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

合集下载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同,古籍装帧形式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改变。

从最初的缝装到后来的线装、包背、钉装等多种形式,每一种装帧形式都有其特点和意义。

在古代,缝装是最早的一种装帧形式。

缝装又分为“竹简缝装”和“纸书缝装”两种方式。

竹简缝装就是将竹简用麻绳或丝线绑成一本书。

而纸书缝装就是将纸张折叠后叠成一本书,再用线穿过折叠的纸张,最后打结压平即可。

这种装帧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小册子、手抄本等小型书籍。

随着纸张的普及和制作工艺的进步,线装逐渐成为主流。

线装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先将纸张折叠成多张,再用线穿过纸张的折叠处,将纸张簇成一册,最后用两块木板夹住,再以绳子或丝带捆扎固定。

这种装帧方式结实耐久,适用于大型书籍。

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书籍的美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包背装和钉装逐渐成为流行。

包背装就是将书页一张一张地包在厚纸板里,再用绸布将纸板缠绕起来,最后在布面上刻上书名。

这种装帧方式精美大方,适用于珍藏书籍。

钉装是将书页穿上铜钉,并在封面上镶上一块漆板。

这种装帧方式富有民族特色,适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总的来说,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不同的装帧形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美学价值。

解说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图)

解说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图)

數字中國分類導航數字商品交易免費建站雲計算免費空間免費域名免費推廣創業大舞台當前位置: 首頁 > 解說中國古代書籍裝訂形式(圖) > print按此返回打印解說中國古代書籍裝訂形式(圖)| [<<][>>]裝訂(bookding)是書刊印刷的最後一道工序,書刊印刷在印刷完畢後,仍是半成品,隻有將這些半成品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連接起來,再採用不同的裝幀方式,使書刊雜志加工成便於閱讀、便於保存的印刷品,才能成為書籍、畫冊等,供讀者閱讀。

我國書籍裝訂形式,自古至於有許多形式:1.簡和策簡和策是我國最早的讀物。

公元前,把文字寫在狹長的木片上,稱為木簡,寫在竹片上稱為竹簡,統稱為簡,如現今的“頁”。

把文字寫在較寬的竹莖,木板上,稱為牘。

將簡或牘用絲、草或籐編排串連起來,就成為一篇文章,稱為策,策的含意與現今的“冊”相似。

策便成為我國最早的書籍裝訂形式(圖1)。

圖1 早期裝訂──策2.卷軸裝以前寫在絲綢織物上的書,稱為縑帛或“帛書”,帛書上可以依文章的長短剪載下來。

卷成一卷,稱為卷裝,或把上下兩邊粘在木軸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圖面,稱為卷軸裝,收藏時卷起來,閱讀時可將掛線扣在牆上,軸拉著帛書攤平。

如文章很長,可以分成多卷,現在有的書籍稱“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軸裝延伸出來的,卷軸裝具有我國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圖2。

圖2 卷軸裝3.經折裝卷軸裝幀的文章,在閱讀和加工,保存時不太方便,便產生了折本形式。

經折裝幀就是將一張長幅的書頁按一定的規格,向左右反復折疊成一個長方形的冊子,再在其前後兩面裱上硬紙板作為封面和封底,閱讀時隻要把它拉開。

就成為一本書的形式。

這種裝幀最初用於佛教經典,故叫經折裝(圖3)。

圖3-經折裝4.旋風裝旋風裝是由經折裝演變而來的,經折裝幀是前面一頁和最後一頁分開的,如果把經折裝的首頁與末頁粘連在一起,閱讀時翻開,遇風時中間的紙頁飛起,猶如旋風,保存時合攏,成為一本書(圖4)。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

古代书籍的装帧方式一、卷轴装古代书籍最早采用的装订方式是卷轴装。

卷轴装是将纸张或绢帛依次连续粘贴在一起,形成一端可卷起的长条状,类似于现在的卷帘。

卷轴装的书籍一般以右侧为起始点,从右向左阅读。

卷轴装的书籍虽然保存了古代文献的珍贵内容,但是由于卷轴的特殊形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阅读时需要一手持卷轴,一手翻动,读书的过程颇为繁琐。

因此,卷轴装的书籍逐渐被后来的装订方式所取代。

二、帖装帖装是古代书籍的另一种装订方式。

帖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将多页依次贴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帖装的书籍可以打开阅读,与现代书籍的形式相似。

帖装的书籍在保存、传播和阅读方面都比卷轴装更加方便。

由于帖装的书籍可以平铺开来,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阅读每一页的内容,而不需要不断翻动卷轴。

另外,帖装的书籍也更容易保存,可以放在书架上,不会像卷轴那样容易受潮、变形。

三、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订的一种重要方式。

线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在折叠处钻孔,用线穿过孔眼进行装订。

线装的书籍一般使用硬纸板作为封面,再用绢布或绸缎包裹,形成结实的书套。

线装的书籍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其装订方式简单、经济实用。

线装的书籍容易翻阅,也便于保存。

另外,线装的书籍在装订之后还可以加入页边注、批注等内容,增加书籍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四、平装平装是古代书籍的一种装订方式,也是现代书籍最常见的装订方式之一。

