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质灾害知识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的各类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掌握一些地质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对于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 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以下将对每种地质灾害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2.1 地震地震是地球物质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可引起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的破坏性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地表产状等因素有关。
•如何应对地震–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找到一个稳固的桌子或者门口,避免站在窗户、玻璃等易碎物附近。
–尽量避免使用电梯,应尽快下楼,避免被困。
–当地震来袭时,如果身处户外没有避难点,应选择一个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和树木的空旷地带。
–按照地震逃生预案进行安全疏散。
2.2 滑坡滑坡是地层中发生的大规模坡塌现象,常发生在山区或陡坡地带。
滑坡主要由于地表岩土体的失稳和坡面上的地下水压力的变化引起。
•如何应对滑坡–居住在滑坡易发区的人们应及时关注气象和地质情况的变化,避免滑坡发生时造成伤害。
–当滑坡发生时,尽量远离滑坡面,避免被坡体物质埋压。
–特别是在陡坡地带修建建筑时,应采取一些防滑坡的措施,如加固坡面,安装防护网等。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雨水、融雪等导致的沟道中的泥石流动,通常发生在陡坡和山谷地带。
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巨大冲击力和湍急的流体特性。
•如何应对泥石流–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降雨天气前往山区。
–当泥石流来袭时,迅速向高处逃离,并避开河道和陡坡区域。
–在判断泥石流可能来临之前,要提前将财产和重要物品转移到安全地带。
2.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超采或地下工程活动导致地下空洞的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会影响土地利用,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汇总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基础知识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一般概念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引发的灾害人为灾害:以人为影响为主引发的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计12类48种。
缓变地质灾害:渐进地、缓慢地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平面升降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成灾突然,短时间内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山地地质灾害:受山地环境制约,主要是受地形坡度和海拔制约的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滑坡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滑坡事件。
泥石流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泥石流事件。
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的大小与泥石流规模、活动特征,滑坡区人口、财产密度及社会防灾抗灾能力有关。
发生在人口和财产稠密区的滑坡,滑坡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越重。
滑坡滑动速度较慢时,人们能及时察觉滑坡前兆,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滑坡滑动速度较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
对于同样的滑坡事件,如果人们灾害意识较强对灾害的发生有所准备、预先制定并落实了防灾计划或应急预案、建筑物有一定的抗破坏强度,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损失。
泥石流主要有冲刷和淤埋两种危害方式。
稀性泥石流以冲刷为主,粘性泥石流以冲埋为主;形成、流通区以冲刷为主,堆积区以淤埋为主。
坡面型泥石流危害范围一般较小,沟谷型泥石流危害面积一般较大,有时后者可以形成流域性灾害;沟谷型泥石流常由多条坡面型泥石流汇入主沟道而形成。
云南省已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属于暴雨型泥石流,融雪和溃坝型泥石流少见。
低频泥石流与高频泥石流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泥石流不仅对城镇、村落、农田、水利、交通等都可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灾种。
地质灾害预防知识

地质灾害预防知识一、发生前兆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1)大滑动之前。
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
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
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4)临滑之前。
滑坡体四周岩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
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
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
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二、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常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常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1.地震防治常识地震是一种瞬间释放的地壳能量,对人造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风险,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常识:- 安全室内: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进坚固的家具下或者躲到墙角处,保护头部和要害部位。
- 高楼逃生:如果你在高楼中,不要惊慌,沿楼梯下楼,并靠近楼梯井的墙壁。
- 预防火灾:地震时,易引发火灾。
要随时检查电线和家用电器,保持家庭的防火安全。
- 现场撤离:遇到地震时,如果身处人群中,要保持冷静,指导他们有序撤离。
2.滑坡防治常识滑坡是指地表上的土石或岩石垮塌运动。
为了尽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学习以下常识:- 观察危险地点:对于滑坡易发或危险地区,应该保持警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 疏散安全:如果发现滑坡迹象,需要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滑坡威胁。
- 抵御滑坡:可采取一些抵御滑坡的措施,如种植树木,加固边坡,增加防护网等。
3.泥石流防治常识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泥浆、石块和水流组成的流体,能够摧毁建筑物和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常识:- 警惕天气预报:在常年降雨较多的地区,要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水文情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 远离危险区域:如果你所在地区有泥石流的可能性,要尽量远离危险区域,避免泥石流的直接威胁。
- 避免搬迁:如果你住在泥石流危险区域,要考虑搬迁到安全地带,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4.地面塌陷防治常识地面塌陷是指由地下岩石破坏或地下洞穴溶解形成的地表下陷。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常识:- 观察地势:对于周围环境地势低洼的地区,要时刻关注地面情况,发现地面下陷迹象要及时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对我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2.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3.什么是滑坡?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4.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6.什么是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质砂土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软土层压缩变薄、地势标高降低、地面缓慢下沉的现象。
地面沉降一般出现在滨海平原地区。
7.崩塌、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防止地质灾害措施

防止地质灾害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由于地质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采取一系列的防灾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防止地质灾害的措施。
一、防止地震的措施1.建设抗震建筑:在地震多发地区,建设抗震建筑是最有效的防止地震灾害的措施之一。
抗震建筑要求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规范,在建筑承重结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充分利用地质条件:在地震多发地区,利用地质条件也是防止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建筑物选址时,选择坚硬的地基和有良好承载能力的岩层。
