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

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81-06 收稿日期 2023-08-21摘 要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

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地块循环等形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和特征。

发掘贵阳城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加深对城市系统时空发展的理解,以期对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Abstract The Dashizi district is the center of Guiyang commercial district, carrying the changes in Guiyang'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venue space. Using the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for refere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of Guiyang's Dashizi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maps of different stages, the street system, building functions, building bases, building heights, plot circulation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are analyzed, so as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urban renewal.Keywords Urban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patial pattern, Central urban area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orm Process:A Case Study of the Dashizi District in Guiyang黄 蕊 | Huang Rui 张建涛 | Zhang Jiantao贵阳市“大十字”地块(简称“大十字”地块)作为贵阳市老城区的发展起源,承载了贵阳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记忆,是贵阳市历史发展的地区缩影,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贵州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分形特征研究
t e s u t r s n t p r c ,a d t e s a e i mal h r s si o g wa o g o k e a e w t h h t c u e i o e f t n h c l s s l r e ,t e e i t l a l n y t o t e p p c i t e l h d v l p n f mo e n u b n e o o ,p it u h e s n o a k a d d v lp n f t e ta s o t e e o me t o d r r a c n my o ns o t t e r a o f b c w r e e o me t o h r n p r
王 才 冈 乙4 ( 湖北 文理学 院 管理 学 院 ; 湖北 襄 阳 4 15 ) 4 0 3
摘 要 : 定 性描 述 责 ' 城 市 体 系空 间 结 构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用 分 形 理 论 对 贵 州 城 市 体 系空 间 结 构进 行 了定 量 研 究 。 在 k l ' l 运
结 果表 明 贵 州各 城 市在 空 间 分布 上 有 分 形 特 点 , 本呈 分 散 分 布 。 市之 间运 输 网络 通 达 能 力较 低 , 构还 不 完善 且 规 模 基 城 结 小, 与现 代 城 市 经 济发 展 的要 求 差 距 较 大 , 指 出 了贵 州 交 通运 输 网发 展 滞 后 的 原 因和 优化 空 间结 构 的 思路 。 并
W ANG Li g n —ag
(c o l f n gm n, u e U i r t o r n ce c ; iny n 4 0 3 C ia S h o o ae e tH b i nv s y f t a dS i e X a ga g4 1 5 , hn ) Ma e i A s n

教学设计2: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教学设计2: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利用资料,总结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

2.结合实例说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3.结合案例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地区产业结构。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绘制产业结构的饼状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及成因。

2.某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成因。

3. 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与变化的原因分析教学过程【老师】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思考: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地区的产业结构(板书)【老师】什么是地区的产业结构呢?比如有的地区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有的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都是体现了地区的产业结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概括总结: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以工业或者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地区产业结构还会体现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思考下面的地区产业结构以哪种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又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第一幅图片非洲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二幅图,新加坡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经济较为发达。

【合作探究1】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比例,思考以下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03贵阳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贵阳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引发了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面对城市空间容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建设地下空间是贵阳市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城市集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标志,贵阳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呈现出大规模、多层次、多类别的趋势,但由于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起步较晚,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地下空间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效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本文在分析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程、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科学引导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一、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程(一)人防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以前)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贵州省人防办资料显示,早在1937年,贵阳就修建了第一条防空壕。

解放后,在大范围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的背景下,贵阳人防工程逐步发展,先后修建了大量的防空洞。

这一阶段的防空壕、防空洞等,仅作为一种建设工程用以躲避战乱,属于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萌芽阶段。

(二)平战结合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1978年,党中央提出了人防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

为适应城市的全面发展,贵阳市的人防建设随之转入平战结合阶段,被利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开发类型涉及地下人行通道、地下排水管道等。

这一时期的地下空间利用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人防工程的平时利用率大大提升。

(三)高效复合阶段(21世纪以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停车困难、用地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贵阳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随着现代挖掘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水平的提高,贵阳市在原有人防工程的基础上,在城市重点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出现了地下综合体、地下车库、地下隧道、地下综合管廊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随着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贵阳进入“地铁时代”,极大地带动了站点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时也昭示着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迈入高效复合发展阶段。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现象的分析及对策随着贵阳市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2002 年贵阳市高层建筑数量不足380 栋,而贵阳市现有高层建筑929 栋(投入使用705栋,在建224 栋),其中超高层建筑12 栋,一类高层建筑330 栋,二类高层建筑587 栋,随之而来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笔者通过多年连续不断的火灾隐患整改工作逐渐剖析出贵阳市高层建筑火灾防控的一些特点,并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1 贵阳市高层建筑多产权、乱改建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1.1 贵阳市经济欠发达,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旧城改造难度较大贵阳现在市内仍有不少区域为老旧房区,房屋建筑结构耐火等级较低,火灾荷载较大,缺少防火间距,居民用电乱拉乱搭现象严重,区域内街道狭窄,且常常因拆迁等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建高层建筑相距较近,片区内混乱的居住条件且居住人员普遍缺乏防火意识,一旦过失引起火灾往往火烧连营,蔓延迅速,并较快威胁到周围的高层建筑,且妨碍了消防车的通行,限制了灭火战斗的展开。

1.2 多数高层建筑产权所属复杂,出租区域复杂,缺乏统一的物业管理除宾馆、饭店、单位自用办公楼、有物管统一管理的住宅小区等业主明确、现有管理单位明确的建筑外,大多数高层建筑由于产权所属复杂,出租区域复杂、使用单位多,缺乏统一的物业管理,缺乏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即使刚刚验收合格不久的高层建筑在防火监督检查中也普遍存在停用自动消防设施,消防给水管网缺水,电力设施陈旧老化,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损坏故障,疏散通道及消防车通道被占用或堵塞等重大火灾隐患。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大楼属于多业主建筑,有的一幢大楼有上百个业主,而且几经租售转让,物业部门连业主是谁都不知道,消防部门下发的隐患整改书无法送达。

虽然2008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8 条明确规定了对于有两个以上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建筑物,各产权单位及使用单位应确定负责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消防设施进行统一管理;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对受委托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但现状中大多数无法落实到位,特别是一些“房龄”长的建筑,由于没有公共维修基金,消防隐患整改无法进行。

2005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阳市统计局2006年3月10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时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十五”预期目标顺利完成,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

人均GDP达到1493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1851美元。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超出“十五”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高于“九五”年均增幅1.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9.0:48.8:42.2变化为2005年的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9%。

2005年各类价格比上年变动幅度“十五”期间,我市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幅度不大,波动控制在预期调控目标之内。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60.59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53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有1746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456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5%。

二、农业农业生产取得丰收,种植结构得到优化。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规划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规划这份规划是对贵阳市在2007-2020年这一时间段的一个规划。

一、规划理念对一个城市进行规划,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规划理念,理念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性质而提出的,贵阳市规划的理念可分为以下几点:(1)生态规划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公平满足现代与后代的发展需要,建设生态贵阳。

(2)人本规划理念: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精神的培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贵阳。

(3)特色规划理念: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建设宜游贵阳。

(4)统筹规划理念: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整体效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建设宜居贵阳。

(5)经济规划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投资创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宜业贵阳。

二、规划重点规划是有范围的,因此要找出规划的重点,这样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贵阳市规划的重点如下:(1)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模,突出生态文明城市定位。

(2)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保障生态文明城市的区域整体发展。

(3)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产业和人口分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空间布局。

(4)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城市文化,发扬鲜明的生态文明城市精神。

(5)强化空间管制内容,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构筑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框架。

(6)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系统,提高生态文明城市整体服务水平。

(7)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生态文明城市高效运转。

(8)调整城市住房供应体系和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居住质量。

(9)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安全度。

三、规划的范围和期限规划的范围和期限是必不可少的:市域范围:为贵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含市辖六区(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县、开阳县、息烽县),总面积为8034平方公里。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一、基本概况贵阳简称筑,位于贵州省中部,东与龙里、瓮安县接壤;南靠惠水、长顺县;西接平坝、织金县;北邻黔西、金沙、遵义市。

