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理论、实训)
康复评定学实验大纲-运动康复
![康复评定学实验大纲-运动康复](https://img.taocdn.com/s3/m/376803e5910ef12d2bf9e703.png)
康复评定学课程实验(实训、见习)教学大纲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等)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王玉龙主编的《康复功能评定学》教材设计。
是研究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康复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障碍学诊断的理论原则,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程序;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掌握临床常用评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及其评定结果的临床意义;并熟练书写出完整、措辞准确、精炼的康复评定报告。
作为运动康复的专业课程,学时设置54学时,实验学18,2学分。
通过实验加深对康复评定学有关理论的理解;熟悉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具体程序;实验数据记录规范,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考核依据:实验报告考核办法: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评分指标: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四、学时、学分及各部分分配本课程总教学学时为54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36学时,实验学时为18学时。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一:关节活动度测量实验目的:能够正确进行全身主要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内容:掌握:肩、肘、腕、前臂、手指、髋、膝、踝、脊柱等部位各运动方向的活动角度测量操作技术实验二:肌力评定实验目的:掌握徒手肌力检查方法及等速肌力测试仪的正确使用实验内容:掌握:等速肌力测定的方法、结果及意义熟悉:等速肌力测定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了解:等速肌力测试的临床应用范围实验三:步态分析实验目的:掌握步态分析程序及方法实验内容:掌握:步态分析的方法及结果分析熟悉: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范围了解:导致异常步态的原因实验四:感觉功能检查实验目的:能够正确进行浅深复合感觉功能检查操作实验内容:掌握:感觉功能检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熟悉:感觉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了解:深感觉、浅感觉实验五:肌张力评定实验目的:掌握全身主要肌群的肌张力评定方法实验内容:掌握:肌张力检查的方法熟悉:肌张力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了解:肌张力异常的原因实验六:平衡协调功能评定实验目的: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及步骤实验内容:掌握:平衡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熟悉:平衡协调功能评定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了解:衡协调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实验七:神经反射检查实验目的:能够正确进行神经反射及病理反射的检查实验内容:掌握:浅反射、深反射及病理反射检查的方法熟悉:浅反射、深反射及病理反射临床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了解:浅反射、深反射及病理反射异常的常见原因实验八:ADL评定实验目的:掌握常用ADL评定量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内容:掌握:用Bartherl指数量表及FIM量表评定ADL的方法熟悉:ADL评定量表的临床应用范围了解:ADL障碍的常见原因实验九:心电运动试验实验目的:掌握心电运动试验的步骤及临床意义实验内容:掌握:台阶实验、心电运动实验的步骤及评定方法熟悉:心电运动实验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了解:心电运动试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执笔人:审核人:。
《康复评定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技术》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d8d26cd4693daef5ef73d63.png)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三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时:27学时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康复评定技术》人卫出版社主编:王玉龙《康复评定技术》实训见习指导书(自编)考核方式:实验课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报告占10%,课堂随机检测占20%,实践操作考试占70%),占期末总成绩30%。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康复评定技术》是研究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技能要求,通过实验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尤其是功能评估,熟练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学会如何采集、归纳、综合分析客观资料,为临床中实施的各种疗法奠定基础,也是保障临床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康复评定技术》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型一人体反射评定 2 验证性二人体形态评定 1 验证性三肌力评定 4 验证性四关节活动度评定 3 验证性五肌张力评定 1 见习六感觉功能评定 1 验证性七协调功能评定 1 验证性八平衡功能评定 1 验证性九步态分析 1 见习十肺功能评定 2 见习十一言语功能评定1 见习十二吞咽功能评定1 见习十三脑性瘫痪评定1 综合性十四截瘫评定3 综合性十五偏瘫评定2 综合性十六实践操作考核 2合计27一、人体反射评定【实验目的】学会反射发育中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大脑皮质水平四个阶段常用的反射评定技术操作。
【实验时数】2学时【实验内容】1.脊髓水平:交叉性伸展反射2.脑干水平: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3.中脑水平:调正反应、自动运动反应4.大脑皮质水平:仰卧位平衡反应;俯卧位平衡反应;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坐位平衡反应;双膝立位平衡反应;三种跨步及跳跃反应【实验要求】必开【实验方法】在实训室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二、人体形态评定【实验目的】熟练掌握人体测量(肢体长度、围度)评定的操作方法。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脊髓损伤的截瘫及四肢瘫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脊髓损伤的截瘫及四肢瘫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66ef8cbfe4733687e21aaf0.png)
