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十讲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
在私人劳动产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 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烈的为自己 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 定律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 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 值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产生波动 的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本书的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
规律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的质、 量及其变化规律——价值的扩大及货币的 产生——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分配,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无产阶级反对资产 阶级,揭示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锐利武器。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即在现有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生产者的命运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常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 个别劳动实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损
(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欺骗性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在商品经济的生产中,既存在社会性质的社 会劳动,又存在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劳动的 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2.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 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3.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 商品活动,并自负盈亏,在私有制的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依据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政治经济基本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IPE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主要代表⼈物有亚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业是国家经济的⽀柱、关税是保护国内⼯业的主要⼿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预经济两⼤点。
2.相互依存: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国家⾏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
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零和”和完全平等。
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
相互依存是⾃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为的明⽰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
这⾥⾯的⾏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政府⾏为主体。
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
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为体的观念和信仰。
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式确⽴的⾏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为的专门禁⽌,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和联系性权⼒: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分析法”把权⼒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
联系性权⼒是指甲国依靠权⼒让⼄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的研究上。
结构性权⼒⽐联系性权⼒更加重要,结构性权⼒的核⼼是国家,它包括四个⽅⾯:安全结构、⾦融结构、⽣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
代表⼈是多斯桑托斯。
特征是:(1)⼯业发展主要依靠出⼝产业,因为出⼝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
(2)⼯业发展为国际收⽀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上出现⾚字。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稿

4.中国发展模式需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中介范畴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理论提炼。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经济 政策等中介范畴是逻辑演绎和体系构建的 “枢纽点”。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这一系列中 介范畴才能与现实的生产力相结合,并且适 应或回应现实生产力的性质和革命品行。
我们要审时度势,正确选择推进生产力发展、诱致 生产关系革命、变革或完善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平衡发展的突破口。 现阶段的突破口就是严重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平 衡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稿(18571958)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谨以此
文纪念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汤在新先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颜鹏飞 教授
提 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其“经济学提 纲”,首次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 论尤其是逻辑体系的构筑方法。提出了“生产力 的概念和生产关系两分方法以及中介范畴等原创 性思想,从而为探索中国经济学体系及其经济发 展模式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跳出西方学者的模式中性 论和价值中立,努力挖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及其“经济学提纲”中所蕴藏的当代价值,构建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转型时期鲜明的阶段性、变异性、非平 衡性、不成熟性、过渡性和渐进性,中国经 济发展模式无疑打印上“摸着石头过河”、 试错(trial and error)和实验的烙印,从而 具备独特的转型特征,被赋予其开拓或创新 的品质。因此,应适时总结与实践经验紧密 相连的新鲜经验。
6.以关于社会经济的历史运动和现实发展是 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合力的思想为指导,中 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寻找推动社会经济或历 史发展的各种有益的动力及其“合力”,阐 述科学发展的演变规律。
政治经济学框架图

无产阶级越发贫困
资本循环
三个阶段 资本循环的过程 三种职能形式
三种职能
资本循环的条件
时间的继起 空间的并存
资 本 的 流
资本周转
生产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时间的因素 流通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时间
速度的因素
资本构成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通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过
程
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个别资本家追
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生产关系再生产
资 资本积累的实质
本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的 积
影响资本积累 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 规模的因素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预付资本的大小
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提高趋势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 实现问题
实物补偿 价值补偿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转化为成本价格K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余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Fra bibliotek价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不
值
变资本的节省程度)
分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配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仍遵循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基 本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本质要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
原
资本的逻辑与概念的逻辑--马克思《大纲》与黑格尔《小逻辑》关系的一种新解读

20世纪以来西方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学术思想关系的解释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去黑格尔化和重新黑格尔化。
a 去黑格尔化的最主要代表是阿尔都塞,他通过强调马克思思想中的“认识论断裂”b 而试图否定后期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晚近的柯亨试图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剥离出来,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不是一种思辨解释,而是对历史的“更精确”的理解。
c 重新黑格尔化的早期代表包括卢卡奇、马尔库塞、施密特等。
最近以克里斯多夫·阿瑟(C.J.Arthur )和托尼·史密斯(T.Smith )为代表的“新辩证法”派或“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倡导重新转向辩证法,但这种辩证法不是要重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而是要重建黑格尔的逻辑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之间的方法论关联。
d*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方法论问题再研究——基于黑格尔《逻辑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双重视域”(GD19CZX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伟,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广东 肇庆,526061)。
