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全文)
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全文)
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全文)近年来,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
大血管病变(包括心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中,大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我国城乡、不同地区居民糖尿病的流行状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于2010年合作开展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个监测县(区)98658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
调查采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通过既往糖尿病病史、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高风险人群达50.1%[4]。
另外一项25万例40岁以上自然人群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21.1%[5]。
我国目前糖尿病患病形势严峻,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多项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一项在上海社区人群进行的横断面研究,对无冠心病临床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或糖尿病高风险人群进行双源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心脏平扫及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并与糖调节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明显增加,且发生大于50%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风险显著增加[8]。
另一项研究显示,糖代谢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增高显著相关,糖尿病及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能增加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大血管病变通常更广泛、更严重、发病年龄更早。
2型糖尿病已被证实是冠心病、脑卒中的等危症,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约有75%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中,对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及多重危险因素控制非常重要。
(完整版)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要点总结
了解不同治疗状态下全天血糖变化情况
模式4 可选择的监测点 非同日轮换进行不同餐前和餐后2 h 的配对血糖监测 了解不同餐次的饮食与降糖药的因果关系
模式5 必要时增加的点 凌晨2-3 点,或特殊需要时
了解凌晨有无低血糖,特殊情况时血糖变化
模式6 特殊情况选用 24 h 动态血糖监测(CGMS)
详细了解血糖变化情况,用于血糖波动大、急症救 治时,常规血糖检测对调整治疗有难度的患者
老年糖尿病降糖治疗的措施—合理应用降糖药
1. 降糖药的选用原则
2.根据患者当时的血糖水平, 以HbA1c 检测值为参考依据, AACE 推荐的降糖药选择流程 图即来自此思路,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降糖药组合方式
老年糖尿病降糖治疗的措施—合理应用降糖药
1. 降糖药的选用原则
➢ 多次胰岛素注射(强化治疗) 遇到新诊断或未能良好管控血糖的老年糖尿病伴存高血糖(HbA1c >9.0%,FPG> 12 mmol/L)、合并感染或急性并发症、处于手术或应激状态、应用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如糖 皮质激素)等特殊情况时,需积极采用短期一天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模式 一般不推荐老年患者常规降糖治疗中采用操作难度大的多次胰岛素治疗模式
表1 近40 年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糖尿病患病率(%)
总体人群
≥60 岁人群
普查人群
普查方法
0.67
4.30
30 万,全人群
尿糖+馒头餐2hPG 筛选
1.04
-
10 万,25~64 岁
馒头餐2hPG 筛选+OGTT
2.28
7.11
21 万,26~64 岁
馒头餐2hPG 筛选+OGTT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定稿
本共识中对糖尿病分型的建议, 与不同指南糖尿病分型建议的异同
ADA和WHO
T1DM、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GDM
1999年
(ADA 1997年)
2019年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T1DM、T2DM、 妊娠期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
ELISA
有试剂盒,操作简便,易于开展
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试剂盒反应模式影响;推荐采用桥联ELISA GADA、IA-2A、ZnT8A
免疫印迹法 CLA LIPS ECL
特异性高 无放射性,易于自动化 无放射性 无放射性,适应大样本检测
操作繁琐,难以适应大样本检测 敏感性和特异性低于 RLA(RBA)法 变异系数较大 需要获得抗原纯蛋白,仪器昂贵
• 但由于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和筛选策略,即使在有效的检测条件下,这些病 因明确糖尿病的误诊率仍然较高,导致患者难以或延迟获得正确的治疗
• 准确的病因分型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基础与关键 • 由此基于我国的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意见,形成了《糖尿
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1.Chung WK, Diabetes Car. 2020, 43(7):1617-1635..2. 周智广. 1型糖尿病的精准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J].中华内 科 杂 志 , 2016, 55(1): 4-5.
WHO为世界卫生组织;ADA为美国糖尿病协会;T1DM为1型糖尿病;T2DM为2型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14(2):120-139.
