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的优秀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的优秀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的优秀教学反思1、《声音的变化》的优秀教学反思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让学生真正探索发现和理解有些困难。
对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这个概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通过教学,学生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
目标很快达成。
第二个教学目标略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
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先做简单的不同大小铁片的音高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
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
由此来判断不同水位高低的情况,学生大部分能推测出音高低的规律,但是真正听的时候其中有2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都能听出准确的音高变化规律,另1个班的学生只有一半的学生听出音高的变化,只有在我宣布正确的答案之后,让学生再次听仔细,学生才领悟,才听清楚变化的规律。
由于没有铝箔和尼龙绳,这个听声比较音高的实验只能纸上谈兵,很可惜。
2、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夏天里的声音》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夏天里的声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思路:夏夜本来就是迷人的,夏夜更是丰富的。
每当一缕夏风伴着和谐美妙的蛙声、蟋蟀声萦绕于耳畔时,便会激发起孩子们对夏夜的探究兴趣。
为了让孩子更进一步地发现夏夜的有趣与热闹,我们从夏夜里的声音着手,让幼儿感知夏夜里的各种声音包括(室内、室外),从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声音的高低变化教案及反思

5.3《声音的高低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通过感受吉他乐曲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动听。
使学生产生疑惑:影响声音高低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进而通过观察乐器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做出猜想,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最终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有关”。
【教学目标】1.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声音的变化情况,并与振动联系起来。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钢尺。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首口琴吹奏曲子。
一、口琴演奏,听音导入师:刚才老师播放曲子是用同学们喜欢的乐器——口琴演奏出来的。
接下来,那我要来考考大家了,请一个同学拿出口琴从左往右依次吹,其他同学们来说说口琴发出的声音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生:从低到高。
师:为什么口琴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琴的结构图,看谁能找出其中的奥秘。
(出示口琴结构图)生: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
师:所以……生:所以发出的声音高低也都不一样。
师:你觉得长钢片发出的声音是高还是低呢?生:高。
(师板书:长-----高)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尺子伸出越短声音越高,越长,声音越低。
(师板书:长-----低)师:到底他们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想知道谁是对的要怎么做呢?生:做实验师:说的很好,要用实验的方法。
(板书:声音的高低变化)二、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师:我们就先用尺子来探索声音的高低的变化(出示尺子),这里有这样的20cm的钢尺,你准备怎么做?生:把尺子放在桌边伸出一些,用力拨动尺子。
师演示师:你们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了吗?生齐:听到了。
师:除了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尺子和桌面撞击的声音。
生:手指和尺子摩擦的声音。
师:现在老师只想听到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吗?生:把尺子用手使劲压住,或用大字典压,再拨动尺子。
《声音的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声音的变化》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声音的变化》。
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是否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声音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3. 了解声音的变化原理。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一段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听力练习: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听出声音的不同的地方,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四、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跟着震动,形成声波,最终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
3. 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音高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沙哑。
声音的音量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轻柔。
五、实践活动1. 实验:利用弹簧和小铃铛搭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频率下铃铛的震动情况,从而了解声音的变化规律。
2. 制作声音图表:让学生根据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制作声音图表,加深对声音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方式以及变化原理。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声音的变化,加深对声音的理解。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声音的奥秘,敬请等候!七、作业1. 回答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音高和音量分别取决于什么?2. 制作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频率下声音的变化,并写出实验报告。
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进修中有所收获,等候下次再见!。
《声音的变化》 说课稿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学生理解声音的本质和特性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变化的关注,如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人的嗓音在不同情绪下也会有变化等。
接着,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于声音的变化规律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可以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
(2)了解影响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的因素。
2、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2)通过实验,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振动频率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声音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意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音量和音高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的因素。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的不同。
