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
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基本概念(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目的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三)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20世纪50~70年代把环境问题作为技术问题,以污染的末端治理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0世纪70~90年代初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 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 复杂性的科学(3) 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三、环境管理学是一门新学科——仍需深入研究理论、方法区域限批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环境规划与管理》PPT课件
• 环境管理制度 • 环境规划行政法律制度
a
14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 2.3.2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 1.“三同时”制度
• 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 2.2.1 环境法律责任
✓ 2.环境民事责任
• 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 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 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 因破坏环境资源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过失责 任原则;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无 过失责任原则。
a
2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 2.1.1 基本方针
✓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 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面规划、合 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 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a
3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a
4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 2.1.1 基本方针
✓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
a
6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 2.1.2 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可持续发展原理
持续发展原则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环境规划中 ,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 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即各国、各地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 代际公平则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即 后代人享有与前代人相同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在环境规划中,应遵循公平 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 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环境规划与管理》 ppt课件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环境规划基本原理 •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 环境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与自然 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资源化 利用。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源保护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农村生态恢复
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国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政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分析其优缺点。
04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总结词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技术。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 项重要技术,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实施后的 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 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为
区域环境管理-课件
5.1.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 城市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来调节 城市中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改善城市 生态结构,并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教育 等手段,限制和禁止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
• 5.1.2.1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 5.1.2.2 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 5.1.2.3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具体做法首先是推行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 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理论基础-环境容量。
– 环境所能接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极限,一般称为环境 容量,即单元环境中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容纳量 。
•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包 括如下内容:
– 排污申报制度 – 总量审核 – 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5.2.2农村环境管理的目的
• 农业环境管理是依据国家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政 策和规划进行监督管理的,它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 要方面。
• 目的: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 系,处理农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 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通过全面规划和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从而达到既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 不断增长的需求,又要保护和建设好农业劳动者的 生产和生活环境,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和乡镇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 前苏联在70年代设立了城市建设研究所和城市环境保护研究 室,就城市环境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 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纳入各类城市的规划设计中。
• 日本在1974年制定了国土利用计划法和全国的国土利用规 划,并把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 中国的城市环境管理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城市 污染源调查和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开始起步,在 1979年成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以管促治,管治 结合”的方针之后,城市环境管理走上了综合防 治的轨道。由于城市环境中的各要素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城市生态系统又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城市环境 管理也逐渐由单纯环境污染控制转向城市生态环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环境规划可以帮助确保经济社 会发展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环境规划能够减少人类和动植 物之间的冲突,保护管理》PPT 课件
本课程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 解环境规划的原则和流程,并掌握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角色。
背景介绍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规划和管理来 保护人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可持续性
环境规划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障现 在和未来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环境规划的流程
1
调研评估
2
了解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
势,评估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
影响。
3
实施监测
4
根据方案和措施,实施规划,并定期 监测和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确定目标
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实际情 况制定计划和政策。
环境规划可以制定和实施污染 防治措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 善。
环境规划的原则
系统观念
环境规划应该从整体出发,系统性地考虑自 然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
参与性
环境规划需要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沟通, 反映各方的声音和利益,促进民主和透明。
科学性
环境规划应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依据客观 事实,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
方案设计
根据目标和评估结果,制定规划方案 和措施,包括时序和空间的要求。
环境管理的角色
环境规划与管理ppt
定义
美国环保局
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 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 的、客观的检查。
国际商会
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 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 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 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检查(CHECK)
在组织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过程 进行监督、监测和审核,加强预防,以纠正所出现的偏离组 织总体目标的现象。
改进(ACTION)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定期地对组织所建立的管理体系进行评 定,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达到持续 改进的目的。
一级要素 (一)环境方针 (二)规划(策划)
1998年10月,《国际清洁生产宣言》, 第五次国际 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
清洁生产国家技术支持中心、非官方倡议、手册、 书籍和期刊等,开展了大量清洁生产项目
清洁生产的途径
企业的经营管理 政府的政策法规 技术创新 教育培训 公众参与与监督
案例: 清洁生产技术要求---电镀行业(报批稿)
生命周期评价注重研究系统在生态健康、人类健康和资源 消耗领域内的环境影响。
LCA的技术框架与内容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说明开展LCA的目的和意图、研究结果的可能应用领域,确定LCA 的研究范围,保证研究的广度、深度与要求的目标一致。
清单分析(Inventory Analysis) 对所有穿过研究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进行的定量描述,包 括一种产品、工艺或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原材料与能量的需 要量以及对环境的废物排放量的量化和计算。