1996年1月实行市带县体制,现辖六区一市三县,市域面积由2403kM2增加到8034kM2,现状总人口321.5万人。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贵阳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到2010年,把贵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文明、城市布局合理、环境与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的现代化城市,力争城市经济社会和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

三、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原贵阳市区2403kM2的所有行政区域以及红枫湖镇、百花湖乡、修文城关镇、扎佐镇行政区域,总面积3121KM2。

城区规划范围:东起龙洞堡,西至观山,南起桐木岭,东北至洛湾,西北至麦架,包括中心区和小河(含中曹甘荫塘)、龙洞堡、二戈寨、三桥马王庙及外围白云、金阳、新添、花溪九片区组成,面积494.6KM2。

四、城市规模1、市城:2005年:总人口为36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0.5万人;2010年: 总人口为38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24万人。

2、城区:2005年:总人口为154.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43万人;2010年:总人口17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l60万人。

五、城镇体系市域范围内,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以城区为核心,“一纵二横三环”市域交通网络为骨架,沿贵黄、贵遵高等级公路的城镇密集带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走廊,形成“┫”形的轴线城镇群空间地域结构。

到2010年形成心城市(贵阳地区)——卫星城(清镇、扎佐、修文)——县城及中心镇(息烽、开阳、占街等7座城镇)——一般镇(龙岗、东风等28座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当、功能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六、城市化目标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测贵阳市域城市化水平,即通过对某地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的预测,求出未来某一年份的城市化水平。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梁玉磊【摘要】贵州省地处西南,由于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城镇化的推进比较缓慢,本文通过梳理对贵州省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贵州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7(016)018【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城镇化;人口结构;区域发展【作者】梁玉磊【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高原山地居多,在贵州省内没有平原,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平地很少,受到这种局限性,贵州省在实现城镇化布局方面较其他省份更为艰难,其城镇化率明显偏低,2015年贵州省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其他省市弱,其城镇化率为42.01%,排名全国末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9%,较周边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省份分别低6.29、1.99、9.51、5.99个百分点。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由于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石漠化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城镇化,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

2015年,贵州省GDP全国排名第27位。

人均GDP为3,020美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二。

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59元/人,而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80元/年,全国排名28位;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2元,而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87元,全国排名28位。

这两项指标反映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贵州省工业化显著滞后于城镇化。

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保持着步调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则工业化水平越高。

2014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为40.0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贵阳市,全省9个市(州),其他的市人口都不足200万;工业化水平为33.895%,全国其他城市中,城镇化水平和贵州省相当的只有新疆地区,而贵州省工业化水平比新疆还低;而与全国其他城市工业化水平和贵州省水平相当的云南、甘肃等地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与之持平。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

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

贵阳的变化与发展

贵阳的变化与发展



贵阳旅游已是淡季不淡。据统计, 目前到贵阳的旅游者平均停留2.01 天,人均花费2310.35元。 旅游结构的改变还带来了旅行社经 营功能的转变。据统计,在贵阳的 80多家旅行社中,负责接待的地 接社已超过组团社数量,一改往日 组团占优势的格局

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公园南接 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 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距市 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 合性城市公园之一。黔灵山自古以来就是贵阳市著名的旅 游和朝拜圣地,它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 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苗家少女全身的银饰,重的可 达8-10公斤,在她们眼里,银饰不仅是可避邪的神物,更可 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 绉绣、散绣、堆 绣是苗族服饰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 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指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 而成。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 衣”,盛装花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各种形 状的银片和银泡等装饰,因此人们称之为“银衣”。这种绣饰 精美的银衣在我国民族服饰中是最为精美的。 苗族姑娘大都 佩戴着錾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纹样的银锁, 这些银锁有 "长命锁"、"银压领"等名称,意在祈求平安吉祥。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 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他们常 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 物
民还河低 则多 族把中沉 单, 舞它,, 管小是 中融苗亦 、的一 ,于族可 双不种 芦舞人清 管及古 笙蹈民脆 ,一老 舞、不高 最尺的 也音仅亢 常,竹 甚乐把。 用管木 为中芦在 的的制 流、笙苗 是数簧 行水作族 目管 。、为文 管多乐 布本化,的器 依民发其有, 、族展音 大 瑶的的调管的 、代历可,有 彝表史雄少一 等物长浑 丈 , 6 10

贵州省地区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的结构分析

贵州省地区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的结构分析

的相对差异在缩小 , 而同时绝对差异却在扩大 。这 ’
样, 很有必要采用离差系数 、 变异系数 、hi系数和基尼 Te l 系数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为此, 文章选取基尼 系数和 T e 系数来测度贵州省地区经济差异。 hi l
势; 占 G P的份额较少, 其 D 同样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对 地区间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一直最小 , 并且快速下降。
展水平一样 。地 区差异的大小及其变动趋势往往受 所采用的衡量方法的影响。由于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原有
水平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即地区间人均收入
51 元) 导致基尼系数快速缩小。因此 , 57 , 贵州省地区经
济差异的变动规律表现为 : 没有持续的扩大或缩小趋势,
而是在一较高的差异水平附近波动 , 地区差异比较大。 各产业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既受其 自身分项基尼 系数大小 的影 响, 又与该 产业产值 占 G P份额有 关。 D 19 19 93~ 94年, 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很小, 且呈现下降趋
19 ~ 05 , 93 20 年 第二产业的基尼 系数有所下降, 但
2 地 区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的产业分解
21 地区经济差异的产业构成 . 基尼系数是衡量地区 经济差异的常用指标之一, 目前国内学术界通常采用的
收稿 日期 :08一o 2 20 4— 2
是其地区差异一直是最大的, 其产值份额也一直最高 , 因
20 年在 0 30~ .2 间 变 动 。19 05 .1 03o之 95年 至 19 96年
1 研 究方 法
文章以地级行政区作为研究的基本 区域单元 。贵 州省共有 9 个地级行政区, 即4个地级市、 自治州、 3个 2 个地区。选择人均 G P作为测度地区经济差异的变量 D

浅谈贵阳市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

浅谈贵阳市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

浅议贵阳市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冉无吾,王理摘要:贵阳市作为西部地区特大城市之一,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其城市发展也将步入新的轨道。

但由于其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发展难以摆脱追求GDP增长的窠臼。

本文试图从交通和产业等方面探索贵阳市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高效的交通、健全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住环境和合理的产业定位是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交通贵阳生态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总额获得了年均19%的高速增长,出口总额由64亿美元增至12000亿美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约4平方米增至25平方米;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4%(1980-2004)、城镇化率由18%增至46.6%,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1]。

在浩浩荡荡的30年建设大潮中,东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镇群率先崛起,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并逐步形成了东西部城市巨大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扩张和无序蔓延,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随着全球进入工业4.0时代以及物联网经济的繁荣,中国的人口和土地红利逐渐减少,在这种内外困境交织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西部地区的发展既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短板,同时也是未来释放国内内需、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

一方面,由于西部起点低、基础差、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弱,导致地区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西部资源丰富,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前景广阔,目前西部地区一些特大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网络中心并深度参与国际劳动分工。

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贵阳市的发展也应该进入新的轨道。

贵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然而其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在总体城市建设上,基础设施和城乡空间品质都有待改善,城乡差距和社会公平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在参与中国近几年的建设浪潮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贵阳房地产市行情况

贵阳房地产市行情况

贵阳市2005年1—12月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贵阳市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结合贵阳市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宏观调控决策的具体措施,加强规划调控,着力改善商品房供应结构,禁止期房转售,实行了商品房网上登记备案和实名制购房,制定了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标准,加强税收征管。

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一些调控效果开始显现,从贵阳市1-12月份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步减缓,商品房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存量房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房地产信贷得到适度控制,房地产市场总体上保持良性发展态势。

一、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情况(一)土地出让面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我市对土地供应也相应进行了调控,适度控制了土地供应,土地供应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减少,使近两年来土地供应过量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05年1-12月,全市土地出让面积101.5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0.6%,其中住宅面积40.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0.6%;商业营业房面积20.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7%;办公房面积0.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3%;用于其它开发的土地面积39.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

