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__钱信忠

合集下载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的职责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的职责
• 2005年“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新医改
•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五个基本”
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用三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8张,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按照每千 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
医疗资源的形成及其问题
• 医学是经验科学,专家是经验积累的结果
•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参差不齐
• 3-8年不等,助理医师到主任医师
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2、指导医师条件 (1)应具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主治医师(或讲师)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主任医
师(或教授)、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 (2)应从事放射影像专业临床及教学工作在5年以上. (3)主任医师(或教授)和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应有自己的亚专业研究特长,并在最近3
• 规培基地组织架构 • 规培基地的工作要求 • 规培主任的责任 • 结束语
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放射科专业基地认定 细则
• 2014年制定本细则,2018年5月修订 • 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
准(试行)—放射科培训细则»的要求和培训基地认定标准总则规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主任的职责
提纲
•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 • 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 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标准 • 规培基地组织架构 • 规培基地的工作要求 • 规培主任的责任 • 结束语

社会学视野下的医疗腐败

社会学视野下的医疗腐败

医疗腐败与医疗改革的出路一:社会转型期医疗改革发展历程二:关于腐败的社会学理论三:迷茫的医疗改革的出路在何方?•我国医疗改革的几个阶段:•1980年代:给政策不给钱。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的,因此其核心内容当然也不外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而改革的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与此同时,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在整个比重中开始逐步减少,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到,拓宽卫生筹资渠道,完善补偿机制。

鼓励采取部门和企业投资、单位自筹、个人集资、银行贷款、社团捐赠、建立基金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卫生建设。

遵循价值规律,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体系,调整收费结构,保证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放开特殊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价格。

•2000年:吹响产权改革的号角,改革“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2004年底,有近百亿元民营和外资即将介入中国的近百家的医院改制工作。

一场盛宴似乎即将来临。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医改二次革命”,探索一个人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

•2005年5月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发表讲话,严厉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1949年一1978年,中国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4月14日,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在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4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省的镇江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同时对改革试点的目标、原则、内容、有关政策进行了部署。

▲1996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做出规划:“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规划还提出“要实行预防为主方针,保健和医疗并重。

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

“九五”期间基本做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完善县、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1996年4月8日,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试点地区的领导同志。

会议在总结1994年12月开始的江西九江市、江苏镇江市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要求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并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199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主要内容、试点有关政策等都作了规定。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

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背景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

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

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创业有功 守业有成——追忆新中国卫生事业元老钱信忠

创业有功 守业有成——追忆新中国卫生事业元老钱信忠

长 又 和 卫 生 部 主 管 计 划 财 务 的 时 任 副 部 长 季 宗 权 提 议 筹 办 《卫 生 经 济 》 杂 志 。 1 9 8 2 年 , 我 们 又 成 功 创 办 《卫 生 经 济 》 杂 志 。
后来,
在卫 生 部的大 力支持下 ,
两刊刊名均冠 以
中 “
国”


《中 国 医 院 管 理 》 和
此 后几 年 , 我们 到 后海卫 生 部大 院办事 , 还 常常能看 到鹤发 童颜的钱老在湖边散步 , 或打太极拳 。
如 今 , 先 人 已 逝 , 但 他 那 慈 祥 和 蔼 的 笑 容 , 一 直 令 人 难 忘 。 钱 老 , 好 走 ! 凰田
10
中国 卫 生 产 业 第 l _:巷 第 二 期
由钱 部 长 和 郭子 恒

季 宗权副部长直接指导创办的
刊 “ 三

报 ” , 曾在 卫 生 界 风 行一
时 。 至 今卫 生软科学杂志 已不 下 三
四 十种 , 在 医 改 中争 芳 斗 艳 , 各有 千 秋 , 成 为 医 改 的 百 花 园 。
2 0 0 3 年 , 本 人 从 《中 国 医 院 管 理 》 和 《中 国 卫 生 经 济 》 杂 志 社 长 、 总 编 岗 位 退 休 之 后 , 适 逢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综 合指导 性刊物 。 该 刊 一 直 “ 坚 持政 府 主 导 , 引进 市场机 制 ” , 以 宣传报道 医 药卫 生体 制改革为主旋 律 , 对 我 国卫 生 事业 发
展 起 到 良好 的助推 作用 。
期间 一 ,
次我 同 中国 医药管理 杂志社继任社长一
行拜 访钱老时 , 他 已 年届90 。 我对钱老说 :

