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这样备课》
特级小学语文教师于永正我这样备课的
特级小学语文教师于永正我这样备课的优秀资源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进程和方式和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份。
若是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文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诞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出色的地方,和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诵课文。
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诵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给予了作品生命力。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如我朗诵《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诵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诵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师生朗诵得出色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诵”,一是多读,用心琢磨课文的意境、思想情感(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是多听他人朗诵,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诵、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诵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辞造句、谋篇布局的用意。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必然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式,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乃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不然,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废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心得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心得陈孝武]近段时间以来,我有幸读到了《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于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老师讲语文与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留下了语言、语感、认识和情感、书写和阅读能力、兴趣和习惯。
这是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必备。
于老师说,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
我对这句话的感悟是非常深刻的。
是啊!我们平时的教学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课堂内容精心准备,上了几遍甚至十几遍。
确实这节课从听课的视角看是非常成功的。
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幕幕,让师生留恋、回味。
然而仅仅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不能把学生带进学习语文的境界,而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和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
这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注重读写结合,特别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美。
一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字里行间的优美词语或段落。
再次让学生练习去写,那如何去写?仅仅是模仿吗?当然不是,而更多的是课外阅读的拓展。
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大量阅读、写的实践中形成作文的内容。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学习语文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有人能站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人能在课堂上做主持人的风格;有人在课堂上气氛阴冷、、、、、、各种现象层出不穷,但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表演课,而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层面的教学。
在此,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应该在朗读上。
学生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内容理解了,感悟体会出来了。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于老师讲,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生字要板书规范。
这就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素。
把教材读懂了。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对小语界名师于永正老师我崇拜已久,最近拜读了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慨颇深,从中受益匪浅。
书中的一些理念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中一个章节讲到他从自己的语文老师那里学到的经验: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写字量)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
第二,十分重视写字。
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
;;;看到他的教学理念,我不免有点惭愧。
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不知道根是什么,更内疚是是自己不知道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读了他的这本书我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上多下功夫。
;;;于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值得我学习:善待学生、微笑教学。
他说:我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但我深深地体会到,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
对照微笑教学的各种标准,觉得自己的微笑教学是不是欠缺实力,有点虚伪。
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丰富内涵才能靠近名师。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他的书中同样值得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
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与稳定的自学能力。
靠做练习长大的学生绝对没有出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抓住了”读“”写“这两点,不怕考试。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
学语文是无序的,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词,明天记住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 阅读的重要性,对待学生的态度,对语文“根“的把握,还有很多别的教学理念都是我急需应用到教学中的知识。
【精品】《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做有温度的语文老师
做有温度的语文老师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于老师对学生、对语文、对教学的爱。
于老师在现在的教育界似乎不是那么的出名,他的名字不像李镇西,窦桂梅等那么耳熟能详,也不像张祖庆、管建刚那样站在新教育的浪尖上。
但是他对语文的热爱,对教学技巧的把控,对学生的爱,是永不过时的,永远值得学习。
一、对待学生要有情于老师提倡“微笑教学”,对待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程度,就是好的教育。
于老师说:“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
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
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
”以前我认为哪怕是成绩再差的孩子我也要盯着他学习,哪怕这孩子自己都急的直哭,我也不愿意放弃他。
如果放弃盯着他学习,那就是不负责任,这个孩子的人生会因为现在没跟上学习而毁掉。
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就像于老师那样,只要孩子尽力了,他品行优良,快乐健康,那我就不枉为人师。
每个孩子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不逼着他为学习流眼泪,是为了保留他热爱学习的种子,等哪天他开窍了,自然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光彩。
保护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事。
二、对待教学要有法在不断改改改的政策下,以及各种考考考的背景里,语文课到底怎么教,确实让老师捉摸不透。
作为年轻老师,常在培养语文素养和落实考点之间徘徊,一堂课要么是知识点的满堂灌,要么是师生齐欢笑过后的担心——担心在知识讲授上花的时间短,学生学得不扎实。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1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
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
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
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
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
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说来惭愧,于老师的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用了很长时间才断断续续地看完,这本书里有于老几十年的人生积淀和教学经验,厚重非常,要参透里面的道理,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清楚的记得在与何校长交流的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地说着从书中看到的内容,但何校长打断了我,他问我的那句话直扣心灵:“你刚才说的都是书上说,于永正说,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告诉我你怎么说。
