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解读与应用

合集下载

“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产出目标达成性考察

“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产出目标达成性考察

“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产出目标达成性考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产出目标达成性的考察。

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出导向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注重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因此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出导向法的基本理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产出导向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接着,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产出导向法,并评估了其对学生汉语产出能力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为未来的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是一种新兴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Swn的输出假说、Krashen的输入假说以及Long的互动假说。

该法强调以学生的最终产出为导向,通过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语言学习中实现有效的语言产出。

Swain的输出假说认为,语言输出对于语言习得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假设,还能通过反思和修正,提高自己的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

而“产出导向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强调通过真实的语言输出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另一方面,Krashen的输入假说为“产出导向法”提供了输入环节的理论支持。

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输入来实现的。

在“产出导向法”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提供适当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模仿和创新的过程,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Long的互动假说也为“产出导向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假说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有意义的互动来实现的。

产出导向法_教学实践(3篇)

产出导向法_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

产出导向法(Output-oriented Approach)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本文将以产出导向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其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的作用,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产出导向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应用产出导向法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英语阅读课程时,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阅读英语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水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取信息、理解主旨大意。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方法的运用产出导向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4. 教学评价的实施产出导向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评价应侧重于学生的产出成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产出导向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产出导向法的概念和特点产出导向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营造适宜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输出活动,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产出导向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语言输出,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产出导向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应用。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注重语法、词汇的教学,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

而产出导向法则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以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真实生活情景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强学习的愉悦感。

2.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输出产出导向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输出,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书面语言的输出。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等,让学生从被动的语言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语言输出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词汇的教学,而产出导向法则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学习任务,如听说读写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之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4.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水平,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1.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生的实践输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输出语言,通过不断的尝试、修正、改进,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应用技能,提高语言水平。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出导向法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以一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为例,探讨了该理论在英语阅读写作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阅读写作教学“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秋芳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理论。

该理论依据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相脱节,即“学用分离”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的主要内容“产出导向法”理论提出学习中心说,认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用一体说”中的“学”指的是听力和阅读,属于输入性学习,“用”指的是说和写,即英语口语和写作,属于产出。

“用”指的是课堂的产出目标,而“学”不再是课堂目标,而是为了达成“用”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学以致用,两者紧密关联,有机互动,相辅相成,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学习。

“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教学假设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输出驱动(output-driven hypothesis)、输入促成(input-enabled hypothesis)、选择性学习(selective learning hypothesis)和以评为学(assessing being learning)。

”“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教学流程涵盖三个关键要素: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

这三个要素相互循环,贯穿整个教学流程。

教师在“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顺利输出的过程中,起到引领(guiding)、设计(designing)和支架(scaffolding)的作用。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产出导向法是一种以学习者能够实际产出语言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产出导向法的概念和特点入手,探讨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和挑战。

一、产出导向法的概念和特点产出导向法是一种以学习者实际产出语言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方法。

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实际运用,通过不断产出语言来提高语言能力。

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际交际和语言运用,使语言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

产出导向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实践。

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地位,鼓励学生进行实际交际和语言运用,使语言学习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实效性。

关注语言产出的真实性。

产出导向法要求学生的语言产出必须符合实际语言使用的要求,强调语言产出的真实性和可接受性。

重视语言产出的情景化。

产出导向法倡导语言教学要贴近实际生活和实际语言使用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和交际情景模拟。

注重语言产出的个性化。

产出导向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设计相应的语言产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语言产出。

二、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产出导向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方面,产出导向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产出导向法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学生通过实际产出语言,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产出导向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产出导向法要求学生进行实际语言交际和语言运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产出导向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产出导向法要求学生在实际语言产出中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一、“产出导向法”理论的内涵及特点“产出导向法”是指以语言产出为主导,强调学习者通过实际语言运用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反对传统的以输入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将学生的语言学习焦点由语言知识转移到语言运用上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任务为中心。

产出导向法强调学习者通过完成一系列真实的语言任务来提高语言能力,这些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语言产出,促进语言实际应用。

2. 注重语言交际。

产出导向法注重学生在真实交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倡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犯错,从错误中成长,并在实际语言中逐步修正。

3. 强调个性化。

产出导向法重视个体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通过设计个性化的语言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

4. 培养综合能力。

产出导向法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如何更好地教授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以期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通过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的语言产出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语言输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语言主动产出。

而“产出导向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通过设计真实的语言任务,激发学生的语言产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注重语言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尝试使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概况》