中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中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中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中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一中国卫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卫生经济学研究卫生系统在提供卫生服务时发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卫生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上述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经济学不仅仅是研究卫生服务的经济学,它还是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经济学。

它不仅仅只局限于研究卫生部门内部的经济问题,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认真研究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宏观环境对卫生服务,对人民健康的影响,进而研究卫生服务系统对人民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对人民健康的影响,进而研究卫生服务系统对宏观的社会经济生活所发挥的影响。

因此,卫生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部门经济学,它还是一门边缘经济学。

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经济学主要是一门边缘经济学,它要求我们在研究与卫生服务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时,时刻都要使自己站在整个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把增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社会效益当作卫生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准则。

卫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大多数当代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卫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产生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和六十年代(英国)的事情。

当时,有不少专业的经济学家开始应用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卫生领域的经济问题。

著名瑞典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Myrdal, G,被一些人推崇为研究健康在经济上的重要性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他在《世界卫生组织记事》上发表《卫生经济问题》一文,被称为是卫生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六十年代,卫生经济学有十分显著的发展。

1962年和1968年,美国先后两次召开卫生经济学专业的学术讨论会;196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卫生经济学讨论会,发表了题为《健康与疾病的经济学》的会议纪要。

这三次会议,使得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学术论坛,标志着卫生经济学的形成。

30年医改路何以走得如此艰难

30年医改路何以走得如此艰难

30年医改路何以走得如此艰难作者:孙易恒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03期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关于医疗改革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表述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让人咋舌。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医改历程,中国的医疗改革在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之间反反复复,不断摇摆。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4年8月,卫计委、商务部发布的通知降低了开设外资医院的门槛。

而就在几年前的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最突出的亮点恰恰是明确了医药卫生体制中的“政府主导”。

政府还是市场?——中国医疗改革的迷思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广,但保障标准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旧有的医疗体制很快解体,中国开始医疗市场化改革。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发出了医疗改革的先声。

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

1985年因此也常常被称为医改元年。

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迅速,数量从1980年的18万家增长到2000年的32万家。

与此同时,市场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凸显。

由于实行“财政包干制”,市场化改革在增强了医院活力和自主权的同时,公共医疗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却急剧下降,政府公共卫生投资严重不足,医疗资源不平等的问题凸显。

医疗卫生部门受利益驱使,作风开始变坏。

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后医疗乱象的出现,人们对医疗改革是否仍应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产生怀疑。

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7月《中国青年报》披露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

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30年之医疗改革

改革开放30年之医疗改革

改革开放30年之医疗改革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医疗政策先后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回顾30年来的医改政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和走向清晰可见。

总体而言,30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使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但同时,政府投入不足、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且配置不均衡、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以及政府对医疗服务的监管不力等因素也造成了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超过了民众收入的增长,以及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下降。

目前新一轮医改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已初步确定,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

虽然对新医改政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的方向毋庸置疑,即坚持公益性,走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改革发展道路。

关键字:改革开放医疗改革医疗现状医改历程一.我国医疗现状——过度医疗与保健不足到2020年中国内地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其中约70%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将发生在劳动力人口。

这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对中国今后劳动力健康状况的总体预测。

他指出,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 6.48%, 近七成没有科学的健康观,超过八成缺乏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知识,约九成不具备基本医疗素养,逾95%不了解慢性病预防。

有足够的事实报告显示,如果人们对慢性病长期存在误解,就有可能会助长对它们的忽视。

从这个角度而言,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权威机构将那些最新和最准确的疾病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公众。

