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注CO2开发技术调研
蒸汽吞吐伴注CO2特超稠油藏开发方法研究

17 3
21C 2 . 0 提高蒸汽驱效率( 单管均质模型 ) 评价研究 不 同方 式提 高 采 收 率程 度 进行 对 比研 究。实验 21 . 1不同情况下伴蒸汽注人驱替效率对 比 . 结 果 见 图 2 。 实验方法 : 在单管均质模型中, 2 / i( 以 . Lm n冷 5 水 当量) 注蒸汽 , 分别采用单纯蒸汽驱 、 蒸汽伴 C 2 O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21年 l 0 1 0月 第 3 3卷 第 5 期
Jun l f o twet e oem nv r t(cec & T cn lg dt n ora o uh sP t l S r u U iesy S i e i n eh oo yE io ) i 错 半 {崴 缸 l :
蒸汽吞吐伴注 C 2 O 特超稠油藏开发方法研究 冰
任立新 吴 晓东 王世军 程绪彬s 于 晏 , , , ,
1中 国石 油大 学石 油工 程教育 部重 点实 验室 , . 北京 昌平 12 4 ; 0 29
2 中 国石化 胜利 油 田胜 利采 油厂 , . 山东 东 营 27 5 ;3 中国石 油川 庆钻探 工 程公 司地研 院 , 50 1 . 四川 成都 6 05 10 1
摘
要 :通过 开展 C 2改善特超稠 油开发效果物理模 拟研究 、 O 腐蚀 与防腐蚀研 究、 O C 2 蒸汽吞吐 井注入 C 2 态变 O 相
化研究 , 细化 了 C 2 O 增产机理 , 确定在 现场施 X过程 中对 管道及设备的保护措施 , - . 明确 了蒸汽吞吐 井注入 C 2 的相 O 后
() 2 膨胀 ; 3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 4 改善储层渗 透率 ; 5 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 1。 () 7 0 -】
超稠油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吞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超稠油自生二氧化碳泡沫吞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张守军;郭东红【摘要】为了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效果,探讨了应用自生二氧化碳泡沫辅助超稠油蒸汽吞吐技术的可行性.室内考察了磺酸盐类高温泡沫剂(GFPJ)体系的发泡性能、再发泡性能、耐高温性能以及高温下的封堵性能.结果表明,GFPJ体系具有很好的发泡性能以及再发泡性能,280 ℃温度下老化96 h后体系的活性物损失不大于12.5%,200 ℃温度下的阻力因子达到16.7.使用以尿素为发气剂,GFPJ为泡沫剂的地下自生二氧化碳泡沫技术开展了130井次的蒸汽吞吐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累计增油3.66×104 t,经济效益达7 500万元,投入产出比1∶8.【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09(037)005【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稠油开采;二氧化碳;泡沫;蒸汽吞吐;辽河油田【作者】张守军;郭东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辽宁,盘锦,124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5;TE357.44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区,2006年稠油产量达到764.4×104 t,占辽河油田年总产量的62.4%,其中热采稠油年产量达到660.0×104 t,占稠油产量的86.3%。
自20世纪80年代投入开发至今,该油田生产稠油的主力区块相继进入蒸汽吞吐开发的中后期,平均吞吐周期数达10.5个周期,油层压力已降至原始压力的30%左右。
受地层压力降低、边底水侵入和油井井况变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周期产油量越来越低,吞吐开发效果变差,产量递减较快[1]。
如何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的作用效果,已经成为辽河油田稳定原油产量的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油井周期吞吐效果,可以采用提高蒸汽利用率、改善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增加地层弹性能量、改善渗流通道和降低流体黏度等技术手段[2]。
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

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袁光喜;陈金星;罗全民;林吉生;徐星光【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8(032)006【摘要】春光油田超稠油区块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导致注汽质量差,周期产油、油汽比逐渐变差,为此,开展CO2辅助蒸汽提高春光超稠油开发效果实验研究.通过稠油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测试了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能力及溶解对弹性能和黏度的影响,利用蒸汽驱替实验揭示了CO2对提高驱替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CO2在春10原油中溶解气油比达到69.7,油气混合体系体积系数达到1.15,溶解增能效果显著;温度升高,则CO2的溶解量降低,温度每升高1℃,饱和压力则增大0.081 MPa;CO2溶解后能够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降黏率达到98.2%.水驱溶解了CO2的油气混合体系较驱替脱气脱水原油驱替效率提高了12.74%;CO2伴注蒸汽驱较单纯蒸汽驱驱替效率提高了11.55%.【总页数】4页(P82-84,88)【作者】袁光喜;陈金星;罗全民;林吉生;徐星光【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403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403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稠油开采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新疆奎屯834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相关文献】1.CO2辅助超稠油蒸汽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J], 任宝铭;李玉君;支印民;王国栋2.CO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实验研究 [J], 宋远飞;伍晓妮3.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在超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J], 张方礼;张丽萍;鲍君刚;张晖4.过热蒸汽装置-提高稠油开发效果的有效设备 [J], 朱新立5.稠油油藏N2、CO2辅助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实验研究 [J], 林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摘要:特超稠油有着极高的黏度,开发难度较大。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特超稠油的开采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特超稠油的开采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关键词:特超稠油开发特超稠油是有着巨大开采潜力的能源来源,对其进行开采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了石油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特超稠油的主要特点是其中含有非常高的胶质沥青质,有着极高的黏度,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热力采油、出砂冷采、溶剂法、化学法、物理法和微生物法等[1]。
