ其核心在于企业创新发展ꎮ从理论研究来看ꎬ数字经济助力企业创新的机制尚不明确ꎮ数字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信息数字化㊁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ꎬ其目标是依靠信息化㊁数字化㊁智能化技术的发展ꎬ推动新业态㊁新型商业模式的产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ꎮ数字经济引发嵌入在技术㊁管理和制度系统中的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变革ꎬ企业创新的核心逻辑是数字技术发展对企业的核心产品㊁服务和流程的重塑[2]ꎬ在供给端重塑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ꎬ在需求端改变消费结构和个性化消费ꎬ并颠覆了传统商品交换和流通方式ꎬ拓展了商品交换的地域与空间ꎬ实现降本增效[3]ꎮ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其宏观影响方面ꎬ亟待从理论上探究数字经济的衡量方式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微观影响机制ꎮ探究 数字经济 与 企业创新 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策启示ꎮ因此ꎬ本文将深入探析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的关系ꎬ揭示其作用机制ꎮ研究尝试在以下方面做出边际贡献:一是尝试为我国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测算口径ꎬ完善数字经济统计框架ꎻ二是弥补相关研究领域不足ꎬ探索数字经济发展与微观企业主体创新行为的关系ꎬ并实证检验其内在传导机制ꎻ三是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的 结构性 调节功能ꎬ为发展数字经济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ꎮ㊀㊀二㊁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测算自Tapscott(1996)[4]提出 数字经济 以来ꎬ751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ꎬ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ꎮ目前ꎬ学界对数字经济的内涵与测量方法尚未达成共识ꎬ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和测量数字经济ꎮ狭义视角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独立的产业经济形态ꎬ从厂商角度界定的数字经济主要包含数字产业的增加值ꎬ指所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进行的经济交易活动ꎬ是国民经济中一种独立的数字化产业[5]ꎮ数字产业是指硬件制造业㊁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㊁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通信服务业ꎬ主要从互联网及相关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角度来定义数字经济ꎮ狭义理解可能忽视数字经济的多层次性和广泛辐射性ꎬ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广义视角理解数字经济ꎬ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ꎬ一切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交易活动都属于数字经济[6]ꎮ数字经济不应局限在单独的数字或信息产业ꎬ而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ꎬ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ꎬ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ꎬ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ꎬ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㊁智能化水平ꎬ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7]ꎮ目前数字经济的主流测算方法有两种ꎮ一种是直接测量法ꎬ仅考虑数字或信息产业限定的范围ꎬ以此为依据统计㊁估算区域内数字经济的规模ꎮ如美国商务部建立一个包含近5000类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使用(supply-use)框架ꎬ进一步识别相关行业ꎬ进而直接估算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出㊁增加值等ꎬ得出数字经济规模[5]ꎮ另一种则是综合测量法ꎬ综合考虑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的发展水平ꎮ赵涛等(2020)从 互联网发展 和 数字金融 两个方面对我国不同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8]ꎮ王振等(2021)则构建了一个包含数字设施㊁数字产业㊁数字创新和数字治理四大维度的数字经济竞争力模型来系统性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9]ꎮ以往关于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多从厂商和政府两部门的视角定义数字经济的内涵ꎬ忽视了消费者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ꎮ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是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因素ꎬ在数字经济背景下ꎬ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被进一步放大ꎬ企业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捕捉到消费者的个性或需求ꎬ将消费者纳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之中ꎬ促进企业不断创新ꎮ因此ꎬ本文从消费者㊁厂商㊁政府三部门角度出发构建包含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化治理 三大维度的数字经济指标ꎮ其中ꎬ数字产业化(DigitalIndustrialization)指信息化产业发展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ꎬ包括电信业㊁电子制造业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ꎮ产业数字化(IndustryDigitalization)指新型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ꎬ为传统企业赋能ꎬ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ꎬ包括物联网㊁智能制造㊁数字媒体㊁数字金融㊁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ꎮ数字化治理(Digitalgovernance)指政府部门应用数字技术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ꎬ在收集㊁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实现 数字治理 ꎮ(二)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现有针对如何驱动企业研发创新的研究较为多元ꎬ核心视角可分为政府视角㊁市场视角㊁内部视角三方面ꎮ在政府视角层面ꎬ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政策㊁规制设计㊁政府财政研发投入和科技补贴等维度进行分析ꎻ在市场视角层面ꎬ国内学者聚焦于市场化改革㊁产业集聚对微观主体创新行为的影响ꎻ在内部视角层面ꎬ主要关注企业高管特征㊁企业财务状况㊁企业文化等方面ꎮ综合来看ꎬ高效持续推动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ꎬ由政策㊁制度㊁环境㊁要素供求等因素共同决定[10]ꎮ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政府㊁企业㊁消费者等多个维度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ꎮ从政府治理视角来看ꎬ数字化治理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实时捕捉市场供求动态ꎬ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政策ꎬ并通过大数据技术㊁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手段精准获取政策实施反馈ꎬ降低政策不确定性ꎬ为企业研发创新营造稳定的制度环境ꎬ促进企业成长发展和创新ꎮ从企业视角来看ꎬ企业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和传统资源要素融合赋能企业研发过程ꎬ在产品研发阶段ꎬ数字仿真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支持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ꎻ在产品生产和制造阶段ꎬ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通过透明851化生产流程各环节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ꎬ降低产业链上企业生产成本ꎬ提高创新效率ꎬ改善市场环境ꎬ对在位企业施加竞争压力ꎬ倒逼企业不断创新以求得生存和发展[11]ꎮ同时ꎬ数字技术的发展充分赋能传统金融机构ꎬ大幅减少运行低效和资源错配问题ꎬ让企业创新活动得到充分支持ꎬ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ꎮ此外ꎬ从消费者参与视角看ꎬ数字经济重塑了企业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ꎬ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成为价值共创者ꎬ进而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12]ꎮ因此ꎬ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活动ꎮ数字经济引发的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 提供增量 和 优化质量 两个主要方面ꎮ 