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步法解答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题(第二次修改稿)

合集下载

近六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0题命题规律分析

近六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0题命题规律分析

2018/2/2
6
4、青睐社会转型,体现国家意志。
以“社会转型时期”取代“单一历史时期”,有利于命题者选取更多的考点考查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进而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对“转型”的历史 背景、过程、特点、作用或结果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在“转型”过程 中,考查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的能力。 2012年、2013年以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1历史卷第40题都是以社会转型期的
2018/2/2 8
例:(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0)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 的背景。(15分) 标准答案:背景:宋: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 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牛: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 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15分) 这道题如果按照广东长期以来形成的答题思路和答案的语言系 统,广东(专家)考生可能会给出如下答案: 背景:中国: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束缚;经济,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文化,程朱理学,三 纲五常禁锢人心,科举制度的束缚;对外:海禁政策。
重大问题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研读、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 等能力。 作为国家选拔考试,在题目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国家意志。比如,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歌颂爱国精神,提升法治意识、重视法制建设,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强化环保意识,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 平、歌颂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等。各卷题目的具体内容以教材知识
2018/2/2 5
3、考察视角独特,折射学术热点。考察内容以历史小专题为
主,注重小专题的深挖拓展。紧扣现实热点,折射学术热 点问题。比如,2013年的第40题,考查近时期对海洋的开 发和利用问题,这既是世界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从古老 的“大陆帝国”走向“海洋强国”的现实课题。2016年的 第40题,以清代以降我国人口增长为题,考查学生对人口 增长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近代知识分子提出的解 决之道的认识等。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技巧 (2)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技巧 (2)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技巧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

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词,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为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

再次,注意问题的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比较异同。

最后审分值,根据分值写要点。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二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

阅读材料时,除了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话语完整,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高考历史40题解题方法一、背景、原因类设问1.【题型特点】(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等。

2.【答题技巧】(1)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

(2)主观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等方面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思考。

3.【典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历史材料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历史材料问答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1.从命题形式上看命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围绕某个主题纵向展开,二是围绕某话题进行横向中西对比。

其中卷Ⅰ更偏好于前者,如2013年的海洋利用题、2015年的儒学题、2016年的人口膨胀题、2017年的民族主义题等;而卷Ⅱ则更偏重于后者,如2013年的爱因斯坦热题、2015年的孟子和苏格拉底题、2016年的移民题、2017年的矿业政策题等。

2.从材料选择上看材料的选择以文字材料为主,极少采用图表形式(仅2016年卷Ⅱ);设问以两问(共3小问)居多,前后问题关联,往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架设桥梁;重点考查概括、比较、分析、说明、评价等思维能力,答题角度往往聚焦在对背景、原因、作用(影响、意义)的概括分析上及对观点、主张的评价认识;答案简洁,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答案角度周全且聚焦,既强调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又重视答题的针对性。

3.从主题设计上看命题的主题往往聚焦在一些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甚至是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2013年卷Ⅰ的海洋利用题、2014年与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甚至包括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问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问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深刻体现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

而从学科角度看,这些问题基本都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以之为切入点,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考查考生的史料研读、阶段特征把握、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等能力,考查考生以科学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及近代化史观等各种新史观、新角度,关注思考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目标。

高考历史新课标卷40题材料题答题策略

高考历史新课标卷40题材料题答题策略

高考历史新课标卷40题材料题答题策略作者:伍仲新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7期摘要:高考历史新课标卷40题材料题通常涉及中西方同类型事件的对比,是一道切口小,内涵深的综合题,考生如不掌握一定的答题策略往往不能有效应对。

以异同、比较类为例,对高考历史新课标卷40题材料题答题策略的考查进行探讨,提出历史复习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考;答题策略;历史试题高考历史新课标卷40题是一道大跨度的综合题,不论是古今贯通还是中外对比,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条主线设计。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卷40题涉及的类型主要有原因类、内容类、比较类、影响类等常见类型。

一、考情分析2012—2016年新课标卷历史40题考查情况从近5年新课标卷考查的情况看,2013年Ⅱ卷、2014年Ⅰ卷、2015年Ⅰ卷和2016年Ⅲ卷的40题均涉及比较类,可见,比较类试题在该题中属于高频考点,反复出现,在复习备考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方法指导1.含义: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异同。

