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产抗生素.ppt
合集下载
微生物发酵青霉素类抗生素
![微生物发酵青霉素类抗生素](https://img.taocdn.com/s3/m/986ef74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0.png)
繁殖。
•
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 未分 化,具有小泡。 第2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 类脂肪小颗粒。 •第3期:形成脂肪包涵体,机理贮藏物,没 有空泡,嗜碱性很强。 第4期:脂肪包涵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 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 素。
•
• 1953年,我国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揭开了我国生 产抗生素的历史;到2001年,我国青霉素的产量已 经占据了全球的60%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是全球 最大的青霉素霉素的发现
•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污染在培养 葡萄球菌的双蝶上的一株霉菌能杀死周围的葡萄 球菌。他将此霉菌分离纯化后得到的菌株鉴定为 青霉,并将这菌产生的抗生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
青霉素的发酵
• 发酵中灭菌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2.温度 3.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4. pH 值、溶氧 5.菌丝浓度等 6.泡沫的控制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
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 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 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 苯乙酸的 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 产物合成 。
所以,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 操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
•
•发酵工艺控制
2.温度 :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 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 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 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 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 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 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 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
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 未分 化,具有小泡。 第2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 类脂肪小颗粒。 •第3期:形成脂肪包涵体,机理贮藏物,没 有空泡,嗜碱性很强。 第4期:脂肪包涵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小 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抗生 素。
•
• 1953年,我国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揭开了我国生 产抗生素的历史;到2001年,我国青霉素的产量已 经占据了全球的60%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是全球 最大的青霉素霉素的发现
•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污染在培养 葡萄球菌的双蝶上的一株霉菌能杀死周围的葡萄 球菌。他将此霉菌分离纯化后得到的菌株鉴定为 青霉,并将这菌产生的抗生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
青霉素的发酵
• 发酵中灭菌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2.温度 3.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4. pH 值、溶氧 5.菌丝浓度等 6.泡沫的控制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
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 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 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 苯乙酸的 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 产物合成 。
所以,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 操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