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
3.探究实践:设计并进行声音强弱、高低变化的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改变声音强弱、高低的方法。
4.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声音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对声音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的原因。
2.掌握改变声音强弱、高低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设计有效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声音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钢尺、音叉、小鼓、豆子、水杯、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铅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强弱变化1.导入(5分钟)播放声音:播放一段由弱到强和由强到弱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有强弱变化呢?声音的强弱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新课学习(30分钟)初步感知(10分钟)体验声音的强弱: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桌面、拍手等,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讨论现象: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不同的力度会产生不同强弱的声音,猜测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更准确地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呢?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钢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步骤: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边,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和发出声音的强弱。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钢尺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得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结论。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声音的变化_教科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声音的变化_教科版《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
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内容,该如何上一直是我们要摸索的问题,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确信:1、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
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觉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一样新东西的显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
因此,我们一线老师能够依照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
《声音的变化》中有两个要紧活动一是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二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究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差不多上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
振幅和频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但又是这课知识把握的前提,这两个概念没有搞清晰,就不能把握声音的强弱和振幅的关系,声音的高低和频率的关系。
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在第一个实验中介绍了振幅的概念,在第三个实验中介绍了频率的概念。
下课后觉得学生关于这两个概念把握的并不是专门理想。
在这次教学中,把这两个概念作为重点第一提出来进行的讲解,在学生把握后再进行实验。
感受障碍扫清了,学生在实验总结时流畅了许多。
2、实验指导到位,实验步骤相当清晰。
比如在指导拨动钢尺时追问什么缘故要紧压住钢尺,在学生明白如何做的同时还了解了什么缘故这么做。
只是如此做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步骤去一步一步的做实验,然而什么缘故做那个实验,学生可不能主动去摸索。
3、精心设计并改进实验表格。
我们在学生课堂中观看、试验记录是遇到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学生用了大量的时刻来记录,关键是写的字太多或者画图时过分追求美观。
比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学生记录轻轻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是如此的“声音听上去专门小”,如此,学生总共要写七个字。
事实上,在我们的题目中就有我要描述的只要“弱”一个字就能够了,看得人也能清晰地明白记录的内容。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振动的方式产生声音。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和辨别。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扬声器、声音接收器(如乒乓球)、测量工具(如尺子)、音调不同的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振动的物体如何产生声音,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发现声音的奥秘。
6. 总结: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声音的基本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提问学生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发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声音的变化》 教学设计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尺、音叉、乒乓球、铁架台、示波器、橡皮筋、鼓、纸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然后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为什么不同的声音听起来会不一样?”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让学生用钢尺在桌面上拨动,观察钢尺的振动并倾听声音。
(2)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实验探究: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2)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特性(1)音调①实验探究:用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
②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①实验探究: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跳动的幅度和听到声音的大小。
②讲解: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的音频,让学生辨别。
讲解: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三)课堂练习1、填空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培养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三个特征。
2. 教学难点:声音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声音的特征及其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特征的图片和视频。