一、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现状1.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流体热对流和热传导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利用原油和冷凝水的重力作用进行开采。
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靠近油层底部钻一对水平井,另一种方式是在其正上方钻垂直井,在上面注入井注入蒸汽向上及侧面形成饱和蒸气室,蒸汽冷凝加热油层,加热后油黏度下降,重力作用下进入生产井。
2.出砂冷采技术这种技术同样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熟。
出砂冷采技术的主要应用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稳定泡沫油流机理、上覆地层压实驱动和远距离边底水作用。
目前这种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从摸索实验阶段逐渐转入到工业化的应用推广中,在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普遍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出砂冷采技术的特点在于基础建设投资较少,见效快、产能高、风险小,国外矿场的生产经验证明,稠油携砂冷采日产量能够达到10-40t/d,单位原油冷采成本低于蒸汽吞吐等方式。
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利用天然能量的衰竭式开采,效率不高,并且相关的携砂冷采接替技术还不成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推广应用。
3.水平井注气体溶剂萃取技术薄油层、粘土矿物容易发生变化的油层和底水油藏等方法利用注蒸汽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需要一些成本更低的方法进行开采。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注入热焓对比图
2290 2033
1624
853
井口 1400m、2000mD
井底 2200m、400mD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流体比容对比图
6.39
4.41
1.60
井口 1400m、2000mD
1.15
井底 2200m、400mD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5
✓前 言
4. 超深层低渗稠油开发技术思路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12
(一)二氧化碳增溶降粘体系的研发与评价
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影响
实验条件 常压,100℃,化学剂加入量=0~12%,增溶剂含量=0~100%
配比对降粘率影响
加入量对降粘率影响
分析了复合体系的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溶剂含量不宜大于80% , 化学剂复合体系加入量越大降粘率越高。
在三合村油田沙三段先后实施过多种开发方式,但产能均未取得突破。
• 深: 油藏埋深2200-2500m • 低: 平均渗透率300mD
• 稠: 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为2500-6000mPa•s • 强: 砂砾岩储层,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
垦119块沙三段不同开发方式开发效果对比表
井号
试采日期
效 厚 /层 数 m/层
稠油分类标准(按深度划分)
深度(m)
分类
< 600
浅层稠油
600~900
中深层稠油
900~1600
深层稠油
>1600
超深层稠油
胜利油田东部超深层低渗稠油储量9629万吨,占胜利油田东部未动用稠油资源量30 , 为胜利油区未开发的最大稠油储量阵地。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研究进展
胡海光
【期刊名称】《中外能源》
【年(卷),期】2024(29)6
【摘要】稠油具有黏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增大、采收率降低等问题出现。
目前,注二氧化碳驱替稠油技术已在各大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
驱油机理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稠油开采,主要通过降黏、溶解等作用增强稠油的流动性。
驱替技术方面,二氧化碳驱替稠油开采技术按介质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驱替、二元复合驱替、三元协同驱替。
二氧化碳吞吐技术是驱替普通稠油的主要方式;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稠油、超稠油,需加入蒸汽、化学试剂等物质综合作用;“CO_(2)+”多元介质复合驱替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实践效果方面,二氧化碳辅助三元协同驱替稠油技术采收率最高。
二氧化碳辅助驱替稠油技术主要应用于普通稠油油藏,未来应在深层超稠油开采的适应性、二氧化碳埋存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先导试验。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胡海光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胜利油田二氧化碳驱注气及其防腐技术国内领先
2.稠油注CO2降黏管道输送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3.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4.中原油田首创二氧化碳驱产出气回注技术
5.稠油油藏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3T09:25:20.52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7期作者:翟星[导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河北省黄骅市 061103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
近几年,基于能源紧缺和温室效应的背景,CO2驱油技术在稠油油藏开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分析了CO2在稠油油藏驱油过程中的驱油机理,并概述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我国的运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稠油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气驱采油技术工作效率较低,采出油量较低。
随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稠油油藏的采油效率。
该技术目前在世界上的很多石油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指的是讲二氧化碳注入到油层中,利用二氧化碳高溶解性的特点,增加原油的体积降低原油的黏度和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从而达到提升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而且采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还可以进一步的解决我国CO2的封存问题,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我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CO2驱油技术相关机理2.1驱油机理CO2驱油机理主要有两种驱动方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及二氧化碳混相驱,区别在于地层压力是否达到了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MMP)理论上的定义是指在油层温度下,所注入气体达到多级接触混相的最小限度压力。
在实验的方法上,Stalkup 定义是通过室内驱替实验,获得最终采收率曲线上的拐点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Enick 等人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定义是当注入的7200(m3/m3)时,适当的增大压力使得采收率达到 80%时所对应的压力就是最小混相压力。
