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称量(或量取)方法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

②称量前先调零;称量时,左物右码③被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④★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NaOH(容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FeCl3、AICl3、NaOH等)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⑵量筒的使用方法①量取已知体积的溶液时,应选比已知体积稍大的量筒。

如,量取80ml稀硫酸溶液,选用100ml的量筒。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点水平相切。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正确读数俯视仰视2、实验室一般事故的处理方法意外事故处理方法★金属Na,K起火用沙子盖灭,不能用水、CO2灭火器,不能用CCl4灭火器浓碱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再涂硼酸★浓H2SO4沾到皮肤上用干布擦,再用大量水冲,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温度计水银球不慎碰破为防止汞蒸气中毒,应用S粉覆盖3、常见危险化学品及其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然液体;如:浓H2SO4、NaOH(酸碱)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1、分离的方法: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分液;⑤萃取⑴过滤:将不溶于某溶液的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的操作。

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纸边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三靠:杯靠棒;棒靠纸;颈靠壁⑵蒸发注意事项:①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杯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②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防止形成的晶体飞溅。

(3)蒸馏注意事项: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其中,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量则决定了同一元素不同核素的存在,而电子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电子按照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共有7个主族和7个副族,以及三个Ⅷ族和一个零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能够显示出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则相反,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同一周期内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掌握元素周期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些性质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这种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性质也存在递变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它们的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而主要化合价则依次为+1、+2、+3、-4、+5、-3、+6、-2、+7和-1.此外,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质与水或酸置换、氢化物的化学式、与H2化合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酸碱性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各电子层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同位素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Jay_h1218 奉上【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A,?A共7个主族族副族:?B,?B、?B,?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族:三个纵行,位于?B和?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硅及其化合物 Si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只有以化合态存在的硅,常见的是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ⅣA族,硅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易失去电子又不易得到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1、单质硅(Si):(1)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

(2)化学性质:①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跟F2、HF和NaOH溶液反应。

Si+2F2=SiF4Si+4HF=SiF4↑+2H2↑Si+2NaOH+H2O=Na2SiO3+2H2↑②在高温条件下,单质硅能与O2和Cl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3)用途: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以及半导体材料等。

(4)硅的制备:工业上,用C在高温下还原SiO2可制得粗硅。

SiO2+2C=Si(粗)+2CO↑Si(粗)+2Cl2=SiCl4SiCl4+2H2=Si(纯)+4HCl2、二氧化硅(SiO2):(1)SiO2的空间结构:立体网状结构,SiO2直接由原子构成,不存在单个SiO2分子。

(2)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SiO2常温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能与强碱溶液、氢氟酸反应,高温条件下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①与强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生成的硅酸钠具有粘性,所以不能用带磨口玻璃塞试剂瓶存放NaOH溶液和Na2SiO3溶液,避免Na2SiO3将瓶塞和试剂瓶粘住,打不开,应用橡皮塞)。

②与氢氟酸反应[SiO2的特性]:SiO2+4HF=SiF4↑+2H2O(利用此反应,氢氟酸能雕刻玻璃;氢氟酸不能用玻璃试剂瓶存放,应用塑料瓶)。

③高温下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 CaSiO3(4)用途:光导纤维、玛瑙饰物、石英坩埚、水晶镜片、石英钟、仪器轴承、玻璃和建筑材料等。

3、硅酸(H2SiO3):(1)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能形成硅胶,吸附水分能力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复习要点1.周期表的结构。

理解地点、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依据“位—构—性”之间的关系,会进行元素推测和确立几种元素形成化合物形式。

2.难点聚焦二、周期表结构1.位、构、性三者关系结构决定地点,结构决定性质,地点表现性质。

确立决定2.几个量的关系反响反响周期数 =电子层数推测主族数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数地点性质| 最高正价 |+| 负价 |=8推测3.周期表中部分规律总结⑴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3 而又小于 8的元素必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 2 的元素可能是主族、副族或 0 族 (H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He 除外 )。

⑵在周期表中,第Ⅱ A 与Ⅲ 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三种状况:①第 1~3 周期 (短周期 )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②第 4、 5 周期相差11;③第6、7 周期相差 15。

⑶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种类满足以下规律:设n 为周期序数,则奇数周期中为(n1) 22种,偶数周期中为(n2)22种。

⑷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异有以下二种状况:①第ⅠA、Ⅱ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该周期元素的数量=下一同期元素的原子序数;②第ⅣA~Ⅶ A 族,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下一周期元素的数量 =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

