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北十堰)
对新形势下十堰市规划工作的思考
[ 摘 要] 结合城市建设的要求, 约十堰市城市建设的几个方面进行 了分析 , 市建设如何 突出 对制 对城
城 市特色提 出了工作思路 , 重点分析 了规划设计 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出了规划设计和审批应 高度重视 提
影响建筑节能的几个要素, 针对工业建设项 目 出了改进规划审批方式、 高审批 效率的途径 。 提 提
[ 关键词] 城 市建设 ; 规划 ; 筑 节能 ; 业项 目 建 工
[ 图分 类号] T 8 [ 中 U94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78 2 1)107—2 0843 (00 0—000
十 堰 市 因车 而 建 , 因车 而 兴 。在 短 短 的 4 0年 有“ 九山半 水 半 分 田” 说 , 成 就 了十 堰 “ 中有 之 这 山 里 , 过历届党 委政府 和全 市人 民的共 同努力 , 经 由偏 城 、 中有 山” 城 的典 型 山城 特色 。 僻 的小镇 发展 成为 一个 拥 有 6 0万 人 口的“ 明星 ” 城 十堰 市规 划 工作 应 密切 结 合城 市 的这 个 特点 , 市, 先后 获得“ 国卫 生城市 、 全 国家 园林城 市 、 秀旅 在规 划 中应 充分考 虑 科 学合 理 地 利 用 山地 , 量保 优 尽 游 城市 、 会治 安综合 治理优 秀城市 、 国综合 实力 持 山体 轮廓线 , 社 全 利用 地形 、 地貌 , 山就势 , 依 形成 城市 百 强城市 , 中国投资环 境百佳城 市 、 民生活质量 百 独 特 的天际线 。坚 持 已 制定 的 山地 利用 原则 , 现 居 体 佳城 市 、 国最 安全城 市” 中 称号 。2 0 0 7年《 中国城 市 山城文化 , 出 山城 特色 。 突 品牌 价值报 告 》 中十堰 市列居全 国宜 居城 市第三 位 , 在 实 际规 划工 作 中应 结合 原 有 的地 形地 貌 , 顺 仅次 于深圳 和湛 江 。十堰人为 自己拥 有一个 美丽 的 应 地势 的起 伏 变化 , 山与建 筑 物结合 , 山与 道路 让 让 城市 而 自豪 , 同时 也 对 未 来 的发 展 前 景 充 满 信 心 。 结合 、 河流结合 形成 一道道 特 色风景 , 免人 为制 与 避 近 年来 , 十堰 市 委提 出将 十堰 由这 个 以 汽车 为 主 导 造 “ 视觉 污染” 创造 视 觉 美感 , 们 生 活其 中 , 受 , 人 享 的生 产性城 市 , 建设 成 为产 业发展 协调 、 服务 功能完 和谐 空 间。 善 、 态环境 优 良 、 生 既适宜 创业 又适宜居 住 的现代化 在规划 时 应 注 意 利 用 山地 , 建 则 建 , 宜 宜绿 则 城市 。为此 十堰市 委 要 求全 市 上下 解 放 思 想 , 抓 绿 , 抢 科学安 排布局 , 形成 乔 、 、 、 灌 花 草相结合 , 、 、 点 线 机遇 , 统筹城 乡 , 快 发 展 , 加 全力 打 造 区域 性 中心城 面 、 环相衔 接 。 市 。我们 看 到 目前 城 市 建设 与 市 委要 求 尚有 差 距 , 为 了更 好塑 造城 市 形 象 , 体现 十 堰市 城市 文化 至少在 以下几 个方 面应引起 重视 :1 城 市建设 工作 特色 , 以开展城 市 设 计项 目。城市 设计 包 含 了 实 () 可 中突 出城 市特 色方面 做 的不 够 ;2 规划 和审批 工作 体设计 层面 和管理 控 制 层 面 , 计 出形 象 的城 市空 () 设 中没有很 好结合 国家节 能 减 排 的要 求 , 有充 分 考 间 , 作为 控制成果 指导 、 没 可 参与 城市建 设 。 虑建 筑节 能 ;3 对 招商 引 资项 目、 动 经 济增 长 的 () 拉 我 们很 高兴看 到十堰 市规 划局 已开始做 了这方 工业 项 目, 审批 不够快 速 , 约 了十堰市城 市建设 和 面 的工作 , 制 如近期征 集“ 十堰市商 业文化 金融 中心控 经济 发展 。搞好 城市 建 设 , 十堰 市 建 成 区域 性 中 制 性详 细 规 划 与 城 市 设 计 方 案 ” “ 堰 市 东 风 大 把 ,十 心城 市 , 规划 应先行 。为此 , 们做 了一些探 讨 和研 道—— 天津路 沿线城 市设计 方案 ” 但这 些活 动确定 我 , 究 , 出以下几点建 议 。 提 的奖金数 额偏 少 , 能 无法 吸 引优 秀 的设 计 人员 参 可
十堰地区“跨越发展”的动力分析
十堰地区“跨越发展”的动力分析王荣彪湖北十堰市委党校十堰地处鄂西北山区,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
然而,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并且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文拟从较为全面的角度,对十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动力资源进行探求和分析,以期引起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实现“跨越发展”。
一、集合力:从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整体系统的关系看,十堰地区加快发展的动力体现为多因素互动所形成的合力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诸要素互动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网络之中。
在社会有机体之中,寻求经济发展的动力首先涉及到经济系统内部要素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要对经济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要素关系进行研究,同时也要研究其它因素的作用。
例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但为什么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地区很难落地生根,或者常常扭曲变形反而成为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呢?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文明同样需要相应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因素配合。
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看成是社会多因素互动所形成的合力,这种动力既包括技术———经济动力系统,又包括非经济的社会———文化动力系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理论模式进行片面解释和套用的倾向。
认为两者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精神作用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反作用。
这种认识在实践上造成的弊端就是忽视社会的和精神文化因素的动力作用。
事实上,改革之初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恰恰是那里人们观念新,敢领风气之先;而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也很强大,但改革的步伐却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恰恰在于那里缺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价值观念。
这说明,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同样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十堰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
Ke r s:S i a t ;idu ti lta se ;i d sra e te y wo d h y n Ciy n sra r n fr n u tilc n r
产 业 转移 是指 资 源供 给 或产 品需 求 条 件发 生