图1:贵阳市2005年1-12月土地出让面积变化情况图2:贵阳市2005年1-12月各类型土地出让面积所占比例从各类型用地出让的比例来看,用于住宅开发的面积40.65万平方米,所占比例40%,用于商业营业房开发的面积20.73万平方米,所占比例20.4%,用于办公房开发的面积0.43万平方米,所占比例0.4%,用于其他开发的面积39.79万平方米,占39.2%。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稳定上升,投资增长幅度基本保持合理态势,投资结构趋向合理;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大;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情况良好,开发商自有资金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2005贵阳经济发展

2005贵阳经济发展

贵阳市立足于“环境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按照“十五”计划目标,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8.81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三项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7.6:50.4:42。

工业是贵阳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煤炭、化工、电力、建材、橡胶、医药、食品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按照优化发展以铝、特钢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磷、橡胶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绿色食品、卷烟为主的食品工业等现实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调整、改组、改造机械、装备制造、建材及轻纺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贵阳市完成工业技改项目100项,新产品开发300项。

工业经济呈现了多年未有的高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985元,比上年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0元,比上年增长6.7%。

随着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8.7%。

自1992年贵阳市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并设立开发区10年来,贵阳市已形成以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中药现代化四大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机械、电子、航天为主的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铝及铝加工业、建材、食品、磨料磨具、水泥、医药、钎具、新材料等为特色的省级白云经济开发区。

三个开发区发展至今,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占贵阳市GDP总额的22.32%。

2005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现发布2005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希望通过《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的发布,使全市各界更加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了解、支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贵阳市环境保护局2006年6月概述2005年,全市人民在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时的重要指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十五”预期目标顺利完成,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人均生产总值达14934元。

全市按照“两个率先”和“环境立市”,建设“生态经济市”,实施“大贵阳”的战略目标,切实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狠抓省市长环境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紧紧围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改善环境质量这两个关键环节,深化污染防治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重点开展了“南明河三年变清”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环境敏感区域及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项工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贵阳市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将由“九五”、“十五”的大气污染防治向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转移。

