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娜拉与乌托邦关于现代文学中女性出走模式的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与新女性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现代文学与新女性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现代文学与新女性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性就是女性的现代性。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中国女权运动属于自发内生型,更多的是对于西方话语的回应。

()。

参考答案:错2.钱杏邨先生在《晚清小说史》中将()称之为“当时妇女问题小说的最好作品”。

参考答案:《黄绣球》3.晚清维新人士提倡女权运动,铸造“国民之母”,是基于强国保种、救亡图存的需要。

()参考答案:对4.清末维新人士将女性问题的关注集中于自然性别方面,是把女权问题中国化了。

()参考答案:对5.何香凝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近代中国妇女本来就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体意识。

()参考答案:错6.晚清文学塑造的“自由女”形象,通常被表述为女权运动中的反面典型,被排除在“女国民”形象之外。

()参考答案:对7.1921年,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组织的劳军组织名称叫“妇女慰劳义师”。

()参考答案:错8.近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构建,明显表现出一种文化失调的过渡性特征。

()参考答案:对9.秋瑾,是我国近代女革命家,自称“鉴湖女侠”,她与()都是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同为革命女性、巾帼英雄。

参考答案:何香凝10.晚清维新人士为“解放女性”设计了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那就是从()开始,培养女国民。

参考答案:兴办女学;废除缠足第二章测试1.陈学昭她认为新女性应该具备有以下主要特点:()参考答案:具有谋生一技之长;生活很具时尚;有思想有追求;与传统家庭妇女无明显的角色差异2.娜拉是欧洲近代戏剧创始人亨利克·易卜生话剧()中的主人公。

《玩偶之家》3.娜拉的“出走”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新女性的“出走”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她们()方式不同。

参考答案:身份;方式4.女性解放运动的成功,标志着女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男性保持着一种绝对的“统治关系”。

()参考答案:错5.事实上“娜拉出走”是中国现代作家对浮出历史地表的新女性形象的想象。

中西戏剧文学“女性出走”主题对比研究

中西戏剧文学“女性出走”主题对比研究
但是在为这个进步欢呼雀跃的同时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因为在这种进步中一部分人的幸福和发展是用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制的角度来说女性就是遭受痛苦承受压抑的另一些人
南 通 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第3 1卷 第 3 期 双 月 刊 2 0 1 5年 5月 出版
中西戏剧文学“ 女性出走" 主 题 对 比 研 究
可见 , 但却始 终没有呈现 出“ 娜拉 ” 进入 中国后那种 声势浩大的局 面。对 比研 究表 明 , 民族意识 的介入 可 以进

步促使“ 女性 出走” 转化 为群 体行 为 , 从 而产生触发人 类深入 思考 的规模 效应。 关键词 : 女性 出走 ; 主题 ; 对比 ; 自我意识
中 图分 类 号 : 1 1 0 6 . 3; 1 2 0 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3 5 9( 2 0 1 5 ) 0 3 - 0 0 6 1 - 0 5
61
黄 坚
煌。 尽管如此 , 秉承 了古希腊文明精髓的西方人从 的建立 和 巩 固 , 带 来 了文 学发 展 需要 的稳 定环 境 。 未停止过对外 部世界 的探索 , “ 出走” 主题依 旧在 但是巍巍大唐终究是诗歌的时代 ,戏剧中的 “ 出 日渐衰 微 的戏 剧 中隐 隐 闪现 。 宗 教 仪式 剧 《 得耳 西 走” 寥若晨星 , 只在歌舞小戏《 兰陵王》 中泛着冷冷 提额斯》 虽未直接描写人类 的出走 , 但是剧 中人灵 的青 光 。宋金 时代 为 戏剧 的成 熟奠 定 了基 础 , “ 出 魂 升 入 天 堂也 不失 为 一 种 变 相 的 “ 出走 ” 行为 ; 流 走 ” 随着剧 目的增多频繁闪现 。 《 赵贞女》 中的蔡二

《娜拉出走到了中国》

《娜拉出走到了中国》

“娜拉”出走到了中国朱慧佳20130702911汉语言国际教育1302班1879年伟大的挪威戏剧家创作出了经典的社会剧《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在结局中的那一声离家的摔门之声,响彻了整个欧洲,甚至这个响声也像蝴蝶效应一般的传播到了中国。

然而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深受‚娜拉出走‛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多作家,尤其是女性的作家在此之后深受影响纷纷化身为‚写作的娜拉‛,以笔为矛,以墨为剑,为自己的命运而创作呢?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娜拉出走的内涵。

娜拉为什么出走?总的来说,第一点就是是女性性别自省意识的觉醒。

娜拉在小说的开头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维护丈夫、信任丈夫的性格,到最后她对自己丈夫开始产生了怀疑、甚至走到了决裂的地步,最终她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

想要离家出走的娜拉,已经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了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女人不再是依附于男人的玩偶,依附于男性的另一性别。

这个另一性别,也是指第二性,是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娃提出的,她指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者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唯独因为有旁人插入干涉,一个人才会被注定为‘第二性’,或者‘另一性’。

