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10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合从事现代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家电、计算机应用、控制、网络通信等众多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生产、管理、开发、研制、经营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数学、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量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等方面的严格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手段;具备现代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本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系统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可运用计算机做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能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产品。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概率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复变函数)。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
学生毕业应达到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
其中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数理模块)21学分,专业课平台84学分。
理学学士项教学生产劳动机动假共备目学军事训练教育实专业实毕业论期时间期计注上课考试社会调查习习文迟入学不足 1 16 1.5 一 4 1 10 52 学时自加补 2 18 1.53 18 1.5 二 2 1 10 524 18 1.55 18 1.5 三 2 1 10 526 18 1.57 18 1.5四 2 3 10 528 10 6共计 126 11.5 8 10 6 10 6 40 208总学时课程公共核心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通识课类别公共专业合计学时数 1000 576 324 459 324 450 1000 2133 3133% 31.92 18.38 10.34 14.65 10.34 14.36 34.43 65.57 100 学分数 55.5 28 17 22 17 21 55.5 105 160.5 学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公共课 14 178+2 12 2 2 2 通识课 14 11 专业课 5 16 14 22 17 19 周学时 28 33 26 26 2419 21(一) 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1、公共教育模块(47学分)课考核课程开设总学时备程方式开设周开设课程名称学分类学时学期合课堂研讨与考考编号注别计教学实践试查 091930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48 48 3 1 3 ?091810 形势与政策? 16 1 1 0.5采取专题辅091811 形势与政策? 16 1 2 0.5导,电视讲091812 形势与政策? 16 1 3 0.5 ? 座等形式,091813 形势与政策? 16 1 4 0.5 学校统每学期开设一安排 091814 形势与政策? 16 1 5 0.5 ? 16周,不计091815 形势与政策? 16 1 6 0.5 学时,四年091816 形势与政策? 16 1 7 0.5 ? 均开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目标: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工程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业和竞争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培养规格:在学习的奠基阶段,强调打好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在积累成长阶段分别针对专业学术型、工程实践型和就业创业型的学生进行电子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等方面初步分类培养;在能力强化阶段进一步加强训练并对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二、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要求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技术相结合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
(二)能力结构要求了解无线电物理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相结合的工程能力。
(三)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有艰苦奋斗、用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
具有“爱国、知礼、诚信”的道德品质和“阳光、进取”的健全人格。
具有同电子信息领域“创造、创业、引领”能力。
包括灵活应用电子信息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独特的科学追求视野。
三、学制与学位1. 基本学制:四年2. 学位:理学学士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一)专业方向理工结合,发挥学校电子、学院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优势,培养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与射频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人才,形成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毫米波两个专业方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1.专业概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多学科交叉领域专业。
它研究和应用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能力。
2.专业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2)培养学生具备电子信息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与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专业课程设置(1)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2)通信技术基础:包括通信系统原理、通信信号处理、调制与解调技术、电磁波传播与天线等;(3)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程语言与算法设计等;(4)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等;(5)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电子实验、通信实验、计算机实验、实践教学等。
4.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通过电子实验、通信实验、计算机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课程设计:通过开展课程设计活动,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3)实习实训:通过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实际工作技能;(4)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5.职业发展与就业方向(1)研发工程师: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工作;(2)系统工程师:负责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与调试工作;(3)维护工程师:负责电子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工作;(4)项目经理:负责电子信息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5)销售工程师:负责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工作。
总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制造、研究、管理以及从事相关技术领域教学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文检索及相关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4、具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意识和技能;5、具备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6、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再现的系统知识;7、具有利用计算机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制图与AutoCAD、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MA TLAB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系统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专业实践、毕业实习、自主创新学习、军训、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
五、修业年限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七、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83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其中课堂教学142学分,实践课41学分。
(一)课堂教学学分要求1、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须按教学计划修读,修满52学分。
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培养方案111

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类别:电气信息类代码:0806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代码: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了解基本国情,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和竞争意识。
业务培养要求方面: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0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06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领域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系统理论、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数字电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可以到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国内外企业、通信企业、广播电视部门、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及开发等工作。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 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精神。
2. 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3. 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等领域广泛的工作。
4. 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原理和设计、调试能力,了解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的最新状况,具备电路设计、信号处理与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
5. 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6. 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7.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8.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受到科学研究训练,能在电子信息处理、电子系统设计以及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或光电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与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2、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国防知识。
3、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技能或掌握光电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电子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4、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备独立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线路(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器技术及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方法、VLSI系统结构设计、可编程片上系统、光电信息技术、光通信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坚实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高新科技企业,科学研究部门和高校从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信息处理、通讯、金融电子系统、智能仪器、先进医疗仪器、语音信号和视频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开发。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按专业教学计划修满16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1.5 45.25%学科群基础课 35 22.15%专 业 课 43.5 27.53%集中实践环节 8 5.07%合 计 158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1.5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并要求修读以下物理类课程: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35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11学分)复变函数(A)(3学分)、数理方程(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学分)、414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11.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线性电子线路(A)(4学分)、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学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3、专业课:(≥43.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1.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14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信号与系统实验(0.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0.5学分)、电磁场理论(3学分)、信息论(3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7.5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4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电子系统设计(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选≥22学分,共37.5学分)PI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CS43*(计算机类课程):(12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数据库基础(2.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7学分)现代通信原理(3.5学分)、微波技术基础(3.5学分);PH*(物理类课程):(7学分)量子力学(4学分)、半导体器件原理(3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9.5学分)光电技术(2学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2学分)、生物医学工程导论(2学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导论(3.5学分);4、高级课:ES242*(电子类课程):(11学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4学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3.5学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3.5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信号与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光电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电子系统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规划方案.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了解水利水电方面与电子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器件开发与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能够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1.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电子系统设计和产品研发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能够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复杂工程问题,达到工程师水平,或者能够在与电子技术、信息工程或相关专业领域接受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成为相应领域的研究人员或技术骨干;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组织中小型项目的实施,独立领导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任务。
