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寇谦之中岳嵩高灵庙碑

合集下载

杨守敬《书学迩言》

杨守敬《书学迩言》

杨守敬《书学迩言》《书学迩言》原文:绪论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此定论也。

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

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三代古文尚矣,然高古绝伦变化无方,今不适用,又不能尽识,故自汉以来以此名家者鲜。

秦之小篆,汉之八分,各臻极则;魏晋以下,行草代兴,篆分遂微。

然右军之工草隶,所云隶者,即今之楷书,而世传乐毅论、黄庭经、东方象赞、曹娥碑等小楷书,结体与分书迥异。

今以晋之爨宝子、刘宋之爨龙颜、前秦之邓太尉、张产碑,明是由分变楷之渐,而与右军楷书则有古今之别。

故近来学者疑右军诸小楷为宋人伪作,但以六朝碑碣为凭。

然锺繇之宣示、贺捷,又似有分书遗意,则右军手迹当必有合,展转传摹遂至失真,未可尽嗤为伪也。

晋人虽工行草,然但用之简札,未有施之金石者。

南朝至齐、梁,北朝至魏、齐、周,所刻碑碣皆具体分书,或杂篆书而用之,若李仲璇、曹子建碑是也。

自今视之,颇为骇怪,不知当时固未尝判若鸿沟也。

有隋一代,遂渐归一体,若龙藏寺、宁贙碑、启法寺碑和元公姬氏、尉富娘等墓志,已开有唐之先声。

至若虞之庙堂、欧之醴泉、褚之圣教,遂为楷法极则。

颜、柳而后,不复能别出体裁。

宋、元以下,行草或能自立面目,而楷书之风格替矣。

故余所辑楷书,以唐人为断。

唐人分书以整齐为工,韩择木、卢藏用、蔡有邻诸作,如出一手。

惟李阳冰之篆书,推为直接李斯,然今所传三坟记、栖先莹诸刻,以视汉嵩山少室、开母诸碑,已有古今淳漓之辨,无论泰山、琅邪诸作也。

元、明两代,篆分寂然,唯吴炳淮源庙碑具体汉人,松雪之复斋钟鼎款识不愧少温,然已星凤一毛矣!明人大抵工行楷,解大绅、张东海、祝枝山所谓草书者,皆旭、素枝流,未足语晋人矩度也。

河南庙会攻略

河南庙会攻略

河南庙会攻略淮阳太昊陵庙会推荐指数:★★★★★太昊陵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当地俗称人祖庙。

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

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

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

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

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起源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

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

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立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为纪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淮阳建有陵庙。

据史书记载:淮阳春秋时已有伏羲陵墓,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

至明清两代又屡加修葺扩建,太昊陵规模宏大,华彩璀璨,伟美壮观,朝祖庙会更加红火,热闹非凡。

特色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更引人入胜。

其中以杂耍。

表演为最多,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

太吴陵祭祖庙会。

同时又是一个传统民间游艺的展示会。

“与其他庙会相比,太吴陵庙会习俗中有两个十分独特的地方。

一是有“担经挑”,也称“担花篮”的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

庙会期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吴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经挑班子”。

碑帖史话

碑帖史话

碑帖史话汉代碑刻从书法发展来说,汉代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尤其西汉初年(碑刻)书法,仍沿袭秦代的书法传统。

现在可以看到西汉书迹有极少数的石刻(碑刻)。

西汉的石刻,有《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鲁灵光殿址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王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等,其笔划简直,属于没有波势的隶书。

还有《鲁北陛石题字》等。

这些西汉石刻中,有一部分为篆书,大多数是承袭秦代小篆的风格。

其中《鲁孝王刻石》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

以上这些刻石的书体,基本上是方整的小篆,形成了汉篆体方、笔挺,结法密的特点。

尤其是方折笔道,它是秦篆过渡到汉篆,以至汉隶的重大发展。

尽管这些刻石的字数虽然不多,可是它是研究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它的书法艺术成就很高,成为我国西汉隶书碑刻的代表作。

