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服饰的变迁

合集下载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5、二十年代中晚期: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6、新中国时期: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中国服饰文化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带饰品,而且先民们已不满足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从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服饰种类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趋向多元化,上层社会的着装追求奢侈之风;汉代的服饰文化:当时的服装有青春、夏赤、秋白、冬皂之分,与四季、节气的特点相呼应,服饰风格古朴庄重,妇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装成为后世汉族妇女着装样式的模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其服装样式影响了汉族人的服饰,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隋朝统一后,又重新推行汉族的服饰制度;其后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服饰华美清新,女人着低胸短衫或穿窄袖男装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到了宋朝,汉族妇女开始有束胸的习惯;无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素净儒雅的“背子”一种以直领对襟为主的上衣;元朝是蒙古族统治中国建立的政权,蒙古服饰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服饰制度既承袭汉制,又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而随着政权再次易手于汉族,明朝颁布了针对前朝的“禁胡服、胡语、胡姓”的法令,衣冠沿袭仿效唐代形制,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制朝服,其形制、等级、穿着礼仪等,都相当繁缛,刻意追求高雅堂皇的气象;清朝是中国服饰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先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人改承满人服饰传统,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对抗,继而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满汉服饰悄然交融,长袍马褂成了后人论及清代服饰时首先想到的典型式样;在欧美时尚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本土服饰发生了变革,工业化的纺织印染带来的价格低廉的进口衣料,逐渐取代了以传统工艺加工的国产面料,缝纫精致、款式入时的西式成衣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费时费工、工艺考究的传统手工缝制手段被机械化的加工业所代替;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服、夹克衫、喇叭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等等,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被视为中国典型服饰的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风行起来的,这种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服的服装样式,在吸收了汉族女服工艺特点和西方女子服饰时尚的基础上演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时装界不容忽视的时尚元素,被看作是中国服装民族交融和中西合璧的样板;三总结更有精神、开放:从满装的旗袍的改变;原本肥大直筒的满旗套在身上完全没有曲线可言,而现在的旗袍则出现了收腰等的细节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浪潮中,中国妇女改变了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了出来;而男人的服饰,也从拖拖拉拉的长袍进化到精神干练的中山装,再到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进化的方向是免去繁褥面去拖拉,更加方便,更加充满活力;更自由:服装的进化史如同人民的解放史;解放肢体的束缚的同时,解放的还有心灵和思想;这种从完全封建到与外界少了很多隔阂的过程使中国的服饰文化更走上了国际的潮流,充分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窗口;这也是生活方式趋向国际化的表现之一;更个性: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服饰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由封建到开放,一直走向成熟;他像饥渴的婴儿一般极力地吸吮着“乳汁”,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姿;在今天,我们的服饰早已冲破了束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个性和自我充斥着服装店,服装的浪潮已不再是由他人能摆布的,我们的服装也体现了我们人性化的社会;更国际:可以得出如下关系,中国与国际的关系越密切,隔阂越少,服时便越是国际化,甚至趋同于国际化了;也就说明,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也想着国际发展;但可喜的是,中国并非一味的向国际发展,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服饰的设计中,使中国服饰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并有一席之地;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服饰潮流不断演变和变化。

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以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为主线,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反映了性别平等的进步。

在过去,男女的服饰有明确的区别和规定,女性的服饰被要求更加保守和传统。

然而,在近代社会,女性逐渐取得了更多的社会地位和自由,这使得女性对时尚和流行趋势的追求成为可能。

从20世纪初的女性社交场合中的华丽礼服,到20世纪后半叶的性感和解放的拼贴装,女性的服饰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其次,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受到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和追求往往更为奢华和精致。

而在经济萧条的时期,人们往往会选择简约和实用的服饰。

这种经济和社会的周期性变化,不仅在款式上反映出来,也在色彩、面料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所体现。

此外,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还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在战争和革命的时期,服饰往往成为政治宣传和身份认同的手段。

