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学名: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上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
它以其特有的外貌和温和可爱的性格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以下的文本中,我们将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1. 外貌特点大熊猫是中型哺乳动物,体长约1.2至1.8米,体重可达100多公斤。
它们拥有黑白相间的毛皮,圆圆的脸部、黑色的眼圈和倒立的黑耳朵,使它们看起来非常可爱并且与众不同。
2. 食性习性大熊猫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主要以竹子为食。
它们的消化系统与其他食肉动物相比较短,适应了以植物纤维为主食的特殊需求。
每天大熊猫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寻找、咀嚼和消化竹子,它们的行动相对较慢,一般会花费大部分时间在觅食上。
3. 栖息地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中国的高山地区,如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它们在海拔1500至4000米之间的森林中建巢居住。
这些地区的气候寒冷潮湿,有助于大熊猫维持体温和保护自己不受寒冷的侵害。
4. 社交行为大熊猫是一种独居动物,通常只在繁殖季节和母子相处的时候才会形成社交群体。
尽管如此,它们并不具有明显的领土意识,会每天辗转于不同的领地范围内觅食。
大熊猫是非常害羞和胆怯的动物,通常会尽量远离人类的干扰。
5. 繁殖与保护大熊猫的繁殖非常困难,母熊猫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且发情期仅持续1至3天,这令其繁殖的机会非常有限。
雌性大熊猫只有短暂的受孕能力窗口,一般只有2至3天的时间来受精。
大熊猫的生殖率非常低。
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了许多措施。
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大熊猫的繁育和保护研究也在进行中,以提高繁殖率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大熊猫以其独特的外貌和行为习性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希望通过人们的努力和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并且这一珍贵的物种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是一种珍贵的濒危动物,是中国的国宝。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性: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还会吃一些水果、蔬菜、肉类等。
在野外,它们每天需要进食12小时以上,消耗的能量非常大。
2.活动:大熊猫是一种昼夜活动性动物,它们在白天比较活跃,在夜间则比较安静。
它们经常在竹林中漫步、爬树和睡觉。
3.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在海拔1200-3500米的竹林中,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它们非常喜欢在竹林中建筑窝巢,因为窝巢可以提供保护和遮阳。
4.大熊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萌态可爱:大熊猫是一种非常萌的动物,它们圆圆的脸庞、黑白分明的毛色和憨态可掬的表情深受人们喜爱。
6.稀有珍贵: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为稀有的动物之一。
目前,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到2000只。
7.保护意义:大熊猫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它们在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一种动物,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大熊猫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动物,它们的萌态、稀有和保护意义都让人们非常关注和珍视。
我们应该加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让它们能够在自然界中健康地生活和繁衍。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从已发现的熊类化石看,大熊猫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约800万年前的始熊猫。
那个时候的始熊猫还是一种纯正的食肉动物,而且体型远不及现在熊猫的一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大熊猫的祖先开始了演化,在演化的过程中,食性的改变成为了该物种的救命稻草。
为了减少与食肉动物的冲突,从距今300万年前开始,大熊猫的祖先就有食竹的习性,只不过当时竹子只占它们食物的一小部分,而正是这种食性的改变,让它们在同时期动物灭绝的前提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之后,大熊猫祖先的栖息环境开始由低海拔的温带地区像高海拔的亚寒带地区迁移,最终它们跑到了海拔2600米以上的竹林深处,过上了以竹子为食(99%)与世无争的生活。
虽然,从食性上看,现存的大熊猫已经很少吃肉了(仅占总食物的1%),但是,它们的牙齿和消化道依然与其他熊科动物相近,没有退化的迹象。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生境与习性: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
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又称为熊猫、熊猫熊,是一种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哺乳动物。
它们以竹子为主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非常独特,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大熊猫的形态特征大熊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熊类动物,体长1.2-1.8米,体重70-125千克。
它们的头大而圆,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的眼圈,使它们看起来非常可爱。