平装是将纸张折叠成多页,然后在折叠处裁剪成一定的尺寸,再用胶水或线穿孔进行装订。

平装的书籍具有装订简单、易于批量生产的特点。

平装的书籍不仅容易保存,还可以便携携带。

另外,平装的书籍还可以在封面上加入标题、装饰和封面插图等,使书籍更加美观和吸引人。

五、精装精装是一种豪华的书籍装订方式。

精装的书籍一般使用硬纸板作为封面,再用绢布、皮革等高质材料包裹,装饰有金属装饰、镶嵌、雕刻等工艺。

精装的书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精装的书籍在装订上更加考究,除了封面上的装饰之外,书脊上还会有书名和作者的字样,方便读者在书架上辨认。

装订工艺的发展

装订工艺的发展

装订工艺的发展书籍装订的联结法,是从最古老的甲骨扎结法和编排法开始。

逐步演变到现代的无线胶订粘和塑线烫订的书籍联结法,其中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改革了9种方法。

1.扎结订。

扎结订的联结法有两种:一种是甲骨的联结;用藤树上的藤条和动物皮(牛、羊皮)条等将龟甲或牛、羊肩胛(胁)骨扎结缀联成册。

这些联结料可不作任何加工处理,剪开或折断直接使用;另一种是简策的编排扎结,所用材料是藤条皮剪成皮条及用丝结绳后将竹、木条(简)编排扎结联缀成策(册)。

这种方法的材料较前一种有了改进,即作一些加工处理。

2.粘联订。

粘联订,即用粘剂将书页(帖)联结成册的形式。

胶粘剂的材料在当时大部分以面粉浆糊为主,以鳔胶为辅。

如卷轴装、蝴蝶装、包背装等均采用这些胶粘剂联结成册的。

3.古线订。

古线订就是线装本的联结订法。

所用材料开始以丝为主和以棉为辅,之后以棉为主以丝为辅,搓纺成线进行联结成册。

古线订联结的书册,翻阅平整,牢固性强。

4.三眼线订。

三眼线订的书籍联结方法,是平装最初的线订方式。

主要是将配好书册的折缝处距离订口5~7mm处均匀地打穿三个眼孔,用棉线(一般用上蜡线)或丝线,穿入孔内扎结订联成册。

三眼线订与古线订比较不但操作方便、速度快,还可以订零散页张、插图和较厚的书册。

三眼线订均用手工操作,消耗体力、效率低,较厚书册订联后不易翻阅。

5.铁丝订。

铁丝订是用金属铁丝联结书册的方法。

这种方法已成为我国书刊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平装本和骑马订装本均采用铁丝订,但较厚书册订后不易翻阅,如地区潮湿铁丝易生锈后缩短书刊牢固程度。

6.缝纫订。

缝纫订是采用工业缝纫机将书册订联的方法。

主要是在书册的订口处用缝纫机进行穿联,针距最大为10mm,最小为1.5mm。

采用缝纫订方法,订联牢固,不怕潮湿,但装订速度慢,不易搞联动化及高速生产,只能单机操作。

目前用在南方一些潮湿地区及一些零散证件等的工作物加工。

7.锁线订。

锁线订联结法是一种用棉或丝线经上蜡加工后,在书帖的最后一折缝线上,按照号码和版面的顺序逐帖穿联起来的方法,主要形式分平锁和交叉锁两种。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简策形式、卷轴形式、折叠形式和册页形式。

1.简策形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

简策是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然后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形成了书籍的基本单位。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简策装。

2.卷轴形式:盛行于隋、唐时期,得益于纸张的普及。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折叠而成的多页折子装,称为经折装或折子装。

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可以卷起来保存和携带。

3.折叠形式:也称为册页形式,是纸书向册页过渡的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将长卷沿着中缝折叠,形成了前后封皮的册页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4.册页形式:分为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

蝴蝶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里对折,然后将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

包背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外对折,然后将折缝对齐,最后用封面包裹起来。

线装书则是将书页用线装订成册,封面的纸张较厚,通常用于珍藏本或善本书。

这些书籍装订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的装订形式也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人们阅读和保存的需求。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书籍产生之前必须有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

那么这些龟甲,兽骨算不算是书籍呢?我认为是的,至少它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

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很难出现想现在纸张一样的物理连接,只能采取堆放在起的形式使文字间可以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

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册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随着古代人类知识的进步,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简”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承担起了记录的任务,但的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

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

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

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册才能装下,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于是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

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但它的材料成本高,产量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

文字从此摆脱了竹简书写在了纸张上。

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

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

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则是以一比书叶略宽的长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

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是一段历史悠久的过程,它伴随着中国古代图书出版和阅读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古籍装帧风格和传统。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一演变过程。

一、古籍装帧形式的初成古籍装帧是由古代写书法的石鼓文、竹简、木牍等开始演变而来的,最早的装帧比较简陋,只是把书籍套进两片瓦片里面,然后用绳子或麻布缝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数量越来越多,遇到了如何妥善保存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用四五块木板作为封面,然后用填充物或丝绸缠裹着书籍的方式来进行保护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帛套装帧。

