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恢复和历史记忆相称的大国地位

合集下载

专题18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01期)(解析版)

专题18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01期)(解析版)

专题18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一、选择题1.(2021·湖南长沙市·中考真题)1997年6月30日,101岁的胡家芝老太太在南京参加庆香港回归活动时说:“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

国家兴盛,是老百姓的福气啊!”对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的的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的A.“一国两制”的提出B.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C.人民的殷切期盼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

国家兴盛,是老百姓的福气啊!”可知,胡家芝认为国家强盛是香港回归及百姓幸福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香港回归的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选D;胡家芝的话语中没有涉及到“一国两制”“中英双方”“人民”等方面的因素,三者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BC。

2.(2021·湖北中考真题)改革开放以后,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大业,邓小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A.“一国两制”的构想B.西部大开发的战略C.兴办经济特区的主张D.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答案】A【详解】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故A符合题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主要针对国家西部开放问题,排除B;兴办经济特区是引进外资,不符合祖国统一的信息,排除C;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排除D。

故选A。

3.(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表明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是A.科技进步B.民族团结C.巩固国防D.祖国统一【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故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综上故选D。

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

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

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中国在政治上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倡导和平、正义与合作,推动解决全球热点问题。

例如,中国在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以及南海争议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调解作用。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

第三,中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国际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智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逐渐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

随着中国日益重视国际教育合作,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这为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机会。

同样,中国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崛起也使其在全球文化话语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还倡导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通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和参与国际环境协议的谈判,积极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与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密切相关。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中国继续崛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将进一步扩大。

历史论述题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历史论述题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历史论述题:新中国的“国家记忆”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建设,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意义和特殊意义的“国家记忆”。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形成的过程、内容和意义,并探讨其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引言“国家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涵盖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新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国家,其国家记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并展示其重要性。

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形成的过程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记忆主要包括对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艰苦岁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记忆。

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和牺牲,取得了解放和建国的伟大胜利,这成为新中国国家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内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还包括了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战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记忆。

这些历史事件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还包括了对于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内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的“国家记忆”的意义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家记忆”是国家认同和国家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记忆具有统一和凝聚民族的作用,它是民族凝聚力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

其次,“国家记忆”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回顾国家记忆,可以汲取历史教训,总结成功经验,推动国家发展、繁荣和富强。

最后,“国家记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可以激励人民团结奋斗、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件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件2

1949~今与我新建交国家数目统计图
70 67
60
50
40
35
30
23
20
17
9 10
19 5
0 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至今
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有人用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
融”来形容70年代的三大外交盛事,你能为它们
(2)从整体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 号 入 座 吗 ?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从联合公报中,你能看出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吗?
2017年6月中国与巴拿马建交
1979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
试探之旅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 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运动员 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庄则栋主 动上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 礼物。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 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邀请美国 乒乓球队访华。
扬眉吐气 ——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周恩来
跨洋握手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49~今与我新建交国家数目统计图

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观点

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观点

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观点
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观点是指,通过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和辉煌。

这个观点源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并被现代中国国家的领导者所倡导。

在这个观点中,中华国家的再造是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来提高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这种国家建设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制度的完善、经济发展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推进等多方面的工作,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内外挑战。

而中华民族的复兴则是指恢复中华民族的自信和骄傲,以及重新确立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需要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提高和改革、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多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观点强调国家和民族的紧密联系,认为只有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和辉煌。

这个观点已成为现代中国国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之一。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最终在1945年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也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抗战胜利给中国带来的国际地位提升1.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尊重提高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国际社会开始对中国表达出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抗战表明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这使得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2.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受益国之一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受益国之一。

中国在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反法西斯联盟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战争中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

3.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提升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国在联合国中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挑战与困境1. 国内战争对国际地位的影响抗战胜利后,中国陷入了内战,国共两大对立阵营长期的斗争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了挑战。

国内战争不仅分散了中国政府的精力,也削弱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2. 冷战格局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制约抗战结束后,全球进入了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的对立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面临诸多制约。

中国在冷战格局中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具有敌对色彩的力量,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存在相当的困境。

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演变与发展1. 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在国内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苏联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

