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和子由渑池怀旧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7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虚先 实抑 相后 生扬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诗风
修辞
句式
反衬、白描 想象、象征 虚实结合
先抑后扬 比喻、夸张
用典 反复、反问 长短变化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2、结合全诗内容,绘制诗人心路历程图。
(B希望期待)
(C自信昂扬)
( A苦闷愤怒)
(D凄冷无奈 )
(E茫然无措)
A 苦闷愤怒 B 希望期待 C 自信昂扬 D 凄冷无奈 E 茫然无措
浪漫主义手法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1、再读全诗,从表现手法、修辞、句式 等角度绘制写作特色思维导图。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夸 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反衬、白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比喻、象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 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反复、反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 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
——《上安州裴长史书》
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 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 就是雄伟瑰丽,奔走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 变化万千。
浪漫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理解诗意 凡人李白的 失意心酸
感受诗味
诗人李白的 浪漫飘逸
领悟诗魂
仙人李白的 自信倔强
诵读指导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 斗十千,玉盘珍羞 / 直万钱。 低
停杯投箸 / 不能食,拔剑四顾 / 心茫然。
回 沉
和子由渑池怀旧
雪 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 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 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 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 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 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 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 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 此生动,另具一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 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 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 如别人的地方。
苏辙在诗中感慨,这些经历真是充满 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 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 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
在苏轼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 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 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 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象什么呢?象 一只鸿雁,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 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 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抓的痕迹,转眼 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抓,它哪里 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 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 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 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 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 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 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 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这种经历,岂不也是一种历练,一种人生的 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 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 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 难困苦,又怎能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 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 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这也令人 想起后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很有名的一句诗: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词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
zhuī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诗歌的基调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 别 。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 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后来兄弟俩随父 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苏辙认为,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与渑 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 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 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鸭子之所以能“知”“春 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 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 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者才能 获得真知。
解 渑(miǎn)池,今河南 题 渑池县。
苏轼和苏辙曾到过渑池, 在那儿一所寺院住宿过,老 和尚奉闲殷勤地招待他们, 他们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
和
◆嘉祐六年,苏轼被派到凤翔府(今
苏轼
苏轼的哲理诗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 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 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的哲理诗②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作者“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怎样的人 生见解?(4分)
《和子由绳池怀旧》
1.“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4分)
用生动奇特的比喻,表示人生的短暂、不 定,犹如偶留痕迹的雪泥鸿爪。
2.人生如“飞鸿踏雪泥”,哪些事照应了这 句话?(2分)
老僧已死,坏壁不见旧题。
歌 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 东还是往西呢。
大 当年相交的老僧奉闲如今已经故去,只 空余墓塔一座;庙里的墙壁也残破不堪, 已经看不见我们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和子由渑池怀旧》说课稿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和子由渑池怀旧》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子由渑池怀旧》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篇古文阅读经典,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3.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4.分析并感悟作者的怀旧情感和世事沧桑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水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教学重点:文中词汇和短语的解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怀旧情感的理解与感悟2.教学难点:对古文中词句、成语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感悟与把握四、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和子由渑池怀旧》的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2.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解析3.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4.作者的怀旧情感和世事沧桑的表达方式4.2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文章背景和重要词汇的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3.朗读演练:通过朗读文章,训练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安排5.1 导入与热身活动(10分钟)通过简单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为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1.你对怀旧有什么理解?你怀旧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和情绪?2.你是否曾经怀念过某个人或某个时光?为什么会怀念?5.2 学习内容展示与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引出《和子由渑池怀旧》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并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
教师可以运用示意图、关键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3 重要词汇解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析文中的重要词汇与短语,引导学生讨论其意义和用法。
和子由渑池怀旧资料课件
02
CATALOGUE
渑池的地理文化背景
地理位置
01
渑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山西、 陕西两省交界,地处黄土高原南 缘,地势起伏较大。
02
渑池是中原通往西部的交通要冲,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 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沿革
渑池历史悠久,早在秦朝时期就已设 置县治,是中原地区较早的行政建制 之一。
去的怀念和感慨。
渑池是苏轼与苏辙曾经逗留过 的地方,也是他们分别的地方,
因此这个地方对苏轼来说具有 特殊的意义。
主题意义
《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苏轼 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对亲情的怀
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通过诗歌的形式,苏轼表达了自 己对过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
传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在苏轼的诗歌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被视为其怀旧诗的代表
03
04
子由的作品主题丰富多 样,涉及山水、人情、 历史等方面。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明快, 表达力强,深受读者喜爱。
子由的影响力
子由是北宋文坛的重要代表 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子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手法 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读者产生 了巨大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 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在中国文学史上,子由的地 位举足轻重,被誉为“文坛 巨匠”。
艺术风格
该诗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 包括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等,对 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情感共鸣
这首诗表达的兄弟情深引起了后世读 者的共鸣,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影响。
艺术启示
该诗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对后世的 诗歌创作提供了启示,影响了后来的 诗歌创作理念。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2024年《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前四句不但理趣十足,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人特色。纪昀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十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后四句照应“怀十”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人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十题无处觅,见难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人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人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人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人无常,更显人生人可贵。艰难人往昔,化为温情人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人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人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古诗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其弟苏辙送至郑州,返 回京城后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 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 蹇驴:跛腿的驴子。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①巧借比喻修辞来说理:前两联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 鸿雁在飞行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 人生也是如此,充满了诸多偶然和未知 ;
②通过即事抒怀来说理:第三联叙述曾经留宿的寺舍如今人物已非, 借此说明事物的消亡本是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将不复 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手法来说理: 尾联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的坎坷经历, 将 之与如今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 眼将来,奋发向前的道理。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 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 行人已度古崤西。