2.分类:(1)从比较的方向看,可分为横向型、纵向型和混合型比较。

(2)从比较的内容看,可分为外显和内隐比较。

(3)从比较的差异看,可分为类比、异比和异同题。

(4)从比较的对象看,可分为人物、事件和古今比较题等。

3.题型特征(1)横向型: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事件。

(2)纵向型: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事件。

(3)混合型:地区和时间都不同的事件。

(4)外显型:比较项目已定,只需审清比较对象的限制条件组织答案即可。

(5)内隐型:没有指定比较的项目,依据题意和所学组织答案,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6)人物型:一般从所处时代、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等方面确定比较项。

(7)事件型:一般从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特点、结果、性质和影响等方面确定比较项。

4.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或相同之处等。

全国卷历史40题、改革题答题方法(紧扣得分点)

全国卷历史40题、改革题答题方法(紧扣得分点)

(一)全国卷历史40题、改革题答题方法文综考试,时间宝贵,不能无谓的浪费,分秒必争。

历史材料纷繁复杂,审完问题后,材料必须逐句阅读两遍以上,读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总结概括材料(一句一总结),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汇(这是你答题的关键点)。

一、概括特点类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例如:政府加强对土地的管理,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鼓励农民垦荒……,可以概括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概括特点类题常用答题语:1、政府重视或主导;2、立法保障;3、设置专门机构;4、不断发展完善(渐进性);5、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6、受传统思想或外来思想的影响;7、规模大、内容全面,涉及面广;8、继承发展(传承创新)注:考试时请结合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出材料中涉及的方面;在拿不准材料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以上各点全部写出来。

二、概括主张、内容、措施类1、一定注意对材料的总结,勾出材料关键字词(特别是名词),使用动词短语作答。

如:主张……,颁布了…..,设立了…..,建立了……三、背景、原因类1、原先制度存在的弊端(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之一: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一般在材料的前一段中有交代,逐句总结。

2、当前时代背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局、对外关系)。

近代的改革还应注意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经济侵略、先进思想),要分国际、国内背景。

四、影响、评价、意义、作用类凡作用、意义类问题均只答积极的;凡影响、评价类问题应分积极和消极(局限性、弊端)作答。

1、先答当时的意义(具体的意义),这个可以针对采取措施(改革前)前存在的弊端,意义一般都是弊端得到了解决(每一条措施取得的成效)。

答案要有一定的伸缩性(避免用词过于绝对化),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一定范围内……2、扩大范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的近代化,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社会(地方)的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巩固了统治……3、对后世改革产生的影响,可以具体到本次改革内容的某一方面(做法)例: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后世(其他国家、地区、朝代)提供的经验(借鉴)。

2023高考_高考历史40题答题技巧

2023高考_高考历史40题答题技巧

2023高考历史40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

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

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

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

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

●只见表面,不见实质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历史第40题答题方法:1.顺序方面:先看问题,后读材料。

有的学生习惯于先完整的看一遍材料,之后看问题,而后带着问题再一次阅读材料,这样一来第一遍阅读就等于是在浪费时间。

2.审题方面:(1)明确“依据”哪些材料作答,如果明确说依据某一材料作答,那答案就在材料之中,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你只需要找到隐藏在材料之中的相关信息,变通一下,概括出来即可。

(2)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若有这样的要求,则说明材料中仅仅设计一部分答案而已,因此你必须调动你的知识储备,完整作答。

(3)明确要求作答方式,如“是”、“说明”、“简要说明”、“比较说明”、“指出”、“概括”、“概括指出”、“分析”,要精细区别这些词的不同之处,做到语言简练、科学作答。

(4)明确问题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一般考察学生的概括、知识迁移能力,一般会涉及“背景”、“原因”、“渊源”、“条件”等;第二个层次一般考察学生归纳、分析能力,一般会涉及“特点”、“内涵”、“实质”、“目的”等;第三个层次一般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情况,一般涉及“过程”、“表现”、“步骤”等;第四层次一般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一般涉及“评价”、“影响”、“认识”、“经验”等,一般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从进步与不足、积极与局限两个方面来论述。