目录
1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
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全文)
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全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一种“流行病”,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
据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组”的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 6%和8. 8%,总体患病率已达9. 7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5.5%,据此可推算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已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人数已达1. 48亿,糖尿病的治疗成为迫切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手术治疗糖尿病的背景糖尿病的传统治疗主要采用内科疗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等,然而并没有一种方法能较为满意地控制该病及其并发症,且终身服药及注射胰岛素使得患者的长期依从性较差。
近年来,国外通过分析肥胖症手术效果,发现肥胖症患者接受胃肠手术后,不仅体重显著下降,而且其并发的2型糖尿病(T2DM)病情得到意想不到的缓解,国内亦有类似报道。
经手术治疗改善和缓解糖尿病,起源于Pories等的发现。
Pories在实施胃旁路手术(gastricbypass , GBP)治疗病态肥胖症时,偶然发现其中合并T2 DM的患者在术后体重明显减轻的同时,血糖也迅速恢复了正常,甚至有些患者可不需要使用降糖药物维持。
随后,Ferchak等在进行了前瞻性对照研究后发现,合并有肥胖症的T2 DM患者在接受治疗肥胖症的GBP后,其中不需要药物降糖并能长期保持血糖正常的例数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且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Arterburn等还发现患者术后出现了收缩压降低、血脂异常改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等可喜变化。
2008年澳大利亚1项研究表明,手术治疗肥胖T2 DM 患者与生活方式干预比较,可明显提高T2DM的缓解率。
除此之外,通过对肥胖症外科手术治疗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发现,外科治疗能够在收益和费用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从而为肥胖糖尿病患者本人和社会减轻经济负担。
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联合胰岛素促 分泌剂、必要 时联合基础胰 岛素,多重机 制降血糖
➢正常血糖-胰岛素 高分泌代偿阶段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 素相对分泌不足
➢胰岛素分泌不足
满足机体对胰岛 素的需求,以胰 岛素治疗为主 (可采用多种治 疗模式),辅用 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缺乏
1.降糖药的选用原则
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
22
注:DPP-4:二肽基肽酶4;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
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
24
• a-糖苷酶抑制剂:
可作糖尿病前期用药
单独服用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
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制剂,食 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95%以上在肠道水解后排出,不增加肝肾代谢负担
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
25
• 格列酮类:
增加体重、水肿、加重心力衰竭、骨折的风险
• 他汀类单药不能使LDL-C达标时,推荐联合服用胆固醇吸 收抑制剂
• 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者(LDL-C正常),首先控制脂肪的摄 入量,如血清TG≥3.5 mmol/L可加用贝特类降脂药,无高 尿酸血症者可选用烟酸制剂
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
36
体重管理
• 控制目标为BMI:20~25 kg/m2
• 胰岛素释放试验
合理选用降糖药的基础,规避滥用药
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解读
12
(一)综合评估的策略
3.评估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 •血脂异常 •高尿酸
•肥胖
4.评估并发症与合并病
• 眼底检査 • 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测定
• 颈动脉B超检査 • 肿瘤相关筛查
综合治疗、全面控制心血管风险、保护脏 器功能的基础
2023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3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综合控制率较低。
改善既有的院内医疗服务,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院内院外持续的患者管理,是符合我国当前糖尿病管理需求的可行策略。
为了给各级医院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团队提供实用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实践指导,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邀请糖尿病教育管理领域多学科专家,在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综述及原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我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综合管理经验,经多次讨论形成了本版《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管理目标、信息管理平台、结构与路径、结构与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针对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模式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30条推荐意见,旨在优化管理方案,提升糖尿病管理实际效果,推动国内糖尿病教育管理领域DSMES落地。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病率达11.2%(i]o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简称〃3B〃绘合控制率仅为5.6%[2],距发达国家的控制水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
尽管当前国内外糖尿病管理指南已有较明确的推荐目标,但如何将指南推荐的管理策略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落实综合管理目标,仍是糖尿病管理实践工作的重心,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糖尿病防治要求的体现【4】。
造成指南推荐的目标与当前临床实际管理效果差距较大的原因复杂,如何使各因素之间有效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通过在管理中增加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iabetesse1f-managementeducationandsupport,DSMES)并应用移动技术以实现持续的DSMES,可以有效应对健康改变过程中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挑战。