变化后 , 某些产 业从某 一 国家或地 区转移 到其 他 国
tilc n r ra e te,e h n e a d e pa h e a s mb y i d tis,d v lp t e e o o ft e i d sra n a c n x nd t e n w s e l n usre e e o h c n my o h n u til
素 不是政府 的 意志而是 企业 的发展 战略 。 企业投 资
区位 的选 择 和迁 移可 以使 企 业 实现 长期 价 值最 大
化 , 要积 极 地 与外 部资 源 相结 合 , 择 优 势 区位 它 选
或 向优势 区位延 伸其势 力范 围。 哈佛 大学教授 米歇 尔 ・ 波特 用钻 石体 系来解 释 产 业的竞争 力取 决于 以下 几个 因素 :生 产要素 , 包
家或地 区 的现象 和过程 。 入 2 世纪 , 三 次国际 进 1 第
产业转 移浪潮汹 涌澎湃 , 际生产要 素流 动和 产业 国 转移 的速度不 断加快 , 国东 部地 区部分产 业逐 渐 我 向 中西部 地 区转 移 , 得 中两部 地 区迎来 了承 接东 使 部地 区产 业转 移的新 机遇 。 十堰 市作 为鄂西北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 积极 承 接东 部 产业 转移 , 对于 促进 经 济跨越式 发展具 有重要 意义 。
优 势 发 展 产业 集 群 , 植 壮 大 新兴 配 套 产业 、 展 工业 园 区经 济 和加 快 创 新 体 系建 设 的 建议 。 培 发 关键词 : 堰市 ; 十 产业 转 移 ; 业 集 群 产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解读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解读201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十堰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决定通过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开发区率先跨越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五位一体”示范区。
本文通过对该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的详细解读,希望对类似的规划提供借鉴意义。
标签:城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1、前言十堰是华中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是湖北省汽车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十堰经济开发区是现代汽车工业聚集区,是十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新形势下提升十堰产业竞争力、城市辐射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平台。
2、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分区解读开发区由十堰经济工业园区、东城工业园区、西城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组成,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其中十堰经济工业园区13平方公里;东城工业园区4.5平方公里;西城工业园区2.5平方公里。
科技创新示范区紧邻和谐大道,是开发区面向城市的门户。
随着开发区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坐落于此,这里将成为引领开发区科学发展的核心。
行政服务中心位于核心位置,集行政管理、招商服务和规划展示于一体,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孵化器大楼毗邻行政服务中心,将成为培育开发区新兴产业的摇篮。
周边地块是总部办公、技术研发和配套服务功能高度集中的区域。
主要建筑以高层为主,提供标准化的多功能办公和研发空间。
其间穿插布置低层建筑作为会议、培训和展示等辅助空间。
既完善了区域功能,又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空间效果。
配套服务设施与景观相结合,在公园绿地中穿插布局各类服务设施,为区域增添生活的元素。
这里将成为创优发展投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果丰硕的區域,必將带动整个开发区坚实起步和强势发展。
产业集聚示范区作为开发区的经济支柱,总用地约20000亩,其中,北部片区以整车装配和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为主导产业,重点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南部片区以汽车零配件和电子产业集群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专业市场集群。
我为一城四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我为一城四区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1、实施消费中心城市战略。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谁的市场潜能大,谁就是经济增长中心。
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要以建设消费中心为战略基点。
对我国国内市场潜能中心在哪里有大量文献研究。
尽管研究结论不尽完全一致。
发挥全国市场潜能中心,制定实施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2、实施创新集群战略。
工业是xx建设副中心城市的重要短板,必须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实施产学研集群发展战略,培育发展生产率上升快、市场前景广阔、全国性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为此,一方面,要提升产业链长专业化能力,包括对链长及相关人员进行集群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的培训,围绕目标集群引进园区经营专业公司进行经营);另一方面,实施创新—人才—地方品质多级驱动。
创新驱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积累发展关键在地方品质。
因此,必须实施创新、人才、地方品质驱动战略。
历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越,但休闲娱乐等个人消费、医疗卫生是短板。
因此,要以人才为中心,补地方品质之短板,大力提升xx品质。
人大代表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提6项议案(最新解读)
陈天会代表:议政建言谋大计跨越发展正当时本刊记者王琦贺加民全国人大代表陈天会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参加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等6项建议议案。
项项关乎十堰发展,件件紧系百姓福祉,体现了十堰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十堰的美好前景,增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是优化我国水资源空间配置、缓解北方缺水的重大举措,工程建设给核心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水质监测、水量保证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据此,陈天会提出了《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