•
•发酵工艺控制
2.温度 :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 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 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 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 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 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 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 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PPT课件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5de273f18583d0496459c9.png)
▪ 时间:一般为16~18h
结果计算及判断
结果计算及判断
▪ 抑菌圈的测量以及结 果的可靠性检验及效 价测定
多功能微生物自动测量分析仪
结果可靠性分析
▪ 试品间(F1):供试品的估计效价是 否合适。P>0.05
▪ 回归(F2):剂量反应关系是否成立。 P<0.01
▪ 偏离平行(F3):量反应直线的斜率 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
▪ 对复方制剂产品的检验,微生物检定法选 择性差,效价测定受其他成分的影响。
▪ 如:妥布霉素滴眼液,配方中含苯扎溴胺 作为防腐剂,苯扎溴胺具有抑菌作用,使 样品的抑菌圈增大,导致标准品和样品的 剂量反应曲线偏离,无法测准妥布霉素的 含量。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分类
▪ 1.稀释法 ▪ 2.浊度法 ▪ 3.琼脂扩散法(管碟法和打孔法) ▪ 2010版药典采用管碟法和浊度法来测定抗
结果 ▪ 易于操作,比浊仪在线培养和测定,具有
客观、精密便于自动化操作的优点 ▪ 采用液体培养基,无扩散因素的影响,试
验的灵敏度高,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都 较扩散法好
浊度法
▪ 缺点: ▪ 对试验仪器的性能及试验器具的要求较高,
如培养温度要求一致,比色管的清洁等 ▪ 任何影响液体培养基内微生物生长的因素都
抗生素药品的特点
▪ 纯度一般较化学药品低 ▪ 发酵类产品通常为多组分且活性组分易发
生变异 ▪ 稳定性一般较化学药品差 ▪ 结构较一般化学药品复杂
抗生素检测技术与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气相色谱法 ▪ 高分子杂质测定法 ▪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 溶出度 ▪ 不溶性微粒 ▪ 澄清度 ▪ 溶液颜色
试验准备
底层的制
备
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结果计算及判断
结果计算及判断
▪ 抑菌圈的测量以及结 果的可靠性检验及效 价测定
多功能微生物自动测量分析仪
结果可靠性分析
▪ 试品间(F1):供试品的估计效价是 否合适。P>0.05
▪ 回归(F2):剂量反应关系是否成立。 P<0.01
▪ 偏离平行(F3):量反应直线的斜率 是否有显著差异。P>0.05
▪ 对复方制剂产品的检验,微生物检定法选 择性差,效价测定受其他成分的影响。
▪ 如:妥布霉素滴眼液,配方中含苯扎溴胺 作为防腐剂,苯扎溴胺具有抑菌作用,使 样品的抑菌圈增大,导致标准品和样品的 剂量反应曲线偏离,无法测准妥布霉素的 含量。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分类
▪ 1.稀释法 ▪ 2.浊度法 ▪ 3.琼脂扩散法(管碟法和打孔法) ▪ 2010版药典采用管碟法和浊度法来测定抗
结果 ▪ 易于操作,比浊仪在线培养和测定,具有
客观、精密便于自动化操作的优点 ▪ 采用液体培养基,无扩散因素的影响,试
验的灵敏度高,结果的精密度和正确度都 较扩散法好
浊度法
▪ 缺点: ▪ 对试验仪器的性能及试验器具的要求较高,
如培养温度要求一致,比色管的清洁等 ▪ 任何影响液体培养基内微生物生长的因素都
抗生素药品的特点
▪ 纯度一般较化学药品低 ▪ 发酵类产品通常为多组分且活性组分易发
生变异 ▪ 稳定性一般较化学药品差 ▪ 结构较一般化学药品复杂
抗生素检测技术与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气相色谱法 ▪ 高分子杂质测定法 ▪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 溶出度 ▪ 不溶性微粒 ▪ 澄清度 ▪ 溶液颜色
试验准备
底层的制
备
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抗生素》PPT幻灯片PPT
![《—抗生素》PPT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faeee879563c1ec4da7126.png)
O
NS
O O
❖β-内酰胺环为一个平面结构。但两个稠合 环不共平面,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 菌素沿N1-C6轴折叠。
13
一、青霉素类
14
青霉素的发现简史
❖ 早在唐朝,长安城的裁缝将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 剪刀划破的手指上帮助伤口愈合。
❖ 1928年英国医生Fleming首先从青霉菌中发现青霉素, 其具有明显抑制G+菌的作用,但由于Fleming无法分 离得到纯净的单体,研究成果没有引起重视。
6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 定义: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组成
的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 属于时间依赖型的繁殖期杀菌剂。