提供增量是指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整合现有市场资源并向企业提供额外的有效供给ꎬ是数字技术广泛地市场化应用进而推动数字新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ꎮ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ꎬ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能在处理海量数据的同时维持成本㊁控制风险ꎬ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ꎬ改善市场中存在的资源错配现象ꎬ使得企业研发创新资金需求能与适应资源匹配ꎮ企业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ꎬ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而创设新发展空间ꎮ数字经济发展丰富了企业销售方式与渠道(如线上平台㊁智能路演)ꎬ进而实现已有产能和库存的快速消化[13]ꎮ此外ꎬ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供了精准评价企业信用水平的可能性ꎬ以行为数据强化金融风险控制ꎬ使得金融工具和机构的结构与种类得以拓展与优化ꎬ能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和平台[10]ꎬ有效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ꎬ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的金融资源基础ꎮ优化质量 即数字经济发展能为传统企业生产提供优化方案ꎬ全面提升效能ꎮ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ꎬ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ꎬ通过应用互联网㊁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ꎬ企业可显著提升交易效率ꎬ降低交易成本ꎬ效率和安全性兼顾的交易方式能够保护企业利益ꎬ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得稳定的现金流ꎬ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和经营实力ꎬ降低对外部资金的需求和依赖ꎬ从而缓解企业杠杆率ꎬ降低财务风险ꎮ在企业融资方面ꎬ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金融配置效率ꎬ打破传统金融约束ꎬ有效控制信贷风险[14]ꎬ改善信贷资源错配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压力[15]ꎮ在市场信息流通方面ꎬ企业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匹配分析ꎬ向市场各方提供企业内部准确可靠的运营信息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ꎬ促进资源与企业创新项目的风险特征相互匹配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16]ꎮ即数字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流通渠道ꎬ减少信息流动障碍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ꎬ有效纠正 属性错配 领域错配 和 阶段错配 等问题ꎮ数字经济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㊁降低企业杠杆率㊁提升企业信息质量ꎬ有利于长期可持续的企业发展ꎬ保障企业专注于从事企业创新活动ꎮ因此ꎬ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数字经济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ꎮ假设3: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促进企业创新ꎮ假设4: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企业创新ꎮ㊀㊀三、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一)数据来源本文为研究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探索其作用机制ꎬ选择中国A股(沪㊁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ꎬ研究区间为2011 2020年ꎮ为保证数据质量以及剔除极端情况ꎬ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一定处理:首先ꎬ剔除研究样本中的金融类企业㊁ST公司㊁∗ST公司以及当年退市的公司ꎻ其次ꎬ为保证数据质量与数据连贯性ꎬ剔除连续数据少于3年的企业以及在2019年及以后新上市的公司ꎻ最后ꎬ针对公司层面的连续变量进行(1%ꎬ99%)缩尾处理ꎬ消除极端异常值的影响ꎮ企业层面的数据(包括财务数据㊁公司信息以及专利情况等)来源于iFind数据库㊁WIND数据库和CS ̄MAR数据库ꎬ数字经济㊁数字金融等行业㊁宏观层面相关指标来自国家统计局㊁中国信通院㊁中国工信部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院等ꎮ951(二)变量说明1.被解释变量ꎮ现有研究通常利用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代理变量ꎬ但由于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ꎬ利用企业研发投入衡量企业创新行为或会存在一定的高估ꎮ因此ꎬ本文考虑从创新成果角度进一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ꎬ分别以企业申请专利总数(Topat)和企业发明专利数量(Patent)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代理变量ꎮ2.核心解释变量ꎮ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综合考虑数字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ꎮ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是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内涵㊁特征的高度凝练与总结ꎮ在指标体系中不仅要考虑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覆盖到的行业㊁使用人群ꎬ还要考虑其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深度ꎮ二是体现数字经济发展的多元化ꎮ现有数字经济相关研究多从数字技术产业㊁数字金融行业等方面出发ꎬ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发展ꎬ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ꎬ呈现出层次多元的特征ꎮ因此ꎬ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仅包括信息相关产业ꎬ还包括传统产业数字化㊁政府数字平台服务等新业态ꎮ按照上述构建原则ꎬ借鉴现有数字经济的研究经验ꎬ并结合我国数字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ꎬ本文从政府㊁消费者和企业三个部门出发ꎬ综合考虑数字制造㊁数字金融㊁数字贸易㊁数字物流等方面ꎬ认为数字经济应该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治理化 ꎬ在此基础上共收集13个二级指标ꎬ30个三级指标共同衡量数字经济水平ꎮ数字产业化方面ꎬ主要考虑数字基建情况ꎬ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技术与数字产品的生产与使用ꎮ不同于传统研究ꎬ本文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入从消费者角度衡量的 互联网上网人数 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流量 指标ꎬ以更好地体现数字经济的广度和覆盖情况ꎮ产业数字化方面ꎬ侧重数字技术与其他经济产业的交融应用ꎬ拓展数字经济应用深度ꎬ赋能传统产业ꎮ主要包括数字贸易㊁企业信息化融合㊁数字金融㊁数字媒体㊁智能物联等新业态㊁新模式ꎮ数字化治理方面ꎬ关注政府对于数字技术㊁数字产品的应用ꎬ其会显著影响企业㊁消费者ꎬ为市场带来低门槛㊁低成本的高效公共服务ꎬ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ꎮ本文主要从政府数字平台建设和相关制度保障衡量数字化治理水平ꎮ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字经济指标ꎬ①在进行指标计算前ꎬ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的无量纲处理ꎬ增加数据统一性与可比性ꎮ进行无量纲处理后ꎬ利用主客观结合方式确定权重ꎬ利用变异系数法计算相关权重ꎬ计算可得数字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ꎬ见下页表1所示ꎮ3.中介变量ꎮ融资约束(cash)以当期现金流净整与期初总资产比值衡量企业融资约束ꎬ该数值越大代表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强ꎬ越难获得足额融资ꎻ杠杆率(lev)以企业资产负债率衡量杠杆率ꎬ总负债/总资产∗100%ꎻ信息披露质量(in ̄for)按照深交所㊁上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评价分类赋值(0ꎬ1ꎬ2ꎬ3分别表示披露质量不合格㊁合格㊁良好和优秀)ꎮ4.控制变量ꎮ为避免遗漏重要变量ꎬ参考戴志敏等(2021)㊁唐松等(2020)等研究ꎬ本文将企业规模(size)㊁员工规模(employ)㊁政府补助(sub ̄sidy)㊁上市时间(age)㊁每股收益(eps)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等作为控制变量ꎮ(三)模型设定为验证前文关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研究假设ꎬ本文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Panentiꎬt=cit+α1Digt+ βiControlsiꎬt+μ+υ+εt(1)其中ꎬPanentiꎬt表示企业创新ꎬ主要用企业专利总数㊁企业发明专利总数和研发创新投入作为代理变量ꎮcit表示回归常数项ꎬDigt表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核心解释变量)ꎬControlsiꎬt表示控制变量ꎬ包括企业规模㊁每股收益㊁政府补助㊁上市时间等变量ꎬμ表示时间固定效应ꎬυ表示行业固定效应ꎬεt表示回归误差项ꎮ本文在后续回归分析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ꎬ并进行了聚类标准误调整ꎬ若无特殊说明ꎬ后续回归结果均以该模型分析ꎮ061①由于版面原因略去具体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及权重比例确定过程ꎬ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索取ꎮ㊀表1数字经济指数各维度权重总指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39.2%)ICT市场规模(20%)㊁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20%)㊁云市场(15%)㊁互联网基础设施(25%)㊁电子制造业(9.8%)㊁电子信息业(10.2%)产业数字化(40.6%)数字贸易(12.8%)㊁两化融合(20.3%)㊁数字金融(15.3%)㊁数字媒体(14.7%)㊁智慧物流(18.6%)㊁物联网(18.3%)数字化治理(20.2%)政府数字治理(100%)㊀㊀数据来源:由变异系数法通过层次分析计算得到㊀㊀(四)描述性分析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ꎮ在进行缩尾㊁对数化处理后ꎬ各变量均不存在极端值或异常值影响ꎮ核心被解释变量申请专利总数(topat)和发明专利数量(patent)的标准差均较大ꎬ表明不同企业间的创新产出存在明显差异ꎮ㊀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被解释变量申请专利总数topat4.2011.7070.00010.900发明专利数量patent2.8371.5700.00010.188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发展dig3.8160.7232.3504.534数字经济规模dig23.0060.4712.2513.669中介变量融资约束cash0.0150.093-0.2430.387杠杆率lev42.43620.3005.50089.558信息披露质量infor2.08350.5860.0003.000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21.8911.46814.94228.637上市时间age2.0930.8840.0003.434每股收益eps0.4290.535-1.2102.471政府补助subsidy15.5162.0741.88123.115员工规模employ7.5301.3141.60913.22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58.94115.20023.47090.990㊀㊀四、实证分析与结果(一)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首先ꎬ本文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ꎬ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ꎮ从表3方程(1)和方程(2)中可以发现ꎬ数字经济发展(dig)对企业申请专利总数(topat)㊁企业发明专利数量(patent)的影响均显著为正ꎬ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ꎮ在方程中加入控制变量后ꎬ回归结果如方程(3)和方程(4)所示ꎮ通过对比回归系数可见ꎬ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展现出一定的 结构性 驱动特征ꎬ对企业核心创新能力ꎬ即发明专利数量(patent)有更为显著的促进效应ꎮ此外ꎬ本文分别利用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化治理 三个一级指标作为因变量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效应(见隔页表4)ꎮ结果发现ꎬ数字产业化(szcy)㊁产业数字化(cysz)和数字化治理(szzl)均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降维后回归发现ꎬ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 结构性 驱动特征依然成立ꎬ即数字产业化(szcy)㊁产业数字化161(cysz)和数字化治理(szzl)对企业核心创新能力(patent)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ꎮ㊀表3㊀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基准回归方程变量(1)topat(2)patent(3)topat(4)patentdig0.905∗∗∗0.943∗∗∗0.587∗∗∗0.747∗∗∗(81.77)(77.96)(42.92)(44.06)size0.201∗∗∗0.220∗∗∗(14.25)(12.30)eps0.054∗∗∗0.056∗∗∗(4.72)(4.04)top10-0.0360.017(-1.15)(0.44)employ0.156∗∗∗0.154∗∗∗(12.16)(9.28)subsidy0.007∗∗0.007∗∗(2.56)(2.10)age0.134∗∗∗0.024(8.13)(1.22)时间效应yesyesyesyes行业效应yesyesyesyes常数项0.849∗∗∗-0.584∗∗∗-3.689∗∗∗-6.001∗∗∗(20.16)(-12.46)(-14.62)(-18.86)N26667237741693815183F766.340777.8531271.594965.769r20.5950.5580.5750.536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置信度下显著ꎬ括号内数值为t值㊀㊀进一步地ꎬ本文通过引入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的滞后项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动态叠加效应ꎮ①结果表明ꎬ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均在滞后2期时间内保持了对企业创新活动正向的促进影响ꎬ并且表现出正向促进效应随时间递减的特征ꎮ可见ꎬ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叠加效应ꎬ尤其是数字产业化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最为显著ꎮ与此同时ꎬ政府部门㊁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化治理和产业数字化ꎬ利用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势ꎬ形成发展合力ꎬ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ꎮ为保证本文经验分析结果可靠㊁稳定ꎬ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的处理:②首先ꎬ调整数字经济的衡量口径ꎬ选用中国信通院的数字经济规模产值(dig2)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替代变量ꎬ经验分析表明结果仍然稳健ꎮ其次ꎬ研究分别采用滞后1期回归㊁工具变量(2SLS)回归(利用上市公司所在地距离中国大陆数字发展示范城市杭州的空间距离作为工具变量)和DIFF-GMM回归模型尝试解决可能的内生性问题ꎬ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依然显著ꎬ并且对核心创新能力促进更强的 结构性 驱动效应仍然存在ꎮ(二)数字经济的 结构调节 与企业创新进一步地ꎬ本文关注数字经济驱动企业创新的结构调节作用ꎬ考察数字经济发展能否克服以往我国经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 行业资源不匹配 等结构性问题ꎮ本文进行相应的异质性分析ꎬ为研究 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 问题ꎬ将企业按照所属地划分为 东部企业 中部企业 西部企业 ꎻ为研究 行业资源不匹配 问题ꎬ将企业划分为 制造业 非制造业 ꎬ进行分样本回归检验和比较分析ꎮ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调节功能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ꎬ可以发现数字经济对东㊁中㊁西部企业的创新活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ꎬ但对中西部企业的影响系数大于东部企业ꎮ可能是因为东部企业往往拥有地域优势㊁规模优势ꎬ可以在市场机制下获得充足的融资金额ꎬ因而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企业的促进作用略小于对中西部企业的影响ꎮ而中西部企业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较晚ꎬ总体经济体量较小ꎬ更容易面临 融资难㊁融资贵 的问题ꎮ数字经济发展后ꎬ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融资约束㊁降低企业杠杆和提高信息质量ꎬ较261①②由于版面原因略去回归结果ꎬ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索取ꎮ由于版面原因略去回归结果ꎬ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索取ꎮ好地解决中西部企业创新发展难题ꎬ为其带来更为显著的边际促进效应ꎮ因此ꎬ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东㊁中㊁西部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等问题带来的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问题ꎮ㊀表4数字经济一级指标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方程变量(1)topat(2)patent(3)topat(4)patent(5)topat(6)patentszcy0.933∗∗∗1.186∗∗∗(21.96)(26.49)cysz0.305∗∗∗0.387∗∗∗(21.96)(26.49)szzl0.229∗∗∗0.293∗∗∗(20.02)(23.96)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常数项-5.171∗∗∗-7.886∗∗∗-4.748∗∗∗-7.502∗∗∗-4.283∗∗∗-7.044∗∗∗(-6.26)(-10.35)(-5.62)(-9.74)(-4.95)(-8.79)N169381518315488139591385412549F327.959266.429297.995235.608257.172207.872r20.5750.5360.5380.5030.4910.472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置信度下显著ꎬ括号内数值为t值㊀表5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调节功能方程变量(1)topat(2)patent(3)topat(4)patent(5)topat(6)patentPanelA:东部地区PanelB:中部地区PanelC:西部地区dig0.553∗∗∗0.709∗∗∗0.665∗∗∗0.791∗∗∗0.612∗∗∗0.841∗∗∗(32.79)(34.56)(22.13)(20.40)(16.39)(17.00)常数项-3.018∗∗∗-5.579∗∗∗-7.924∗∗∗-9.497∗∗∗-3.767∗∗∗-5.483∗∗∗(-9.75)(-14.55)(-12.08)(-10.88)(-6.26)(-6.93)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N12224110432529232921851811F877.576681.616303.792207.927132.82295.467r20.5650.5300.6810.6150.5220.489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置信度下显著ꎬ括号内数值为t值㊀㊀数字经济对行业资源不匹配的调节功能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ꎬ其中digy=dig∗yꎬy为行业类型虚拟变量(制造业赋值为1ꎬ非制造业赋值为0)ꎮ结果显示ꎬ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均有更为明显的创新驱动效应ꎬ而对非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相对偏低ꎮ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ꎬ数字经济的不361。