‛这种女人作为第二性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上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作为一个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国度,‚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彰显男权父权的观念无不体现,男权父权至高无上,女性的地位卑微低下,像是依附一般的存在。

随着中国被西方殖民者打开国门,与中式思想有所不同的西式新思想就会传播到中国,‚娜拉‛就是这么被引申过来的。

娜拉出走,似乎让中国的女性有了可以解放的方法,女性感受到了‚自己‛可以被解放,不再被束缚。

这正如鲁迅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所说的主题,娜拉出走后怎么办?鲁迅在这次演讲中所表现的重要的主题就是女性的经济独立问题,这也正是女性想要获得自省觉醒的一个重要的办法。

从安娜、娜拉出走看女性的觉醒与反抗

从安娜、娜拉出走看女性的觉醒与反抗

从安娜、娜拉出⾛看⼥性的觉醒与反抗⼥性解放的问题,我们过去在探讨,现在在探讨,将来我们还会将其讨论下去。

不论是东⽅还是西⽅,⼥性解放都受到⼈们的关注,尤其是⼀批崇尚⼥性解放的作家,他们⽤⾃⼰在⼩说中塑造的⼈物,揭⽰男权社会对⼥性的不公,社会对于⼥性的冷酷与残忍。

他们⽤⼀个⼜⼀个鲜活的⼈物来为⼥性哭诉,为⼥性表达要求解放的迫切愿望,为⼥性寻求解放的道路。

压迫虽由来已久,但是东西⽅⼥性都做着同样的事情,要求解放。

也许觉醒程度不同,反抗的⼒量与⽣活的时代不同,但是都存在着觉醒与反抗,为各⾃的解放⽽向男权社会提出挑战。

本⽂将以安娜、娜拉两个⼥性为代表,阐释⼀下⼥性所受的压迫,⼥性想⾛出牢笼的觉醒,⼥性所作的反抗,与对⼥性解放道路的理智探寻,并就⾃我解放对⼥性提出了三⽅⾯要求。

在安娜与娜拉的⽐较中,不少研究者将他们⽐作⿊暗王国的新⼥性,他们的反抗精神对于⼥性的解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年易⼘⽣的⼀部《玩偶之家》在⽂坛引起轰动,然⽽这位策划⼤师却并没有给出出⾛⼥⼈的结局。

为此,⼈们颇多猜测。

对于娜拉出⾛后结局的分析与研究,⼤体分为三个:有的⼈认为娜拉五路可⾛,出⾛后就是饿死的下场;有的⼈认为娜拉回来的可能性很⼤,负⽓出⾛,⽓消后继续回归家庭⽣活;有的⼈认为娜拉的下场就是堕落,沦为娼妓。

鲁迅在《娜拉⾛后怎样》⼀⽂中指出:“娜拉或者是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只⼩鸟,则笼⼦⾥固然不⾃由,⽽⼀出笼门,外⾯便⼜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痹了翅⼦,忘却了飞翔,也诚然⽆路可⾛,还有⼀条,就是饿死了。

”或许对于娜拉,⼈们还算是宽容,相⽐较于安娜,⼈们似乎并不⼗分看好。

毕竟安娜为了爱情背叛家庭,违背了⼀直以来传统道德所尊崇的所谓“妇道”。

⼈们对于安娜持同情⼜责备的态度。

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安娜,不难发现⾝为贵妇的安娜的⽃争反抗远⽐娜拉复杂的多,托尔斯泰的家庭思想和⽭盾困惑也⽐易⼘⽣更为深刻⼴泛。

娜拉:沉沦与救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新女性的道路

娜拉:沉沦与救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新女性的道路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8期 总 第 1 5期 5
兰 州 学 刊
La h u x e k n nz o u a
N O. 2 06 8 0
G e r1 NO. 5 ne a . 15

文学 研 究 ・
娜 拉 : 沦 与 救 赎 长 篇 小说 女 性 形
是 她们 的新思 想 、 新观 念 、 的行 为方 式 , 新 以及 由此 引起 的外界 反应 和她 们 对 于这 外 在 反应 的 回应 。在 他 的著
象塑 造 的一个热 点 , 新女性 一直 是 中 国现 代作 家所 钟爱
家 庭 , 教 的禁锢 也就 更为 森严 。她 不满 父母 安排 的婚 礼
从几 千年 来一 直牢 牢 束 缚 着她 们 的传 统 中 出走 的
人; 她们 是一群 叛 逆 者—— 是扼 杀 她 们 的 自 由, 压抑 她 们的 自由天性 的封 建 纲常 的 叛逆 者 。 她们 以新 的眼 光 审视 自身 处境 , 清醒 地 意识 到 旧的 纲 常礼 教 的不 人 道 、 不合 理 , 了明确 的反 叛 意识 , 们 或 者 以 启 蒙 主义 为 有 她 行 动原则 , 扛起 个性 主 义 、 道主 义 的大旗 , 人 或者 以社会 来没有 出现过 的一群 新 女 性 , 以一 个 决 绝 的关 门声 , 是 宣告 了 自己与 旧 的价值大 厦 的决裂 , 上寻找 新 的精神 走 家 园之路 的 中 国的娜拉 。 中国现代 长篇 小说 真 实 地 展示 了现 代 史 上 中 国女 性 从传 统 中出走 的历 史 过程 , 展示 了这 个 过 程 的艰 难 、
肉体 为代价 进行 报 复 。实 际上 , 与环 境 的第一 回合 的 在