”我当时哑口无言。
回来后反复追问自己:现阶段的我到底能说什么?苦苦思索,抽丝剥茧,才发现自己嘴上说着别人怎么说,正是因为自己腹内空空,无话可说。
现在的我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别人的理论经验能让我少走弯路,但万万不能少了自己的实践。
我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经过时间的磨砺,不负光阴。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书里的这一句话我觉得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铭记——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教育的汪洋里扬帆远航,不偏方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我们也曾经历过学生时代,不如也跟着于老师一起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l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l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l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l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l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这就是大浪淘沙后,我们留下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教给孩子们的课文内容他终有一天会忘掉绝大部分,可能连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但是我们得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养。
到底要怎么教呢?教学有三个境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要求学生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
如果老师喜欢写字、喜欢读书、能写点文章,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了。
(一)写字育人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作者: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听了于老师的课或者读了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
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
“有滋有味”不仅来自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且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
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翻开于永正老师所著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所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
这本书于我犹如指南针,为我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此书共有四辑,内容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几点给我很深的启发。
语文课究竟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语文老师,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难以把握语文教学的度,对于一些知识点用力不当,该深挖的不深挖,该简单处理的又耗费了太多的时间。
在于老师看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
是啊,无论教学的形式如何改变,我们都应该抓住语文的实质,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点,在低段教学中,尤为重要。
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当然要通过教学。
于老师在书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还提供了方法指导。
他为我们介绍了语文的“五重教学”。
所谓“五重教学”是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重情趣中的“情”就是情感,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引用著名教育家夏丏尊的一句话: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彼。
这里的情趣并不完全来自于课堂上做表演、玩游戏等热闹的形式,这些情趣只能维持一时。
要让课堂永保情趣,教师就要对教材深入钻研,并精心备课,在上课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幽默细胞组织教学,这样的情趣才能持久。
怎样才算深入钻研教材呢?上课前,教师必须要读透教材,何谓读透?就是要读出自己的门道来,读出兴奋的感觉。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下不好字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
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
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下不好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
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踏上教师岗位,却也诚挚地体会至钻研文本的关键,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由写段向写一篇完备作文的过渡阶段。
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撰作,我们全然可以从文本抓起,抓取学生可以写下、有的写下的东西予以训练。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是米主任在教研中说道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作写作题,教师有意识地予以训练,坚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见写作题就不能再惧怕。
(三)读好书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诵,他说道:“一切传授在朗诵面前都就是苍白无力的”。
在朗诵中,文本具备双重身份,一方面,它就是信息的载体,就是重新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拒绝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诵时,学生还要重新认识掌控载体本身。
在朗诵教学中,于老师就是这样搞的,领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诵,散文必须念出意境,诗歌必须念出韵味,童话必须念出情趣,说明文必须念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爱读谁像是谁,不论什么课文都必须念出标点,学生念得不好的地方,他可以给与很高的评价,如果念不能获得位,他可以亲自孙玉、范读,课文念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就可以从朗诵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就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让渡。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5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5篇【热门资讯】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近期,我拜读了于老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泰斗级的人物。
他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下面我就“五重”教学法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
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一、重情趣“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
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
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
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教师读书征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读书征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我曾经到广州观摩过大师于永正的课,他的课堂书声琅琅,学生兴趣盎然,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至今令我难忘。
暑假里,我读了他写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让我受益匪浅,更深入地了解了于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一、教学要有情趣于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带‘戴高帽子’传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
”每个孩子都喜欢“戴高帽子”,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完全不同,如:“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我想,后进的学生听了老师这样的评价,他上课会更加专心,更加积极思考,对学语文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想想自己的课堂,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也能及时给予评价,但有时评价的语言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要常给学生戴高帽子,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后进生,当他回答不出来时,要给予鼓励、启发,直到回答出来。
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要重视“读”我们常说,语文课堂要多读课文,要在读中理解、感悟,要以读引读。
教学中的“读”,首先是教师要读课文。
于老师在书中指出: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
他说:“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
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书声琅琅,他的范读能让学生眉飞色舞或潸然泪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语文大师的课堂之所以生动有趣、游刃有余,这和他的课前读课文分不开的。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我怎样教语文》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老师所撰写的。