环境管理与规划PPT课件
3
生态红线划定
解释生态红线划定的必要性,介绍生态红线划定 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严格控制生态红线范围内的 开发活动。
生态恢复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
01
介绍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阐述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等。
水体修复技术
02
介绍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阐述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应对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环 境问题,如气候变化、土 地退化、水污染等,降低 环境风险。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起源
环境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 工业污染控制。
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管 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当前
当前的环境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修复 等,强调全社会的参与和合作。
实现长期繁荣。
节能减排政策
该政策旨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 物排放,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产 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源管 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
实现。
生态保护政策
该政策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 野生动植物,通过划定自然保护 区、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
措施来实现。
环境保护法规
环境保护法
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 和措施,是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水污染控制
总结词 污水治理 工业废水监管 水生态修复
水污染控制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涉及减少污 染源、净化水质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多个方面。
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有 害物质。
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推行废水处理和达标排放。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课件—08区域环境管理
监督监测、监察、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浓度控制法的优点
• 直观简单,可操作性能强,管理方便。 • 易于检查和控制排污--遵守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减少甚至消除污染产生根源,以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 染的策略,称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从科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将污染预防概念定义为: 指在人类活动各种过程中,如材料、产品的制造、使 用过程以及服务过程,采取消除或减少污染控制措施,它 包括不用或少用有害物质,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术 与工艺等,以达到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各种(生产、使用) 过程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之相关的概念和思想:“废物最小化”、“无废技术”、 “源削减”、“零排放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等。 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 率、削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
P178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图8—1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示意图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二、末端控制的方法
1. 污染排放的浓度控制 防止环境污染的关键是控制污染物向环境排放。以控制
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 系。
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浓度的方法,是我国70-80年代环 境管理上一直执行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浓度控制法的手段
• 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用于内部管理的程序和工具,被设计用来提供管理 阶层一种可靠和可验明的资讯,以决定组织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管理 阶层所设定的基准。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1PPT
杭州市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实施水环境规划,有效改善了城市水 环境,提高了水质。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
上海市通过制定和实施噪声控制规划,减少了城市噪声污染,提高了 居民生活品质。
工业污染控制案例
钢铁企业减排
宝钢集团通过采用环保 技术和实施污染控制措 施,大幅降低了污染物 排放,为全国钢铁行业 树立了减排榜样。
02
跨国环境问题的区域协同治理
针对跨国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
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广与应用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鼓励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实 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促进。
全球环境问题的合作解决
01
国际环保合作的加强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各国需要加强环保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化工企业废水处理
某化工企业通过建立废 水处理设施和优化生产 工艺,实现了废水零排 放,保护了周边水资源 。
矿山生态恢复
某矿山企业通过对废弃 地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 重建,有效改善了周边 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 服务功能。
生态保护与管理案例
自然保护区建设
中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进行了 有效保护和管理。
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
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元 素,以及由这些元素组成的自然生态 系统。
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自然保 护区等,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 作用的结果。
人工环境
由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的自然环境, 包括城市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 等。
环境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案例分析
本节课程将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帮助您理解实践中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
案例介绍
深入了解一个真实的环境规划 与管理案例。
案例分析方法
介绍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帮助您分析和解决类似问题。
案例讨论
通过讨论不同的案例观点和建 议,深化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 理解。
课程评估
本节课程将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评估方式和要求,帮助您全面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环境规划工具
如环境评估、环境预测、环 境指标等。
环境管理
本节课程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定义、原则和实践,帮助您学习如何有效管理环境问题和提升环境绩效。
1
环境管理定义
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监测、控制和改善的过程。
2
环境管理原则
包括预防原则、合规原则、绩效改善原则等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系统等。
掌握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 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学习资源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参 考书籍。
环境规划
本节课程将介绍环境规划的定义、原则和工具,帮助您理解和应用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
环境规划定义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进行有 针对性的规划和管理,实现 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原则
包括综合性、科学性、可操 作性、可持续性等。
1 课程作业
完成指定的课程作业和项目。
2 期末考试
参加期末考试,测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 课程反馈
提供课程反馈和建议,帮助不断改进课程质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通过本课件,您将深入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环境规划和管理 的原则、工具,并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其实践应用。
课程介绍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02
环境规划基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 2 3
生态系统概述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等方面。
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措施。
生态监测与评估
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 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审计,检查其环 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
对环保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确 保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04
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
总结词
环境预测与情景分析是环境规划中的重 要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环境 的可能变化。
VS
详细描述
环境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对未来 环境状况进行科学预测的过程。情景分析 则是通过设定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评估 不同情景下环境可能受到的影响。
环境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总结词
环境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环境规划中 的重要工具,用于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 化环境数据。
详细描述
环境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库系统, 用于存储、管理和查询环境数据。地理信息 系统则是一个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对地理空 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THANK YOU
感谢观看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分类与特点
01
介绍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分析资源利用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0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环境对房地产的影响
