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前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是,财政支农却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不足财政支农资金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是,我国财政支农的资金往往不足。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农业农村部门部门预算支出为1.6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财政支农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地方政府层面管理缺失,财政支农资金往往被滥用或者浪费。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把财政支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点,从而使得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达不到预期效果。
财政支农政策不够细化财政支农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
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补贴,但是政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此外,财政支农的政策也缺乏可执行性和持续性,难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财政支农问题的对策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逐步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并对使用情况进行透明公开,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使用。
改善财政支农政策改善财政支农政策是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差异,制定更为细致和适宜的财政支农政策,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加强财政支农管理加强财政支农管理是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使用单位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严肃追究财政支农资金滥用和浪费的行为,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结论财政支农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财政支农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后,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大幅增长,如何分配、管理和使用好这些资金,确保科学分配、规范管理和安全合法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就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提出意见及建议。
一、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支农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规范。
《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财政资金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时期。
但是区财政普遍困难,预算编制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决定了人员经费支出的优先地位。
即在预算安排中,对于基本支出部分的人员经费按标准计算,公用经费按定额计算,之后视财力可能编制专项支出。
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分配既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又缺乏硬性约束。
预算安排只能保人员工资,保基本运转的前提下,再安排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既使安排也是杯水车薪。
2、支农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违规违纪现象。
近年来,从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检查情况可以看出,支农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专项资金没有实行独立核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经费混合使用,严重挤占、挪用支农资金;二是改变支农资金投向,用于“面子工程”、“可视工程”;三是虚列支出,虚列项目,套取支农专项资金;四是以会议费、差旅费、考察费等名目挤占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费;五是财政迟拨、滞留、占用专项资金用于资金调度;六是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损失浪费严重。
3、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弱化。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多,加之部门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现象,重复申报项目,重争取项目,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管理;财务核算不规范,尤其是在乡村一级,无会计帐薄,无专人核算,更无合法的原始凭证记载的“包包帐”较多;监督管理单位专项性的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检查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出台往往滞后,难以起到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作用。
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家下拨用于支农的各项专项资金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通过几年来对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检查发现,这些资金在使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审计发现,支农专项资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甚至有的搞虚假配套,有的是将配套改为自筹,把地方配套资金转移嫁到农民身上,加大农民义务工比例,增加了农民负担;财政资金在拨付过程中滞留时间长、金额大,特别是在县一级财政问题更为突出;随意改变项目,个别项目因资金拨付到位晚,过了施工季节,原项目已不适宜,不得不改项,错过了发挥效益的机遇;挤占挪用资金,有的用于平衡预算、有的用于弥补行政经费、还有些用于建房买车等;有偿资金回收率低;主管部门擅自提取或收取项目管理费;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执行财政资金报账制程序上、手续上不严谨,存在大额提现问题;票据管理不规范,存在用大量白条或用当地税务部门代开正规票据弄虚作假,套取专项资金,侵占国家资金。
应采取的对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列入政府主要领导和项目单位“一把手”目标责任制。
签订责任状,制定专项资金考核量化指标,有计划地连续性考核,不达标的要追究其责任;应实行专项资金公示制。
包括立项时的公示、工程完工时的公示、征求所在单位及所在地群众意见的满意度公示,增加透明度。
还要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
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的单位共同投标,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以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工程。
在财务上可实行专项资金的报账制。
实行报账制可以规范财务手续、工程验收手续、资金拨付手续,做到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对物资采购要实行专项物资政府采购制。
通过集中采购,缩小中间环节,减少中间费用,节约资金。
另外,还要加强监督,要实行经常性审计制度,加大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力度。
审计实践表明,这样做,可以引起被审计部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得到推广;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既能够有利于摆脱当地政府的干预,又能够摆脱因审计对象熟悉而带来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便于统一口径和标准来恰当处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唐文芳财政支农资金是政府惠农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促进我市农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几年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检查发现,这些专项资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
因此,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
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从我市近几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而且对农业的投入缺乏增长机制。
如我市近三年预算内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均为380万元,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且比例失调,部分有潜力的农业项目因资金投入不足而进展缓慢。
二、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不严谨。
一是随意安排项目资金。
一些农业项目在审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调研论证报告。
有些项目甚至以多个名目重复申报,或一个项目多个部门同时申报,因而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
二是资金分散,存在“撒胡椒粉”的现象。
从近几年审计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项目点多、面广,资金分散。
如2005年度市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380万元,用于22个农业项目,其中安排市水利局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发展项目资金10万元,而市水利局将此资金却分散用于11个农业项目,平均每个项目安排资金不到1万元,虽然照顾了多数项目,但资金的使用效益却难以体现。
三是项目结构安排不合理,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
如2005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安排的22个农业项目中,用于生产性的投入为10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7%,主要为重点基地建设等项目;用于非生产性的投入为280万元,占资金总额的73%,主要为专项补助经费和奖励等支出。
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引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领域。
然而,在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思考和讨论。
问题分析1. 财政投入不足当前,我国财政直接用于农业的资金相对有限。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资金需求巨大,但财政投入却未能满足这些需求。
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
2.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虽然财政投入有限,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往往面临着项目审批繁琐、流程复杂的问题,导致资金无法快速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农民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投入后的效果不佳。
3. 资金分配不均衡财政投入的另一个问题是分配不均衡。
当前,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而蔬菜、水果、畜牧等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粮食生产过剩的问题,而其他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则存在着发展不足的局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对策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以改善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现状。