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机制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机制研究

用所形成 的互动关系 的总和。 企业 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有 : () 能动性 , 1 企业作 为 自主创新的主体 , 有积极 、主 动、持 久的创新 要求 和创 具 新 冲动 ,从 而形成强烈 的创新意识 ,其创 新 意识 是创新活 动 的前 提 ,只有形成 了积极 主动 的创新 意识 ,才 能能动地不断 创新 ,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 )整体 性 ,自主创新各动 2 力要素相互 联系 ,相互 制约 ,形成 了一个有 机整体 ,动力机 制的形成和运行 以各 动力 要素 的动能为基础 ,各 动力要 素功 能的发挥又有赖 于要素之 间的整体协调 ; ( )相关 性 ,动力 3 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 了一种功 能放大现象 ,自主创 新活动的开展会使动力要素 间产生反馈 效应 ,从而推动 创新 的持续进行 。
企业 自主创新 的动 力模型与机制研究
李 刚
( 中南民族 大学 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 4
摘要 :首先对企业 自主创新及 其动力的内涵进行分析 ,在 此基础 上 ,构建企 业 自主创新 的动力模型 并分析企 业 自 主创新 的 内外动 力因素 ,最后 阐述企业 自 主创新 的动 力机制 。
程 ,而是涉及 由科 学技术 、经济 、法律 、政 策以及人 作为创 新主体 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 决定的具有 一定 自组织 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所谓企业 自主创新动力 ,是指推 动企业进行 自主创新 的 各种力量的集合。它回答 的是什么 因素导致企业进行 自主创
新 。所谓企业 自主创新 动力机制是指创 新动力 的产生及其作 用于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 为的机理 ,是企业 自主创新活动 与 其所处 的社会环境系统 中的各 种动力 因素相互关联 、相互 作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引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左凌云(兖州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2100)摘要:当前是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新时代,现代化行业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其占据重要地位,国家发展需要科技自立、科技自强,科技是国家的中坚力量。

