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构想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写作 语言要连贯

写作语言要连贯设计说明“语言要连贯”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
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七年级上册安排了“思路要清楚”的写作内容,七年级下册则有“怎样选材”的写作内容。
从编写体系上看,“语言要连贯”是对“思路要清楚”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怎样选材”能力的更高要求。
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3.引导学生分析例文,学会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连贯的重要性,学习语言连贯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写作实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同学们,语言表达不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必要手段,更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完美体现。
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东拉西扯的人聊天,正如读者也不愿意看一篇语言前后不连贯、逻辑混乱的文章一样。
所以,语言的连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回顾课文,总结撰写文章的过程和方法。
1.示例:昆明菌子极多。
(这是总起句,确定此段的中心话题是菌子)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第一种菌子)。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第二种菌子)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第三种菌子),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第四种菌子)。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2021年秋季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单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详细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感情,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品味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的。
3.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精练、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散文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4.体察父母关爱之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单元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学习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背影》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一-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对学生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白杨礼赞》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散文二篇》(1)《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引导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设计背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语文要素主要为散文。
选编的五篇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昆明的雨》分属于三种类型: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本单元的14、15、17三篇文章符合考场作文特点,可以成为复杂记叙文的典范,把握三篇不同散文的内容,写作技巧,品析、借鉴其语言特色,对于培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有重大积极意义。
《背影》以“背影”为线索,以祖母去世和父亲赋闲为背景,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雕琢、心理的刻画,在回忆中呈现情感,言情怀人,耐人寻味。
《白杨礼赞》作者用“白杨树”和“礼赞”作双线索,由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外形特征再到提炼白杨精神,由树联想到北方军民共同抗日,进而深挖到北方军民同仇敌忾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作者由此看到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
写法上先抑后扬,叙议结合,托物言志,物与情高度融合。
礼赞情感由有点倦怠到惊叹再到赞美,情感的抒发自然顺畅,表达了对白杨树及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
《昆明的雨》先描述昆明多雨及昆明雨的总特点,再刻画雨中特有的物、人、事、情,以昆明的雨串联往事,把片段进行组合,勾勒昆明雨季的格调美、传统美、人情美和氛围美的独特韵味。
♦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部编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背影主备人:审核人:本学期第课时【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感受父亲“背影”形象中蕴含的父子深情2.把握“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文章主旨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重难点】1.感受父亲“背影”形象中蕴含的父子深情2.把握“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思考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联想?这会是谁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作者写这个背影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一起去探寻答案吧!二、教学过程(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任务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勾画描写背影的文字,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背影”,作者为什么多次流泪?明确:4次第1段: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6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汇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7段:我读到此处,在经营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小结】:第一遍阅读,我们其实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情,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怀念。
但似乎在文章中还有一些难言之隐,你读到了吗?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并探寻变化原因。
(1)不耐烦,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迂”(2)感动,父亲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
因为“我”从父亲的琐碎行为中感受到了深深父爱,尤其是那个艰难穿越铁轨的蹒跚背影。
所以这是作者最难忘怀的一幕。
3.我们一起来细读第6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明确:用慢镜头的方式展现父亲的背影,先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细致展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流泪”来烘托这个背影。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入了五篇题材、写法、语言风格各异的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单元阅读目标中的人文要素是领会作品的情思,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背影》教读课文。
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父子间的深情。
学习本文,要从“背影”入手,感知父亲形象,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体会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子间的深厚情感;还要反复品味、欣赏本文朴素典雅、简洁细腻的语言,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和方法。
《白杨礼赞》教读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便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学习本文,要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还要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体会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习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
《散文二篇》自读课文。
本课由两篇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组成。
《永久的生命》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永久的生命,文章从与标题相去甚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我为什么而活着》出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自传,真实地展示了他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学习这两篇文章,要理解文章中心观点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领会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提升思想境界;还要通过反复阅读,理清作者在阐述哲理过程中的思路与文章结构;把握议论性散文的双重属性(议论文属性和散文属性),品味、欣赏两篇文章精警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昆明的雨》自读课文。
