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现代文学,我国]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作者:姜晓洁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8期姜晓洁内容摘要: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互联网及各种现代化智能产品的普及,学生的娱乐方式也走向了多元化。

现代文学在描写手法、叙述角度、文章结构上都体现出了现代化特征,烙印着时代元素。

学生学习现代文学时。

时常出现内容与实际脱钩的现象,难以深入领会现代文学的魅力。

再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出现问题,造成我国现代文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所以,必须对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状况予以全面分析,从其中寻找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求知与阅读的形式出现了较大的调整。

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知识共享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促进“浅度阅读”、碎片阅读的形成。

相反,纸质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低。

纸质文学作品或出版作品逐渐被网络文学所取代,这不仅弱化了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也造成了读者精神与情感的干涸。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科目中,《中古现代文学》课程的学时较少,无法发挥课程的教学意义。

在资本经济时代,高校学生追求享乐主义,很少主动深入了解国内近现代历史。

为此,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时,根本无法从历史角度、时代角度、作者角度去审视作品的立意、思想内涵,易于出现阻滞、隔膜。

教学期间,教学形式未能有较大的变化,大班级集体讲课,师生间的互动相对不多,课堂较为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内容繁杂,不仅涉及到文学理论,也介绍了国内现代文学代表作品,学习难度大。

加上课时较少,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全部讲解浩如烟海的现代文学作品。

在课后,学生基本上都将精力投入到了电子产品上,只会在考试是临时抱佛脚。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面对上述问题,任课教师也一筹莫展。

首先,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较多,但因为需要在有限课时内全部讲完。

为此,只能简化讲课内容。

同时也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回归“文学”常识——关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回归“文学”常识——关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心里明白的 问题 . 毫无疑问的问题 , 一追究起 来就可能 出问题 了: 不知道如何说好 . 不用说下定义. 就是三言两语把意见说 清楚也很 不容易” 。 在文学专业课程讲授中,需进行切合当代 ^ 接受心理的文学 “ 功能说” 传道。我们可以说, 文学的第一个作用, 在于满足人类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 而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自于我们的自 来 然本 } 标志着人与动物的区别, 生, 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提高 。在人 的理 眭中, 有时间的概念。我们知道人 的一生是短暂的, 知道—切 都将烟消云散 ,意识到这一点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就会复杂起 一 来 , 不得不思考人生意义之类的问题 。而动物 则不同, 他就 它的生 命只有“ 现在”它对生命的全部感知就是“ , 现在” 。所以, 对人的惩 处中,关押会让其感到痛苦 ,动物则大概不会对圈养感到不堪忍 受。既然人生苦短 , 又充满了旦夕祸福的无常变化 , 那么人生的意 义、 价值在哪里?好奇心是我们认识 、 探寻“ ” 人 自身的本质 及 ^ 与世界关 系的种种未解之谜最原始的驱动 力;想象力是拓展我们 思维空间 , 使人类社会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 , 逐步走向更加文明的 理想之境 。 我们知道 , 人做为一种生理和精神的统—体 , 不但有衣食住行 等生存本能的需要 , 也有喜怒哀乐等感情方面 的需要 , 同时 , 更有
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 。 社会的市场化 、 商品化 , 在极大地丰富
在我国社会经济商 鏖发展的今天 ,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精神文明对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和未来健康进步的重要意义。作为 精神的坐标和文明的标识 ,文学艺术不仅是人类社会思想生活感 情发展历程的记录 .更是对人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能力具有无可估 量的渗透力及 向 力。是我们推动和谐社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是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 我想. 在我的文学课程教学中, 必要对“ 有 文学有什 么用?” 、 “ 什么是文学” 这两个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问题进行探究和阐释。因 为在我们 的现实生活中, 文学 的不景气也是不争之实, 关于 “ 文学 有什么用? 的疑惑之声更是不绝于耳。 ” 我们尽管可以说, 正是出于 “ 学以致用” 的实际问题 , 实生活中的实际利益似 乎已经形成 了 现 种极其强大的社会驱动力量 , 这种力量对一切不能“ 立竿见影” 地收获实际效益的事物都缺少兴趣 , 甚至于不屑一顾。 我们必须清 醒地认识到 ,文学一 做为人文科学极 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的确在 — “ 学与用” 的因果关系上缺乏时效 } 所 以, 生, 对于“ 文学之用” 的质疑 和困扰 , 不仅仅暴露 出的是人们对 文学“ 学非所用” 或者“ 用非所 学” 的担心 , 更重要的是 , 急功近利的物质追求、 工具理 日 3 1 实用主 义的泛滥,应试教育” “ 的短视行为. 造成的恶果已经严重地影响到