第十六章脊髓损伤:截瘫及四肢瘫评定目的要求
了解脊髓损伤类、评定的意义。
熟悉脊柱脊髓损伤诊断。
掌握脊髓损伤评定的方法、量表。
教学内容
1、脊髓损伤类型的识别1)病因分类2)神经功能分类:92’ASIA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脊髓损伤的水平②脊髓损伤的程度③ASIA残损指数④功能独立性评定;
2、脊柱脊髓损伤诊断:①脊柱损伤诊断:包括骨折部位、类型,脊柱稳定性;②脊髓损伤诊断:ASIA分类诊断,包括脊髓损伤水平、程度,运动指数,感觉指数和FIM评分等;③复合损伤诊断:包括头部、四肢及内脏的损伤;④并发症的诊断:包括压疮、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脊髓损伤并发症;⑤其他疾病诊断:包括患者伤前已有或伤后发现的其他疾病。
3、早期康复评定
1)脊柱脊髓功能评定:一般应包括:脊柱骨折类型与脊柱稳定性及脊柱矫形器评定;根据ASIA标准对脊髓损伤的水平和程度,肌力评分、感觉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2)躯体功能评定:关节功能评定、肌肉功能评定、上肢功能评定、下肢功能评定、自助具与步行矫形器的评定、泌尿与性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
3)心理功能评定:一般包括心理状态评定、性格评定、疼痛行为评定。
4)社会功能评定:一般包括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就业能力评定,独立能力评定等。
4、脊髓损伤并发症的评定:常见的并发症有关节挛缩、痉挛、骨质疏松、异位骨化、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便秘、排尿障碍等,其治疗均需要正确的评估,然后采取正确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大纲(理论、实验)
![《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大纲(理论、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6a3539d9ec3d5bbfc0a7407.png)
《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大纲Ⅰ、课程概况Ⅱ、课程简介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临床康复工程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工程的方法和手段使伤残者康复,促使其功能恢复,重建或代偿。
对由于脑血管意外和脊髓损伤,以及意外损伤造成的肢体伤残者,借助工程手段是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康复方法。
因此,康复工程在康复医学中占的重要地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康复工程服务的主要手段是提供能帮助残疾人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的产品,即康复工程产品或称残疾人用具。
残疾人用具从残疾人实际康复中提出问题,界定问题,提出设计,进行试制,临床试用,使用效果信息反馈,产品鉴定到批量投产,产品咨询,产品使用指导等,是个系统性工作。
为做好残疾人用具的服务工作需要康复工作者,特别是医生在康复工程技术人员的分工合作。
2.教学组织与方法:强化《临床康复工程学》理论课堂上的知识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的操作、案例分析、病例讨论等掌握矫形器制作方法,树立多动手观念,并将其运用到临床疾病康复治疗的实际工作中,为今后从事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康复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矫形器选择、取模和穿脱的方法,患者残端的评价方法,处理的方法、熟悉假肢、矫形器的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穿戴方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运动康复实验设备及各级医院教学实际操作。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①选用教材: 《临床康复工程学》,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康复工程学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舒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康复工程学实训指导》,舒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参考书目:康复工程学,刘夕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假肢与矫形器的临床应用,武继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假肢矫形器原理与应用,喻洪流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康复工程与生物机械学,金德文、张济川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创伤康复学,舒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③教学网站:,等等。
(完整版)康复评定技术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康复评定技术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bdf53cbb307e87100f69688.png)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五、考核方式与要求1.考试方式和时间《康复评定技术》为专业课,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权重占80%,平时考核权重占20%,两者相加满分100分,达到或超过60分为及格。
不足60分者为考试不及格,如期末一次考试不及格者,可允许参加一次补充考试,补考成绩及格者,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一律记为60分,补考成绩仍不足60分者,以补考的实际成绩记入该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
2.期末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参加由学院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考试方式进行,课程命题根据本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要求。
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外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既要有一定覆盖范围,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适当突出本课程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另外,考试命题不应超出本标准考核知识点的范围,不应有偏题或怪题。
