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9ebcb3959eef8c75fbfb3ab.png)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第一章绪论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导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一、健康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1)智力正常;(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意志坚强可控;(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社会生活;(7)热爱生活;(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一、定义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1、简史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2c2e9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c.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社会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2. 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规范3.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4. 社会群体和领导与权力5. 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6.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讨论社会心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祝学习顺利!。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c5dc3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2.png)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6cba04fc4ffe473368ab27.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精神存在二、准备时期三、以学科的名义登场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两种研究传统二、社会心理学在美国三、理论倾向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在亚洲一、日本人研究二、中国人研究三、文化、社会、心理第四节、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一、研究对象二、社会心理基本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征一、学习研究方法的意义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二、实验研究三、调查研究第三节、定性研究设计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三、参与观察法第四节、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一、随机抽样二、非随机抽样三、测量工具的使用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研究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人际吸引二、关系的发展三、密切关系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一、人际冲突二、人际合作第四节、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一、利他行为二、侵犯行为第四章、社会知觉与认知第一节、对自我的知觉一、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与来源二、自我概念的作用三、自我概念的测量四、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五、自尊的测量第二节、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二、印象的组织与结构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五、印象的作用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一、刻板印象的形成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第四节、对行为与原因的推断——归因一、何时归因二、归因理论三、归因偏差四、归因的个体差异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性质三、动机的类型第二节、几种主要动机理论一、麦独孤的本能论二、劳伦兹的习性论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一、成就动机二、亲和动机三、权力动机第六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一、社会感情的概念二、社会感情的功能三、社会感情的维度四、社会事情的分类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一、情绪心理学的观点二、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三、社会学的观点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一、儿童的情绪发展二、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三、成年人的情绪发展四、人生情绪发展小结五、情绪成熟的标志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一、社会文化和情绪二、中国文化和情绪三、中国人的特殊情感四、社会群体的情绪第五节、社会感情调适一、情感智商二、情绪感知等级三、情绪管理的方法第六节、情感表达与人际沟通一、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二、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三、良好应对他人的情绪四、情绪混淆与情绪疏离五、减少人际冲突——有效沟通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一、社会态度的概念二、社会态度的构成三、社会态度的功能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研究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第三节、态度变化理论一、平衡理论二、和谐理论三、认知不协调理论四、信息理论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态度测量的性质二、态度量表三、态度量表的评价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二、群体心理效应三、群体分类四、群体内聚力第二节、社会影响一、社会促进二、优势反应强化说第三节、从众一、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二、影响从众的因素分析三、服从的实验研究四、对实验的分析评价第四节、集群行为一、集群行为二、集群行为的过程三、集群行为的理论四、去个性化第五节、民族心理研究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作用三、信息理解中的心理作用四、传播效果中的心理作用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一、舆论及其形成二、谣言三、民谣四、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研究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一、时尚、流行的特点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三、时尚的心理机制第十章、人力资源管理(略,详见《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一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一、什么是人格二、人格的特性第二节、人格差异一、人格的认知差异二、人格的生理差异三、人格的社会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一、测验法二、投射法三、实验法第四节、人格的培养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家庭环境因素四、早期童年经验五、学校教育因素六、自然物理因素七、自我调控因素第十二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二、心理健康的标志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一、心理应激的概念二、心理应激的影响与后果三、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一、心理异常的概念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三、心理治疗的理论或方法。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f4237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b.png)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践教学大纲。
2.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2)社会认知:探讨个体如何认知他人、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社会影响:分析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从众、服从等社会现象;(4)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冲突等;(5)社会动机与行为: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动机、行为及影响因素;(6)社会心理疾病:介绍社会心理疾病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方法;(7)社会心理学应用:分析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2. 教学安排(1)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实践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3)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认知;第5-8周: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第9-12周:社会动机与行为、社会心理疾病;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应用。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1. 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实验操作: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40%;(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占总成绩的60%。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bc456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5.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适用专业: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4、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定义和构成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量表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测量法(四)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定义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定义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的定义和类型社会促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社会抑制的定义和原因4、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定义和表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五)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的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3、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职场关系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技巧(六)社会行为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七)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2、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3、营销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消费者行为与广告宣传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4、健康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b0127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5.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学科性质、目的和教材1.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学科。
它将个人视为一个与周围社会紧密关联的对象,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2.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教材本课程建议使用XXX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
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难以逐章深入和展开。
因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有所取舍,并选择10章左右作为重点。
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题和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减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任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
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先研究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题;二是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三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78d4e7eff00bed5b9f31dbf.png)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社会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07(二)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其前导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
(五)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从众行为、侵犯行为、群体心理、大众心理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54 学时分数: 3 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上课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二、社会心理学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2、社会认知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大众社会心理2、应用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1、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3、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考核要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科性质(了解)、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了解)。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7834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d.png)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c2fa6bcf84b9d528ea7aff.