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实验——以G24-P21井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2020年7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4卷第4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20)04–0084–06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实验——以G24–P21井为例刘经纬1,2,黄亮1,仲学哲1,孙晓然2,严祥威1(1.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河北唐山063200)摘要:通过开展高压物性实验、族组分分析实验与气相色谱实验,深入研究超临界CO2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研究表明,稠油的饱和压力、气油比、体积膨胀系数与注入超临界CO2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增函数),稠油黏度与注入超临界CO2含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减函数),从而有效改善原油物性;随着注入超临界CO2含量的增加,稠油总烃含量相对增大,胶质+沥青质含量相对减小,且超临界CO2在对稠油总烃组分的萃取过程中,对正构烷烃或与正构烷烃化学性质相似的组分具有高度选择性。
整体而言,注入超临界CO2可有效改变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关键词:超临界CO2;稠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分分析;气相色谱中图分类号:TE341;TE345 文献标识码:A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upercritical CO2 on the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oil--by taking G24-P21 well as an exampleLIU Jingwei1, 2, HUANG Liang1, ZHONG Xuezhe1, SUN Xiaoran2, YAN Xiangwei1(1.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do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2.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00, China)Abstract: By means of high-pressure physical property experiment, group component analysis experiment and gas chromatography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 of supercritical CO2 o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avy oil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the saturation pressure, gas oil ratio and volume expansion coefficient of heavy oil increase in quadratic polynom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injec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eavy oil in quadratic polynomial relationship, thu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ratio of supercritical CO2, the total hydrocarbon content of heavy oil is relatively increased, while the content of gum + asphaltene is relatively decreased. The supercritical CO2is highly selective for n-alkanes or components like n-alkanes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heavy oil total hydrocarbon components. Generally, the injection of supercritical CO2 can effectively chang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enhanced recovery.Key words:supercritical CO2; heavy 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group component analysis; gas chromatography自1997年Butler提出非凝析气加蒸汽重力泄油技术(SAGP)[1–2]以来,超临界CO2被应用于石油行收稿日期:2019–09–18;修订日期:2019–11–11。
分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

分析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油田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后将会进入开采后期,油田开采后期向油田中注水已经十分困难,在采出量不断变低的情况下,应当加强对二氧化碳吞吐采油技术的研究,从而使超稠油热采期间遇到的各项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促进我国石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二氧化碳;采油技术;超稠油热采;原油超稠油热采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作业,在具体开采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当通过合理方式对二氧化碳采油技术进行应用,从而确保超稠油热采作业的顺利进行,为人们提供丰富能源。
1 二氧化碳吞吐机理(1)气体流动过程中具有酸化作用。
在进行二氧化碳注入时,溶解、携带大量的有機垢,最终将会进入到地层深入。
同时,混合物受酸化作用影响,会使无机垢堵塞情况被解除,进而达到消除近井地带污染现象,以及对油流通道进行疏通的效果[1]。
(2)在内部形成溶解气驱。
受原油中溶解情况影响,溶解气量随着开采的进行会不断增多,这也将会导致井筒附近和油藏内部压力变大。
在油井处于开井状态时,存在于油藏中的溶解气体将会发生膨胀,最终会脱离油井,此时,将会带动原油流入到井筒中,从而在油井内部形成溶解气驱,使单井产量可以得到提高。
溶解气驱的特点如下:开采初期,气油比逐渐上升;开采中期,气油比迅速上升,开采后期,气油比逐渐降低。
(3)适当降低原油粘度。
在原油处于饱和状态后,其粘度将会大幅度降低,这就使原油流动性能得到改善,在具体吞吐期间,如果可以降低原油粘度,对于原油的开采将会变得比较容易,这也就使单井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
(4)萃取。
吞吐浸泡过程中,在地层环境下,没有被地层溶解的气相密度较高,此时,可以完成对原油中轻质成分的气化或萃取。
2 合理应用表面活性剂在进行注汽作业前,可以一次性的将化学药剂都挤入到油层中,挤入的化学药剂的主要成分为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具有不错的抗盐、耐温、乳化等特点,在蒸汽作用下,通过以下机理是油井在开采过程中的吞吐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使油井开采周期可以得到延长。
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的措施探讨

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的措施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稠油是指黏度较高、流动性较差的油,通常难以通过自然驱动力进行开采。
为了提高稠油井的开采效率,注汽工艺被广泛应用于稠油开发中。
注汽工艺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降低油藏粘度,提高产油速度,实现稠油的有效开采。