教研组讨论语文课程改革

教研组讨论语文课程改革

教研组讨论语文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校语文教研组近日进行了一次讨论,就语文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地引进现代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资源。

比如,我们可以结合网络和新媒体来教授经典文学作品,在解读传统文本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另外,也可以通过选取新型的文体或题材,如微小说、网络文学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语文课程内容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更新课程内容。

例如,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纳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科技创新等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更新课程内容,我们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改革。

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表达、项目研究等,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展潜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评阅系统等,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五、师资培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和实施。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程、开展教学观摩等形式,让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生 着影 响 , 这些 影 响着 它 的萌生 、 兴起 , 影 响着 文学 动 动、 文艺论 争 、 文 学创作 , 形 成 中国现代 文学种 种迅 速 、 弦纷纭 的变化 , 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 的方方面 面的多姿
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 【 3 】
文化 小说 、 军事小说 、 历史 小说 、 先锋小 说 ) 、 诗 歌创作 、
1 9 9 8 年 7月北京大学 出版社 出版 , 由钱理群 、 温儒
敏、 吴福辉合著 的《 中国现代 文学三十年》 ( 修订本 ) 在本
书 的前言 中写 道 : “ ‘ 现代 文学 ’同时还 是一个揭示 这一 时期文学 的 ‘ 现代 I 生质的概念 。所谓 ‘ 现代 文学 ’ , 即是 ‘ 用现代文 学语 言形式 , 表 达现代 中国人 的思 想 、 感情、 心理的文学 ’ 。” 1 朱栋霖在 编写的 《 中国现代 文学史 : 1 9 1 7 ~ 1 9 9 7 ) ) 的引言 中说 : “ 中国现代 文学 , 是 中国文学在 2 O 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 、复杂的过程 中形成 的。 在这个过程 中 , 文学本 体以外 的各种文化 的 、 政治 的 , 世
创作 ; 左 翼作家 群 、 京派、 海派 的文学创 作 ; “ 七月 ” 派小 说、 诗歌 的创 作 ; 新 中 国十七 年革 命历 史题 材 、 农 村题 材、 其他题材 、 短篇小说创作 ;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的文 学
状况 ; 新 时期 小说创作 ( 伤痕小说 、 反 思小说 、 改革小 说 、
散文创作 、 戏剧创作 ; 2 0世纪台湾港澳 文学创作等 。 刘勇 先生在后记也对这 门课 的学习要求和价值进行 了总结 : “ ‘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这 门课程 是要求学生在 了解和分析

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构想与实施方案

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构想与实施方案

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构想与实施方案本文分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改革构想、实施方法和改革目标,主张应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标签: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

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

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養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

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

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自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以来,本课题拟继续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基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规律等,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的教改措施、拟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现代文学课程综合改革》本课题从陕医大现代文学教学发展足迹和现状出发,对现代文学第一课堂在教学机制、师资状况、学生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试图寻求促进现代文学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现代文学教学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出的 “ 文学宜不 宜写 史” , “ 当代 如何划分 中国近代 文学 、现代 文学 、当代文学 的历史分期” ,以及 “ 建立 ‘ 世 纪中 2 0
国文学 … 等一 系列 问题 引发 了每一 个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研究 和教 学的人 的思考 。8 0年代末 期至今 ,国内高 校中文系
然而该课 程在现行 的教 学中存 在 着诸 多 问题 。教 学改革势在 必行 。 “ 中国现 当代文 学”课 程的改革 必须更新 观念 ,更新 内容 ,在教 学体倒 上做 出 “ 规范性” 的要求 ,教 学方法上应特 剐重视 “ 形象”教学 。近 年采我院 对该课程进行 了有益 的教 学改革尝试 ,取得 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
基本上采用 了打通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教学 格局 ,统称 为 “ 中国现代 文学 ” “ 国现 当代 文学”或 中 “0世纪 中国文学”。- r课程名称 之多 ,在 中文 系汉语 言文学专业和相关专业 中恐怕是绝无仅有 的。 2 l
从 以上所述不难看 出 ,中国现当代文 学课 程的历史 发展是极 为复杂多变 的。就 目前该课 程 的教 学现状来看 ,存在着
[ 关键词 ] 中国现 当代文 学;课 程 ;教 学思考 ;改革 ;尝试 文章编号 :10 4 8 2 0 )2 14 5 0 4— 6 X(06 0 - 3—0 中图分类 号 :G 4 . 文献标识码 :A 6 20
“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做 为高校汉语 言文学专业 的一 门专 业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学 生两方面 的能力 :一是 系统 掌握文 学史 知识的能力 ;二是 阅读 、分析 、鉴 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 门课 程 自 5 O年代初 初建 以来 ,分分合 合 ,几经波折 ,几代 研 究人员 、教学 人员 的努力研究 和探索使得这 门课 程形成 了今天 几近 “ 学” 的规模 。然而笔者也 发现 ,对于 “ 国现 显 中 当代 文学” 。更 多的人 把它做为一 门 “ 学科 ”而没有把 它做 为一 门 “ 课程 ”来研究 。笔者认 为 : “ 学科 ”和 “ 程”虽 课