残雪小说“出走”主题文化分析

残雪小说“出走”主题文化分析

《残雪》中表姐“出走”的文化分析一、出走(一)出走的内涵1.出走的含义“出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在文学作品中,“出走”有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含义,往往代表着不负责任、背叛、逃避、远离、叛逆、冲突、决裂、选择、分手等情感色彩。

2.女性出走“女性出走”,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母题,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叛出伊甸园的夏娃,东方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也是最早出走的女性代表之一。

尽管东西方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但是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以中国社会为例,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男权中心的父系社会以来的几千年里,中国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特别是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下,她们一再被男性主宰的封建社会愚化、弱化、物化。

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妇女专有戒律和礼教习俗,在身心两个方面折磨着女性,使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

于是,女性作为人的各项权利被一一剥夺,逐渐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的人格,成为“第二性”。

期间,也出现过如嫦娥这类出走的女性觉醒,但是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女性还是生活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被压迫,被禁锢。

终于,这样的局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打破。

自1918年《新青年》上刊出“易卜生专号”,将“娜拉出走”带入文坛以后,中国女性看清了自己真正的处境,在娜拉“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的号召中,打破原有的生存处境,义无反顾地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女性出走”,走出原有的生活空间,走出家庭,走出婚姻,走进社会,这对于传统的以男权主导的社会秩序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与反抗。

“女性出走”,在实质上就是女性追求自由幸福,女性要从男性那里夺回自己被压制的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权利。

至此,“女性出走”现象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质便成为中国作家探寻的主题。

二、“女性出走”模式的解构从“娜拉出走”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作家们一直在探讨着“女性出走”的话题,他们试图立足于中国这片原始的土地,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找到一条属于中国女性自由解放的道路。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现象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现象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现象作者:王琴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9期摘要:自从《新青年》上刊出“易卜生专号”,将《娜拉》这出社会问题剧介绍到中国文坛,娜拉的出走就吸引着无数正在急切寻求出路的青年男女们。

于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了大量“出走”的作家以及人物形象,折射出对时代的批判、对自身的反省、对生活的选择以及对更大更新的理想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自我的出走、作品中出走主题的揭示来对“出走”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文学出走叛逆追求一、出走的最好时代“出走”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女子们如卓文君、红拂女早早地践行了“为爱走天涯”,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走”,强有力地冲击着“家”的既定格局,也预示着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秩序面临溃败。

“五四”时期普遍宣传的个性解放,成为一种热涨的潮流,并以空前的气势和冲击力试图推翻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堡垒。

许多封建家族中的年轻一代认识到了自己家庭的罪恶,他们试图冲破家的藩篱,走向外面广阔的天地。

于是,作为一个即时性的动作,在现代文学中关于“出走”的描写来了一个大爆发。

这种现象相当大程度上要归因于1918年《新青年》刊出的“易卜生”专号将《娜拉》一剧介绍到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男女们从中受到启发,将娜拉当作自己的偶像并用实际行动效仿。

直接模仿《娜拉》的作品是胡适的《终身大事》,严棣的《心影》、凌均逸的《生死关头》等一批作品都是在易卜生的戏剧直接影响下出现的。

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如侯曜的《弃妇》、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卓文君》等也是娜拉式的社会问题剧。

这个现象并不是一时热潮,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一直有佳作。

二十年代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行素;三十年代巴金《家》中的觉慧与淑英、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林语堂《朱门》中的杜柔安;四十年代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和愫方、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和蒋纯祖、师陀《无望村的馆主》中的陈世德、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瑞全、无名氏《海艳》中的印蒂等等,他们的“出走”见证了“出走”现象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久不衰,这与它的恒定性、包容性密切相关,“出走”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意象。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现象

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现象
义 君 》 等 也 是 娜 拉 式 的社 会 问题 剧 。 这 个 现 象 并 不 是 一 时 世 界 的。 按照 巴金 的说 法, 《 激 流》三部 曲正是 一本写
热 潮 , 在 以后 的 文 学 作 品 中 也 一 直 有 佳 作 。 二 十 年 代 鲁 迅 命 运 ( 旧 家 庭 的 命 运 以及 旧家 庭 中 的年 轻 的 生 命 的 命 运 ) 《 伤 逝 》 中 的 子 君 、茅 盾 《 虹 》 中 的 梅 行 索 ; j 十 年 代 巴 的 大 书 : “旧家 庭 是渐 渐 地 沉 落 在 灭 亡 的 命 运 里 面 了 。我

