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知识点.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52b83595ef7ba0d4b733b6b.png)
第 26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的含义: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渡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③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4、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土地改革、“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抗美援朝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①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②1954 年 4 月参加日内日瓦会议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 1955 年 4 月参加万隆会议7、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9、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①概况: 1956 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https://img.taocdn.com/s3/m/04904e0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0.png)
知识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往期链接: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内容提要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国,下启元朝。
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是古代⽂明的成型时期。
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并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官体制的发展,形成“重⽂轻武”的局⾯;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和财政危机突出;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改变。
时空坐标与框架线索知识体系⼀、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府三司制)①⼀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全⾯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官担任地⽅官掌地⽅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
地⽅实⾏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由转运使负责,将地⽅赋税(除⼀⼩部分作地⽅开⽀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②巩固了国家的统⼀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分割过细,降低了⾏政效率,致使政治风⽓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③逐渐形成“三冗”局⾯,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必背知识点汇总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必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8092b54960590c69fc3760b.png)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
(2)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构图解史]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1)军事: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经济: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国际: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2.措施(1)土地改革①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②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结果和意义:到1952年底,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温馨提示]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消灭地主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
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为结成工农联盟创造了条件。
工农联盟的建立,从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①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②概况: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③结果和意义: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3)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重要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重要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4815996336c1eb91b375dc2.png)
第一单元从中国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遗址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1)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生产和生活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①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③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⑤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⑥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三)原始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分段: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①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2019-2020年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
![2019-2020年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https://img.taocdn.com/s3/m/29f8f053caaedd3383c4d3b5.png)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C.“一边倒”原则D.人民民主原则解析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中印两国的认可。
故选A。
答案 A2.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
这反映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解析决定性转折指的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
故选B。
答案 B3.观察下图,从1949年到1970年促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的原因有( )①土地改革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中美关系正常化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至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于1972年。
结合题干“从1949年到1970年促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加”可知④不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的失误,③不正确。
因此,答案为D。
答案 D4.下边是张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
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A.三大改造B.土地改革C.人民公社化运动D.抗美援朝解析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这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A5.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接着,受检阅部队以海军的两个排为前导,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依次通过主席台,空军14架飞机在会场上空飞行受阅。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00f3ea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1.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 公元前221年)1. 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 - 公元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如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等。
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典型的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和半坡文化(黄河流域,种植粟)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此时开始出现了定居生活,形成了氏族公社,先是母系氏族(如河姆渡、半坡),后发展为父系氏族(如龙山文化时期)。
2.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 - 公元前771年)- 夏朝(公元前2070 - 公元前1600年)-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者是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 商朝(公元前1600 - 公元前1046年)- 汤建立商朝,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后稳定下来。
- 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
-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 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朝觐、纳贡、服役等义务,目的是拱卫王室。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 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 公元前476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争霸。
先后出现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楚庄王(问鼎中原)等霸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16课重要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16课重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ce7b2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c.png)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简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简述宋初加强对地方控制所采取的措施(行政、财政、军政)。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3.简述宋初为分散中央机构权力所采取的措施。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
三司掌财政。
设台谏官管监察。
4.简述北宋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的方针及采取的措施。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5.简述北宋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积极性:有效地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消极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6.简述宋辽协议的内容和宋夏和议的内容。
宋辽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7.简述北宋财政危机的表现。
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养兵和养官成为沉重负担。
8.概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庆历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1069年,宋神宗作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内容: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https://img.taocdn.com/s3/m/c34dd5407fd5360cbb1adb1b.png)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 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义向 社会主义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 入 新纪元 。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当时事实制定的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根据两方面的事实制定的。一方面,旧中国是一个遭受帝 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拥有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特权和影响,中国在外交上长期仰人鼻息,任人宰割, 处于屈辱的地位;另一方面,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互相对峙、进行“冷战”的局面。美帝 国主义为了称霸全球并维护旧殖民主义的统治,打着“遏制”共产主义的旗帜, 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站在和平、民主 方面,支持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事 业,对新中国采取友好合作的态度。据此,中共中央提出,在着手建立自己的外 交关系时应“另起炉灶”;对于同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建交,应“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对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一边倒”的原则。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农村):1950年夏到1952年底,使农民 从封建土地制度 的束缚 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工业化 扫除
了障碍。
2.稳定物价(城市):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
战”。到 1950年春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 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 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 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 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8c927c763231126edb11b3.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复习总结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320858a32d7375a4178087.png)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 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06165a3f18583d04864590d.png)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时空观念的落实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对照地图,编写时空图轴。
题解: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为了与南朝刘宋区别,我们叫赵宋。