❖ β-内酰胺环的作用:
▪ 四元环张力较大,其化学性质不 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 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的黏肽
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乙酸丁酯) 。 ❖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例如链球菌、肺炎
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全身或严重的局部 感染。 ❖ 优点:相比于其它抗生素,副作用小、发生率低。
21
青霉素G的缺点
1. 不能口服给药,只能注射给药,临床上常用其钠 盐,以增强其水溶性,其水溶液在室温下不稳定, 易分解。故临床上通常使用青霉素钠的粉针,注 射前用注射用水新鲜配制。
《—抗生素》PPT幻灯片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1
第十章 抗生素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四环素类抗生素 3 氨基苷类抗生素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5 氯霉素类抗生素
2
抗生素定义
生产实例抗生素
![生产实例抗生素](https://img.taocdn.com/s3/m/e12f71b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4.png)
抗生素。 特点:不耗费粮食,但易引起三废。
抗生素的生产方法
(三)半化学合成法 在天然抗生素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
抗生素发酵生产的特点
1.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不平行
把抗生素发酵划 分为二个不同的 代谢期: 生长期和生产期。
•抗生素发酵的 目标是缩短生长 期,延长生产期
抗生素发酵生产的特点
2.产量很难用物料平衡来计算 这是由生产的复杂机制所决定的。
抗生素的分类
(二)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分类 1.广谱抗生素
如氨苄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既能抑制菌又能抑 制菌。 2.抗革兰氏阳性细菌
如青霉素G。 3.抗革兰氏阴性细菌
如链霉素。 4.抗真菌
如制霉菌素、灰黄霉素。 5.抗肿瘤
如阿霉素。 6.抗病毒、抗原虫
如鱼素。
抗生素的分类
(三)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β-内酰胺类
和或正常细胞只是轻微毒性而对某些致病菌或突 变肿瘤细胞有强大的毒害。 (2)它能在人体内发挥其抗生效能、而不被人体 中血液、脑脊液等所破坏,同时它不应大量与体 内血清蛋白产生不可逆的结合。 (3)在给药后应较快地被吸收,并迅速分布至被 感染的器官或组织中。
抗生素的应用
对医用抗生素的评价应包括以下要求: (4)致病菌在体内对该抗生素不易产生耐
抗生素发酵生产的特点
3.生产稳定性差 一般波动幅度在10%左右,主要受菌种
的生产能力、培养基成分、原材料质量、 中间代谢的控制、设备条件、操作条件及 抗生素本身的稳定性等因素影响。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概述 生产菌的生物学特性 发酵工艺过程 提炼工艺过程
概述-发现(1)
1929: Fleming在葡萄球菌培养皿中,污染的霉 菌周围出现透明的抑菌圈
抗生素的生产方法
(三)半化学合成法 在天然抗生素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
抗生素发酵生产的特点
1.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不平行
把抗生素发酵划 分为二个不同的 代谢期: 生长期和生产期。
•抗生素发酵的 目标是缩短生长 期,延长生产期
抗生素发酵生产的特点
2.产量很难用物料平衡来计算 这是由生产的复杂机制所决定的。
抗生素的分类
(二)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分类 1.广谱抗生素
如氨苄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既能抑制菌又能抑 制菌。 2.抗革兰氏阳性细菌
如青霉素G。 3.抗革兰氏阴性细菌
如链霉素。 4.抗真菌
如制霉菌素、灰黄霉素。 5.抗肿瘤
如阿霉素。 6.抗病毒、抗原虫
如鱼素。
抗生素的分类
(三)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β-内酰胺类
和或正常细胞只是轻微毒性而对某些致病菌或突 变肿瘤细胞有强大的毒害。 (2)它能在人体内发挥其抗生效能、而不被人体 中血液、脑脊液等所破坏,同时它不应大量与体 内血清蛋白产生不可逆的结合。 (3)在给药后应较快地被吸收,并迅速分布至被 感染的器官或组织中。
抗生素的应用
对医用抗生素的评价应包括以下要求: (4)致病菌在体内对该抗生素不易产生耐
抗生素发酵生产的特点
3.生产稳定性差 一般波动幅度在10%左右,主要受菌种
的生产能力、培养基成分、原材料质量、 中间代谢的控制、设备条件、操作条件及 抗生素本身的稳定性等因素影响。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概述 生产菌的生物学特性 发酵工艺过程 提炼工艺过程
概述-发现(1)
1929: Fleming在葡萄球菌培养皿中,污染的霉 菌周围出现透明的抑菌圈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课件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7861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0.png)
03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CHAPTER