a [美]诺曼·莱文:《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臧峰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页。
b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17页。
c [英] G ·A ·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8-29页。
d [英]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高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页。
2020年第6期资本的逻辑与概念的逻辑——马克思《大纲》与黑格尔《小逻辑》关系的一种新解读*陈 伟[摘 要] “新辩证法”派的阿瑟试图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来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他认为在货币—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和存在—本质—概念的思维形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余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区别 (1)概述 (3)一、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标准 (3)1、西方学者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 (3)2、西方学者对科学标准的曲解 (5)3、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基础 (7)二、经济学研究中的假设与伪设 (9)1、假设与伪设的概念 (9)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假设示例 (10)3、西方经济学的伪设示例 (11)4、假设与背景的区分 (12)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比较 (13)1、西方经济学对历史逻辑的违背 (13)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历史逻辑的运用 (18)四、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逻辑比较 (19)1、西方经济学对现实逻辑的违背 (19)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逻辑的运用 (23)五、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理逻辑比较 (25)1、西方经济学对数理逻辑的违背和滥用 (25)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数理逻辑的运用 (26)结论 (27)参考文献 (28)概述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上,西方经济学一方面混淆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将其与现实不符的理论称为是科学的,另一方面则采取双重标准,拒绝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至少与其同样具有“科学性”。
但是,西方经济学并不总是能够表明自身的科学性的。
在这种时候,西方经济学就会否认一切可能的科学的经济理论的存在。
但是,不仅科学的经济理论是存在的,而且西方经济学决不是科学的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在逻辑推理上违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标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坚持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逻辑的典范。
一、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标准1、西方学者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1。
“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
跨考教育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模块六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模块六第六章 逻辑框架模块六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一 劳动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只是商品生产的一个阶段,它是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发展而来。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径: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前者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996文,24;2011,18)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995文,24;2000文,6;2006,22;2009,6)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1994文,24;1998理,24;2013,20)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991文,3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
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导论一、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a.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b.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②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Syllabus of《Political Economics》课程代码:22110100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2学期总学时: 72(讲课:72)总学分:4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一、课程简介《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类专业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其科学原理,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对象与方法、商品经济、资本与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任务等。
该门课程的开设为后续学习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一方面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各种矛盾的出现与激化使资本主义无法在内部解决,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与各种经济范畴,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不同角度把握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客观要求与条件。
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备注:毕业要求具体内容详见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1. 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 经济规律与经济主体2.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源与流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分化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生学习预期成果: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分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的总体说明
二、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的基本范畴及原理 析的基本范式:资 本批判立场、整体主义认识论、利益关系视角、 矛盾分析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框架的总 体说明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 后者一般用劳动时间来衡量。 •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在同样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大于 简单劳动。 •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劳动 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愈少。
(五)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 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三)最简单地说,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可概括 如下: 生产力→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社会上层建筑 在这一框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 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推动生产关系的 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进一步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可见,在这里,制度变迁特别是经济制度的变迁本质上是 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 是不会中止的。 (四)此外,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 本矛盾往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即通过代表生产力发 展方向的阶级与代表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最终前者战胜后者,夺取国家政权,从而使新的生产关系 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因此人类大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往往 伴随着阶级之间的暴力冲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之树常青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演绎推理法和科学抽象法等方法论的学习,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的基本问题,分析和说明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密码,以此来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高超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门生产关系经济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学习它科学的理论,也要学习它提供这种理论观点所使用的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挖掘和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分析中所蕴含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以此来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高超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也就是说历史走到哪,逻辑分析走到哪;逻辑走到哪,历史证实走到哪。
就方法论而言,历史方法属于感性的现象描述方法,描述事物自然演进的历史进程;逻辑方法属于理论性方法,是用理论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概括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关于价值形式的阐述典型地诠释了历史与逻辑统一分析法的既定要求,是这一辩证逻辑分析法的生动展现。