这种装帧形式采用了木板封面和帛布包装的方法,有极高的保护性和装饰效果。

二、明清时期古籍装帧形式发展的高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古籍装帧最为繁荣发展的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双簧"式的装帧形式,即将两块木板拼合,贴上各种图案和文字,然后用铜钉或铜环缚紧书籍,这种形式兼具美观和实用的双重特点。

清朝时期,古籍装帧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承继明朝装帧的传统,也有很多的新奇形式出现。

如“方巾款”、“芙蓉钮”、“竹节绸编”等。

这些依然采用了木板封面和帛布包装,但装帧风格和技法达到了举世闻名的高度,如清代书籍中流传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与《重修广雅》等。

三、现代古籍装帧造型的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相对于原来的古籍装帧,在造型、材质、尺寸、装饰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新材料的运用也代表了新时代、新潮流与新风格。

特别是现代将仿古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手工艺相结合,实现了新旧融合,更为用户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更加个性化的古籍装帧造型。

总体来说,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是一条自然、历史性和复杂性相互交织的螺旋线,表现出中国古代图书出版和阅读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它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记忆和艺术遗产。

中国古典文献的装帧变化及优缺点

中国古典文献的装帧变化及优缺点

李致忠(《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认为:
梵夹装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更不是古代 中国纸质书籍的装帧,而是专指古印度书写在 贝多罗树叶上的梵文佛教经典的装帧。
何谓梵夹装?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加以诠释,那就应 该是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佛教经典而采用夹板 式的装帧。
唐后期,流行贝叶形的梵夹装写本,纸 叶为长条形,文字沿长边竖着写。一般的贝 叶在长条状纸叶左右中间部位,有两个圆孔, 以便系绳,汉文写本有时只钻一个孔,或者 仅仅划出圆孔,而不透空。
优点:单位空间信息容量大。 缺点:易磨损,易散开,翻检不易。
(四)旋风装(龙鳞装) 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
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装帧形 式。这种装帧形式的具体做法是:以一长条卷子纸做 底纸,然后将单叶单面书字的书之首叶,全幅粘裱 在底纸的右端。接着将单叶双面书字的其他书叶, 按着内容和页码次第,首先将第二叶的右边无字空 白窄条处粘于首叶末尾的底纸上。
优点:两面书写,立体装裱,增大了卷子的 容量,缩短了卷子的长度。 缺点:无法完全克服卷轴装的舒卷之难;散 叶在卷屈后不易平复展开。
(五)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 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 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用” 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 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古书一面印刷,另一面没字。蝶装书翻开有时 是有字的,有时是无字的。包背装则不然,无字的 一面折叠装订后就包在里面了,翻不出来,确有其 方便之处。
优点:阅读方便,读有字的正面,看不到两 面空白纸。 缺点:虽然解决了蝴蝶装开卷即无字反面的 不妥,但若经常翻阅,则易散开。而且,用 糨糊粘书背,也容易遭虫蠹。

古代国内书籍装帧形式

古代国内书籍装帧形式

古代国内书籍装帧形式
古代国内书籍一般采用绳结装帧形式。

当时,书籍基本上采用绳结装帧,绳结装帧有两种:一种是折叠式,也称为平装式,具体指将书本内部
各页折叠组成,此时书本的封底和封面各叠四页,即把书本各页折痕处摩
擦平,成为一个折叠式的状态,然后在书脊的外表面系上绳结,用来绑住
书本,但只能有一种绳结;另一种是线装式,具体指将书本内部各页用线
绑住,成为绞衣服时的状态,封面和封底的四页不需要折叠,用线穿行在
书中穿行多种绑住,其次是用绳结来绑住整个书本,以保护书本,起到装
帧作用。

这种装帧方法比较粗糙,虽然使用方便,但却不能有效保护书籍,特别是书本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容易损坏。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竹简和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装帧形式和材料也逐渐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展示了书籍制作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是竹简和帛书。

竹简是利用细竹片或者木片制作的书籍载体。

每根竹片或木片上都刻上文字,再用绳子穿过孔洞将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简单粗糙,便于携带和保存。

帛书则是将文字刻在薄绢上,再以线缝合成册,多卷构成一本书。

由于帛书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很少被普通人所拥有。

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书籍装帧形式逐渐改变。

最早的纸质书籍多以轴形形式制作。

将纸张连在木轴上,形成卷轴式的书籍。

卷轴易于阅读,内容延续性好,可以含有大量信息。

但使用不便,必须卷起来才能携带和存放,查找也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书籍分成多个小册子,形成部册形式。

每个小册子都加上封面,形成了册形书籍。

到了宋代,生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册页式书籍。

册页式书籍主要由多页纸张叠合而成,通过线缝合或背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书籍与轴形书籍相比,结构更加稳固,易于翻阅,方便携带和存放。

由于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纸张变得越来越薄,使得书籍也更加轻便。

明代以后,装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了糨糊装和包背装等形式。

糨糊装是将书页用糨糊黏合在书脊上,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装订形式制作简便,但无法更换或更动书页。