汉语国际教育《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概况》

产出导向法理论概述一、产出导向法特点产出导向法又称“POA”,它继承了古代《学记》中优良的教育传统,借鉴了国外外语教学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理念,强调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用无缝对接。

二、产出导向法理念教学理念包含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内容分别如下。

(1)学习中心“学习中心说”挑战的是学习者中心说。

应该承认“学习者中心说”相对于“教师中心说”是一大进步。

如果教师眼中无学生,教学不考虑学生的水平和需求,教学就注定要失败。

但如果一味强调学习者为中心,也易产生误导作用。

“双主原则”更能准确反映教育的本质。

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如果将这一作用让渡给学生,就混淆了正规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学;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中两个互相对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的矛盾体,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课堂教学中,总体上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就是说,教师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POA提出“学习中心说”回避了“双主原则”的复杂性,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习”发生。

只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至于谁是中心,这是表象,并不是教育的本质。

(2)学用一体“学用一体说”与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一脉相承,强调课堂教学中输入和输出一体化。

POA 将每个教学单元产出的总体目标细化为小目标,将每个小目标中的输入与输出紧密相连,这样就能有效缩短学用之间的间隔。

(3)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换句话说,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不是要求学习者认同或者接受中国文化,而是期待他们能够通过汉语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尊重中国文化,能够用汉语介绍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借鉴。

只有保持平等交流的态度,才不会让对方产生反感,甚至抵制。

(4)关键能力“关键能力说”是新增理念。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

“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理论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构建并阐述一个关于“产出导向法”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的理论框架。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一种新兴的外语教学法,强调从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产出任务为导向,通过完成真实的语言交际任务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出导向法的基本理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选择、使用并评价教学材料,以期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在理论构建方面,我们将梳理产出导向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素,构建一个系统的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的理论框架。

在实践应用层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一理论框架,指导教学材料的选择、使用和评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能力和交际水平。

本文旨在为外语教师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材料使用与评价的理论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产出导向法,同时也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产出导向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二、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以下是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所遵循的几项原则:真实性原则:我们强调选择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世界中的语言使用情境,从而提高其语言应用的能力。

真实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性原则:教学材料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会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目标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材料,确保材料的内容、难度和形式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多样性原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们注重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不同的领域、风格和体裁,包括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

“产出导向法”在民办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民办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民办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也在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也在逐渐改善和优化。

因此,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出导向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英语教学方法之一,本文将探讨其在民办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产出导向法”的概念及其特点“产出导向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口语或写作练习,而不是仅仅强调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的过程。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者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2. 练习贴近实际生活,注重联想、演绎和创新。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4. 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肯定学生的努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发展。

1.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练习效率。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数时间用于讲授语言知识,学生的口语和写作练习时间很少。

而在采用“产出导向法”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练习口语和写作,提高教学效率。

如一些课堂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注重词汇和语法的练习。

在“产出导向法”中,学生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良好的语法基础。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单词记忆、语法讲解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开展有针对性的补充教学。

3. 结合实际情境,提高练习质量。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境,选择有意义的话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学习、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表达,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4.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产出导向法”,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听取到主动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材料,然后再进行练习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一、产出导向法概述产出导向法是一种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通过积极参与,不断输出与操作,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掌握。

在产出导向法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并促使学生不断试错、反思,最终达到领会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1. 激发学生兴趣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使用产出导向法能够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点播视频、在线互动等,让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使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2. 注重英语听说交际能力英语混合式教学采用产出导向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英语口语实例,鼓励学生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加以模仿和练习,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对话、团体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与海外教师和同学交流的能力。

3. 增加课外学习机会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采用在线学习平台,强调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互动、网络论坛等方式,开展文化、历史、时事话题探讨,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采用产出导向法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志向。

学生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能够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尽管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学生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不一,学习的成效也存在差异;同时,产出导向法虽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输出,但也存在过分强调自主性和任务制约,造成教学过程的单调性和机械性的问题。

在使用产出导向法的同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做好教学准备,让学生理解到产出式导向方法的优点,同时也需要保持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避免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产出语言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输入为主,即听、说、读、写等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而产出导向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输出,通过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交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产出导向法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产出导向法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口语交流,还需要进行书面表达,这样就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口语交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书面表达方面也会得到锻炼。

这种综合性的语言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产出导向法促进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未来走向国际化的职场和学术环境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更加广泛地推广产出导向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产出导向法是指以产出为导向来进行学习和教学的教学法。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产出导向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产出导向法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产出导向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实际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应用。

一、产出导向法的基本原理产出导向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着重口语练习。

在产出导向法中,口语练习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口语练习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更快地掌握语言。