1127年,赵宋被女真人建立的金灭掉,赵构在应天府建立南宋,逃到南方,最终选择临安也就是杭州作为都城。
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本课就是讲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变迁,也讲一点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金、蒙古的战争。
质疑:军事、民族关系是政治的一部分,标题没有必要在写“军事”,可以改为“宋朝的政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东京。
结束分裂。
2.加强控制地方。
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制约知州;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设四个监司;编练禁军。
3.加强控制朝政。
枢密院管军政,与三衙分权;三司使管财政;参知政事为副相。
4.推行文治。
崇文抑武,文官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
质疑:教材编写杂乱无章,一个主题分散在几个地方。
宋朝建立,第一要吸取五代政权更替频繁的问题,第二要解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央军队的管理问题和中央政府的管理问题,即军队权力分散集权到皇帝手中,政权分散集权到皇帝手中;第二个问题收回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分散以集权到中央,坚强对地方的监察。
所以,教材的编写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战争。
战败,岁币。
2.宋夏战争。
战败,岁赐。
3.冗兵冗官冗费。
质疑:第二个子目可以并入王安石变法,作为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
范仲淹。
2.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富国强兵。
1】富国。
农业贷款;商业经营。
2】强兵。
兵农合一。
3】增加收入。
还是战败,加重负担,统治阶级分裂。
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
1127年,金兵俘走宋徽宗、宋钦宗。
2.南宋建立。
赵构,临安。
3.岳飞抗金。
4.绍兴和议。
1141年,划界、称臣、岁贡。
5.南宋灭亡。
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
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整合【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整合【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https://img.taocdn.com/s3/m/8d1ae3e6a21614791611281c.png)
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并特别指出:“美国如果愿意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外交突破(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C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知识反馈
2、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
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
发展战略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A
C.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知识反馈
3、1953年,一位中央领导人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 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 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这一认识 A.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逆转,国民经济 濒临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 伟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主题整合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对抗(新 ①根本原因是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第
中国成立到20世纪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
5、认识“文革”的错误及教训(性质、教训)P165
教训:(1)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a0c471c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e.png)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第一部分:引言1.1 开篇在中外历史纲要的第九单元中,我们将探讨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主题——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
这一主题不仅涉及到历史的发展,也涉及到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进程和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主题概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涉及到我国和外国历史的交流对比,包括了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本文中,我将按照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展开讨论,以便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第二部分:历史事件的交流比较2.1 我国历史让我们从我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主要关注我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例如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等。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有所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的历史发展。
2.2 外国历史另我们也不能忽视外国历史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起和衰落,都与我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些历史事件的交流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的内容。
第三部分: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3.1 中华文化除了历史事件的交流比较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还包括了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的思想,以及它们对外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3.2 外国文化我们也需要关注外国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罗马的法律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
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4.1 我国经济在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我们需要从我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入手。
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对外国经济的影响。
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单元说课的内容。
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十单元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十单元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ea25bebf46527d3240ce0e8.png)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回顾
历史分期
过渡 恢复时期 时期 改造时期 十年建设时期
历史年代 1949-1952 1953-1956 1956-1966
时段特点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三大改造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第九单元
• 1、政协时间、性质 • 2、中国的外交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与挫折 • 5、十一届三中全会 • 6、改革开放 • 7、一国两制、九二共识
中国近现代史 (按社会形态标准划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今天)
发 展
处理好”经济1建958设年:和总阶路线级、斗“争大跃之进间”和的“关人系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健全社会主1义960民-19主62年法:制调整时期
1962-1966年:好转成就时期
曲 折
1966-1976年: 十年“文革”的动乱
——国民经济陷于瘫痪和全面混乱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中共土地改革
• 新民主主义时期即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时 间。 第一次是1931年的土地革命。 第二次是1942年的双交双减政策。 第三次是1947年的土地改革。 在建国后还有四次土地改革,分别是 1950到1952年土改 1956年三大改造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b2fc8931b765ce04081496.png)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总结阶段特征知识体系整合归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8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借鉴西方民主的成果,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它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议政是这一政治制度的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原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政策,因此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选择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对外交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施发展工业化的特点与原因(1)特点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2)原因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因此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d8217cffd0a79563c1e72b3.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9c444783c4bb4cf7ecd1a2.png)
女性权利与人权人权这个概念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权利的意识也逐渐加强。
然而,在各种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下,甚至在现代社会里,某些人类群体的权利却常常被剥夺,比如妇女等弱势群体。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并持续推动女性权利和人权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首先,女性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虚弱群体的代表。
从大自然、神话传说、历史文献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男性在社会角色、职责、贡献等方面牢固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一种辅助的、从属的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惯性在现代社会也尚未完全消失。
许多女性在工作、家庭、社交和政治等各个领域中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据联合国妇女署的统计数据,女性获得公平报酬和平等的职业机会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其次,女性在婚姻关系中也很容易受到剥夺人权的影响。
传统上,妇女一旦嫁入豪门就要服从丈夫的支配,包括财产、生育、家庭和日常行为等方面。
即便在现代社会,家庭暴力、性侵犯、强迫婚姻等问题仍然在某些地方广泛存在。
此外,妇女在生育和抚养子女方面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仍然希望第一位照顾孩子的是母亲。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女性权利和人权的推进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通常来说,女性权利的提高是与民主、平等和法治这些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紧密相关的。
平等和法治也是现代社会的不可少因素,可为女性权利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持。
如果女性仍然无法获得完全的平等权利,那么广大社会群众和各个国家都将面临不公、不稳定、不和谐等问题。
因此,女性权利和人权的进步不仅是个别人权问题,也是一个时代进步和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
总之,女性权利和人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重视并持续推进女性权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开辟新的道路。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2fa0f9fe009581b6ad9eb36.png)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6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的含义: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
渡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 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高岗为副主席。
③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
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4、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
土地改革、“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抗美援朝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1954 年 4 月参加日内日瓦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1955 年 4 月参加万隆会议
7、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9、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 1956 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 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1、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
想。
第 27 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
①召开时间:1956 年。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内容: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影响: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 年,我国
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①要充分认识国情;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④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3、文化大革命原因、性质、启示
原因:①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②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教训启示:必须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①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
② 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日正式建交。
④ 1979 年,中美建交。
5、纵观 20 世纪 50- 70 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