总之,到西汉时期,从以上所列举的一些刻石来看,有些为篆书刻石,可是已带有隶意。

如《鲁北陛石题字》,其中的“月”字,虽为隶书,可是仍带有篆意。

另外,西汉成帝以前的一些刻石中,其隶书和篆书并列使用,或者说是已参杂使用。

可以从西汉的刻石中得到证实,如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字,一石作“左司空”为篆书。

可是,到了汉顺帝以后,汉隶已到了成熟的时期,秦隶便已绝迹。

东汉韩仁铭这里必须交代清楚的是,到了汉朝,尤其是西汉初期,虽普遍使用隶书,可是也有用小篆的。

《后汉书》光武记注说“汉制,帝之下书有:策书用篆书,三公罪免赐策,用隶书。

”汉代的篆书石刻,传存于世的有赵王群臣上书,鲁王判治刻石,阳嘉四年刻石、祝其卿坟坛题字、上谷府卿坟坛题字、少宝神道阙、开母庙、是吾碑、建初残石、三公山碑以及汉魏诸碑额、如衡方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碑额、白石神君碑额、张迁碑额、华山碑额等,魏三体石经里的小篆等,都是汉魏小篆的大本营。

碑在西汉时,极为罕有,欧阳修曾说:“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时碑碣,卒不可得。

北朝碑刻

北朝碑刻

北朝碑刻北魏王朝的建立及孝文帝的改革,使遭到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也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之也出现了文化繁荣。

北魏的书法艺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巨大的发展。

这时期南北碑版书风已逐渐到全面的趋向统一。

这说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这充分说明了北朝碑版书法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盖其族望质朴,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

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世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

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

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记尤其如此。

故猥琐鄙恶者不少,但好的也很多。

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

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往往至今尚存。

孙秋生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和大量造像。

仅以“龙门造像记”而言,共达三千六百种以上。

这些对魏碑书体特点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促进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汉文化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营养,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尤其是北魏时代碑版的书法,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体,又是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共同体。

这种魏碑体,以方笔文体为主,后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尤其受到南朝楷书的影响,掺杂圆笔道,字体渐趋圆秀。

到了北齐、北周时期,逐渐改变魏碑体,而由瘦硬的书体取而代之。

到了隋代碑刻书体,已成为很成熟的楷书。

元显隽墓志铭由于北朝没有禁止立碑的规定束缚,所以北朝的碑版很多。

最多当推北魏,其次是东魏、西魏,这时立碑之风极为盛行。

这时期的碑不但数量多,而且又都非常精美。

这种碑版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在书法造诣上,都可以与东汉的隶书碑版相媲美。

这种北朝的石刻,不只指具有碑的形式的一些石刻,而且还包括着北朝各种石刻在内,如墓志、塔铭、摩崖、造像题记、幢柱刻经等。

寇谦之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宋

寇谦之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宋

寇谦之崇福宫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崇福宫。

崇福宫初名万岁观。

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

宋代改名崇福宫。

先后在此的大臣。

名儒有范仲淹。

司马光。

程颢。

程颐。

朱熹等30多人。

崇福宫不仅是名儒去集之地。

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

崇福宫区域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

保存古建筑30多间。

古树名木50余株。

历代碑石10余品。

现存建筑和碑刻具有较高的历史。

艺术价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崇福宫。

外文名称,Chongfu Palace。

地理位置,河南省登封市。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开放时间,早7:00-晚7:00。

景点级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不详。

始建时间,西汉元封元年。

简单介绍。

崇福宫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区北部。

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

距市中心2公里。

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6月20日公布嵩山崇福宫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

