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像,感受诗歌。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想诗中的画面,同时,还要填补画面中未写明的内容,即艺术空白;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结合写作背景,《观沧海》要结合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结合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注意“初步”二字,不必求深,不要离开本课诗歌介绍太多知识,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很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而令诸侯”……
(2)作家作品
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xiè,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花紫色。

)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齐读曹操的英雄论:“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史书名人对曹操作品的评价: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二、整体把握
一读:师范读
二读:师领读
三读:学生体会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读:学生齐读。

三、深入探究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以:用(歌以咏)。

观:欣赏。

沧海,即大海。

也就是观看宽阔无比的大海。

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观看大海。

讲解:这两句诗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向东)、地点(碣石山)以及观察的对象(沧海),“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几句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板书:方位向东
地点碣石山
对象大海
观统领全篇线索
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在北征乌桓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

教师: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观看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

(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教师: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作者是在观看大海,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二句,并回答问题:
诗人在什么地点干什么呢?观看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能够知道?(观)那么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看下面的诗句: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澹澹:形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起。

峙,挺立。

茫茫的海上碧波万顷,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海心。

讲解:这是曹操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极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板书:
大海——澹澹动态
观景远眺
实写山岛——竦峙静态
师过渡: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取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丛:聚集;山岛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师讲解:这两句诗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板书:树木丛生
观景实写静态
百草丰茂 近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师讲解:这两句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秋风萧瑟”交代了作者登临碣石山的时间(秋天),“洪波涌起”四字形象逼真的表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用得尤其出色,我们不但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板书: 秋风 洪波 动态
教师小结:“水何.....”这六句是作者登上碣石山所观之景,是正面铺写大海,也是实写。

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即“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抓住海水的形态变化实行大笔勾勒,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

同学们,题目既然是“观沧海”,那为什么还要写山岛、树木、百草呢?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树木来点染,有了山岛树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但好汉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其:代指大海; 星汉:银河。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师讲解: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和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含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正面写日月和星汉,侧面烘托大海的浩渺无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板书:
日月 波澜壮阔 观景 虚写 好像在海中运行出没——侧面烘托大海
(想象) 星汉 浩渺无边
情 开阔的胸襟 博大的胸怀 建功立业 统一中原
教师:“若”是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

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夸张;大海的浩渺无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思考探究:
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明确: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作业: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
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

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2、请同学们在读诗歌,看看那些是写景的句子;那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明确:
写景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抒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迁移拓展:
我们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中我们看出来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对照我们日常生活,我们也要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的人;对此,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归纳总结: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达到目标坚持努力,在学习上互相协助、共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

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