2009年以来,十堰市按照“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要求,基本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8万移民的外迁内安任务。
为进一步巩固移民搬迁成果,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移民安置区长治久安,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陈天会提出了《关于尽快启动丹江口库区移民后续扶持规划的建议》。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
目前,水源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任务繁重,压力很大,虽然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但是仍存在资金不足、力度不够、体制不全等问题,为此,陈天会提出了《关于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与水源区对口协作机制的建议》。
十堰市是全国著名的“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而且正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随着南水北调送水的临近,十堰至北京两地的人员交流已呈大幅增长的态势,将十堰至北京的列车进行升级已显紧迫。
为更好的发挥十堰服务北京、便利两地交往出行,陈天会提出了《关于支持十堰-北京西(K280次)快速列车升级提速为特快列车的建议》。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实现移民“安得下、能致富”的目标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关于县城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县城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关于县城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XX 镇党委副书记、政协统战联络组组长 XX 镇作为城市建设具体参与者,更应深度思考研究,履行好职责,扮演好角色。
现结合工作实践和生活体验,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一、坚定建城理念,科学明确定位 XX 县城扬名于华声大厦陕南第一高楼至 2019 年度全国十大美丽县城,太极城确立于一曲多河绕太极诗篇的挖掘和人文景观的打造,县城快速建设二十余年,由金线吊葫芦延伸成新城老城,扩展到三镇一体化,逐步形成了以中华太极城为品牌,以县改市为目标,以建设人居中心、商贸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为内涵的县城建设理念。
这份共识,各级认知、群众认同、社会认可,引领着XX 县城建设的方向和主线。
如果说外界对当前县城建设速度、质量、效果的批评,就县城核心区而言,我认为是对我们步履蹒跚的关切,是对坐拥资源的惋惜,是对建设风格平庸的批判。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应切实坚定建设太极城的理念不动摇,对各个版块科学分区,准确定位,明确思路和方向,劲往一处使,做太极、造太极、唱太极,不断从规划、建设、文化等多个层面使太极城的品牌更响。
二、推进三区连接,打通发展瓶颈 XX 县城地理位置1 / 4受限,近年人口大量入住,建筑爆棚增长,小型城市一个发展阶段性的病态凸显,简称为六个字,拥挤(街道人流、小区住宅)、堵塞(路上车流、路下管道)、脏乱(门前乱、死角脏),功能缺失。
如果不在空间上拓展扩张、区间上舒筋活络,这些病灶将很难治愈,还会越来越重。
目前,新城区高度集中,但承载过重;老城区实施保护,但破旧待修;大河南正在开发,但处于边缘。
洞口制约新城,洞碥堵塞老城,汉江分开江南,三区无论是区位连接还是发展关联上,相对孤立,没有起到相互策应、相互拉动、相辅相成的效果。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搜集了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国内国外众多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探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分析途径。
标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一定地域内,建设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已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虽然全国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目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纽带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超前发展态势,并带动所在经济区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形势,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题,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心城市有关的理论与文献,探求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在理论上,国外对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学的分析中。
(一)对中心城市经济因素的研究最早的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他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循环的概念,以及这种循环的“动力泵”是经济因素不均衡所致的思想,即区域内经济因素的“差异”将带来经济循环结果。
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趋动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理论对于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因素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因素产生差异性,避免趋同化。
我为家乡献良策演讲稿十堰
我为家乡献良策演讲稿十堰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十堰的一名普通市民,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为家乡献良策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我想说的是关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我们都知道,城市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市民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十堰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存在。
因此,我建议政府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加强对工业排污的监管,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以改善城市的空气和水质。
同时,也希望市民们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共同为家乡的环境改善出一份力。