包背装则是将书脊和封皮一起裹在布或纸上,使其更加美观大方。

这种装订形式结实耐用,方便修补和更换内页。

近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书籍多采用平装、硬皮装和精装等形式。

平装是将书籍的内页与封面直接用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书籍。

硬皮装则是在封面外面加上一层硬质纸板,增强书籍的耐用性。

精装则是在硬皮装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和装饰手法上的精细处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从竹简和帛书到纸质书籍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古书籍装订方式

古书籍装订方式

装订是书刊印刷的最后一道工序,书刊印刷在印刷完毕后,仍是半成品,只有将这些半成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连接起来,再采用不同的装帧方式,使书刊杂志加工成便于阅读、便于保存的印刷品,才能成为书籍、画册等,供读者阅读。

我国书籍装订形式,自古至于有许多形式:一.简和策简和策是我国最早的读物。

公元前,把文字写在狭长的木片上,称为木简,写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统称为简,如现今的“页”,把文字写在较宽的竹茎,木板上,称为牍。

将简或牍用丝、草或藤编排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称为策,策的含意与现今的“册”相似。

策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二.卷轴装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

卷成一卷,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

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卷轴装具有我国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经折装以卷子长幅改作折叠,成为书本形式,前后粘以书面,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它是从卷轴装演变而来的,因卷轴装展开和卷起,都很费时,改用经折装后,较为方便。

凡经折装的书本。

都称"折本"。

中国书籍法帖装裱形式之一。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形状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

在书画、碑帖等装裱方面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时在旧物市场上会偶见它的样子。

四.蝴蝶装将印有图文的面纸页对折,再把折缝粘连在预制好的订口条上,形成一本书籍,这是散页装订的最初形式、称为蝴蝶装。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甲骨3000年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

为了便于保存,将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青铜器铭文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装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帛书装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经折装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装订,是把零散的书页、纸张或书画阿等加工成册或画卷等形式的工艺技术,它虽非书籍所专有,但主要用于书籍,故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它和书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只有书籍才用装订之印象。

举例如下:李景新着《中国书籍装潢小史》云:″我国书籍装潢之形式,往往因其所用之材料与各时代用书之方法而有更变。

书籍之质料为甲骨,则有甲骨装;书籍之质料为竹木金石,则有方策玉版装;书籍之质料为缣帛,则有卷摺旋叶装;书籍之质料为纸,则又因其为内折外折单叶全帙之不同,而有旋风叶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之别。

″张铿夫着《中国书装源流》″自序″云:″书何自始乎?自有文字,即有书。

书装何自始乎?自有书,即有装。

盖字不着于书,则行之不远。

书不施以装,则读者不便。

装者,束也,饰也,束之以免错乱,饰之以为美观也。

″凡此种种,各家谈及装订,无不开宗明义,将书籍放在首位,云其为书籍成形之术。

书与装订密不可分。

可见,装订之演变乃书史、出版史研究之重要内容。

印刷与装订关系也很密切,印刷品要集零成册,也必用装订。

但这种关系与书籍、出版同装订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装订为印刷之印后工序,印刷品可以成册,也可不成册,不成册者则无装订可言,譬如报纸、单张年历、广告画、纸币及各种证券等。

装订的出现早于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发明后沿袭手抄本书籍集零成册之法,是装订工艺在印刷业中之应用。

因此,那种把装订视作印刷术发明的必备条件、说没有装订就没有印刷的论点显然是有背于史实和不合适的。

正因为如此,笔者为中国印刷博物馆设计、起草,并经过专家论证通过了的″源头馆布案方案″没有提到″装订″。

鉴于装订为印刷之印后工序,为印刷史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印刷史,本书对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仅作概要记述。

详情可参阅有关书史、出版史著作。

有必要再次着重指出:装订既非书籍所专有,也非所有印刷品所必须。

书籍之外的挂历、装裱字画、笔记本、各种帐册等均非书籍,但用装订;报纸、宣传广告画、单张年历、年画等,都是印刷品,但无需装订。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

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中国图书发展史可分成三个时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书籍制度,即:汉代造纸发明前的⽵帛并⾏时期,盛⾏简牍制度;汉⾄唐代为纸写本时期,盛⾏卷轴制度;唐代发明印刷术以后为印本书时期,盛⾏册页制度。

所谓册页制,就是积累许多单页装订成为⼀册,因⽽我国古书装订制度也随之应运⽽⽣。

下⾯具体介绍⼀下我国册页装订制所经历的⼏次变化:1、蝴蝶装,⼜称“蝶装”,因书页展开似蝶形⽽得名。

这是早期的册页装订形式。

其装订⽅法,是先将每⼀印页由书⼝向内对折,即把有字的纸⾯相对折起来,与后来的线装⽅式恰恰相反,然后将每⼀书页背⾯的中缝粘连在⼀张裹背纸上,再装上硬纸(有时⽤布或绫绵裱褙)作封⾯,便成⼀册书。

其特点是版⼼向内,单边向外,使书⼼得以保护。

蝴蝶装虽然在保护图书⽅⾯有它⾃⼰的优点,但却给阅读带来了不便。

由于书页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且读⼀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便。

于是就出现了包背装。

2、包背装,⼤约起于南宋后期。

所谓包背装,即把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字⾯向外,把版⼝作为书⼝,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纸捻穿订,外加书⾐绕背包裹。