个垂死 的制 度叫 出我 的I a c c u s e( 我控诉 )。 ”l ” l 作 为
“五 四 ”时期 普遍 宜 传 的个 性 解放 ,成 为一 种热 涨 冰 莹 等 等 ,她 们 都 是 为 了摆 脱 包 办 婚 姻 ,而 走 出 家 门去 寻
的 潮 流 , 并 以空 前 的 气 势 和 冲 击 力 试 图推 翻 中 国几 千 年 来 找 自 由、 广 阔 的 天 地 。作 为 女 性 作 家 , 她 们 作 品 中 人 物 的
二 、批 判 “ 家 ”的事 业
们从 走出 了 “ 家 ”的 作 家 们 是 叛 逆 者 , 出走 后 再 也 不 会 重
仿 。商 接 模 仿 《 娜 拉 》 的作 品 是 胡 适 的 《 终 身 大 事 》 , 严 返 旧 家 , “ 家 ”的 记 忆 是 如 此 的惨 痛 ,如 果 还 要 提 及 , 除 棣的 《 心影》 、凌均逸 的 《 生 死 关 头 》 等 一 批 作 品 都 是在 了批 判 不 会 有 其 他 。 以 《 家 》 开始 享 誉 文 坛 的 巴金 , 以 其 易 卜生 的 戏 剧 直 接 影 响下 出 现 的 。 另 外 一 些 作 家 的 作 品 , 洋 溢 的青 春 气 息 曾经 激 励 了整 整 一 代 人 , 很 多 过 来 的 人 感 如侯曜 的 《 弃妇 》、欧 阳予倩的 《 泼 妇 》 、郭 沫 若 的 《 卓 慨 道 :是 《 家 》 促 使 他 们 昂然 地 走 出家 门 , 走 向广 阔 的 新

五四“出走”文学———“私奔”传统的现代诠释

五四“出走”文学———“私奔”传统的现代诠释

五四“出走”文学———“私奔”传统的现代诠释2016-06-22 10:04:27 来源: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使西方的“娜拉”成为国人心中女性解放的典范人物,而其创作的戏剧《终身大事》又开启了中国“五四”文学中“娜拉”式出走的序幕。

在“五四”这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期中,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笔下,都出现了大量离家出走的“娜拉”型女性。

她们虽然家庭背景千差万别,性格特征各有千秋,但都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满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恋传统,敢于冲破固有的家庭禁锢,大胆高呼恋爱自由的口号,决绝地去追求婚姻自主的权利。

憧憬爱情进而去追求爱情成为她们勇敢反抗的不竭动力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她们也被包裹上了中国现代新女性的华丽外衣,成为女性解放的标志性人物和反抗精神的引领者而备受推崇。

她们为情挣扎、反抗父家、奔赴夫家的出走举动自然也被赋予了现代意识的精神内蕴和个性解放的非凡含义。

就在知识精英们推崇“新女性”的可嘉勇气,畅想中国女性解放的美好蓝图时,却忽视了这些“娜拉”型女性骨子里永远褪却不去的传统烙印,那些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离家出走故事实则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古已有之的私奔叙事的现代诠释。

虽然五四文学中“娜拉”出走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迁,但无论是出走的原因、形式还是最终的结果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女性的私奔故事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虽然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们巧妙地用“出走”这一现代名词置换掉“私奔”的传统概念,并将其妆点成西方文学中“娜拉”的文明标签,一再厘清中国现代文学爱情叙事与中国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传承关系,但是欲盖弥彰的屡次辩解,却终究无法遮蔽两者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一、私奔叙事的历史私奔叙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

上古时期的《诗经》就有多篇描写男女私奔故事的诗作。

《国风·鄘风·蝃蝀》中塑造了一个“大无信也,不知命也”[1]74,为了爱情敢于“怀昏姻”的奔女形象;《国风·卫风·氓》中的女子钟情于“嗤嗤”之“氓”,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85的方式私定终身;《国风·王风·大车》中男人“畏子不奔”,用“谷则异室,死则同穴”[1]107的誓言打动女子,坚定女子与他私奔的决心。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解读鲁迅的经典小说《伤逝》,探讨“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女性神话在中国文学与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呈现。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一直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寓言的典范。

《伤逝》作为其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不仅展示了鲁迅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

“娜拉出走”源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在意识到婚姻的虚假和自我的迷失后,决然选择了离家出走。

这一情节成为了后世对于女性觉醒和自我寻求的象征。

在鲁迅的《伤逝》中,也描绘了类似的女性出走情节,然而鲁迅的笔下,这一情节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内涵。

本文将从文本细读入手,分析《伤逝》中女性角色的心理历程和行动选择,探讨鲁迅如何借助“娜拉出走”的情节来反思现代性对于女性个体的影响,以及女性如何在现实困境中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的可能。

本文也将关注鲁迅在小说中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人性弱点的批判,以期在当下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女性地位和性别关系,为当代女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娜拉出走》的现代性解读《娜拉出走》的故事,最初由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在他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呈现,这一故事后来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对女性地位和权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标志性符号。

娜拉的出走,不仅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挑战,更是对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觉醒的象征。

然而,这一故事所揭示的问题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紧迫的态势。

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伤逝》中,对娜拉出走的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再诠释。

他将娜拉的出走放置在一个更为宽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通过独特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揭示了女性解放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女主人公涓生的经历,对娜拉出走后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涓生不仅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更在精神层面上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娜拉出走与妃子革命“备受凌辱”和“勇敢反叛”的中间地带