此外,在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中,利用地基加固技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3.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并及时向人们发出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因此,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对于防止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止滑坡的措施1.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的生长和根系的发展可以增加土壤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有效减少滑坡的发生。
因此,在滑坡易发地区,应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避免过度砍伐和乱砍滥伐,种植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树木和灌木等。
2.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对于防止滑坡灾害至关重要。
滑坡易发地区的土地利用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地貌特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农田分布和交通路线等,避免占用高风险滑坡区。
3.土石坝与护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地区,修建土石坝和护坡工程是一种有效的防滑坡措施。
土石坝可以增加地表的重力,抗拗地表负荷,减少滑坡的发生。
护坡工程则可以增加土壤的坚固性,并有效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掏空。
三、防止泥石流的措施1.山体治理与固坡工程:泥石流多发地区,进行山体治理与固坡工程是防止泥石流灾害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防治小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小知识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方法,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巨大的破坏。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下岩石断裂所引起的。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合理选择建筑材料,采用适当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
2.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地震信息,提高人们对地震的预警意识。
3.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坡上的泥土、石块、水等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
泥石流常常在降雨较大、地形陡峭的地区发生。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地土地,减少泥石流易发区的人口和建设活动。
2.加强山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加强泥石流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泥石流信息,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三、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等松散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的现象。
滑坡常常在地震、降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
为了减少滑坡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山地土壤的保持和固定,采取人工加固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植被覆盖等。
2.加强滑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滑坡信息,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地土地,减少滑坡易发区的人口和建设活动。
四、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溶洞发生塌陷而引起地表沉降的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出现在石灰岩、石膏岩等溶岩地区。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塌陷。
2.加强地面塌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地面塌陷信息,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
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
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
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
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
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
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
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知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这些灾害常常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了解防治地质灾害的知识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以及防治措施,以此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1.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由山体失稳引起的大规模下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常见的诱因包括降雨、地震、人为工程等因素。
以下是几个预防和处理山体滑坡的方法:1.1 治理•定期巡视和监测可能滑坡的地区;•按照规范建设和加固隧道、坝体等工程;•对处在危险区域的人口和财产进行转移。
1.2 预防•加固不稳定的岩石和土层;•植被保持和人工梁流;•控制土石流和地下水。
1.3 应急措施•知道撤离路线和紧急避难点;•制定预案,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准备;•紧急撤离和求救。
2.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上岩石和板块的运动所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常常来临得突然,其强度大小难以预测。
因此,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十分惨重。
以下是几项应对地震的措施:2.1 预防•做好地震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公众自救意识和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准确度;•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灾后复原能力。
2.2 防护•建筑物应考虑抗震设计;•加强城市和乡村地质勘探;•避免在危险区域开采燃料和矿产。
2.3 应急措施•知道紧急自救方法;•清理或避开可能引发伤亡的物品;•紧急撤离到安全区域。
3.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体中泥石等松散的风化物质在水的推动下形成的流态体,其速度迅猛,威力巨大,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几项预防和处理泥石流的方法:3.1 治理•清理可能导致泥石流的水沟和管道;•将降雨水引出流域,防止集水池的形成;•建设防泥林带。
3.2 预防•开展地质灾害地震预警监测服务;•按规范建设和加固泥石流危险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泥石流的警觉性。
3.3 应急措施•疏散人员,减少群众伤亡;•紧急防护,避免造成二次灾害;•联系救援部门,协调抢险和救援。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课件

非工程措施
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 络,实时监测地质变化,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 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应急救援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制定 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质 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减 少灾害损失。
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 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宣传教育
失。
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影响生态平衡和土地资源可
持续利用。
社会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引发社会 恐慌和不稳定,影响社会正常
秩序。
02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
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 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
分类
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滑动 特征,可分为黄土滑坡、粘性 土滑坡、堆积层滑坡等。