环境具有独特的外部效益,其外部效益是 房地产价格提升的主要根据之一。我国建 筑大师陈世民曾指出:“我国的住宅发展 ,开始着眼于环境,追求生存空间的生态 、文化环境。城市人口正在逐步向大城市 郊区、交通干线周围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 区聚集。都市的山、水、湿地、绿树、青 草,正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亮点”, 在这些地区的商品住宅的价格具有提升潜 力大、速度快的特点。”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
1、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 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 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 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 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 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 作用等。 197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 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 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A、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B、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 极限; C、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环境行为的转变
不良行为
理想行为 充足的环境预算 重视政府的环境 公共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
清洁生产和零排放 通过ISO14000认证 循环经济 关注企业环境形象 和责任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节约能源、资源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政府行为
环境保护投入不足 轻视环境的公共责任 轻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地位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关系
环境管理与规划 第8章 环境规划概述
2020/5/27
10/34
二 环境规划的类型
• 2 按规划的要素划分
• (1)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主要是在城市或城市中的小区进行 。其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的大气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 规划目标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 (2)水污染控制规划 包括区域 、水系、城市的水污染控制 。具体地讲,水域(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 )环境保护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规划区内水域污染控制,提出基本任务、 规划目标和主要防治措施。
在一定时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将环境系统自身 的固有特征视为定值,则环境承载力随人类经济行为规模 与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2020/5/27
20/34
二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构成危害的发展。
2020/5/27
17/34
(二)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首先,环境容量理论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 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表明其 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其次,环境容量仅反映了环境的纳污能力这一个方面,不足 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最后,在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中,环境容量是根据 环境质量预测值和环境目标值的结果计算出来的,而各污染 物的削减量是根据费用一效益分析,以最小费用为目标来进 行分配。
2020/5/27
3/34
一 环境规划的概念
• 2 环境规划的内涵
• (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 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 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3)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来 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金之 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比原来 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4)“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部 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或 “达标排放”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泛实 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
(5)治理难度大,治理代价高,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6)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和综合利用,生态影响难以消除。
变革是历史的必然……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美国污染控制方式的演变(三次重大演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48-1963
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以来
从忽视污染防治转 由浓度控制向总量 源头控制提出
减少甚至消除污染产生根源,以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 染的策略,称污染预防(Pollution Prevention)。
P178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图8—1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示意图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二、末端控制的方法
1. 污染排放的浓度控制 防止环境污染的关键是控制污染物向环境排放。以控制
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 系。
通过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浓度的方法,是我国70-80年代环 境管理上一直执行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1)浓度控制法的手段
4
Part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城市环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就环保管理部门来说,其主 要任务是:提出环境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执行环境影 响评价和 “三同时” 制度、环保 目标责任制、 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及集 中控制制度
总量控制将使环保目标更加明确和更具有可操作性,促进 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
提高污染防治的费用效果。总量控制为排污单位污染防治 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一般来说,污染物边际削减费用 较低的污染源会优先治理。
总量控制指标逐步变严,或者是总量控制指标的有偿转让 等,都会刺激企业推进技术进步、选用清洁生产工艺,以 降低污染控制成本。
安置污染防治 措施
调整污染防治 措施
排污申报 和登记 (浓度控制)
达标排放
超标排放缴 费
污染严 重或出 现污染 事故
限期治 理或行 政处罚 等
图8—1 我国环境污染防控体系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一节 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一、末端控制的涵义
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 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 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
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 物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等,监测对照排污的污染物浓 度,以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主要手段:EIA、三同时、排污收费
监督监测、监察、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浓度控制法的优点
• 直观简单,可操作性能强,管理方便。 • 易于检查和控制排污--遵守和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提出源头控制和全过 程控制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了三大政策 开始与国际接轨……
环 境 保 护 法 ( 试 八项制度为核心
行)》
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一、污染预防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将环境政策的重点转向以预 防为主,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和相关政策。被人们称为当 今在环境管理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3)浓度控制法的弊端: 不能从环境质量要求出发,仅采取相应控制污染物排放的
方法,使染源的监控和执行环境质量要求脱节。 排放浓度达标后也会引起环境质量变化。全球环境问题日
益突出。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2. 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为达到 预定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污染物的最大允许值, 可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各个企业允许的排放量-排 放量控制指标。
为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三、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
(1)末端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 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 技术只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 代污染物,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 产生的第二代污染问题。
(2)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 占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没有对面
物总量。
其环境控制手段往往是在其制造的最后制造工序或排污口建 立各种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来处理污染,如建污水处理站,安 装除尘、脱硫装置等以“过滤器”为代表的末端控制装置与 设备,为固体废弃物配置焚烧炉或修建填埋厂等方式来满足 政策与法规对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这种环境管理模式是以“管道控制污染”思想为核心,强调 的是对排放物的末端管理。
该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总量控制方法与步骤:
确定总量控制区域,选取控制点(断面) 计算环境容量,确定允许排污总量 各源对控制点(断面)分担率计算 总量分配及削减量的计算 总量分配优化
第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总量控制的成效
总量控制将是企业选址及经营的重要依据之一。促进地区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总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类: 容量总量控制(反推法):指各污染物的排放指标是根据
环境容量推算出来的。 环境容量计算复杂(污染源,水文,水质,气象数
据),技术要求较高。 目标总量控制 :先确定区域(行业)环境目标后,采取一
定行政方式,直接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分配到各企业 单位,并限时完成。
变为重视
控制转变
《水污染控制》 《清洁空气法》 《1990年污染预防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八章 区域环境管理
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第三次重大转变
1973-1988
1989-2000
本世纪以来
认识到了环境保护 要依法管理,并开 始集中人力财力治 理了一批重点污染 源
由浓度控制向总 量控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