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了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们应该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状况。
其次,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此外,也可以适当增加对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提高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效率,需要改革相关的政策和机制。
首先,简化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农业投资项目的时间成本,使财政资金能够更快地到位。
工作报告中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和投入情况
工作报告中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和投入情况农村发展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持和投入则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财政支持和投入的角度,分析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适应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概述农村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财政支持和投入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二、财政支持问题1.财政支出不足虽然国家对农村发展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但因农村庞大人口数量巨大,财政支出仍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
2.财政使用效果不理想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后,并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有的项目成效不明显甚至浪费。
这主要是由于在项目立项和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
三、财政投入问题1.投入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普遍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缺乏对农村产业、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等方面的投入,限制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性。
2.投入规模不足虽然财政投入有一定规模,但相对于农村发展的巨大需求,规模仍然不足,难以支撑农村发展的各项事业。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1.优化农村发展投入结构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发展的全面性。
2.提高财政支出的利用效率加强财政投入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效益性。
完善财政拨款机制,推动农村财政使用绩效评估,引导资金精准投向。
3.增加财政投入规模提高财政拨款比例,增加投入规模,保证农村发展所需的财政资金充足。
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在财政支持和投入中,应优先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转型升级,培育农村新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供水、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3.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第一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
国家审计机关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中了解到,财政支农资金为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同时也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有中央、省、市资金管理办法。
由于地区、部门情况不同,各单位普遍缺乏制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资金配套管理办法和制度。
(二)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较为薄弱。
未设专账进行财政支农资金专项核算。
(三)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申报内容与实际财政报账的内容不相符,如:项目申请是检测设备,而报账的是电动车和照相机。
(四)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到位滞后,直接影响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小麦抢收补贴到位滞后于小麦抢收滞后。
(五)缺乏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效益的监督体制,财政支农资金拨付出去了,无跟踪考核和监督。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建议(一)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国家立法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普及性。
同时强化法律意识,摈弃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做到依法行政,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导向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知识化的程度,引导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投入。
基层政府和农口单位,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农民,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导农民致富,改变城乡差别。
二是应对农口单位进行一次摸底,划清各自的职能范围,对提供社会公众产品和服务的单位,进行定员定额,财政全供;对可以通过市场形成收费的单位,督促其早日走向市场,并及时与财政“断奶”;而对一些科技含量高,又比较幼稚的农业产业,政府要积极扶持。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摘要: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支农投资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
针对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了建立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和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和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等相关的改革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管理体制;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及其特有的弱质性行业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近几年,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在2000多亿元。
但由于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极大地制约了其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
本文拟就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投资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总量不足,相对规模下降近年来,尽管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但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欠账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
如果按WTO协议计算口径,把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支出、粮棉油糖价格补贴计算在内,1996~2000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和2200亿元,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5.3%、7.4%、7%和8.8%.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同时,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不高,从1996年到2002年大致维持在8%左右,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
财政支持农业支出的对策
财政支持农业支出的对策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支出也逐年增加。
但是,财政支持农业支出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1. 资金不足: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政府无法为农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2. 支出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度,一些农业支出可能被滥用或浪费。
3. 支出结构不合理:当前的财政支持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上,而其他领域如畜牧、渔业等得到的支持较少。
三、对策建议1.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并将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
2.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农业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3. 调整支出结构:逐步调整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增加对畜牧、渔业等领域的支持。
4. 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农业债券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5.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促进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效益共享。
四、实施效果如果以上对策得到有效实施,将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效果:1. 提高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投入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
2. 改善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农业支出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3. 调整支出结构,促进畜牧、渔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4. 拓展融资渠道,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和便利条件。
5.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促进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效益共享。
五、总结财政支持是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管理机制、调整支出结构、拓展融资渠道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提高财政支持农业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城乡差距扩大,财政支农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问题一:资金投入过度集中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过度集中。