大熊猫的皮毛呈黑白两色,头部、背部、四肢为黑色,腹部、脸颊、耳朵为白色。
这种独特的颜色搭配使大熊猫在森林中非常醒目。
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1. 栖息地: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高山森林和竹林中,这些地区气候湿润,竹子丰富,适合大熊猫的生活。
2. 活动时间:大熊猫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晚上才开始活动。
它们喜欢在树上或者竹林中休息,有时也会在地上行走。
3. 食物: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竹子,尤其是箭竹和毛竹。
它们每天要吃很多的竹子,以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
除了竹子,大熊猫偶尔也会吃一些其他植物、果实、昆虫和小动物。
4. 繁殖: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弱,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通常在春季。
雌性大熊猫的怀孕期约为3-5个月,每胎一般只产1-2仔。
幼崽出生时非常小,全身都是粉红色的,没有毛发。
幼崽在母亲身边生活约2-3年,然后开始独立生活。
三、大熊猫的特点1. 独特的黑白相间的颜色:大熊猫的黑白相间的皮毛是它们最显著的特点。
这种颜色搭配不仅使大熊猫看起来非常可爱,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森林中,黑白相间的皮毛可以帮助大熊猫更好地伪装自己,避免被天敌发现。
2. 强大的咀嚼能力:大熊猫的颌骨非常强大,可以咀嚼竹子等坚硬的食物。
它们的臼齿特别发达,可以磨碎竹子中的纤维素,帮助消化。
3. 特殊的消化系统:大熊猫的消化系统非常特殊,它们的肠道比其他熊类动物更长,以便更好地消化竹子。
此外,大熊猫还有一种特殊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它们分解竹子中的纤维素。
4. 懒散的生活方式:大熊猫的生活节奏非常慢,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和吃东西。
大熊猫生活习性简介

大熊猫生活习性简介大熊猫是地球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它们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的重点对象。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的川西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它们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性格温和、懒散,是世界上最可爱的食草动物之一。
一、特征描述大熊猫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哺乳动物,体长约1.2米,体重在80至150千克之间,体型圆胖而又威武。
它们的毛色以黑白相间为主,背部和四肢多为黑色,腹部和头部则呈现出洁白的色彩。
大熊猫的特征之一是它们的大圆眼睛,让人不禁心生怜爱之情。
二、食性习性大熊猫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以竹子为主要食物。
一般情况下,大熊猫每天需要吃掉30多公斤竹子,这也成为它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熊猫擅长爬树,身体灵活,可以轻松地攀爬到竹子的顶端。
三、栖息地大熊猫生活在中国的川西地区,栖息地以高海拔的竹林和森林为主。
它们通常在海拔800至4000米的地区繁殖和生存。
大熊猫喜欢安静、湿润的环境,喜欢藏身于竹林之中,以避开人类的干扰。
四、活动习性大熊猫大部分时间都是懒散的,它们一般在晨昏之际活动,白天则喜欢午睡。
大熊猫的行动速度较慢,一般不会做太过剧烈的运动。
它们喜欢找一个树洞或者树干后面的隐蔽地方休息,也会在树杈上悠闲地晒太阳。
五、繁殖方式大熊猫是独居的动物,一般在交配季节才会在一起。
大熊猫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5月之间,雌性大熊猫会分泌出特殊的气味来吸引雄性。
雌性大熊猫一般会在2-3个月之后怀孕,并在5-6个月时产下1-2只幼崽。
六、保护现状由于野外环境的破坏以及栖息地的减少,大熊猫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猎杀等。
同时,世界各地也纷纷提出保护大熊猫的倡议,并在国际间展开了大熊猫保护项目。
七、结语大熊猫作为濒危物种,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去保护它们。
我们应该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促进它们的繁育和生存。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独特而有趣,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关注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也提醒我们珍惜生态环境,保护每一个物种的生存权利。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行为特点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
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繁殖习性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
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小宝贝。
扩展资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领导的团队与西华师范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保山博物馆、广西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了历史上和现生大熊猫的食性及其生活环境特征。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那可是动物界的超级明星,圆滚滚、憨态可掬的模样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林里。
它们可是非常“宅”的动物,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着特别的要求。
一般来说,它们喜欢栖息在海拔1200 米到3400 米的高山竹林中,那里气候温润,云雾缭绕,仿佛是它们的世外桃源。
说起吃,大熊猫可是不折不扣的“吃货”,但它们的食物比较单一,主要就是竹子。
你可能会想,竹子那么硬,能好吃吗?可对于大熊猫来说,这就是它们的最爱。