于老师是我所崇拜的名师,他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曾深深地影响了我。
于老师的课,我没有机会亲自在现场听过,但他的语文教学实录(文字的)及教学录像,我却看了无数多次。
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学生在他妙趣横生、富于逻辑思维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
“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来自于永正老师对教材的精心处理,也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于老师的这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写的是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写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写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是关于作文教学的。
四辑都是用叙事方式写的,现场感非常地强。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老师的回答是,留下语言,积累了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觉得这是说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说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在谈到写字教学的时候,从字里行间,我充分感受到于永正老师娓娓道来时的神采飞扬,因为在徐州市,他们学校学生写的字是公认最漂亮的。
连霍懋征、斯霞老师都非常佩服。
于老师与他的同事认为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是可以育人的。
实践证明:写字能够让学生心态平和,平心静气,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的心性修养。
永正老师举了不少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孩子喜欢写字后,会带来许多让人喜出望外的转变。
我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体会,与于永正老师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写好字,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写字必须会读帖,然后会描帖,最后是背帖。
读帖的关键之处是要知道一个字的每一个笔划,在整个字中的长短、断连。
笔划长决定这笔是这个字的主体,是对这个字的强调,是写好这个字的画龙点睛之笔。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每次拿到一篇新的课文,在阅读之后总感觉对文本的处理上有很多的困惑。
如何正确把握文本主旨,解读文本所包含的内涵,如何应对动态生成的内容……这些都成了我在课前思考的方向。
在平日的教学研讨之于与同事们谈的最多的也是对于文本内容、主题的把握上。
经历了本学期学校的双高课比赛后,对于教师在研读文本这一点上,感受颇深,因此借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
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
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
特级小学语文教师于永正 我这样备课的
特级小学语文教师于永正我这样备课的优秀资源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我這樣備課》
備課不等于寫教案。
從本期開始,有着四十多年從教經驗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徐州市教研室于永正老師将向讀者介紹自己的備課經驗一一
關于備課的重要性不必說了。
反正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觀點一:備課不等于寫教案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
寫教案隻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一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一一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觀點二:隐性備課最重要
我把備課分爲隐性和顯性兩部分。
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麽,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鑽研教材。
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麽?先理解字
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
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記号。
第二步:朗讀課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
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
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
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 。
如我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無不手舞足蹈。
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并超過老師。
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備“朗讀”,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聽别人朗讀,聽錄音。
平時,我特别喜歡聽廣播電台的小說朗讀、詩歌朗誦,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第三步:正确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
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确、生動就更不要說了。
對于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
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
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
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爲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飛機》一課,要求學生用“究竟”造句。
課文中是這樣寫的:“小海鷗決心去問個究竟。
”這裏“究竟”當“結果”講,即看個明白,看個結果。
但詞典裏講,“究竟”還當“追問”講,“因有疑問,而追問”。
如:“這種冰箱究竟省不省電?”我弄明白了之後,心裏一亮,便有了底兒了,于是每個不同解釋我都造了幾個句子,這就取得了指導造句的發言權。
但我造句的目的,絕不是讓學生抄襲以應付考試,那樣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備課還包括查閱資料。
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備《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專門翻看了《中國通史》中有關鴉片戰争的章節;教《海洋——2l 世紀的希望》,我在網上搜集到了不少有關海洋方面的資料(如潮汐發電站等),受益不淺。
\r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曆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
什麽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說:“備了一輩子。
”一個好的教師, 随時随地都要爲備課做準備。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備學生”、“備學法”。
上邊說了,
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找到什麽好的教學方法,隻要朗讀好
了,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有人請教一位台灣的教授怎樣教語文,該教授說:“跟我讀。
; 這話真是說到根本上了。
觀點四:教案一定要寫
隐形實際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
當然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
但我認爲,備課中最爲重要的環節是顯性備課。
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
教案一定要寫,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記下的東西都是重要的東西,以防忘記。
這相當于“作戰計劃”。
教學目标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
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斷、造
的句子,我先寫一寫,造一造;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
我以前書寫較工整,爲的是校長檢查能得到好評。
現在寫得較随意,底線是自己必須能看懂。
有些課文考慮得比較周密,我隻寫個大體教學過程。
對已經教過數次的課文,我隻寫新的體會、新的處理方法。
我還喜歡在課本上寫“教案” ,美其名曰“備課于書” 。
我把隐形備課稱爲“備課于心” 。
我是每課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課都讓學生喜歡,所以更多的是“備課于心”和“備課于書” 。
教案往往隻寫個過程,更細微的東西在書上。
總之,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
觀點五:讨論與自讀尤爲重要
鑽研教材時,我喜歡和同事讨論。
同事間的讨?特别是上公開課),很有作用,有時會使我豁然開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會被别人一句話點破。
聽别人上課,也有助于對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幫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學方法,是在聽别人的課的時候想出來的。
人教版小語課本第八冊有一篇課文叫《全神貫注》,我讀了一遍,
就被羅丹的全神貫注的精神所感動。
當我又讀了兩遍後,教法一下
子就産生了:我打算一開始把文章最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的兩句
話“那天下午,我在羅丹工作室裏學到的,比多年在學校裏學到的
還要多”提出來講。
這一課,我備課的時間不過一個小時,教案寫得很簡單。
隻是個過程,重點記下了要抓的關鍵詞語,記下了怎樣指導朗讀的辦法以及自己讀了之後寫下的“名言” 。
教案雖然寫好了,而且自己也較爲滿意,但出于習
慣,我又查找了有
關羅丹和茨威格的資料,這些東西雖然上課不一定用得上,但作爲老師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舉這個課例,爲的是想具體說明我到底是怎樣“隐
性備課”和“顯性備課”的。
寫到這裏,關于備課的話題似乎可以畫個句号了。
但意猶未盡,我就寫“教後記” (即寫所謂的“反思” )說幾句話。
我把我爲徐州市民主路小學的《教學反思集》上的題詞抄錄下來,作爲文章的結束:
“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
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爲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 必定成爲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