最后按8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3.平时考核本课程平时考核由课内实验,上课考勤,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等内容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实验考核权重占本部分的50%,即50分;上课考勤占本部分30%,即30分;听课秩序及课堂提问占本部分20%,即20分。
其中上课考勤项中每无故缺勤一次,扣10分,该项分数扣完为止。
最后以三项考核之和计算总分,按20%权重计入外科护理学考试总成绩。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其它拓展资源1.教材:《康复评定技术》,王玉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七、说明本次教材大纲制订主要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康复医学评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为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继康复治疗学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完整版)康复医学教学大纲完整
![(完整版)康复医学教学大纲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cf60eba3ed630b1c58eeb51f.png)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康复医学英文名称:Rehabilitative Medicine课程代码:ZB32010995课程性质:限定选修课总学时数:34学时;理论学时:26学时;实训学时:8学时;开课学期:6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必修学分:2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课程性质1.教学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专业2.课程特点:康复医学是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医学科学体系,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独特治疗技术的医学学科,它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学科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医学生树立现代康复理念,了解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康复治疗,掌握临床常见病损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原则,能采用恰当的方法行床旁早期康复,选择适当的疾病、恰当的时机送诊康复,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和选用矫形器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神经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骨关节病损的康复内脏疾病的康复其他常见疾病康复临床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12446512112410 合计26 8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讲授内容]1.掌握:康复和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残疾的国际三级分类与我国五级分类要点2.熟悉:康复医学的对象、内容及工作方式;残疾的三级预防3.了解:康复医学发展简史;残疾的概念、形成重点:1.康复与康复医学定义、内涵 2.康复医学的组成与工作方式 3.康复服务的三种方式4.康复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5.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关系第二章:康复医学相关基础[讲授内容]1.掌握:运动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反应、运动对肌肉、骨代谢的影响;制动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应力对骨生长的作用2.熟悉:神经损伤的反应、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3.了解:人体的力学杠杆、肌肉的收缩形式、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重点: 1.运动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反应、运动对肌肉、骨代谢的影响2.制动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应力对骨生长的作用3.神经损伤的反应、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第三章康复医学评定[讲授内容]1.掌握:康复评定的定义、目的、基本要求;关节活动范围测定时注意事项;手法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及注意事项常用的ADL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分级法及其意义2.熟悉:引起常见异常步态的原因与表现3.了解:电诊断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重点:1.康复评定的目的.基本要求2.关节活动范围测定:测量工具.主要关节活动范围测量方法、测量时注意事项3.肌力测定:手法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及注意事项4.肌张力的定义.修订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 5.步态分析:正常行走的步行周期及引起异常步态的原因与表现6.常用的ADL评定方法7、平衡的概念与分类8.生存质量的概念第四章康复治疗技术第一节物理治疗[讲授内容]1.掌握:运动疗法基本技术及临床应用。
新版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
![新版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1e7293e6294dd88d1d26b0f.png)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108 理论学时:54 实践学时:54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康复功能评定学》是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研究患者功能障碍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康复临床思维方法的门学料,是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岗位专项能力必修课程。
一直被视作康复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通过康复功能评定,可以明确患者功能障得的性质、范围、程度,从而指导康复治疗师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通过初期、中期、末期评定,又可以评判疗效和预后情况。
《康复功能评定》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士、师、中级)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能力”两个板块中属于必考内容,考试重难点较多,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复杂较细致。