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离宫。

位于嵩山脚下的崇福宫。

是历史上嵩山著名景点之一。

与少林寺。

中岳庙。

嵩阳书院。

观星台齐名。

许多著名文人在崇福宫会聚。

嵩山文化圈的形成就与此有很大关系。

宫院现存近万平方米。

古建筑30余间。

古树50余株。

历代石刻10余品。

比较重要的碑刻有《寇谦之传》碑。

《元圣旨碑》等。

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觞亭。

流杯渠遗址等。

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

陆游于嘉泰三年撰《洞霄宫碑记》。

除历述洞霄宫之兴革历史外。

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

称它在宋时“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 其地望之重。

殆与昭应。

景灵。

醴泉。

万寿。

太一。

神霄宝箓为比。

他莫敢望。

”崇福宫不仅是名儒去集之地。

也是历代著名道教学者栖身传教之所。

历史沿革。

崇福宫原名万岁观。

创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西汉武帝刘彻率群臣礼登崇高山。

河南现存名碑录

河南现存名碑录

河南现存名碑录两汉:《冯孺⼈墓记》西汉新莽天风五年(18)刻,唐河出⼟。

《冯孺⼈墓记》《赵菿碑》东汉建武四年(28)刻,南阳出⼟。

《赵菿碑》《姚孝经墓记》东汉永平⼗六年(73)刻。

《姚孝经墓记》《侍廷⾥⽗⽼郸买⽥约束⽯券》东汉建初⼆年(77)刻。

《侍廷⾥⽗⽼郸买⽥约束⽯券》《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刻,偃师出⼟。

《袁安碑》《张禹碑》东汉永初七年(113)刻。

《张禹碑》《⼦游残⽯》东汉元初⼆年(115)刻,安阳出⼟。

《⼦游残⽯》《嵩⼭太室神道⽯阙铭》(⾪书) 东汉元初三年(116)⽴。

《嵩⼭少室神道⽯阙铭》(篆书)东汉延光⼆年(123)⽴。

《嵩⼭开母⽯阙铭》(篆书) 东汉延光⼆年(123)⽴。

《⽢陵相碑》(⾪书) 东汉建和元年(147)刻,孟津出⼟。

《李孟初神祠碑》(⾪书) 东汉永寿⼆年(156)⽴。

《张景碑》《张景碑》⼜名《张景造⼟⽜碑》。

东汉延熹⼆年(159)⽴。

《桐柏淮源庙碑》东汉延熹六年(163)⽴;元⾄正四年(1344)重刻,吴炳⾪书。

《桐柏淮源庙碑》《肥致碑》东汉建宁⼆年(169)刻,偃师出⼟。

《肥致碑》《许阿瞿画像⽯题记》《许阿瞿画像⽯题记》东汉建宁三年(170)⽴,南阳出⼟。

《闻熹长韩仁铭碑》(⾪书) 东汉熹平四年(175)⽴。

《熹平⽯经残⽯》(⾪书) 东汉熹平四年(175)始刻,蔡邕等书丹。

《尹宙铭》《尹宙铭》⼜名《豫州从事尹宙碑》。

东汉熹平六年(177)⽴,尉⽒发现。

《刘君残碑》东汉光和四年(181)刻。

《刘君残碑》《诸葛亮留侯祠铭》东汉建安六年(201)⽴,诸葛亮书。

《诸葛亮留侯祠铭》三国:《上尊号碑》(⾪书)⼜名《公卿将军上尊号碑》。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传为钟繇书。

《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书),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传钟繇书。

《受禅表碑》《正始⽯经》《正始⽯经》⼜名《三体⽯经》、《魏⽯经》。

三国魏正始⼆年(241)始刻。

《王基墓碑》⼜名《东武侯王基碑》,俗称《王基残碑》。

古朴稚拙的《中岳嵩高灵庙碑》

古朴稚拙的《中岳嵩高灵庙碑》

古朴稚拙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

原名谦,字辅真。

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

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

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兄寇讚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

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

”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

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诡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泰常八年(423),又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临嵩岳,再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及劾召鬼神与金丹诸秘法,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鬼之政”。

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

最初,太武帝对谦之献书之举漠然处之,“令谦之止于张矅之所,供其食物”。

左光禄大夫崔浩以其“辞旨深妙”上疏盛赞。

“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

翌年,于平城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祷六次。

太延六年(440),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帝遂改元为太平真君。

又二年,亲至道坛受箓,封寇谦之为国师。

至此,天师道乃大盛。

终北魏之世,崇信不衰。

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

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谦之逝世,享年83岁。

要想一睹《中岳嵩高灵庙碑》的真容,就要到中岳嵩山的中岳庙,直到今天,那块珍贵的石碑仍然耸立在中岳庙峻极门的东侧。

豫·登封:中岳庙“十一重进深,集东汉石翁仲北魏石碑宋代铁人金代铁狮清帝御匾于一身”