这种装订的⽅式,基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经过书页正折,版⼼向外,使页页⽂字相连,便于阅读。

今见包背装的早期样品则为元代装帧本。

这种装帧法⼀直延⽤到明朝中叶以后。

著名的《永乐⼤典》就是包背装。

3、线装书,起于明代中叶,是从包背装演变⽽来的。

其装订⽅法,乃书页正折,⽂字向外,版⼼为书⼝,把包背装的整封⾯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分置书⾝前后,把它连同书⾝⼀起打孔穿线订。

线装⼀般是在书上打四孔,称为四针眼装。

较⼤的书,在上下两⾓各加打⼀眼,就成为六针眼装。

讲究的线装,有时⽤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称包⾓装。

这主要是为了美观,也有护书作⽤,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

线装书的优点,是书本破旧了可以重装。

在修整旧书的时候,还可以衬纸、接边。

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书籍的装帧形式一直都是演变的,从中国古代的经书到现代的杂志,装帧形式均有所变化。

作为一种文化的传统,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演变出了不同类型、装帧方式和格式,同时也展现出了折衷博大的审美空间。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进行系统性地阐述。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主要有中国经典书籍的“卷轴”方式和普通书籍的“对联”方式。

卷轴方式是最常见的,它是将书籍按照卷轴的形式装帧,使得经典书籍更易于收藏、翻阅;而对联方式则是将书籍按照对联的形式装帧,使其更易于携带、阅读。

此外,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还包括图案类型和色彩类型。

图案类型是以典型的中国古代图案来装帧书籍,以示神秘、宗教意义和历史发展状况;而色彩类型则是以梦幻的色彩来装饰书籍,使书籍更加美丽、更具吸引力。

至于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演变,可以说有三个明显的阶段。

首先是上古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仅仅限于卷轴方式和对联方式,装帧图案和色彩极其简单;其次是汉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一方面保留了卷轴和对联,另一方面逐渐出现了图案类型和色彩类型;最后是明清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进一步完善,曾出现过“晚间香冠”、“纸刀”等装帧形式,装帧图案和色彩也变得更显示外观。

因此,从上述可见,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十分丰富,每一种装帧形式都在传递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汉字的笔画、经
典绘画的图案为典范,还是折叠、订约和包士,都带有国家历史的文化底蕴。

书籍的装帧形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当下文化的一种延伸。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简策
为保护简策的正文不致磨损,古人编简时常在正文简前边再加一根 不写文字的空简,叫做赘简。今天书籍的封面,就仍然带有这种赘 简的遗意。 一篇文章的简编完,或一编编好的简写完,便以最后一根简为轴, 象卷竹帘子一样从尾向前卷起。这种编连卷收的做法,当时也只是 适应了竹木简的特质而形成的特定形式,但对后世书籍的装帧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帛书:将文字写在丝织品上,有两种装帧折
叠式、卷轴式,卷轴装最早为帛书

就长 叫条 “, 简并 策在 ”上 或面 “写 简字 册记 ”事 。, 然 后 用 皮 索 或 麻 绳 将 其 串 编 起 来 , 这
简 策 装
: 人 们 利 用 现 有 丰 富 的 竹 木 资 源 , 把 竹 木 制 成 片 片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 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 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 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 装"。
册页装及其发展
书籍装帧的成熟

线 包 蝴 龙 旋 经 卷 装 背 蝶 鳞 风 折 轴 装 装 装 装 装 装 ( 樊 夹 装 )







卷轴装
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 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 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 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流 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 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 存作品。
书籍装订发展到蝴蝶装,步入 了中国书籍装订的“册页装” 时期,随后进化到“包背装”。 包背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 籍装订形式已日益成熟。包背 装之后出现的是“线装"。线 装书为后世各代广泛使 用, 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中国古代装帧形式中国古代装帧形式是指在书籍制作过程中,对书籍的封面、装饰、装订等方面进行的艺术处理。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装帧形式。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的特点是注重色彩、图案和文字的协调,注重对书籍的整体美感的追求。

在古代,装帧形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由书籍的用途、读者的需求和时代的背景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汉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比较简单,多采用纸质封面,封面上只有书名和作者名等简单的文字信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逐渐丰富多彩,出现了用绢、丝绸等材料制作的封面,封面上出现了各种图案和文字装饰,如云纹、龙纹、花卉、山水等。

隋唐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更加精美,封面上的图案和文字装饰更加繁复,如龙凤、麒麟、瑞兽等图案,以及金、银、珠、玉等贵重材料的应用。

宋元明清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更加注重整体美感和艺术效果,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精美装帧,如线装、钞装、扇装、匣装、册页装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装帧形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装帧形式不仅是书籍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对世界装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装帧形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世界装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成为世界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装帧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更为世界装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我国在古代就有书籍和书籍装帧技术了,那么你想知道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解读,希望你喜欢。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解读书籍装帧,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关于书籍装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书籍装帧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形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设计界及书籍收藏界来讲,都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探析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探析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探析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发布时间:2021-05-25T14:20:40.79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6月下作者:孙臣[导读]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起源于殷商时期的龟骨册装,历经简帛时代的卷轴式和纸本时代的方册式,出现了卷轴装、旋风装(龙鳞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多种形态,最终定型为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线装。