所以,本课程对于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其前修课程为《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人体发育学》、《运动解临床医学概要》、《康复医学概论》,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学习好《康复功能评定》,掌握康复评定基础理论及实践技术,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好《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针负推拿》、《康复工程技术》、《神经康复》、《疾病康复》、《康复护理技术》、《康复心理》、《社区康复》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定义,熟悉康复功能评定在整个康复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掌握各项康复评定的概况、方法、具体内容、评定量表内容和使用、注意事项。
掌握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评定等具体操作。
(2)能力目标:采集临床病史,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验学检查等),结合临床诊断了解患者大致情况。
利用康复评定相关知识实施评估,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及预后,完善评定表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
定期行中期评定,找出患者功能提高之处,修改治疗计划完善出院评定,检验治疗效果,安排患者今后去向。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偏瘫运动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9496a3a67ec102de2bd8921.png)
第十七章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目的要求
了解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熟悉联合反应和运动、共同运动、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掌握Brunnstro评价法、Bobath评价法、MAS、上田敏法、Fugl-Meyer评价法。
教学内容
1、偏瘫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可见于脑卒中、脑外伤等多种疾病和外伤。
尽管各种疾病和外伤的诊断和临床处理方法不同,但其造成的偏瘫的功能评定方法是相同的,通称为偏瘫的运动功能评定: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中枢性瘫痪的本质、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和运动;共同运动;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2、偏瘫运动功能评定:Brunnstro评价法、Bobath评价法、MAS、上田敏法、Fugl -Meyer评价法
3、偏瘫手的功能评定
4、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肩关节半脱位的机制、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与评价
5、评价注意事项包括:①评价中使用的工具要符合要求。
如剪指甲刀大小约10厘米,不得有特殊加工;衬衫袖口必须是男式衬衫袖口、钮扣不得改造;②动作操作要规范。
如取硬币要包括打开和关好钱包;伞要打正,不得把伞扛在肩上,并且要持续10秒钟等。
1。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
![康复功能评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b69137fc4ffe473268ab00.png)
康复功能评定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康复功能评定属于操作意义上的概念,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2、康复功能评定学专业基本课程二、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1、1980 WHO ICIDH-1①残损(Impairment):疾病解剖结构组织外伤生理功能异常变化器官功能障碍发育障碍心理功能系统②残疾(Disability):能力障碍,活动受限+ 残疾③残障(Handicap)2、1996 WHO ICIDH-23、2001 WHO ICF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五个步骤:1.康复评定2.设定康复目标3.制定治疗计划4.实施治疗计划5.康复疗效评定四、康复评定的目的1.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和程度2. 寻找和确定障碍发生的原因3. 确定康复治疗项目4.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5. 判定康复疗效6. 判断预后7. 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8. 评估投资-效益比9. 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第二节 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内容康复评定分为三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解释评定结果 一、收集资料:1、采集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疗过程、功能史、生活方式、康复目标和期望、职业和家庭状况。
2、检查与测量物理检查及各种功能障碍、能力障碍和社会障碍的评定。
● 人体形态 ● ADL ● 居住环境● 关节功能 ● 生产性活动 ● 社区环境● 肌肉功能 ● 休闲活动 ● 社会人文环境 ● 运动发育● 生活质量●运动控制●感觉●有氧运动能力●神经心理学二、分析资料三、解释评定结果(一)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二)形成障碍学诊断(三)设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资料计划四、记录(一)记录的基本要求1.内容真实、可靠。
2.描述精炼、重点突出。
3.记录格式规范、系统。
4.记录及时。
5.保持记录的连续性。
(二)记录方法SOAP格式S (subjiective):主观资料,是患者及家属的陈述。
《康复评定学》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bd1ed3ee06eff9aff8075a.png)
《康复评定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专业总学时:80 其中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4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康复评泄是康复治疗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是制订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
只有通过全而的、系统的和详尽记录的康复评定,才有可能确左病人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干预讣划。
评泄可提供有关的信息,以资对治疗过程进行比较和评估。
病人、治疗师和医生可藉此淸楚的了解到病情是在好转、恶化还是维持原状。