其次,我想谈谈关于教育的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家乡的未来。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农村的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最后,我想谈一下关于乡村振兴的问题。
当前,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是我家乡发展的关键。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到乡村发展中。
总而言之,我为家乡献良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微薄之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区域规划研讨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区域规划这一重要议题。
在此,我想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以及我们区域的具体情况,谈几点看法和建议。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区域规划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各地都在积极争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显得尤为关键。
一、明确规划目标,突出区域特色区域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目标,这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
同时,我们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创新体系。
比如,我们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借助区位优势,打造区域经济高地。
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规划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要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此外,还要注重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要注重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进基础设施的绿色升级。
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展开放空间,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五、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环境监管,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广绿色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携手推动区域规划工作取得实效。
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建设美丽家园、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示范区
中共 湖 北 省 委副 书 记 、 省 长 李 鸿 忠 ( 二 )、 副省 长 左 段轮一 ( 三 j 左 在 十 堰 市 委 书记 陈 天 会 {左 一 ) 、 原 市 长 张 嗣 义 《 排 右 二 二 )的 陪 同 下 了 解 湖 北 三 环 专 汽 工 业 园相关情况
车之都 ,在全 省汽车 工业 的 “ 根基 ”地 位和全 市的 “ 核心 ”地位更 加稳 固 ,综 合 竞争实 力更加 强大 ,成为科 学发展 、 和谐 发展 、持续 发展 的区域性 中心城 市
示范 区。
5 余 家 ,东 风公 司十堰基 地8 %的资 产 0 0 分 布在 张湾 、8 %的税收 产生 于张湾 、 0 8 %的员 工生 活在张 湾 ,辖 区汽 车及汽 0
பைடு நூலகம்
对接 区域性 中心城市 建设 , 自我加压 ,
真 抓 实 干 ,全 力 打 造 区 域 性 中 心 城 市 示
范 区。
基 本 思 路 :坚 持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以 区 域 性 中心 城 市 核 心 区 建 设 为
目标 ,以机制创新 和科技 进步为 动力 ,
着 力 提 升 人 才 、资 本 、交 通 三 大 要 素 功 能 ,大 力 实 施 “ 业 强 区 、三 产 活 区 、 工
元 。届 时 ,张湾 成为驰名 中外 的 国际 卡
东风 有限装 备公 司 、东风 特种商 用车公
司 、东 风实业 公 司及 其所 属大型专 业厂
一
亩 。从 人才储 备来看 ,辖 区拥有全 国唯 以汽 车命名 的高等 院校—— 湖北 汽车
J n O1 u e 2 O 31
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2023年第10期决策咨询31强县工程是推动湖北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举措。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提出湖北实施强县工程的对策建议。
一、湖北实施强县工程具有良好基础(一)城镇化建设向全域布局、全面发力推进中共湖北省委制定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及《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湖北省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 等专项规划,细化了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10县(市)进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二)农业人口转移向全面放开、以人聚城推进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如,公安县保留农业转移人口涉农“三权”不变,对农民进城购房一次性补贴优惠, 2020年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 22万人,较 2015年净增 5万人。
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城镇化。
2016年以来,湖北省共组织 106.66万农村转移劳动者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 16万人、带动就业 56万人。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十三五”相比,湖北省城区学前教育普惠率提高 6.76个百分点,新增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 52.75万个,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 96%。
(三) 产业发展向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推进一是培育壮大县域产业,夯实基础。
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促进县域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
仙桃市打造世界级非织造布产业集群,获中央投资 1.05亿元,入驻项目 39个、总投资 64.7亿元。
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县域万元GDP 能耗五年累计降幅16.37%。
潜江市深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就了潜江龙虾 520亿元综合产值的大产业和 227亿元品牌价值的大品牌。
三是创新动能,培植后劲。