娜拉出走与妃子革命“备受凌辱”和“勇敢反叛”的中间地带

COVER STORY娜拉出走与妃子革命“备受凌辱,,和“勇敢反叛乃的中间地带文I邱田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似乎半一语道出了婚姻的真相,然而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期望和标准不同。

回首百年,中国女性有两次“遭遇解放”,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在男性先驱者们的疾呼呐喊中被“启蒙”、被“解放”;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法律制度保障中被“解救”、被“解放”。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之间横亘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但这距离似乎又在“五四”的“精神解放”中一夜跨过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身解放”中一夕消弭了。

辜鸿铭曾在面对学生嘲笑时说出“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的名言,制度可以提供保障,观念的进步却不可一蹴而就,浮出历史地表不过百余年的中国女性走过的是一条更为崎岖、艰险的道路,她们既要与男性共同承载民族家国的命运,又要独自探索女性心灵的成长。

在《图片中国百年史》一书中刊有一张20世纪初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女塾的照片,简陋的教室中环坐着11位清/20世纪初,"名女孩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女塾中接受教育。

该修道院由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创办,专为教内女孩设立了女塾。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些女孩大多依然裹脚。

/现代教育的启蒙与沉重的封建压迫并存,成为这一时期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装打扮的女孩儿,稚嫩的脸庞写满了求知的渴望,长袍下露出的却是一双双三寸金莲。

教室黑板上工整地写着:“天地当中有我!”大概从写下这几个大字的时候幵始,这些女孩已经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中国女性的一大步。

幵了蒙、上过学,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些女性还能满足于旧式婚姻中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的模式吗?她们显然注定将拥有与祖辈不同的人生。

其实在我们所熟悉的“备受凌辱的旧女性”和“反叛勇敢的新女性”之间还有广阔的中间地带,代表着更为复杂而真实的女性面相,除了“祥林嫂”“李双双”,还有“子君”“娜拉”,在旖旎妩媚的“名媛”“影星”的传奇之外,更多的是民国女性在成长中的困惑,在婚姻中的探索,在人生之路上的实践和前行,这其中有笑有泪,甘苦自知,然而这条道路虽然艰险却是稳妥而必要的,在百年后的今天这些祖母、曾祖母辈的故事仍然能够带给我们感动和勇气、启示与反思。

从“娜拉式出走”透视萧红的女性意识

从“娜拉式出走”透视萧红的女性意识

从“娜拉式出走”透视萧红的女性意识发表时间:2015-04-01T11:07:56.9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月总第145期供稿作者:宋秀玲[导读] 在英雄救美传奇里,萧红柔弱无依,萧军骁勇威猛,两个文学青年在危难中一见钟情。

◆宋秀玲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摘要:萧红曾被鲁迅誉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中是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

敏感多情、离经叛道、柔韧倔强、才华横溢、痛苦挣扎演绎了萧红传奇的人生,“娜拉式出走”是她砸碎封建枷锁、选择新生的武器,在多次的出走中找寻幸福的出路。

尽管她头破血流,但壮士断腕的勇气令人赞叹,那一首首描写北方人觉醒的战歌是我们咀嚼的精神食粮。

她用敏锐的视角画出了国人灵魂的自画像,那里有女性意识的觉醒、困顿彷徨和超越,她从婚恋自由、人格独立、自我实现中体现女性意识成长的心路历程,写作之路成为她解构男权中心、获取话语权、重塑女性形象的生命之路,鼓舞女性从萧红的“娜拉式出走”中关照自身,寻求女性解放的方舟。

关键词:娜拉式出走萧红女性意识写作之路自我实现“妇女意识”先由法国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专著《第二性》中提出。

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演说《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了“妇女意识”的文艺观。

中国封建社会抑制人性的自由发展,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处于失语的状态,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是在“五四”时期,人道主义思想传播,冰心、冯沅君、卢隐、石评梅是第一批觉醒的女作家,萧红是其后涌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为切入点,《王阿嫂的死》、《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都以力透纸背的笔法控诉了女性的悲惨命运,透过女性苦难揭示国民性的根源,找出疗治顽疾的“药方”来。

离家出走,遵循内心的呼唤——婚恋自由。

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除了祖父的唯一关爱外,她倍受歧视与冷眼、束缚与压抑。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是一个深受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娜拉是挪威剧作家伊本·荷尔斯塔姆的剧作《玩偶之家》中的女主角,她的形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然而,在中国文学中,娜拉形象也被广泛运用和演绎,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意义。

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古代文学作品到现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娜拉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转变。

她不仅是一个个体女性的形象,也是社会进步和革命的象征。

在这个过程中,娜拉形象承载了中国文学对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探索和追求。

娜拉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文学意义和象征也是引人注目的。

她代表着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追求自由的意愿。

娜拉的形象表达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束缚和压抑的状态,以及她们追求真正个体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同时,娜拉也成为了社会反映的重要符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级和性别观念,引发了对社会改革和革命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评价与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和发展。

娜拉的形象告诉我们女性在面对传统束缚和社会压力时,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社会应该建立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为每个个体提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空间。