滑坡概述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山区、河谷等地区。由于地形、地质 、水文等因素的影响,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造成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滑坡发生原因
滑坡的发生与地形、地质、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某地区 ,由于地形陡峭、降雨量大、植被破坏等原因,滑坡事件频繁发生。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地质灾害防治 知识,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
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演练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和演练 活动,提高公众应对地质灾害的能 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建立信息平台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提供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查询、预警信息 发布等服务,方便公众获取相关信 息。
05 案例分析
某地区滑坡事件分析
某地区崩塌事件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一、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常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2、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易诱发滑坡、崩塌;(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形水体不断地冲刷坡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和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挖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原则是什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4、什么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广为人知,在此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和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防灾抗灾工作。
5、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怎么办?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
并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6、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该怎样处理?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地质灾害临灾报警信号有哪些?临灾报警信号有:敲锣、敲铁盆、敲铁箱、吹哨子、放鞭炮等。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由哪个部门主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险情)分级标准是什么?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五、地质灾害有什么监测方法?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灾害点原则上是采用专业设备监测,专业设备监测法指机械—电子位移传感器观测法、精密大地测量观测法(视准线法、交汇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法,一般只用于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的精密测量。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常见的地质灾害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滑坡?4、什么是崩塌?指陡倾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
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崩塌的规范大到数亿立方米(山崩),小到数十立方厘米(落石),崩落距离可达数千米。
5、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坡度大于45 º,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6、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知识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Q二、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三、什么是崩塌?崩塌是指陡峭斜坡的岩土体突然崩落的现象或者过程Q发生在土体中的叫土崩,发生在岩体中的叫岩崩;规模大,涉及到山体的叫山崩;发生在河流、湖泊等的叫岸崩。
四、当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异常现象后,该怎么办?发现了滑坡、崩塌的一些可疑的临滑、临崩的异常现象(即前兆)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根据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立即向所在地村委会、乡(镇)政府或县级国土资源局(地矿股)报告。
同时,告诉周围的人注意不要靠近滑坡、崩塌区域。
有关国土资源局(地矿股)会及时派技术人员前来调查,发放“避险明白卡”,提出防治建议。
(2)以乡(镇)为单位,落实防治和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落实防治建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汛期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公布值班电话,保证电话畅通。
要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素质的人进行巡查和监测。
巡查和监测人员按要求做好巡查和监测,并做好记录,雨季或雨后要加密监测,发现变异及时报告当地政府。
对要避让的,要主动避让或配合乡(镇)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3)编制好应急避险救灾方案。
方案要明确撤离路线、信号和避险场所,组建抢险救灾队伍。
方案要向群众公告,并进行演练。
(4)要密切关注天气和周围情况,增强防灾自救能力。
五、如何监测滑坡、崩塌?对滑坡、崩塌的监测,包括斜坡开裂变形、整体变形、地下水和应力等方面的监测。
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在最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方监测其变化情况。
(一)监测方式:1、设桩观测地表裂缝:在斜坡变形开裂大的裂缝两侧布置几对观测桩,定期用尺子量每对桩的距离、高差。
防地质灾害安全知识简短

防地质灾害安全知识简短咱们生活的这片大地,有时候可不像看起来那么老实!地质灾害就像个调皮的“捣蛋鬼”,说不定啥时候就冒出来给咱们添乱。
比如说山体滑坡,那家伙,就像个巨大的“土滑梯”,一下子能把好多东西都卷走。
还有泥石流,像一条凶猛的“泥龙”,咆哮着冲下来,破坏力惊人!那咱们怎么防着这些“捣蛋鬼”呢?先来说说山体滑坡。
你要是发现山坡上的树木、石头有点不对劲,好像在悄悄移动,那可得小心了!这就像你家的小猫小狗突然行为反常,准是有情况。
还有啊,要是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那山坡就像泡软的饼干,容易出问题。
这时候,能离多远就离多远,千万别在山坡下面溜达,难道你想被那“土滑梯”给捎带走?再讲讲泥石流。
山谷里要是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像打雷又不像打雷,那可能就是泥石流要来了!这就好比听到有人在远处大喊“危险来了”,你还不赶紧跑?别在沟谷里停留,别在河边瞎转悠,不然被那“泥龙”追上,可就惨啦!要是遇到地震,也得小心地质灾害。
地震过后,大地就像被摇晃过的积木,变得不太稳当。
这时候要留意地面的裂缝、山坡的变化。
可别不当回事,难道你觉得自己能比大地还坚强?还有啊,咱们平时得多留意天气预报。
要是说有暴雨、强风啥的,心里就得多个弦儿。
这就像知道要变天了,得提前把窗户关好一样。
另外,要是住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得和邻居们互相照应着点。
大家团结起来,就像一群紧密合作的小伙伴,共同对抗这些危险。
总之,地质灾害虽然可怕,但咱们只要多留神、多小心,掌握好防范的知识,就能让自己和家人更安全。
可别心存侥幸,觉得灾难不会找上自己,要知道,小心驶得万年船!咱们可不能在这事儿上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守护好咱们的幸福家园。
防地质灾害安全知识

防地质灾害安全知识一、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危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1. 滑坡滑坡是指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面积向下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滑坡通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其中以降雨量大、地形陡峭且土壤松散易于滑动的区域最为容易发生。
2. 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混合了水、泥沙和石头等物质的流体,具有高速度和强力度。
泥石流通常由暴雨、融雪或山体崩塌引起,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都造成极大危害。
3. 崩塌崩塌是指岩层或土层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发生断裂或变形而导致整个岩体向下或向侧滑动的现象。
崩塌通常发生在山区或悬崖陡壁等地形较为陡峭的地带。
4.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表振动的现象。