而且,它们吃竹子的样子还特别有趣,会像人一样坐着,用“手”把竹子抓得紧紧的,然后“嘎吱嘎吱”地吃起来。
为了能更好地咀嚼竹子,大熊猫的牙齿特别发达,臼齿宽大且锋利,咬合力相当惊人。
虽然大熊猫看起来圆滚滚、胖乎乎的,但它们其实非常灵活。
在山林中,它们能轻松地爬上高高的树木,找个舒适的树枝睡大觉。
而且,它们的行动也不慢,要是遇到危险或者需要赶路,跑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大熊猫是一种比较“懒”的动物,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和吃东西。
这可不是因为它们真的懒,而是为了节省能量。
毕竟竹子的营养价值不高,所以它们只能通过多吃和多睡来保存体力。
在性格方面,大熊猫通常都很温顺。
它们很少主动发起攻击,总是一副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样子。
不过,要是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它们也会展现出一定的攻击性,毕竟是熊类嘛,实力还是有的。
大熊猫的繁殖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雌性大熊猫每年只有很短的发情期,而且受孕率也不高。
再加上幼崽出生时非常弱小,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都使得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长比较缓慢。
从外貌上看,大熊猫长得那叫一个萌。
它们有着黑白相间的毛色,大大的黑眼圈,看起来就像戴了一副墨镜,特别时尚。
圆滚滚的身体,短短的尾巴,再加上那慢悠悠的动作,简直能把人的心都融化了。
大熊猫还是非常爱干净的动物,它们经常会用舌头舔舐自己的毛发,来保持清洁。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一、简介大熊猫(学名: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熊属,是中国的国宝。
大熊猫以其独特的外貌和温和的性格而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二、分布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等省份。
其分布地区主要在海拔1500米至3500米的竹林和高山森林中。
三、外貌特征大熊猫体形较大,体重一般在80千克至150千克之间,体长约1.2米至1.8米。
其毛色呈黑白相间,身体上部以黑色为主,腹部及四肢为白色。
大熊猫的头部圆形,四肢粗壮,手掌和脚掌上有着发达的肌肉。
四、食性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动物,被称为“竹食性兽”。
大熊猫每天需要进食大量的竹子来满足能量需求,其食量相当可观。
除了竹子,大熊猫也会食用其他植物、果实、坚果等。
五、行为习性1.栖息:大熊猫主要栖息于竹林或高山森林中的洞穴、树洞或石洞,以及竹子丛中搭建的巢穴中。
2.繁殖:大熊猫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季,雌性大熊猫每隔两年左右进入发情期。
交配成功后,雌性大熊猫会在巢穴中产仔,通常会生育1到2只幼仔。
3.活动:大熊猫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竹林中休息或进食。
六、保护现状大熊猫是一种濒危物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保护。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买卖大熊猫及其制品等,以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和繁殖环境。
七、附件1.大熊猫照片附件2.大熊猫保护区地图附件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濒危物种:指受到灭绝威胁或可能灭绝的物种,其数量明显减少,分布范围正在减小。
2.自然保护区:指由或组织划定、管理和保护的自然地区,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
3.竹食性兽:指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其消化系统和生理特征适应于消化竹子。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的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
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50~8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山高、谷深、树高、竹密。
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
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
大熊猫虽属食肉类,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俗称花熊和竹熊,是中国特产。
大熊猫的食谱食竹高手竹子是大熊猫最爱吃的食物,约占食物总量的99%,每天约食竹子25公斤。
其中被吸收的仅17%。
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内,大熊猫主食竹类达9属40余种。
在圈养条件下,为保证大熊猫的营养需求,还会为其提供适量的精饲料、水果、蔬菜等。
野生大熊猫偶尔还会捕食竹鼠一类的小动物。
大熊猫的手掌大熊猫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伪拇指,这有助于灵巧而紧紧地抓住竹子。
大熊猫的牙齿当大熊猫慢慢长到7月龄时就开始换牙齿,它的臼齿大小约是我们的七倍,具有宽阔表面,强而有力的颌骨及坚固的牙齿,有助压碎磨碾竹子。
大熊猫特殊的消化系统大熊猫具有典型是肉动物的消化道,单室胃,没有盲肠。
大熊猫以竹子为生,除了能够消化,吸收竹子细胞内含物质外,由于缺乏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只能利用一部分半纤维素,排出竹节外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分辨。
这种独一无二的消化营养方式,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草食类动物都很难见到。
竹子是低营养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养殖,大熊猫具备了吃得多,排泄快,选食优竹,不冬眠以及少运动、少消耗等特征。
排粘排粘是大熊猫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