目前,县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13家,高新技术企业 3328家,15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2320家。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主体功能区与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范民英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的文件。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主体功能区引起热议,十七大主题报告第四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个新要求明确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七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的开头就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并具体提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通过以上内容可见,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我国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内容。
当前中央正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前期工作与规定的时间相比,有所滞后,但从长远主体功能区建设仍然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因此,弄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内容及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争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新的变化,保持相对主动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主旨是通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内容的分析,大体确定我市的主体功能和发展趋势,力争与当前我市确定的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机结合。
一、主体功能规划与十堰地区主体功能定位1、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缘由及基本内容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虽然过去国内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但是国际上进行空间规划以及特定区域管理的历史比较长,积累了很多有关的经验。
比如德国、荷兰和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的历史,其中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萨克森建筑法》,欧盟也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个欧盟空间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主线 , 以培植壮大龙 头企业为抓手 , 大力发展农 村经济 ; 以工业
园区为载体 , 双亿” 以“ 工程 为抓手 , 做大做强地方 工业 ; 以项 目 工作和招 商引资为抓 手 , 不断增强 发展后 劲 ; 以发 展武 当山旅 游和开发建设 城区物 流市场为抓 手 , 加快发 展第三 产业 ; 以南 水北调中线水源 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为抓手 , 着力构建环境
汽车工业结构性调整加剧 , 十堰经 济发 展尤其是主 导产 业发展 面临严峻形势 ; 南水北调 、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 分 , 对水源 区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提 出了更高 要求 , 面临 十分繁重 的调 整结构和
果。各项经济指标 不仅好于年初预期 、 好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 ,
而且提前 1 年超额 完成 “ 十一五” 规划 目标 。
又快发展中阔步迈进 。
一
十堰市委市政府把握 宏观经济形势和 十堰经济走势 , 及时作出
、
以区域- 眭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 , 廓清发展思路
全年 经济运行 “ 困难 在工业 , 力在投 资 , 点在旅游 , 大 的 潜 亮 最 不确定性在农业 自然灾害” 的科学研判 。组织 开展 “ 干名干部进
险能 力。从 2 0 07年到 20 年 ,地方工 业 占全市 工业比例 由 09
及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发 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公
企 业 经 贸
●■ ■■ ■■ ■ ■— ■— —— —■ ■ ■■ ■■ 一
REO O s l YCN( 中共十堰 市委 书记 )
近年来 , 十堰市委市政府 紧紧围绕 中央和湖 北省委一 系列 重大战略 决策部 署 , 入贯 彻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 力 “ 个抓 深 着 五
重新认识十堰在湖北乃至中国的重要支点作用
重新认识十堰在湖北乃至中国的重要支点作用十堰在湖北排武汉、襄阳、宜昌之后,是湖北省边缘化城市。
因东风公司的巨大利润诱惑,让其总部在省政府的撮合下,南迁武汉沌口,后被人称之为中国的废都。
2011年湖北省却在十堰召开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
这一年十堰是大旱180余天,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到了十堰,为抗旱也为国家水资源的整体配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华北人的饮用水安全调研。
武汉因为其省会城市所在地,正向特大世界级城市迈进,其经济总量无可非议。
宜昌也因为三峡工程的发电收入巨大无可厚非。
襄阳优势,是因为其经济总量,一个平原容易发展的优势,被湖北省政府列为与宜昌同等条件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湖北人的眼中,十堰因为东风公司的南迁,基本上就与废都联系在一起,可十堰却创造了被湖北省委称之为十堰“创造”的经济奇迹。
东风公司两个总部南迁,郧阳烟厂的政策性关停,十堰又没倒下。
十堰优势却日趋明显。
其一经济总量不断大幅攀升;其二发展速度在湖北除武汉外,十堰是最快的。
十堰优势到底在哪里?根据本人的观察,十堰具有如下优势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我们十堰市市委、市政府领导工作思路清晰、作风扎实、民主。
做到了“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工作全局,用发展才是硬道理”贯彻工作的始终。
其二十堰人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充分将原本劣势大山大水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
这里的武当山优势,东风总部南迁后,东风存量资产优势、品牌优势,南水北调——水资源优势、水资源品牌优势。
环境保护压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优势。
除此之外,十堰人的不扯腾,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十堰人知道自己的劣势是土地受限,十堰就开山辟地,土地整理破解了它土地受限的难题,十堰因水源区水质保护需求,他就建生态性、环保性的生态城、支持那些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性工业化项目,砍掉那些污染性工业项目的介入。