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病菌产生耐药 性,使抗生素失去治疗效果。
耐药性的产生会使抗生素的有效 性降低,甚至失效,给治疗带来
困难。
耐药性的产生也会使抗生素的用 药量增加,甚至需要更换更高级
别的抗生素。发生率,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身 体负担。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 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 肺炎球菌等也有良好作用。
氯霉素类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 菌均有抑制作用,通常为抑菌 剂。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壁自 溶或细胞壁水解。
破坏细胞膜结构及功能
选择性地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靶位结合 ,影响膜通透性,使细菌死亡。
总结词
预防感染需靠良好的卫生习惯,而非抗生素 。
误区四:随意停药不会影响疗效
澄清
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指导,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总结词
随意停药会影响疗效,甚至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谢谢
THANKS
总结词
医生应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抗生素的适应症,合理开具处 方。
VS
详细描述
医生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抗生素的种类 、适应症、不良反应和合理使用方法。在 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抗生素的 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总结词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管力度。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抗生素简介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 • 抗生素使用误区与澄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
2、细菌产生抗生素
芽孢杆菌属:多粘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杆菌肽、粘杆菌素、多黏菌素等多肽类。
3、真菌产生抗生素
青霉属:青霉素、灰黄霉素。 头孢菌属: 头孢霉素
其他生物(动植物)产生抗生素
植物产生的抗生素,如地衣和藻类植物产生的地 衣酸和绿藻酸,从被子植物如蒜和番茄等植物的 组织或果实中制得的蒜素和番茄素,裸子植物如 银杏、红杉等也能产生抗生物质。
抗生素的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极少数抗 生素如磷霉素可用法学法生产。此外还用天然产生的抗生 素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制造各种衍生物。
二、抗生素的生物来源
微生物产生抗生素
1、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链霉菌属:放线菌素、链霉素等。 小单抱菌属:红霉素(大环内酯类)、新霉素(氨基
环醇类) 诺卡氏菌属:肌霉素(氨基环醇类)、诺卡氏菌素 放线菌中以链霉菌属产生的抗生素最多,诺卡菌属较
2、菌种
青霉素作为第一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生素, 1928年被发现,1943年在美国被首次实现工业 生产。
最早发现的产生青霉素的原始菌种是点青霉菌, 生产能力很低,发酵单位2U/mL,不能满足工业 生产要求,所以被淘汰。现在主要采用的是产黄 青霉菌,目前国际上青霉素生产最高发酵单位 80000-90000U/mL.
一般而言,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需要有四个环节 。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培养基配制、蒸汽灭菌等工艺手段
将原料加工为一级种子罐。与此同时,还要将青霉素菌
、 斜面母瓶、米孢子等经过相应处理后加入到一级种子 罐中。 第二个环节是利用培养基配制和蒸汽灭菌等处理
手段将原料培养成二级种子罐。第三个环节是在第二个 环节的基础上加上发酵罐的处理,形成发酵液。最后一
动物的多种组织能产生溶菌酶或一些抗生素,如 从动物的心、肺、脾、肾、眼泪、涎水中可提取 出色素,有抗菌及抗病毒等作用。
三、抗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1、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 2、抗菌性试验 3、抗生素产生菌的改良
1)人工诱变 2)原生质体融合
3)体外DNA重组
体外DNA重组
四、抗生素的提纯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包括 各种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以及培养基的固 有成分,这些成分的存在影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本身具有毒副作用,造成储存困难,必须经过精制。
个环节则是将上述所获得的发酵液放在带放罐中,获得最 终的发酵液,完成青霉素的发酵制备 。
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发酵控制
冷冻管
孢子培养 25℃,7天
孢子培养
斜面母瓶 25℃,7天
大米孢子
种子培养 27℃,50h
1:3vvm
发酵液
变温发酵
二级
种子培养
一级
26-24℃ 种子培养液 25℃,14h 种子培养液
200h
1:(1~1.5)vvm