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 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码:1411011B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第二章社会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种类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三章自我意识[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二、自我意识的内容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二、自我美化三、自我表现第四章社会认知[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认知的内涵与影响因素2、了解与掌握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3、了解与掌握行为归因的理论4、掌握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三、社会认知的过程四、社会认知的种类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定义二、对行为的归因解释三、几种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四、归因偏差第五章社会态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2、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3、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定义及特性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三、态度的组织原理四、态度与行为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六章从众[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影响中从众、服从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内涵二、从众的实验研究三、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节服从一、服从的概述二、有关服从的实验研究三、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四、增强服从行为的方法第七章群体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群体概述一、定义二、群体的分类三、几种重要群体的心理特征第二节群体活动的内在机制一、群体的内聚力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压力四、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定义二、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三、群体决策对个人的影响第八章社会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儿童的侵犯行为2、理解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3、理解利他行为、以及如何增进利他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二、侵犯行为性质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四、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第二节人际吸引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二、小群体人际吸引的研究第三节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及其旁观者效应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三、对利他行为的促进四、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小组参与式讨论;课外阅读五、课程考核课后作业30%;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40%六、学时分配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考书:[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2000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199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2003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执笔教师孙改仙王莉萍教研室主任张玉琴教学系(部)主任郭红霞。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c51d4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4.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背后原因,以及社会互动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它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的。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1 社会知觉:介绍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外貌、行为和语言来形成印象。
1.2 社会推理:讨论人们如何使用逻辑和推理来解释社会现象,并探讨认知偏差和错误的原因。
1.3 社会记忆:研究人们是如何记忆和回忆社会信息的,以及记忆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2.1 社会规范:介绍社会规范的概念,包括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期望,并讨论人们是如何遵守或违反规范的。
2.2 社会压力: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社会压力。
2.3 社会影响力:研究权威、社会认同和信息传递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讨论社会影响力的机制。
第三部分: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3.1 群体决策:介绍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机制,讨论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3.2 群体合作:探讨合作和竞争对群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促进合作的策略。
3.3 群体认同:研究群体认同的形成和维持,以及群体认同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4.1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讨论社会因素对健康和幸福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健康和幸福。
4.2 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研究教育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改善教育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920041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学分:3 学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1.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乐国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参考书:崔丽娟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版)谢利·泰勒、利蒂希亚·安妮·佩普卢等著,崔丽娟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思考讨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上课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作业20%,课堂表现20%),期末笔试成绩占60%。
10.成绩评定方法:11.评分标准: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1)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的社会心理现象,或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2)检索和深入阅读社会心理学外文文献。
(3)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汇报。
(4)查阅资料,自学相关章节。
要求:写作格式规范(参照APA 格式);列举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字,A4 打印。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 学时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学时一、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人物;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学时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二、具体研究方法及其评价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 学时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1 学时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两种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分歧与整合第三章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熟悉和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了解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理论的关系、解释力及局限。
2.主要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0.75 学时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二、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三、对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简要评价第二节社会学习理论0.75 学时一、传统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第三节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简介0.5 学时一、社会认知理论二、社会认同理论第四章社会化(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阶段以及主要途径;理解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化的概念,了解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深刻理解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社会化的任务、目标;特别了解早期社会化,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的意义。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2 学时一、社会化的定义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历程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1 学时一、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理论 1 学时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三、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社会角色(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标: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社会角色分析理论,认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人存在的具体形式;了解角色表现的具体过程和角色失调与调适问题。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角色的概念和社会角色的表现;理解社会角色是社会人的存在方式。
2.主要内容第一节角色的概述0.5 学时一、角色的含义二、角色的分类第二节角色理论0.5 学时一、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二、角色理论的两种取向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 1 学时一、角色学习二、角色扮演三、角色冲突四、角色偏差第六章自我意识(4 学时)(支撑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理解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和自我过程;掌握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是自我意识的概念,了解自我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理解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等自我过程;深刻理解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理解自我觉察、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表现。
2.主要内容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2 学时一、自我、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三、自我意识的内容四、自我意识的特点五、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影响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Th与发展 1 学时一、个体因素二、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1 学时一、自我觉察二、自尊三、自我效能感四、自控力第七章社会态度(4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知识;掌握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应用态度的测量方法。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要素结构、社会态度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动机功能,社会态度与行为,了解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式,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2.主要内容第一节态度的实质0.5 学时一、态度的定义及特征二、态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态度与行为 1 学时一、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二、态度如何影响行为三、行为如何影响态度实践课:第三节态度的测量 1 学时实践内容:编制社会心理学态度问卷及测量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0.5 学时一、态度的形成二、态度的改变第五节偏见 1 学时一、产生偏见的原因二、偏见造成的后果三、偏见的消除措施第八章社会认知(5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印象的形成;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途径、归因理论。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社会认知的途径,理解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同时应该了解印象的形成,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1 学时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二、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三、社会认知的特征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1 学时一、认知主体因素二、认知对象因素三、认知情境因素第三节印象的形成 1 学时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第四节归因理论 1 学时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二、维纳的归因理论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四、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五、归因偏差实践课:运用归因理论解释社会问题 1 学时实践内容:观看教学视频,运用归因理论解释教学视频中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九章人际关系(4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理解人际关系的相关知识;掌握人际吸引的相关知识;应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的理论。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际交往、人际吸引和人际关系的定义,了解亲和的解释、亲和的研究,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则及爱情、分离的有关研究。
能够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人际吸引的原则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对人际交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2.主要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0.5 学时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0.5 学时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二、社会交换理论三、公平理论第三节人际吸引 1 学时一、人际吸引的基础:吸引的回报理论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实践课:团体训练——赞美他人 1 学时第四节爱情 1 学时一、爱情的含义二、爱情的类型三、爱情三角形理论第十章人际沟通(2 学时)——实践课(支撑目标1、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人际沟通的相关知识;应用人际沟通的理论。
要求:本章采取学生查阅资料,自学完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人际沟通的定义,掌握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人际沟通的载体和信息交流的障碍;能够运用信息沟通的要素及模式对人际交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2.主要内容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0.5 学时一、人际沟通的过程二、人际沟通的功能三、人际沟通的分类第二节人际沟通的工具0.5 学时一、人际沟通的工具二、非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的关系第三节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1 学时一、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二、人际沟通的障碍三、人际沟通的策略第十一章群体心理(4 学时)(支撑目标1、2、3、4)1.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了解群体规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理解凝聚力和领导者的相关内容;掌握群体决策与问题的解决、群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