⑸设主族元素族序数为a,周期数为 b,则有:① a/ b<1 时,为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②a/ b=1 时,为两性元素 (H 除外 ),其最高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两性氢氧化物;③a/ b>1 时,为非金属元素,其最高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酸。

无论是同周期还是同主族元素中, a/b 的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反之, a/ b 的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doc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2.doc

精品文档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 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点燃 2O 2Na + O2 点燃 2 2Li Na O2 Na + 2H 2O =2NaOH + H 2↑2K + 2H 2O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 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注: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置换金属性弱的金属④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金属的金属性越强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一、“有效碰撞”模型。

从物质结构变化上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其实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旧的断裂、新的形成的过程。

1、有效碰撞: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反应物分子能够发生碰撞是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如果每次碰撞都是有效的话,任何反应都会在瞬间完成,而事实不是这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是有效的。

有效碰撞:能够导致化学键断裂,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要有效碰撞,要求分子必须具有足够高的能量。

我们把这样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可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反应物分子。

活化分子发生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吗?。

还要求取向正确。

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3、活化能:活化能。

活化能的作用是,与课本第3页图中表示的哪部分能量相等?参看教材所举的“公司贷款”一例: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一般分子变为活化分子的难易,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难易,它会影响反应热的大小吗?结论: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关;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的多少有关;活化分子的多少又与该反应的大小有关。

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的,而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又与分子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可以说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

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反应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外部条件加以控制和利用。

活化能是决定化学反应难易的关键。

不同的化学反应,活化能差别很大。

一个具体的反应,活化能的值只能通过实验方法测得。

二.用“有效碰撞”模型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我们知道,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温度升高10℃,有些反应的速率可提高2倍、3倍,甚至4倍以上。

这是因为,在浓度一定时,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增大。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单位时间里反应物分子间碰撞次数增加,反应也相应地加快,前者是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 应在通风厨中进行, 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 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 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 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 宜先用干抹布拭去, 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 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 先用稀醋酸中和, 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 宜先用大量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 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 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 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 及时关闭活塞, 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 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 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 为了使杂质除尽, 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 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中化学必修二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前两章知识点总结

1、前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及核外电子排布
2、会判断常见物质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NaOH、HCl等)
3、会书写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4、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5、会从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和微观(断键吸热和成键放热的相对高低)判断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6、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
7、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8、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
9、知道化学电源的分类
10、知道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本质区别;燃料电池的特征
11、会书写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方程式
12、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13、会计算、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14、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15、知道化学平衡的特征
16、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了平衡状态
17、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1. 结构- 周期-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 周期的分类:短周期(第1、2、3周期),长周期(第4、5、6周期),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

-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

- 族- 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为一族。

- 族的分类:主族(用A表示,共7个主族,分别是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族),副族(用B表示,共7个副族,分别是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族)。

-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递增。

2.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 碱金属元素- 原子结构- 碱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

- 从锂到钫,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物理性质- 碱金属单质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铯略带金色光泽),质软,密度小(钾的密度小于钠),熔点低,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碱金属单质的密度呈增大趋势(钾反常),熔点和沸点逐渐降低。

- 化学性质- 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 都能与氧气反应:- 锂与氧气反应:4Li + O_2=2Li_2O(反应较缓慢)。

- 钠与氧气反应:4Na+O_2 = 2Na_2O(常温下),2Na + O_2{}Na_2O_2(加热或点燃)。

- 钾与氧气反应比钠更剧烈,生成超氧化钾(KO_2)等更复杂的氧化物。

- 都能与水反应:- 2Na + 2H_2O=2NaOH + H_2↑,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2 第1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H2=2 HXF2Cl2Br2I2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 最稳定)(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结论:F2 F-Cl2 Cl-Br2 Br-I2 I-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还原性最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1、元素周期表:H 元素周期表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24.Al Si P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Rb Sr Y Zr Nb Mo95.Tc[98]Ru101.Rh102.Pd106.Ag107.Cd112.In114.Sn118.Sb121.Te127.I126.Xe131.Cs 132.Ba137.La-LuHf178.Ta180.W183.Re186.Os190.Ir192.Pt195.Au197.Hg200.Tl204.Pb207.Bi209.Po[210]At[210]Rn[222]Fr [223 ]Ra[226]Ac-La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解:周期名称周期别名元素总数规律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叫周期。

7个横行7个周期第1周期短周期2电子层数 == 周期数(第7周期排满是第118号元素)第2周期8第3周期8第4周期长周期18第5周期18第6周期32第7周期不完全周期26(目前)族名类名核外最外层电子数规律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标为一族。