大气环境简况本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

常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浓度持续降低,但还没有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浓度继续保持在好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水平,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第37卷 第2期 中 国 岩 溶V o l .37 N o .2 2018年4月 CA R S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A p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r .2018韩会庆,王喆,张英佳,等.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中国岩溶,2018,37(2):185-191.D O I :10.11932/k a r s t 20180204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韩会庆1,王喆1,张英佳1,苏志华2,尹昌应1(1.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阳550003;2.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学院,贵阳550025)摘 要:基于2005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 n V E S T 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贵阳市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大幅增加,水田和旱地大幅下降,其他地类变化相对较小;水田和旱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最为突出;(2)10年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以下降为主,生境退化程度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㊁东部和西部;(3)生境退化程度热点变化以低值减少和高值减少为主;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空间变化主要分布于南部㊂退耕还林政策及快速城镇化引起的水田和旱地转化为有林地㊁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是导致该区生境退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因素㊂关键词:生境退化;土地利用;I n V E S T 模型;贵阳市中图分类号:F 301.24;X 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810(2018)02-0185-070 引 言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威胁生境质量的重要因素[1]㊂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引起物种和生态系统有效栖息地破碎和散失,进而导致生境退化[2-3]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研究,对认识区域生境质量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㊂目前,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破碎化和生境网络变化的影响[4-5],例如,吴未等[6]发现人为干扰的线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降低了苏锡常地区白鹭生境网络质量;张文广等[7]认为汶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导致野生动物适宜生境减少,适宜斑块进一步破碎化,核心区面积减少;A n t w i 等[8]认为德国卢萨蒂亚地区停产后工矿用地变化使得生境更加破碎化,斑块形状趋于线性和简单化;S c h l e u pn e r 等[9]发现草地转化为耕地降低了鸟的生境质量㊂当前研究方法集中于生境指数构建法[3]㊁生境适宜性模型[10]㊁I n V E S T 生境质量模型[11]等,其中,I n V E S T 生境质量模型是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图,通过栖息地及其胁迫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生境退化和生境质量状况[12],该模型具有参数较少㊁参数易获取㊁操作简单㊁数据处理简便等优势[13],因此它已广泛应用到世界各地生境退化和生境质量评估中[14-16]㊂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5]和单一物种生境[9],且多关注生境质量变化,鲜有关注大城市生境退化程度变化特点的㊂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境退化的重要因素,其对大城市地区生境退化的影响程度及空间格局尚不清楚,作用机理还需探明㊂近几十年,贵阳市逐渐开展退耕还林和长江㊁珠江上游防护林计划㊂同时,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快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38);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黔教合K Y 字[2017]217);贵州理工学院学术新苗培养及探索创新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89-23)第一作者简介:韩会庆(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㊂E -m a i l :h h u i q i n g2006@126.c o m ㊂通信作者:王喆(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㊂E -m a i l :29265455@q q .c o m ㊂收稿日期:2017-05-24速发展引起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这两方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生境质量[17-18]㊂然而,生态保护计划和城镇化耦合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退化程度影响如何尚不明晰㊂因此,本文以贵阳市为例,利用I n V E S T模型分析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管理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㊂1研究区概况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土地面积约8034k m2,下辖观山湖区㊁云岩区㊁南明区㊁花溪区㊁乌当区㊁白云区㊁修文县㊁息烽县㊁开阳县㊁清镇市6区3县1市㊂贵阳市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地势西南高㊁东北低;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南明河是贵阳市主要河流,流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2014年全市总人口为469.93万人,人口密度大,城市化进程较快[19]㊂2研究方法2.1数据来源及处理2005年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S P O T-5遥感影像(分辨率为2.5m)㊂影像通过预处理㊁辐射纠正和几何纠正㊁图像配准等步骤生成标准影像,采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获取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㊂然后,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旱地㊁水田㊁有林地㊁灌木林地㊁草地㊁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㊁公路用地㊁工矿用地和水域10种地类(图1)㊂图12005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F i g.1 L a n du s em a p s f o r2005a n d2015i nG u i y a n g C i t y2.2I n V E S 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I n V E S 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是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生境退化程度评价,其计算公式为:D x j=ðR r=1ðY y=1(W rðR r=1W r)r y i r x yβx S j r(1)式中:D x j为地类j中栅格x的生境质量;R为威胁因子个数;W r为威胁因子权重;Y为生态威胁因子栅格单元总数;r y为地类图层每个栅格上生态威胁因子个数;i r x y为栅格y中的威胁因子r对栅格x的影响;βx 为保护法律到达度(本研究未考虑);S j r为土地覆盖类型对各生态威胁因子的敏感度㊂该模型是基于每种威胁因子的相对影响㊁每一个生境类型对各威胁因子的相对敏感度㊁生境和威胁因子源头之间的距离以及土地的合法保护程度4个因素进行分析的[14]㊂模型运行所需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图㊁生态威胁因子图层㊁生态威胁因子属性表和土地覆盖类型对各生态威胁因子的敏感度表,其中土地利用图主要是利用2005㊁2015年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威胁因子图层主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681中国岩溶2018年态环境具有威胁的旱地㊁水田㊁城镇用地㊁农村居民点㊁公路用地和工矿用地(即人为地类),威胁因子属性表与敏感度表主要参考相关案例[20-22]以及专家打分获得(表1,表2)㊂表1 贵阳市威胁因子属性表T a b l e 1 P r o p e r t y o f t h r e a t f a c t o r s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威胁地类旱地水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公路用地工矿用地最大影响距离/k m0.50.510325权重0.50.5110.70.7表2 贵阳市土地覆盖类型对各威胁因子的敏感度T a b l e 2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h r e a t f a c t o r s i n r e s p o n s e t o l a n du s e t y p e s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地类旱地水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公路用地工矿用地自然属性旱地0.00.80.60.40.50.30.0水田0.80.00.80.60.50.30.0有林地0.40.20.20.10.30.51.0灌木林地0.80.20.40.20.30.51.0草地0.40.20.40.20.30.51.0城镇用地0.00.00.00.00.80.00.0农村居民点0.00.00.00.00.60.00.0公路用地0.00.00.80.40.00.00.0工矿用地0.00.00.00.00.20.00.0水域0.10.10.10.00.00.01.02.3 热点分析利用A r c G I S 软件中的空间相关分析法进行生境退化程度的热点分析,其中空间统计工具中的G *i系数是一种基于距离权矩阵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能探测出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23-24]㊂G *i 是由G e t i s 和O r d [25]提出,其计算公式为:G *i=ðnjW i j xjðnj xj(2) 然后利用Z 值来检验G*i的统计意义,通过对G *i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Z (G *i),其计算公式为:Z (G *i)=G *i -E (G *i )V A R (G *i )=ðjW i j x i j -W i x -s n s 1i -W 2in -1(3)式中:x j 为空间单元的属性值;W i j 为距离权重;x i j 为变量x 在空间位置i 与j 之间的属性值;W i 为所有距离权之和;x -为研究区内所有斑块属性的平均值;n 为样本个数,其中:s 1i =ðj(W i j )2,i =j (4)x -=ðj x j /n(5) 当Z (G *i )>0表示要素i 被数量大的观测值所包围;当Z (G *i )<0表示要素i 被数量小的观测值所包围㊂本研究规定Z (G *i )>1时,该区为高值聚集区,Z (G *i )<-1时,该区为低值聚集区㊂2.4 生境退化程度变化分析及分级标准利用A r c G I S 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将2期生境退化程度图进行相减处理,得到2005-2015年生境退化程度空间变化图㊂根据生境退化程度变化数据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大幅增加(D >0.1)㊁小幅增加(0<D <0.05)㊁无变化(=0)㊁小幅下降(-0.05<D <0)和大幅下降(D <-0.1)㊂3 结果与分析3.1 土地利用变化2005-2015年间,有林地㊁草地㊁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㊁公路用地和工矿用地面积增加,而水田㊁旱地㊁灌木林地和水域面积降低㊂从变化量看,旱地㊁有林地㊁城镇建设用地㊁水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突出,而灌木林地㊁草地㊁公路用地㊁工矿用地和水域781 第37卷 第2期 韩会庆等: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面积变化相对较小㊂从变化率看,城镇建设用地㊁工矿用地㊁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变化率大,旱地㊁水田㊁有林地㊁公路用地面积的变化率相对较小,而灌木林地㊁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率无变化(表3)㊂表32005-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T a b l e3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f r o m2005t o2015地类旱地水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公路用地工矿用地水域2005年2488687949719164621678642962676993282558102912186 2015年213901709442143232167634391119046159212735195612129变化量/h a-34967-855322677-23949122776593177927-57变化率/%-14.05-10.7611.83-0.012.21181.3770.686.9290.09-0.47旱地㊁水田㊁有林地㊁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转化最为突出,其中,旱地转有林地的面积最大(22682h a),旱地和水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6655h a和5438h a)以及旱地和水田转为农村居民点数量较大(3543h a和2711h a),其他地类之间的转化相对较小(表4)㊂表42005-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h a)T a b l e4 T r a n s i t i o nm a t r i xo f l a n du s e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f r o m2005t o2015地类旱地水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公路用地工矿用地水域旱地213898322682178128166553543805453水田37094150054382711823161有林地0019162101024000灌木林地00142165851139198020草地0000426282021221000城镇用地0000064122750820农村居民点0000016491470170公路用地0000003255500工矿用地00000102309960水域00100265400121053.2生境退化程度时空变化10年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以下降为主,下降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3.01%,而增加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7.60%㊂除无变化外,生境退化程度变化中小幅下降比例最高(21.19%)(表5)㊂表5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数量变化T a b l e5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v a r i a t i o no f 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变化类型大幅增加小幅增加无变化小幅下降大幅下降数量/h a4077510197548185017187514725比例/%5.0312.5759.4021.191.82从空间上看,南部城镇周边是生境退化程度增加的集中分布区,而其他地区(北部㊁东部和西部)生境退化程度空间变化较为分散,主要以生境退化程度下降为主(图2)㊂881中国岩溶2018年图2 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空间格局变化F i g .2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 c h a n g e o f 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3.3 生境退化程度热点时空变化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的低值和高值变化区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01%和6.84%,其中,低值减少区和高值减少区相对较大(4.06%和3.84%),而低值增加区和高值增加区相对较小(2.95%和3.00%)(表6)㊂从空间上看,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的高值增加区集中于南部,低值增加区㊁高值减少区和低值减少区集中于北部㊁东部和西部(图3)㊂表6 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热点数量变化T a b l e 6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v a r i a t i o no f 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h o t -s p o t s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变化类型低值增加区低值减少区无变化高值增加区高值减少区数量/h a23950329506987752437531150比例/%2.954.0686.143.003.84图3 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空间格局变化F i g .3 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 c h a n g e o f 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h o t -s p o t s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4 结论与讨论4.1 结 论2005-2015年间,贵阳市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㊁有林地㊁水田和旱地面积变化突出,其中城镇建设用地㊁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面积呈快速增加趋势,水田和旱地面积呈快速下降趋势,而其他地类变化较小;旱地转化为有林地面积最大,旱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以及水田转化为有林地面积较大㊂10年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以下降为主,生境退化程度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南部,生境退化程度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㊁东部和西部;生境退化981 第37卷 第2期 韩会庆等: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热点的低值减少区和高值减少区面积较为突出;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空间变化集中于南部城镇附近㊂4.2讨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退化程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水田㊁旱地㊁城镇用地㊁农村居民点㊁公路用地和工矿用地等威胁地类的增加(或减少)对生境退化程度具有正向(或负向)作用,而有林地㊁灌木林地㊁草地㊁水域等自然地类的增加(或减少)对生境退化程度具有负向(或正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水田和旱地作为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威胁地类,其面积减少对自然植被(如有林地㊁灌木林地)的扰动减弱,同时,研究区有林地㊁草地等自然植被整体呈增加趋势,这导致区域整体上生境退化程度呈下降趋势;在贵阳市北部㊁东部和西部地区,受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大量旱地和水田转化为有林地,森林覆盖的增加,减少了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这些地区生境退化程度下降;(2)建设用地是研究区面积增加较快的威胁地类,加之其对自然植被的威胁距离较大且权重较大(威胁强度较大),进而深刻影响该区生境退化程度;在贵阳市南部地区,在快速城镇化驱动下大量水田和旱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这增强了南部地区的人类活动干扰,加之城镇用地对自然植被威胁较大,进而导致研究区南部生境退化程度增加;(3)贵阳市南部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的高值增加区与城镇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有关;南部地区城镇用地扩张使该区生境退化程度加剧,进而导致生境退化程度热点高值区面积扩大㊂因此,今后应关注南部城镇附近生境问题,控制城镇的快速扩展,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㊂此外,贵阳市周边地区农村居民点扩张导致周边地区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的低值增加区有所增加㊂值得注意的是,贵阳市北部㊁西部和东部地区的高值减少区和低值减少区与退耕还林还草驱动下水田㊁旱地减少以及有林地㊁草地等自然植被增加有关㊂参考文献[1] M i l l e n n i u m E c o s y s t e m A s s e s s m e n t(MA).E c o s y s t e m s a n dh u-m a nw e l l-b e i n g: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s e r i e s[M].W a s h i n g t o n,D C:I s l a n dP r e s s,2005.