总之,中国文学中的娜拉形象在历史、文学意义和社会象征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女性的地位变化,同时也能够探讨和思考个体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组织和安排: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2.1 娜拉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娜拉形象在中国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对娜拉形象的演绎和改变。

解读娜拉出走的心理

解读娜拉出走的心理

解读娜拉出走的心理易卜生的世界名剧《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中的热点人物。

中西方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基本是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即把她当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并对此性格内涵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论。

从1914年《玩偶之家》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这声震响连同戏剧最后一幕娜拉和海尔茂公开发生冲突,就基本被定位为女性对压制她们的男性世界的宣战而把它看做是剧作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的双重高峰。

娜拉被看做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娜拉关于离家出走的宣布被看做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她和海尔茂的冲突被看做是“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娜拉的出走则被看成是“提出了妇女从男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问题”①,如此等等。

在西方,这声震响则被许多人看做是全剧发展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噪音。

英国戏剧评论家威廉·阿契尔说:“在《玩偶之家》的最后一场中,娜拉突然发展了她的雄辩技巧,并以此击败了海尔茂,于是,她砰地一声关上了大门,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

难道这是合乎情理的吗?”②挪威评论家艾尔瑟·赫斯特则认为:“当诗人的使命结束时,现实的妇女剧就单独继续下去。

与戏剧的其他部分相比,最后一场变成了枯燥的僵死的示威———娜拉的激烈的决定和直接的道德说教都徒劳地想掩饰她内在的空虚……并将永远时时刻刻妨碍我们单纯地体会娜拉的情感。

”③很显然,他们认为,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的表现和最终选择与她先前表现出的性格不符,显得生硬。

笔者却认为,娜拉心底的无意识“唆使”她敢于走出温暖舒适的玩偶之家,而渴望探究自己和未知社会的求知欲以及追求平等的愿望促成了她的激情之旅。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处于表层的意识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以《终身大事》和《伤

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以《终身大事》和《伤

152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以《终身大事》和《伤逝》为例姜雨萌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挪威作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出走的女性形象”——娜拉。

这部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喊出了一句时代的口号——“女性解放”。

在20世纪初,娜拉的形象被我国很多作家在戏剧和小说的体裁中借鉴和效仿。

本文以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为例,试从原型模仿和形象续写两方面对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娜拉形象;原型模仿;形象续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二十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先介绍到中国。

这部作品一经引入,就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剧烈的反响。

剧中“出走”的女性形象——娜拉,更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女性形象的原型。

随着对《玩偶之家》影响的渐渐深入,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在中国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引发了对“娜拉出走”问题更深入的理解。

娜拉的形象,也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发展得逐渐丰满。

一、娜拉的原型模仿易卜生虽然是由鲁迅最先引入中国,然而真正使中国读者对易卜生发生兴趣,是以胡适为中心通过当时极为流行的《新青年》杂志(4卷6号)推出的《易卜生专号》(1918年6月)。

[1]随后,在1919年3月,胡适仿造《玩偶之家》而创作的《终身大事》也刊登在了《新青年》上。

《终身大事》是独幕剧,通过写田亚梅女士同陈先生的自由恋爱遭到来自封建家庭的阻碍一事,喊出了作者为反对封建迷信,破除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

从剧中“中西合璧的陈设,半新半旧的风气”这一布景中,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存在着封建和反封建两种斗争势力。

田亚梅这个女性角色,则是娜拉在中国的翻版。

从剧中雅致的布景就可以看出田亚梅和娜拉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她们都是被家人宠爱的典型代表。

然而,田亚梅的离家却远没有娜拉的认识清醒。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娜拉是从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中认识到了必须离开这个自己无法与丈夫取得平等地位的家庭。

现代上海女作家文本中的“娜拉出走”

现代上海女作家文本中的“娜拉出走”
批 具 有 新 的价 值 观 念 、 求个 性 解 放 和 精 神 自由 的 现代 追 新女性 , 以全 新 的姿 态 纷纷 从 中 国作家 的笔 下 走 出来 。
纵观现代文学中的娜拉形象 , 笔者发 现娜拉 出走 的 模式发生了很多变体 , 一部分题材是描写女性从父母 主 宰 的旧家庭 中逃离 , 代表作 有胡适 的《 身大事》 鲁迅 终 、 的《 伤逝》东方虫 蛛的《 、 } } } 绅士淑女》 张资平 的《 、 红雾 》杜 、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受娜拉出走的影响有的女孩还没弄清为什么要离家就跟着盲目地离家出走了这些女性的思想觉醒并没有达到与当时的男性知识分子同等的程度她们不知道娜拉为什么出走只知道出走的结果也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出走会有什么结果什么样女性才具备出走的条件并且由于如此懵懂而极容易被那些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所利用
速 在 中 国形 成 “ 拉 热 ” 13 娜 。95年 , 海 、 京 、 州 等地 上 南 广
衡 的《 海笑着》余上 沅的《 、 兵变》 , 等 一部分题材是描 写 女性从丈夫主宰的旧家庭中逃离 , 代表作有欧阳予倩 的
《 泼妇 》茅盾 的《 、 、 虹》 苏青 的《 结婚 十年》 潘柳黛的《 、 退 职夫 人 自传 》 , 等 这种模式则更接 近原版意义上 的娜拉
收 稿 日期 :0 0 0 — 1 2 1— 5 1
为艰苦的时候阿乘将妻儿抛弃 和婶娘私奔。 妻子最终鼓 足勇气与丈夫离婚 。 苏青 的《 结婚 十年 》 以细腻平实 的语 言叙述了一名
林 丹 太 太 。 合 的是 , 年 前 娜 拉 为 筹 钱 给 丈 夫 治 病 曾 巧 八
种是堕落 , 代表作有曹禺的《 日出》 白薇的《 、 炸弹与征
鸟》 茅盾的《 、 追求》 ; 等 一种是归来 , 代表作有 鲁迅 的《 伤 逝》 杜衡 的《 、 海笑着 》 ; 等 一种是投身革命 , 代表作有茅 盾的《 、 虹》 夏衍 的《 秋瑾 》 ; 等 一种是与爱人 私奔但 是终

