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机械美学
1、建筑宗旨源于机械的崇尚。
20世纪初是一个对机械充满信仰与崇尚的年代,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就身处于这个年代。
勒·柯布西耶也对机械由衷的发出赞叹和崇敬。
当机械科技正急速发展时,几项体现了二十世纪“速度”主题的机械科技产品也吸引了勒·柯布西耶的目光;在其《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ecture)一书中特别以“视而未见的眼睛”为章节,来强调汽车、轮船与飞机等工业时代的产物。
他认为这些机械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样式”,只可惜是人们的眼睛视而未见,无法加以辨识。
充分体现了他对机械的认可和赞扬。
勒·柯布西耶认为:“现代人都具有某种机械性的感受,此感受强烈的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即源于崇拜、感激、尊重的心情而产生的。
”面对机械的精确制作,让勒·柯布西耶感受到帕特农神庙完美形式,因此他常常将汽车、飞机等和帕特农神庙相比较。
而对于勒·柯布西耶而言,飞机似乎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机器:因为飞机的创造绝对不是为了“形式”而创造的,而是为了“解决飞行问题”而产生的,因此传统的形式装饰等无关紧要的问题必须被抛开,飞机只能是个纯粹的飞行机器。
飞机的机械精神影响了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观。
2、机械美学溯源。
新型建筑是反对传统的意识形式,是机械的价值和美学意义。
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
它们的美学原则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
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
在具体设计上,柯布西耶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技术的原则。
机械美学则完全是新兴的工业时代的美学诉求。
其心理基础是认为各样的机械本身蕴涵着美感,不仅是带来实利的功能之美,更主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之美,它与古典美迥异其趣。
机械本身的合乎功能、技术逻辑的构造和外表朴素的美,这契合了人类讲求逻辑理性又求新奇变异的心理倾向吻合至极。
3、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在《走向新建筑》书中勒·柯布西耶第一次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这是机械美学精神最响亮的口号,但是勒·柯布西耶所谓的“建筑机器”,不是“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所表现的机械形式,而是将对机械的喜好,应用在现代主义建筑精确、简洁以及符号机能的特性上,强调建筑中的理性次序以及真实技能的表现。
作为当代社会而言,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勒?柯布西耶企图将建筑与机械的强烈机能性作类比,机械所以适宜、所以美,因为机械符合了机能的要求,是合乎理性、经济以及数学的;建筑形式像不像机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机能要与机械一样。
4、建筑与机械的结合。
以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为例,其建筑形式会令人联想到轮船,虽然不具有强烈的机械外形构造,但是其空间机能却是由机器启发的革命性新建筑。
这栋建筑以与墙分
离的柱子将建筑体撑离地面,脱离了传统建筑的承重墙系统,同时也赋予新建筑得以获得平面与立面上的自由,具有自由的平面规划以及立面上如轮船甲板回廊上的带状横向长窗;高架的底层空间使得自然环境的绿意可以延续,平屋顶的构造一方面作为空中花园。
若是将萨伏伊别墅与日本战后的{汽车住宅}做比较,即呈现{建筑是居住机器}两种不同的诠释。
日本战后时期,物资缺乏,住宅需求问题十分严重,因此便大量利用废弃的火车车厢、公共汽车等。
这些简陋的住居,虽然已具备有厨房、神位、卧室、餐厅,但难以符合使用者对阳光、清洁、运动空间等机能性的需求。
在外表形式上或许{汽车住宅}比较像机器,但是其内部的机能却不符合机械机能的要求标准。
反观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虽然外表不具有汽车或火车般的机械形式,但是其内部空间机能却符合了机械的精神与特质。
因此从以上两种建筑居住形态来看,勒?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审美观重点在于其建筑是否真正能满足机能上的需求。
5、机械美学的发展。
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第一代机械美学强调事物的逻辑性、流程、机械设备、技术与结构;晚期现代主义的第二代机械美学则注重形式的运动性(流动性),强调超感官的理念,最为代表性的是五十年代后期的英国阿基格拉姆学派(archigram),他们把建筑设备看成是计算机的“硬件”。
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或“建筑之外”。
阿基格拉姆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
第一代机械
美学比起来,更轻巧、更灵活,风格倾向於“外骨架效果”,结构所承托的空间或物体的内容变得可有可无,目的就是想增强这种机械式的艺术感受力。
6、结语。
如果更进一步的看机械美学,这种对机械的赞美也是对人类自身能力的赞美,是人类意识下的自我肯定在现实世界的折射。
这种情结并非工业革命的产物,只是借助了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而走向其表现的极致。
机械的创造蕴含了人类的深思熟虑和巧夺天工,给予机械的赞美也是人类的释怀所在,但要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也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