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需家长全面理解

资料图片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事实上,记者在采访多位家长和幼儿园后发现,家长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理解有一定出入,专家认为,入学考试、家长的超前培养习惯等助长了“超前教育”的风气。

家长不了解、有误读

虽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经发布了半个多月,但很多家长表示并不知情,甚至连在某知名亲子网站工作,有两个孩子的李女士也表示,她和同事还不了解这一《指南》。当记者介绍说这一指南涉及了健康、语言等5

个领域,有近50页,包括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等等内容时,李女士非常惊讶。

尽管在《指南》里和教育部针对《指南》所作的相关问答中都明确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但和孔女士一样,对《指南》有所耳闻或在网络、媒体上见过相关报道的家长,第一印象都会将其理解为是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了相应的标准,这也是《指南》在网络上惹来抨击的重要原因。如有网友就表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教育指南跟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一样的,在什么年龄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期望,如果达不到是不是就说明那个小孩是差生呢?每个小孩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特长不一样,我觉得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发展最好。”

就目前家长对《指南》不理解或误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研究员、尹坚勤认为,《指南》不只指向教育机构,还指向家庭,这就让《指南》的推广更加复杂,“我们不应泛化《指南》的意义,一旦泛化就会僵化,容易造成家长对《指南》的片面理解。

幼儿园《指南》更细化、更具体

“在《指南》发布之前,已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的实施细则,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等一系列指导措施。与以往的相比,这次的《指南》也是分为了5大领域,但每个领域提出的目标相应的教育建议更为具体。”西城区某市级示范园的宋老师表示。

崇文三幼园长袁春芬也认为,新出台的《指南》对幼儿园的专业要求更规范、更细致、更具体,比如明确孩子在5-6岁阶段只要会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很多家长盲目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学到小学程度的加减法,远超出孩子

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幼儿园是全人教育。在3-6岁这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生活习惯等等。”

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南》中明确了3-6岁幼儿需达到的发展水平,供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的参考,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但一定要明确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要做到因人施教,尊重每一个个体自身的成长速度,切忌攀比,切忌拔苗助长。”

■权威回应

《指南》内容需要家长全面理解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参与《指南》的制定

新京报:今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近期公布的定稿做了哪些修改?

冯晓霞:定稿和征求意见稿变化比较大的几个地方是:1、说明部分第二条“建立合理期望”后,增加了“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2、说明部分第四条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中,增加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因为这些品质对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而它们恰恰在幼儿期开始萌发并逐渐形成雏形。3、在健康领域“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部分的教育建议中,增加了性保护内容。“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这是以前有关幼儿教育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涉及过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性教育内容,也是最符合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的。

新京报:目前,家长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幼儿只学10以内加减,只会写自己名字等要求是不是太低?在小学择校风严重的情况下怎么过入学考试关?

冯晓霞:在确定指南认知目标时,研制组是认真研究过国家小学数学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南》的要求和小学《课标》的要求是衔接的。对《指南》中科学(包括数学)和语言学习方面要求太低的说法,我认为其实是很多记者和家长没看清相关全部内容。例如,《指南》5-6岁儿童数学学习不只是10以内加减运算,还包括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理解量的相对性,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等。

这些反映数学思维的内容能说简单吗?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数学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计算能力。《指南》没有在计算上做很高要求,而是强调让孩子初步理解数学,有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比仅仅会计算要重要得多。所以,请家长相信,《指南》是基于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科研成果提出来的,是负责任的,大家需要全面理解其中的内容。

至于目前存在的小学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的问题,需要在义务教育真正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解决。这确实是《指南》真正得到实施的条件之一。

新京报:对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一条,媒体上反映较多,有的说“高中生也做不到”。

冯晓霞:确实,很多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成年人也没做到。但这正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只知道让孩子单方面接受爱,却不知道从小让孩子懂得这种爱,那他们就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当前所谓“啃老族”的出现难道不是父母长期单方面付出所造成的吗?

当然,对幼儿来说,体会父母的辛苦仅仅是初步的。如果认真看过这部分内容,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高不可攀的要求。

【相关影响】

能否转变家长观念?

袁春芬认为,《指南》的出台对家长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喜欢模仿是幼儿阶段一个很大的特点,家长是孩子的重要学习榜样。家长如果能正确领会《指南》,树立科学育儿观,了解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要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积极、有效的游戏与沟通,参考《指南》中的建议,做好家园配合,有利于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

对幼儿园而言,虽然教育部希望《指南》能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但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家长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还是会给幼儿园带来一些现实压力。

据记者了解,目前对《指南》的培训正在逐步展开。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研究员、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刘占兰,刚刚结束了对各省级培训团关于《指南》进行的培训,她透露这次培训为期5天半,主要针对《指南》内容的理解和实行。参加培训的主要是各省行政、教研相关人员以及幼儿园园长,每省5人。

■指南解读

健康篇

关键点户外时间至少两小时

●3-4岁的孩子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到了5-6岁,即使换了新的幼儿园,也要能够较快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