2. 鼓励学生参与。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实践。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4. 给予反馈。

在产出导向法中,老师会给学生反馈,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老师也会鼓励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二、产出导向法的应用场景1.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 演讲比赛。

通过参加演讲比赛,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产出导向法的实际效果通过产出导向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具体的效果如下:1.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口语练习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英语语言,并且能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

2. 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交流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英语语言学习,如口语、写作、阅读、听力等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产出导向法实践教学(3篇)

产出导向法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产出导向法(Output-oriented Approach)是一种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从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策略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我国英语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

产出导向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及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产出导向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与教师、同伴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产出导向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3.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产出导向法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产出导向法实践教学策略1.任务设计(1)任务内容:任务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教授英语口语课程时,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如购物、旅行、就医等。

(2)任务难度:任务难度应适中,既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整任务的难度。

(3)任务类型:任务类型应多样化,包括口语、写作、听力、阅读等。

通过不同类型的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浅析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案

浅析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案

浅析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案导语:产出导向法是一种以学习者的语言产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产出导向法是指以学习者的语言产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产出导向法强调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产出导向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是为了交际而存在的。

产出导向法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功能。

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2. 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产出导向法主张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输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3. 学习者是语言的主体。

产出导向法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应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二、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1. 设计具有交际功能的任务。

产出导向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设计具有实际交际功能的任务,如情景对话、信息交流等,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2. 注重语言输出的训练。

产出导向法认为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出来提高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训练,如口语练习、写作训练等。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出导向法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

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产出导向法进行教学呢?下面给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1.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来使学生参与到交际中来,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产出导向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研究内容包括产出导向法的基本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流程等,以及该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通过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视角,促进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产出导向法理论概述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它以学生的语言产出为目标,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该方法由我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提出,并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核心在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以产出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成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语言产出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输入材料的选择和输入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促成有效的语言产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产出导向法包括三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出导向法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法。

产出导向法以最大化产出为目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流程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产出”的概念。

在产出导向法中,产出不仅包括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资源利用率、效益和创造价值等。

产出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具体解读。

然而,无论是实物产品还是服务,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目标都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最大化产出。

其次,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设定和战略规划。

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

这包括分析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确定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战略,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二、资源分配和配置。

资源是企业实现产出的基础,因此,合理的资源分配和配置至关重要。

企业应该根据产出目标和战略规划,合理评估和确定资源需求,并进行优化配置。

这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以及物质流和信息流的管理。

三、绩效评估和优化。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产出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并将不同层级的评估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和运营流程,不断提高产出效率和质量。

四、流程优化和创新。

产出导向法强调不仅仅是提高产出数量,更要求提高产出质量和生产效率。

企业应该对核心流程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瓶颈和不足,并通过流程再造、优化和创新等方式,消除障碍,提高流程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企业产出的重要驱动力,并与其他资源密切相关。

因此,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是产出导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根据不同层级和岗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招聘、培训和激励政策,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分析

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分析

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分析产出导向法(Output-Oriented approach)是一种管理和决策工具,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资源和活动与产出的结果联系起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出目标。

本文将从可行性角度分析产出导向法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限制和实施的关键要点。

首先,产出导向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强调产出结果的重要性,通过量化目标和衡量指标,使管理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绩效并进行有效的决策。

这种方法使企业能够聚焦于重要的产出结果,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企业绩效。

此外,产出导向法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绩效导向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其次,产出导向法还具备一定的局限性。

该方法需要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指标支持,这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特别是对于那些产出难以量化的行业,如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产出导向法的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此外,在实施产出导向法时,还需要明确的目标设定和测量指标,这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体系建设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力。

要实施产出导向法,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注意。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和测量指标体系。

这意味着管理者必须明确企业的大致方向和愿景,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估绩效。

在选择指标时,需要确保其具备可衡量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要定期追踪和分析指标的数据,及时调整和改进绩效管理体系。

另一个关键要点是要建立跨功能和跨部门的合作机制。

产出导向法的实施需要不同功能和部门的协同配合,以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流程的优化。

因此,企业需要促进沟通和协作,打破功能壁垒和部门利益,使各个环节能够无缝衔接和协调运作。

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适当的绩效激励机制,以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整个组织向着产出目标共同努力。

最后,企业还需要不断改进和调整产出导向法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
“产出导向法”又称“结果导向法”,最早起源于西方管理学界。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
是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它的核心理念是:正确制定目
标和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产出效率,以达到最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出导向法在生产管理和组织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减少浪费
和提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产能。