[2]赵国松,刘纪远,匡文慧,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J].地理学报,2014,69(11): 1640-1650.[3]冯泽深,顾岚,陈琼,等.河溪生境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39-43.[4]吴建国,吕佳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3):1276-1281.[5]包玉斌,刘康,李婷,等.基于I n V E S T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的影响:以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 2015,32(3):622-629.[6]吴未,张敏,许丽萍,等.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分析:以苏锡常地区白鹭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14):1-13. [7]张文广,胡远满,胡锦矗,等.四川省汶川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野生动物生境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85-1989.[8] A n t w i EK,K r a w c z y n s k i R,W i e g l e bG.D e t e c t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o fd i s t u r b a n ce o nh a b i t a t d i v e r s i t y a n d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 e i n a p o s t-m i n i n g a r e a u s i n g G I S[J].L a n d s c a p e 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2008, 87(1):22-32.[9] S c h l e u p n e rC,L i n kP M.P o t e n t i a l i m p a c t so n i m p o r t a n tb i r dh a b i t a t s i nE i d e r s t e d t(S c h l e s w i g-H o l s t e i n)c a u s e d b y a g r i c u l t u r-a l l a n du s ec h a n g e s[J].A p p l i e dG e o g r a p h y,2008,28(4):237-247.[10]王志强,傅建春,全斌,等.扎龙湿地丹顶鹤繁殖生境质量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871-2875. [11]吴健生,张理卿,彭建,等.深圳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源地综合识别[J].生态学报,2013,33(13):4125-4133.[12]S h a r p R,C h a p l i n-K r a m e rR,W o o dS,e t a l.I n V E S Tt i p U s-e r sG u i d e[Z].T h eN a t u r a l C a p i t a l P r o j e c t,S t a nf o r d,2014.[13]白杨,郑华,庄长伟,等.白洋淀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调控[J].生态学报,2013,33(3):711-717.[14] P o l a s k y S,N e l s o nE,P e n n i n g t o nD,e t a l.T h e i m p a c t o f l a n d-u s ec h a n g eo n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s,b i o d i v e r s i t y a n dr e t u r n s t o l a n d o w n e r s:Ac a s e s t u d y i n t h e S t a t e o fM i n n e s o t a[J].E n v i-r o n m e n t a l a n dR e s o u r c eE c o n o m i c s,2011,48(2):219-242.[15]杨芝歌,周彬,余新晓,等.北京山区生物多样性分析与碳储量评估[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3):42-46.[16] L e h M DK,M a t l o c kM D,C u mm i n g s EC,e t a l.Q u a n t i f y i n ga n dm a p p i n g m u l t i p l e 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s c h a n g e i nW e s tA f r i c a[J].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s y s t e m s&E n v i r o n m e n t,2013,165:6-18.[17] L i uY,H u a n g XJ,Y a n g H,e t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so fl a n d-u s e/c o v e rc h a n g ec a u s e db y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p o l i c i e si nS o u t h w e s tC h i n a K a r s ta r e a:A c a s es t u d y o fG u i y a n g[J].H a b i t a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14,44:339-348.[18]杜鹏飞,陈敏,肖劲松,等.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2): 205-210.[19]李雪冬,杨广斌,周越,等.基于3S技术的岩溶地区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岩溶,2016,35(3):340-348. [20]刘志伟.基于I n V E S T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生态响应分析: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4. [21] B h a g a b a t iNK,R i c k e t t sT,S u l i s t y a w a nTBS,e t a l.E c o s y s-t e ms e r v i c e s r e i n f o r c eS u m a t r a n t i g e r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i n l a n du s ep l a n s[J].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14,169(387):147-156.[22]吴健生,冯喆,高阳,等.基于D L S模型的城市土地政策生态效应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学报,2014,69(11):1673-1682.[23]徐佩,王玉宽,杨金凤,等.汶川地震灾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091中国岩溶2018年分析[J ].生态学报,2013,33(3):718-725.[24] 王瑞,安裕伦,王培彬,等.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52-157.[25] G e t i sA ,O r d JK.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s p a t i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b y us eo f d i s t a n c e s t a t i s t i c s [J ].G e o g r a p h i c a lA n a l ys i s ,1992,24(3):189-206.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i n r e s p o n s e t o l a n du s e c h a n ge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fr o m2005t o 2015H A N H u i q i n g 1,WA N GZ h e 1,Z H A N G Y i n g j i a 1,S UZ h i h u a 2,Y I N C h a n g y i n g1(1.C o l l e g e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 ,G u i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50003,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S c i e n c e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5002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G u i y a n g C i t y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e n t r a l c i t y i n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 .I t i s l o c a t e d i n a t y p i c a l k a r s t e c o l o g -i c a l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r e g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l a n du s e o f t h e c i t y h a s b e e n r e s h a p e db y a s e r i e s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a n d r a p i d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h a s h e a v i l y i n f l u e n c e do nh a b i t a t q u a l i t y .I no r -d e r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s u c hi n f l u e n c ea n da s s o c i a t e d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nt h eu r b a nh a b i t a t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i n b o t hk a r s t i c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l y v u l n e r a b l e r e g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a t t e m p t s t o a n a l y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b e t w e e n 2005a n d 2015i n t h e c i t y ,b a s e d o n t h e l a n du s e d a t a ,b y u s i n g I n t e g r a t e dV a l u a t i o no f 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s a n dT r a d e -o f f s (I n V E S T )m o d e l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1)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a n d f o r e s t l a n dh a v eas h a r p i n c r e a s e t r e n d ,w h i l e p a d d y f i e l da n dd r y l a n dh a v ea no b v i o u sd e -c r e a s e t r e nd f r o m2005t o 2015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T he o t h e r l a n d u s e t y p e s h a v e l i t t l e c h a n ge i n t h i s d e c a d e .I t i s p r o m i n e n t t h a t n u m e r o u s d r y l a n d s h a v e b e e n c o n v e r t e d t of o r e s t l a n d ,l a n d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a sw e l l a s p a d d y f i e l d c o n v e r t e d t o f o r e s t l a n d .(2)D u r i ng th e p a s t t e n y e a r s ,t h eh a b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g e n e r a l l y h a s a 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o v e r t h e c i t y ,w h i c h i s d o m i n a t e db y s l i gh t d e c r e a s e .T h e r i s e o f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m a i n l y o c c u r s i n t h e s o u t ha r e a ,w h i l e t h ed e c r e a s e so f t h ed e gr e e a r e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n o r t h ,e a s t a n dw e s t o f t h e c i t y .(3)D e c r e a s e s o f h i g hv a l u e a n d l o wv a l u e a r em a i n t y p e s i n c h a n g e o f 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h o t -s p o t s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g i o no f h i g hv a l u e i sm a i n l y s i t u a t e d i n s o u t h p a r t o fG u i y a n g ,w h i l e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g i o no f l o wv a l u e a n dd e c r e a s i n g r e g i o n s o f h i g hv a l u e a n d l o wv a l u e a r e m a i n l y i nn o r t h ,e a s ta n d w e s t p a r t so fG u i y a n g C i t y .A r e ac h a n g eo f t h r e a t l a n du s et y p e s (e .g .p a d d yf i e l d ,d r y l a n d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r o a d ,i n d u s t r i a l a n dm i n i ng l a n d )e x e r t s a p o s i t i v e i m p a c t o nh a b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w h i l ea r e ac h a n g eo fn a t u r a l l a n du s e t y p e s (e .g.f o r e s t l a n d ,s h r u b ,g r a s s l a n d ,w a t e r )h a s a n e g a t i v e i m p a c t o n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 d e g r e e .T h e c o n v e r s i o n s f r o m p a d d yf i e l d a n d d r y l a n d t o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a n d f o r e s t l a n dd u e t oG r e e n f o rG r a i nP r o j e c t a n d r a p i d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r em a i n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c h a ng e o fh a b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i nG u i y a n g C i t y.K e y wo r d s h a b i t a t d e g r a d a t i o nd e g r e e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I n V E S T m o d e l ,G u i y a n g C i t y (编辑 黄晨晖)191 第37卷 第2期 韩会庆等: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基于生态资源特征的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基于生态资源特征的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第47卷第4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 47 No.4 2015年8月J.Xi'an Univ. of Arch.& 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Aug. 2015收稿日期:2014-10-08 修改稿日期:2015-08-07-29作者简介:吴淼(1983-),男,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及城市规划方向的研究.E-mail:21913433@图1 生态资源分布示意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DOI :10.15986/j.1006-7930.2015.04.021基于生态资源特征的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吴 淼1,2,楚雅静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5;2.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82)摘要:贵阳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是其城市发展显著优势之一,如何凭借资源特征,打造人城乐居的城市环境,是贵阳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山体、水体、林带资源的现状情况进行分级评定,对生态资源与城市空间发展关系进行总结,从图底关系、场所——文脉、城市活力等理论出发,提出以下策略:(1)针对生态资源的分级,提出分级分类空间控制方式,在保护生态资源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2)尊重生态资源的形态、分布、功能,打造“山、水、林、城”相融的空间体系;(3)对临山、滨水、绿地周边重要城市节点提出具体控制措施,最终实现“山城绿映,水城交融”的贵阳城市空间形象。