4.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能力。
三、培养(毕业)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了解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方向、授予学位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坚实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开发、研究等工作,能够服务于水利、电力等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电子信息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在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检测方面有一定专长,具备较好的应用实践和技术研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2.掌握全面的电子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系统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熟悉现代FPGA应用开发技术和现代DSP技术;4. 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宽广的信息检测与处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5. 获得较好的应用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6. 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8.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等。
六、主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工程训练、电路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具备电子信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培养模式:本专业按照数、理、电基础扎实、技能熟练、具备知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能够运用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本专业按照4年制进行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四、专业方向与业务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本学科及跨学科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专业方向: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业务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该专业领域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掌握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3.具有将物理信息、电子信息、计算机、单片机等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和开发应用能力;4. 具有解决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中相关问题的能力;5.了解无线电物理和微波技术方面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状态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主干课程设置数值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微波技术基础、计算物理、电磁场理论、通信原理、微波仿真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量子力学、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地波传播、天线CAD、光学传感与测量、射频识别技术、电波传播概1论、智能天线概论、光纤与光通信、信息光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成为复杂环境电波传播、电磁兼容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的“专业学术型”创新人才,能够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环境电波传播、信息感知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和测试等工作;(3)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电子信息方面的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复杂科学和技术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和信息感知、测量、控制与处理等领域中的基础科学、复杂系统、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创新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创新设计和实施无线电物理与微波、毫米波技术领域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实现学术研究能力提升。
(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信息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2010年8月修订,从2010级开始使用)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工程技术、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与信息工程领域、计算机通信工程领域中从事设计、制造、应用和维护等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经过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能在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领域中从事设计、制造、维护和应用的基本能力。
可以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的设计、调试工作;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计算机通信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工作;其他电子技术领域相关技术工作、科研和管理工作。
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工程所需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为专业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2.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能阅读英文专业书刊,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进行交流。
3.具有较强的科技交流能力,能利用用流畅、规范的语言进行口头表达及撰写科技论文能力。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使用有关编程语言。
5.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
6.掌握和运用电路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电路分析、电路设计开发能力,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人才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要求表1: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要求细目表三、学制(修业年限)与学位学制4年,工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结构比例及说明表2:课程设置、结构比例表五、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入学教育、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电子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共46周(不含实验内容)。
通过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是学生毕业的必要环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2012级适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专业负责人:郭勇)本专业培养适应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掌握电子电路基本理论,信号分析与信号处理理论,电磁场理论和电子电路实验技术,培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受到严格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研究与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直接服务于社会,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所在学科具有“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开发、设计、生产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三、培养规格1、基本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3、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熟悉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5、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电子技术认识实习、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路电路CAD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装配实习、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
五、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六、作为第二专业辅修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
七、专业教学任务实施方案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3、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见附表4)4、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5)八、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与毕业学分统计表附表2 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附表3 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附表4 专业课程课外教学进程表附表5 课程学期进程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基本信息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36 专业管理学院:工程学院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电子信息科学的前沿动态,掌握电子信息科学方向的科研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一)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要求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工作适应性,责任心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专业基本要求掌握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电子信息科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兴成果;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具有相关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的系统知识,较好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辅修其他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三)综合素质要求具有较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使用计算机解决文字处理、信息管理等常见的问题,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军事、体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正确的劳动观。
四、修读年限要求实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
五、学分要求最低毕业总学分:160学分。
其中通识教育必修30.0学分,通识教育选修19.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29.0学分,学科基础选修15.0学分;专业教育必修24.0学分,专业方向0.0学分,专业教育选修21.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0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制:四年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里具备坚实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具有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能力,能从事现代电子系统及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电子科技产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从事理论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计划说明书
培养要求
本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所达到的知识和能力包括: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和理论知识,适应电子信息工程等方面宽口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体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及开发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对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及计算机处理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信号与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前沿理论,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
电子信息系统、电视原理、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与编码、
嵌入式实时系统
相近专业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