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治疗、对是否应改变或停止治疗作出合理的决定。
康复评泄学是康复治疗学和运动康复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专业核心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康复评泄的基本概念及最常用的康复评左及目前临床上通用的一些评估量表。
为进入后期康复治疗学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康复评泄学以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发冇学、诊断学、神经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康复医学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同时为后续学习运动疗法技术学、作业疗法学、言语疗法学、社区康复学、文体疗法学、康复工程学、慢性疾病临床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学、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等专业课程奠建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康复评左的泄义和内容:重点掌握和理解康复评左的方法:并能准确应用康复评泄方法。
本课程针对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试课。
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分为两种方式,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e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1、出勤记录(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2、阶段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3.见习考核:每学科实习课结束,带教老师根据本学科重点,给岀一个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制泄康复治疗计划,提岀相应的理论问题。
考核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为临床实习打基础。
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5%。
康复评定实验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27c547ac850ad02df804108.png)
实验教学大纲学院医学院专业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教务处制二○一四年八月《康复评定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学分:2.5课程总学时:48 课程总学分: 2.5实验(上机)总学时:实验(上机)总学分:应开实验个数:5课程性质:《康复评定技术》是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内容涉及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训练学和康复医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康复医学评定技术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为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继康复治疗学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适用层次、专业:高职、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一、实验总体目标与任务根据康复评定技术的特点,理论教学的内容必须通过该实验教学给予消化与吸收。
建立康复评定技术的立体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独立思考与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实验项目一人体形态学测量(3学时)【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形态的测定方法;了解人体形态评定的临床意义。
【实验内容】复述评定中的注意事项;评定前对患者的宣教;患者评定前的准备;基本形态评定方法的应用;整理准备器材。
以两人为小组,互相测量并记录;结果分析。
实验项目二徒手肌力、仪器测定肌力检查(4学时)【实验目的】掌握四肢及躯干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熟悉口、面部主要肌肉的肌力评定方法;了解握力计、捏力计、背拉力计在肌力评定中的应用。
【实验内容】徒手肌力评定;上肢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评定;下肢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评定;躯干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评定;口、面部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评定。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ee7e73f28ea81c759f57848.png)
康复医学适用专业: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总学时数: 34 (理论28学时: 自主6学时)学分数: 2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进步生活自理才能、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以及民众对医疗效劳程度的要求不断进步,医学学生必须掌握康复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效劳群众,促进人民安康。
本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临床课程,于第八学期开设。
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明确康复医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康复与康复医学的概念和根本理论,熟悉常用的功能障碍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原那么与方法,理解康复医学的开展史、康复医学工作方式以及康复医学领域的新进展。
通过康复医学课程的学习,理解康复医学及相关领域的根本知识,树立早期康复的理念,强化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指导或介绍病人应用康复疗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概论(4 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康复与康复医学的概念、根本工作内容和对象,熟悉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及各专业的职责,理解康复医学的开展史。
2.掌握功能、残疾和安康的概念; 掌握ICP 国际分类的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ICP框架之上的整体康复观念。
I教学内容1康复和康复医学的根本概念: 康复医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康复医学的特点,康复医学学科的内容,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各类康复机构。