稠油井注汽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汽能耗高、采油效率低、技术措施不够完善等,导致开发效果欠佳。
必须对稠油井注汽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开发效果,实现稠油资源的充分利用。
1.2 问题阐述稠油井是一种具有高粘度、高密度且流动性差的原油,其开发难度较大。
目前,注汽工艺是提高稠油井开采效率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稠油井注汽工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注汽工艺在提高采油效率的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样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如何减少注汽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注汽工艺能够提高稠油井的采油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瓶颈。
如何改善注汽的均匀性,提高注汽效果,是当前井开发中的一个挑战。
稠油井注汽工艺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能源消耗大、注汽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工艺、减少能耗,提高采油效率,以及改善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努力,来提高稠油井开发效果。
1.3 研究意义稠油是一种高黏度的油藏,其开发难度较大。
稠油井注汽是一种常用的采油工艺,可以降低油的粘度,促进油的流动,提高采油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稠油井注汽工艺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汽能耗较高、采油效率不稳定等。
研究如何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的开发效果可以增加油田的产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稠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稠油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稠油井注汽工艺的优化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对提高油气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作用。
大港某油田特稠油二氧化碳吞吐地面关键技术研究

为了提高大港油田稠油以及特稠油油藏的采收率,二氧化碳吞吐开发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但随之带来的地面系统问题日益显著。
稠油具有密度大、黏度高的特点,集输过程中黏滞阻力较大[1],因此稠油乃至特稠油的集输是地面关键的难点技术之一。
另外随着二氧化碳吞吐的实施,因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二氧化碳吞吐腐蚀防控也是亟需解决的又一地面关键技术问题。
大港某油田特稠油二氧化碳吞吐地面关键技术研究罗焕1赵昕铭1夏敏敏1陈忻1张文栋2(1.大港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2.大港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摘要:特稠油具有密度大、黏度高的特点,集输过程中黏滞阻力较大,针对特稠油集输问题,以原油物性化验数据为基础,建立不同集输工艺计算模型,综合对比不同工艺,优选经济可行的特稠油地面集输技术。
同时针对二氧化碳吞吐采出液腐蚀性较强的问题,开展二氧化碳吞吐地面系统腐蚀防控对策研究,对于新建地面系统和已建地面系统分别采取相应的配套防腐措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吞吐腐蚀影响。
通过地面配套关键技术的研究,将有效解决特稠油集输问题和二氧化碳吞吐采出液腐蚀问题,为现场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特稠油;二氧化碳吞吐;降黏集输;腐蚀防控DOI :10.3969/j.issn.2095-1493.2022.07.001Research on key surface technology of CO 2stimulation from extra-heavy oil in Dagang oilfieldLUO Huan 1,ZHAO Xinming 1,XIA Minmin 1,CHEN Xin 1,ZHANG Wendong 21Oi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Dagang Oilfield Company 2No.2Oil Production Plant of Dagang Oilfield CompanyAbstract: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 2stimulation technology,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extra-heavy oil in Dagang oilfiel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However,the resulting surface system problems continue to highlight.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ics that extra-heavy oil is high density and high viscosity,the viscous resistance is large in the process of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So the pro-cess of conventional transportation can't meet the demand of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Aimed at the problem of extra-heavy oil in the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and based on the physical property test data,the calculation models of different processe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conomic and feasible surface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is optimized by comprehensively comparing different processes .At the same time,aimed at the strong corrosivity of produced liquid of CO 2stimulation,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or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rface system are carried out and corresponding anti-corrosion measures are taken for new surface system and built surface system respectively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mpact of corrosion.Through the research on key surface technology,the problem of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extra-heavy oil and corrosion of produced fluid will be effectively solved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field implementation .Keywords:extra-heavy oil;CO 2stimulation;viscosity reduction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ion;cor-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第一作者简介:罗焕,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地面建设工艺规划及新技术研究推广等工作,185****9435,*******************,天津市大港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300280。