关键词:生态资源;评价体系;空间整合;控制策略;控制要素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930(2015)04-0581-6Research of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ofcentral Guiyang CityWU Miao 1,2, CHU Yajing 2(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 ′an 710055, China ;2. Xi ′an City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Xi ′an 710082,China )Abstract: Guiyang’s unique ecological resources are the prominent advantage for its urban development.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that Guiyang urban construction is confronted with is how to a create city-people harmonious space image according to its special features. This thesis aims at summar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through grading assessment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untain, water and forest resources in Guiyang.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relation, location-culture, city vigor theories, etc,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will be put forward in this thesis:(1)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this thesis proposes a classified space control method which facilitates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integrity;(2) Taking account of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to create a mountain-water-forest-city integrated dimensional system;(3) Specific control measures on such important urban nodes as the mountain vicinity, waterfront and greenbelt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is thesis ,So as to fulful the aim of mountain adding green to the city and the city thrives in harmony with water.Key words: ecological resources ;evaluation system ;spatial integration ;control strategy; control element贵阳得天独厚的山体、水体、森林等生态资源占贵阳市中心城区面积的65 %以上,使贵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图1所示.但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生态环境进行蚕食,生态资源惨遭破坏,成片的同质空间和相似的楼群使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被侵蚀,贵阳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贵阳市政府对贵阳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2011年,贵阳市规划局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总体目标,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坚持低碳、绿色、生态,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因此,研究贵阳生态资源本质,整合贵阳城市空间,成为贵阳城市设计的研究基础和必备环节.1贵阳生态资源特征1.1山体打造城市骨架582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 47卷一级山体实景照片二级山体实景照片 三级山体实景照片图2 山体实景示意Fig.2 The schematic of the mountain 贵阳自古以来就有“地无三尺平”的戏称.“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是贵阳主要城市特色之一,市域范围内85 %用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景观格局.南岳山脉、黔灵山脉、百花山脉是支撑贵阳发展的三大山脉.整个城市就在群山包裹之中扩张,城市建设边界与三大山脉边界相融合,山体成为了城市的绿色背景和屏障,山脉走向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贵阳现状山体资源可遵循生态完整性、植被覆盖率、景观连续性、山体形态、山体分布区域、山体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划分为一级山体、二级山体和三级山体三种类型,划分标准详见表1,各级山体实景形象如图2所示.表1 山体等级划分标准Tab.1 The standard of the mountain level classification 1.2水体贯通城市命脉贵阳市中心城区水系发达,南明河、鱼梁河、花溪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现存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等众多大型人工湖泊.其中,南明河是城市的母亲河,东西向蜿蜒发展,若干细小支流贯穿整个城市,是城市结构中的动脉和神经,承载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孕育了城市的生命,是城市中市民共有的骄傲.同时,伴随城市南北向扩张,花溪、市西河、贯城河、鱼梁河等河流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内,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贵阳现状水体资源可遵循水质等级、滨河植被类型、岸线类型、河流宽度、岸线可达性五个评价因子,划分为“水源地、一级河道、二级河道、三级河道”四个级别,划分标准详见表2,各级水体实景形象如图3所示.评价因子 一级山体 二级山体 三级山体生态景观属性生态 完整 性 生态完整,动植物多样性发展生态完整性遭到损坏,但仍具有一定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难以进行生态修复植被覆盖率 90 %以上 65%~90% 65%以下 景观连续性 较高 一般 较差 山体 形态 片状山体 片状山体 片状山体或点状山头 城市属性分布 区域 城市外围区域或城市内部大型生态景区 城市建设边缘区,城市目前沿山脚蚕食发展 城市建设密集区 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发展尊重山体资源,以保护为主保护并恢复其生态格局,限制进一步开发建设强调景观性恢复和山体整合利用表2 水体分级标准Tab.2 The standard of the river level 评价因子 水源地 一级河道 二级河道三级河道水质级别 Ⅰ类、Ⅱ类、Ⅲ类Ⅱ类、Ⅲ类、Ⅳ类 Ⅲ类、Ⅳ类 Ⅴ类 滨河植被类型 原生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 原生态植被/人工种植 原生态植被/人工种植 原生态植被/人工种植 岸线类型 自然岸线自然式/人工岸线 自然式/人工岸线 人工岸线 河流宽度 大面积水域 较宽 宽窄不一 狭窄 岸线可达性强,需控制市民前往强强/差 差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距离城市建设区较远,以生态保护为主 景观品质与历史人文价值较高,对城市发展有纪念性意义和显著的影响现状生态环境参差不齐,但60%以上水域途经城市建设区,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将承载生态和景观双重功能水体污染严重、水位较低,在城市后期发展中以景观功能为主第4期 吴淼,等:基于生态资源特征的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583依河沿山建城 城市跨山发展 山体构成城市骨架图4 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水源地实景照片一级河道实景照片三级河道实景照片图3 水体实景示意Fig.3 The schematic of river1.3林带孕育城市内涵贵阳森林覆盖率极高,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被国内研究城市森林的学者称赞为“青山入城,林海环市,生态休闲,绿色明珠”,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目前,贵阳已建设第一环城林带并正在规划建设第二环城林带.第一环城林带位于云岩区和南明区外围,面积达90.667㎞2,二环林带规划区介于东经106°17′~107°01′,规划区总面积2 147 ㎞2,如一座巍巍绿色长城,扎根在贵阳周边,为贵阳市提供了有力的绿色屏障,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外围保险[1].但是在贵阳城镇建设和道路交通扩张中,已建林带逐渐被城市空间的无序发展切割蚕食,生态系统格局的完整性遭受破坏,天然林所占比重日趋下降.如何保护环城林带,确保城市发展与环城林带和谐共存,成为城市空间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1.4贵阳生态资源与城市发展关系贵阳早期依南明河建城,位于黔灵山脉和南岳山脉之间,山体是城市边缘的景观屏障,水体是城市外围的景观廊道.随着城市的跨越发展,城市空间与山体、水体历经了“依河沿山建城——城市跨山发展——山体构成城市骨架”三种空间模式,如图4所示,形成了现状山城之间“山环城、城抱山、山城交融”的多重渗透性关系.在这种山城关系影响下,城市生态资源既是城市的骨架,又是城市的屏障,阻挡城市进行无序的圈层扩展,赋予城市生态休闲职能.2城市空间整合理念2.1“图底关系”演变“图底关系”理论是指以建筑物、构筑物等“实体”空间为图,以广场、街道等“虚体”空间为底,将城市空间直观、简洁的反映在二维平面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借此来评价城市不同性质空间之间互相渗透、融合、分离的关系,清晰把握城市发展轴线和脉络[2].贵阳城市喀斯特地形地貌占据整个市域用地的85 %以上,生态格局在城市发展的“图底关系”中非常明晰.因此,在城市空间研究中,建议对城市“实体”与“虚体”进行调换研究,以生态格局为“图”,以城市建设为“底”,即采用“反规划”的设计手法,划定生态保护的范围,尊重自然界本身的合理存在,强调优先控制不适宜建设区,提出“低环境影响设计、有机设计、乡土设计”等设计手法.2.2“场所——文脉”挖掘判断城市空间的合理性与否,关键是评估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舒适度和场所感[3],城市中的居民成为城市的解读者,创造了城市空间的规划及其组织的意义,设计本身可看作是人类对某种理想环境的“赋形表达”.因此,在城市空间整合中,应注重对“场所——文脉”的深入挖掘,剖析城市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在物质层面上保护现存的历史街区、生态景观、物质文化遗产等,在精神层面上注重传承和延续文化资源[4].城市文化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进行空间上的重建、修复,更应是在评估之后,对其精神内涵进584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 47卷行演绎和传承,营造出视觉和文化的地域认同感[5]. 2.3城市活力塑造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6].人的活动方式和习惯是城市空间组织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这就赋予街道、广场、公园等生活节点重要任务,使其成为城市中最富活力的区域和最主要的公共场所.因此,城市空间需强调多种场所的活力性和空间组合可能性,尊重人性化尺度,给人们提供交往、生活、娱乐的平台[7].3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合3.1生态筑城 3.1.1山在上述对现状山体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城市论[8],将贵阳山体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个保护级别,具体分区范围如图5所示.通过对山体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构建城市生态骨架.一级山体和与一级山体相接的二级山体为禁建区和限建区的保护范围.禁建区内杜绝乱挖乱建等侵害山体的建设行为,尊重山体的生态完整性和景观效应,不得进行任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限建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和工业项目,建议以生态保护为目的,进行低强度、低密度的保护性开发.二级山体现状建设量较大的区域和三级山体全部区域属于适建区范围.适建区需以不破坏山体生态平衡为基础条件,制定严格的城市开发建设指标体系.在城市设计中,考虑利用山体资源打造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营造山城相融的空间格局.3.1.2水上述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现状水体资源划分四个级别,具体水系级别划分如图6所示,在城市设计中需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控制措施.图6 水体分区示意Fig.6 The schematic of the river level水源地周边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开展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保护水源地的生态性.一级河道着重提升河岸两侧的景观性与河岸的可达性,严格控制周边的开发建设,注重两岸景观休闲带和公共绿化广场的建设,使其成为吸引市民流连的亲水公园和绿色走廊.河道系统构建水上观光交通,增加水中观赏两岸城市风光的可能性.二级河道多深入城市大街小巷,适宜增加河道周边植被覆盖率,与周边景观相结合.岸线设计强调步行适宜性,使二级河道成为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三级河道现状环境较差,应着力恢复水体周边已被破坏的滨河植被,提升景观效应.禁止河流沿线工业废水排放,丰富河流沿线景观.此外,贵阳市中心城区现状部分水体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被覆盖或填埋,被迫成为地下河,河道周边环境恶劣.为完善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完整的水网系统,城区内需在充分调研现状建设情况的基础之上,贯通部分断流河流,完成河道揭盖工程. 3.1.3林打造贵阳林带体系,需构筑以青山绿水为本底,“一环”、“二环”林带为依托,风景林地为基础,图5 山体分区示意Fig.5 The schematic of the mountain level division第4期 吴淼,等:基于生态资源特征的贵阳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585图7 开敞空间系统Fig.7 The open space system干道绿化为骨架,广场、公园、河流、社区、庭院绿化以及屋顶绿地、垂直绿地为节点,乔、灌、藤、花、草配置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园林绿化生态系统.林带划分为山体林地、滨水林地、公园林地三类,对每种林带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详见表3.3.2空间营城3.2.1以山为底,构筑城市天际线贵阳城市天际线应充分考虑山体形态在城市中的视觉效应,确保城市建成区整体天际线与生态本底固有天际线相协调.城市空间设计应利用山体景观的天然优势,强化山体制高点在贵阳天际线中的视觉影响力,展现“山城相融”的韵味.重要山体周边高层建筑宜采用点式布置,控制高层建筑形态率和高层建筑之间的开口度,使城市建筑和山体天际线融为一体,城市轮廓线与山体形态相互呼应. 3.2.2以水为脉,贯通景观视线廊道水体视线廊道是贵阳景观视线廊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滨水视线廊道应在充分利用水系走向,综合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光线、城市现状建设、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等多种要素的基础上,确定其位置、宽度、观景点和景观点.滨水视线廊道第一层界面宜为错落式多层建筑,避免高层建筑阻挡滨河景观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连通.沿岸布置丰富、有层次的绿化空间,加强城市主景点与最佳观赏点的有机联系,为城市空间赋予层次感和特色感.3.2.3以林为芯,营造开敞空间系统贵阳城市建筑用地与开敞空间互相契合,形成“嵌合式”布局方式,以生态林地为核心,形成绿岛式开敞空间系统.如图7所示,自然山体开敞空间,是贵阳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的有机组成,增加城市开敞空间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使山体成为城市开敞空间的核心,城市广场构成斑块,滨水开敞空间串联核心与斑块,沿水系打造开敞空间廊道.开敞空间的设计应满足营造疏密有序的城市空间、体现城市自然特色、保持城市结构等多方面要求,使城市与自然可持续发展[9].3.3节点活城3.3.1临山区建设控制要素考虑人的视线认知距离,200 m 的是人看事物外轮廓清晰的范围,以200 m 为界限,可分为近山建设区和远山建设区两类.近山建设区界面应强化近山空间界面的连续性和建筑界面的通透性,宜使建筑的较小面宽,面向景观山体.该建设区需依据建筑与山体的距离关系,进行分层次的建筑高度控制,如图8所示.山脚线外围40 m 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大于24 m ;山脚线外围40 ~100 m 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大于50 m ;山脚线外围100 ~300 m 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宜高于山体高度;距山脚线300 m 之外的建筑,应按照城市高度分区控制要求执行.远山建设区应避免高层建筑对山体背景的遮挡.距山体边界外侧200 m 之外,需要控制高层建表3 林带分类控制Tab.3 Forest classification control林带类型控制措施山体林地(1)规范山体护坡建设,改造已被破坏的护坡;(2)加强林地的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拆违建林;(3)对珍稀、保护树种进行定位、标记和专项保护。