这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 新中国的建立和对外政策转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20年高中政治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选修3试题:专题五 2 中国与联合国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中政治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选修3试题:专题五 2 中国与联合国 Word版含解析

2中国与联合国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决议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该决议是联大第2758号决议②决议决定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③该决议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④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与联合国的关系步入正轨,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正确阐释了该决议,都是正确的。

2.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坚定力量。

中国支持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需要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A.联合国可以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B.联合国的决定对每个成员国都具有法律效力C.联合国在促进和平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联合国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答案C解析A、B、D三项说法皆不准确。

联合国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国际法才对成员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联合国安理会才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下列选项中对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②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③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①应选;②④阐述的是联合国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安理会对实质性问题的审议坚持“大国一致”规则,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③应选。

4.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这是因为()A.我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参与了《联合国宪章》的制定B.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联合国的活动负有重大责任C.在恢复我国合法席位问题上,联合国曾给予支持D.《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具有一致性答案D解析我国之所以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是因为《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具有一致性,A、B、C三项都不能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800字5篇

国家公祭日主题征文800字5篇

【导语】1937年12⽉13⽇,这是个不能被忘却的⽇⼦,12.13这天也被定为国家公祭⽇。

《国家公祭⽇主题征⽂800字》是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1.国家公祭⽇主题征⽂800字 12⽉13⽇是第XX个国家公祭⽇,是国家为了纪念缅怀南京⼤屠杀遇难⼈民⽽设⽴的,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饮⽔思源,不忘来路。

国家公祭⽇、抗战胜利⽇、烈⼠纪念⽇等纪念活动,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不忘历史、铭记英烈的价值坐标。

“天地英雄⽓,千秋尚凛然。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经过沉淀的历史符号。

他们⾝上展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节,不畏强暴、⾎战到底的英雄⽓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他们理应得到尊崇,值得后⼈永远缅怀。

“⼀⼨⼭河⼀⼨⾎,⼀抔热⼟⼀抔魂。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需要仪式,也需要载体。

国家公祭⽇、烈⼠纪念⽇、抗战胜利⽇等纪念⽇的设⽴,就搭建了这样的载体,以⼀个国家的名义缅怀遇难⼈民,致敬烈⼠英雄,让在历次⽃争中牺牲的英烈永远受到后来者的缅怀和敬仰。

每⼀个纪念⽇的背后,都是铭刻在民族记忆⾥的光辉历史,挺⽴在民族⾝躯⾥的不屈脊梁,流淌在民族⾎脉⾥的源源动⼒。

每⼀个纪念⽇的到来,都是⼀次圣洁的悼念,⼀次记忆的唤醒,更是⼀次国民意志的激励。

设⽴纪念⽇,并不意味着仅仅把纪念局限在某⼀天,⽽是为了世世代代不能忘却纪念,就像春节团聚、清明祭祖⼀样,⼀代代⼈的传承,积淀下的是⼀个民族的⽂化认同和接续使命。

铭记英烈,同样是每⼀代⼈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犹如⼀座丰碑,树⽴在每⼀个⼈⼼中,时刻不忘今⽇的幸福⽣活从何⽽来;纪念⽇也是⼀座灯塔,照亮前⽅的道路,提醒⼈们唯有努⼒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才是对英烈精神的弘扬,对英烈遗志的继承,对英烈遗愿的反馈。

“⼀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论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论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论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但由于国内战乱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直到1971年,才成功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历史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承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意味着新中国被国际社会正式接纳,并获得了一个平等参与全球事务的机会。

这是中国从被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一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2.显示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中国在加入联合国之前,坚持与超级大国苏联保持独立,既不加入东方集团,也不加入西方集团;坚持五项原则,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石,并为世界所接受。

3.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成功,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够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为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民主化: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为国际秩序的民主化作出了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能够在联合国内发声,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平等、合理。

二、现实启示:1.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经验表明,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制度建设是实现大国崛起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需要通过外交、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努力,这表明制度建设是实现大国崛起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原则,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性: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我国曾经历过长期的战乱和内乱。

2022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2022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热点知识复习: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0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成立时的世界局势(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