《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简介 : 芹(92 )女 , 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樊会 17一 , 信 讲师, 硕士 , 究方向为中国现代 文学。 研
运用 的例子 , 把相关 的各部分 内容结 合在一 起 。 实践证 明 ,
问题 。 于文学 史和文学作品 的关 系 , 对 陈思和 先生 曾作过一 个恰 当的比喻 :所谓文学作 品和文学史 的关 系 ,大约类似 “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除 了根据教学 内容和计算机的硬件
做 一个具体 的示 例把相关 内容联系起来讲 ,比分 开讲 每一
个T具 的使用更 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 3 . 分组实验教学 将 学生划分为不 同的实验学 习小组 ,组 员构成既要兼 顾到情趣相 同 , 又要考虑到不 同基础 学生的合理分 配 , 这种 组织 的 目的是 使学生真 正开展互 帮互 助 的 l 办作化 学习 , 使 所有学 生都 能各得其所 。教学过程 由过去 以教 师与学生 的 互动为 主转换 为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为主 ,充分发 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 , 养学 生协作学习的能 力。 培 4 开展课外辅 导和专题讲座 由于近年高职院校所招新生大 多 自学能力欠佳 。为帮 助他们 迅速掌握 “ 计算机 文化 基础 ” 门课 程 . 师可 以通 这 教 过查看“ 计算机 文化基 础” 课程 网站 的测 试结构和学生 的反 馈, 及时掌握学 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 针对 一些普遍存在 的问

三是教学观念陈 旧 、 方法单一 , 能调动学生 的积 教学 不
极性 。 如果再不 进行 相应 的教学 改革 , 高校教 育所面临 的困
是《 现代文学》 主干课程 的地位正在 动摇。 目前 , 高校
的课程 凋整倾 向于由原来的专业教育转 向通才教 育 ,现代 《
境将更加严重 。 因此 ,为适应新形势 的要求 ,实现 素质教育 的培养 目 标, 《 现代文学》 教学 必须进行改 革 , 限度 地调动学生学 最大

高师院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师院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开 。这 场改革规模 甚 大 , 相对 滞 后 的高 师 教育 教 对 学改革 产生 了重 大影 响。《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 纲要 基
作思路 , 教育部 在 20 年、0 5年下发 了《 于加 0 1 20 关
强 高等学 校 本科 教学 工 作 提 高教 学 质 量 的若 干 意
见》 《 、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 干意见》 等文件 , 对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 大力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 年 , 0 3 教育部 启动并实施 了“ 高等学 校教学质量与教学 改革工 程 ” 狠 抓 了教 学 模 式 、 程体 系 和教 学 方 法 的 改 , 课
联 系 , 实现 高 师 院校 中 国现 代 文 学教 育教 学 改革 的 有 效 途径 。 是 关键 词 : 师 院校 ; 高 中国现 代 文 学 ; 程 改革 ; 课 第二 课 堂 中图 分类 号 : 62 0 G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00 1—o 6— 0 17 — 50 2 1 ) 1 08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提 出的现 实语境
质量 ,推动教学 内容 和方 法改 革 , 进教 学研 讨 和 “ 促 教学经 验 交 流” 。近 日, 育 部 《 于 做好 2 1 教 关 00年 普通高 等学校毕业 生就业 工作 的通 知》, 出“ 提 以社 会需求 为 导 向 , 动 新一 轮 高 等 教育 改 革 ” 这些 推 。 指导性 文件的 出台 , 高 师院校 教 育 教学 改革 提供 为
收 稿 日期 :00 2 1— 8 O —2 作者简介 : 李子 良( 9 8 )男 , 16 一 , 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 育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美学、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6 8