例如,二战期间的军装和军装风格大为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氛围和民族主义情绪。

而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服饰风格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时尚文化。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服饰文化的变迁促进了消费主义的发展。

随着时尚潮流的变化,人们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来购买新颖和时尚的服饰。

这推动了服装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服饰文化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认同。

服饰成为了社会身份的象征,通过改变服饰的样式和款式,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层身份。

最后,服饰文化的变迁还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在近代社会,快时尚和大规模生产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人们开始反思消费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逐渐关注服饰的质量和生态友好性。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的服饰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古典、庄重和装饰华丽。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动荡,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服饰变迁的主导特点是对西方服饰的模仿和融合。

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威胁,西方服饰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男性服饰。

西装、衬衫和领带等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起来,并且被看作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西式连衣裙和高跟鞋的引进使女性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对传统元素的重新挖掘和复兴。

受到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元素开始重新出现在服饰设计中。

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翻新和改造,使传统汉服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西方服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西服和旗袍等服饰在这个时期都广泛流行起来。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背景下,服饰设计被严格规范化,并且主要以工作服和制服为主。

政府倡导的平民化、平等化的服饰设计理念,使得服饰变得非常简单和统一、同时,西方服饰的影响几乎被抑制,过去流行的西装等服饰几乎绝迹。

这个时期的服饰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全球化和时尚多样化。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更多国际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进入。

人们对个性化和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复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传统元素在时尚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原始
现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传入中国
自设计了中山装
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 到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 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
鸦 片 战 争 前
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 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 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 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 是宽宽大大的,一般 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 袍,有点笨拙,外面 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肩(也称小马夹);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西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臶,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PPT课件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PPT课件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为例,说 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素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概况
阶段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届 三中全会
表现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 半殖民地半封 统与现代并存 建社会
政治色彩强烈与 独立自主 革命相关的服饰 巩固独立 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成就
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 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报刊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1873年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①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②服饰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③本阶段服饰变迁的原因: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国家政策:如建国初与苏联的关系;文化大革命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 ; 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 穿,爱穿。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是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近代是指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为特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服饰文化。

在近代的开端,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服饰的影响所改变。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等,西方服饰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

从此,西装、长袍、短衫等西方服饰成为中国社会中一部分人士的主要着装方式。

尤其是西装,成为中国男士正式场合的标志,表明了一种现代化、西化的形象。

然而,在中国近代的服饰变迁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地区的特色。

比如,根据地域和民族的分布,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可以被划分为北方服饰、南方服饰以及少数民族服饰等。

北方服饰以长袍、襦裙为主要特征,南方服饰则以旗袍、对襟衫为主要特征。

少数民族服饰则各具特色,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也受到这一时期变革的影响。

除了地域差异外,社会阶层也是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地位往往通过服饰来体现。

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服饰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个性的表达方式,而非仅仅是身份的象征。

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从封建主义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推进,服饰变得更加多样化、时尚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更新。

服饰文化的变迁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服饰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传统社会中,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界定往往通过服饰来体现。

随着社会进步,这种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

现代社会,服饰更多地被用作个性化表达,不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

此外,服饰文化变迁也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1.西方文化的影响:近现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西化运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西方服饰的流行和西式设计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服饰风格。

西装、礼服、连衣裙等西方服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时尚选择。

2.社会地位的象征: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成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过去,朝服、官服等仅限于贵族和官员阶层,而在近现代,人们通过着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高级商人和富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着装风格,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声望。

3.女性地位的提升:近现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社会变革也反映在服饰上,之前束脚裙、缠足,以及头发盖披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地位象征,而近现代妇女开始逐渐放弃这些束缚。

女性开始穿着裤子、宽松的长袍等更为舒适的服装,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平等需求。

4.民族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这种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服饰的演变。

民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襄领、袄、旗袍等传统服饰重新被设计和改良,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5.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变迁也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演变中。