2.新中国初期外交原则及方针(1)外交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这一原则由当时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下述外交方针就是要完成这一首要任务)(2)外交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毛泽东、周恩来访苏打开外交新局面(当时,中苏关系是“同志+堂兄”的关系)(1)建国第一年(1949年内),苏联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毛泽东率团访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赴外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政府代表团,也是毛泽东的首次出访。

(磋商合作的基本原则)(3)1950年1月,周恩来一行访苏,与苏联讨论各项条约的具体内容。

(4)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2.目的:(1)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为争取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新知讲解
1971年中国代表乔冠华、 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 “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新知讲解 思考:为何新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新中国。1950—1953年,中
国被迫进行抗美援中朝国战的争,国捍际卫地了位中国提的高国家安全,极大地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工业化迈进。
中国的军事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
子弹爆炸成功
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
成功
落成
新知讲解 思考:为何新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54年,国际日内瓦会议上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 周恩来握手。
新知讲解
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 面,迫使美国不得不谋求对华关系的改善,联合中国对付苏联 。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尼克松……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 、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的三分之一时间里,这 五只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04
中美关系正常化,未建交
新知讲解
《时代》周刊编辑把这一期的主题 定为“Nixon’s China Odyssey”,这 句话可以翻译为“尼克松的破冰之 旅”。 ——美国《时代》周刊,1972-03-06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 ,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建交
新知讲解
三、全方位外交
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军事威胁论 粮食威胁论 经济威胁论 网络威胁论 环境威胁论 ……

高中历史(1)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1 70年代外交成就 含解析

高中历史(1)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1 70年代外交成就 含解析

70年代外交成就★★★○○○○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注意: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新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

受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新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与新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两国的共同要求(1)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

(2)从中国方面看:一是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三是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的结束.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易错点23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23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23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基础。

2、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抗美援朝胜利:1953年,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4.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5.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7.香港回归、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为我国参加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01抗日战争胜利1.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下列有关抗日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任何援助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获得了美国、苏联等国的国际援助,故C 符合题意。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民族牺牲,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排除AB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原因,故排除D项。

故选C。

1.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消灭并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以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最终获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有什么关系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①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①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A.①① B.①① C.①①D.①①①【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优指导】2021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高优指导】2021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21全国名校联考一)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推断,新中国的成立()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题眼是“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所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故A项正确;中华民族振兴的前提是独立,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与否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由材料并不能推出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2.(2021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

这是由于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导学号13300863〛答案:A解析: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少数民族和民主党派权力的敬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利用1954年宪法确立三大制度,而不是强调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包括三大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武汉高三2月调研)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心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心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分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导学号13300864〛答案:B解析: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阅了很多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法律和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分明显,故C项错误;此时虽然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然而却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置之不理,而是借鉴学习,故D项错误。

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四件事

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四件事

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四件事
一、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

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二、抗美援朝: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国、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

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

三、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

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四、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0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地震持续约12秒。

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

地震造成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造成242769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之首。

历史趣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历史趣谈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 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这一事件导语: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

当时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在表决结果揭晓前即步出会场。

此决议案影响了海峡两岸政府在联合国的席次地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主张的“一个中国”依据,以及“中华民国”(或台湾)争取再加入联合国的主要争论点。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

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

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

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

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

联合国需要中国。

联合国是以自己的普遍性而自豪的,然而,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不在联合国里,联合国有什么普遍性可言?世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需要联合国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地位提升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二战期间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定的抗战意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首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

在战争初期,中国面临着来自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压力,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中国的抗战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抗战胜利对于国际秩序的重建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二战结束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参与和贡献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努力。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此外,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

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其抗战胜利使其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中国的抗战胜利不仅为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反抗侵略的典范,也为亚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得到了亚洲国家的认可,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改善。

在抗战期间,中国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佩和赞誉。

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成为了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积极的改善。

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展和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中国的抗战胜利使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改善。

九一八事变与国家形象塑造 历史记忆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

九一八事变与国家形象塑造 历史记忆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

九一八事变与国家形象塑造历史记忆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侵华战争的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日两国的历史记忆和国家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对国家形象的作用以及历史记忆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