大熊猫的消化道壁上有大量的粘液腺,当大熊猫的竹子采食量减少时,胃肠道正常分泌的粘液也会减少,多余的粘液滞留、粘附在肠壁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通过肠管的急剧运动,将连同部分坏死、脱落的肠粘膜细胞一起排出题外。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有“国宝”之称,在国家的外交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我国大熊猫野外数量达到1864只;截至2019年底,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达到540多只。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国宝”,我国于2018年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体色黑白,体形肥硕似熊,头部和躯干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大熊猫的耳朵为圆形,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周围长着“黑眼圈”,就像戴着一副墨镜一样,非常惹人喜爱。
纲:哺乳纲目:食肉目科:熊科。
野生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交界的崇山峻岭地区,这些地区海拔在2000-3000米,多雨潮湿,竹林茂密,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生活习性。
大熊猫性情孤僻,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居生活,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
它们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
在几百万年以前,大熊猫属于肉食动物,但是现在却是素食主义者,喜食60余种竹子,最喜鲜竹,偶尔也会开开荤。
每年的4、5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居住在一起,但5月一过,它们便又各奔东西。
大熊猫孕期较长,每胎只能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
大熊猫常感染的病原体为犬瘟热病毒。
该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病毒呈多形性,多数为球形,直径150-330纳米,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日光、酒精、甲醛等可以使其丧失致病能力。
50-60摄氏度条件下1小时即可使病毒丧失活性。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1)竹林隐士大熊猫生性孤僻,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
仅在春暖花开时节,为了爱,它们才各自打破鸿沟,相互追逐,热恋成婚。
(2)善于爬树熊猫善于爬树,以便逃避敌害、沐浴阳光、嬉戏玩耍、求偶婚配。
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
幼年大熊猫爬树多为玩耍。
(3)嗜好饮水熊猫常生活在清泉流水附近,有嗜饮的食性。
有时,也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饮水。
一旦找到水源,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的畅饮,以至“醉”倒不能走动。
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
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
熊猫这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却是长期自然历史选择适应的结果。
野生熊猫生活在人迹罕见的高山深谷密林之中,并且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里所讲熊猫的活动,是从生态学研究范畴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熊猫的巢域与核域、活动节律与作息制度、活动与能量消耗及采取的对策。
野生熊猫栖息於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
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
熊猫是属於多雄争配制。
熊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熊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形态特点:熊猫体型肥硕,头宽尾短,全身分布有黑白相间的毛发,皮肤较厚。
行为特点:熊猫的一天以进食、睡觉为主,危险来临时则会爬上树躲避,而且会利用肛周腺体分泌物和尿液标记领地。
生活特征:熊猫属于肉食动物,但以竹子为主食。
熊猫有哪些特点和生活特征
1、形态特点
熊猫属于熊科哺乳动物,其体型肥硕,头部圆润、尾巴短小,体长约为1.2-1.8米,且全身分布有黑白相间的毛发,皮肤较厚,而且熊猫的嗅觉、听觉敏锐但视觉较差,常在夜间活动。
2、行为特点
熊猫的行动较为缓慢,一天中除了进食以外,剩余的时间都在睡觉,而且熊猫善爬树,遇到危险、强者时,就会爬上树躲避袭击,并且熊猫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利用肛周腺体的分泌物和尿液标记领地,并为其它同类传递信息。
3、生活特征
熊猫属于肉食动物,却很少获得足够的猎物来源,主要以竹子为食,而且熊猫无法吸收竹纤维中的营养物质,在食用的过程中,常采取快吃快拉的方法,获取一天所需的能量,并且在熊猫眼中,竹笋比竹竿更受欢迎。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这一胖乎乎、圆滚滚,总是带着萌态的珍稀动物,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熊猫的世界,去了解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和鲜明的特点。
大熊猫属于熊科,却有着与其庞大亲戚们不太一样的外貌和性格。
它们的体型较为庞大,成年大熊猫的体长一般在 12 至 18 米之间,体重可达 80 至 120 千克。
毛色主要为黑白两色,白色的毛发分布在身体的大部分区域,而黑色的毛发则集中在眼睛周围、耳朵、前肢和后肢的部分区域,这种独特的配色让它们看起来极具辨识度。
说起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首先得提到它们的饮食习惯。
大熊猫是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竹子在其食物中所占的比例超过 99%。
它们的食量惊人,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要吃掉 20 至 30 千克的竹子。
为了能有效地咀嚼和消化竹子,大熊猫进化出了一套特殊的“装备”。
它们有着宽大而厚实的臼齿,强大的咀嚼肌,以及特殊的腕骨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像人类握住铅笔一样握住竹子。