利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的社会现状的影响下,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加,所以如何利用CO2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是目前正在研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源开采技术,对人类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利用CO2进行的石油开采技术进行一定的讨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浅谈。
关键词:CO2石油开采技术提高采收率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随着人类对地球能源的过度开发,目前地球上的矿物资源已经越来越少,石油更是首屈一指的亟需能源之一,为了能够更高效的开采石油以供人类日益庞大的能源需求,采用CO2来对石油进行开采,从而提高石油的开采率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主要开采和方式和重点研究目标,比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均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进行石油的开采,CO2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近几年来,随着运用的不断深入也处在了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之中,由于CO2开采技术的高产性很多国家都对此十分重视,我国也对其进行了现场试验的研究。
一、CO2开采技术的高效原因CO2之所以可以提高石油的开采率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CO2可以使原油的体积膨胀,当二氧化碳注入到原油后,就可以在其中得到充分的溶解,从而使原油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十甚至更多,原油的体积膨胀后不仅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还能够减少原油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石油的产量。
第二,二氧化碳进入原油后可以降低其原本的黏度,要知道原油初始的时候黏度越高的话,则黏度的降低幅度就越大,当降低了原油的黏度后更有利于其流动,从而也就提高了石油的整体产量。
第三,原油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子,当二氧化碳进入后可以增加其黏度,而降低其流度;当原油碳酸化后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在这种综合性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油和水更加接近,这样对于原油的开采就更加便利。
第四,二氧化碳在原油中是非常容易溶解的,这样反应的结果就是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油和水的表面张力,从而有利于原油的流动,这样一来在进行石油开采的时候就比较方便了。
油气开采CO2增稠剂研究进展与发展探讨

油气开采CO2增稠剂研究进展与发展探讨将CO2(液态或超临界态)用于压裂对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增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艺措施。
施工过程中,无论用于压裂还是驱油,CO2相的粘度都是重要的技术指标。
但由于液态或超临界CO2粘度较低,尤其当CO2处于超临界态时,其粘度仅在10-2mPa·S量级,这一特点将成为制约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将CO2用于压裂时,其低粘度常会引起诸多问题,如支撑剂沉降过快、砂比较小、滤失较大等;而用于驱油时,低流度比往往引起驱替相沿高渗通道串流,严重影响波及效率。
因此,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及研究学者对如何提高CO2粘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 增稠剂国外研究情况在CO2中加入增稠剂是控制其流度及增强其携砂能力的有效方法。
CO2增稠剂是一种增加CO2流体粘度的化学剂,通过增加CO2流体粘度从而改善其在增产措施中的各项表现:提高驱替相与原油的流度比,控制粘性指进,扩大波及体积;增强CO2压裂介质的携砂能力,提升悬砂效果,降低滤失。
CO2增稠剂的研制与开发其难点主要集中在两处:即增稠剂在CO2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前提)以及溶解了增稠剂的CO2粘度要有明显的增加(结果)以达到施工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Heller等首次提出将聚合物用于CO2增稠。
该团队测试了53种商用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性及其对CO2的增稠效果。
在11-22MPa和20-58℃条件下仅鉴定出其中的18种聚合物在CO2中有微量溶解度,且其中仅有少数可引起CO2粘度的少量增加。
Terry等以常用的自由基做引发剂,在超临界CO2环境下聚合了轻质烯烃。
但得到的相应聚合物不溶于CO2,在反应过程中发生沉淀。
聚合物在CO2中溶解度过低是CO2增稠剂研制所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提高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性显得尤为重要。
Irani团队采用引入共溶剂的方法以改变CO2的溶剂性质,来促进聚合物在CO2中的溶解,即"增稠剂+共溶剂+CO2"的混合体系。
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 工作总结

二氧化碳采油技术在超稠油热采上的应用工作总结针对油田开发后期,注水开发已经越来越困难,采出程度也越来越低的情况,研究应用二氧化碳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技术,利用CO2吞吐技术与化学吞吐、化学解堵、气举助排相结合的复合性增产措施,解决了超稠油热采开发的问题。
该工艺技术有降粘,提高油层能量,增强原油流动性和调整油层纵向吸汽剖面,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的作用。
二氧化碳超稠油热采表面活性剂1 概述进入油田开发后期,注水开发已经越来越困难,采出程度也越来越低。
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油田主要的研究课题。
二氧化碳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技术是针对超稠油热采开发的具体情况采取的一种单井增产措施。
该项技术是把CO2吞吐技术与化学吞吐、化学解堵、气举助排相结合的复合性增产措施。
在稠油热采前,先注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再注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焖井反应后注汽,其工艺技术有降粘、提高油层能量,增强原油流动性和调整油层纵向吸汽剖面,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的作用。
2 采油机理2.1 CO2采油机理研究2.1.1 CO2溶解气使原油体积膨胀大量室内实验表明,原油中充分溶解CO2后可使原油的体积膨胀10%-40%,注入CO2后原油的体积增加,其结果不仅增加了原油的内动能,而且也大大减少了原油流动过程中的毛管阻力和流动阻力,从而提高了原油的流动能力。
2.1.2 CO2溶解气降低了原油的粘度当原油中的CO2溶解气饱和后,能够大大降低原油的粘度。
在地层条件下,压力越高,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也就越高,原油的粘度降低越显著。
2.1.3 CO2溶解气具有气驱及解堵能力油层中的CO2溶解气,在井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部分游离汽化,以压能的形式储存部分能量。
当油层压力降低时,大量的CO2将从原油中游离,将原油驱入井筒,起到溶解气驱的作用,由于气体具有较高的运移速度,从而将油层堵塞物返吐出来。