3. 实践案例: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纸盆的振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实验演示:让学生将耳朵贴在音叉上,感受音叉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音色: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常见声音现象,运用声音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更多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环保问题,了解噪声污染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更多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泡沫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学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区分并理解这三个特性。
4. 声音特性的变化规律:讲解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教案附件:实验一:声音的产生材料:音叉、尺子、气球、泡沫步骤:1. 让学生用手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2. 将音叉放在泡沫上,观察泡沫的跳动。
3. 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材料:两部手机、一张桌子步骤:1. 将两部手机放在桌子上,相距一定距离。
2. 一部手机播放音乐,另一部手机放在音乐传播的方向上,观察是否能听到音乐。
3. 改变手机之间的距离,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实验三:音调的变化材料:尺子步骤:1. 将尺子伸出桌外,固定一端,用手拔动尺子,观察音调的变化。
2. 改变尺子的伸出长度,观察音调的变化。
实验四:响度的变化材料:气球步骤:1. 吹一个气球,用手挤压气球,观察响度的变化。
2. 改变挤压气球的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五:音色的变化材料: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步骤:1. 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
2. 让学生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
六、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产生的,需要通过____传播。
小学关于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小学关于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对音量、音高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另一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声音的变化和振动之间产生一个联系。
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比较清晰,一个是对音量的研究,一个是对音高的研究并且围绕着3个实验进行:尺子音量的研究;水杯音高的猜测和结果;橡皮筋的音高实验。
在整课教学中,自我感觉整体比较完整和流畅,思路也比较清晰,也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过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和不足的地方,反思总结如下:一. 教学的'重难点是每节课的切入点,除了要明确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之外,正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尚不足够的年轻教师,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似乎太过于依赖于教学参考中给出的意见,而忽视了自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或者说是没有好好消化教参中的重难点提示。
正因为缺少了自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体现不出重难点,学生的认知也只停留在了表面。
二.实验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实验结果的得出,而实验工具和材料则影响着实验的效果。
尤其是像这节课,作为演示实验的材料,效果都比较好。
但是学生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对于他们的观察和认知是起到了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作用呢?在观察振动快慢决定橡皮筋音高的实验时,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并不是肉眼可以明显分辨出来,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他们根据记录单上的引导老师的提示以及生活经验所得出的。
显然这样得出的结论就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
再比如振动幅度影响尺子音量的实验,尺子本身并不长,加上钢尺的发声效果也并不如塑料尺理想,但是塑料尺容易折断,弹性不如钢尺,那么究竟是该选择钢尺还是塑料尺?或者在原有材料的情况下,如何想办法克服不足,使实验效果最佳。
还是需要好好下下功夫的。
三. 小结和总结对于这节课,我觉得格外的重要。
每个实验完成之后的小结,都能让学生加深对振动与音高音量之间联系的认识。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听《声音的变化》有感

科学 活动后 , 会 对科学 形成基 本的理解 , 形成与他 们年龄 相适 应
的探究 技能 、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教 师要在 了解 学情 的基础 上精 心设 计科学 实验 , 细 心指导学 生实验 , 这 样更有利 于达成 合理 的 教学 目标 。本节课夏校长精心设计 了铝片琴 的教学实验 , 在实 验 的指导上注重细节 的处理 。如 , 在做橡皮筋实验时 , 夏校长指导学
校长执教 的《 声音 的变化》 这课 , 感受颇 深 。下 面我结合这课 来谈 进行实验 。完成一个实验后 , 向老师领取第二个实验的器材 , 学生
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的质量 的一些体会 。
一
边 观察 边填 写两张实验记录表。时间允许 的话 , 还可 以研究 一下 自己带来的小乐器。教师 的要求规范 , 整个实验过程井然有序 , 实 四、 注重教学信息反馈 。 提 高课 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上恰 当运用信息反 馈方式 , 可以及时判 明学生对 所
二、 创设 良好 的课 堂情境 。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设 良好 的课 堂情 境 , 是根据 教学 内容 和要求 , 结合 学生 的 的 。教师在教学时注重 了解学生对 所学 知识的掌握情况 , 让 每个 学生都学有所 获 , 提高了课堂教学 的质量 。
总之 , 在小 学科学教学 中 , 教师要从实 际教学需 求 出发 , 因材
、
合理设计 教学 目标 , 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
合理 准确 的教学 目标对落 实课程标 准 、 制 订教学 计划 、 组 织 验 效 果 较 好 。
教学 内容 、 明确 教学方 向 、 确定教 学重点 、 选 择教学 方法 、 安排 教 学过程等起着重要 的导 向作用 。本 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是利用生活
幼儿园中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声音变形记》

活动设计“请你猜猜我是谁”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班幼儿经常会玩的一个声音游戏。
一开始他们仅仅是通过不断变换“被猜人”来进行游戏,几轮之后有想法的一些孩子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重复,其中一个小女孩儿把自己的声音变得粗粗的来让大家猜,孩子们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意思,纷纷模仿变化声音的粗细来玩猜声音游戏。
于是我想,孩子们多变的嗓音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值得探究的科学活动材料,在这样的思考下生成了这一科学活动,以引导幼儿探究声音除了粗、细的变化还有哪些可变的方式。
活动目标1、感知人声的各种变化。
2、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让自己变化声音,并用标记来表示。
活动准备相关图片、声音和视频。
活动过程一、游戏打招呼导入活动,比较声音“粗细”的不同。
1、师:小朋友们,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跟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请坐!2、配班老师藏于幕后,用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向幼儿问好。
师:听,是谁呀?再听!师:到底是谁呢?请这位老师走出来!师:哇,原来是孙老师呀!孙老师跟我们打了两次招呼,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一次粗、一次细)。
3、幼儿用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回应问好。
师:我们也把声音变一变来跟孙老师打个招呼吧![孙:小朋友们好!——幼:孙老师好!(粗\细)]4、尝试设计不同的标记表示声音的粗、细。
师:如果用两个标记分别来表示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你觉得怎样设计合理呢?谁来试一试。
二、幼儿变化不同的人声,并用标记记录。