然而,竹子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所以大熊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食。
它们一天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吃东西。
而且,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大熊猫还会选择不同种类和部位的竹子。
除了竹子,大熊猫偶尔也会吃一些其他植物、小型动物或动物尸体,但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通常是在海拔 1200 至 3400 米的高山森林中,那里气候温和,云雾缭绕,有着丰富的竹子资源。
它们善于利用山林中的地形和植被来建造自己的栖息地。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除了在交配季节和育幼时期,它们大多独自活动,各自占据着一定的领地。
在行为特点方面,大熊猫的动作看起来总是慢悠悠的,给人一种悠闲、慵懒的感觉。
但实际上,它们在必要时也能展现出相当敏捷的身手。
比如,当它们爬树时,那灵活的身姿会让人惊叹不已。
大熊猫善于爬树,这不仅是它们的娱乐活动,也是它们观察周围环境、躲避危险的一种方式。
大熊猫的睡眠时间相对较长,每天大约有 10 至 16 个小时都在睡觉。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
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
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
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
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
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
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
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性追求一只发情的雌性时。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一.大熊猫介绍
大熊猫的体型bai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du。
大熊猫体长zhi1.2~1.5米,体重50~80千克,体毛以白色dao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山高、谷深、树高、竹密。
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
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
大熊猫虽属食肉类,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俗称花熊和竹熊,是中国特产。
二.大熊猫的生活环境
大熊猫是一种喜湿性的动物。
它们一般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20°以下的缓坡地区活动。
因为这些地方的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性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三.大熊猫的生活方式特征
大熊猫喜欢独自生活,除了成性会和伴侣生活1个多月。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
无固定巢穴,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悠荡。
常在大树下或竹林内卧睡。
视觉较差,行动锾慢,但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并能泅渡湍流的河溪。
主要以竹类的竹笋、竹叶为食,偶尔
也捕食小动物。
发情期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见2仔。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熊猫的⽣活环境和⽅式特征⼤熊猫的⽣活环境和⽅式特征我国是⼀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仅兽类就有400多种。
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家⼀定会异⼝同声地说:⼤熊猫。
⼤熊猫是⼀种⾮常古⽼的动物,⾄少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现在的模样了。
它曾经在地球上分布很⼴,和凶猛的剑齿象是同时代的动物。
后来,地球的⽓候越来越冷,进⼊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被冻死和饿死了,剑齿象就是这个时期灭绝的,可是唯有⼤熊猫却躲进了⾷物较多、避风⽽⼜与外界隔绝的⾼⼭深⾕⾥去,顽强地活了下来。
⼏⼤熊猫盈盈百万年来许多动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与原样相⽐早已⾯⽬全⾮了,可是熊猫却⼏乎没有变化,成为动物界的“遗⽼”和珍贵的“活化⽯”了。
⼤熊猫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
说起⼤熊猫,⾸先要为它正名。
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于1869年才发现⼤熊猫,⼤约过了70年左右,⼈们才第⼀次捕捉到熊猫。
1869年,法国的⼀位传教⼠戴维来到中国。
这年3⽉在四省宝兴县的⼀户农民家⾥看到⼀张兽⽪,这张⽪上只有⿊⽩两⾊的⽑。
10余天后这位农民⼜捕回⼀只动物,这只动物的⽪与那张⽪完全⼀样,除了四脚、⽿朵、眼圈周围是⿊⾊外,其他部位的⽑都是⽩⾊。
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个新种。
此后不久,他在公开⾃⼰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熊。
⼤约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名字定为“猫熊”。
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作“猫熊”。
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将字从右往左读,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
此后⼜有⼀种⾹烟命名为“熊猫牌”⾹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
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
⼜由于它形体肥⼤,在“熊猫”⼆字前⾯⼜加了个“⼤”字。
“⼤熊猫”就成了“官名”。