2.残疾的概念; 残疾的国际分类: ICP框架: 残疾的预防。
第二章康复医学相关根底( 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 人体运动学的概念、骨与关节的运动学、制动时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的可塑性。
2理解: 运动的生理效应、骨与肌肉的生物力学、神经反射3.理解: 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中枢神经发育机制、脑老化[教学内容]1.人体运动学: 骨与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大纲Ⅰ、课程概况Ⅱ、课程简介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康复功能评定学》功能评定是康复治疗学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是制订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
只有通过全面的、系统的和详尽记录的康复评定,才有可能确定病人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评定可提供有关的信息,以资对治疗过程进行比较和评估。
病人、治疗师和医生可藉此清楚的了解到病情是在好转、恶化还是维持原状。
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治疗、对是否应改变或停止治疗作出合理的决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康复评定的基本概念及最常用的康复评定及目前临床上通用的一些评估量表。
为进入后期康复治疗学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康复功能评定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融入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学,采用幻灯片、录相、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理论教学:讲授式教学法LBL、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法、自导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实验教学:采用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案例导向型教学法CBL、模拟教学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康复实验设备。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①选用教材:《康复功能评定学》(第2版),王玉龙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②参考书目:《康复功能评定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郭铁成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康复功能评定学实训指导》,张秀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③教学网站:,等等。
Ⅲ、课时分配安排理论课实验课Ⅳ、正文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总论一、教学要求掌握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熟悉康复评定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了解康复评定的概念、对象、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康复评定概述:康复评定学是研究障碍和潜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学科。
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2、康复评定的方法:定性评定:肉眼观察和问卷调查;半定量评定:分为若干个等级或阶段;定量评定。
3、康复评定的内容:康复评定是评定患者的躯体、精神、言语和社会功能,其内容主要包括①躯体方面:上肢,下肢(包括步态),关节,肌肉(含痉挛),脊柱与脊髓,协调与平衡,感觉与知觉(含疼痛、失用症、失认症),反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呼吸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性功能等;②精神方面:智力测验,性格测验,情绪测验,神经心理测验;③言语方面:失语症检查,构音障碍检查,言语失用检查,言语错乱检查,痴呆性失语检查;④社会方面:社会活动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质量等。
4、康复评定的实施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SOAP法,即:S( subjective data主观资料):患者个人的主诉材料、症状;O( objective data客观资料):患者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A( assessment评定):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P( plan计划):拟订处理计划,包括有关进一步检查、会诊、诊断、康复治疗和处理等的计划。
5、评定的注意事项:1)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
2)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3)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
4)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患者的疲劳。
5)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性。
6)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
7)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
8)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中止,并查找原因。
第二章人体形态的评定一、教学要求掌握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熟悉正常姿势及其评定,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了解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1、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概况、主要内容。
2、正常姿势及其评定: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3、常见异常姿势及其评定:侧面观正常颈曲和腰曲度介于3~5cm之间,1)头向前倾斜;2)胸脊柱后凸驼背;3)平背;4)鞍背;5)胸部畸形:扁平胸、圆柱胸、鸡胸、漏斗胸、不对称胸;6)骨盆后倾;7)骨盆前倾;8)膝过伸;9)膝屈曲。
后面观:1)头部倾斜;2)肩下垂;3)肩内旋、外旋;4)脊柱侧弯;5)骨盆向侧方倾斜;6)骨盆旋转;7)扁平足;8)高弓足。
前面观:1)下颌骨不对称;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3)髋外旋、髋内旋;4)膝外翻;5)膝内翻;6)胫骨外旋;7)胫骨内旋;8)拇外翻;9)爪形趾。