豫·登封:中岳庙“十一重进深,集东汉石翁仲北魏石碑宋代铁人金代铁狮清帝御匾于一身”

豫·登封:中岳庙“十一重进深,集东汉石翁仲北魏石碑宋代铁人金代铁狮清帝御匾于一身”道教第六洞天的嵩山中岳庙,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庙宇,为中国古代帝王祭祀中岳嵩山之所,也是道教全真道圣地,还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北天师道的发祥地。

北天师道由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形成,其道场主要建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传《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宣大道清虚之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加以服食闭练。

具体做法有:取消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位传统;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除去男女合气之术;提倡礼法,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吸收佛教“轮回”教义,宣讲善恶报应;将服饵修炼之术与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等符水禁咒之术合而为一;改道徒诵习道经的“直诵”为用音乐伴奏下的“乐诵”等。

天师道鼎盛时期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因泰常八年(423年)寇谦之以师从老子玄孙道士李谱文所传的《录图真经》等醮仪感动过太武帝,这一年他亲临道坛,受道教符录,天师道一跃成为国教。

后因北齐文宣帝高洋崇佛,道教在北齐被视为异教,尤其在天宝六年(555年)的道佛论争中道教失败,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寇谦之的北天师道教团,至此销声匿迹了。

不过,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对道教教义和仪轨等发面影响深远。

中岳庙作为中国古代礼制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历史上溯至秦汉时期建的太室祠。

寺屡经兴废,唐时选定现址重建,清乾隆时,中岳庙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形成现在格局。

中岳庙规模宏大,南起中华门,历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峻极殿、寝殿至御书楼,凡十一进。

此外,中岳庙内有碑刻众多,尤以北魏时镌的《中岳嵩山高灵庙之碑》为最。

嵩山与北魏山岳祭祀初探

嵩山与北魏山岳祭祀初探

收稿日期:2020-09-12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基础科研资金项目(2020Y05)。

作者简介:李光明(1973—),男,河南清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建筑与佛教文化艺术研究。

嵩山与北魏山岳祭祀初探李光明(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缘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岳祭祀一直贯穿中华古代文明的始终。

周公测影和西汉宣帝制诏,更加凸显了中岳嵩山的政治地位。

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各政权,都希望获得正统性的认可,积极参与管辖范围内的名山祭祀。

尤其是北魏自立国之初到末期分裂,对嵩山祭祀不断,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依靠对中原礼制传统的遵从,维护其正统性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嵩山;北魏;山岳祭祀;礼制文化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0X(2021)04-0059-06DOI:10.19576/j.issn.2096-790X.2021.04.011ThepreliminarystudyofSongMountainandmountainsacrificeinNorthernWeiDynastyLiGuangming(HeritageBuildingsConservationResearchInstituteofHenan,ZhengzhouHenan,450002)Abstract:Duetotheprimitiveworshipofnature,mountainsacrificehasbeenthroughouttheancientChinesecivilization.ThepoliticalstatusofZhongyuewasfurtherhighlightedbyZhouGong’sshadowsur veyandXuandiimperialedictintheWesternHanDynasty.During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allthepoliticalpowerofWuhuhopedtogetorthodoxrecognitionandactivelyparticipateinthefamousmountainsacrificewithintheirjurisdiction.Inparticular,theNorthernWeiDynastysplitupfromthebeginningtotheendofitsindependence,andconstantlyofferedsacrificestoSongshanMountain,whichre flectedtheculturalmentalityoftheminorityregimetomaintainitslegitimacybyfollowingtheritualtradi tionoftheCentralPlains.Keywords:SongMountain,NorthernWeiDynasty,Mountainsacrifice,Ritualculture 一、嵩山的历史地位与国家祭祀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在古代别称很多,有外方、崇山、嵩高、嵩岳、嵩陵、嵩室、嵩丘等。

记今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记今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记今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记今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王雪宝一、碑的形制、影响及各家争言在河南嵩山中岳庙峻极门前东侧的四角亭内,珍藏着一通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碑高二点八四,宽零点九九,厚零点二三米。