如今已经没有⼈再坚持叫它“⼤猫熊”了。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大熊猫的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
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50~8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山高、谷深、树高、竹密。
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
别看大熊猫个体肥胖,爬树却是能手,这是他们食肉祖先的本能,有利捕食,也能躲避敌害。
大熊猫虽属食肉类,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俗称花熊和竹熊,是中国特产。
大熊猫的食谱食竹高手竹子是大熊猫最爱吃的食物,约占食物总量的99%,每天约食竹子25公斤。
其中被吸收的仅17%。
目前大熊猫栖息地内,大熊猫主食竹类达9属40余种。
在圈养条件下,为保证大熊猫的营养需求,还会为其提供适量的精饲料、水果、蔬菜等。
野生大熊猫偶尔还会捕食竹鼠一类的小动物。
大熊猫的手掌大熊猫的前掌有五只手指及一只由腕骨演化而成的伪拇指,这有助于灵巧而紧紧地抓住竹子。
大熊猫的牙齿当大熊猫慢慢长到7月龄时就开始换牙齿,它的臼齿大小约是我们的七倍,具有宽阔表面,强而有力的颌骨及坚固的牙齿,有助压碎磨碾竹子。
大熊猫特殊的消化系统大熊猫具有典型是肉动物的消化道,单室胃,没有盲肠。
大熊猫以竹子为生,除了能够消化,吸收竹子细胞内含物质外,由于缺乏微生物的消化能力,只能利用一部分半纤维素,排出竹节外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分辨。
这种独一无二的消化营养方式,无论是食肉动物还是草食类动物都很难见到。
竹子是低营养食物,为了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养殖,大熊猫具备了吃得多,排泄快,选食优竹,不冬眠以及少运动、少消耗等特征。
排粘排粘是大熊猫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
大熊猫的消化道壁上有大量的粘液腺,当大熊猫的竹子采食量减少时,胃肠道正常分泌的粘液也会减少,多余的粘液滞留、粘附在肠壁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通过肠管的急剧运动,将连同部分坏死、脱落的肠粘膜细胞一起排出题外。
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

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大熊猫,是中国珍稀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野生动物之一。
它们身上的黑白相间的毛皮、圆圆的脸和笨拙慢动的行为特点让它们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除此之外,很多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
一、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大熊猫原生活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以及云南等省份。
大熊猫最喜欢的生境是海拔1200-4000米之间的深山老林和竹林中,这些地方的气候以湿润和温暖为主,林木茂密,食物资源丰富。
二、大熊猫的外貌大熊猫的身体很圆胖,体长1.2-1.8米,体重60-160千克。
它们的头部较大,极具特征性,黑白两色分明的毛皮是独一无二的。
它们的背部和四肢都是黑色的,而腹部则是白色的。
熊猫的眼睛一般是黑色的,脸上有两个黑色的黑眼圈,十分可爱。
三、大熊猫的饮食习性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食用30-50公斤的新鲜竹子。
它们也会食用其他植物,比如竹笋、松树针叶、竹子芽、草本植物等。
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很特殊,在口腔内有两个增强冲击力的特殊牙齿,辅助捏碎竹子,为消化提供便利。
四、大熊猫的性格大熊猫平常是相对温和、安静的,但毕竟是一种巨大的野生动物,当遭遇危险时仍会表现出它们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危险时的强大反抗力。
它们喜欢自己独处,但也喜欢与伴侣共享空间。
一些被饲养的大熊猫,会对人类表现出友好的态度,但仍需注意不合适的接触可能导致熊猫的激动或追逐。
五、大熊猫的繁殖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慢繁殖的动物之一。
每年的6-9月份是大熊猫繁殖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公熊猫会发出特殊的嗥叫声来吸引雌性熊猫的注意。
而雌性熊猫会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确定对方是否合适,然后开始交配。
大熊猫经常只生一个幼仔,幼仔会在母熊猫身边生活约两年的时间,成长中,它们会逐步远离母熊猫,过自己独立的生活。
六、大熊猫的保护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大熊猫数量受到了威胁,成为中国珍稀保护动物,也被列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

生活习性大熊猫喜欢独自生活,除了成性会和伴侣生活1个多月。
生存环境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
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
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
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
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
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bai、山腹洼地du、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zhi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dao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行为特点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
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方式特征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仅兽类就有400多种。
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至少在300万年前已经形成现在的模样了。
