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教程文件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修炼教材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修炼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e634aa959eef8c75fbfb3b0.png)
国学智慧与管理者修炼
徐旭初
(浙江大学)
什么是国学智慧?
• 追求什么?如何追求? • 如何面对顺境?如何面对逆境?
• 神秀: •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慧能: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什么是国学智慧?
• 内圣外王
• 修炼: • 反省、觉悟、摒弃、坚持
• 君子养身,莫善于静。静如止水,静如明镜。水止乃 澄,镜明斯应。能明则诚,知止而定。(清代尤侗 《静箴》)
•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 然,失意泰然。
在尘不染
• 语出佛家:“处尘能不染,学道有何难”——身处追 逐名利的滚滚红尘,仍然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节气 操守。
• 一个人有理想并不难,难的是在理想与现实不相容时, 能否经受住现实的残酷与诱惑,继续坚持,也就是有 没有节操。
履中蹈和
“履中蹈和”出自清代顺治皇帝的匾文。“履”,是实 行的意思;“蹈”,是遵循的意思;履中蹈和,就是《中庸》 所主张的“致中和”。
在现代管理中,人们往往把履中蹈和表述为“持中致和”。 管理中的持中致和,就是从复杂变化的情势中寻求最为适宜 的解决办法。日本人竹添光鸿把这种管理称为“合情、合理、 合法”的“中道管理”,国内则称之为“适度管理”。
国学与管理智慧知识讲堂课件PPT
![国学与管理智慧知识讲堂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9a908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9.png)
第二阶段。自1919年 “五四”运动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 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
第三 阶段 。自 1949 年新 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 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 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
的载华凝天古也文灵制神象之之经所中勰作经
奥体文聚地代。章之人,天鸿至也说的《用典
区,化,人的
之奥纪参地教道者:《文,的
。是精也三经
骨区,物,也,,
宗心正地
人是者典
髓,洞序效。不恒
经雕如位
性的中的是
者极性,鬼故刊久
篇龙刘与
》》
“国学”的来龙去脉
经典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 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 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 道理。 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 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
“国学”的来龙去脉
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
灿楼中社堂未作其王
然阁评会集出有中国
62
放,论研林版 以维
出在说究》。种经的
了几:》。代,史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 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 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 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 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 求真、在创获。
“国学”的来龙去脉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文档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f85b95727284b73f24250d2.png)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 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 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 局意识、大公无私等都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
传统伦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
“五伦”等,以它们为基础,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
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秀才赶考”“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的怪杰辜鸿鸣老先生一夫多妻制”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我们却可以从不同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大意是: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
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一是阴阳对立, “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立的因素相互涵容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动态平衡, 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和谐四维度: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人际和谐,三是
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四是天人和谐。
第一个毛病是多欲,即贪图美色美味,贪图
功名利禄。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个毛病是气盛,即盛气凌人,颐指气使,
横行霸道,唯我独尊。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内圣外王”的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fd319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a.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
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
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
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
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忘我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反之,能量占用越少,剩余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好。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ppt 42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ppt 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f2af1bbaf1ffc4ffe47ace6.png)
曹操与孙悟空:力量型的杰出代表
■“说曹操,曹操到”这句俗语,说明了曹操那种
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孙悟空呢,则是一个筋斗十万八千 里。他们似乎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总是能够做到言必 行、行必果。
■这种性格的人比其他性格类型的人更加崇尚行动 。他们通常是组织中的铁腕人物,目光所向,无坚不摧 。
■他们在意工作的结果,对过程和人的情感却不大
■和孙权一样,和平型的沙和尚也是那样友善而又平静, 以致于能够接纳所有的麻烦。他们一方面习惯于遵守既定的游 戏规则,习惯于避免冲突和考虑立场;另一方面,也能够充满
他们性格低调,但并不像完美型那样容 易绝望。
他们厌恶那种不稳定和混乱的工作环境 和生活状态,可在暴风雨中他们却能够 表现出令人惊叹的镇定。
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 下来…
仁者乐山 性格的稳定性 智者乐水 性格的敏感性
性格的分类(图1)
完美型
诸葛亮
敏感性
和平型
孙权
力量型
曹操
活泼型
稳
刘备
性格的分类(图2)
.(.....)