首先,九一八事变对中日两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外敌入侵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中国作为受害者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的利益而奋起抗战,表现出坚强的民族精神和抵抗力量,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逐渐改善。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对日本的国家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动被世界各国视为对国际秩序和和平的威胁,日本的军国主义和侵略性形象深入人心。

九一八事变进一步暴露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加深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不信任和警惕。

这对日本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使其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孤立和谴责的境地。

其次,九一八事变使历史记忆在国际舞台上变得至关重要。

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一段悲惨的历史不能被遗忘。

国家通过保持历史记忆的活跃性和宣传,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形象。

对中国而言,保持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记忆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至关重要。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列强欺凌的精神和为国家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

通过纪念和研究九一八事变,中国加强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呼吁国际社会保持正义和和平的立场,倡导合作而非冲突。

对日本而言,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记忆也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作为侵略者,应当正视历史,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受害国家表达诚挚的歉意。

通过澄清历史事实和真实地记录九一八事变,日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国家形象,重建与邻国的关系,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暴行之一,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南京大屠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动荡与政治变革南京大屠杀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平民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社会秩序几乎崩溃。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民众情绪的激动,也促使了政治变革的需求。

南京大屠杀后,人们对国内政权的不满情绪加剧,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大屠杀使得共产党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同,为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南京大屠杀也间接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中国政治形势的演变。

二、经济再建与发展南京大屠杀严重破坏了南京的经济基础,使得中国经济陷入极度困境。

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了经济的再建与发展。

为了重建受创经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了经济的恢复。

南京大屠杀后的几年间,南京城逐渐重振旗鼓,许多企业逐渐复产,商业活动重新繁荣起来。

这为中国现代化呈现了一个新的契机。

三、军事现代化的推动南京大屠杀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军事现代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击败侵略者、保护国家安全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南京大屠杀的惨痛教训促使中国政府更加投入军事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强军队建设和装备现代化。

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成为中国军队战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军事现代化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文化传承与记忆保护南京大屠杀带来的深刻记忆,让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文化传承与记忆保护。

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和教育宣传得到广泛传播。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牢记历史的教训,激发爱国情怀,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五、国际影响与国际交流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得以加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回族的报道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回族的报道为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研究——以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回族的报道为中心摘要: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的国家认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

回族群体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多层,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历程具有代表性,而《人民日报》这一发行量极大的党的机关报是考察乃至建构回族群体国家认同的重要文献。

通过文本研究,发现国家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时间、空间、制度的维度建立起了包括阶级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在内的新的国家认同。

探索这一新的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对于当下中国国家认同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国家认同;人民日报1840年以来国人的国家认同建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是其历史侧重点仍有不同,[1]1949年即是一大重要历史分野。

因为“1949年之后,中国人是在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新社会,新国家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国家认同。

”[2]考诸史实,从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角度而言,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国家认同的价值理念与政策施行与1949年之后新中国的国家认同建构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3]而1949年至1956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家由旧中国向新中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是国家经历剧烈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变革时期,在此期间国家认同建构的话语表达与实践路径奠定了接下来数十年的国家认同建构基础。

因此,研究这一时期“新的国家认同”显然有着重要的学理与现实意义。

[4]《人民日报》这一发行量极大、内容丰富的党的机关报有表达官方话语、呈现社会热点,实现有效多方互动的重要作用,是观察乃至参与建构新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而回族群体的分布无论是从自然地理还是社会背景看均较为丰富、多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日报》也予以较大篇幅的报道。

因而以此为中心是我们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文本。

[5]无论中外学者的概念界定有何差异,整体而言,国家认同内涵当主要指涉文化性认同与制度性认同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要恢复和历史记忆相称的大国地位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正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发展中、追赶中的国家,要拥有自身的道路自信乃至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在世界上还从未有过,而中国正在做到。

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是要告诉国家和民族整体,中国从哪里来,现在何处,未来到哪里去。

对这个党来讲,目标特别重要,按照目标设定历史发展的脉络特别重要。

党一定要有历史观和整体观,为整体的和未来的目标服务。

西方政党是利益集团的代表,只代表某个利益集团。

理论上讲,西方民主制度不需要代表整体利益的党,因为整体不在了,只有一个一个的利益集团。

西方政要靠选票驱动,所以不会为了国家整体利益而牺牲利益集团的利益。

而且四五年一换人,决策是短期行为,没有长远目标。

在那些4年普选制度玩得转的国家,像美国和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民众会永远提出政府无力完成的任务,可称为“政府职能超载”。