用CO2溶解气驱可采出地下油量的18.6%,对油气采收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

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摘要:特超稠油有着极高的黏度,开发难度较大。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特超稠油的开采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特超稠油的开采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关键词:特超稠油开发特超稠油是有着巨大开采潜力的能源来源,对其进行开采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逐渐成为了石油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特超稠油的主要特点是其中含有非常高的胶质沥青质,有着极高的黏度,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热力采油、出砂冷采、溶剂法、化学法、物理法和微生物法等[1]。
一、特超稠油开发技术现状1.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在加拿大、美国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流体热对流和热传导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蒸汽作为加热介质,利用原油和冷凝水的重力作用进行开采。
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靠近油层底部钻一对水平井,另一种方式是在其正上方钻垂直井,在上面注入井注入蒸汽向上及侧面形成饱和蒸气室,蒸汽冷凝加热油层,加热后油黏度下降,重力作用下进入生产井。
2.出砂冷采技术这种技术同样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熟。
出砂冷采技术的主要应用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稳定泡沫油流机理、上覆地层压实驱动和远距离边底水作用。
目前这种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从摸索实验阶段逐渐转入到工业化的应用推广中,在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普遍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出砂冷采技术的特点在于基础建设投资较少,见效快、产能高、风险小,国外矿场的生产经验证明,稠油携砂冷采日产量能够达到10-40t/d,单位原油冷采成本低于蒸汽吞吐等方式。
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利用天然能量的衰竭式开采,效率不高,并且相关的携砂冷采接替技术还不成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推广应用。
3.水平井注气体溶剂萃取技术薄油层、粘土矿物容易发生变化的油层和底水油藏等方法利用注蒸汽方法的效果不理想,需要一些成本更低的方法进行开采。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
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机理1、降粘作用二氧化碳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能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可降低到原粘度的1/10左右。
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提高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
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膨胀作用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是驱油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
4、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混相效应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
二氧化碳与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二氧化碳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
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
6、分子扩散作用多数情况下,二氧化碳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
分子的扩散过程很缓慢,特别是水相将油相与二氧化碳气相隔开时,水相阻碍了二氧化碳分子向油相中的扩散并且完全抑制了轻质烃从油相释放到二氧化碳中,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使二氧化碳分子充分扩散到油相中。
超稠油注CO2开发技术调研

注催化剂对油藏无特殊要求,考虑与蒸汽驱结合使用,从而提高温
度,强化药剂利用率。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3、化学驱
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剂
药剂具有快速渗透、增溶、分散、润湿的性能,与原油接触后,体系
水溶液与原油互溶,增加油水界面粘滞力。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改善稠油
流动性的目的。
该井通过工艺优化,共注入 自扩散降粘剂300方,开井 14天后见油,最高日液 62.9t/d,日油最高8.9t/d, 含水最低81.2%。至12月22 日,已累计产油1912.1吨, 目前日油仍然保持在7t/d, 生产效果显著。
胜利郑411-平2井原油CO2溶解降粘曲线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溶解膨胀
原油的膨胀系数与CO2物质的量分数、原油密度、原油相对分子质 量有关。郑411原油最大体积系数约为1.32,而一般轻质油可达1.83。
CO2-饱和原油的油层体积系数 (Simon和Graue 1965)
胜利郑411-平2井原油 溶解CO2膨胀系数
序号 1 设备名称 低温储罐 要求性能参数 容量:25-120m3; 承压:2.4MPa; 温度:-25℃; 材质:16MnDR。 排量:≥8m3/h 出口压力:≥35MPa 吸入压力:2-4MPa 排量:12.5m3/h 出口压力:1.4-3.0MPa 将注入的CO2 升温至10-40℃以上 备注 可以用低温槽车代替
三、国内外CO2-EOR现状
1、国外CO2-EOR现状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进展 许多国家开始室内及现场研究
美国和前苏联进行大量工业试验 美国取得飞速发展 技术日趋成熟,美国广泛采用 100多个
稠油开发的技术应用与探讨

微生物冷采技术、非烃类气体冷采技术、混合降粘冷采技术。
以非烃类气体冷采技术为例,此种技术主要通过向油层注入非烃类气体,以达到降粘、溶解的作用,从而有效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高效完成开采工作。
常用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烟道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应用,从目前情况来看,二氧化碳在降粘、溶解这两方面效果显著,适用于黏度1000mPa ·s 以下的稠油。
能够在短时间让原油达到膨胀、酸化的效果,继而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采用混合二氧化碳气体的方式,实现综合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开采效率,如:二氧化碳吞吐和非混相二氧化碳驱动。
相比较二氧化碳而言,烟道气在锅炉中产生,属于锅炉废气,此种方法还具有一定的环保节能性质。
在对烟道气进行处理后,就可以将其注入到油层中,让其和原油产生反应。
烟道气本身含有二氧化碳,因此,可以达到和二氧化碳吞吐和非混相二氧化碳驱动等方法相同的效果,同时,其本身含有的氮气能够进一步增强原油的流动性能,最大程度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驱动动力,从而高效完成开采工作。
随着稠油开采工作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最常见的是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吞吐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工艺技术水平随之提升,开发方式也进一步转换。