这种规范随着中国书籍一起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孙臣 315800摘要: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起源于殷商时期的龟骨册装,历经简帛时代的卷轴式和纸本时代的方册式,出现了卷轴装、旋风装(龙鳞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多种形态,最终定型为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线装。

这种规范随着中国书籍一起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古籍装帧形式演变自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书籍作为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和书籍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书籍装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由简单到复杂,从初期单纯的书籍加工发展为当今的艺术创作。

一、古籍装帧萌芽期1.甲骨文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载体材质,上面所刻就是距今约三千多年的“甲骨文”。

以乌龟壳为载体的称“甲”,一般以腹甲为主;以牛羊肩胛骨为载体的则称“骨”,也有极少数用动物肋骨作材料。

这些材料刻写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即为中国书籍萌芽期的装订形式——龟骨册装。

龟骨册装示意图2.竹简木牍简牍是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制,产生于西周,盛行于秦汉。

竹简又称简策,即把削制成的狭长竹片置火烘烤后再以革绳编连成册。

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竹简和木渎均用毛笔墨书。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简牍一般卷起存放,从左向右卷成一束,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古代书籍装帧的形式

古代书籍装帧的形式

古代书籍装帧的形式简和策是我国最早的读物。

公元前,把文字写在狭长的木片上,称为木简,写在竹片上称为竹简,统称为简,如现今的“页”。

把文字写在较宽的竹茎,木板上,称为牍。

将简或牍用丝、草或藤编排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篇文章,称为策,策的含意与现今的“册”相似。

策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

图1 早期装订——策以前写在丝绸织物上的书,称为缣帛或“帛书”,帛书上可以依文章的长短剪载下来。

卷成一卷,称为卷装,或把上下两边粘在木轴的表面,卷成一卷,就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图面,称为卷轴装,收藏时卷起来,阅读时可将挂线扣在墙上,轴拉着帛书摊平。

如文章很长,可以分成多卷,现在有的书籍称“上卷”、“第一卷”等是由卷轴装延伸出来的,卷轴装具有我国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2 卷轴装卷轴装帧的文章,在阅读和加工,保存时不太方便,便产生了折本形式。

经折装帧就是将一张长幅的书页按一定的规格,向左右反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再在其前后两面裱上硬纸板作为封面和封底,阅读时只要把它拉开。

就成为一本书的形式。

这种装帧最初用于佛教经典,故叫经折装。

图3 经折装旋风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经折装帧是前面一页和最后一页分开的,如果把经折装的首页与末页粘连在一起,阅读时翻开,遇风时中间的纸页飞起,犹如旋风,保存时合拢,成为一本书。

图4 旋风装将印有图文的面纸页对折,再把折缝粘连在预制好的订口条上,形成一本书籍,这是散页装订的最初形式、称为蝴蝶装。

图5 蝴蝶装蝴蝶装是印刷史上第一次把散页的折缝集中在一边,形成订口而成册。

由于蝴蝶装在锁线时,线是串在拼贴条上的,所以在书页的折缝中间没有线缝,并且在翻阅时可以摊得很平,便于阅读,现在重要的地图集,精美的画册等,仍有采用这种装订方式的。