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向现 代 转 型 的 过 程 中 起 着 承 上 启 下 的作 用 , 而 同 时 中 国 现 力 ,对 于 构 建 当代 年 轻 人 的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都 有 代 文 学课 程 也 是 文 学 理 论 、文 学 批 评 等 理 论 课 程 的支 撑 学 着 重 要 意 义 和 启 示 。因 此 从 二 十 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到 九 十 年
3 在 介 绍 完 一 个 单 元 后 , 我 们 总 要 留 出 一 定 的 时 间 ,师 生 相 互 讨 论 , 尤 其 是 给 学 生 发 言 包 括 辩 论 的 机 会 。 学 生 结 合 自 己 的 生 活 、 学 识 、 求 学 经 历 及 自 己的 一 些 思 考
( 罗晓春
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7 1 0 ) 4 1 O
语 、 计 算 机 、 就 业 指 导 等 。 而 另 ~ 方 面 ,学 生 到 了大 学 本 科 阶 段 , 也 有 着 非 常 清 晰 的 就 业 目标 , 因 此 ,大 学 期 间 ,
许多 学生都在 思考 四年后 的出路 问题 ,考研 ,则很早 就确
族 的 宝贵 财 富 。 再 比如 介 绍 郑板 桥 《 县署 中 寄舍 弟 墨 第 四 料 ,让学生直观感受 ,避免了枯燥 的说教 。此外我们还给学 范 书 》 时 ,重 点 讲述 了郑 板 桥 的重 农 思 想 , 农业 重 要 、 农 民辛 生 推荐 一 些 学 习 网站及 课 外 学 习资 料 , 以加深 认识 。 苦 、农 村 艰 难 这 一现 代 农 业观 其 实 早 在 郑板 桥 的信 中 就 得 以 体现 ,这 一 点 对 于我 校 的 绝 大 多数 学 生 来说 是 深 有 体 会 的 。 总 之 , 大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能 帮 助 大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人

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 师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课 程 教 学 改 革 探 索 亲


箐 ,新 闻传播学 院 , 江西 赣州
要: 高师中国现 当代 文学课程教 学陷入 困境 , 在着众 多的 内外原 因。 中国现 当代 文学课 只有从教 学本 存
身进行改革 , 切实做好 模式教学的反 思与超越 、 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 完善 教 学手段 、 内走 向课 外进 而组构 知识群 课
亲 收 稿 日期 :0 5一l 2 20 O一 7
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导致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教 学 陷人 困境 的原 因是 什 么 ?这诚然 有上 述 的社 会 原 因 , 最 重 要 的原 因 恐 但 怕还在于中国现 当代文学教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沿用传统 的教学模式, 满堂灌 的授课方式不 能调动学生 的积 极性 , 一些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 阐 释流 于空泛 和程式 化 , 忽视 了文 学 的艺 术 审美 , 常使 学生失 去 了学 习 的兴趣 和 热情 。因 此 , 国现 当 代 中 文学课必须首先从教学本身进行改革。 在人类 已进 人 2 1世 纪 的今 天 , 学 思 想 、 学 教 教 内容 、 教学模式 、 教学方法等正 在发生着 巨大的变 革, 因此 , 我们不能满足 于对现有教学进行 简单 “ 改 革”而应该 在思想 和方法 上具有 一定 的超前性 。 ,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而言 , 我们要认真思考 中国现当代 文学 与古代 文学 及世界 文学 之间 的关 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 统文化及世界文化之间的 关系。也就是说 , 一方面 ,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对 当前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 另一方面 , 为新时 代培养人才, 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 因此, 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 的学 习, 挖掘蕴 涵其中的人文精神 , 对其进行现代性 的阐释 , 是中国 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要完成的三大任务。 基于以上考虑 , 在讲授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时 主要可从 以下 几方 面进行 了尝 试性 的教 改 探索 : 模式教学的反思与超越。长期 以来 , 中国现 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许 多僵化 的模式, “ 如 作家传 记加作 品讲 述 ” 的文 学解 析 公 式 , 即一 讲 生平 、 讲 二 思想 内容 、 三讲艺 术表 现手 法 的 “ 段 式 ” 三 的作 品 讲 授方法 , 既没有新 的角度, 又不能将其放在历史的纵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当代文-堂’’—,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柳应明(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3)摘要:根据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的目标,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一是适时调整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

淡化专业性,凸显人文,}生;二是教学方法上强调直观性、形象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分析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国当代文学”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位十分重要,只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的新闻、传媒等专业),就有该课程。

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

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从上世纪80年代初设旨以来已近30拄c-.其间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分分合合,名称也反复变化。

一门课程的经历如此复杂,恐怕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本人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已有10多年,从专科到本科,其间授课对象、课程名称、课时也几经变化。