在这样的情况下,稠油的采收率、采收效果都会得到提高。
还可以借助复合开采方式,如蒸汽驱+火驱组合开发模式,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产量规模也可以得到扩大。
3 新型稠油开采技术及应用效果3.1 泵下旋流降黏技术目前中国稠油开采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井筒中流体的流动性较差,塔阻力过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开采难度也无法降低,开采效率、开采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传统开采过程中主要采用降黏剂的方式,降低黏稠度,但是很多情况下,无法在泵下完成搅拌工作,因此导致效果并不理想,运行效率较低,开采质量较差,成本较高。
所谓的泵下旋流降黏技术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让降黏剂可以在泵下完成搅拌工作,从而实现高效生产。
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的措施探讨

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的措施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其在开采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注汽工艺来提高采收率。
由于稠油井本身特性复杂,注汽工艺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稠油井注汽工艺的开发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的效果进行探讨和研究。
稠油井注汽工艺是一种通过注入高温高压蒸汽的方法来降低原油黏度,减少地层阻力,促进原油的流动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稠油井注汽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挑战。
稠油的黏度高,注汽效果不佳,采收率低;注汽过程中的地层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注汽效果;井筒设计不合理、注汽管道布局不科学等也会影响注汽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的探讨,寻找提高注汽效果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稠油井的开发效率和采收率。
【200】1.2 问题意义在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方面,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稠油井注汽工艺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生产效益,而稠油资源是我国石油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稠油开采难度逐渐增大,传统的注汽工艺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开发需求,导致开采效果不尽如人意。
当前,我国稠油井注汽工艺存在着注汽效果不稳定、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注汽工艺无法有效提高油井采收率,影响了整个油田的生产效益。
如何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的开发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稠油井注汽工艺的关键因素,分析现有注汽工艺的不足之处,寻找提高注汽效果的有效措施,将有助于优化稠油井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我国稠油资源的高效利用。
探讨如何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字数:262】1.3 研究目的稠油井开发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环节,注汽工艺在稠油井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稠油井注汽工艺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注汽效果不佳、产量不稳定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提高稠油井注汽工艺开发效果的措施进行探讨,从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0.1 <0.9 kh/μ>3 <15000 >6 不大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1、热采
蒸汽驱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主要热采阶段。 原理:蒸汽驱是把高温蒸汽作
化学驱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1Hale Waihona Puke 热采稠油热采是利用热力驱使稠油流动,降低粘度的一种开采方式,主要
分为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 蒸汽吞吐
油藏条件及开发条件
1 2 3 主 要 油 藏 参 数 油藏埋深,m 净总厚度比 有效孔隙度,%
一般界限
<910 >0.5 >0.2
4
5 6 7 8 9 10
原始含油饱和度,%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3、化学驱
化学驱是将药剂注入地层,通过药剂与地层原油的作用进行降粘开采
的方法。现场主要使用的为催化剂和水溶性自扩散降粘药剂。
催化剂 催化剂吞吐的机理催化剂通过断裂沥青质间的C-O、C-S、S-H等极性键(其 中C-O键能360kJ/mol、C-S键能272kJ/mol、S-H键能368kJ/mol),并阻止其再次 聚集叠合,降低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从而实现降粘的目的。在地层中实现药剂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与原油反应,优化反应效果的同时,在反应阶段降低药剂 主剂成分损耗。
HDCS
郑411
稠油油藏
稀油油藏 水驱后期 稀油油藏 注水困难 稀油油藏 水驱后期 稀油油藏
1340
68
13.40
23 17 23 原始36 /
12-24Pa.s
/ 地下2.43mPa.s 20.11-106mPa.s 地下4.9mPa.s
中原 气水交替 濮城沙一下 江苏 气水交替 华东 CO2驱 富14断块 草舍 油田 葡萄花北
2
CO2注入泵
可用700型泵车代替 需进一步查阅论证*
3
4
喂液泵
加热设备
一般为屏蔽泵
一般自制: 电加热或热交换
四、CO2注入工艺技术调研
3、井下管柱与井口选择
调研多个油田注CO2管柱设计的共性:防CO2腐蚀油管+滑套开关
或机械洗井开关+水力锚+封隔器+尾管阴极保护器,保证材质相同。
华东草舍油田管柱 中原油田管柱
三、国内外CO2-EOR现状
1、国外CO2-EOR现状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进展 许多国家开始室内及现场研究
美国和前苏联进行大量工业试验 美国取得飞速发展 技术日趋成熟,美国广泛采用 100多个
美国原油价格与CO2项目进展
目前,CO2驱已成为三大EOR方法之一。(热采、聚合物驱和CO2驱)
超稠油注CO2开发技术调研
工程技术研究院
二○一二年十月
汇 报 提 纲
一、地层降粘技术概况 二、CO2吞吐技术概况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稠油地层降粘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热采、气混相驱及化 学驱。
热采
蒸汽驱、蒸汽吞吐、火烧油层
气混相驱
二氧化碳驱、二氧化碳吞吐、氮气、 天然气驱 催化剂,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
2. 原油膨胀:二氧化碳可在碳氢化合物中充分溶解,使体积增加30~50%。
原油膨胀后使孔隙压力升高,部份残余油被驱入井筒,甚至在被二氧化碳局部 饱和地带,使其相渗透率提高,使驱油效率提高6~10%。
3. 增加注入能力:二氧化碳与水的混合物略呈酸性,在砂岩中,由于PH值
降低,碳酸稳定了粘土矿物,生成的碳酸盐易溶于水,从而提高了注入能力。
测定采油井静、流压,监测地层能量恢复情况。
需要商讨的问题
单流阀与地面管线的选型; 油套环空防腐液体,CO2防腐剂的选择; 管柱需要详细设计; 注气前注不注水?