由于资源有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流向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基层农村地区则面临缺乏资金支持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应出台政策,合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金分配比例,增加对基层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和透明。
问题二:财政支农政策缺乏差异化目前,财政支农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缺乏差异化。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类型和不同农民群体的差异,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往往不一样。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财政支农政策。
例如,对于粮食生产重要的农业地区,可以加大粮食生产补贴的力度;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采取更多的扶贫政策。
问题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虽然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大量,但是不同程度上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农村地区存在资金浪费和滥用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可以建立财政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问题四:缺乏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
由于财政预算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的频繁变动,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而财政支农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随着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转移就业等因素的引导,我国财政支农政策逐渐受到了重视。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如资金不足、执行不力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效性和合理性受到了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财政支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提高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问题分析1. 资金不足财政支农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政策,然而,在实践中,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资金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这导致了一些财政支农政策无法得到落实。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政府官员和相关部门存在贪污行为,导致了财政支农的实际投入不足。
此外,由于资金不足,一些财政支农项目的执行不力,影响了政策的实效性。
2. 组织和管理不当财政支农政策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进行良好的组织和协调。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组织和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导致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流程存在漏洞。
另一方面,部分政府官员缺乏农业经验,导致了一些农村项目的执行不力。
3. 支付方式不合理财政支农的支付方式也是影响政策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实践中,一些财政支农项目的支付方式不合理,导致了资金的浪费和执行不力。
比如,有些财政支农项目采用预算拨款制,但由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善,导致了一些资金的浪费。
同时,一些财政支农项目缺乏有效的支付方式,导致了受益人无法及时获得政策实惠。
对策建议1. 增加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财政支农需要得到足够的资金投入。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财政支农的资金拨款力度,并通过杜绝贪污等行为,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使用。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监管和指导,推行农村金融,引导广大农民向市场化、现代化和企业化发展,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
财政涉农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整合建议
财政涉农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整合建议
问题:
1.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一些地方政
府或部门可能会将财政涉农资金用于其他方面,或者将资金挥霍在不必要
的开支上,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资金分配不公: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可能会不公正地分配财政涉农
资金,导致一些贫困地区或群体得不到应有的资助,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
用效果。
3.资金重复投入:由于资金管理的不规范,有可能会出现多次投入相
同的农业项目,导致浪费了大量财政资源。
4.监管机构不健全:现有的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机构虽然已经设立,但
作用不明显,监管机制和手段也不够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容易让一些部
门和地方政府逃避监管,从而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
5.资金缺口增大:尽管财政涉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存在一系
列的管理问题,仍然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地区
的扶贫工作仍然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
整合建议:
1.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建立科学、透明、严谨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遏制资金的滥用和挥霍。
2.加强资金监管和评估: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和评估机制,对各级政
府部门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情况进行。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
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本文针对中国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问题对策一、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农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
中央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
2003-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
特别在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
(一)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1 加大农民补贴力度。
2009年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亿元,增长%。
补贴种类由9大类扩大到12大类,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增加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规模,在已实现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麦、玉米等补贴范围。
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
2 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
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新的扶贫政策。
2009年安排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亿元。
支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稳定现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当提高种植业补贴比例,稳步增加补贴品种。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强化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沼气工程投入。
3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支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五篇
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五篇第一篇: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 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财政对其支持和保护。
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增加农业投入,保护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注意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拟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能否实现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农业的支出。
因此,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仅决定于其支农数量,更关乎其支农效率。
因此,本文将从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结构和绩效三个方面来分析财政支农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状况分析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分析自1978至2006年,我国财政累计向农业投入资金达20941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8.46%.从绝对量上看,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在过去的20多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增长了20.06倍,这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
我国财政资金支农金额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平均每年的支出额为722.13亿元。
在整个财政资金的农业支出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助的各项费用基本上都在逐年上升。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财政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资金不仅数量多,而且增幅很大;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除个别年份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态势;用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两块历年呈低水平徘徊之势,农村救济费略高于农村科技三项费用。
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投入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农业投入占比过低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比并不高。
