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楼“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领会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 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黄鹤楼的初步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
2. 学生们自由讨论黄鹤楼带给他们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0分钟)1. 教师朗读《黄鹤楼》。
2. 学生们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崔颢创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40分钟)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诗创作,要求以黄鹤楼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进行创作。
3.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部分:总结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索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黄鹤楼和《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4. 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和PPT素材。
2. 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了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启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对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黄鹤楼的形象产生联想。
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黄鹤楼》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面意思,解释生僻词汇。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方法:教师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诗中景象的感知和联想。
3. 学生学习: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中。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鹤楼的美景,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3. 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的美景;(2)简介崔颢:引导学生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黄鹤楼》的朗读,引起学生兴趣。
2. 诗歌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诗歌鉴赏:(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2)诗歌仿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3)诗歌欣赏:欣赏历代诗人对黄鹤楼的描写,拓宽视野。
4. 情感体验:(1)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黄鹤楼美景的感悟;(2)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3)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强调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全文;2. 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3. 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崔颢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崔颢的《黄鹤楼》。
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逐句解读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的景象。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中,“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描绘了黄鹤离去不再归来,只有悠悠白云长久飘荡的景象,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极为工整,“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描绘清晰可见的汉阳树和繁茂的芳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涌起思乡之情,这种愁绪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包含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2)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交融的?6、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标题: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生平;2.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重点:1.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准备:1. 《黄鹤楼》的原文及翻译;2.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
可以使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Step 3: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黄鹤楼》的原文和翻译,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等。
Step 4:欣赏朗读(1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或朗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Step 5: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化知识,如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享。
Step 7: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可以提问学生:“你对《黄鹤楼》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等。
Step 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2.了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3.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结构、意境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的介绍;2.《黄鹤楼》这首诗歌中的意境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呈现黄鹤楼的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讲解黄鹤楼及其历史背景(10分钟)介绍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沿革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登高望远”的文化现象。
3.讲解崔颢及其代表作品(10分钟)介绍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如《黄鹤楼》、《题西林壁》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何选择在黄鹤楼写下这首诗歌。
4.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30分钟)(1)整体感知让学生先读一遍《黄鹤楼》,感受整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黄鹤楼》的结构,如押韵、对仗、排比等,了解其构成要素。
(3)意境解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鹤楼》所表达的意境,如“千里江山图一梦”、“白云千载空悠悠”等。
5.创作活动(20分钟)让学生以黄鹤楼为主题,自由创作一篇小诗或散文,展示个人文学才华。
6.总结与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同学们的创作成果,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式教学法3.创新教育法五、教学手段1.图片或视频2.PPT演示3.黑板板书4.课件辅助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创作成果;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板书设计篇一(一)情景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1、限时背诵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
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
(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1.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引言黄鹤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经常光临的地方。
崔颢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人,他以他的才华和诗词才华而闻名于世。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黄鹤楼和崔颢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崔颢的生平和他的文学成就;3.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黄鹤楼的历史资料,崔颢的诗歌作品;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音频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介绍黄鹤楼的历史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崔颢让学生阅读崔颢的一些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手法。
然后通过讲解崔颢的生平和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来加深学生对崔颢的了解。
3.艺术欣赏播放录音,给学生欣赏崔颢的诗歌朗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听觉感受和艺术鉴赏能力。
然后,展示一些黄鹤楼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评论这些艺术作品。
4.创作表达给学生提供一些黄鹤楼和崔颢的图片,让他们选择一幅图片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绘画或者摄影等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集体讨论和分享。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过程,回顾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和崔颢对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文化遗产,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可以使用评价表格对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六、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举办艺术展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创作比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黄鹤楼崔颢教案
黄鹤楼崔颢教案黄鹤楼崔颢教案目标:通过学习黄鹤楼崔颢的诗词,让学生了解崔颢的生平及其作品,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黄鹤楼崔颢的生平及其作品,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分析崔颢的诗歌语言、意境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准备的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风景,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黄鹤楼吗?知道黄鹤楼的诗人有哪些吗?他们的作品是怎样的?二、学习崔颢的生平(15分钟)1. 介绍崔颢的基本情况:崔颢,字泰山,唐代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代著名诗人。
2. 讲解崔颢的成名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给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解释诗中的名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蕴意。