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韩会庆;王喆;张英佳;苏志华;尹昌应【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8(037)002【摘要】基于2005和2015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贵阳市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大幅增加,水田和旱地大幅下降,其他地类变化相对较小;水田和旱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有林地最为突出;(2)10年间,贵阳市生境退化程度以下降为主,生境退化程度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下降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西部;(3)生境退化程度热点变化以低值减少和高值减少为主;生境退化程度热点空间变化主要分布于南部.退耕还林政策及快速城镇化引起的水田和旱地转化为有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是导致该区生境退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因素.%Guiyang City is an important central city in southwest China.It is located in a typical karst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region.In recent years,the land use of the city has been reshaped by a seri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has heavily influenced on habitat quality.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uch influence and associated spatial pattern on the urban habitat degradation degree in both karstic and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reg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between 2005 and 2015 in the city,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by using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1)Urban construction land,rural settlement and forestland have a sharp increase trend,while paddy field and dry land have an obvious de-crease trend from 2005 to 2015 in Guiyang City.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have little change in this decade.It is prominent that numerous dry lands have been converted to forestland,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rural set-tlement,as well as paddy field converted to forestland.(2)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the habitat degrada-tion degree generally has a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city,which is dominated by slight decrease.The rise of the degradation degree mainly occurs in the south area,while the decreases of the degree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and west of the city.(3)Decreases of high value and low value are main types in change of habi-tat degradation degree hot-spots in Guiyang City.Increasing region of high value is mainly situated in south part of Guiyang,while increasing region of low value and decreasing regions of high value and low value are mainly in north,east and west parts of Guiyang City.Area change of threat land use types (e.g.paddy field,dry land,urban construction land,rural settlement,road,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exerts a positive impact on habitat degradation degree while area change of natural land use types (e.g.forestland,shrub, grassland,water)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habitat degradation degree.The conversions from paddy field and dry land to urban construction land,rural settlement and forestland due to Green for Grain Project and rapid urbanization are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habitat degradation degree in Guiyang City.【总页数】7页(P185-191)【作者】韩会庆;王喆;张英佳;苏志华;尹昌应【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阳 550003;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阳 550003;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阳 550003;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X171【相关文献】1.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程度相关性分析 [J], 韩会庆;李松;俞洪燕2.基于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和InVEST模型的内蒙古巴林右旗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研究 [J], 王燕; 高吉喜; 金宇; 曹秉帅; 王玥; 张小华; 周佳雯3.三峡库区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J], 周晓艳;何依依;黄欣;张苗苗4.河溪生境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 [J], 冯泽深;顾岚;陈琼;高甲荣5.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 王惠;许月卿;刘超;黄安;卢龙辉;郑伟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2005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贵阳市以原有的老城区为基础呈放射性不断向周围扩展,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备,使得贵阳市与周边的各州市以及外省经济上的往来得到极大的加强,对于贵阳市的整体经济建设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是针对贵阳市2005年到2015年期间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进行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目录引言 (3)一、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的意义 (3)二、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3)(一)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3)(二)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4)三、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4)(一)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 (4)(二)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 (7)四、针对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关分析 (7)(一)针对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分析 (7)(二)针对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分析 (8)五、关于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政策建议 (9)(一)转变城市发展的思想 (9)(二)为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创造条件 (9)(三)调整城市现有的产业结构 (9)(四)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0)引言贵州省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山区,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属于山区城市。