诤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方骓马但鸣嘶。
B.颔联巧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文字直抒人生飘泊不定聚 散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C.尾联两句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 中,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训练题②
2.著名学者钱锺书有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 理见胜”(《谈艺录》),可见宋诗富于理趣,请你结合诗句来简 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七课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和子由渑池怀旧》8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3《和子由渑池怀旧》教学设计一、导入1.生读标题2.解题:“和”、“子由”2.ppt展示《怀渑池》,师读,并疏通大意3.介绍背景在写这首诗的六年前,苏轼、苏辙兄弟,在父亲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考。
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奉闲和尚的寺庙内借宿,并在壁上题诗。
六年后,朝廷任命苏轼为陕西凤翔府签判。
兄弟二人第一次分手,子由送行,一直送到直到离开封四十里外的郑州地方。
巧的是此时再次路过渑池,但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再加上前路漫漫,兄弟俩都颇有感触,于是便有这两首唱和诗。
二、疏通诗意1.把打乱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复原,一生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2.齐诵3.二生反馈翻译,令一生倾听,对比。
人生到底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过雪后的泥路吧。
泥上偶然留下飞鸿的爪印,但是它已经飞远,又哪里知道飞向何处。
老僧早已圆寂,安葬于新塔之下,从前借宿的僧房破败不堪,没有机会看到墙壁上的题诗了。
还记得当年道路崎岖的景象吗?那时山路漫漫,行人困窘不堪,跛脚的驴不停地嘶叫。
三、课堂研讨1.“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以提问发端,“到处”是到底的意思,仿佛要对宇宙众生追本溯源,寻根究底。
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用苏轼后来写的《赤壁2/3怀古》里面说的,那就是“人生如梦”,把人生比作一场大梦。
在这首诗中,苏轼的答案又是什么呢?与《赤壁怀古》不同的是,“应似”以下三句,连续使用三个意象来回答这个问题:飞鸿、雪泥、指爪。
那么,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受?提示:飞鸿(鸿飞)、雪泥、指爪——“雪泥鸿爪”为什么是大雁,而不是燕子、苍鹰、白鹤?(比较法)学过的诗词中有没有涉及飞鸿、大雁的?(联想法)大雁是候鸟,有秋去春来、远程迁徙的特点,飞行路程长达数千公里,有的要飞几个月,飞回去又要几个月。
“鸿雁传书”、“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和子由渑池怀旧
他亲身垦荒种地,又筑室郡城东门山坡, 因字号“东坡居士”遂缘自适的思想使他在 适宜中得到解脱,后来他的官一贬在贬,离 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 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 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 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 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 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 多少磨难,九死不悔。
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 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 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 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 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 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 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 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 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 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 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本诗收录于《东坡七 集》。创作于北宋嘉 祐六年(1061),当 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 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 州,然后返回京城开 封,但眷眷手足之情 难遣,写了首《怀渑 池寄于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 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 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 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 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 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 (《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 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 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 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 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 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坦坦荡荡、 自然率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
学以致用
水调歌头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 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两句用 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 流转的名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福语 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综合探究
为什么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
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放逐久远,心酸悲楚 借用典故,物是人非 新旧交替,乐观向前 豪气慷慨,与君共勉
酬乐天
酬乐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引人深思,请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理解一:用“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 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 意的新贵们,这是作者酒席间激愤之语。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 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 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 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 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 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叹的句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古诗词PPT
作者简介
贬官黄州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他 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 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即他只是一名犯官, 无权参与公事,性质近于流放。起初苏轼在黄州东南 的定惠院过着闭门谢客的生活。不久后,迁居至黄州 城外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 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开垦耕种,这便是有名的 “东坡”。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陪 几位朋友前往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途中遇雨,苏 轼作下了著名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同年七 月和十月,苏轼两游赤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赤壁 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诗人典故
苏轼“枉法”救书生
苏轼初任杭州知州时,税官抓到一个冒用他名号 避税的书生。此人名为吴味道,通过解试后,准 备到京城参加省试,临行前,乡亲们都来恭贺并 送来了份子钱,算是给他进京赶考的盘缠。他用 这些钱买了200匹建阳纱,打算到京城卖掉,可以 挣些钱。但由于沿途都要抽税,他便在这些纱上 写明是送给苏轼和苏辙的礼物。谁知苏轼已到杭 州来任职,一下便穿帮了。但苏轼没有治吴味道 的罪,反而亲笔题写了送货单,落款时还特别注 明了自己杭州知州的新职务,并详细注明了苏辙 的家庭地址——“东京竹竿巷”。后来吴味道考 中进士,临去外地做官前,特意来到杭州,答谢 苏轼的知遇之恩与宽宏大量。
基本内容
创作背景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 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 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 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怀古诗,虽然写的是苏轼对渑
池的怀念,但其实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对古代历史的热爱和思念。
苏轼
的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其精美的语言和赞美的情感
也让人深受感动。
在诗中,苏轼描绘了他曾经生活过的渑池,这个地方的风景美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他深感敬意。
他回忆起了自己当年在这里读书、游玩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些充满生机和欢快的童年记忆,让人感受
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
诗中还出现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的细节,比如渑池的古建筑、古代
盐业的繁荣和博物馆中珍贵的文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
苏轼未曾忘怀的珍贵回忆。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
向往,同时也对现代时代的变迁感到唏嘘。
整个诗歌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使人深感启示和
感动。
苏轼以他对渑池的喜爱和怀恋,刻画了一个充满美好的乡村生
活画卷。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维护我们的祖国文化的瑰宝和历史遗产。
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
需要寻找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加以传承,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充
满生机和美好。
这也是苏轼留给我们的启示。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和子由渑池怀旧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 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 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 “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 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 “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 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 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 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 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 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 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 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 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 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 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 生。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 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 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 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 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 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 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 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 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 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简介: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和子由渑池怀旧PPT课件
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 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 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 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 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 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 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 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 生无常的思考。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解题:
和:应和,酬和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 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 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 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 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 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蜗牛一)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升高不知倦,竟作粘壁枯。