蝴蝶装的书页,适合于单面印刷,图文向里对折,现在地图集中采用正面印了个双页图,背面印文字说明或印用色较少的单面图用蝴蝶装,使正面双页图展开平整。

和合装的特点是内芯和封壳可以分开,内芯可以调换,而封壳硬而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中国古代装订形式的演变装订是把零散的书页纸张或书画等加工成册或画卷等形式的工艺技术归属於印後加工工序它虽非书籍所专有但主要用於书籍故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它和书籍紧紧地联繫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只有书籍才用装订之印象譬如近年出版的装订源流和补遗一书收有装订论文七篇论者无一不在文章之首开宗名义地谈书籍装订举例如下李景新著中国书籍装潢小史云我国书籍装潢之形式往往因其所用之材料与各时代用书之方法而有更变书籍之质料为甲骨则有甲骨装书籍之质料为竹木金石则有方策玉版装书籍之质料为缣帛则有卷摺旋叶装书籍之质料为纸则又因其为内折外折单叶全帙之不同而有旋风叶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之别李文裿著中国书籍装订之变迁云吾国书籍之装订极尽实用与美术之能事藏书家每多鉴赏版刻而略其装订故专记装订之衍变可著见於藏书录中及其它典籍者绝少张铿夫著中国书装源流自序云书何自始乎? 自有文字即有书书装何自始乎? 自有书即有装盖字不著於书则行之不远书不施以装则读者不便装者束也饰也束之以免错乱饰之以为美观也刘国钧著积叶成册和线装书云当印刷术在晚唐开始流行的时候书籍制度已经开始向册叶制度过渡李致忠吴芳思著古书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起源与流变云中国书史中有待发掘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而书籍各种装帧形式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李更旺著古书史中梵夹装並非经折装考辨云在我国中世纪所出现的古籍梵夹装和经折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籍形制不是一种书籍制度余在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首句云装订是书籍成书的工艺技术不同的装订方法装订出不同形式的书籍此外美籍华人学者刘冰著中国装订简史首句为装字的意义是裹也藏也修饰也钉是贯物使坚也装钉二字合起来用在印刷品上那就本书係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四主编洪荣华,副主编张子谦张子谦为余本书主编之笔名本书实出余手为余数年所集录尤其重要的是选入著名印刷史家钱存训先生近年新作数篇1993年交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是印成品按先後目次顺序连缀以能坚实而便於阅览及保存之意並且有使其美观及订正之义罗福林先生为其作序亦云“我国古籍由竹木而帛楮其装订方式亦随时代变化而各有其不同凡此种种各家谈及装订无不开宗明义将书籍放在首位以其为书籍成形之术书与装订密不可分可见装订之演变乃书史出版史研究之重要内容印刷与装订关係也很密切印刷品要集零成册也必用装订但这种关係与书籍出版同装订的关係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装订为印刷之印後工序印刷品可以成册也可不成册不成册者则无装订可言譬如报纸单张年曆广告画纸币及各种证券等装订的出现早於印刷术的发明印本书之装订乃沿袭手抄本书籍集零成册之成法是装订工艺在印刷业中之应用因此那种把装订视作印刷术发明的必备条件说没有装订就没有印刷的论点显然是有背於史实和不合适的正因为如此笔者为中国印刷博物馆设计起草並经过专家论证通过了的源头馆布展方案没有提到装订鉴於装订为印刷之印後工序为印刷史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为印刷史本书对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仅作概要记述详情可参阅有关书史出版史著作有必要再次慎重指出装订既非书籍所专有也非所有印刷品所必须书籍之外的掛曆装裱字画笔记本各种帐册等均非书籍但用装订报纸宣传广告画单张年曆年画等都是印刷品但无需装订总体言之印刷与装订虽然关係密切但这种关係不是因果关係没有必然的联繫不宜把它同印刷术的发明人为地扯在一起装订和书籍密不可分装订与文字的传播方式又息息相关综观中国文字的传播史自甲骨文至今其传播方式历经了甲骨青铜竹木缣帛雕石拓印手抄和印刷等多种形式其中甲骨青铜和雕石历史上虽曾起过档案勉强些也可说它是书籍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书籍实无装订可言究其源除甲骨之中的牛肩胛骨上曾发现有穿孔可作为用绳串连起来似有装订之意的证据之外别无其他痕迹可寻真正的装订之始当以简策装为最早第一节 简策装简策是由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图10-1)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孔子读书之认真刻苦另一方面却记载了简策这种装订方法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後一根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捲成一束时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於後来卷轴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作用图10-1 简策装古代文章虽短但因简策之上容纳字数有限稍长一点的文章一束简策是容纳不下的必须分写到几束简策上如果此策为一部书的一部分则在书名或篇名之下加有这部书的总称及其在整部书中的次第比如论语有学而第一学而第二庄子有逍遥游第一逍遥游第二等这样一部书的所有简策均以末简为轴捲成一束用编捆缚其赘简上都书写有书名篇名以次排列或装在盛简策用的帙或囊里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了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对後世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颇具影响譬如简策的策与後世册页书籍的册同义;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末简与卷轴装的轴相类似;盛装简策的帙和囊演变成後来的函套等简策装这种装订形式起自商周迄於东晋应用时间很久图10-1是出土的西汉实物照片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通行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这种装订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第二节 卷轴装卷轴装始於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於简策捲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但也有考究者)以轴为轴心将书卷捲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飘的质地坚韧而不写字的纸或丝织品飘头再繫以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图10-2)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捲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於插架之上图10-2 卷轴装卷轴装这种装订形式应用时间最久它始於周盛行於纸本书初期的隋唐一直沿用至今现今书籍虽均用册页装式但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卷轴装的装饰即轴带帙签等所用的材料和颜色的不同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重要方法如隋炀帝时其嘉则殿藏书就以轴的贵贱来区别书籍的价值上品书用红琉璃轴中品书用绀(音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琉璃轴下品书则用漆木轴再如唐玄宗时曾用轴带帙签的颜色来区分书籍的种类其经史子集四大类书分别以钿(音diàn 用金片或其它物品做的装饰)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锱青牙轴缥带绿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区别唐代出现印本书之後仍沿用纸发明後的手抄本装式如现存唐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现藏庆州博物馆)咸通本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五代吴越国刻印的佛经以及北宋刻印的多达五千馀卷的开宝藏都是卷轴装式都穆听雨纪谈古人藏书多作卷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当时卷轴装之盛行第三节 