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Ⅷ族主族第ⅠA族H和碱金属1主族数 == 最外层电子数第ⅡA族碱土金属2第ⅢA族3第ⅣA族碳族元素4第ⅤA族氮族元素5第ⅥA族氧族元素6第ⅦA族卤族元素70族稀有气体2或8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一、碱金属元素:1、锂钠钾铷铯钫(Li、Na、K、Rb、Cs、Fr)2、递变规律:同主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在增大。

3、物理特性:①颜色逐渐加深;②密度不断增大(Na>K);③熔沸点逐渐降低;④均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2,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6——周期与主族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所以, 总的说来(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元素周期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3.A Z X,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4.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每个横行各为一个周期,每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左→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5.第一(2)、二(8)、三(8)周期为短周期,其他周期为长周期
6.周期表有18个纵行.8、9、10叫第Ⅷ族,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7.碱金属元素与氧气、水的反应
4Li+O2=加热2Li2O
2Na+O2=加热Na2O2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8.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9.碱金属元素除铯外,成银白色,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密度小(上→下↗),熔点低(上→下↘),均为电和热的良导体
10.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

11.卤族元素由F2→I2颜色越来越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增高(F2:淡黄绿色气体、Cl2: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12.卤族元素与氢气的反应
H2+F2=2HF
H2+Cl2光照或点燃2HCl
H2+Br2加热2HBr
H2+I2加热2HI(可逆)
13.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减弱,与H2的反应程度越来越不剧烈,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
14.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15.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一次增
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6.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叫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第二节
1.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远的高
2.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同一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
3.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为8
4.镁与水反应:
2Mg+2H2O=2Mg(OH)2↓+H2↑
5.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实质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6.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7.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①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它所处的族序数,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②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负化合价=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的得到的电子数
§第三节
1.钠与氯气反应:
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烟;未反应完的氯气在集气瓶中呈浅黄绿色
2.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3.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 ..
Na·+.Cl:→Na+[∶Cl∶]-
¨¨
4.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
5.①共价键成键微粒:原子
②键的本质: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③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键
④存在范围:非金属氧化物、酸、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
6.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完全由共价键构成的化
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7.不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同种元素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8.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9.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10.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比化学键弱得多;组成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14.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可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形成条件:非金属性强、原子半径小(N、O、P)
★第二章
§第一节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

2.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3.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反应物的总能量高生成物的总能量高
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低反应物的总能量低
5.吸热反应:铵盐和碱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水解反应(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6.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7.HCl与Al反应:产生无色气体,溶液温度升高→放热反应
Ba(OH)2·8H2O和NH4Cl反应:玻璃片和烧杯粘在一起,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烧杯壁很凉→放热反应
8.HCl和NaOH反应:放热(中和热)反应
9.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第二节
1.氧化还原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
2.铜锌源电池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3.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负极:活泼性较强的金属
正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
电流:正极→负极
电子:负极→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
负极:(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挣)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根据电极反应现象判断
负极:不断溶解,质量↓
正极:有气体产生,质量增加或不变
5.原电池装装置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金属,另一种是能导电的非金属)
②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④必须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6.最早使用的电池是锌锰电池(干电池),为一种一次性电池;锌发生的反应:Zn→Zn2++2e-
7.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逆向进行,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8.汽车电瓶大多为铅蓄电池
9.燃料电池以H2为燃料时,产物为H2O;以CH4为燃料时,产物是H2O 和CO2
10.
11.氢氧燃料电池反应2H2+O2=2H2O
酸性:负极2H2-4e-=4H+
正极O2+4e-+4H+=4H2O
中性:负极2H2-4e-=4H+
正极O2+4e-+2H2O=4OH-
碱性:负极2H2-4e-+4OH-=4H2O
正极O2+4e-+2H2O=4OH-
§第三节
1.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或s为
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为mol/(L·min)或mol/(L·s)
2.注意:①必须指明用哪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②化学反应速率均取正值,且为平均速率
③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是表示的含义是一致的,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④通常不用固体或纯液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⑤比较反应快慢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统一单位
3.CaCO3+CO2=Ca(HCO3)2 Ca(HCO3)2加热CaCO3↓+CO2↑+H2O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最根本的因素为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③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④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溶液的浓度
⑤对于气态反应物,若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若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小(其他条件不变)压强是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9.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即化学反应的限度(逆、等、动、定、变)
10.
1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mA(g)+nB(g)=pC(g)+qD(g)可逆
a.V正=V逆(同一物质,正逆反应速率数值相等;不同物质,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系数之比)
b.各组分含量恒定
c.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体系颜色不变
d.恒容条件下,若m+n≠p+q,压强、M恒定则达到平衡
11.转化率=A的转化量/A的起始量*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