碑额“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为篆体,额上及额两侧饰四只龙爪扭绕盘护,额下有直径十四公分的碑穿,仿似汉碑古制。

碑阳二十三行,行五十字,由于风化侵蚀和古董商人的破坏,中部大片剥落,上、下部仅存五百四十余字。

碑阴有字七列,上二列各二十二行,下五列中除第七列九行,其它各列均二十九行,尚识二百八十八字。

碑的右侧有唐武后大周天授三年(691年)金台观主马元贞题铭,文曰:“□□三□岁次壬辰□月丁丑□五日辛丑大周圣神皇帝遣金台观主马元贞……”等,仅识者八十五字。

《中岳嵩高灵庙碑》是嵩山地区现存最古的石碑,为历代金石学家所推崇。

尤其宋代以来,大部金石书目都有著录,但因碑上无纪年(或原有早已剥落),亦无刻撰、书人姓名,所以对于此碑的刻立年代及撰、书人姓名,各家尚有争言。

如:在该碑为谁撰、书的问题上,清末陈彬和《中国文书与书法》所列历代重要碑目中谓此碑“寇谦之撰,无书人姓名”;邵茗生《记明前招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以为“非寇所撰”(见1962年11期《文物》);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卷四)中谓此碑“寇谦之书”;欧阳辅在《集古求真》(卷三)中则“以为非是”。

关于此碑的刻立年代,更是人云亦云,总括有以下几种说法:1、“太延年间”说。

邵茗生据陈叔通所藏元代拓本有“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语句,并与《大代华岳庙碑》相比较,在《记明前拓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中说“足证此碑与华岳庙碑同为太延年间立石”。

2、“唐碑无疑”说。

清康熙时进士景日昣篆《嵩岳庙史》载嵩高灵庙碑:“碑末年代不可考,国号称大周,月日皆从武后正字,其为唐碑无疑”,清乾隆年间,知县陆继萼、洪亮吉同纂的《登封县志》载嵩高灵庙碑云:“其为唐碑无疑”。

可见,《登封县志》是录《嵩岳庙史》之说。

魏碑经典|《中岳嵩高灵庙碑》

魏碑经典|《中岳嵩高灵庙碑》

魏碑经典|《中岳嵩高灵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

楷书,23行,行50字。

额篆书阳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

传为寇谦之书。

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

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

”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

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所见最旧者为明初拓本,第八行声故烟祀,故字末笔稍连石花,十七行首有字下,奏谴下,“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十一字完好。

十六行、十八行少损十数字。

其次明末清初拓先泐,八行故字右口,烟祀二字完好,十七行杨龙子等字有损泐可见。

后首行太极剖判,剖字完好,乾嘉拓本首行剖字左上立不损,六、七行书季损二字石花不连,季字完好。

道光拓本首行剖字损大半,末与二行大字泐连。

稍旧拓首行太極,極字下四点可见。

乾、嘉拓较近拓少損泐廿余字。

此碑新旧拓本在八行后至十八行上半大部字完好,新拓全泐约差百余字,下半变化不大。

现存最旧拓本为陈叔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

八行故字末笔稍连石花,十七行首有字下,奏遣下,“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字完好。