通过这一环节达到审题缜密、准确、全面,避免因审题粗心而答非所问,进而失分的现象。

3.阅读方面:第40题一般在引入正文材料之前都有一段概括性或者解释性的“序”。

这个序是必须要仔细看的,尤其是解释性的“序”,更要注意。

有的难度比较大的试题利用这个“序”把陌生概念解释为我们能够看得明白、用的准确的常见概念,如果我们做题之前不仔细阅读这部分“序”,就难于作答。

总之,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抓住“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者段尾)和“中心词”(也可称之为关键词),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材料主旨。

4.作答方面:规范答卷。

何为规范答卷呢?有几个最基本的要求:(1)字迹清晰、不勾划、不涂改。

2018年全国3卷历史第40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1张PPT)

2018年全国3卷历史第40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1张PPT)
家国情怀:本题通过上海的发展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40周 年的成就,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增强民 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试题解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审设问、审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 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 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 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谢谢指导!
说题:2019年全国卷Ⅲ ·40题
说题内容: 一、高考试题分析 二、试题解题分析 三、高考备考策略
一、高考试题分析
(一)试题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对近现代中国上海与英国曼彻斯特的城市发展为切 入口,侧重考查中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展示对外开放40周年的 成就,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二)考查的历史学科知识
中国史部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上海的发展
世界史部分:工业革命
(三)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本题解题时需要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时空观念:本题需要将历史现象置入特定的时空中思 考才能解决问题获取答案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本题通过大量史料阐释了上海 和曼彻斯特的条件。
2、备考策略
(1)整合以主题为线索专题总结(如中国近现代 的土地政策沿革); (2)整合以主题为线索的中西方横向关联
(如中西方的人文精神);
(3)以学术前沿为高度,培养多元思维; (4)关注周年纪念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新中国
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等)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共51张)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共51张)
精品课件
A、材料题的方法——5部曲
1个原则: 先看问题,后看材料。 (如何看材料见 选择题解题指导) 2个注意: 标点符号和括号里的信息 (时间、层次、 出处等) 3个来源: 材料 +教材 +脑子 ①“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 特点、趋势” ——答案在材料里 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原 因、意义等” —答案在教材里 ③ “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 ——答 案在脑子里
精品课件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精品课件
3.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主,第四大能 力为辅
示例:在试题中的呈现: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
4.呈现热点 如 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二胎政策落地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 皮书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精准扶贫
41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分析问题 能力,对考生具有较大挑战性。因此,研究该题的解 题方法,形成模式,强化训练,对高考提分有很大帮 助。
精品课件
一、高考回眸
精品课件
二、试题特点
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 2.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历史价值)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精。品课。件 。。。。。。。。。
论题:
1、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阐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 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 开始出现。

2020届高考历史全国卷备考:2019年全国3卷历史第40考试试题分析(共12张PPT)

2020届高考历史全国卷备考:2019年全国3卷历史第40考试试题分析(共12张PPT)
——据《汉书》《后汉书》等
第三步:作答(注意:整洁化、序号化、多元化)
材料一(1)相同:①疆域广袤; ②人口众多; ③制定了统一的制度法令; ④都建立行政管理制度。 不同:罗马:①行省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语言文字不统一; ③注重法律; ④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汉朝:①郡县没有自治权,实行统一的制度法令; 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③注重儒家思想教化作用; ④对各地民众同等对待。 (2)意义:①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②便于思想上的集中统一;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 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 ⑤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 ⑥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谢谢指导!
——依据罗马法治理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第二步: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归纳信息。
材料二 ①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国家统一,地方郡县没有自治权,全国制度法令统一。 意义: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②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注重发挥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意义:便于思想上的集中统一。 ③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人口众多,儒家思想对规范社会秩序影响大。 意义:稳定了社会秩序;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 ④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 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国家统一,对民众不区别对待;语言文字统一。 意义: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便于国家对地方的管理。 ⑤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 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看新课标全国高考试题第Ⅱ卷第40题