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远不够。

以高血压为例,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教授去年就指出,目前,我国近两亿高血压患者中,三分之二的人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压,不知道已身处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境地,不知道主动控制超重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等高血压危险因素,更不知道接受规范治疗。

之前的一项专业调查同样显示,年龄在35至74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的不知道自己患病。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

中国医改总体进程回顾医改,顾名思义,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时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是建国后的第二个三十年(1979-2009年);第三个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

实际上,与众多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一样,中国的医改也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1949-1979年)在第一阶段,我国的医改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基本观点和工作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内部基础薄弱,外部封锁的复杂社会背景。

当时国家把卫生事业的社会性质确立为福利性质,政府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责任。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成为当时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社会职能。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国家制定了系统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总体上采取了低水平、广覆盖、“赤脚医生”、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干预等一系列符合国情实际的、“接地气”的卫生工作策略。

这一阶段,我国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国务院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布局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在城镇地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而在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普及,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

三是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因为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二是“大锅饭”“平均主义”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机构活力不足;三是管理体制落后,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国家负担较重等。

中国公共医疗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公共医疗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2012年7月第34卷第7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Jul.%2012Vol.34%No.7中国公共医疗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笪从荣刚1,2(1.%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2.%瑞典隆德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中心,瑞典隆德22362%)眼摘要演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从孕育到全面医改的五个阶段。

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存在曲折,在一段时间内对医疗体制的公益属性有所忽视。

因此有必要对医改的政策变革进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加以回顾,从而为在新时期更好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眼关键词演医疗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制化建设;公益属性眼中图分类号演F123.16;R012[文献标识码]A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2)07-0058-04一、引言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在新时期对医疗卫生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庞大。

医疗体制改革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数以亿计的民众的福祉,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1]。

回顾1978年以来医疗体制的改革历程及主要成就,总结医疗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基础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1978年以来医疗体制改革历程回顾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来,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都开始了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

医疗卫生产业也受到了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影响:在农村范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瓦解;在城镇范围,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衰落。

创业有功守业有成——追忆新中国卫生事业元老钱信忠

创业有功守业有成——追忆新中国卫生事业元老钱信忠

创业有功守业有成——追忆新中国卫生事业元老钱信忠
张文鸣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0(007)002
【摘要】@@ 2009年最后一天下午,新中国卫生事业元老,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钱信忠驾鹤西行,享年98岁.rn作为一位对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又高寿的老人,可谓功德圆满。

但我辈后来人,追思往事时仍觉悲从中来.
【总页数】1页(P10)
【作者】张文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钱信忠:中国红色卫生事业奠基人 [J], 张景霖;郝新平;常聪
2.缅怀钱信忠部长努力发展社会医学 [J], 梁浩材
3.忆钱老二三事——深切怀念钱信忠老部长 [J], 冯梅
4.深情怀念我国红色卫生事业奠基人钱信忠同志对心血管康复医学事业的支持 [J],
5.钱信忠:制定“运动时间表” [J], 佚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向混合竞争模式: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选择