因为大山,她就大力支持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将封闭的武当山用开放推向了世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和风向标。
努力把茅箭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
一
圈” ( 火车站 商贸经 济圈 )、 “ 四
路 ” ( 民路 、北 京路 、重庆路 、武 当 人 路 ),巩 固提升传统 服务业 ,发展 壮大
现代 服务业 ,促进 三产业提 档升级 。推
进 火车 站商 贸经济 圈新 区林 荫大道 、北
京路南 出 口和老区 十堰二桥 间路 网建设 ,
中 国 城 市 经 济 CHI NA URB CONCMY AN E I 区县 领 导 之 声
传 动轴整 体搬迁 以及万 向通达 、东风 客 车 、正 和车身 、驰 田专 用车 扩能等重 点 项 目建设 ,逐步形 成一批 与优 势企业协
作 配套 的中小企业 群 ,构筑 大型企业股 份 制经济 与 中小 型企业 民营经 济相结合 的产业集群 。 2. 发 展 壮 大 商 贸 服 务 业 。 围绕
业额 过百亿 元 ,成为辐射 鄂 、豫 、陕 、 川 、渝 的 商 贸 服 务 中 心 。积 极 发 挥 六
堰 、五堰 、三堰商 贸聚集 的传统优 势 ,
旨 的百二河风景如画
充分挖 掘北京 路 、天 津路 、上海路 、重
庆路 的 潜在 优 势 ,建 设 消 费 流 通 集 散
虫 鄂西生 态文化旅 游圈建 设 ,把 赛 人 建 设成 为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和 国家
厚文 化氛 围 、科研教育 气息 的现 代都市 和辐射能力强的中西部 医疗服务中心。
4 .生态旅游示范 区。大力发展生态
1 .新型工业集聚区 。抢抓东风商用
陕 、渝 的商贸 、物流 、信 息 中心 。力争
旅游 产业 ,积极 拓展城 区旅游 资源 ,加
2 u e2 1 8 J n 0 0
搭 建经 济圈对外 畅通 、对 内循 环交通 网 络 ;加快 推进辰 泓二期 、钢 材市场 、小
助力湖北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助力湖北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湖北建设先行区是指湖北省选取一定范围内的地区,通过创新、制度创新、发展创新等方式,探索形成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制度、政策和经验,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高质量发展。
在助力湖北建设先行区的过程中,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对策: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湖北建设先行区应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加大投入,提升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能力,优化科研经费使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建设湖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先行区提供科技支撑。
二、优化投资环境湖北建设先行区应提高投资环境的竞争力,明确投资政策,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优化企业服务,鼓励创新投资模式,招商引资,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先行区。
三、深化创新湖北建设先行区应深化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减少行政干预,深化市场化,打破垄断,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放管服”,提高政府效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建设先行区应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投入,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湖北建设先行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网络通信和物流配送能力,促进区域间交流和合作。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湖北建设先行区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湖北工作和创业,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交流平台,提高人才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培养。
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湖北建设先行区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摘要: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让市民共同活动的公共区域,是城市中展现其风格面貌的重要标志。
目前,由于城市规划进程越来越快,城市越来越拥挤、混乱,人口聚集多、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做深入的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规划问题措施前言我们知道,城市中心区是供市民集中活动的地方,它的规划也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并且还对周围的各种建筑的布局带来了莫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城市中心区展示了当地城市的历史发展以及文明发展,是人们活动最多的地区,它具有多种功能,并且具有交通非常发达、建筑密集等特征。
在这里聚集了更多的市民,也就会渐渐开展各种公共活动。
也正因为如此,中心区也就渐渐杂乱,没有其特有的特色,并且大多车辆在此聚集,也就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严重等各种问题的产生。
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将工商业等各行业转移到城市中心区,但在最开始,各个行业渐渐处于衰败的阶段,而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进步,城市规划进程越来越快,我们也只有希望不要像西方国家一样,用恰当的规划方法加以引导,尽量少走弯路。
一、城市中心区规划存在问题城市中心区的发展离不开以商业为核心的业态云集。
它是市民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它的主要功能具有政治性、经济性、文化娱乐性等。
在这里有大量的公共设施以供市民使用。
但是正因为城市中心只是城市中的一片区域,所以也就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恶性膨胀城市中心区聚集了各种商业,其发展速度极快。
我们根据城市中心的投资回报率来看,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相对较高,但是,很多商家只看重眼前利益,对中心区的建设盲目投资,夸大了中心区的实用价值,也就导致了整个城市的失衡。
另外,由于城市规划进程越来越快,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各种功能混乱,也就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中心区的整体结构。