旋风装印刷术发明後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印刷事业的不断发展印本书日益增多为便於翻阅书籍的装订形式逐渐由卷轴装向册页装演变作为过渡形式出现了旋风装和经折装其中旋风装近於卷轴装而经折装则近於册页装放在插架上的旋风装书籍外观上与卷轴装是完全一样的它与卷轴装的区别只有在展卷阅读时才得以看到一般卷轴装的书卷是用一张张粘连起来外观上是一张整张的长条纸书写文章的而旋风装则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後顺序逐次相错约一厘米的距离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或先粘书页後装裱)的展开平放错落粘连形如鳞次(图10-3)故又名龙鳞装就其翻阅的状态而言犹如旋风旋转一般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图10-4)图10-3 旋风装示意图著名版本学家兼书画印刷史家魏隐儒老先生在世时曾多次同余形象地谈及他在故宫博物院亲眼目睹现存稀世珍宝唐吴彩鸾手写唐韵事说它为刊谬补缺切韵五卷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唯一一件古代旋风装书册此书共二十四页除第一页单面书写文字直接粘贴在底纸卷上外其馀书页依次错开一点距离将白边粘贴在底纸上平常从首至尾捲起外观上与卷轴装无展开来因日常捲放之故各书页自然向内捲曲犹如龙鳞逐页翻飞与史书各家记载的旋风叶完全一样旋风装这种装订形式古书上曾有多处述及如宋朝张邦基在其墨庄漫录中有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今世间所传唐韵犹有旋风叶的记载清朝叶德辉在其书林清话中谈到旋风装的特点时说它是鳞次相积总之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化而来它形同卷轴内装书页鳞次相积逐页翻飞对於这种装订形式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与现在仅存的唐朝吴彩鸾手写唐韵实物相合无庸置疑它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图10-4 旋风装唐吴彩鸾手写唐韵第四节 经折装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沿书文版面间隙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图10-5)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形上看它近似於後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据说这种形式始於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贝叶经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与梵夹装颇似迄今所见到的著作谈到梵夹装时都说是经折装的别称即梵夹装即经折装其实梵夹装乃由印度传来为印度贝叶经之装式东汉时传入中国远早於经折装一般认为经折装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梵夹装的影响但经折装並非梵夹装经折装书籍有的一面印字有的两面印字两面印字者看完一面再翻过来看另一面也很便利佛教经典多用之古代的佛教徒可能是受印度传来的佛经皆梵夹装订的影响颇喜採用经折装现知古代经折装有敦煌石室出土的唐代入楞伽经疏五代天福本金刚经宋代佛典崇宁万寿大藏毗卢藏碛砂藏思溪藏等多种经折装这种装订形式现在仍被採用如现在仍在流传的为数不多的裱本字帖时而见到的小巧玲珑两面印刷折叠成长叠的电影歌曲仍沿用或近似於这种装订形式经折装的後期又出现了一种将经折装的前後封面连为一体即用一张稍大於经折装之两个版面(加书脊厚度)的硬纸将折叠成长方形经折装的首末两面粘连並将书背包裹起来的装订形式这种装订形式出现在经折装通行的後期是经折装的变种仍属经折装范畴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晚期形式据魏隐儒先生讲这种形式的经折装只见记述未见实物一般都把它视作旋风装或许这是未曾见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唐吴彩鸾手书旋风装唐韵的同仁的一种猜测也未可知图10-5 经折装第五节 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後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後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後期盛行於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凖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後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图10-6)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版印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既然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不称册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五代之经书当为蝴蝶装图10-6 蝴蝶装宋代版印书籍最盛蝶装明代张萱疑耀卷五云今秘阁中所藏宋版书皆蝴蝶装其糊经数百年不脱落偶阅王古心笔录有老僧永光相遇古心问僧前代藏经接缝如线日久不脱落何也? 光曰古法用楮树汁飞面白芨末三物调和如糊以之糊纸永不脱落坚如胶漆宋世装书岂即此法耶?今日看蝶装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有一是便於一版内刊载整幅图画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作两半一面一半不便阅览二是因插架时书口向下四周向外如遇虫鼠咬损不易损及文字三是蝴蝶装书籍存放插架时书口向许瀛鉴主编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第一百零一页1997年9月出版下书背向上灰尘不会进入书内对保护书籍有利不像今日之平精装书书背向外天头向上日久为灰尘所污其缺点是阅读时每翻阅一面则遇到两个空白面(无字面)蝴蝶装因有此弊为後来的包背装所取代现存古书有不少是蝴蝶装如北京图书馆藏有古代蝴蝶装书籍多达三百馀种较早的有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写本王陵变辽代印装的蒙求甘肃省武威出土的西夏文佛经等第六节 册页装及其发展书籍装订发展到蝴蝶装步入了中国书籍装订的册页装时期随後进化到包背装包背装的出现标誌着中国书籍装订形式已日益成熟包背装之後出现的是线装线装书为後世各代广泛使用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现存古籍多为线装只是到了近世才在线装书的基础上(或受西方装订形式之影响)衍生出铁丝订无线装订等多种方法及精装平装骑马订等多种形式1.包背装又称裹背装裹後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图10-7)早期的包背装其包背纸与书页的包裹粘接方法与蝴蝶装相似其区别仅在於与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而不是中缝後来的包背装则以纸捻穿订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订口一侧穿以纸捻订成书册然後再包粘包背纸因其包背纸(封面)包背而不穿纸捻故称为包背装这种装订形式出现於元初元末明初多用之图10-7 包背装2.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後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图10-8)这种装订形式产生於明朝中叶是由包背装转化而来的它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後两个单张封皮改包背为露背线装书出现後一直沿用至今从工艺方法上後来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总之中国古代的装订形式是随着古代书籍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经历了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漫长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图10-8 线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