我看新课标全国高考试题第Ⅱ卷第40题

我看新课标全国高考试题第Ⅱ卷第40题作者:张惠民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07期[关键词]高考,试题材料,答案[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3-0009-04今年的高考全国卷Ⅱ第40题命题立意新颖,观点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从科学影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来评论西方文明,并进行中西文明的比较,这在全国高考题中是少见的。

但是,这道题在材料的选用、问题的设问、答案的制定等方面则显得有些粗糙,作为一名高三的中学历史教师,特提出一点商榷意见。

原题呈现如下: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高考历史40题

高考历史40题

新课标全国卷1第40题命题特点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一、第40题命题特点1.问题主题化。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全国最重要的入学考试,也是人生具有转折意义的考试。

利用高考这个机会在试卷中反映时代的脉搏,对考生进行灵魂洗礼,培养考生的问题意识,让考生带着问题意识继续学习或者进入社会,向书本或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可能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新课标全国卷1历史学科高考题第40题命制者匠心独运,把这些问题主题化。

2011年第40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用人制度。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内容由先秦血缘世袭的贵族制,战国秦“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官僚行政体制,西汉察举制,东汉注重名望,曹操“唯才是举”,北周选官重思想品行,唐代考查官员选任“四善”为最,直至清末1905年改革废科举。

此题梳理中国古代选拔用人制度,核心聚焦于“德”、“才”观念。

2012年第40题,借助信号灯的演变,考查自1868年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与交通拥堵、科技进步与信号管控、交通立法与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关键点放在城市生活的交通现状和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2013年的第40题,“海洋”权益的开发和利用,起自殷商至于明清,历经近海开发到远洋航行,海上丝路联络海外到厉行“海禁”;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海运四利,洋务派倾心打造海防,开发海洋之利,清政府逐渐放开“海禁”。

此题中心是海洋意识——古近时期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2014年的第40题,对比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关注的是古近时期东西方科技成果的不同命运问题。

2.折射学术热点。

时代脉搏、国际关注往往凸显的就是社会和国际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热点问题。

解决这些社会和国际热点问题,需要以史为鉴,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课标全国卷1历史学科高考题第40题就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

2011年第40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用人制度,核心聚焦于“德”、“才”观念,预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现代化事业,强国富民是时代命题。

2013年全国卷历史第40题说提稿

2013年全国卷历史第40题说提稿

2013年全国卷历史第四十题说题稿原题重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三步法解答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题——以2017年全国Ⅱ卷41题为例在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中,第40题(2017年第41题)因其命题风格稳定、材料选择新颖、水平考察多变,充分体现了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求新、求变”的命题原则而深受命题者的欢迎。

命题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应对策略的变化尤其是解题方法的更新,“从长远来看,历史答卷要表述成文,考生不但要表现明确的结论,而且要表现清晰的思维过程将是今后历史主观题命题的重要趋向,也是在高中阶段必须增强培养的重要水平”。

[1]传统的题海训练注重单纯的量的积累,不能促使学生产生质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合历史新高考的需要,加之政史地三科合堂考试,对学生答题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探寻第40题的新解法成为当前高三历史教师组织复习的当务之急。

作者在对近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题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总结出一套以“定向阅读、综合分析、术语做答”为核心的三步解题法,用于高三历史的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以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2卷第41题为例与老师们探讨。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尤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相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水准,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准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增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当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第一步:定向阅读。

准确答题的前提是对材料的合理解读和有效信息的提取。

定向阅读是根据设问定向句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旨并从中提前有效信息的阅读。

与其它阅读不同,它是对材料实行宏观理解上的微观阅读。

这里的定向是指阅读基点定向于试题设问的方式、内容、要求与材料的结合点。

定向阅读分为定性初读和定量精读两个层次,有助于提升阅读的针对性。

1.定性初读。

定性初读是从整体的材料和设问出发,用较少的时间浏览材料全文,在宏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材料的主旨。

初读两段材料的内容、出处和两个问题可知,本题材料的主旨是考察清政府和一五计划两个不同时期矿业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还考察学生实行史料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水平。