(蜗牛二)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 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 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一心攀爬,追求功名利禄 而不得善终的人。 第二首表达得更好。理由如次:1、第二首从“腥涎”入笔,较 之从外壳入笔,更能突出蜗牛的丑陋形象;2、“腥涎”能更好 地呼应第四句中的“粘”字和“枯”字;3、“腥涎”本身可作 为一个喻体,用来比喻肚里的一点点墨水,本来只可自我消遣, 偏要不自量力,拿来作向上爬的资本;“不知回”比“不知疲” 更显出执迷不悟的丑态。 第二首是苏轼的改定稿,说第二首更好应该是定论。如果认为 第一首好,能说出“外强中干”之类理由,可酌情给分。
思考赏析: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 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2.颈联和了诗人的弟弟子由所怀的“旧”, “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授课者:杨骐文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授课地点:1022班教室授课时间: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授课文本:和子由渑池怀旧(1)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2)东西(3)。
老僧(4)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5)见旧题(6)。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7)嘶。
(1)见《东坡七集》。
嘉佑元年(1056),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带领下,第一次离蜀进京赴考。
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主持奉闲和尚室内的壁上题诗。
嘉佑六年(1061),苏轼与苏辙在郑州分手后,再次路过渑池。
苏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这首诗即为诗人所和作。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相携话别郑原西,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zhuī)马但鸣嘶。
(2)计较,关心于,在乎。
(3)东西方向。
(4)老僧:即指奉闲和尚。
(5)无由:没有门径或机会。
如相见无由。
(6)坏璧:指奉闲僧舍。
嘉佑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7)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提示】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课堂实录:一、课堂引入:【师】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有关苏轼的一段趣闻轶事。
话说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
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 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 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 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 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 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 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 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 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 生。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注释:
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 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 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 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 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 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 (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 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 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 “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 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 “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 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 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 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 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 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 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 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 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 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 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 具体化。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 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 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 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 未受束缚。 鉴赏二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 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 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 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 联的议论。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 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 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 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 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 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 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 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 变化。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 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 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 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 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 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 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 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 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 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 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 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 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 了展示。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 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 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 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 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 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 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 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
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 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 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 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 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 骑着小毛驴到渑池。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译文: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 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 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注释:
①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 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 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 (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 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 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 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 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谢谢!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
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 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 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 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 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 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 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 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 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 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 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 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 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 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 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 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 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 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 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 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 泥。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简介: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 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 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 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 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 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 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 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背景: 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 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 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 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 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 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 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 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 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 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 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 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 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 “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 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 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 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古诗文系列:和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 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 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 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 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 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 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 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 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 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