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括了81章,其中以前五章为核心内容。
这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老子》前五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解读。
难点: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和意义。
3. 思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评价《老子》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老子五章概述》1. 介绍老子及《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述《老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被称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第二课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 解读《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意义。
2.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内涵和哲学思想。
2. 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思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课时: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1. 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
2. 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领导者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3. 讨论《不尚贤,使民不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
第五课时: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 解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其中第五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老子》第五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2. 掌握《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与词义;3. 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总结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老子及其所著的背景,以及《老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老子》第五章(15分钟):教师朗读《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并逐段解释翻译。
学生进行跟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或实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3. 关键词汇解析(15分钟):教师列出《老子》第五章中的关键词汇,如“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等,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汇,并理解其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五章进行解读。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讨论。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老子》第五章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学生能够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团结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之老子五章教案人教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研读老子的五章,使学生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分析老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能够用道家的思想观照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道家的管理哲学
-道家的教育哲学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道家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抽象且深奥,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等思想。
(2)文本解读:老子五章的文本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理解。
(3)文化传承: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家哲学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道家哲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本性化传授:目标内容:1、明白老子的生安定哲学观;2、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3、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传授重点: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传授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此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此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传授课时:2课时传授历程:一、知人论世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仲春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便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各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品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品德经》在外洋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品德经》是评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裕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地步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华是他的质朴辩证法思想,以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
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表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行止事,用不言去教诲,听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老子》五章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老子》与现实的联系。
2.背诵《老子》中有关“道法自然”的句子。
“道法自然”的角度评说时事。
〖教学重点〗时事与“道法自然”的联系。
〖教学难点〗《老子》“道法自然”相关文句的理解〖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后网络交流法〖教学流程〗学生准备:请点击各部分链接,看完后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想法,准备在课堂上讨论。
一、景观讨论:九寨沟地震后,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遭到破坏,需不需要人工修复?讨论:你更喜欢原生态的古镇还是人造古镇?读背《老子》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0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美善真讨论:你如何看待“美容”“整容”不成反“毁容”?讨论:你如何看待小学生的“理想是当一名贫困户”?读背《老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讨论:你所知的恋爱套路有哪些?如何看待恋爱的套路化?心理学教你科学把妹撩汉法读背《老子》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②;六亲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国家昏乱,有忠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B.《老子》节n加油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n加油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n加油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n加油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n加油相往来。
四、文本内容讲析;
1.第一章
n加油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n加油“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n加油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n加油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n加油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n加油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n加油总门。
《老子五章》教案
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目标内容: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n加油哲学观;
2、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n加油的主要思想;
3、熟读《老子》n加油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熟读《老n加油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n加油教学难点:
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n加油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n加油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老子主张摒n加油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n加油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n加油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4.第七十八章
译文:n加油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n加油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胜n加油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n加油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得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得史官)。
孔子曾向她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
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就是一部用韵文写成得哲理诗。
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就是宇宙存在得本原,又就是天地万物演变得根源。
因而,可以认为,老子就是中国本体论哲学得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她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她却忽视人对自然得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得原始社会得政治主张,带有浓厚得“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得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得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她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她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得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她得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得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得导语。
如同现在得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得一些新概念作必要得交代与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她创造与使用得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
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就是常说得“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就是常说得“名”。
用“无”,给天地得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得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得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得规律。
“无”与“有”就是出于认识事物得同一需要而创造得名称不同得两个概念。
2《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老子》五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老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思想理念对中国文化、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教学研读的教材为人教版选修,选择的是《老子》第五章,主要侧重于探讨“道”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掌握“道”在《老子》第五章中的含义。
3.深入理解“道”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老子》第五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2.“道”的含义和应用。
3.学会进行老子文本分析和探讨。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道”这一概念。
2.如何进行深入的老子文本分析。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2.学生讨论3.课文分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整体背景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说明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应用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课文精讲和分析1.教师针对其中重要的段落进行讲解。
2.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和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
第三步:讨论交流1.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老子》第五章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于“道”的应用现状的探究和思考力。
评价方式1.课堂交流和讨论。
2.课后作文。
3.文献阅读报告。
四、教学延伸延伸阅读1.《老子》其他章节的阅读和研究。
2.《韩非子》、《庄子》等相关哲学著作的阅读和分析。
3.《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延伸活动1.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或考察团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真实生活背景。
2.举行“道德礼仪讲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的精神内涵和应用。
3.以“道”为主题,举办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本教学以《老子》第五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分析和探讨等多种手段,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二课时《老子》五章一、导入: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老子是一个足够神秘的人物。
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
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老子》这本书上汲取有益的知识和力量。
(这部书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
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一般性的文学常识简介:流行的一种说法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章《老子》中,可以大致窥见老子的思想核心。
《老子》五章 教案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事呢”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师生合作熟悉了孔子及《论语》,归纳了重要文言现象,并且合作翻译了课文,这就为我们下一节课理解孔子的思想做好了准备,希望大家下去以后熟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由点求赤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时称名七、作业布置:完成学习指导基础部分,熟读课文八、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理解儒家化民成俗,以礼治国的思想。
课时重点:理解儒家化民成俗,以礼治国的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新课二.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完整版)《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把握老子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重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2 课时课前预习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内容设计1.文言知识积累A.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B.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老子五章》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三、【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
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三、【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四、【文本内容讲析】;1.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
“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
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
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
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
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
”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
”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
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
”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
”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有无互为生灭?《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
2.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
天地间,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
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3.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解读: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仁”“义”相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4.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
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
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解读: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