大家知道,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
其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其形态是凝结的人类劳动,即物化劳动,可见,商品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实存在。
作为内在的确实存在的价值,一定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表现为四种逻辑形式。
把它演变的历史和逻辑作统一考察,充分展现了历史与逻辑统一分析方法的逻辑之美。
下面列表说明之(见表1)。
以上列表就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四段历史过程展示的四种价值形式各自的逻辑,说明价值形式的演进过程,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演进过程。
政治经济学框架

政治经济学框架
政治经济学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它涵盖了政治系统、经济制度、政府角色、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体制:研究不同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例如,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可能在经济增长、财富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经济制度:研究不同经济制度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例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比较研究,探讨私有财产权、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3. 政府角色: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职能,包括提供公共产品、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周期、实施经济政策等。
政府的干预和政策选择可能对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4. 社会福利:研究政治经济制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包括财富分配、贫富差距、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研究着眼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5.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各个国家间经济合作、竞争和冲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体系等都是研究的重点。
政治经济学框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共政策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对现有教科书结构与内容的批判性考察◎孟 捷内容提要 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纂,是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提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教科书采用板块型叙述结构有其合理性。
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纂,需要利用并改进这种板块型叙述结构,以更好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借鉴和运用《资本论》的范畴和原理,以充实这一内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研究对象 叙述方法 《资本论》 板块型结构 起点范畴〔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01-09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017年以来,几本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继出版,其中包括张宇、谢地、任保平、蒋永穆等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高教版教科书),逄锦聚、景维民、何自力、刘凤义、周云波等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以下简称经科版教科书),以及洪银兴主编的《新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以下简称人民版教科书)。
其中高教版教科书还相继发行了第二版和第三版。
①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科书的编纂?既有教科书在体系结构和理论内容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又有哪些不足?《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和相关理论在何种程度上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借鉴和利用?都是值得反思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和体系结构相关联的问题,并与《资本论》乃至马克思经济学的“六册计划”开展了比较。
这种比较在学界是较为流行的做法。
高级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应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再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它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
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不变资本之用。
2.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作为两大部类追加可变资本之用。
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高级教程,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些前沿性问题。
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产权与企业理论、货币与金融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理论、中国城市化问题等。
密切联系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从不同方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 2.熟练掌握并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科学性和与现实的结合性。 3.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并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 4.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明确了中国经济循环的战略方向,引领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系统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比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中的客观要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状况,制约生产力可能发展的程度。 生产工具作为人类生产技能、经验和知识的物化形式,标志着人们进行生产和对自然界的改造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代表性工具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进
(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17-19世纪) 工场手工业时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成为主要的资本形式。 以魁奈为首的重农学派,把社会财富的产生问题由流通领域转入到生产领域,把生产领域仅限于农业,认为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经基础。 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则不管部门的特点,把一切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视为研究的基本对象。他们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地反映许多经济过程的概念和范畴,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 随着资本深入到生产领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科学,始于17世纪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然而,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忽略其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
01 唯物辩证法
目录
02 抽象法
03 方法
04 数量分析的方法
05 辅助工具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06 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用以认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生产关 系)的方法的总和,包括认识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它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求实事求是,不是从 概念、原则出发,而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现象剖析出隐藏在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并揭示 经济运动规律。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经济形态都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生、发展并为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 替。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研究的出发点是 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如K.马克思强调的,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不是从概念出发, 也“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分析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5页)。
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研究,常常需要在一定的假定下进行推理,这是许多门类科学在研究过程中都必须使用 的。不能因为这种推理的运用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某些推理在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就把二者等同起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它自己所特有的分类,如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等等。这种研究方法,相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说,是理论体系根本不同的两种研究方法,应当加以区别。
抽象法
要透彻了解客观经济现实,掌握它的发展趋势,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充分掌握资料,分析实际经济运动 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这就要求运用科学的抽象,即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排除那些次 要的、偶然的、表现事物外部特征的一切,一步一步地深入考察和分析经济运动过程中各种经济形式的内部,阐明 经济范畴,揭示出经济规律。科学的抽象是政治经济学必须使用的研究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