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可以改善工作流程,构建并执行多维度个体化管理方案;通过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将疾病管理有效、连续地延伸至院外,能够解决疾病在院外缺乏日常管理支持的问题。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
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完整版)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10.9%,但血糖达标率仅为49.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表现主要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血糖波动大、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
为了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有效的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的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中血糖监测在糖尿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还能够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糖化白蛋白(GA)和HbA1c的测定、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立体的监测手段。
2014年,新型的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获批在___上市,为血糖监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转变。
FGM不需要指血校准,只需要扫描就可以获知即时葡萄糖值,并可以提供14 d 的动态葡萄糖图谱(ambulatory glucose profile,AGP)。
国际上,针对___的临床应用已经出台一系列指南和共识。
2017年的最新《持续葡萄糖监测国际共识》认为,使用FGM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血糖变异性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2018年11月我国也发布了《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FGM的准确性评估是应用共识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共识,FGM的准确性评估应包括精度、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FGM的精度应在ISO标准下进行评估,其误差范围应满足标准中的要求。
一致性评估应包括不同时间、不同天数和不同部位的比较。
稳定性评估应包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比较,如温度、湿度和高海拔等。
可靠性评估应包括设备故障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持续监测的可靠性等。
2021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全文)
2021基层2型糖尿病胰岛素应用专家共识(全文)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18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1]。
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之一,尤其当患者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或使用禁忌时,进行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基层医生需及时了解胰岛素最新进展、掌握和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相关知识。
本共识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患者规范应用胰岛素治疗,有助于基层医生优先使用降糖平稳、低血糖风险低、患者依从性好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使患者从胰岛素治疗中充分获益,促进基层糖尿病的管理。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血糖控制目标(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无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查以确认诊断(表1)[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考虑到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检测水平及质量控制(质控)存在差异,建议已经达到国家临床检验中心要求、采用标准化方法检测HbA1c且有质控能力的机构,可将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补充指标。
但存在镰状细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情况,则只能根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诊断糖尿病[3]。
(二)血糖、HbA1c的控制目标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设定控制目标[3]。
血糖是糖尿病的综合控制指标之一,血糖水平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风险,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血糖控制目标见表2[2,4](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二、胰岛素的临床治疗地位目前,用于治疗高血糖的药物包括口服类降糖药和注射类降糖药[2]。
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
我国87%的糖尿病患者就诊于基层医疗机构[19]。 自2009年起,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战略重点转向 “强基层、保基本”,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建立一支高
水平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然而,基层糖尿病筛查 能力及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18]。本共识的制定,可
弥补我国基层筛查经验相对缺乏和筛查能力相对不
足的缺陷,发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
和干预不仅可以明显降低高危人群T2DM的发病风 险,还能够显著降低与T2DM相关的全因死亡率。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对40 ~ 70岁的超重 或肥胖成年人进行筛查 ;如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
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
血酮及尿酮的检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内的 酮体水平(表1)。
表l
各种酮体检测方法的特点
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4.03.001
通信作者单位: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通信作者:彭永德,Email:pengyongde0908@126.corn
cH,
乙酸比值从正常的2.3:1提高到16:1。给予补液
及小剂量胰岛素治疗,B一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p.
。NAD+。
1NADH
U— “
1co,l
C。H2
‘
UUU“ 吉一亡OoH
。cH3
o
羟丁酸/乙酰乙酸比值下降,酮体水平整体下降[1’3]。 二、酮体检测的原理
丙酮
C00H
B一羟丁酸
乙酰乙酸
图1酮体代谢示意图
万方数据
・178・
主堡凼坌鳖垡堂苤查!Q!兰堡!旦星!Q鲞箜!塑堡蝤!』垦!!!堕堂!丛!堡尘:丛!堡!!Q!垒:!!!:!Q:№:!