事实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农业投入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远远不足以支持农业的稳定发展。
因此,我们的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发展水平始终与其他行业差距很大。
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提高农业投入的占比。
在政策制定上,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的比重。
具体来说,可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问题二:投入效益不高在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关注效益问题。
过去,我们的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的投入方式、投入项目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和低效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投入效益不高,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农业投入体系,通过合理的投入方式、投入项目等方式,提高投入效益。
例如,我们可以采取“精准施策”的方式,对投入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行业做出不同的决策,以确保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
问题三:投入分布不均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分布存在着不均的情况。
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投入能够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加强政府政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完善财政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以确保投入能够更加公平分配。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以确保我们的投入能够更加科学、精准、有效。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分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财政支农金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问题;建议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支农资金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但在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笔者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1.1 财政支农支出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法和经费使用细则一是支农资金存在“小、散、乱、重”的现象。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多部门、多渠道管理造成了事权不明、职能交叉,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政策效果不明显。
二是资金的投放与跟踪管理不配套。
投入多、跟踪管理少、使用效益低下。
三是资金的投放形式较单一。
现行的各项支农扶持政策中,各种补贴多以“一折通”的形式把现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没有从开发农民思路、拓宽农村发展方面加以引导,新科技推广应用少、社会效果差。
四是由于支农资金来源和性质多不相同,同一性质的专项资金可分为不同大类,同一类别的专项资金又可分为不同的项目。
不同性质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相同,即使性质相同的专项资金项目也不同,经费使用在细节上也有区别。
由于拨入的项目较多,不同项目的管理办法和使用细则又不统一,增加了管理难度。
1.2 预算编制不规范、细化不够,编制与执行相脱节在预算编制上,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支农资金分配缺乏合理的标准和依据,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在沿用,甚至实行“切块预算”,主观随意性较大。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表现和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为增进和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益,改善农业进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增进农业可持续进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环节上已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
主要表此刻以下七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年度间不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相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虽然,这几年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加幅度要高于财政常常性收入的增加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运用各类手腕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取得专门好地执行。
专门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完全改观。
表现为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相对规模却下降;县级政府缺乏投入增加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加幅度低于财政常常性收入增加幅度。
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分派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表此刻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即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投入多,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县乃至未能安排。
二是财政支农资金利用分散且交叉重复并存,影响资金利用效果。
集中体此刻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大体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利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
浅谈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吕冬梅雷智仙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6期摘要:近年来,随着财政资金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已成为全社会各级、各部门关心的热点问题,分析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管好用好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有利于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问题;对策1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资金投向存在结构性问题。
一是绝对金额大,但多数项目单位标准偏低。
会泽县安排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农村卫生社会事业、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绝对金额较大。
但财政支农资金实际补助到农户、单个项目时单位标准较低,难以弥补化肥、农药等农资及劳务费上涨所增加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政策重复补助、交叉补助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公平性。
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叉安排和重复投资现象。
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扶贫、林业等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种养项目在扶贫、农业、畜牧、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间存在交叉投资。
同一项目可以在多个部门或同一部门多个业务处室得到专项支持,既容易造成重复建设,项目相互抵顶又会造成资金浪费和管理上的混乱。
三是财政支农资金补助内容主要以社会事业发展为主,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
在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中,用于发展生态环境、农村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资金比重大,直接用于发展农业事业专项支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投入比重小,特别是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制约农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支持不够。
1.2 资金管理使用政策执行不畅的问题1)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执行不畅。
乡村建设财政支农资金使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关系着人们基本生存和日常生活,没有农业不用谈发展。
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大量投入农村,而县级财政在此过程中起基石作用,县级财政支出中农业领域的消费金额所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大小直接反映了地方是否看中农业的发展。
但是,农业有着自身特性带来的局限性,如农业产品的脆性、不独立性等,需要财政资金扶持以稳定投入和供给。
那么,如何在加大对农业支持的同时加强干预管理力度,保证支农资金效率能够显著提高是相关部门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做到有的放失,进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进,才能真正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并有效促进美丽乡村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和财政支农资金相关概述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拉开帷幕,这是国家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发展所制定的重要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党的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这一目标,上至国家,下至每一个相关单位和基层人员都在竭尽全力为之努力。
一项项支农政策落地实施,一笔笔支农资金拨付到位,各财政单位都在有规划、有制度、有保障地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各基层单位更是加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宣传指导,科学筹划、认真研究并进行专项部署,以此加强农村地区、农业建设投资力度,深化农村经济改革。
经过努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确实取得不错的成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但是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农村环境问题等,需要财政支农资金的持续支持。
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部门为促进农业发展拨付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国家举办的农业建设支出、科技费用、事业费和帮助农村生产建设等费用。
自2004年以后,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逐渐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在不断推进,支农资金在“三农”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和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为促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环节上已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年度间不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相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尽管,这几年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