2.定量精读。

定量精读是指在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础上逐句阅读材料内容,提取与定向相关的信息,包括材料中与定向相关的显性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隐性信息。

通过定量精读实现试题考察知识与课堂所学知识、试题考察水平与课堂养成水平的双结合。

材料一:句①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显性信息:清朝雍正时期,政府增强对矿产控制,禁止民间开矿。

隐性信息: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受到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主要涉及的自我储备知识有重农抑商政策等。

句②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尤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相关系”。

显性信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部分官员的思想发生改变,对开矿从实行“严行封禁”“永远封禁”变成提倡“官督商办”。

隐性信息:西方列强的入侵在带给清政府经济危害的同时,也引发国人对西方列强的抵制和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主要涉及的自我储备知识有洋务运动等。

句③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显性信息:清政府试行“官督商办”开矿。

隐性信息:清政府的传统经济政策出现变化。

材料二:句①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水准,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准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显性信息:新中国重视矿产资源的勘查。

隐性信息:将矿产资源普查纳入“一五计划”,新中国将重工业确立为当时发展经济的重心。

主要涉及的储备知识有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

句②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增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当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显性信息:国家对矿业资源普查有相对应计划,同时增强对稀缺资源的普查力度。

隐性信息:国家对矿业普查的重视突出了国家迫切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历史高考的重要考向之一。

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

定向阅读有助于明确阅读的指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尽量确保材料信息提取的完整性和高效性。

第二步:综合分析。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一门学科,历史的问题在于持续发现真的过去,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必须将其置放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包括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主流思想、历史文化传统、地区间的横向交往和纵向联系等。

综合分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学思想的指导下,使用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从上述因素中探寻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具有的共性特征,并让这些共性特征与所分析的历史事件发生综合作用,进而找出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分析的内容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根据试题考察的要求有所区分。

本题综合分析如下:高考历史注重考察学生对信息实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水平,要求学生使用历史方法对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实行合理的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对信息实行准确甄别、加工的过程。

综合分析有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理解材料和问题的主旨、准确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符合考试大纲考察学生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地理解历史的水平要求。

第三步:术语做答。

术语整合是指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用历史学科的专业语言对前两个步骤所得出信息实行分类、整合、并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实行做答的过程。

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协助学生养成基本的历史思维水平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就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来说,其设问指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历史特点)、“为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怎么样”(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评价)。

据此,本题拟定答案如下:1.(1)差异:雍正时期政府强化矿产管理,严禁地方私自开矿;19世纪70年代允许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发展矿业。

(2)原因:雍正时期国力强盛,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70年代受国内阶级矛盾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中国国力衰弱,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统治者带来不小冲击在一定水准上改变了通知方式的理解;满足本国洋务运动的需要,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2.(1)特点:国家重视矿产资源开发;国家有计划地展开矿产资源普查;国家尤其重视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

(2)意义:有利于促动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有助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描述和阐释事物是高考历史水平考察的又一重要方向,它要求学生使用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历史语言准确解释历史事物。

因而,用历史学科的相关术语实行规范做答,是考生参加历史高考的必备技能。

用术语做答不但能避免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答题语言的口语化和方言化,而且还能精炼答题语言。

规范做答的要求不但体现在语言表述的术语化上,还表现在答题过程的语言逻辑性和条理化上。

附:参考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严禁地方开矿,政府严加控制矿产;19世纪70年代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

原因:受西方生产方式的影响,展开洋务运动的需要,对维护统治的方式理解有所变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特点:优先实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有计划地展开矿业普查和勘探工作,重视对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

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支持。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试卷,“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考察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以更全面、灵活、深刻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使用水平。

”[2]历史学科不但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准,还注重考查学生通过三年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所具备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更注重考查学生在使用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体现的学科思维。

实践证明以“定向阅读、综合分析、术语做答”为核心的三步法指向明确、过程清晰、操作简单,是解答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题的一种普适性方法,在备考复习中引导学生掌握并熟练使用此法能较快地提升学生第40题的得分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1]黄牧航:《十年新课程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的回顾与分析(下)》,《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2]高嵩:《重视思维品质平实中见新意——2012年安徽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