在2005年到2015年期间,贵阳市是如何实现山区城市的交通、经济、教育、医疗等各领域取得巨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贵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并经过对其发展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应措施。

一、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的意义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就是人们在城市里居住的活动和城市相关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其充分的反映出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布置和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

因此,对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贵阳市的发展状态,了解贵阳市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观察,贵阳市目前发展方式是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再向四周进行发散性布局。

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贵阳市完成了多条铁路交通设施,其中包括贵遵、贵毕、贵开、贵惠、贵修、厦蓉、市域快速铁路等。

通过这些铁路的建设完毕,完成对贵阳市周边城镇的相关布局,同时为贵阳市周边的经济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有助于贵阳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特别是关于贵阳城市经济圈内城市的协调方面:在大量的铁路、公路交通设施支撑之下,突破各城市资源的相关划分,使得水、矿产等资源实现各城市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有利于贵州省区域内的相互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出现得比较早,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进入快速的城市化建设之中,为了保证城市化建设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也随之出现。

在1853~1870年,Haussmann主持规划的巴黎改建方案;在1893年以后,H.Bunham主持规划旧金山、芝加哥等城市空间发展和相关治理,都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极大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打下基础。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空间方面,提出的最具代表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为Y.Mata的带型城市、E.Howard的田园城市以及T.Garnier的工业城市。

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更突出于“连续性”,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视野变得更加的开阔。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们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西方国家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区域内的研究转变为跨区域的研究,从城市的空间关系转向城市空间机制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同国外相比较,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停留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此情形之下,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三、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

城市中的空间结构离不开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本文主要从人类在城市中的主要活动出发:“人类的居住空间”和“人类的就业空间”,分析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一)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贵阳市人们的居住空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

(1)教育设施教育使人们能够接受到更高端的知识,使得城市的整体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贵阳市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不断的加强教育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城市教育环节中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2005-201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告》可知,在2005年具有17所技工学校,2007年发展到32所,以平均每年新建8所技工学校的速度进行快速的发展,到2014年发展到70多所的程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人才。

同时,相应的小学、中学、高等院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布局,使得居民在受教育时能够就近就学,不再存在无学可上的情况出现。

在中学、高等院校、技工学校等学校教学设施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和培训室,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医疗设施贵阳市属于中国的山区城市,相对其它省的省会城市来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随着贵阳市政府在医疗设施板块的不断完善,使得贵阳市医疗设施整体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从2005年到2015年期间,贵阳市医疗设施的相关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大力培养和引进医学人才,通过大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改变医疗知识水平的落后;第二,在每个大的区域内至少建设一所大型医院,同时鼓励发展小型诊所,方便居民的日常卫生治疗;据2013年末统计:“全市共有3035个卫生机构,其中医院165个,卫生院78个,诊所1103个,村卫生室1436个”。

第三,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大的医院内,通过引进当前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来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

(3)交通设施贵阳市本身的地理特质影响着城市的交通发展,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的道路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贵阳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发展。

在2007年12月贵阳至遵义的高速公路得以全线通车,全长145公里,使遵义到贵阳行车两小时之内就能到达,极大的加强了两地间的联系,在2014年贵遵高速公路复线开始动工建设,途经水田、禾丰、开阳、尚稽到达遵义虾子镇,全长147公里,并且在沿途设置互通式立交,沿线群众乘车不用再绕行上贵遵线,极大促进贵阳、开阳、禾丰、遵义等地的经济发展。

在2012年贵惠高速开始建设,全长40公里,沿途经过青岩古镇、皇上河谷漂流、涟江田园风光、百鸟河等风景区,使得贵阳市同惠水县之间联系得到加强,同时使沿线旅游业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2013年贵阳到毕节的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经遵义上遵毕高速,到达毕节,使得贵阳、遵义、毕节连为一线,极大的方便三市的经济、信息、人口流动。

在2014年贵阳至修文的高速路全线通车,从贵阳白云区开始,沿途经过六道拐、杉树林、中哨、大湾和王官等地区,最终到达修文县阳明大道牌坊,全长18.1公里,使得两地市民原本要花费1个半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变为现在20分钟便能顺利抵达。

在2009年,开始建设成贵高铁,预计2019年能够全线通车,沿途经过多个县市,贵州省内就有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等县市,使得贵州省内的居民到天府之国成都旅行只需要不到2个小时就能够到达,极大的加强了与四川的联系。

在2014年,历时4年多建设的贵阳到开阳铁路建设完毕,起于贵阳北站,沿途经过贵阳东站、水田、羊昌、南江、抵达开阳,使得贵阳到开阳只需要24分钟便能够顺利到达,为贵阳和开阳以及两地之间人口互通带来极大便利,极大促进两地的经济往来。

在2010年的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贵阳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初步规划四条线路,当贵阳市内轨道交通建设完毕之后,贵阳市内的交通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有助于城市内市民的流动性。

(4)住房建设住房建设对于贵阳的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近十年内,贵阳市的房地产得到充分的发展,将贵阳市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在90年代初期,在贵阳的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进行造镇计划,促进了贵阳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在2005年后,贵阳房地产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很多区域出现大盘和名盘,恒大、万科、中铁置业,兆基等地产名企相继在贵阳市进行发展和布局,使得贵阳的楼市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在此同时,贵阳市也在不断的进行旧城改造行动,如南明区的彭家湾,是一个存在很久的棚户区,在这里旧房、危房特别多,周围脏乱现象极为明显,对于居民生活极为不利。

在2010年,彭家湾棚户区进行旧房改造计划,正是因为这个城中村的改造计划,使其发展成为现在的贵阳城市新中心。

在旧城改造时也不忘大力进行新区开发:金阳新区的开发最为突出,以前在这一片地区还是遍地的荒草,而到如今已经成为新兴的城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二)贵阳市就业空间的变化从整体上分析贵阳市在2005年到2015年期间的就业空间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年到2008年,在此期间内,贵阳市的整体从业人员数取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在2005年年末从业人员为214.75万人,2008年年末从业人员达到226.56万人,2008年比2005年从业人员增长11.81万人,此就业岗位数与贵阳市当前整体发展水平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2008年之后,受到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贵阳市的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减少,出现裁员的现象,就业总量开始减少。

特别是在沿海一带外出打工人员,由于经融危机影响,失业人员较多,也出现大规模返乡寻求发展的情况,也加重贵阳市的就业形势。

四、针对贵阳市2005~2015年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相关分析(一)针对贵阳市居住空间的变化分析从以上对于贵阳市2005年到2015年的各方面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在贵阳市的整体居住活动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上面,贵阳市相关部门大力发展教育,通过兴建学校和完善相关的重要教学设施,实现人才的培养,使得贵阳市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医疗设施方面,贵阳市采取从多角度同时发展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建设性工作,首先医疗人才得到极大的增加,改变医学人才不足的状况,从以前看病困难或者长时间治不好病症到现在各种疑难杂症都能轻松应对,同时也为贵阳市的医学教育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