表现为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相对规模却下降;县级政府缺乏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即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投入多,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县甚至未能安排。
二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且交叉重复并存,影响资金使用效果。
集中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多目标性。
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一段时间内或每年的农业发展政策必须同时确定多个目标,即使2004年中央1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但政策目标仍呈多元化。
具体到每个农口职能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发散的。
这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针对每项政策目标设立、分配。
第二,体制转轨的不完全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都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各个部门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时都会在资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
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如在某县(区)审计调查发现,财政和国债资金1182万元,被投放到167个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资金投入7万元,并且项目还分散在这两县区所有的二十七个乡镇(街道)和十多个农口事业单位,致使数额可观的资金投向过于分散且无重点,致使扶贫资金的整体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是财政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的财政支农财力支解,平均分配资金,影响到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支持效果。
由于财政分配拨付制度存在缺陷,制约了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表现为县级财政双轨运行,上解基数过高,留用财力减少;县级政府预决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均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存在虚列支农资金的现象,年终结存资金不实或无资金结转,滞留、占用支农资金问题;另外由于支农资金来源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尤其是上级农业等主管部门直接拨入资金,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管,造成资金使用失控。
四是受地方财力限制,农业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影响支农效果。
现行财政体制规定,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国债项目、扶贫项目的资金安排,均需要地方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共同完成。
为得到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多数市、县(区)政府在地方财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仍承诺对涉农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致使多数项目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中央、省级农业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调查表明近年来,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县乡本级财政的支农能力有名无实,甚至是极其虚弱,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
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县乡政府支农的实际能力已经普遍弱化,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
五是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安排不科学。
目前,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
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造成很大投机心理,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
目前,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部分项目施工单位采用高套单价、多计工程量、偷工减料以及夹带未实施工程等手段虚报冒领工程款;工程建设单位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机构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工程监理不作为或胡作为等,造成部分项目存在高估冒算,据对某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审计发现,项目工程高估冒算资金占工程概算达23%,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也易滋生腐败现象。
六是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
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支农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有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事前监督工作淡化、甚至缺位。
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的支农项目)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财务报帐制,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七是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部门滞留支农资金。
有的单位将支农资金列支后,转入“暂存款”科目,于次年陆续拨付。
还有的单位将预算列支的支农资金转入农财部门,未及时拨付。
二是农口部门在管理和使用支农资金时,轻视效益。
有的农口单位年底结余(包括往年结余)竟然占当年度财政拨款的50%。
三是缺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损失。
四是资金投向失准,超出财政管理范围,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
有的主管部门将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下属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导致支农资金流人私人囊中。
五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各农口主管部门缺少拉动地方农业大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龙头产业,影响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农业投向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但在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
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真金白银”的同时,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真正做到“管水到田”,切实提高财政支农效益,是值得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加以改进的大课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预算投入少。
从支农资金的结构和投入能力方面看,目前农业投入中央财政仍是领头羊,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对农业投入显得“有心无力”。
近些年来,县乡(镇)两级财政可以说是我国五级财政体系中最困难的两级财政。
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许多县乡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运作十分困难,用于解决工作人员工资,维持吃饭财政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地方农业建设资金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实际投入支农的预算资金比例小。
(二)管理部门多。
以县市为例,粗略统计下来,直接管理和分配支农资金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水务、林业、国土、农业、交通、民政等十多个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
管理部门多必然造成统筹协调难,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各自为政,多头申报;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方法多样,政出多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既有发改委或财政直接下达的,也有发改委或财政先下达到行业主管部门,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到地方的,还有由发改委、财政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的或由行业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
由于资金管理部门较多,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管理层次和拨付环节烦琐,导致支农投资盲目投放、重复支持、资金到位难、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屡屡发生。
(三)地方配套难。
中央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省、市、县都要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也大部分规定市、县、乡镇要资金配套。
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资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地方尤其是相当部分市、县和乡镇财政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
一些地方为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搞配套空头承诺、搞“钓鱼”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
项目开工后,上级的钱拿来用,本级的拿不出来,造成资金缺口大,许多建设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四)资金使用散。
由于“资”出多门,“条条”管理,支农投资安排时往往发生撒“胡椒面”现象,顾及方方面面。
此外,少数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搞“人情项目”、“关系项目”。
造成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小。
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三、五万元甚至一、二万元,根本无法完成该项目建设,也极易导致“豆腐渣”工程。
农业资金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五)投资效益低。
由于管理部门多,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致使同一类型支农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等等。
给政府支农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资金使用效益也必然大打折扣。
(六)监督力度弱。
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