这对行业以及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应当提高国家在战略方面的科技力量,确定我国的科技优势以及发展的基本方向。

要运用好科技创新具有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各个行业产业的转型成功和发展升级,可以展现出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动力,有助于行业不断进行发展。

基于此,该文主要分析科技创新对引领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图分类号:F426.92;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9(a)-0148-03要想促进行业不断获得发展,需要推动科技创新,有助于快速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在遇到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时,可以更好地应对其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以促进我国的生产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型与升级,并且得到高质量的发展[1]。

与此同时,相关产业要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创新促进产业得到平衡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将我国科技产业以及产品品质进行提高,通过开放发展形式拓展国际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共享科技成果,有助于实现合作共赢。

1科技创新是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行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在较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主要包含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过程安全、保障品质以及实现价值等。

现阶段,各个行业的发展质量还不够完美,还需要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产业虽然很大,但能力不强,而且不够专一,做不到精益求精,组织方式还较为落后;企业核心能力有待上升;设计能力还需要加强;工人还需要提高技术,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还需要完善监管体制,等等。

中车长江集团“机制改革+科研创新”双驱动

中车长江集团“机制改革+科研创新”双驱动

p r a c t ic e& C a s e丨实务•案例核管理、中层管理人员聘用、用工 及薪酬管理等14项权责授予经理层,充分发挥经理层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产权制度和运营机制变革有效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和创新动能:2020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77.33% ;攻克多功能电力电子变压器并列集群运行、国产化超导带材、线圈设计和制备等多项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国内首款智能电表终端操作系统“InOS”。

此外,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国能(山东)能源环境有限公司、运易通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改示范企业”,也结合自身实际,蹚出了各具特色的改革创新发展道路,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

_作者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中车长江集团“机制改革I科研创新”双驱动文/李炯任志望洪建斌■关键词:中车长江集团科改示范企业市场化改革“两制一契”管理科技创新“科改示范企业”中车长江运输 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江 集团)以“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 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在改革公司 治理体制、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 制、健全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激 发科技创新动能、加强党的建设五 个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一、顶层设计,推动公司治理体制改革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前,集团公司董事会成员 均为集团和成员企业高管。

改革后,仅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总经理和专职副书记3名高管保留董事席位,外部董事人数超过了本单位董事人数。

通过进一步优化公司章程和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职代会等机构的议事规则,合理界定各治理主体的权责与行权方式,形成规范、高效的决策机制与监督机制同时,集团对所属8家一级子公司董事会同步进行调整规范,挑选政治站位高、工作履历丰富、综合素质好、决策能力强的干部跨单位担任外部董事,全面提升子公司治理能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

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

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企业绿色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新质生产力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创新性要素,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成长性的特点。

企业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绿色管理水平不高、绿色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

研究如何赋能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有助于揭示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方法,引导企业从源头上解决绿色发展中的问题。

研究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强大的绿色动态能力。

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企业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机理有助于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

政府部门在制定环保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企业绿色动态能力培育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依据,促进政策的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准化。

1. 绿色动态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企业绿色动态能力的培育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绿色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快速调整、创新和适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使企业在面临环境挑战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降低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绿色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在环保政策、市场需求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投资于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旨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首先梳理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包括绿色技术的定义、特点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接着,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驱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如政策推动、市场需求、社会压力等)和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战略、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包括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关于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绩效影响的全面认识,为企业制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绩效影响,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驱动因素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外部环境压力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这包括政府环境规制、市场需求、公众环保意识等。