异常姿势的影响:肌肉和韧带失平衡、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继发性功能障碍、诱发疼痛。
4、体表标志确认,身体长度、围度、身高及体重测量、身体素质评定。
第三章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一、教学要求掌握反射发育的基本概念、各中枢水平反射的检查方法的体位、刺激方法、反应表现及正常存在的时间。
熟悉反射发育的特点。
了解反射发育评定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反射产生的结构基础:反射(reflex):机体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反应。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发育的过程和基本特点:1)运动发育性反射和反应(developmental reflexes and reaction):正常情况下,胎儿发育的后期、婴儿出生时以及生后两年内会陆续出现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运动反射,其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的形成密切相关。
2)反射特点:反射活动是动作行为产生的前提时间性:出生即有且终生存在;出生即有且短期存在;出生以后形成且短期存在;出生以后形成且长期存在。
损害发生的标志: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退常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破坏。
3、反射的分类及评定目的1)反射的分类按生理功能分类:防御反射、摄食反射、姿势反射。
按感受器分类:外感受器反射、内感受器反射。
按反射的发育分类: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按刺激部位分类:浅反射、深反射。
2)反射评定的目的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状况。
4、神经反射发育评定1)脊髓水平脊髓反射是运动反射,它可协调肢体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
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射为正常,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2)脑干水平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态性姿势反射(状态反射)。
改变全身肌张力。
整合性反射。
出生后到第4-6个月内阳性反射为正常,之后被抑制,不易表现。
可观察到肌张力变化对姿势的影响。
3)中脑水平临床上将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称为“反应”,它特指婴幼儿时期出现并终生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
这些反射是正常姿势控制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正反应→翻身、坐起、爬行4)大脑皮质水平主要表现在机体平衡能力上,对前庭、视觉及触觉刺激信息进行整合。
出生后第6个月开始出现,维持终生动态平衡的形成促进翻身、爬行、蹲、跪、站立及行走。
5、检查注意事项患者合作,肢体放松。
采用标准姿势及刺激部位、速度及强度。
观察动作的反应,肌张力变化需触诊。
多次反射检查。
认真填写检查记录。
第四章心肺功能评定第一节心功能评定一、教学要求掌握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运动强度分类及适应证、运动试验的禁忌症、运动试验的结果及其意义;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代谢当量及无氧域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常用的心功能评定方法;心功能分级;运动试验方案;运动试验操作的具体要求;呼吸困难分级;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和推测方法。
了解心电运动试验所需设备;肺容积、氧脉搏、氧通气当量、呼吸储备、呼吸商、通气功能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1、心功能分级:2、心电运动试验:1)通过观察受试者运动时的各种反应(呼吸、血压、心率、心电图、气体代谢、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来判断其心、肺、骨骼肌等的储备功能(实际负荷能力)和机体对运动的实际耐受能力。
2)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律失常、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3)心电运动试验的种类:按所用设备分类(1)活动平板试验:活动平板(Treadmill)试验又称跑台试验,其是让受检者按预先设计的运动方案,在能自动调节坡度和速度的活动平板上,随着活动平板坡度和速度(运动强度)的提高进行走-跑的运动,以逐渐增加心率和心脏负荷,最后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
(2)踏车试验:坐位和卧位踏车试验(Bicycle Ergometer)等为下肢用力的试验,用于下肢运动障碍者的手摇功率计(臂功率计)试验为上肢试验;(3)便携式运动负荷仪;(4)台阶试验;按终止试验的运动强度分类:(1)极量运动试验(maximal exercise testing):极量运动试验可按性别和年龄推算的预计最大心率(220-年龄)做为终止试验的标准。
适用于运动员及健康的青年人,以测定个体最大作功能力、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2)亚(次)极量运动试验:运动至心率达到亚极量心率,即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220 -年龄)的85%或达到参照值(195 -年龄)时结束试验。
此试验可用于测定非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3)症状限制运动试验:运动进行至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症状、体征、心率、血压或心电图改变等)为止。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用于冠心病诊断,评定正常人和病情稳定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4)低水平运动试验(low level exercise testing):运动至特定的、低水平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为止。
即运动中最高心率达到130~140次/分,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次/分;最高血压达160mmHg,或与安静时比增加20~40mmHg;运动强度达3~4METs作为终止试验的标准。
此法目的在于检测从事轻度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耐受能力。
低水平运动验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或心脏术后早期康复病例,以及其它病情较重者,作为出院评价、决定运动处方、预告危险及用药的参考。
4)运动试验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2天内)、药物未控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引起症状和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未控制心律失常、严重动脉新狭窄、未控制的症状明显的心力衰竭、急性肺动脉栓塞和肺梗死、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