通过产出导向法,企业能够减少中间环节和流程,大大简化管理过程。

此外,产出导向法还能够帮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目
标和战略,并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出导向法的核心是以结果为导向。

在制定企业目标时,需明确其所追求的效益,以
实际的产出作为评价标准,并对产出进行不断的监测和评估。

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优化
资源配置和提高产出效益,不断进步和发展。

不过,产出导向法也存在一些弱点和限制。

首先,该方法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复杂和
多变的市场环境。

其次,结果导向容易导致短期利益的追求,忽视长期的发展。

此外,在
一些领域中,如文化和教育等,产出导向法过于依赖于数字和性能评估,无法全面反映质
量和影响等因素。

通过对产出导向法的研究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实现最大利益。

在具体操作中,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

同时,也需充分考
虑效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

“产出导向法”之产生发展及研究“产出导向法”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解决组织与个人的效率问题。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目标分解为小任务,并设定对于完成任务而言必要的产出,以此推动员工的绩效和运营效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产出导向法”的产生、发展,以及它在研究领域的应用。

一、产生与发展“产出导向法”的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当时,企业管理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衡量员工绩效以及组织的运营效率。

而“产出导向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产出导向法”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许多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来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效率。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也开始对“产出导向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目前,“产出导向法”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识和认可。

二、在研究领域的应用在研究领域中,“产出导向法”主要应用于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研究人员通常使用“产出导向法”来探讨组织内部员工绩效的提升方法。

研究发现,通过合理地设定任务和产出指标,可以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的运营效率。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产出导向法”被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估和薪酬设计。

通过设定预期产出,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绩效并给予相应的薪酬激励。

在战略管理中,“产出导向法”通常用于确定组织目标和战略方向。

通过设定明确的产出指标,可以使组织更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业务优势和发展方向,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

总体来说,“产出导向法”在研究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研究者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管理方法,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法。

三、结论“产出导向法”是一种能够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效率的管理方法。

它的产生和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在研究领域中,“产出导向法”主要应用于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了“产出导向法”的发展和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解读与应用作者:毕争来源:《英语学习·教师版》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创建背景,然后介绍最新修订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产出导向法”的主要特色,最后对“产出导向法”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由以文秋芳教授为首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

自2007年首次提出,历经十余载发展和多轮迭代更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文秋芳,2015,2018a),并在国内多所高校付诸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张伶俐,2017;张文娟,2017)。

近年来,POA理论与实践研究主题从英语教学拓展到国际汉语教学和非英语语种教学(江潇潇,2019;朱勇、白雪,2019),研究人员范围从中国延伸到韩国、泰国、匈牙利等近十个国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遗憾的是,就POA研究的课程学段而言,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少涉及POA在基础外语教育中的应用。

下文首先阐述POA理论体系的创建背景,然后介绍最新修订的POA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最后对POA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1.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我国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而言,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课文中心”和“任务中心”(文秋芳,2018a)。

“课文中心”教学模式按照教学流程又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类。

“自下而上”的课文教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学流程是从语言形式到意义:首先讲解单词和短语,然后解释语法,最后阐述难句和整个语篇的意思。

按照这样的流程处理完课文之后,学生做课后练习,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操练和巩固。

“自上而下”的课文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学流程是从整篇文章的意义到语言形式:首先分析课文的中心意思和整体结构,然后分部分讲解课文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义,其中穿插少量单词、短语和难句的讲解,最后学生完成课后语言练习。

“任务中心”教学模式于20世纪末由国外引入国内,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流程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在“任务前”阶段,教师介绍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作准备;在“任务中”阶段,学生主要依靠自己或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在“任务后”阶段,学生汇报任务结果,教师进行评价(Ellis & Shitani,2014)。

概括来说,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类“课文中心”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作用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输入”,至于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应用于交际活动中不是课堂教学重点。

在“任务中心”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产出”机会,但学生如何获取、加工和运用“输入”不是课堂教学重点。

也就是说,“课文中心”教学模式重输入、轻输出;而“任务中心”教学模式重输出、轻输入,二者都未将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

2.“产出导向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产出导向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上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输入与输出脱节的问题,即“学用分离”。

这一长期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外语教学效果和效率(文秋芳,2018a)。

“学用分离”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基础外语教学领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最本质的问题之一,更是新时代基础外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徐浩,2018)。

要解决“学用分离”问题,必须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着手:首先,要在理念层面明确“学”与“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内涵,包括学什么、怎么学以及用的目的是什么;其次,要在实践层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流程,即怎么教。