例如,政府的环境政策通过设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市场需求则通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

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环保,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

内部驱动力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理念、技术创新能力等也是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企业战略定位明确,将环保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会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驱动机理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驱动机理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驱动机理研究孙艺文,张㊀肃(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㊀130000)内容提要:企业社会创新既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新高度,也是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形式㊂本文通过多案例调研,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驱动模型,提炼驱动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8个主范畴:组织文化㊁资源特性㊁服务效率㊁政策情境㊁经济情境㊁网络情境㊁开放引力㊁需求引力,并对核心范畴与主范畴间关系㊁主范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阐释,旨在通过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前因因素的系统剖析,探究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驱动机理㊂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社会创新;扎根理论;驱动机理中图分类号:F27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148X(2018)09-0129-06㊀收稿日期:2018-03-16作者简介:孙艺文(1988-),女,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张肃(1972-),女,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㊂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 吉林省技术创新绩效的空间分布㊁形成机理及提升对策研究 项目,项目编号:20170418032FG;长春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㊂㊀㊀企业社会创新,是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内在原动力,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视野出发寻找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机遇,从而实现企业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双赢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模式[1]㊂本文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运用多案例扎根分析方法,探索驱动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前因因素及影响机理,旨在补充企业社会创新的相关前置性研究,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发展提供科学的管理启示㊂㊀㊀一㊁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本文是针对企业创新行为前因因素与驱动机理展开的系统性分析,目前该研究领域尚缺乏可以借鉴的成熟理论及研究量表㊂并且,对于该问题的探索分析应避免在相近的理论中推演可验证性假设的方法,而应在收集和分析相关质性材料的前提下,扎根在数据中建构适合的理论㊂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 一种包含了更具系统性和灵活性准则的质性化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㊁开放式编码㊁主轴编码㊁选择性编码等步骤来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一手资料收集和分析[2],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关于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前因要素与驱动机理的探索性研究;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贯穿持续比较的思维,不断地修正理论直到理论饱和(即新收集的资料不再对理论构建有贡献)㊂(二)案例筛选与样本选取在案例企业的筛选上,本研究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实施跨企业的多案例研究,以确保扎根分析方法在资料数据来源中的多样性,从而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㊂在样本企业的筛选上,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创新是企业的战略行为,更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新范式,从可实现性的角度而言,具有相当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其社会创新行为更具代表性;并且,案例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的资料必须能够通过二手资料获取,或者能够进行一手资料的调研㊂Yin认为质性研究中案例样本的数量对最终研究结果的可信性与有效性存在重要的影响[3]㊂Eisen⁃hardt指出,在多案例的研究中案例样本的数量在4-10个最适合[4]㊂根据以上条件,本文最终确定修正药业集团㊁海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㊁金赛药业股份㊃921㊃有限公司㊁中粮集团(国家玉米深加工中心)㊁吉林化纤集团5家大中型企业为研究的案例企业㊂在具体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对所选取的案例企业内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㊂在对受访人员进行选取时,研究人员注意了对来自不同部门㊁不同岗位㊁不同级别的受访对象的差异性选取,避免由于调研对象的知识及经验单一性给研究结果带来的偏差㊂此外,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研究人员也走访了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或对案例企业熟知的社会人士,例如与企业有研究合作的机构负责人㊁关联产业链伙伴㊁高校专家等㊂在访谈对象的数量上,本研究除了二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外,更侧重于通过访谈进行一手资料的收集,因而在正式开始研究前还需要对访谈对象的数量予以确定㊂由于此次研究涉及5家案例企业,因此为确保访谈对象在5家案例企业中均有合理的分布,需对此次访谈对象的总体数量予以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抽样,以减少随机抽样带来的误差㊂参照Cochran等[5]提出的估计总体百分比时所使用的确定样本量的近似公式来确定样本量,即:n=1-nNæèçöø÷ˑt2(pˑq)α2(1)其中,1-nNæèçöø÷为无放回抽样时的有限总体纠正系数(fpc),α2为置信区间,t2(pˑq)α2为概率水平与方差的乘积㊂按照此次研究的具体内容,所筛选的5家案例企业及具体的访谈对象,均是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具体行动和基本认知的,固对p值赋予较高水平的估计值0 9;公式中的t值表示的是标准差得分,在实际调研工作中通常将t取值1 96,固2个标准差即包含约95%的样本值[6]㊂在研究之初,研究人员预计访谈的人数在50-70之间㊂因而,通过公式(1)对以下假设进行验证,通过论证:有公式(1)可得:α2=t2(pˑq)n(fpc可忽略)当n=50时,α=0 117,当n=70时,α=0 098,固置信水平为1-α的置信区分别为88%和90%㊂由于置信区间达到90%-100%时,调研样本量所得的样本估计值时可信的,固本研究最终确定的调研访谈对象的总数量为70个㊂(三)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扎根理论作为探索性分析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资料是复杂且多样的,因此在数据的收集整理阶段,为了保证编码工作的高效率完成,此次研究制定了以下数据分析策略:(1)开放性编码阶段,资料的整理以人工筛选编码为主,以Nvivo11 0软件为辅;(2)组建编码工作团队,避免单个研究人员对资料理解偏颇造成理论误差;(3)存储备注信息,为每个受访对象的访谈资料的修改和编码过程进行存储备注,以备事后检查;(4)遵循持续比较的理论饱和检验㊂在数据收集的方式上,本研究采取面对面访谈和微信即时通信的方式开展调研㊂Groves[7]指出,面对面访谈法不仅便于研究员准确获得信息,并且随着交流的深入通常情况下还能够获取到额外的信息㊂此次调研访问所需要的样本量70个,由于研究团队的精力有限并且受访对象的工作时间有限制,因此对于部分受访者采用微信即时通信的方式进行交流㊂在访谈工作开始之前,提前7个工作日与受访者进行电话预约,并通过电子邮件将访谈主题和问题大纲发送给受访者以保证他们做好访谈准备㊂并且,在获得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研究员对访谈进行了录音和截图,便于调研结束后对交流资料进行整理,整理访谈记录㊂本研究针对5个案例企业,分类随机抽取了4/5的访谈记录(56份)进行编码和模型建构,剩下1/5的访谈记录(14份)则留作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㊂此次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㊂表1受访者基本信息统计表项目选项人数占比性别男4260%女2840%年龄35周岁以下2028.5%35-45周岁2130%45-55周岁1724.3%55周岁以上1217.2%教育背景本科2028.5%硕士3245.7%博士1825.8%岗位级别基层2738.6%中层3347.1%高层1014.3%岗位领域技术领域3144.3%管理领域2840%其他1115.7%来源案例企业11318.6%案例企业21521.4%案例企业31217.1%案例企业41217.1%案例企业51318.6%其他社会人士57.2%㊃031㊃㊀㊀二、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一)开放性编码放性编码即是对收集到的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对每一个能够析出的现象添加标签,划分类别,赋予概念,是运用扎根方法进行理论模型构建的首个环节㊂鉴于本文所开展的是多案例研究,因此在开放性编码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先对其中一个案例资料逐句标签,将信息标签化㊁概念化,再把此案例的标签㊁概念作为概念样板,参照样板逐句对下一个案例标签,并将两个案例的概念化结果进行对照,重新修正和完善形成新的概念样板,以此类推㊂对所析出的概念,根据其内涵所赋的关联性做进一步的范畴化㊂在对所有案例逐句标签化后,不断比较并进行理论抽样检验,经过多案例迭代的概念化和范畴化过程,以此获得相对饱满和稳定的概念和范畴㊂最终,本研究通过对原始调研资料的分析共析出27个初始范畴㊂(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将各个独立分裂出的初始范畴进行关联式登录,根据隐含在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聚类,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显露它们潜在联结关系的主范畴㊂在本研究中,对企业社会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的挖掘,可遵循 S-O-R ,即 有机体内部状态-中间环节-客体响应 的框架,分别从社会创新行为主体 企业内部源发力,创新行为依托的外部环境情境 环境助推力,以及社会创新行为服务的对象 市场牵引力三个类别视角进行主范畴的凝练㊂因而,本研究据此视角,对27个初始范畴进一步进行逻辑关联和归类,最终提炼出8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构建出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驱动因素体系㊂表2主轴编码结果类别主范畴初始范畴范畴内涵A内部源发力A1企业文化责任意识服务大众㊁区域乃至全社会,解决社会矛盾的责任导向创新意识战略层㊁技术层㊁执行层全员对待各项创新活动的态度风险意识对以社会创新为风险投资换取企业盈利的风险价值认同合作意识在社会创新活动中对外业务合作与对内团队整合的意愿A2资源特性关键技术引领性是否拥有代表性的专利㊁先进技术成果载体价值性核心成果是否拥有大众㊁市场㊁社会需求的价值商业模式开拓性所依托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否具备开创性的市场吸引力固有平台延展性现有各项平台是否具有可复制性㊁可移动性或可重组性A3服务效率资金支持资金来源㊁储备是否能够支撑企业前期社会创新的投入人才支持人才数量㊁人才结构㊁团队组建是否合理且储备充分流程支持组织架构㊁企业制度㊁工作流程是否适应社会创新业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的指引效率B环境助推力B1政策情境政策指引方向国家或地方对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的政策指示是否积极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对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扶持力度政府参与程度政府是否以牵头人或重要 联结人 角色参与社会创新B2经济情境区域基础水平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建设基础未来增长态势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向上的势能产业结构协调性企业所在地区是否具有产业短板,是否重视产业平衡B3网络情境空间集聚度所在地区相关企业空间距离是否密集㊁形成产业集聚业务关联度密集企业间是否存在业务关联以及关联程度大小行动向心力相关企业间核心价值观对创新行动是否有一致主张C市场牵引力C1开放引力技术开放性企业所面向的市场对技术引进㊁转化㊁扩散是否有阻滞市场开放性进入市场自由性㊁被接纳性,退出市场的低风险性渠道通畅性市场㊁产业/企业㊁政府间的多方共促渠道是否有效连接C2需求引力矛盾显现度市场中是否存在急需解决的明显矛盾社会关注度市场中的矛盾是否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价值认同度社会创新行为所服务的对象是否给予企业认同反馈㊀㊀(三)选择性编码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脉络,在凝练出主范畴后需要继续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通过对比对主范畴的归属进行理论分类,并以 叙事线 ㊁ 线索线 ㊁ 脉络线 等形式进行描绘,从而形成最终的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8]㊂本文研究的核心范畴为 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驱动因素 ,围绕 