尿酮检测原理:基于硝普盐法,在碱性条件下,亚 硝基铁氰化钠与尿中的乙酰乙酸和丙酮反应。产生紫 色产物,通过比色法测定颜色深浅程度,来反映尿酮水 平。硝普盐法是一种传统的酮体检测方法,只能定性 或半定量地检测酮体中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浓度。在此 基础上开发了尿酮体试纸条。该法的主要不足在于无 法检测酮症时浓度最高、且与病情平行的B一羟丁酸水 平,且结果只能定性或半定量显示。 血酮检测原理:基于B.羟丁酸脱氢酶法,直接针 对酮症时浓度最高、且与病情平行的B一羟丁酸水平进 行检测,反应产物可通过以下方法测定:(1)分光光度 法,可进行定量测定,多在检验科生化分析仪上使用; (2)电化学法,可进行定量测定,多在床旁检测技术 (POCT)血酮检测试纸上使用,如血酮试纸。 血酮试纸工作原理与优势:在血酮试纸的反应区 有固化的B.羟丁酸脱氢酶,当血液与反应区接触时, 血中的p.羟丁酸与酶发生反应,产生微弱电流,电流 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B一羟丁酸的含量,血酮仪会测量 到此电流并定量显示测量结果。血酮试纸把酶的高特 异性和电化学电极的高灵敏度特点结合在一起.可在 复杂样品中检测微量物质。仅需要微量样品,便可快 速而准确地对患者血样中B一羟丁酸浓度进行床边检 测,从而免去了生化分析过程中采样、送检、等待报告 结果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是酮症诊治中较为理想的 检测方式。 三、糖尿病患者血酮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酮体水平是DK和DKA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酮体检测贯穿DKA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整个过程
2022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2022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准确的病因分型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多因素复杂作用所致,包含多种病因和病理的、高度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
因缺乏规范的诊断路径和筛查策略,临床基于现有指南对糖尿病开展病因分型仍然困难。
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组织专家尝试制定了《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笔者将介绍该共识出台的背景,并解读共识中糖尿病分型的新建议及其临床诊断流程要点。
一、糖尿病分型的历史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主要的学术组织均对糖尿病分型诊断极为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别在1965、1980、1985、1999和2019年,先后5次报告了糖尿病分型诊断建议。
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于1979、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型建议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ADA自1989年起,每年年初都会发布当年糖尿病医学管理标准的推荐意见,同时亦根据研究进展对糖尿病分型的局部内容适时更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自2003至2021年,先后6次出版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且均采纳了WHO (1999年版)的糖尿病分型诊断建议。
笔者尝试概括糖尿病分型的发展历程,认为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基于临床特征分型(1965至1996年)、基于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分型(1997至2019年)、基于病因学与精准医学分型(2020年至今)。
目前我们正处在基于病因学与精准医学分型的新阶段,这一进程未来实现的时期,有赖于学术界对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综合积累的程度与速度,以及相关科学技术进步及社会管理学创新提升的高度与广度。
二、糖尿病的病因分型建议1.新的糖尿病分型建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对糖尿病的分型,仍采用WHO(1999年版)的病因学分型体系,将其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4种类型。
糖尿病足基层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糖尿病足基层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正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慢性流行性疾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成人糖尿病人口由2000年的1.51亿增至4.25亿,预计到2045年达到6.29亿;其中中国糖尿病人群高达1.14亿,居全球首位。
作为糖尿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足(DF)的患病人数也随之逐年上升。
研究[1]显示,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的风险高达25%,其中14%~24%足溃疡患者需截肢,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失去下肢,而其截肢后5年的死亡率达到50%。
成功地预防、治疗DF需患者及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和各层级医院分级诊疗,依据有效的管理规范,特别是开展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DF基层防治工作,是减少医疗费用、降低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DF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卫生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急骤增高,DF发生率逐年上升。
一项为期12个月的队列研究[2]显示,我国DF溃疡发生率为8.1%,而该类患者出现新溃疡的比例达31.6%;2010年,我国一项多中心调查[3]显示,城市三甲医院中DF所致截肢占全部截肢的27.3%,占非创伤性截肢的56.5%,截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达到3.4万元,平均住院天数30d。
2012年,DF溃疡调查[4]则发现,与2004年比较,我国DF患者高血压、冠心病、DKD等合并症及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增高,足溃疡患者总截肢(趾)率上升(17.2% vs 10.2%),日均住院费用升高(955 vs 589元),但大截肢率降低(2.3% vs 5.9%),愈合率增加(52.3% vs 18.2%)。
二、基层医疗机构DF管理现状与DF的全程管理国内外研究[5]显示,早期筛查预防、专业化的管理和健全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等,是降低DF溃疡发生率及截肢率的重要举措。