五四“出走”文学———“私奔”传统的现代诠释

五四“出走”文学———“私奔”传统的现代诠释

五四“出走”文学———“私奔”传统的现代诠释2016-06-22 10:04:27 来源: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使西方的“娜拉”成为国人心中女性解放的典范人物,而其创作的戏剧《终身大事》又开启了中国“五四”文学中“娜拉”式出走的序幕。

在“五四”这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期中,无论是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笔下,都出现了大量离家出走的“娜拉”型女性。

她们虽然家庭背景千差万别,性格特征各有千秋,但都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满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恋传统,敢于冲破固有的家庭禁锢,大胆高呼恋爱自由的口号,决绝地去追求婚姻自主的权利。

憧憬爱情进而去追求爱情成为她们勇敢反抗的不竭动力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她们也被包裹上了中国现代新女性的华丽外衣,成为女性解放的标志性人物和反抗精神的引领者而备受推崇。

她们为情挣扎、反抗父家、奔赴夫家的出走举动自然也被赋予了现代意识的精神内蕴和个性解放的非凡含义。

就在知识精英们推崇“新女性”的可嘉勇气,畅想中国女性解放的美好蓝图时,却忽视了这些“娜拉”型女性骨子里永远褪却不去的传统烙印,那些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离家出走故事实则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古已有之的私奔叙事的现代诠释。

虽然五四文学中“娜拉”出走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迁,但无论是出走的原因、形式还是最终的结果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女性的私奔故事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虽然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们巧妙地用“出走”这一现代名词置换掉“私奔”的传统概念,并将其妆点成西方文学中“娜拉”的文明标签,一再厘清中国现代文学爱情叙事与中国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传承关系,但是欲盖弥彰的屡次辩解,却终究无法遮蔽两者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一、私奔叙事的历史私奔叙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

上古时期的《诗经》就有多篇描写男女私奔故事的诗作。

《国风·鄘风·蝃蝀》中塑造了一个“大无信也,不知命也”[1]74,为了爱情敢于“怀昏姻”的奔女形象;《国风·卫风·氓》中的女子钟情于“嗤嗤”之“氓”,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用“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85的方式私定终身;《国风·王风·大车》中男人“畏子不奔”,用“谷则异室,死则同穴”[1]107的誓言打动女子,坚定女子与他私奔的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 过一 次失 败 的婚 姻后 , 她不顾 他 人 的议 论 回到 了实 际上 由哥嫂 控制 的娘 家 白公 馆 是封 建势 力 的
性 的天空是低 的, 羽翼是稀薄的, 而身边 的累赘 又 是 笨重 而且 多 么讨 厌呵 , 女性 有着 过多 的 自我牺 牲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 , 是在长期的无助牺 牲 状态 中养 成 的 自甘 牺牲 的性情 l 出走 和 回归 的 ]
并 毅然 出走 随着 五 四运 动 的发展 , 中 国文坛 出现
庭 , 走进一个乌托邦 , 易 卜 生只是指 出了一个象征
理想 的方 向而 已
出走模式源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 , 在提倡科学
民主 , 新式 教 育 的背 景下 , 文 学 作 品 中反 叛封 建 家 庭 ,追 求 自由民主的形象 逐渐 走人 文坛 然而 令我 关 注 的是 这些 成 功 出走 的新青 年 多 为 男性 , 比如
姻 和 范柳原 展开 了一 轮爱 的追逐 , 在这 场 爱情 的 战
斗 中 , 她始 终 是男 性 眼 中可 以被 赏玩 的花 瓶 , 她 虚
父权社会的压迫不能作为全部的指责对象 , 女性 自 身的软弱性 依附险更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中国现当 代文学作 品 中的女性 出走可 以分为以下几种型式 :
1.子君 类 型
收稿 日期 :2 0 12一 一 10 23
作者简介 :范维哲 , 女 , 北京人 , 武汉大学文学院
10 8
中国式娜拉与乌托邦
权 )所展 开 的 , 在 女性 自主选择 出走之 后 , 她们 仍然 面对 着 依 附于男 权 的窘境 正如 萧红 曾经所讲 : 女
同微 风拂过 湖 面的波 纹
作 为 白公 馆 的 三小 姐 , 在
这无 疑是历 史性 的改变 , 女性 在时 代 的 大背 景下 也
苏青 等一 大批 女性作 家也渐 渐崛 起 , 从 一个 全新 的 视 角展示 了 五 四 新 女性 的个 胜解 放要求 但是 娜 拉要 真 正取得独 立光 有反叛 精神 是不行 的 , 只有 在
经 济上取 得独 立之后 才能争 取独立 的人格 正 如恩
荣 自卑 , 也 深知 女性 在爱情 婚姻 中要 以男性 作 为 炫
耀 的资本 将男性作为成功婚姻 的筹码 , 这也造成 了 白流 苏在 男 权社 会 中徘 徊犹 豫 , 无 处 可走 的境
锁 , 奋而 出走 与此 同时 , 冰心 丁玲 萧红 张爱玲
的启蒙始于十九世纪末期西学东渐 , 维新运动, 维
新派 提倡女 学 , 这便 成就 了 中国第 一批 接受 新 式教 育 的女性 , 西 方女权 主义在 中国文 学界 传 播 对于 奉行 女子无 才便 是德 的 中国封建 社会 思想 体 系 ,
具有 了追求 知识 , 自由与 民主的 自觉
女 性得 到 了
解放 , 发 出 了 我 是我 自己 的 的 呐喊 , 女性 出走 成
为新的可能性 然而, 女性出走却像温室中的花朵, 禁不 起任 何风雨 的摧 残
二 回 归与另一 种 回归 女性 出走模 式
格 斯在 家庭 私有制 和 国家的起 源 中所言 : 妇女