政府如果完成不了,就可以通过换届来把责任推卸掉。

比如小布什在中东打了8年仗,搞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那么就换个党执政。

这样就是解压。

这种周期性释放责任的政体形式,在减除政治压力方面很“优越”。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困难,就是它的责任太重。

而且是累积的责任,从1949年开始累积到现在,甚至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共产党今天还在引领中华民族,完成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历史重任。

中国不会称霸全球,但是要恢复和我们的人口、国土以及我们的历史记忆相称的大国地位。

这是一种传统的、关于历史的叙事——恢复在亚洲的位置,因为我们之前的几个王朝每一个都到了这个位置。

这样,我们民族的记忆就衔接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负有极重的责任。

第一要保证政治版图的统一,第二要维持社会稳定,第三要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13亿人的转型,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波,可能有挫折或者大的风险,一个稳定的执政集团比较容易驾驭局面。

只要目标被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认同,党干事情就比较有把握。

邓小平讲过权力集中的好处,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无法有效实施政策,更没有能力应对危机,结果很失败。

政治版图统一、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很多个体可能不去想,因为他有当下个人利益的诉求。

而中国共产党则需要考虑长远,考虑“两个一百年”。

我们对某些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贪污腐败等,进行了猛烈抨击。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如此快的社会发展和转型,大体上保持了稳定,这是了不得的。

有党的领导,有一个稳定的执政集团和稳定的政策实施,对国家的转型很有必要。

所以,不要因有人指责中国,就迷惑了我们对当前中国政治的实质内容的审视。

据俄罗斯《报纸报》援引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20日消息,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美中两国人民对彼此的怀疑逐渐增多,且很多国家公民认为,在超级大国的对抗中,美国已经不敌中国。

据报道,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新的调查研究,调查的对象为来自39个国家的3万8千位公民。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迈出,或即将迈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导大国的一步。

调查还显示,2008 年有54%的美国公民表示对美国保持其超越中国的优势地位有信心,如今,这项数据已降至47%。

此外,调查称,37%的美国人对中国持积极态度,且有40%的中国人对美国持有相同的态度。

而这一数据较2008年相比都有所降低。

泰戈尔曾说,掌握世界资源的国家害怕中国崛起并希望推迟该时刻的到来。

直至上世纪中叶,中国仍遭受列强欺压。

但如今泰戈尔有关中国的预言似乎已应验,侵略者的当代继承人们正哀叹对中国与日俱增的实力的担心。

由于连年的侵略战争、不负责任的暗杀和对法治的藐视,当今美国已丧失曾在国际事务中的盛誉。

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

它能否成为比美国更负责任、更远离暴力和更具建设性的超级大国?美国建立在民族自决基础上,但其外交政策一直拒绝给予他国同样的权利。

中国的历史比美国长4000年,且在大部分时期都是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但它向来保持无为与和平外交,而非对他国武力掠夺和施暴。

中国传统文化曾遭受近代西方列强凌辱和文革破坏,但其传统的和谐世界观仍存在于现代中国的全球关系中。

就在美国在中东沉溺于施展帝国主义霸权,用残忍军事力量和惩罚性经济封锁针对平民之际,中国则在该地区打造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中国的政策当然也是出于本国利益,但相对西方极端利己且强制性说教的言论而言,中国坦率的实用主义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选项。

面对中国崛起的伟岸身躯,西方政客试图喋喋不休地论说任何崛起中大国不可避免的“成长烦恼”,并将此作为其不成熟的证据。

中国绝非完美,但中国及其民众却长年遭受不公平妖魔化。

那些谣传通常是某些人歇斯底里的宣传,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特权受到挑战。

尽管在大多数主要事务上,中国尚未拥有制衡美国的力量,但其地位正在上升。

它不仅将成为全球事务中受欢迎的参与者,还将为其他有抱负的大国树立负责任的典范形象。

英媒6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对美国发出的“大国”呼声或引发摩擦本周末习抵达加利福尼亚时,他将带去一种新的中国世界观。