DF全程管理包括糖尿病教育、危险因素筛查、糖尿病及足病的诊疗、截肢后的康复以及预防复发,更广义的全程管理也包括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
【规范与指南】线粒体糖尿病临床检验诊断专家共识
【规范与指南】线粒体糖尿病临床检验诊断专家共识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9) : 846-851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线粒体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单位: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摘要线粒体糖尿病是由于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的糖尿病,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数的3%。
由于线粒体糖尿病存在临床表型异质性大、症状不典型、较为罕见等特点,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亚型糖尿病。
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不同于其他亚型糖尿病,因此,该亚型糖尿病的及早确诊将有助于患者后续的治疗与改善临床结局。
本专家共识中对国内外有关线粒体糖尿病的研究成果与临床检验诊断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检验诊断建议。
线粒体糖尿病(mitochondrial diabetes mellitus,MDM)是指由于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的糖尿病,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
MDM在诊断、治疗及后续管理上皆有别于其他类型糖尿病。
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MDM的诊断、治疗、患者管理、初筛以及转诊机制等相关的规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诊疗日益规范,预防和科学管理水平也日益提升。
然而,受限于MDM的低发病率,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对MDM的了解和认识不足,致使这部分患者极易在基层医疗机构被漏诊或误诊,甚至贻误病情,并且增加了后续的医疗费用。
因此,为了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对MDM的认识水平,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线粒体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与糖尿病等相关疾病领域的临床专家就MDM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多次讨论,一致认为目前有必要对MDM的临床检验诊断进行规范,以便有针对性地治疗。
专家组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撰写了本版《线粒体糖尿病临床检验诊断专家共识》,随着对其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及对其认知水平的提高,本共识将及时修订和更新。
概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世界范围内成人糖尿病患者与1980年的1.08亿相比,2014年该数目已达到4.22亿,预计到2045年,成年糖尿病患者将增至6.3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全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检验结果是糖尿病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分析检验结果对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病理过程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价非常重要。
根据病因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各型糖尿病的检验项目多、反映的病理变化不同且结果各具特点,为更好地分析检验报告数据包含的病理意义,节省查阅检验报告的时间,提高检验报告的应用效果,特制定本共识。
一、制定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的目的
检验结果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客观依据。
糖尿病相关的检验项目丰富,涉及糖代谢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相关检测、并发症检测等多个方面,但目前检验报告以数据报告为主,没有阐述其内含的病理生理意义,且与糖尿病相关的检验项目分布在生化、免疫等不同亚专业组,检验报告分散,缺乏对检验结果的全面综合分析。
通过为临床提供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的方式,达到为临床提供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完善的综合分析信息,以实现让临床医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提升检验科为临床提供综合知识服务的能力[1]。
二、检验诊断报告的类型
针对糖尿病的检验报告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以实现不同的目的:(1)一级检测报告:即目前检验科普遍采用的检验结果报告模式。
(2)二级直接
诊断报告:通过形态学等观察并结合特征性的检验,可直接确认的细菌类、真菌类、寄生虫类等的病原学结果及其他,给出结论性的描述,本共识不涉及。
(3)三级分项诊断报告:依据糖代谢相关检查,判断糖代谢异常状态。
(4)四级综合诊断报告:依据糖代谢检验结果分析患者糖代谢状态,以及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糖尿病相关自身免疫抗体检验结果分析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除了上述诊断报告的内容,还可包括高血糖状态引起的并发症的检测,如糖尿病肾病相关的血清肾功能、尿液白蛋白/肌酐检测等。
(5)五级动态报告:即综合患者既往多次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绘制糖尿病进展和治疗效果评价的动态报告。
三、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
(一)检验信息
1.医嘱信息:
(1)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门诊号;(2)申请科室;(3)申请医师;(4)临床诊断;(5)申请检验项目;(6)样本信息:样本类型、采样时间。
2.检测信息:
(1)样本编号、收样时间、检测时间、报告时间;(2)检测方法;(3)检验者和审核者;(4)检测实验室的名称、地址、电话等。
(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应包括检测项目序号、项目名称、结果、报告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上下箭头)、检测方法等。
与糖尿病有关的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糖代谢异常程度的检验:
(1)随机血糖测定: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随机血糖反映的是血糖瞬间的状态。