3.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崔颢的这首诗的主题、意象以及表达手法。
三、欣赏崔颢的诗作(20分钟)1. 欣赏《鹤鸣九皋》:请学生听老师朗读此诗,然后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了解鹤的象征含义。
2. 欣赏《黄鹤楼》:请学生们朗读诗歌,在欣赏之后,让学生们讨论诗歌中的意境以及表达手法。
3. 欣赏《奉和崔相公少府山亭赋应制》:请学生们边听老师讲解诗歌内容,边欣赏这首诗,了解崔颢的政治观点和文化修养。
四、理解崔颢的艺术特色(20分钟)1. 讲解崔颢的诗歌语言特点: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贴近人民生活。
2. 分析崔颢的诗歌意境:崔颢的诗中常以自然景物作为表达主题,将其融入个人情感,表现出深邃的人生思考。
3. 分析崔颢的诗歌艺术特点:崔颢擅长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五、激发学生创作兴趣(15分钟)1. 邀请学生组织自己的诗歌朗读会:让学生们组织自己的小组,准备一篇崔颢风格的诗歌进行朗读。
2. 给予学生表彰和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创作质量给予表彰和点评。
六、课堂小结(5分钟)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黄鹤楼崔颢的生平和部分作品,理解了他的诗歌语言、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朗读和创作也培养了我们对文学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领会崔颢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解析和诗意的理解。
2. 分析崔颢的写作特色及《黄鹤楼》的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 将古诗中的景象与现实中的黄鹤楼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和创造性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黄鹤楼》诗文的打印稿,以便于学习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简介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诗文,教师指导发音、节奏和情感把握。
3. 诗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诗句的意象和寓意。
4. 诗意理解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崔颢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现实中的黄鹤楼,谈谈对诗歌中景象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欣赏方法和鉴赏技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黄鹤楼》,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8. 板书设计《黄鹤楼》[崔颢]楼上楼下水自流天涯此夕难为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八、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评价的结果,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鹤楼》这首诗,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景知识、关键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诗文的意境感受,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注释、翻译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讲解与解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意境,引导students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of the author.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文的美妙之处,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黄鹤楼》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展示了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产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鹤楼的美景,领略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翻译;2. 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4. 相关文学常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4. 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崔颢及《黄鹤楼》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知识拓展:(1)介绍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量的把控,避免过多过难,以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黄鹤楼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崔颢的《黄鹤楼》不仅是一首名篇,更是一篇充满哲思和文化感知的作品。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领略此篇经典之作,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何设计一节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本文从崔颢的《黄鹤楼》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象和情感,感知黄鹤楼诸多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内涵。
(2)领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理解黄鹤楼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3.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2)如何启发学生的文学意识和审美情趣?4.教学内容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了解黄鹤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重要的景观,也是著名诗人崔颢的一首名篇。
第二步:诗歌欣赏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沉浸在音乐中,感受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引导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欣赏黄鹤楼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意象和美感。
第三步:文学分析针对诗歌的情节、语言和结构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从字面和意义上把握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组成结构。
同时,让学生了解在黄鹤楼前崔颢的思想、感悟和对黄鹤楼的描写,从而理解诗歌中深层意义和文化价值。
第四步:文化讲解讲解黄鹤楼的历史和背景,介绍并解读黄鹤楼相关文化内涵,比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孤高”的文化内涵。
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以图片或影像,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和理解。
第五步:呈现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鹤楼的文化内涵,比如黄鹤网上展览、黄鹤楼的手工模型、黄鹤楼的诗词歌赋等,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第六步:情感沉淀让学生感悟和思考崔颢在黄鹤楼前所体现的孤傲和超越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其在情感沉淀中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诗歌。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审美、文化和人文教育。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了解作者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分析。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境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崔颢及《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教师讲解诗歌字词,解释难懂之处。
4. 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
5.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分析诗歌。
6. 课堂讨论,分享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2. 运用所学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诗歌感受的文章。
4. 收集有关崔颢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5.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初中语文黄鹤楼崔颢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黄鹤楼崔颢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课程设计:初中语文《黄鹤楼/崔颢》课程背景:本课程设计的目标对象为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崔颢的诗歌《黄鹤楼》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和文化传承。
教学目标:1. 了解崔颢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了解《黄鹤楼》一诗的诗人情感和意境表达。
2.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3. 掌握诗歌的字词解释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操。
5.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文化的联系,发展大局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名胜古迹的认识和感受。
2. 诗歌朗读和初步理解(15分钟)- 学生朗读崔颢的《黄鹤楼》,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意境。
- 教师解读诗歌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的字词解释分析(20分钟)- 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和文化背景。
- 学生分组合作,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拓展自己的词汇量。
4.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探讨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的城市或家乡的名胜古迹,运用课上学习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第二课时:1. 学生作文分享和点评(20分钟)- 学生展示并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讨论。
- 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文学鉴赏活动(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结合课文和其他相关材料,讨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价值。
3. 创作与表演(25分钟)-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围绕自己的城市或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创作和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第1篇: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篇1:黄鹤楼教学设计《黄鹤楼》教学设计姓名任民单位老君台中学《黄鹤楼》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
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
(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篇2: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3.教学用具 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
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
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