1、幼儿自由探索变化声音的方式,并用标记记录。
师:刚才我们用了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来说话。
除了粗细变化,你还能让自己的声音发生哪些变化呢?师:请你试着变一变、说一说,然后设计标记将声音的变化记录在这张纸上。
(幼儿自由尝试并记录)师:记录好了可以说给旁边的人听一听。
2、幼儿介绍记录表,并大胆在集体面前演示。
师:请小朋友把记录表送到黑板上来吧!谁愿意来介绍一下!(3-4名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并用一句话演示声音的变化方式。
)教师小结:哇,我们的声音有这么多变化,可以变粗变细、变大变小、变快变慢,还可以变得高兴和难过,真神奇!3、师:这么多标记你们都看得懂吗?有没有问题要问的?4、看标记变化声音玩“声音变变变”的游戏。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3声音的变化》教案

新2024秋季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音高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的。
2.学生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音高和音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筋等,来展示声音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音高和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的。
•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振动频率和幅度对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音叉(不同频率)、橡皮筋(不同长度)、吉他弦(可调节松紧)、水槽(装有不同量的水)、小鼓、鼓槌、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不同频率的音叉和橡皮筋的振动,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音高和音量变化的原因。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拓展。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不同高低和强弱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2.新课学习•(1)音高和音量的概念•讲解音高和音量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高音调的笛子和低音调的钢琴)。
•提问:你们知道音高和音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探究音高的变化•演示实验:使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比较声音的高低。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音叉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分组实验:让学生使用橡皮筋或吉他弦进行实验,探究音高变化的原因。
•小组内讨论并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并解答疑问。
•(3)探究音量的变化•演示实验:使用同一音叉,轻轻敲击和用力敲击,让学生比较声音的强弱。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来传播。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变化。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泡沫等。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对声音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探究声音的变化。
4. 结果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变化规律。
5. 总结提升: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9.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10. 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交流讨论等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掌握情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3.3 声音的变化-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教科版

《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教学反思《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这节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第3课《声音的变化》和第4课《探究尺子音高的变化》的“部分”整合。
所谓“部分整合”指的是并不是只是将两节课的知识点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在一堂课内解决原本两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取舍”。
所谓“舍”指的是将“声音的强弱”舍弃,不仅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来不及解决教材中两节课的内容,更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区别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防止学生学到最后仍然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混淆在一起。
所谓“取”指的是将“声音高低的变化”与“探究尺子音高的变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声音高低的变化,还能通过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关键是当学生对产生音高变化的原因感到困惑之时,能立刻对音高的本质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非常连贯的学习进程,也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一节课中真正解决了关于“音高变化”的所有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经过“取舍”的这堂教材整合课,教学过程是一开始通过简单的听力活动,让学生分辨出声音高低的不同,以及找到引起三角铁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即三角铁“大小”的不同。
再通过三角铁引出生活中发出声音高低不同的其他物体,有现成的乐器也有自制的乐器。
刚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给每个小组6组乐器,让他们合作寻找乐器的高音和低音,找出发出高音和低音的物体的不同之处,但经过试教后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最关键是面对任务单时不知所措,当然还有其他欠妥的地方,比如给每组多组乐器,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探究,而是一个不停地发出各种嘈杂的声音,不仅组内同学听不清声音的变化,还干扰了其他小组对声音的关注。
之后改成今天这堂课上所呈现的样子,先让学生对PPT上呈现的10种乐器的不同粗细、不同大小、不同长短和不同松紧可能造成音高或者音低进行猜测,这样一来比原先先听再找就容易地多,而任务单一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填写。
《声音的变化》教案

《声音的变化》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瓶子、水、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变化。
2. 讲授新课:(1)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 实验环节:(1)实验一:让学生用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并感受声音的产生。
(2)实验二:让学生把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观察声音的变化。
(3)实验三:让学生把水倒入不同的瓶子中,用筷子敲击瓶子,观察声音的变化。
4. 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基本概念、三个特征和传播条件。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通信、医学、工业等。