完美型
唐僧
力量型
孙悟空
敏感性
和平型
活泼型
寻找下列四组人物相同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 唐 僧 曹 操 —— 孙悟空 刘 备 —— 猪八戒 孙 权 —— 沙和尚
■善于在工作中寻找乐趣是活泼型的典型性格特征之一 。与活泼型的同事相处,你会感到轻松、愉快、和一种被
诸葛亮和唐僧:完美型的化身
■诸葛亮的兴趣在于思考人生的价值。他用尽了一生,把自 己的职业生涯打造得如此完美无缺。
■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伟大的 诗人、文学家或思想家。尽管如此,他的一篇《出师表》仍然 让许多文学家为之自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63a04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8.png)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信仰,是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培养员工对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多元化的工作场景。
领导力发展
德行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和修养。在现代管理中, 领导者应注重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树立良好的 榜样。
战略眼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思维强调长远规划和整体观念。领 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制定并执行长期发展计划,以实现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02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了 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
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注重家庭 伦理和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整体性思维 。
法家思想
重视法制和制度化管理,强调规范和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01
以人为本
法家主张法制原则,认为法律是维护社 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主张依法治
国、依法管理。
刑无等级
法家主张刑无等级,认为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法
律的约束和制裁。
尚公去私
法家主张尚公去私,认为管理者应该 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个人私利,以 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
重刑轻赏
法家主张重刑轻赏,认为严厉的惩罚 比奖励更能促使人们遵守法律和规章 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 理智慧
目录
CONTENTS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实践 •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d99d1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d.png)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第一篇: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作者:班级学号:81号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管理思想墨家兼爱企业管理1.墨家学说简介1.1 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
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
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
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
中国文化和管理智慧 共29页
![中国文化和管理智慧 共29页](https://img.taocdn.com/s3/m/5a38fc0ebe23482fb5da4c31.png)
班子成员间的和谐问题:
上级领导在班子的配备问题上,要掌握好四个要领: 注意才能的搭配 注意风格的搭配 注意职权的搭配 注意梯队的搭配
在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上,要贯彻“四不”原则: 对正职而言,要做到: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
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 对副职而言,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
Hale Waihona Puke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 要重新认识人,要真正尊重人, 要科学选择人,要合理组织人, 要全面培养人,要全程激励人, 要适当约束人,要真诚关心人。
3.“导德齐礼”: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
《论语•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的奥妙在于以身作则。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颜渊》篇也说:“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中国式管理启示暗含着一个“道德自觉→道德示范→道德感染→道德辐 射” 这么一个内在逻辑。
“齐之以礼”大体包括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忠孝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 理念。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哲学要义 有四: 一是阴阳对立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 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
中西文化区别: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伦理文化
法治文化
精神追求
修德成圣
皈依上帝
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课件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f2cb8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9.png)
追求金钱至上的拜 金主义
贪图感官刺激的享 乐主义
奉行有奶为娘的实 用主义
信仰自我中心的利 己主义
物本位文化 的基本形式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2、以人为本文化
的基本维度与价值内核
发展
人
关心
人
以人 为本
解放
人
一是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命运, 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荀子所谓“养人 之欲,给人之求”);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2、协调的技巧——以己度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
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 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3、协调的原则:情理法兼容
5、协调的境界:和衷共济
《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 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 于人,共济而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若 要办理得善,头一着先要请大股东和衷 共济,以外的事自然就都好商量了。”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二)、和而不同:中国式管 理的本质要求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因变 制胜
中庸 之道
左右 逢源
中国式 管理智慧
导德 齐礼
和而 不同
以人 为本
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
(一)、左右逢源的协调艺术
1、协调的基础:身心和谐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 嗄,和之至也。(《老子》第五十五章)
大意: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 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但 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艺术教材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艺术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1cb9f69551810a6f424864c.png)
路漫漫其悠远
放下绝非枯木死灰
• 从前有位老婆婆供养了一位僧人,又请了来了 一个妙龄少女给和尚端茶倒水。一天,老婆婆 想测测这个出家人的修行到底到了哪种地步, 就授意姑娘在送饭的时候一把抱住和尚,问他 感觉如何。和尚的回答非常坚决:枯木已寒烟 ,三冬无暖意。意思是说,我感觉自己像一根 枯死了的木头,在数九寒冬的天气里,心里面 没有任何的暖意。在一般人看来,这位出家人 的修行已经到了无情无欲的高深地步。但老婆 婆听完姑娘的转述,却生气地将出家人赶走了 。