由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本人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有关探索所得述之如下.以就教于兄弟院校之同行。

中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

当今社会对于教师的需求已经不仅仅足教好一门课程的单一人才.而是综合性人才,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学科。

还要了解其他学科,针X,-J'卒t 会这一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培养师范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开设诸如综合课程论、综合实践活动等相关课程。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伞面发展.使之成为综合型教师。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发展也很迅速,理论小断更新,在课稃设置E我们尽量把握课程的发展f j i『沿,比如开设后现代课程研究等相关课程,引领课程前沿。

钳‘对教师教育平台课程的必修课程和任选课程有交义重复的现象问题。

在课程设置卜,应该尽量避免这种重复,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教育平台任选课程的兴趣。

(三)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内容应既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界有关教育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观点.也x,-l当今【{l国教育实践领域的各种新做法、新经验进行及时总结.更应该体现社会各界从理论卜对当前我围的各项重大教育改革活动进行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套关 于办 事 的 操作 步 骤 和 过 程 的 知 识 , 称 操 作 也
性 知识 , 实 质表现 就是 通常 所说 的“ 力” 中 其 能 。《
国现代文学》 涵盖的是从 11 97年发生的“ 文学革 命 ” 14 到 9 9年 中 国文 学 发 展 的 历 史 , 及 发 生 于 涉
期 间 的文学 现象 、 潮 、 派及 文 学 创作 等 主 要 内 思 流 容 。在过 去 的 教 学 实 践 中 , 注 重 了 “ 述 性 知 只 陈 识” 的讲 解和 传授 , 即把 大量 的 时 间用在 了基 本概 念、 主要 的文 学 运 动 和 流派 特 征 、 潮 内涵 、 家 思 作 创 作 的归类 和 概 述 及 成 就 经 验 的介 绍 上 , 视 了 忽 学 生 “ 序性 知识 ” 程 的学 习和 发展 。早 在 19 95年 ,
中, 锻炼 流利 达 意 的 口头 表 达能 力 ; 过 围绕 课 程 通
得 兴 奋 的感 受 , 能透彻 洞悉 事 物 , 立 批 判精 神 和 建 尊重 别人 的态 度 ; 要 明 了文 本 与 经 验 之 间 的相 还 互关系 , 以及 文 本 、 验 、 经 日常 生 活 、 值 观 、 际 价 人 关 系 , 及 职 业 之 间 的 联 系 ” 所 以在 课 程 教 学 以 。
模式 , 用现代人本 主义思想和教 育理念 , 运 在教 学重点、 学方法、 教 考核 方 式等方 面实现转 变, 建构 全新的课程
教 学安 排 。
关键词 : 课程 ; 教学转 变; 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 :6 2 G 4
收 稿 日期 :0 1 1— 3 2 1 —1 2
文献标识 码 : A
第3 3卷第 1 期
No 1 V0 . 3 . 1 3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昌吉学院学 报
20 0 9年第 6 期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教 学 改 革 与 思 考
张 华
( 昌吉学院 中文 系 新疆 昌吉

810 ) 310
要: 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 为师范类本科 院校 中文专业的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 长期背 负着传统教
学模 式 的影 响 , 的课 程 改革 构 想也 注定 要 从 教 学模 式 的 转 型 和 观 念 的 变革 入 手 , 它 即教 学模 式 由知 识 传 授 型
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转型 ; 变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 改 以学生第二课堂为提 高学生人文素质 的综合平 台, 同
时 配合 灵 活 多样 的 教 学 方 法 。 关键 词 : 改 ; 养 型 ; 才培 养 ; 程 体 系 教 素 人 课 中 图分 类 号 :4 4 G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4 9 20 6 。O 3 1 7 —6 6 (0 9O 一O 9 一0 J
在这 一思路 的统 摄下 , 课程 研究 与改 革 实践 就 可
以全 面铺开 。
类本科 院校打 破 了之前 的校 际壁 垒 , 相 互 观摩 在
的基础上 , 均在思考所 处 院校 在办学定 位 、 才培 人 养 目标 的统 摄下 , 中国现 当代文 学课 程 该如 何 既 突出特色 , 又提升 质 量 , 突 出 成效 , 实培 养 出 还 切 适应 2 世纪 要求 的高素 质人 才 。就 目前 的现状 1
析中来。由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升到人文素质 教育 的层 面 。如 在 中国现 代 文学 的 内容 安排 上 ,
除 了五 四新 文学 运 动 、 翼 文 学 思 潮 和延 安文 艺 左
中学师资为主要任务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专 业 培养 目标 中的定位是 培养具有扎 实专业 知识 和 善 于将知识运用 于教学实 践的高质量 中学语 文教