有机体内部状态-中间环节-客体响应 的叙述线,勾画每条脉络的关系(如表3所示),据此构建了基于企业内部源发力-外部环境㊃131㊃助推力-服务市场牵引力的 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驱动模型 (如图1所示)㊂表3选择性编码结果 典型关系结构典型关系结构关系结构的内涵组织文化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具有责任感㊁热爱创新㊁愿意承担风险且有合作意愿的企业社会创新意向强资源特性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在关键技术㊁成果价值㊁商业模式以及平台扩充等方面拥有良好资源的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意向方面表现的越自信㊁更积极服务效率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企业资金储备以及筹备渠道越丰富,人才数量与结构越合理,现有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可塑性越高,企业创新文化在工作中融入效率越强,则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意向越积极政策情境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政府及地方的相关政策是否利好与企业社会创新,政府是否及企业此方面的奖励和鼓励政策,政府是否示范性地参与或发挥联结作用,对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意向存在着显著的影响经济情境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企业所在区域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㊁未来经济增长势能以及区域对产品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影响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网络情境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与所在地区其他相关企业空间距离是否密集,彼此之间的业务关联程度,以及企业间对社会创新行为是否有一致的价值主张,影响着企业社会创新意向开放引力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企业所面向的市场对技术引进㊁转化㊁扩散是否有阻滞,进入市场自由性㊁被接纳性,退出市场的低风险性,市场㊁产业/企业㊁政府间的多方共促渠道是否有效连接,影响着企业社会创新意向需求引力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若市场中存在急需解决的明显矛盾,且矛盾引起社会多方关注,社会创新行为所服务的对象给予企业在赞扬与行为上的认同反馈,则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意向越积极环境助推力ˌ内部源发力ң企业社会创新意向ʏ市场牵引力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助推力㊁创新行为指向的服务市场牵引力调节着企业内部原发力对企业社会创新行为意向的影响图1㊀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驱动模型㊀㊀(四)理论饱和度检验本研究用剩下1/5的访谈记录(14份)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决定是否停止采样㊂结果显示,已提炼的主范畴概念以及所描绘的脉络关系清晰且丰富,经理论饱和度检验均未形成除组织文化㊁资源特性㊁服务效率㊁政策情境㊁经济情境㊁网络情境㊁开放引力㊁需求引力外的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8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概念因子㊂因此可以认为,上述基于企业内部源发力-外部环境助推力-服务市场牵引力的 高新技术企㊃231㊃业的社会创新行为驱动模型 在理论上是饱和的㊂㊀㊀三、模型阐释通过前面的研究分析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并非简单的拥有创新技术㊁输出创新产品即为社会创新,而是需要遵循 有机体内部状态-中间环节-客体响应 的叙述线,历经企业内部源发力㊁外部环境助推力㊁服务市场牵引力三个子系统共同发力的过程,才可形成对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核心驱动力量㊂并且,外部环境助推力以及服务市场牵引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意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图2所示),即当环境助推力或市场牵引力具有较高的水平时,对内部源发力强劲的企业具有加速的推动力,而对于内部源发力薄弱的企业具有助燃的效果,达到如图2所示H点企业社会创新驱动的最佳点,以牵动高新技术企业投身于社会创新的实践中去㊂以下,将从三个子系统的视角对主范畴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别对核心范畴 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 的作用进行阐述㊂图2㊀三方子系统驱动力示意图第一,企业内部源发力驱动社会创新㊂在行为决策科学领域,根据Ajzen[9]所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行为主体的主观态度对其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㊂因此在本研究中,企业内部源发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社会创新行为最强劲的主观原始动力㊂企业文化是内部源发力的重要力量来源,企业所显现的外部行为文化,是由企业内在的精神文化所引导的㊂当高新技术企业在文化价值导向上,具有为社会解决矛盾的责任导向,以创新思维引导战略层决策㊁技术层研发以及执行层的各项活动,并且愿意承担以社会创新为风险投资换取企业盈利的风险,积极在行业内以及市场中寻求多方合作,则该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的态度积极行为主动㊂此外,一个企业原有的资源特性也会对其社会创新行为产生影响㊂拥有引领性的关键技术㊁具备市场需求价值较高的成果㊁拥有强劲市场开拓性和吸引力商业模式或者其现有的平台具有可复制性㊁可移动性或可重组性,是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的重要保障㊂除了文化价值导向和资源特性保障,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服务效率也约束着其社会创新行为㊂比如,企业所需的资金来源㊁储备是否能够支撑企业前期社会创新的投入,人才数量㊁人才结构㊁团队组建是否合理且储备充分,组织架构㊁企业制度㊁工作流程是否适应社会创新业务以及企业文化对员工工作的指引效率,即企业文化的内部融合效率㊂第二,外部环境助推力驱动社会创新㊂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主体的行为意向除受其态度影响外,还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即对行为主体而言重要的参照群体的意见㊂在本研究中,外部环境助推力即行使主观规范的作用㊂在政府层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能够产生驱动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政策导向的指引性,政府对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扶持力度,以及政府是否亲身或以重要 联结人 角色参与社会创新㊂另一个重要的参照规范来自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区域经济情境,一般而言,当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建设基础良好,或者区域的经济增长势头乐观具有向上的增长态势,区域的发展未有明显的产业倾向并且注重产业结构发展的协调性,那么该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来自环境的正向导向就越强烈,其参与社会创新的行为意向越积极㊂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网络结构,包括所在地区相关企业空间距离是否密集形成产业集聚,密集的企业间是否存在业务关联以及关联程度大小,相关企业间核心价值观对创新行动是否有一致主张,当网络情境的社会创新行为价值导向正面,则企业越倾向地形成参与社会创新的价值主张,从而驱动其社会创新行为㊂第三,服务市场牵引力驱动社会创新㊂企业作为市场中的重要经济主体,其本质是以获取利润实现长远发展为目标㊂因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否实施社会创新行为,还取决于企业所面向的市场开放性,即技术引进㊁转化㊁扩散是否有阻滞,进入市场自由性㊁被接纳性,退出市场的低风险性,市场㊁产业/企业㊁政府间的多方共促渠道是否有效连接;取㊃331㊃决于市场需求引力,即市场中是否存在急需解决的明显矛盾,市场中的矛盾是否引起社会多方关注,社会创新行为所服务的对象是否给予企业认同反馈㊂当企业所服务的市场的开放程度越高,需求引力越强,则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的意愿越强烈㊂㊀㊀四㊁结语在实践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方面,企业作为行为主体,来自其内部的源发力量是决定其是否投身于社会创新的根本因素㊂但是外部环境是滋养企业的土地,当外部的政策㊁经济以及网络情境适宜便能成为孕育企业参与社会创新的沃土,否则即便企业拥有内部源发意向也会因为恶劣的外部环境而夭折㊂此外,所服务市场是否具有开放性和需求引力对企业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㊂企业的营利性本质驱使他们选择进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的市场,驱使他们将目标定位于能够对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其他战略行为产生社会响应㊁引起关注㊁获得反馈的市场㊂因此,回顾整个扎根分析的过程,我们最终认为:分属企业内部源发力的组织文化㊁资源特性㊁服务效率,分属企业外部环境助推力的政策情境㊁经济情境㊁网络情境,以及分属服务市场牵引力的开放引力㊁需求引力这8个主范畴是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其中企业内部源发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创新行为具有最直接的驱动影响,而环境助推力与市场牵引力作为外部变量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㊂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对本文的不足加以完善,将本文所提出的 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创新行为的驱动模型 ,在其他类型企业中的普适性进行检验㊂并对模型中的各个因子进行概念化和标准化,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出企业社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量表 ,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大样本数据对模型中所提出的各种变量关系予以检验,从而提升模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㊂参考文献:[1]㊀刘宝.企业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的一个新范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5):87-92.[2]㊀张肃,孙艺文.技术创新扩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9):27-31.[3]㊀YinR.Casestudyresearch:Designandmethods[M].3rdEdition.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2002.[4]㊀EisenhardtKM.Buildingtheoriesfromcasestudy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14(4):532-550.[5]㊀CzajaR,BlairJ;ShenChonglintrans.AnIntroductiontotheDesignofSample[M].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Press,2007:20-85.[6]㊀杨洋,蔡溢,殷红梅.扎根理论下 90后 旅游者行为TGM模型构建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5,30(2):56-64.[7]㊀GrovesK.SurveysbyTelephone:ANationalCompari⁃sonwithPersonalInterviews[M].Orlando,FL:Aca⁃demicPress,1979:10-35.[8]㊀张宝生,张庆普.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型组织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前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0):105-110.[9]㊀Ajzen,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onProcesses,1991,50:179-211.ResearchontheDrivingMechanismofSocialInnovativeBehaviorofHighandNewTechEnterprisesbasedonGroundedTheorySUNYi-wen,ZHANGSu(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chun130000,China)Abstract:Enterprisesocialinnovationisthenewheight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isanimportantformofin⁃novationdrivenbypracticeenterprises.Throughcasestudy,thepaperuses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ofGroundedThe⁃orytoconstructhighandnewtechenterprisesocialresponsibilitytypedrivemodelofinnovationbehavior,refiningeightmaincategoriestodrivethehighandnewtechenterprisesocialinnovationbehavior:organizationalculture,resourcescharacteristics,serviceefficiency,openpolicysituation,economicsituation,networksituation,opengravity,require⁃mentsgravity,andexplains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ecategoriesandthemaincategory,aswellastheinteractionbe⁃tweenthemaincategory,aimingtoexplorethedrivingmechanismofsocialinnovationbehaviorofhighandnewtechen⁃terprisesbysystematicallyanalyzingtheantecedentsofenterpriseinnovationbehavior.Keywords:highandnewtechenterprises;enterprisesocialinnovation;GroundedTheory;drivingmechanism(责任编辑:李江)㊃431㊃。