这是一篇怀旧之文,全文既写了体现昆明雨季自然特点的代表性事物,也描写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内涵丰富,饶有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意义和重要性;二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材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例文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连贯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写作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语言连贯的理解不够深入,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够连贯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意义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的写作更加连贯、清晰、有逻辑性。
四. 教学重难点1.语言连贯的意义和重要性。
2.语言连贯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例文,让学生理解语言连贯的意义和重要性。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连贯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写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2.课件:教学PPT。
3.例文:典型的好坏不一的写作例文。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好的文章和不好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语言连贯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好的文章能让读者感到舒适和愉悦?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语言要连贯》。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连贯的意义。
然后,教师对例文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连贯的意义和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运用语言连贯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小组讨论,并准备好之后的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教案(精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背影》教案《背影》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
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
母的生活与情感。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提高语文水平。
高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
的生活与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重点,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2.2.设计带有针对性、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解决本文重点;3.3.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叙事(记叙)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等,本单元中的《背影》和《昆明的雨》属于叙事散文,《白杨礼赞》属于抒情散文,《散文二篇》属于哲理散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
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对学生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散文二篇》(1)《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赞美,引导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昆明的雨》通过回忆,借助于对昆明的雨季及雨季中的菌子、果子、花等事物的细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怀念之情。
写作: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语言要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核心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象征的写作入格训练。
反复点题,排比句的应用,先抑后扬,先形象后精神……
环节一:哲理散文和叙事抒情类比较
环节二:两篇散文的异同点比较
专题
主要活动
搜集网络词语;问卷
能力培养点
类别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调查;小型辩论;网 信息技术辅助学习; 观点陈述与辩驳 络搜索
语文生活类
【核心教学目标】 学会设计问卷调查表;能从调查表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学会陈述与辩驳。
一、活动流程 1.问卷调查:做问卷、印刷问卷、问卷填写; 2.问卷回收:统计数据,数据分析与输出,报告撰写; 3.小组讨论:电子阅读会不会替代传统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构想
第四单元教学内容
13 背影 / 朱自清 14 白杨礼赞/茅盾 15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6 *昆明的雨/汪曾祺 写作 语言要连贯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认为,在阅读散文时,读 者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
环节四:学生自己总结出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 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 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 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 ),雨又下起 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 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 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 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 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 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 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 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 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主任务一:读出父爱
勾画批注
拓展延伸:写“三行诗” 主任务二:学生讨论“分歧” 找到切入口,形成阅读期待 主任务三:难道《背影》仅仅是写“父爱”吗? 生活的不易与爱的艰难
爱 那句“天无绝人之路” 劝我不要难过 自己却扛起生活的所有苦痛
爱 本已说定不送我
踌躇的深处
是一个父亲的牵挂
第一课时 【核心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象征手法 的运用。
议论属性:1.找观点2.寻思路3.明哲理
散文属性:建议与写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进行
比较阅读,让学生自己品味哲理散文的语言特点。
环节三:学生自己总结出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
批注的对象:
文章的内容、段落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词语、文章疑惑处……
核心问题:作者仅仅是在写昆明的雨吗? 设计意图:品味情感,品味语言特点 自读要求: 环节一:读出与“雨”相关的内容 环节二:读出与“雨”相似的事物 环节三:读出这“雨”与我无关
写作:语言要连贯 【核心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连贯对写作的重要性,学 会语言连贯,条理清晰的表达。 【核心教学环节】 “病文”诊断
范文引路
练笔
【环节一】“病文”诊断——找问题并修改 见语文书90页的“写作实践”。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 【环节二】范文引路——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老师根据语言 连贯的几个要点,选择典型的句子、段落或者片段引导学生 展开讨论,梳理出语言连贯的一般规律。 【环节三】可以围绕教材提供的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根 据学生的生活另外选题。
二、活动指导(使用网络搜索所需要的信息)
1.调查问卷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回答项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问卷调查的设计模板
4.调查报告的撰写
三、组内研讨的要求
1.重在阐述调查问卷反映出的现象及自己得出的结论;
2.能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3.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做好记录;
4.自己发言时做到有理、有据、有利。
要 点 想象情景、品味细节、体会情感。
方 法 勾画批注 矛盾分析
白杨礼赞/茅盾
通过梳理内容,理清结构,学会阅读 比较阅读
和写作象征类文章。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读写结合
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 比较阅读
我为什么活着/罗素
的感情。
勾画批注
昆明的雨/汪曾祺
朗读、品读;细腻的感受,细致的描 摹,浓郁的情味,语言的韵味;写景 勾画批注 手法(显性线索、隐形线索等)
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Biblioteka 。单元单元核心目标
1.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反复品味、 欣赏语言,体会、理解具体形象背后所蕴含的 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2.了解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类、哲 理性类型散文的特点。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
课 文 背影/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