十八行首世字下,议曰下,“运极反真乱穷则冶是以”等字完好(近拓世字下全泐)。

又南京博物馆藏蒯若木藏沈树镛旧藏上大半整张本,拓稍晚,更造更字末笔连石花,远不如陈氏旧藏本。

以上二本邵茗生在《文物》一九六二年十一期、一九六五年六期考证甚详。

印本,一端方旧藏残本,首行剖字不损,又一石印本,剖字本较端方本多杨龙子数残字;又罗振玉印本,八行故字坐下口损;道龙二字存半。

方氏《校碑随笔)只见到剖字全本。

中岳嵩高灵庙碑释文:太极剖判,两仪既分,四节代序,五行播宣。

是故天有五纬,主奉阳施,地有五岳,主承阴化。

所以统协浑元苞含之至用,光济乾坤覆载之大德,於是造化之功建,而三材之道显,然后天人之际,祭然著明,可得而述,羲皇造创观象立法,王者父天母地,仰宗三辰,俯宗山川,夫中岳者盖地理土官之宫府,而亡灵之所游集,四通五达之都会也,上应悬象镇星之配,而宿直轩辕,璇机玉衡,以齐七政,其山也则崇峻而神奥,原隰也则显敞而,南淮汝,北凭河洛,羲皇授龙图於前,夏禹锡龟书於后,乃天道所以除伪宁真,而圣哲通灵受命之处所,是以岩薮集神,道,太古纯纯,人神杂处,幽显交通,故其威仪,颙颙昂昂,不严而自肃。

拙朴天趣——《嵩高灵庙碑》

拙朴天趣——《嵩高灵庙碑》

拙朴天趣——《嵩高灵庙碑》设为星标⭐,谨防失联《中岳嵩高灵庙碑》刊刻于北魏太延年间(435年—440年,有争议),又称“嵩高灵庙碑”“寇君碑”等。

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

此碑现藏于河南登封市中岳庙内。

嵩山中岳庙《中岳嵩高灵庙碑》高274厘米、宽95厘米。

碑额有篆书阳文“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八字,碑阳7列23行,每行50字,碑阴7列,上两列字较大,22行,下五列16行,字较小,各行列数不等。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原碑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碑额《中岳嵩高灵庙碑》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为感激道教诸神护佑和表彰道士寇谦之而立。

碑阳文字记述了寇谦之修嵩岳新庙及宣扬道教之事,碑阴为题名。

康有为评此碑书法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

”并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给以极高的评价。

《中岳嵩高灵庙碑》整拓其字体属于古拙一类,风格高浑雄大,笔力苍古,行笔自然,风骨磊落,局部很多地方已经漫漶不清,字里行间却依然可见猎猎风神。

有些字画结体虽还存有浓厚的隶意,但总体上楷书成分占比更重。

楷书自汉代到南北朝,先后酝酿几百年,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楷书书体。

此后又相继出现隋、唐楷书,最终完成楷书的成熟定型,进入了中国书法五体的行列。

《嵩高灵庙碑》明初拓本局部《中岳嵩高灵庙碑》属魏楷,是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性书体,其字体具备隶书之古厚朴拙和楷书的完备法度——楷书的线质、结体已很明显,基本符合横平竖直、方正工稳、体势和谐。

笔法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用笔大起大落,一任自然,放逸洒脱中寓雄强博大,结构森严而妙趣横生。

《嵩高灵庙碑》明初拓本局部《嵩高灵庙碑》的拓本比较多,主要有明初、明末、清初、清末及近代等各种拓本。

这些拓本基本上都是割裱本,也就是在整拓的基础上,将这些字形单独剪开后重新排列成书本的样子。

现存最旧(明初)拓本为陈叔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

《嵩高灵庙碑》明初拓本局部《嵩高灵庙碑》虽笔画方棱,临摹时应注意裹锋内敛,迟涩逆行。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简介认识道教18嵩山中岳庙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简介认识道教18嵩山中岳庙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简介认识道教18嵩山中岳庙嵩山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

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

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

中岳庙现为河南道教协会所在地,由全真道士主持庙务。

2001年6月25日,中岳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中岳庙。

嵩山中岳庙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祭祀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随从的官员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

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太室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

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696)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

北宋末毁于兵燹“遭宋靖康兵革之难,……庙之基构仅存,而缮修不时,上漏旁穿,殆不能支。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行大规模修葺:“诹日鸠工,众作毕举。

庙制规摹,大小广狭,位置像设,悉仍其旧。

……总为屋二百三十有八间”(黄久约《大金重修中岳碑》)。

嵩山道教纪实

嵩山道教纪实

嵩山道教纪实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人们向往的著名道教胜地。

2004年国庆期间,受河南省道协会长兼嵩山中岳庙主持黄至杰道长邀请,我们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几位道友有缘前往向往已久的道教胜地中岳嵩山参访,同时,我们特邀请道教学专家、研究生导师、世界宗教研究所吴受琚教授一同前往。