由于血细胞容积的影响,诊断糖尿病时必须用静脉血浆测定血糖。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当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须进行OGTT,连续测定空腹及餐后0.5、1、2、3 h血糖。
(3)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糖化白蛋白(GA)测定:HbA1c 可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
GA水平可以反映患者2~3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对于患有贫血、血红蛋白疾病等的患者,结合GA能更准确地反映短期内的平均血糖变化。
2.胰岛β细胞功能检验:
胰岛素和C肽在正常人空腹状态下有一定的基础水平。
在口服75 g 无水葡萄糖后,测定0.5、1、2、3 h胰岛素、C-肽水平可反映葡萄糖介导的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功能。
3.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检验:
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中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 GADA)、胰岛细胞抗体(insular cellular antibody,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ies,IAA)等可阳性;还可做胰岛素敏感性检验、基因分析等明确发病原因。
4.并发症检验:
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的急性、慢性并发症,除诊治原发病外,也需进行并发症的诊治。
可进行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时的酮体、电解质、酸碱平衡
检查,心、肝、肾、脑等系统的各项相关检测。
典型的如糖尿病肾病诊断和分期需依赖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清肌酐检验的结果。
糖尿病的规范治疗需要对血糖进行定期监测。
良好稳定的血糖控制不仅是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也是预防其并发症的根本手段。
患者可自我监测血糖或在医院内进行床旁快速血糖检测。
HbA1c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建议糖尿病治疗之初每3个月检测1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6个月检测1次;如有条件,还可检测GA和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检测(CGM)等[2]。
(三)检验诊断/结论
1.报告内容:
检验诊断报告依据上述检验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报告内容包括:(1)糖代谢状态;(2)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3)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4)糖尿病并发症判断;(5)血糖动态监测情况。
2.糖代谢状态分类和糖尿病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的国际上通用的WHO 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糖代谢状态分类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表1)[3]。
糖尿病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 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 mmol/L,或加上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空腹状态指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每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表1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
3.妊娠期糖尿病(GDM):
指的是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
妊娠24~28周时行OGTT,空腹及服糖后1、2 h 3项血糖值应分别低于5.1、10.0、8.5 mmol/L,任何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4]。
4.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通常是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病而做出的临床诊断。
表2为尿白蛋白排泄异常的定义[5]。
如果尿白蛋白排泄异常,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中有2次异常,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即可诊断白蛋白尿;使用MDRD或CKD-EPI 公式计算eGFR,当患者eGFR<60 ml·min-1·(1.73 m2)-1时,可诊断为GFR下降[3]。
表2
尿白蛋白排泄异常的定义
5.动态监测报告:
表3,表4,表5分别是1型、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3,4,6]。
根据下列标准判断血糖控制情况。
表3
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表4
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表5
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6.报告签发:
应由具备资质的医师或授权签字人审核后签发。
四、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板
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板见附件1~3。
总之,由于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是检验医学新的工作内容,诊断报告的报告者必须具有检验医学知识和丰富的检验经验,还必须具备对临床工
作方式熟知,对代谢机制以及胰岛功能等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组织学具有系统的知识背景。
因此,此项工作将对满足新时代临床对检验医学的需求和检验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委员会成员
项目总负责人:张曼,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会长
起草人:张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邹良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
本共识由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全体检验专业委员审阅
附件1:
糖尿病检验分项诊断报告模板
附件2:
糖尿病检验综合诊断报告模板
附件3:
糖尿病检验动态监测报告模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