振兴农机工业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江省建三江农垦总 局等 全 国 2 3个 省 、 市、 县 农 机 部 门 及 相关企业负 责 人 参会 , 签 跨 区作 业合 同、 定 农 业 机 械 数 量, 建 立了跨区协作联席会议机 制 , 为 我 市 农 机 大 规 模 在
东北有序作业奠定 了基 础 ; 不 断 壮 大 中 国 农 谷 荆 门 农 机
跨 区 作 业 中 机 手 只 需 支 付 运 输 油 费 开 支 和 少 量 作 业 油 费, 大 大减 少 了成 本 开 支 ; 四 是 农 场 作 业 是 机 收 重 点 。机
率有 待 提 高 。参 加 跨 区 作 业 的机 型 多 以 久 保 田 6 8 8型 为
主, 而东北地宽 平整 , 5 0 . 3 2 k W 全 喂 人 收 割 机 相 对 于 大
米 收 割 机 。市 农 机 局 招 商 引进 的 湖 北 尔 泰 农 机 设 备公 司 计 划 投 资 1亿 元 , 生 产 拖 拉 机 。 我 市 农 机 产 品 根 据 十 堰
生产 为例 , 市场 火爆 , 产销 量 逐 年高 速 增长 。2 0 1 1年 2 月, 十 堰 雅 德 农 用 机 械 有 限 公 司开 工建 设 , 当年 生 产 农 用 整车 1 0 0 0辆 , 产 值 突破 4 5 0 0万 元 。 3年 内 将 发 展 到 1 5 0 0 0 辆, 产 值 达 到 4亿 元 。 拥 有 自主 专 利 的 “ 雅德 ” 农 用 车必将进~步优化 全市农 机 装备 结构 、 丰 富 全 省 乃 至 全
的农机产品分别是 “ 雅德 牌 ” 沼液沼 渣车 、 “ 武 当园 ” 牌 微 发过程 中, 提 取 汽 车 生 产 的先 进 技 术 , 解 决 了 玉 米 收 割 机 各 方 面 的技 术 难 题 , 从而提高 了产品质量 , 拓 展 了 企 业 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十堰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添加日期:11年06月20日
一、主动应对国家城市圈(带)发展趋势,明确十堰未来的发展走向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国际化大城市圈及武汉、东北、山东、成渝、西安、中原、海峡等七大国家级城市圈(带)。
十堰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武汉、成渝、西安、中原等四大城市圈(带)的中心位置,距离在300公里左右,从十堰的人口产业、辐射范围等方面来看,十堰无论与襄樊、南阳、安康等市怎样联接融合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圈。
所以,十堰在区域性大城市建设中,要主动应对上述四大城市圈发展趋势,一方面接收上述城市的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十堰的城市功能,放大其辐射效应。
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十堰要坚持东进西出、南依北靠的发展思路,尤其是要以东进为主,首先就是要依靠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同时西连西安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南依成渝、北靠中原,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积极争取京津等受水地区的对口支持,把十堰建设成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主动融入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为此,特建议十堰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从宏观上要充分考量上述四大城市圈(带)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规划,做好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工作。
二、在城市空间拓展上,要坚持靠山近水的原则
随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堰市城区发展空间已基本饱和,拓展发展空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
市委、市政府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十分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立足十堰、郧县发展实际,提出了推进市县对接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7月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市县对接发展工作会议,对推进这项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认为,十堰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要坚持“靠山近水”原则,体现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
靠山,也就是靠近武当山,向东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发挥武当山的龙头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另一方面要近水,也就是向北发展,靠近汉江、靠近郧县县城发展;向西靠近黄龙镇及堵河下游发展,从而使十堰成为依山傍水、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性,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现在的问题是向北发展、与郧县对接扎实推进,而向东发展则动静不大,形成强烈反差。
建议市委、市政府对东向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
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进一步解决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既要做好十堰市与郧县的对接,也要做好十堰市与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规划上的对接工作。
在坚持东进、北联、西扩的发展思路时,建议优先考虑开发东部新城区。
其理由:一是规划先进。
东部新城区的规划是世界著名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德国ISA国际设计集团编制的《十堰市东部新城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汽车产业。
三是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推进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
三、应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十堰被列为限制开发区。
这就意味着十堰在未来产业发展的门槛将进一步抬高,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主动适应这一要求,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培育生态环保产业,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要推进有机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生态经济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绿色工业园区;包装国家级的生态建设大项目,如生物能源、林特产品深度加工、生态园林、生态房地产、生态环保工业等。
同时,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并大力承接国家生态建设投入。