[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我国]我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探究

[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我国]我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探究

我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探究一、现当代文学的整体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于 1917 年,一直发展到现在,并且也在继续发展。

但是区分开来看,自最初发展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自新中国至今,是当代文学的历程,并将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文学发展到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这一切源于文学命题的提出重写文学史。

现当代文学的融合成为大家的共识。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学文学系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合二为一,教材也开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版本,文学领域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其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

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当代文学只是狭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它仅仅只包含了大陆文学,没有纳入港澳台的文学; 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指的是社会主义文学。

这种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从中国文学这个大命题来看,中国文学必须包含中国所有区域的文学,而不应该将大陆之外的文学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对文学的教育也不能忽略港澳台文学,不能认为的割裂文学的整体性。

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克服这样一种缺陷,往往采取一些应急的措施,如将港澳台文学的授课另开一门课程,或者在大陆文学的课堂中进行一些延伸,用来弥补这些缺陷。

从文学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无异于自欺欺人,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将大陆文学和港澳台文学有效的进行整合。

这是日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如何将这两个不同区域的中国文学拉到同一个平台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失误。

到 90 年代,大陆文学的快速发展和台湾文学发展的低迷又形成较大的反差。

将其放到同一个平台上来研究和发展,显然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

而我们再来看现代文学,它没有当代文学中存在的缺失困境,而且其发展和研究一直处于同一个平台,没有被割裂开来。

当代文学的缺失是横亘在发展和整合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只有将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只有整合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缺乏必要的基础。

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台独的呼声越来越嚣张,文学的思想教化和文化交流作用提高更加重要的地位。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趋势 (8)2.1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10)2.2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11)2.3 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资源的利用 (12)2.4 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14)三、《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15)3.1 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 (16)3.2 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7)3.3 课程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18)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策略 (19)4.1 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 (20)4.2 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 (21)4.3 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22)4.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3)4.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24)五、《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路径 (25)5.1 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培训 (27)5.2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28)5.3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 (29)5.4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31)六、具体案例分析 (32)6.1 某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实践 (33)6.2 案例一 (34)6.3 案例二 (36)6.4 案例三 (37)七、结论与展望 (38)7.1 研究结论 (40)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1)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2)7.4 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发展的建议 (43)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相关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文科的建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背景和趋势,分析现代文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传统坚守与求新求变——“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传统坚守与求新求变——“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s o me a c c u mu l a t e d p r o f o u n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s t i l l h a v e t h e i r i r r e p l a c e a b i l i t y . Me a n w h i l e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a c t u l a s i t u a t i o n o f 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s o me l f e x i b l e a n d v a r i e d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c a n b e a d o p t e d i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f o r p u su r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S O t h a t t h e s t u d e n t s c a n b e c u l t i v a t e d i n s u c h a n e n v i r o n me n t wi t h mo r e e x p o s u r e t o r i c h k n o w l e d g e ,b e a u t i f u l wo r l d,l a t e s t i n f o r ma t i o n,a n d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c o mp e t e n c e . Ke y wo r d s :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m ;s r t i c k t o t r a d i t i o n;i n n o v a t i v e wa y s