娜拉 风潮
女 性 出走 模式 的兴 起
消失 而消 失
女平 均 的分配
鲁迅 也 曾指 出 : 在 家应 该 先获得 男
可见 ,娜 拉 出走基 本 上是 走 出了家
文 学作 品 中的娜 拉 是一 个 出 身 中产 阶级 家 庭 的叛逆 女性 形 象 ,她 本是个善 良 天真 纯 洁而 多情 的 少妇 , 但是 在 经历 家 庭变 故 之后 , 终 于 看 清 了丈 夫 的真 实面 目和 自己在家 中所扮 演 的 玩偶 角 色 ,
拉 出走之后 的结 局 不是 堕 落 , 就 是 回来 一
个娜 拉 的出走是 这样 的结果 , 千 百个娜 拉也 只能 在
堕落和回归中选择 自己的未来 , 这也成为了现当代
文 学作 品 中所 有 娜 拉式 女 性 不得 不 面 临 的两 难 结局 在茅 盾 的小说 虹 中 , 主人公 梅 行素无 疑带 着 娜 拉 的影 子 , 她 为 挣脱 不合 理 的婚 姻 和 家庭 的枷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 12 年第 4 期
中国式娜拉与乌托邦
关于现代文学中女性出走模式的分析
范维 哲
(武汉 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 2
摘 要 :娜拉形 象是 中国思想启蒙领域 重要 的角色符号, 在现代 文学中被赋 予了浓厚 的乌托邦 色彩 中 国式娜拉 形 象在 出走 和 回归的摇 摆 中呈现 出子君 类型 , 白流 苏类型 , 以及 冷 清秋 类型 关 键词 :娜 拉 ;乌托 邦 ;出走 ;回 归
五 四洪流 中 自由和 民主的天地 部 分 批评 者认 为高 觉慧 出走 后也将 面临着 回归 的 结 局 , 因 为父 权 的 统治早 已根 深蒂 固 但一 个拥 有新 思 想 , 新 知 识和
女性 五 四大背景 的新青 年 ,是 有希 望成 功 出走 的
了题为 娜拉走后怎样 演说 , 文中冷静地提 出了娜
解 放 的第 一 个先 决 条件 就 是一 切女 性 重 新 回到 公 共 的劳 动 中去 因为 , 男子在 婚姻 上 的统 治是 他
解 读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作 品 中 的 出走 女 性 不 难
发 现 , 女性 的出走 是 围绕 着 家族 (父权 )和婚 姻 (夫
的经济 统治 的简单 的后果 , 它将 自然 地随着 后 者 的
手臂 , 拖着她往下沉 , 继续困在 做寡妇 的礼教里 当 白流苏决 定孤 注一 掷 , 用美貌 青 春赌 另 一场 爱 情
时 , 她 遇 到 了香 港 富绅 范柳 原 , 她 为 了得 到新 的婚
徘徊 , 女性在选择时是清醒的, 在走出去后却是迷
茫 的 , 如何 活 下去 成 为 了她们 面对 的第一 个 问题
了解读易 卜 玩偶之家 的热潮 , 娜拉成为民国初 生 年进 步男 女共 同 向往的典 范 , 并 逐渐成 为思 想启 蒙
领域 重要 的角 色符 号 娜拉 出走 也就成 为 了一部 分解 读者 的关 注点 ,鲁 迅 先生在 192 年 1 月发 表 3 2
家 中的高觉慧反抗高家封建礼教 , 追求 自由婚姻 和独立生活而冲出了家的牢笼, 展现在他眼前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