走向混合竞争模式: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选择

要 系统性思考公立医院改革与非公立医院发展 的关系, 由此, 混合竞争模式的构建应该成为未 来 医改政 策 的基本 方 向。在 这 方 面 , 政 府 需要作 进 一步 的整 体性政 策调 整 。
关键词 : 医疗 改革 ; 混 合 竞争 ;医改政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R1 9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9 0 9 2 ( 2 0 1 3 ) 0 6— 0 0 9 7—0 7 探讨 医疗 改革 的路 径选 择 。本文 在 回顾和 总结 改革 开 放 以来 医疗 体 制改 革 的基 础 上 , 提 出 建立 一 个 面 向多 主体参 与 医疗 服务 的混 合竞 争模 式是 未来 的改 革方向, 而要 实现 这一 目标 , 我们 需要 在诸 多方 面进
展开 , 并 从经 济领 域 改 革开 始 向政 治 、 科技 、 教 育 等 各 个领 域改 革延伸 , 医疗 卫 生 领域 也 开 始走 上 一 条 更 深入 的改 革之路 。1 9 8 5年 4月 , 国务 院批转 卫 生
费 比较高 , 医生 等 专业 技 术 服务 收 费 偏低 。这种 结 构 导致 了医 院慢 慢形 成 了“ 以药养 医 ” 和“ 以器 械养 医” 的机 制 。到 1 9 9 2年 , 国务 院又 下 发 了《 关 于深
化卫生改革 的几 点意见》 , 提 出医院要 在 “ 以工助
医” 、 “ 以副补 主” 等方 面取得 新 成绩 , 这项 政 策进 一 步刺 激 了医 院创 收 , 以弥补 收入不 足 。
因此 ,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8 0 年代末以后推行的
市 场化改 革 , 尽 管推 动 了公 立 医疗 机构 的经 营 自主 性, 但 是 这种 自主是 在 其他 各 种 要 素改 革 不 完备 的 条件 下进 行 的 , 公 立 医 院也 没 有 完 全按 照 法 人 治理 结构 运行 。而这 一 阶段 通过 对公立 医院经营 自主性 的改革 , 政 府对公 立 医院 的投人大 幅下 降 , 实 际上政

办好《卫生经济》 推动卫生事业改革

办好《卫生经济》  推动卫生事业改革

办好《卫生经济》推动卫生事业改革
钱信忠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经济》
【年(卷),期】1985(000)001
【摘要】<正> 《卫生经济》杂志创刊三周年,要我写点意见。

我认为你们在总结交流我国卫生事业经济管理经验,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理论,探讨卫生经济规律,普及卫生经济科学知识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

为此,我借此机会对作者、编者、读者表示慰问和感谢!应该说,《卫生经济》创刊三年以来,对加强和改善卫生经济管理及卫生部门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殷切地期望今后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导下,为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钱信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导航人--贺《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暨出版200期[J], 管延羡
2.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应关注卫生经济伦理学研究 [J], 李万才;张德春;迟心志
3.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应关注卫生经济伦理学研究 [J], 李万才; 李树梅; 张德春
4.深化卫生事业改革应关注卫生经济伦理学研究 [J], 李万才; 李树梅; 张德春
5.中美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美卫生保健论坛专题报道 [J], 刘佳; 毛志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医改历程

新医改历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情况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

但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与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为解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进行了多次医改。

1979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便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是中国医疗改革“元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与效益”,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是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根据这个文件,卫生部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2000年是公立医院产权“变卖”年,这年2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

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内容,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

2004年是各路投资商跃跃欲试年,这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公开披露:《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正在制定,有望在几个月内出台,这个意见的中心思想,是医院改革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代末年80代初卫生部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必须的吗?谁来负此责任?谁来为此买单?此话发表于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举步,农村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风行,而在城市,一切显得十分冷清,钱信忠这时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事实上,卫生部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预热”这一改革,当年3月召开的南昌会议,卫生部已经明确要对医院进行经济管理,但真正发动,却一直等到1979年。

“当时钱信忠部长、季宗权副部长是主要的推动者,”一位卫生部的老干部回忆,“他们轮番对此讲话,鼓动卫生系统‘放手干’。

”标志性的事件是,卫生部等三部委当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并且开始尝试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5所医院被列为“示范”。

对于这一改革,钱信忠认为“对推动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对此持反对意见者,大有人在。

几乎从一开始,这项改革就已经争论甚烈,卫生部下属的《健康报》,在1979年11月16日的《情况反映》中,就汇编了7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主要立意,就是从医院的根本属性出发,认为医疗卫生应该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应该强调其经济属性。