• “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 平常心是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六祖坛经》
路漫漫其悠远
• “禅”的最终目标是心态开悟,《证道歌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
• 看破、放下、自在。
路漫漫其悠远
• 放下,才能承担!自在!智慧! • 人没有了承担,生命就没有了热情与责
任;承担变成了负担,又失去了生活的灵 性和洒脱。 • 境界: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 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 ,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 李嘉诚逆境求胜平常心
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 欲取之,必故与之。” (36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 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58章)
路漫漫其悠远
1.顺势而为
人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路漫漫其悠远
禅在管理中的运用
• 把烦恼当成修行的道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 行中生活。”
• 别人烦恼时我不烦,别人厌倦时我不倦。 • 单位是干什麽的?单位就是解决问题的地方,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54d4003866fb84ae45c8d48.png)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课程类别:通识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学时:32理论学时/2学分适用对象:所有专业开课单位/教研室:政法学院思政教研室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1、它本课程是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智慧的一门学科,既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管理思想与当今借鉴两个个层面进行研究,是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是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智慧,能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管理的思想与智慧,采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总结并领悟中国传统管理治思想的精髓,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学生研究管理理论和从事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提供借鉴,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同学们的管理工作和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信心和智力支持。
为以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建立,奠定良好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的的基础。
四、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知识面较广,涉及历史学、管理学、领导学、人才学等多门学科。
含有丰富深奥的理论,同时,又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的课程。
学习的难点是理解中国古代主要管理智慧的精髓。
重点: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主要特点、内容与当代借鉴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比较分析、小组学习、案例讨论等的教学方法。
2、本课程为考查课程。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堂参与和期末随堂测试综合评定。
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和课堂参与占30%,期末随堂测试占70%。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1]宋锦绣主编.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2、参考资料:[1]欧人,葛山.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十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张廷伟国.学中的管理智慧.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3]刘云柏.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4]蒋一苇.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5]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6]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7]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1版[8]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月第1版[9]孙小玲.孙子兵法.武汉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10]胡如虹.战国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1]王启才.吕氏春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2]辛志凤.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俞志慧.韩非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14]皱华玉,战继发,艾景学.中国古代领导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15]刘禄玲,杨勇.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6]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1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编写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10月第1版[18]李庚其.赢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文汇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9]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朱明伟.中国管理文化论.立信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执笔:邱龙审核:刘孝友制(修)订时间:二0一一年三月。
中国传统管理哲及管理智慧-文档资料
![中国传统管理哲及管理智慧-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89401a3680203d8ce2f2498.png)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
12
(2) 积极聆听
A、首先是要理解对方。 B、聆听者要适应讲话者的风格。 C、鼓励对方。 D、聆听不仅用耳朵在听,还应该用 你的眼睛看。
3、及时整理得出结论
在阐述观点的时候,按以下顺序来说, 对方能够听懂、能够接受—FAB原
则:
“F”就是Feature,就是事件、问题的 性质; “A”就是Advantage,就是此次沟通 的作用意义; “B”就是Benefit,就是利益或后果。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
4
一 沟通能力建 设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
5
(一)沟通的定义及方 式
1.沟通:简单说就是信息交流。就是
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 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 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2.沟通过程中的1H5W a) Who: 我要跟谁沟通 b) Why: 我为什么要沟通 c) What: 我要沟通什么 d) When: 什么时候沟通比较 好 e) Where:在哪里沟通 f) How: 选择什么媒介进行 沟通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
7
3.沟通的方式
(1)言语沟通(语言、文字)
A、口头:面谈、一对一讨论、会议、演说、 电话、 网络、传闻等。 优点:灵活、快、自由、亲切、信息丰富等。 缺点:口头表达能力要求高、有时效性、易 失真等。 B、书面:信、电报、出版物、传真、广告、 通知、 报表、电子邮件 优点:保存核查、权威、不易失真等。 不足:文化水平要求高、呆板、难及时反馈 等。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
国学智慧与中国式管理资料66页PPT
![国学智慧与中国式管理资料66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5c5c96befe4733687f21aa30.png)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学智慧与中国式管理资料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