它曾经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和凶猛的剑齿象是同时代的动物。
后来,地球的气候越来越冷,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许多动植物都被冻死和饿死了,剑齿象就是这个时期灭绝的,可是唯有大熊猫却躲进了食物较多、避风而又与外界隔绝的高山深谷里去,顽强地活了下来。
几大熊猫盈盈百万年来许多动物都在不断地进化,与原样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可是熊猫却几乎没有变化,成为动物界的“遗老”和珍贵的“活化石”了。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
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人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
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
这年3月在四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
10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脚、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
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
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
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作“猫熊”。
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将字从右往左读,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
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
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
“大熊猫”就成了“官名”。
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
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
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物以稀为贵”,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
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
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
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
然而,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
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
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一至二仔,而它又只具备喂养一个小仔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大熊猫极为稀有了。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的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是一片深山峡谷,气候湿润、温暖。
冬夏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平均气温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低于-6℃,年降雨量可达1700-1800毫米。
随着地势由低向高生长着亚热带、温带、寒带的许多植物。
一座高山,由山脚到山颠几乎四季并存。
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荫蔽日的浓密森林外,还夹杂着片片大熊猫幼崽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华桔竹等,比比皆是,这就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适宜的活动、栖息场所。
大熊猫家庭定居于此就顺理成章了。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公斤竹子。
但大熊猫吃得多,吸收得并不多。
原因是它的消化力差。
一只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忙于进食,有时长达十六七个小时。
但是它肠道短,更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
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了,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
当然,不停地排泄,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有时甚至边吃边拉,边走边拉,走到哪里,拉到哪里。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
但你却不要误认为它是“素食主义”者,它也食肉。
食竹鼠、羊、猪甚至羊猪的骨头都是它的美味佳肴。
人们在捕猎大熊猫时常常用煮熟的肉或骨头当诱饵,而大熊猫则因为贪吃而成为捕猎者的笼中物。
大熊猫不仅喜欢吃竹子,也喜欢喝水,而且一喝就要喝个够,肚子喝得圆滚滚的,以至喝得走不动路,迷迷糊糊地躺在地上,这就是人们说的“醉水”。
但是过几个小时,它自己就会醒过来。
大熊猫长得一幅温文尔雅的样子,可别误以为它总是这样温良恭俭让。
一般情况下,无论与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都能和平共处,表现出友善的样子,但是当遇到自己的天敌,如黑熊、豺、豹的时候,它是决不甘心示弱的。
处在发情期的雄性熊猫到了一起,一场争夺情侣的大战是必不可免的。
甚至,在动物园里还发生过大熊猫伤害饲养员的事。
本文前面说过,熊猫因为形体硕大,人们才称它为大熊猫。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熊猫刚刚生下来的幼仔并不“大”,其体重仅在70-180克之间,一个有经验的饲养员竞难以单纯从形体上来断定一只雌性熊猫是否怀孕。
初生的仔熊猫虽然很小,但它的生长速度并不慢,到一个月时体重达1500克,半年时则可达14公斤左右,而到一岁时更重达35公斤左右,大约5—6年,达到性成熟期,这时的体重可达100多公斤。
大熊猫因为其数量的“稀”,而显得“珍贵”,但是更重要的不只在数量“稀”,而在其品种“珍”。
大熊猫是一种当今动物世界中留存着的极少数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种,动物学界因此称它为动物中的“活化石”。