”一位卫生系统的老干部回忆。

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医院管理,这时已显露出诸多弊端,改革已成大势,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而此前的则只能算是医院改革,卫生部的一位老干部说,“正式启动的医改,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尽管在这一文件中也提出,中央和地方要逐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在实际中情况正在微妙地变化。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一位领导告诉本报记者,当时的大背景是百废待兴,医疗卫生还不能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于是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从当时的统计数据来看,医院的效率、卫生总量在持续增长,1985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7.9%,并一直维持到1990年代初,而在农村,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农村卫生室承包给乡村医生经营,据1988年统计,村或群众集体办的村医疗点占35.7%,个体办的村医疗点占45.8%。

这一过程中,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在整个比重中开始逐步减少,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补助占医院工资总额比例,1985年为60.39%,1988年降至31%。

全国的情况同样如此,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

“事情往往是这样,开始做积极性很高,一旦全局铺开时,弊端也出来了。

”卫生部原政策法规司的一位领导承认。

当时开始出现一系列乱相,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成为当时议论的热门话题。

“但这一时期的争论并不激烈,”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回忆,“其他部委看到医院服务不好,见到陈部长(陈敏章)时,往往发牢骚,不少人就说,这是市场化不够彻底造成的。

”1990年代:大争论1992年春,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医改在这一背景下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在卫生部内部,政策法规司和医政司成为两种意见的代表部门,按照程序,政策法规司负责起草文件,“那是部长的秘书班子,负责的是宏观思路,而医政司主要抓医院管理,负责的是实务。

”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

于宗河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他认为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简单移植到卫生服务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什么环节赚钱资源就往哪里投,谁钱越多谁就能享受越好的医疗服务,而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这种争论已经不局限于内部了,他的观点后来发表在1993年12月21日的新华社内参中,呈上了国家领导人的案头。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

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个颇有意思的插曲是,这次卫生会议的争论甚至传到国外,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闻讯从美国飞到中国,专程向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进谏:“中国千万不能走美国的路,美国医疗业的商业化太严重了,普通美国人苦不堪言。

”此时究竟医疗界出现了什么状况,导致这么大的争论?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事例中看出一些端倪。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张浩臣,当时在河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工作。

“那个乱啊,办民营医院就像办乡镇企业,公立医院就到处合作办专科,医生专家就到处走穴。

”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这医药一放开,不知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

”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

医学专家丁会文当时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业务院长,那时政府的财政补贴已经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像他所在三甲医院情况还比较稳定,但不少中小医院就面临着工资都发不出的窘境。

医院分级管理,正是为了抵消一些负作用,在医政司的力推之下开始实行,时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告诉于宗河:“这是一个好办法,卫生部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通过评审反映出来,医院还形成了政府控制下的有序的合作与竞争。

”但分级管理只是技术性的手段而已,如何解决“路线”之争?整个1990年代,市场化的声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速发展。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中国医改30年: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2008-3-5 9:17:13 《中国商界》杂志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此报告被广泛解读为失败由市场化改革所致,激起强烈社会情绪,“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文/刘娜对于医改的时间界定,一般从1985年改革算起。

但追本溯源,中国医改的时间还要早些,大概始于30年前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此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钱信忠的讲话,显得大胆而前卫。

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此后,卫生部又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浙江等地的五所医院被列为“典型”。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从1981年至1989年,每隔三四年就有中央文件出台,其中关键性的文件是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正是在这一政策下,1985年成为医改的启动年。

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个改革典型,一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协和经验”,二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昆明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备受推崇。

这样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当然会显现出成效。

然而,在成效初显的同时,医改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一路下滑,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1992年春,中国掀起新的改革浪潮,医改再次提上日程。

“如果等一二年,其他部门、行业各种产业部搞起来了,甚至你自己的领地都被人家挖走了,市场、群众就不需要你的产品了。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在华东七省市卫生厅局长座谈会上说。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

时任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的迟宝兰后来在会议上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此后,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正是在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争论的集中爆发,是在1993年5月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这番表态随即被认为“思想保守,反对改革”。

两派观点在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在高速发展。

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我国卫生机构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经达到32万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