地震不仅会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破坏,还会引起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防范措施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可以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在易受灾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或建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加强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善或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在易受滑坡影响区域进行护坡、加固道路、修建拦砂坝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4. 加强应急救援加强应急救援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快速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可以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防范注意事项1. 注意地质环境在选择居住区或旅游景点时,要注意地质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避免选择在悬崖陡壁、滑坡、泥石流等易受灾区域居住或旅游。
2. 注意天气预报在雨季或气候变化频繁的地区,要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降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灾害防范知识之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祸防范方法地质灾祸是指在天然也许人为要素的成效下组成的,对人类生命财富、环境形成破坏和丢掉的地质成效,常有的地质灾祸包括坍塌、滑坡、泥石流、地上塌陷、地裂痕、地上沉降。
地质灾祸坍塌产生前的先兆1、坍塌体后部体现裂痕。
2、坍塌体前缘掉块、土石滚落、小崩小塌不停产生。
3、坡面体现新的分裂变形、以致小面积土石零落。
4、岩质坍塌体有时产生扯破矛盾声。
产生地质灾祸坍塌怎么办1、倒塌时如何应急自救?发生倒塌时应快速向倒塌体双侧跑;开车经过悬崖必定要留意察看。
2、如何防范倒塌?切忌在悬崖(探头石)邻近逗留、歇息;不要在陡坎和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不要登攀危岩;注意收听天气预告,防止大暴雨天进入山区。
地质灾祸滑坡前的失常现象1、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拥塞多年的泉水复生,或许泉水(井水)突然枯竭等异样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体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痕。
3、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上隆(突出)。
4、有岩石开裂或被揉捏的动静。
5、滑坡体四周岩(土)体出现小型倒塌和松懈现象。
6、滑坡后缘的裂痕急剧扩展,并从裂痕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7、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慌张失常,猪、狗、牛慌张不宁,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干燥或倾斜等。
产生地质灾祸山体滑坡时的逃生1、逃离时,向两边跑为最正确方向。
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切忌顺着滑坡方向跑,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风险的。
2、滑坡呈全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实用的自救方法。
3、产生滑坡时,不要迷恋财富,要矫捷离开房屋;向滑坡体两边跑离风险区;如条件答应,应立即向领导报告并安排受挟制的人员撤退。
简单产生地质灾祸泥石流的时辰1、接连长时辰的降雨以后。
2、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幽谷或沟内传来像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动静,沟谷深处突然变得黯淡,还有细微震动感,注明沟谷上游已产生泥石流。
遭到地质灾祸泥石流时的逃生1、矫捷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宽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立即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逗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地质灾害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答: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我市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种。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答: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今年7月27日我市宽甸县太平哨镇由于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4人死亡。
今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近 40 年来特大山体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1458人死亡。
四川省在今年8月13日也发生了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四川省576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答: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
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
害灾情。
4、什么是崩塌,
答: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
5、崩塌是如何形成的,
答:首先,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一岩土类型。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通常坚硬的岩石和结构密实的黄土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软弱的岩石及松散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二地质构造。
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斜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三地形地貌。
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其次,形成崩塌的外界因素:一地震。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
二融雪、降雨。
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从而诱发崩塌。
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如开挖坡脚、地下
采空、水库蓄水、堆(弃)渣填土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
6、崩塌发生前会出现什么样的征兆,
答: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7、什么是滑坡,
答: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8、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一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二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三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滑坡。
四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滑坡。
五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滑坡。
9、滑坡发生前会出现什么样的征兆,
答: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10、什么是泥石流,
答: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11、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沟谷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二沟谷斜坡表层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堆弃在沟谷的弃渣堆土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
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下泄水体等。
12、泥石流发生前会出现什么样的征兆,
答: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
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13、什么是地面塌陷, 答: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14、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
答: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
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
15、地面塌陷发生前会出现什么样的征兆,
答:一泉、井发生异常变化;如泉、井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砂,水位骤然降落等。
二地面变形: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三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四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五植物形态发生变化,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16、发现地质灾害应如何报告,
答: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组织接到报告,应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17、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
答: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