通过参访,对嵩山道教历史沿革、现状、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都有了一定了解,在当地道友的帮助下,我们重点对嵩山道教道观的旧址、遗迹、碑文等进行探寻,收寻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道教碑文和历史资料,这些宝贵资料对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嵩山道教有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

经过整理,我们嵩山道教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一、嵩山道教历史悠久,中岳庙里的太室阙和石雕翁仲是现存最早的历史见证嵩山,因雄居中原,位“天地之中”,故称中岳。

中岳道教以嵩山中岳庙为中心,是中岳嵩山的主庙与象征。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据《山海经》等载:先秦之世,已立有太室祠。

秦统一后,诏令祠官向太室,恒山、泰山等名山祠庙供奉牛犊、珪币、脯酒等。

西汉时,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游幸中岳太室山,有山呼万岁之纪,遂令祠官加封太室祠,禁伐山麓草木,并以山下三百户赐为奉邑,名“嵩高邑”。

至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又在祠前建造了“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和石翁仲雕像。

成为嵩山道教现存最早的历史见证。

太室阙:见证嵩山历史的“汉三阙”之一。

是嵩岳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中岳庙南约530米处,正好在庙门前中轴线的两侧相对而立。

从阙铭可知该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为嵩山汉三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

太室阙全是用凿石砌成,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现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

此字在秦代峄山刻石之后,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篆书。

铭记刻在西阙北面,为阴刻隶书,共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

另一方铭记刻在题额下,字体为篆隶,铭记中有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年号,是后刻的。

中岳嵩阳寺碑

中岳嵩阳寺碑

中岳嵩阳寺碑释文:夫至理空净非大智无以寄其言法身凝【阙】非妙信无以感其像故托金躯于至敬之国布慈云于多士之世显皮纸骨笔之重半偈亡身之贵是以须达崇善塡金弗悋优王仰恋镌檀写眞斯皆圣人留轨为物树业故然乃遗形八方还升慧顶有大徳沙门生禅师游三空以归眞法流而御世控三车而徽踪秉常乐而徯轨隠显无方沈浮崧岭道风逺被徳香普薫乃皇帝倾心以师资朝野望风而屈防此山先来未有塔庙禅师将欲接引四生永辞沸镬拯拔羣品逺离炎罏卜兹福地创立神塲当中岳之要害对众术之枢外乃北背髙峯南临广陌西带濬涧东【本文作东】接修林于太和八年嵗次甲子建造伽蓝筑立塔殿布置僧坊畧深梗概公王卿士咸发【阙】向之心凡厥庻民并欣喜舍之志司空公裴衍防在齐都钦承师徳愿归中国为寺檀主本愿既从云归【阙】禅师乃搆千善灵塔二十五层始就七级缘差中止而七层之状逺望则迢亭巍峩仰参天汉近视则【阙】嵬俨嶷旁魄絶望自佛法光兴未有斯壮也禅师指麾成之匪日禅师【阙】后虽复名工巧匠无能陟其崄峭禅师大弟子沙门二统伦艳二法师并妙思渊赜神智难量继轨四依津【阙】世觉华散藻戒香氛馥与诸同志以师遗功成兹洪业分【阙】余塼更【阙】两塔并各七层仰副师愿殊特妙巧劖创秀出塔殿宫堂星罗棊布内外图写【阙】生【阙】十方尊仪无量亿数【阙】金为相裁玉成豪【即毫字】瓌碧煜烁丹彩绚燿色焕【阙】光煇宇宙异类众多防知厝绪龛房禅室侧【阙】环绕径阁通门前后楼榭墙廓重复菀衍【当作蜿蜒】逶迤规而有楷矩【本文作短】而有则沟霤笕泉四殖甘果栁褭长条松擎圎葢池荷炤灼翠叶红辉防波碧澈潺流灒漱异禽驯【本文作廵】兽饮啄相鸣硕学名贤踵武相望引房清诵列舘法言洪钟一扣应眞四集呗响八飞香烟似雾防礼禅【阙】六时靡辍方为众圣万劫之灵塲八辈十方三世之苑【本文作菀】囿也天平二年四月八日伦艳二统乃刊石树碑雕饰尊像赞贻嘉福显彰圣仪髙足大沙门统遵法师忘怀体道戒珠皎洁仁智眀敏器宇汪洋【本文作庠】开妙思于三空之表显眞如于四忍之外接引羣生舟航巨海率诸邑义缮立天宫慗修严丽兼造白玊像一龛眷属侍御剞劂镌磨妙匠精巧三十二满八十好圆色揜耀灵光晖夜以诸胜善仰资皇帝圣歴无穷国境泰宁太后徳被苍海永保仁龄预舍一豪同登我净若见若闻等一常乐傍尽边尘后穷来际咸钟此福其词曰眀眀大圣皎皎无着至【阙】至妙湛然常乐无像无言形名应世七歩举手播宣苦谛声光振动濯我尘滞化息双林终归实际金仪言寝塔像勃兴香尊避坐多宝踊升为模为楷永劫祗承维大沙门权机应付英风秀朗通常住道徳芳烈帝后钦裕搆造灵基朝野倾务【当作骛】逺摹妙喜近光祗树惟圣惟贤爰依爰附亿兆来蘓天龙虔仰城芥千空此基无爽大唐麟徳元年嵗次甲子九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从嵩阳观移来防善寺立【按此三十字正书另勒碑末】右嵩阳寺碑铭东魏天平二年刋石唐麟徳元年移立于防善寺者也无撰书姓名按文内如东譌东矩譌短驯譌廵苑譌菀洋譌庠等字则其非名笔可知然笔法颇含风致嵩自启母诸阙汉篆外絶无唐以上书故备録之又按此碑上截刻佛相雕镂层叠佛相隆起余地镌平此文刻于下截当碑四分之一其字之上方又刋空方六寸许深入二寸许葢其规制亦迥异后代也北齐诸碑亦率类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谦之-寇谦之中岳嵩高灵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
刻之一。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