据对大熊猫的化石进行测定,可以推断大约l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在地球上出现了,但是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小,到300万年前的更新纪中期才有个头较大的大熊猫。
这与当时地球上气候湿润,能给大熊猫提供丰富的食物密切相关。
在那时大熊猫的分布面比现在广得多。
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等地都有过大熊猫的足迹。
由于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尤其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最终把大熊猫挤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条高山狭谷之中。
然而历经千万年的变化,大熊猫还是幸存下来了,除了形体的变化外,它的身体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变国宝大熊猫化,而与之同时代的巨齿虎、猛玛等早就从地球上绝迹了。
“动物的活化石”的美称,对于大熊猫来说,那是当之无愧的了。
正是由于大熊猫的无可比拟的珍稀,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61年选定大熊猫作为该会的会徽标志。
在国际动物市场上,大熊猫是唯一不能用金钱买到的动物,因为其他动物都可以定价,而大熊猫是“无价之宝”。
在世界上,除了我国以外,只有几个动物园有大熊猫展出。
这些被展出的大熊猫,全都是我国作为国礼向友好国家赠送的。
在本世纪70年代中期,大熊猫曾经遇到过一次无法抗御的天灾。
1975年至1976年,在四川北部地区和甘肃南部一些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竹林开花枯萎,以食竹为生的大熊猫由于无竹可食,竞饿死了130多只,这件事引起了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密切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从1975年开始,国家划定了十余个以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四川省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为最大的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
在保护区内还设有大熊猫研究中心和大熊猫饲养站。
在研究中心内,除了我国研究大熊猫的专家以外,还有一些外国专家也参加了研究工作。
大熊猫如此珍贵、稀有,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数量迅速增加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只能保护其不受伤害,保证其自然繁殖。
然而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又极低,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依靠人工繁殖了。
但人工繁殖也不是易事。
首先,大熊猫的人工饲养量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可供人工授精的熊猫数量极少。
此外,由于受大熊猫生理研究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局限,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大约在10%左右。
即使人工授精成功,每胎最多两只。
而大熊猫产仔后,仔熊猫的成活率也不足50010。
由此看来,大熊猫家庭的繁盛,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我们期盼着有关专家们尽早解决这一难题。
说到这里,又该到大熊猫的“家谱”问题上了。
前面谈到动物学界发现大熊猫是在1869年,而我国对于大熊猫早就有所记载,只不过不叫大熊猫罢了。
早在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对大熊猫就有过记载,书中称其为“狨”,在(循汉书》中称其为“貊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貘屏赞》中的“貘”也就是大熊猫。
在唐代不仅对大熊猫有文字记载,咸阳宫中的上林苑还饲养过大熊猫。
到了宋代,又有文字记载,称大熊猫为貔体。
然而上面这些称呼都是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俗名,而不是动物界确认的学名。
从亲缘上讲,大熊与熊猫有某些亲缘关系,而与猫则说不上一点亲缘关系。
外国的科学家们总想从亲缘关系上将它归属于熊类或浣熊类,我国的动物学家们则从实际出发,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而此科仅有一属一科,这样“大熊猫”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它的正式称号。
大熊猫还有不少别名、别号。
由于它独产于我国,国外有人称它为华熊;由于它以食竹为主,有人称它为竹熊;由于它毛色以白为主,有人称它为白熊;由于它白色中夹黑,有人称它为花熊;由于它与熊有些亲缘关系而又有些像猫,有人称它为大熊猫,这都是它的别名。
大熊猫是一种现存的古老物种,有人就给它起了“动物的活化石”这一别号;大熊猫栖息在深山幽谷的密竹林之中,因而又获得了“竹林隐士”的别号。
大熊猫以其珍贵而稀有,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为了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洛杉矶市政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该市动物第三章动物中的珍品攀鬻l调皮的大熊猫园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
而参观者大多要排队等上4个小时左右,才能与大熊猫见面3分钟。
1978年我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兰兰”不幸病故,1亿多人口的日本国竟有3000万人为大熊猫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
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
世界人民这样珍视大熊猫,作为大熊猫故乡的中国人,更应当无比珍爱我国所独有的国宝大熊猫。
我国已率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大熊猫产仔的国家,并且不久又成功地首次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使大熊猫受孕产仔,为大熊猫的繁殖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