1:(0.7~1.8)vvm
(1)孢子制备
先将保存在砂土中的菌种孢子取出,在由甘油、葡 萄糖以及蛋白胨所制备而成的培养基中进行斜面培养, 经传代和活化。培养温度控制在26℃左右(最利于菌种 孢子传代活化的适宜温度)。培养7d左右,得到单菌落 之后,再传斜面,以同样的方式培养7d。然后就可以将 所获得的斜面孢子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上 ,25 ℃,相对湿度45%-50%,培养7d,得到最终的生产 孢子。所获得的生产孢子应该经过摇瓶试验后,确定其 效价与杂菌情况均符合相关规定后方可用于下一环节生 产。
概述
抗生素是某些生物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不但 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发育与代谢,有的还可以抑制癌的 发育与代谢,及具有抗血纤维蛋白溶酶作用。
抗生素是人们使用最多的药物,也是制药工业中利润 最高的产品。世界各国由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约400种, 广泛应用的仅120种,其他主要是毒性大、成本高,无商 业应用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抗生素的提纯⑴抗生素提纯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3个基本步骤:发酵液过滤和预处理、粗纯化、精制 4个原则:时间尽量短;采用适当较低浓度;条件适
宜,pH适度,温度适宜;防止杂菌污染。 ⑵提取方法:
吸附、萃取、离子交换、沉淀、色谱分离、分子筛 过滤、透析等。
五、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1、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抗菌谱及稳定性
可在孢子成熟后进行真空干燥,低温保存备用。
(2)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
2、菌种
为了提高产黄青霉菌的青霉素产量,使用诱 变剂如:二环氧丁烷、甲磺酸乙酯、乙烯亚胺、 亚硝酸、X射线等。
生产菌种按其在深层培 养中菌丝形态分为:丝 状菌和球状菌;根据丝 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 分为黄孢子丝状菌和绿 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 为绿孢子丝状菌,如产 黄青霉菌。
3、当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微生物生产抗生素类药
资料收集: PPT制作: PPT演讲:
目录
红霉素的发酵生
产
F
抗生素的提纯 D
抗生素的生物来源 B
青霉素的发酵工
E
艺
抗生素产生菌的 C 选育
A
抗生素定义
一. 抗生素定义
传统的定义:抗生素(antibiotic)是微生物细胞产 生的能以低浓度抑制其他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化学 物质。
现代定义:抗生素是生物细胞(包括某些微生物﹑ 植物和动物)产生的能以低浓度抑制其他生物细 胞生长或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生产为近代微生物技术中最大产业之一,世界 产量超过35000吨,不但在经济上占有重要位置,且为人 类健康作了出巨大贡献。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美科学家在早年 Fleming发现青 霉素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了青霉素的开发 ,用紫外光照射 处理低产菌种 ,提高其产青霉素的能力 ,采用玉米浆作为 培养基的氮源 ,从而成功地开始了青霉素的工业生产 ,并 建立了深层发酵技术 ,这是发酵工业的一次革命 ,成为抗 生素生产的开端。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细胞壁合成中的交叉 连接步骤,使处于繁殖分裂期的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 碍,导致菌体细胞壁损坏,使细胞内因渗透压等原因发生 溶解而死亡。
抗菌谱:作用于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 细菌。
稳定性:弱酸性的有机化合物,干燥纯净的青霉素盐很稳 定,pH5-7,6最稳定。
2、细菌产生抗生素
芽孢杆菌属:多粘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假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杆菌肽、粘杆菌素、多黏菌素等多肽类。
3、真菌产生抗生素
青霉属:青霉素、灰黄霉素。 头孢菌属: 头孢霉素
其他生物(动植物)产生抗生素
植物产生的抗生素,如地衣和藻类植物产生的地 衣酸和绿藻酸,从被子植物如蒜和番茄等植物的 组织或果实中制得的蒜素和番茄素,裸子植物如 银杏、红杉等也能产生抗生物质。
抗生素的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极少数抗 生素如磷霉素可用法学法生产。此外还用天然产生的抗生 素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制造各种衍生物。
二、抗生素的生物来源
微生物产生抗生素
1、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链霉菌属:放线菌素、链霉素等。 小单抱菌属:红霉素(大环内酯类)、新霉素(氨基
环醇类) 诺卡氏菌属:肌霉素(氨基环醇类)、诺卡氏菌素 放线菌中以链霉菌属产生的抗生素最多,诺卡菌属较
2、菌种
青霉素作为第一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生素, 1928年被发现,1943年在美国被首次实现工业 生产。
最早发现的产生青霉素的原始菌种是点青霉菌, 生产能力很低,发酵单位2U/mL,不能满足工业 生产要求,所以被淘汰。现在主要采用的是产黄 青霉菌,目前国际上青霉素生产最高发酵单位 80000-90000U/mL.