楷书,23行,行50字。

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

传为寇谦之书。

基本资料简介历史典故
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

”嵩山在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中岳庙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

《汉书·武帝记》已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正式定名为中岳庙。

唐开元18年,唐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庙址。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崇拜神之一,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后世崇
拜。

除中岳庙之外,还建有崇福宫、嵩阳观等众多道教宫观,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中岳庙。

北宋、金、明、清四代都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现有庙制保留清代规模,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

时间考证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

楷书,23行,行50字。

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

传为寇谦之书。

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

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

”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

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艺术价值
《嵩高灵庙碑》又名《寇君碑》,北魏太安2年立,相传是为寇谦之撰书。

寇氏为著名道学家,曾因向魏太武帝献
道经而受宠幸。

碑文内容为寇谦之修祀中岳庙并宣扬道教的事迹,不仅对了解中岳庙变迁有参考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此碑书体自隶经楷,隶正相杂,尚无定法,许多地方还不成熟,有无以伦比的拙朴天趣。

该碑用笔以方笔及中锋为主,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

其结构错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旁与《爨宝子》、《爨龙颜》神理相通,然更富野逸天趣,历来为后世所推重。

康南海将其碑阴列为“神品”,称碑阳书法“奇古”,碑阴书法“峻整”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评道:“《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

……如入收藏家,举目尽奇古之器。

”他甚至说:“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

”该碑现存拓本残存文字及诸家释文均未见有关镌刻年月及撰书者姓名。

历史地位
《嵩高灵庙碑》碑石风化严重,字迹驳落几及全碑之半。

原碑现藏河南登
封嵩山中岳庙内,碑额有篆书阳文“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八字,碑阳7列23行,行50字,碑阴7列,上两列字较大,计22行,下五列16行,字较小,各行列数不等。

此碑有白麻纸明拓本,第11行至18行较清初拓本多5~11字。

全部拓本共19开,每半开8行,行7字。

每页纵厘米,横厘米,封面有郭沫若题签,后有潘承弼、邵锐等题跋,钤有“于继襄印”、“崧甫”等多方印章。

此拓本曾为陈叔通所藏;1968年,陈叔通家属将其捐献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为存世的最早拓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