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就甘肃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中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内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关 键词 : 现代文学 创新 人文底蕴 中图分类号 : 4 G6 0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 2 8 12 0 )5 0 2 — 2 1 7 — 1 (0 90 — 0 8 0 6 8
现代文学课程作为大学 中文系 的主干课程之一 , 它曾以其现
课 以课堂讲授为主 , 师讲 , 教 学生听 。学生课堂上记笔记 , 考试前
任 并没有 与教学质量 挂钩 , 成学风 浮泛 。现 在各种学 术会议 造 和活 动很多 , 各种量化指 标也逼着 大家用更多 的精 力去争课题 , 搞科研 , 而忽视了对教学本分工作的关注 。
1 学生方面的问题 . 2
学生对现代文学作 品阅读缺乏兴趣 , 已成为 当前各高校现代 文学教学 的难题 。即使教师再三 强调 阅读 重点作 品 , 许多学生也 不能按时完成 阅读任务 。有人对大学生 的阅读情况做 了调查 , 在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 中, 杂志是其 课外 阅读的首选 , 报纸在其次 , 图 书排在第 三位 。据调查 统计 , 在阅读 的书籍 中 , 尚生活类 和校 时 园文学类 图书受到格外的青睐 , 而喜欢 阅读现代 文学经典作 品的 人少之 又少 。造成这 一现象 的主要 原因是 因为 以前 中文 系是热 门系 , 一般考上 的学生都 喜欢 文学 , 中学阶段就 已经读过不少 文 学作 品与专业 方面的书 , 有较高 的语文基础 。而现在考上 中文 系
2 加 强现代文学教学的建议
教师讲课 自由随意 ,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 内容陈旧 , 照本宣 科、 僵硬死 板等现象非 常普遍 , 使原本应该 生动的文学课 堂只 留 下 了一点点 干 巴巴的人文知识 。主要 原因在 于当今 一 些高校 , 特别是一般 的高校 、 师范院校 , 由于急 于上层次 而忙 于学科建设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渐被放置到中外文化交流 的历史背景 中考察 。“ 十世纪中国文 二 学” 作为一个新 的学术研究范畴 的出现 , 给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 作者以很大的启示。二 、 内容的陈旧, 教学 国内外《 中国现 代文学 史》 教科书被不断重写 . . 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被应用到本课 程 的课堂教学中。三 、 教学方法的落后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工作
识功底的培养 , 以经典化教学为手段 , 在提高 【 基本功的基础上 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 以改变文学史教 学格局为手段” 是指打通“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和“ 中国当代 文学史” 两门课程之间内在的有机联 系, 补充西域多 民族文学研究, 建立“ 五四” 以来中国文学史的新的教学格局。以中
已采取的不同类型 、 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尝试 , 为本课程 的教学改
革提供 r有益的经验。加之本地域特色 , 本土文学的发达 , 为深化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 的基础。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不
仅 是十 分 必要和 可行 的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突飞猛进 .带动了中
用 于教 学实践 中
2 程改革的 内容 课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 更新。 二是《 中国E代文学史》 见 教学格局的更新。 三是编写出—套与
本课程教学改革目前的发展趋势是,打通中国现代文学史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程界限,由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
学生为中心 ,由以往以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转 向以提高学生 专业素质为主 , 由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复合型人
才的目的。
“ 重理论研 究” 是指为提高本课程改革 的学术水平 , 将教学与 科研紧密结合 , 将文学理论与新疆实际紧密结合 , 不断吸收国内外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位 。然 而 , 随着全国高校大幅度地扩招 、 学生就业难度 增大 、 办学 理念 的变化等新 情况 的出现 , 现 代 文 学 教 学 面 临 前 所 未 有 的 困境 。本 文 主 要 针 对 新 情 况 下 现 代 文 学 课 程 教 学 出现 的新 问题 进行 分 析 , 并就现代 文学教学 面临的 困
现象 、 概念 结 合 到 文 学 作 家 作 品 当 中进 行 教 学 , 个
别 重要 的历 史 转 折 事 件 可 进 行 专 门 的 讲 授 。通 过 这种 方式 , 可 以使学 生 了解 主要 作 家 及 其 作 品 的 风
格、 历 史地 位 和 贡献 , 从 而 将 整 个 文 学 史 的发 展 历 程 串联起来 , 在 大脑 中形 成 一个 大 体 的文 学史 的体
兴 趣 陡然下 降 , 阅 读 变 成 了一 件 陈 旧 的服 饰 , 现 代
文 学遭 遇到 冷遇 。必 然 的 , 现 代 文 学 课 程 教学 也 面 临着 同样 的 困境 : 招 生 数 目减 少 , 学 生 文 学 修 养 下
降, 不仅 带 文 学 审 美 能 力 的缺 失 , 而 且 人 文 情 怀 也
2 O世 纪 中期 , 现代文 学课 程 是高 等 教 育体 系 中 中文教 育 的 主 干课 程 之 一 , 由于其具备现代性 、 政 治性、 革 命性 的鲜 活特 征 吸 引 了一 大 批 学 者 。 随着 近2 O年 来 的高校 扩招 , 使得 高等 教育 进入 了大众 化
时代 。社会 的 巨 大 变 化 , 市 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大 学 生普 遍受 到实 用 主义 的影 响 , 对 现 代 文 学 的学 习
为次要 的内容让 学 生 了解 , 只有 依 托 历 史 才 能够 实 现有效 的“ 作 家 作 品与 文 学 现 象 的 分 析 ” 。在 文 学 史 的教 学 上 , 应 当坚 持 “ 以点 带 面” 的教 学 方 式 , 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自国家提出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教育方向以来,以就业而非学术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上要与时俱进,开展有意义的探索,不仅需重塑教学体系,更要落脚于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语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也使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既有专业素养、技术实力,又有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