中式服装和西方元素的融合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的中国服饰元素如绣花、褶皱、荷叶边等被加入到现代设计中,重新演绎了中国服饰的风格。

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位的象征、妇女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都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 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 叫做布拉吉。1954年,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政府提出中国的服装 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 穿,爱穿。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成为与中、西服皆可

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装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21世纪——个性、品牌
复古装、环保、 中性、嘻哈、韩 式、混搭.... ....
•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 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 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0
——
改革开放以后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为例,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⑵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 通商口岸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餐常用原料开始 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 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天津上海厦门等地出现了即保留了原来住宅特色有体现 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如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二、食 ⒈四大菜系 ⒉西餐与中餐
三、住 传统建筑——中西合璧——新式住宅
四、风俗 ⒈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 ↓ 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民末清初) ↓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中国) ⒉丧葬:19c末20c初,城市趋于简化,并 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 馆、公墓出现;农村依旧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中 国 近 现 代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一、衣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⒈近代(长袍马褂 1840—1949)服饰变化 鸦片战争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半封建社 国成立 会 西装、中山装 并存 女子:旗袍的改良 旗袍 ⒉新中国服饰变化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政治色彩强 独立自主 后——十一 制服装 男子:中山装 烈与革命相 巩固独立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关的服饰成 ⑴50—70年代 为主流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 ⑵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封闭 开放 全会至今 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

初二寒假作业-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发展简史

初二寒假作业-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发展简史

新生代
款式的高速淘汰和更新 形成多风格流派 日益重视灵活配套效果 受到国际潮流文化影响
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 族文化的象征。
不同时期的服装都有不同特点,代表着不同历史时 期所具有的不同历史记忆。
像中山装、旗袍、列宁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诞 生的产物,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澎 湃的社会风潮之下别样的精神追求。
晚清平民服饰 晚清贵族服饰
拘谨 保守
呆板
等级森严
民国时期
中山装
学生装
长袍马挂 改良旗袍
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的影响。(外因)例如西装。 (2)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体现政治意义。(政治)例如中山装。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对人性和美的追求。(思想)例如改良旗袍。 (4)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例如易服、剪辫、放足等。 对这种中西合璧的服饰如何评价?(1)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服饰美。 (2)有利于古老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文明。(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发展,适应 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求。
当代服饰变化的两大趋势: 1.本土文化表达的回归。 2.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
服饰变化的总趋势: ຫໍສະໝຸດ .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 2.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3.由生存需求走向精神表达。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 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 明、清,到近现代,服饰以鲜明特 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
服饰是一定时期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它 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 各民族及各国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在传达时代讯息的同时,也深 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不仅是一 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记载着 社会与生活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 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近代人们 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 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样式华美雍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民国,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 服饰为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逐步演变;女子服饰将宽 袍大袖的传统旗袍进行改进,更加称身合体,现代改良旗袍成为当 时最时髦的女装。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西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 贴身灵活,便于活动,不 像中国长袍马褂,宽襟博 袖,注重舒适。
想一想: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晚清时期相比, 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原因。
西方宽思袍想大的袖影响 审美观念的改变 女性称地身位合的体提高
身着旗袍的晚清满族妇女
穿改进旗貌最直观 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 说,也是一部生动的文 明发展史。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传统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 的服饰,其特点是服体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 ,领、袖、裙都滚有宽阔 的花边。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20 世 纪 30 年 代 末出现了“改良旗 袍”。旗袍的裁法 和结构更加西化, 除了领、袖更加合 身以外,“美人肩 ”的使用(较软的垫 肩)表明女性开始抛 弃以削肩为特征的 旧审美。
孙中山改进西装样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这种服装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 山 装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 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中 山装被确定为礼服之一,还规定 :夏季用白色;春、秋、冬季用 黑色。从此,中山装更加流行, 国际上也视中山装为中国男子的 标准礼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