一般而言,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需要有四个环节 。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培养基配制、蒸汽灭菌等工艺手段
将原料加工为一级种子罐。与此同时,还要将青霉素菌
、 斜面母瓶、米孢子等经过相应处理后加入到一级种子 罐中。 第二个环节是利用培养基配制和蒸汽灭菌等处理
手段将原料培养成二级种子罐。第三个环节是在第二个 环节的基础上加上发酵罐的处理,形成发酵液。最后一
动物的多种组织能产生溶菌酶或一些抗生素,如 从动物的心、肺、脾、肾、眼泪、涎水中可提取 出色素,有抗菌及抗病毒等作用。
三、抗生素产生菌的选育
1、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 2、抗菌性试验 3、抗生素产生菌的改良
1)人工诱变 2)原生质体融合
3)体外DNA重组
体外DNA重组
四、抗生素的提纯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包括 各种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以及培养基的固 有成分,这些成分的存在影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本身具有毒副作用,造成储存困难,必须经过精制。
个环节则是将上述所获得的发酵液放在带放罐中,获得最 终的发酵液,完成青霉素的发酵制备 。
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及发酵控制
冷冻管
孢子培养 25℃,7天
孢子培养
斜面母瓶 25℃,7天
大米孢子
种子培养 27℃,50h
1:3vvm
发酵液
变温发酵
二级
种子培养
一级
26-24℃ 种子培养液 25℃,14h 种子培养液
200h
1:(1~1.5)vvm
1:(0.7~1.8)vvm
(1)孢子制备
先将保存在砂土中的菌种孢子取出,在由甘油、葡 萄糖以及蛋白胨所制备而成的培养基中进行斜面培养, 经传代和活化。培养温度控制在26℃左右(最利于菌种 孢子传代活化的适宜温度)。培养7d左右,得到单菌落 之后,再传斜面,以同样的方式培养7d。然后就可以将 所获得的斜面孢子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上 ,25 ℃,相对湿度45%-50%,培养7d,得到最终的生产 孢子。所获得的生产孢子应该经过摇瓶试验后,确定其 效价与杂菌情况均符合相关规定后方可用于下一环节生 产。
概述
抗生素是某些生物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不但 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发育与代谢,有的还可以抑制癌的 发育与代谢,及具有抗血纤维蛋白溶酶作用。
抗生素是人们使用最多的药物,也是制药工业中利润 最高的产品。世界各国由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约400种, 广泛应用的仅120种,其他主要是毒性大、成本高,无商 业应用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抗生素的提纯⑴抗生素提纯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3个基本步骤:发酵液过滤和预处理、粗纯化、精制 4个原则:时间尽量短;采用适当较低浓度;条件适
宜,pH适度,温度适宜;防止杂菌污染。 ⑵提取方法:
吸附、萃取、离子交换、沉淀、色谱分离、分子筛 过滤、透析等。
五、青霉素的发酵工艺
1、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抗菌谱及稳定性
可在孢子成熟后进行真空干燥,低温保存备用。
(2)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
2、菌种
为了提高产黄青霉菌的青霉素产量,使用诱 变剂如:二环氧丁烷、甲磺酸乙酯、乙烯亚胺、 亚硝酸、X射线等。
生产菌种按其在深层培 养中菌丝形态分为:丝 状菌和球状菌;根据丝 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 分为黄孢子丝状菌和绿 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 为绿孢子丝状菌,如产 黄青霉菌。
3、当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微生物生产抗生素类药
资料收集: PPT制作: PPT演讲:
目录
红霉素的发酵生
产
F
抗生素的提纯 D
抗生素的生物来源 B
青霉素的发酵工
E
艺
抗生素产生菌的 C 选育
A
抗生素定义
一. 抗生素定义
传统的定义:抗生素(antibiotic)是微生物细胞产 生的能以低浓度抑制其他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化学 物质。
现代定义:抗生素是生物细胞(包括某些微生物﹑ 植物和动物)产生的能以低浓度抑制其他生物细 胞生长或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生产为近代微生物技术中最大产业之一,世界 产量超过35000吨,不但在经济上占有重要位置,且为人 类健康作了出巨大贡献。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美科学家在早年 Fleming发现青 霉素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了青霉素的开发 ,用紫外光照射 处理低产菌种 ,提高其产青霉素的能力 ,采用玉米浆作为 培养基的氮源 ,从而成功地开始了青霉素的工业生产 ,并 建立了深层发酵技术 ,这是发酵工业的一次革命 ,成为抗 生素生产的开端。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细胞壁合成中的交叉 连接步骤,使处于繁殖分裂期的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 碍,导致菌体细胞壁损坏,使细胞内因渗透压等原因发生 溶解而死亡。
抗菌谱:作用于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 细菌。
稳定性:弱酸性的有机化合物,干燥纯净的青霉素盐很稳 定,pH5-7,6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