5年前,中国有力地拒绝以“两国集团(G2)”界定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关系的构想,这个说法至今遭到中国官员的断然驳斥。

但是,习先生作为中国国家主席准备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会晤时,北京却不动声色地接受了这个构想,并对其改头换面。

新领导层上任后,中国发出的讯息截然不同。

他们似乎在说,中国走上了世界舞台,而更条理分明、更自信的外交政策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

美国外交官说,相比上届政府,他们现在有远远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国高级官员,但中国官员似乎老想让美国人承认,“新型大国关系”是两个势均力敌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这个口号的核心,正如“G2”构想,是希望中国的崛起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伴随着一个崛起中的国家遭遇超级大国时几乎都会出现的摩擦和战争。

危险在于,只关注与单一国家的关系,会在别处产生摩擦,因为在单方面升级与美国的关系、达到对等大国关系的同时,北京降格了与所有其他国家的关系。

人人都需认识到,按照中国由G2启发的新世界观,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属于大国,因而都是可牺牲和可以被忽视的。

欧洲国家尤其应意识到,如果他们不愿互相团结,而中国决定惩罚某个欧洲国家,那么最终,他们将陷于英国现在的处境。

美国《侨报》7月13日文章原题:谁是美国与中国的敌人?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虽于7月11日落幕,但连日来,外界对两国本轮对话的成果、价值之研议热度依然不减。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中通过对话方式,探讨解决两国在经贸以及关涉国家战略方面的摩擦、分歧和合作等,意义不言自明,而且受益的不止是两国自身,更是整个世界。

多年来,美国政府和民间智库一直在研究“假如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世界会怎样”、“假如美国当不了世界第一,美国会怎样”这样的议题。

得出的结论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其中有一条很唬人且影响巨大,那就是“中国的强大对世界有百害而无一益”。

于是“遏制中国”之声四起,并成为政府的主流策略,更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行动,造成亚太和中国周边局势骤然紧张。

为了吸引选票、保住位置,各国当政者都会给国民描摹一个美好愿景,也会夸大一些外部因素当作激励国民、推动国家发展甚至扩张的“压力”。

这或许是“假想敌”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由于苏联解体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大步发展等因素,中国首当其冲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假想敌”。

事实上,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中国成为美国的假想敌”,而是因为美国有了一个“假想敌”而忽略了真正的敌人,并令其潜滋暗长,最后给整个世界带来麻烦。

那么谁是美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敌人?我们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地球已成为一个“小村落”,核扩散和安全问题、恐怖主义泛滥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才是美国、中国以及全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首先说核安全。

核泛滥使得全球的安全、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奥巴马总统在去年3月首尔核安全峰会前夕发表讲话说,美国与世界安全的首要威胁不再是国家之间的核战争,而是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

今天“拥核”国家已越来越多,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和海啸引发的核泄漏灾难,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民用“核电”泄漏尚且如此,核武一旦被使用,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其次说恐怖主义。

从波士顿爆炸案到中国新疆近年来的系列恐怖血腥屠杀案,恐怖主义活动早已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蔓延至全球。

澳大利亚智库去年底发布的全球恐袭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2年,恐袭活动10年增长了4倍。

而欧美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不仅影响了许多国家反恐的积极性,也助长了新恐怖主义的产生。

中国目前便深受这一“双重标准”之害。

第三是军国主义。

从日本新近在2013年度《防卫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发展独自军事力量”以及安倍晋三政府对修改“和平宪法”的态度不难看出,“军国主义”在日本呈死灰复燃之势。

有专家一针见血指出,日本“强军”配合了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瞄准的是中国。

因此获得美国的默许。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今天的亚洲态势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洲态势岂不有“惊人相似”之处?美国对日的纵容,不正是当年英法对德的“绥靖”吗?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未来世界的不太平是否从此发端?届时美国还能“独善其身”吗?我们认为,对美中以及国际社会来说,上述三问题比起贸易摩擦、谁的经济总量排第一以及某些意识形态之争,更值得百倍警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