第二,要在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宜居城建设力度。
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具有山城特色的山地生态别墅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建筑特色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大城市人口到十堰居住;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保指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区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推进“三城联创”,进一步美化、绿化城区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区供水、供气、交通、购物、文化娱乐、健身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以社会治安阵地式防控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平安社区;加快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和谐十堰”。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与水源区各兄弟城市的协作,以论坛、联席会议等形式建立联合协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
第四,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议市委、市政府在考核各县市区的发展目标时,进一步增大生态环保等绿色GDP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鼓励支持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四、在资源开发利用上,要把水资源纳入重要议程
十堰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存量,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等,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水资源,这是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十堰市的优势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401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有“世界水都、亚洲天池”之美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每年将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00
多亿立方米。
丰富的水资源将成为十堰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此特建议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要着力打好“南水北调”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对水资源的认识。
加强对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稀缺性以及开发利用价值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市民对十堰水资源的突出优势和巨大开发前景达成共识,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
以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为基础,加大开发库区优质矿泉水的力度,着力打造调水源头矿泉水品牌,力争把十堰建成全国最大的生态饮用水基地。
三是要加快水资源系列开发。
大力发展水商品、水产生态养殖、水体旅游以及水体养护,形成产业规模,把水产业培育成十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四是要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品牌优势,加强与受水城市的联系、对接工作,争取受水地区对口支援;争取国家有关补偿扶持政策,力争吸纳有关项目和资金。
五、抢抓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设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交通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交通枢纽城市已初显端倪。
“十二五”期间,随着一个机场(武当山)、三条铁路(三门峡——十堰——宜昌、郑渝、武汉至西安高铁)、三个码头(武当山、丹江口、郧西)、五条高速(十房、谷竹、十白、郧十、十巫)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推进,十堰必将成为集水、陆、空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
因此,我们“十二五”规划要积极应对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
要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完善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十堰打造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全国二级物流枢纽。
一是要建设各具特色的街区或商贸区,打造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城市。
要注重营造城市商业氛围,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比较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提高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商务等融合程度。
加快建设城区大型现代商业购物中心,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
建设十堰国际会展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筹办一批高层次展会和论坛。
二是要以大宗商品市场为平台,打造区域性仓储物流中心。
依托汽车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交易市场,提升中国(十堰)汽配城品牌效应,形成辐射全国的汽配集散中心。
要进一步加大培育一批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力度,形成联结城乡、辐射周边的市场体系。
同时,加强湖北口、蒋家堰等边贸市场和城镇集贸市场建设,发挥边贸城镇在市场流通中的传导作用,形成由十堰中心城区到边贸城镇对毗邻地区的梯次市场辐射。
三是要提升城市金融水平,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要按照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设的目标,编制好《十堰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吸引国内外金融、期货、保险机构在十堰市设立分支机构。
争取国家支持,在十堰筹建大宗商品交易所,推进期货市场发展。
同时,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企业集合债券;鼓励优势企业在中小板块或创业板块上市募集资金,为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