下文将详细介绍POA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理论围绕以上问题提供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1. POA理论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最新修订的POA理论体系(文秋芳,2018a)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见图1)。

“教学理念”是POA对教学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决定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方向和行动目标;教学假设是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的二语教学假设,是制定教学流程的理论依据;教学流程为教学如何实施提供具体指导。

下文将对这三部分内容作进一步阐释。

教学理念包含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

“学习中心说”强调所有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习”发生,即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学习中心说”与“学习者中心说”的区别是前者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才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学用一体说”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输入与输出之间不允许有很长的时间间隔,学一点,用一点,学与用无缝对接。

其中,“用”是“学”的目的,以产出目标的形式体现,即学生要用英语做什么事情;“学”是达成产出目标的手段,即为了达成产出目标要学习什么内容。

“文化交流说”指外语教学内容既要包括学习者本土文化,也要包括目的语文化,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能力说”指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文秋芳,2018b)(见图2)。

其中,语言能力是所有关键能力的基础,位于核心地位;其他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倡导的四项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相比,前四种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能力)与四项核心素养的内涵相似;后两种关键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为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和职场做准备。

教学假设包含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

“输出驱动假设”是基于二语习得假设“输出假设”(Swain,1985)而提出的二语教学假设。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重视输出对于二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区别是前者用于解释促进二语习得的机制,而后者是教学手段,即逆转传统的“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顺序,让学习者先尝试输出,发现产出困难之后,教师再针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产出困难提供相关输入,这样能够通过营造“饥饿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输入促成假设”与“输出驱动假设”紧密相连,指在学生尝试输出之后,教师一定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输入来促成学生完成产出任务。

“选择学习假设”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输入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所必需的内容、语言、结构等,也就是说,对于课文等教学材料,不能材料中有什么就讲什么,而要以产出目标为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提炼。

“以评为学假设”(assessing being learning)指教师要把评价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学生产出文本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补救性教学,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产出文本给予反馈。

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评价”组成的若干循环链组成。

教师首先要把整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的产出任务分解成若干小的产出任务,针对每个产出任务的教学都遵从“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

若干小产出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单元产出任务的完成也就水到渠成。

“驱动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完成单元产出任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促成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输入,并完成一系列促成活动,帮助学生把从教学材料中获得的接受性知识转化为产出性知识。

教师设计的系列促成活动要精准对接产出目标和学生的产出困难,同时在认知难度上循序渐进,在活动形式上丰富多样。

“评价环节”的任务是教师针对学生课上或课下产出的口笔头文本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补救性教学,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产出文本进行修改和互改。

教师的专业指导体现在挑选典型问题,指导学生修改,并提供修改思路或方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产出问题,并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培养自我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2. POA理论的主要特色POA理论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教学理念层面,POA提倡“学用一体”,即产出是教学目标,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全人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输入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输入的内容取决于产出需求。

在教学实践层面,提出“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即首先让学生尝试产出,然后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输入,最后学生应用所学输入再次产出。

学与用紧密结合能够增强学生对输入材料中某些语言形式的关注,增大他们在产出中再次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可能性(Long,2015),从而强化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王初明,2010)。

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相比,产出在POA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产出是终点,是起点,也是过程。

“产出是终点”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既包括用外语完成交际任务,也包括在用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文化素养,实现全人发展。

“产出是起点”是POA在教学流程上的创新,即“以终为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产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和教师在“学”和“教”的目标上真正实现协同。

“产出是过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系列产出活动,帮助学生把输入材料中的接受性知识转化为产出性知识,并提升产出技能。

这就好比幼儿学习走路必须要在练习走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一样,学生提升产出能力也必须通过不断产出才能达成。

这个过程不能只靠学生课下自己完成,而是必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POA强调“产出”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其忽视或否定输入的作用。

相反,针对产出目标和学生产出困难的输入是实现产出目标的保障,离开了输入的“促成”作用,便失去了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作用。

POA理论体系虽然是针对大学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这一弊端提出的,但是也可以为基础外语教学提供借鉴,因为“学用分离”也是基础外语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

本文为POA理论在基础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三点建议。

第一,教师要创设有真实意义的产出情境和产出任务。

“真实意义”一方面指产出情境要尽量具有潜在交际真实性,是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外语交际情境,例如参加国际夏令营;另一方面,产出任务对于学生而言要有真实的认知挑战和思辨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其求知欲。

例如引导学生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现象探究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学习要为完成产出任务服务。

也就是说,教师要“以终为始”,逆向思考学生要完成产出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