《技术创新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研究》范文

《技术创新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研究》范文

《技术创新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风险承担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技术创新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分析其内在逻辑和作用路径,以期为企业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二、技术创新的定义及特征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的服务质量以及更大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具有时效性、创新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企业风险承担的内涵企业风险承担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主动承担的风险。

这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风险承担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企业文化、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等。

四、技术创新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一)技术创新对市场风险的降低技术创新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技术创新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拓展新的市场领域,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市场风险。

(二)技术创新对技术风险的应对技术创新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技术风险。

然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技术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因技术落后而产生的风险。

(三)技术创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

此外,技术创新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财务风险。

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和融资方式,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财务选择和风险管理手段。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技术创新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在降低市场风险、应对技术风险以及优化财务风险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然而,创新并不是一件易事,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的文化氛围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氛围是否鼓励员工提出新点子、实现新思路,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

如果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寻求创新,鼓励参与创新活动和尝试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相反的,如果企业文化扼杀了员工的创新,限制员工思维,良好的创新氛围将会难以形成。

2.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密切关系到企业创新的效率和速度。

如果企业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僵化,决策过程缓慢,创新的时间周期将会变长,创新速度缓慢。

反之,如果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权下放,能够更好地支持团队创新增强企业的开拓能力。

3.企业的管理和制度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对于企业的创新也有着深刻影响。

如果企业管理和制度完善,明确交流渠道、普及质量控制,将会增强合作的意愿,加强对员工的奖励措施和培训机会,支持员工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如果企业的管理和制度缺乏完善,过于繁琐,创新的意愿可能会受到抑制。

4.企业技术实力企业技术实力是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撑之一。

一家企业如果在某些技术领域拥有先进技术而其竞争对手没有,那么该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很大的优势。

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投入研发支持自身技术实力,才能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创新发展。

二、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很多企业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研发、学习与消化吸收,不断适应和吸收颠覆性科技的革新,以此为切入点,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保持市场的竞争力。

基于组态视角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模式研究

基于组态视角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模式研究

基于组态视角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本文旨在从组态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模式,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梳理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技术驱动、市场驱动、政策驱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组态视角出发,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模式理论框架,揭示各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教训,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针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转型,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的运营、管理、生产等各个环节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从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制造企业中,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主要来源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如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环保法规的严格等,迫使企业寻求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方式。

内部环境如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技术积累的沉淀、人才队伍的壮大等,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制造企业需要关注几个核心领域。

首先是生产流程的数字化,通过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可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23T12:10:06.7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作者:冼婵英[导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经济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景象,也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山市环境保护局东升分局广东省中山市 528414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经济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景象,也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但是,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各种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制约了人们幸福感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转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形势下,利用技术创新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应运而生,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应用于其
运营与发展之中。

本文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展开了有关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的研究,在对其驱动机理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企业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

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企业;环境技术;创新;驱动机理引言:
现如今,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制约了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感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经济的高效、高质发展。

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环境问题既是挑战,同样也是一个机遇。

企业管理者能否将环境问题看做是一个发展机会,并且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环境技术创新工作,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日后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本文展开了有关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助力其更好的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代化市场,最终实现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所谓技术创新,指的就是相关主体通过原材料供应路径的创新,对原有的生产、运营系统进行一定的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因素,最终实现其效益最大化的一个过程。

通俗来讲,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的、僵化的营运与发展模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过程[1]。

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与技术创新的含义各有所见,但他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创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对环境的影响,必须要一分为二、辩证的来看待。

它可能会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也可能加大能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环境技术所谓环境技术,指的就是根据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并且遵循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原则,合理利用、高效配置各种能源、资源,最终有效降低人类社会运转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机统一。

现如今,企业普遍采用的环境创新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以直接减轻环境污染为目的,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以末端治理技术为典型代表。

其具有显著的事后补救特征,即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以后,相关主体采取的措施。

第二种则是以预防为主的绿色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

第三种则是在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同步发展。

以上就是环境创新技术的主要类别。

(三)绿色创新所谓绿色创新,指的就是以生态环保的理念为指导,相关主体开展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发挥技术创新对于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经济的作用与地位愈加显著,所以那些新兴的企业或者是内部知识经验丰富的企业,往往可以抢占先机,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绿色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在产品生产、运输、营销的过程中,都会尽可能的降低各种活动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共同发展。

二、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一)外部驱动之所以要从外部驱动谈起,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与环境效益作为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都具有显著的外部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

这一驱动机理,其基础性因素在于利益的分配模式。

具体来说,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环境技术创新,一方面是为了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及制度,从而获取社会对其生产及运营的认同感,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扩大;另一方面,企业也是以此为新的发展领域,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企业不论是为了获得经营的合法性以及社会的认同感,还是为了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利。

(二)内部驱动对于企业来说,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工作,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

所以,企业之所以要开展这一工作,还受到以下几个内部因素驱动:首先就是为了构筑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即企业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建立起一些绿色产品的品牌,来满足消费者这一方面的需求。

其次,则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许多企业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所以他们可以透过短期的付出,看到长远的利益,自然也就会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工作力度。

最后,企业环保形象的塑造,对于这一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现如今,企业形象愈来愈影响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自然就会更加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通过创新来树立自己的品牌与形象。

(三)内、外部共同驱动企业开展环境技术创新工作,我们不能单单从一个方面来归纳其动因,所以应当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的种种驱动因素。

前者主要包括企业的品牌建立、形象树立、企业运营状况、发展目标和战略,以及管理者的创新思维等因素,后者则主要包括市场的大环境、市场竞争、社会规则、国家制度等因素[2]。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纷纷投入环境技术创新工作之中,不断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更好的契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工作,受到了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驱动,主要包括市场的拉动作用以及技术的推动作用。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相关企业纷纷改进自己的生产工艺,调整管理、营销模式,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关主体应当不断推广并且采用这一技术,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三峰,卜茂亮.环境规制、环保投入与中国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2):129-146.
[2]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互相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99-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