现今很多高校都在适时向应用型院校转型,这使得应用技术人才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毕竟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

高校应用型转型以及应用型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全面创新的重要举措,也为针对不同学习条件、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学子,实施不同进度、广度、深度的教育模式,使他们未来走上社会能够找到更为契合自身能力水平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中文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历来备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众多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不断强化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中都有开设。

随着应用型专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阻遏学科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

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主持艺术等,和专业技术课相比,部分学生严重忽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他们认为那些文人墨客和风花雪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因此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不重视,导致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的文学品鉴时间也被挤压殆尽。

作为文科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现代文学,其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文学史,感受文学的精神,体验文化的魅力。

阅读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学习的作用巨大,学生若缺乏阅读量,就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也无法掌握品鉴文学作品的法门,更不能感受文学作品无限生动、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诚然,出现如此现状不排除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急功近利心理的消极影响,但更为复杂的原因还有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本身的定位不够精准。

只有正视和认真思考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才能够夯实课程改革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已开设多年,无论是相关教材的出版,还是各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学设备的改进以及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有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在专业导向的指引下,原有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不适应文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既是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其教学成效直接作用于文科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

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新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是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一)确定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培养目标当前,应用型转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专业技术,能完成管理工作,更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此,各高校纷纷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教育理念。

同样,中国现代文学除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弱化学术探讨。

这里说的能力涵盖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协调关系、适应工作环境等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打通学科专业知识与当下社会人生的联系通道,因材施教,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感悟,以宽广的人文情怀去感知与体验,以较强的审美感悟力及探究和判断力,展开对社会的审美与思辨。

第一,将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核心。

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多注重学术,人文关怀不够。

这是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没有热情、缺乏激情的重要原因。

从根本上讲,中国现代文学不只是一门“学科知识”,而是与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人生追求有着强烈关联的。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研究经典作品,透析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象和精神传承,也就是说,要将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

第二,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

文学是人学。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宏大的信息源,反映着创作者对社会的关心,对人生的关注,对自然的关怀。

其中既有本体层面的终极关怀,又有现实人生层面的人间情怀。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自觉主动地去研究、解读,创造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内化、升华。

第三,将阅读感受积极转化为审美感悟能力。

文学以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对经典作品包含的文化、艺术品格和思想价值的解读,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性情感,使其具备正确感知世界的能力。

第四,在对作品的梳理中加强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而言,能说、会写是他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深厚的专业基础、高水平的写作能力、高水准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将来立足社会的本领,其功夫的高下直接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

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表达和写作能力都将有大幅度的提升,而在梳理作品思路的过程中,分析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二)教学内容既以文学为本位,追求文学的生命力,又不拘泥于课本一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都较注重文学史知识的传授,追求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模式呆板、僵化,不能深刻地解读作品,仅停留在对文学知识的讲解层面。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修炼。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之所以能够延续,就是其作品中体现的个性特点,正是这些差异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

而中国现代文学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恰恰扼杀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应以文学为本位,突出作品的审美属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情感体验力。

首先,在教学中要“精选”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精选”的作品既要突出文学审美的标准,尽量选收艺术成就高的作品,也要使学生思考当下的生存状况,积极地寻求答案。

其次,在教学中要“精讲”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广阔世界。

即要求教师摒弃对“深厚”理论素养的炫耀,为学生梳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打开通往无限生动、无限丰富的文学作品世界之窗,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有效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最后,在教学中要“精练”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几乎没有“精练”作品的概念。

这是一种“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进一步强化课程的文学品性,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精练”作品的过程中,深度考量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感,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由此可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他们从简单的知识接收变为深入的认知建构。

第一,合作探究,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认知建构。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做体验报告;再后,其他同学可以对报告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拓展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总结。

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讨论中学会感受、思考、判断,而不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建构着自己的认知体系。

第二,创设情境,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环节。

如针对重点问题,让学生用一个新颖的表演形式来“表演”问题,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演”查缺补漏,因势利导。

在这样的情境中,没有枯燥乏味,有的是学习的乐趣,学生进行的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大大提升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注重课外拓展,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外学习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开展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成立话剧社,把经典的艺术作品搬上舞台。

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着艺术的魅力,思考着作品的思想精髓,在对作品的讨论中,拓展自己的文学体验,获取文学知识,感知文学精神,形成个人独特的文学思想。

在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

积极应对挑战,致力于学科的改革转型,是应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之路。

综观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因此,需要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内核,精选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全新的课程教学安排,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发展的题中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