CO2装卸管线的扣型需要与气体运输车配合。
胜利郑411-平2井原油CO2溶解降粘曲线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溶解膨胀
原油的膨胀系数与CO2物质的量分数、原油密度、原油相对分子质 量有关。郑411原油最大体积系数约为1.32,而一般轻质油可达1.83。
CO2-饱和原油的油层体积系数 (Simon和Graue 1965)
胜利郑411-平2井原油 溶解CO2膨胀系数
其他
50-126
10-23
塔河
144
65
与塔河油田YQ区块相似的区块没有,相似的地方仅有在超稠油 区块实施。在超稠油区块实施时,且一般与蒸汽相结合进行吞吐。 由于塔河油田稠油在地层中流动性比较好,无需与蒸汽相结合, 可以直接进行CO2吞吐。
四、CO2注入工艺技术调研
1、地面工艺流程
液相注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车载泵直接注入;二是罐车
井口选择:压力根据计算确定,材质EE级及以上。
四、CO2注入工艺技术调研
4、防腐工艺与其他配套
防腐工艺 各工具材质相同,避免电偶腐蚀; 保证注入CO2的质量,保证气体水含量小于200ppm; 定期或者连续注入防腐剂,尤其是油套环空; 注CO2完毕后,注柴油把CO2顶替进地层,不让CO2与水在管柱内接触; 尾管加阴极保护器; 采油井,选择防止CO2腐蚀的机抽设备,安装气锚,阻止CO2进入油管。 其他配套工艺
解的能力,因此,有较大量的轻烃组分被抽提进入气相,直到临界点,气液达到 平衡而混相。但是,当氮气在生产井底突破时,其强烈的抽提作用使原油不断失 去轻质组分变为重质原油而逐渐失去流动性,直至产生固态沉积,使油井的产能 急剧下降。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2、气混相驱
天然气驱 天然气驱主要解决的是波及体积的问题,从而将水驱时难以波及到的厚 油层顶部的剩余油驱替出来。
2、国内CO2-EOR现状
塔河油田与国内其他实施CO2-EOR油藏特征对比
油田 形式 CO2吞吐 CO2驱 CO2吞吐 油藏类型 水驱后期 注水困难 与蒸汽结合 开发稠油油藏 稠油油藏 深度,m 1000-3000 最大3000 6000 温度 压力,MPa 地面 粘度,50℃ 2.4-6万 毫帕秒 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
序号 1 设备名称 低温储罐 要求性能参数 容量:25-120m3; 承压:2.4MPa; 温度:-25℃; 材质:16MnDR。 排量:≥8m3/h 出口压力:≥35MPa 吸入压力:2-4MPa 排量:12.5m3/h 出口压力:1.4-3.0MPa 将注入的CO2 升温至10-40℃以上 备注 可以用低温槽车代替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机理:溶解降粘;膨胀作用;萃取轻组分;降低界面张力;溶解 气驱;酸化解堵。
CO2驱段塞图
CO2驱三相组成变化(多次混相)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2、CO2作用机理
溶解降粘
轻质油溶解度为三、四百方(标准方),前人研究稠油一般一百 多。超稠油溶解降粘效果显著,能降至1/100,而一般原油仅能1/10。
成碳酸。固态俗称干冰。二氧化碳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
主要生产来源为化肥厂、造酒行业和炼厂。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1、CO2的基本性质
31.1℃ 7.38MPa
临界点:31.1℃,7.38MPa。 超过31.3℃,为超临界状态,兼有
液体、气体的性质,流动性好、扩散性强,比重是水的0.6至0.8倍。
为载热流体和驱动介质,从注
气井持续注气,从相邻生产井 持续产油,利用注入的热量和
质量提高驱油效率的过程。从
驱油方式看,蒸汽驱全过程由 三种不同驱油方式组成。油层
蒸汽驱通常应用在经过吞吐后的油
井,对油藏无特殊要求。
先经过冷水驱,然后经过热水
驱,最后经过蒸汽驱。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1、热采
火烧油层
火烧油层是一种用电的、化学的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
并向油层注入空气或氧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烧的采油方法。
火烧油藏处于研究阶段,现场应用较少,根据国外油藏筛选条件油
藏最深为3505m。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2、气混相驱
气混相驱可利用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现场常用的气体为烃类气体,天
然气;非烃气体:二氧化碳和氮气。
二氧化碳驱
二氧化碳驱油藏条件
注:NC为非重要因素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2、气混相驱
氮气驱 氮气驱要求的纯度比二氧化碳和烃类气体高,一般要达到99%以上,如
有少量氧气混入,会引起压缩机内润滑油起火爆炸,实施的难度大,但同
时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优点。氮气驱在油田现场仅有先导试验,而 且安全性难以保障,因此塔河油田不适合开展氮气驱油技术。
原理:氮气会抽提原油中的轻烃组分. 又会溶解入原油中,但抽提的能力大于溶
该体系应用较少,仅在胜利油田有过现场试验,单井效果差异较大。
汇 报 提 纲
一、地层降粘技术概况
二、CO2吞吐技术概况
二、 CO2吞吐技术概况
1、CO2的基本性质
气态
液态
固态
充装系数:60%15MPa 4L的能装2.2公斤
液态槽车一般20t,25t
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
注催化剂对油藏无特殊要求,考虑与蒸汽驱结合使用,从而提高温
度,强化药剂利用率。
一、地层降粘技术调研
3、化学驱
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剂
药剂具有快速渗透、增溶、分散、润湿的性能,与原油接触后,体系
水溶液与原油互溶,增加油水界面粘滞力。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改善稠油
流动性的目的。
该井通过工艺优化,共注入 自扩散降粘剂300方,开井 14天后见油,最高日液 62.9t/d,日油最高8.9t/d, 含水最低81.2%。至12月22 日,已累计产油1912.1吨, 目前日油仍然保持在7t/d, 生产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