2. 让学生了解噪声污染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防治噪声污染。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科学《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1、课堂上对同学的关注太少,同学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殊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同学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同学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试验中,同学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殊是有个同学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看清晰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看到试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试验,反复观看,就能给我们新的发觉,许多科学规律的发觉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同学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假如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确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肯定的进展。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同学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
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觉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一样新东西的消失,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善的。
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依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
《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凹凸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究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凹凸的活动。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洁的处理。
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凹凸的试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凹凸的试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惊声音凹凸的试验探究等),特地探究声音的凹凸变化,一节课特地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这样可以理清同学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同学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老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学问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消失了一个严峻的科学性错误。
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课后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反思声音的变化课后反思声音的改变教学反思篇一《声音的改变》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学习听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到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改变的根底上,更详细为学生们供应视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时机。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相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确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确定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的内容支配比拟清楚,一个是对音量的探究,一个是对音高的探究并且围围着3个试验进展:尺子音量的探究;水杯音高的推测和结果;橡皮筋的音高试验。
试验一:视察比拟声音强弱的改变。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尺子的振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将听到的声音和视察到的尺子振动的幅度描述出来。
在反复的视察和描述中,学生将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的概念。
试验二、试验三的探究活动,都是为视察比拟声音凹凸的改变而设计的。
通过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让孩子们将试验现象和预料进展比拟,初步感知声音的凹凸改变,在这里孩子们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只能停留在外表现象,发觉杯里的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杯里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
但振动的快慢是学生不能感受到的。
在第三个试验中,我指导学生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描述声音凹凸的改变;视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并同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初步建立物体振动得速度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的概念。
最终总结延长,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声音的改变来解读生活中的信息,同时用学过的学问,利用身边的物品缔造奇妙音乐。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声音,生活中到处有科学,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探究科学的奥妙。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整体比拟完整和流畅,思路也较清楚,能够较好完本钱课的教学目标。
《声音的变化》 说课稿

《声音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的规律。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理解声音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于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的原因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思维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声音有强弱和高低之分。
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2、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强弱和高低变化的规律。
能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声音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声音强弱和高低变化的规律。
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规律。
解释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讲解声音强弱和高低的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变化》的优秀教学反思
《声音的变化》的优秀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让学生真正探索发现和理解有些困难。
对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这个概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通过教学,学生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
目标很快达成。
第二个教学目标略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
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先做简单的不同大小铁片的音高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
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
由此来判断不同水位高低的情况,学生大部分能推测出音高低的规律,但是真正听的`时候其中有2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都能听出准确的音高变化规律,另1个班的学生只有一半的学生听出音高的变化,只有在我宣布正确的答案之后,让学生再次听仔细,学生才领悟,才听清楚变化的规律。
由于没有铝箔和尼龙绳,这个听声比较音高的实验只能纸上谈兵,很可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