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实现分组汇总的几种办法
R实现分组汇总的几种办法
R实现分组汇总的⼏种办法分组汇总是对⼆维结构化数据中的某个字段(或多个字段)分组,并对组内字段进⾏汇总的算法,下⾯的例⼦将展⽰R语⾔实现分组汇总的⼏种办法。
为了更加通⽤,例⼦中的分组字段是2个,汇总算法也是2种。
案例描述:请将数据框orders按照CLIENT和SELLERID分组,并在组内对AMOUNT字段分别求和、求最⼤值。
说明:orders存储着订单记录,其来源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件,⽐如:orders<-read.table("sales.txt",sep="\t", header=TRUE)。
其前⼏⾏数据如下:ORDERID CLIENT SELLERID AMOUNT ORDERDATE1 1 WVF Vip 5 440.0 2009-02-032 2 UFS Com 13 1863.4 2009-07-053 3 SWFR 2 1813.0 2009-07-084 4 JFS Pep 27 670.8 2009-07-085 5 DSG 15 3730.0 2009-07-09⽅法1:aggregate函数代码:result1<-aggregate(orders$AMOUNT, orders[,c("SELLERID","CLIENT")],sum)result2<-aggregate(orders$AMOUNT, orders[,c("SELLERID","CLIENT")],max)result<-cbind(result1,result2$x)部分计算结果:SELLERID CLIENT x result2$x87 16 OLF 780.6 625.288 19 OLF 144.8 144.889 24 OLF 1191.2 1191.290 5 PAER 1414.8 1414.891 6 PAER 2545.2 2545.2代码解读:1.从名字就可以看出,aggregate是专⽤于分组汇总的函数,它的输⼊参数和计算结果都是数据框,⽤法相对简单。
r语言分组汇总的公式
r语言分组汇总的公式R语言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编程语言,常用于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
其中,分组汇总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操作之一。
在R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函数来实现分组汇总的操作,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常用函数和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分组汇总。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组,并对每个组内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例如,我们可能需要计算不同地区的销售额总和,或者计算每个月的平均温度等。
这就是分组汇总的基本思想。
在R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group_by()`函数对数据进行分组操作。
这个函数需要一个或多个变量作为参数,用于指定分组的依据。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将数据按照地区进行分组:```Rgrouped_data <- group_by(data, area)```这样,我们就将数据按照地区进行了分组,并将结果保存在了`grouped_data`中。
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每个组内的数据进行汇总操作。
对于分组汇总,我们经常使用的函数是`summarize()`。
这个函数可以对每个组内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返回一个包含统计结果的数据框。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计算每个地区的销售额总和:```Rsummarized_data <- summarize(grouped_data, total_sales = sum(sales))```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包含每个地区销售额总和的数据框,其中的`total_sales`列存储了统计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在`summarize()`函数中使用其他的汇总函数,例如`mean()`计算平均值、`max()`计算最大值等。
除了`summarize()`函数外,我们还可以使用`mutate()`函数对每个组内的数据进行变换操作。
这个函数和`summarize()`函数类似,但是它会保留分组的结构,并返回一个与原数据框具有相同行数的数据框。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计算每个地区的销售额占比:```Rmutated_data <- mutate(grouped_data, sales_ratio = sales / sum(sales))```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包含每个地区销售额占比的数据框,其中的`sales_ratio`列存储了计算结果。
R实现固定分组汇总的方法
$r2 [1] 85969
$r3 [1] 142591.1
说明:r2 和 r3 包含了 r14 的部分数据。 代码解读 1. 上述代码可以解决本案例,但已经显得很麻烦了,如果条件更多更复杂,上面的代码将
会更长。 2. 这里用到了一个新的数 lapply。迄今为止,为了实现固定分组,我们已经使用了很多
可以实现本案例,但代码复杂稍显复杂。
第三方解决方案
本案例也可以用 Python、集算器、Perl 等语言来实现。和 R 语言一样,这几种语言都可
以实现固定分组汇总和结构化数据的计算,下面简单介绍集算器的解决方案。
案例 1:
byFac=["ARO","BON","CHO"]
grouped=sales.align@a(byFac, CLIENT)
3. ZTOZ 的汇总值是 NA,这说明 ZTOZ 不在 CLIENT 列中。如果 ZTOZ 的汇总值为 0,则说明
ZTOZ 在 CLIENT 列中,但订单金额为 0。 4. 本案例中,分组汇总的结果只有四组,多余的客户不应该出现,这些客户可以称为“多
余组”。计算多余组的汇总值不能在当前算法上简单改造,需要使用新的函数:
byFac<-factor(sales$CLIENT,levels=c("ARO","BON","CHO","ZTOZ"))
result<-aggregate(sales$AMOUNT,list(byFac),sum)
上述代码的计算结果是:
Group.1
x
1 ARO 899.0
R语言实现data.frame分组计数、求和等
R语⾔实现data.frame分组计数、求和等df为1个data.frame对象,有stratum和psu两列,这⾥统计stratum列计数⽅法1:cnt = table(df$stratum)⽅法2:cnt = tapply(df$psu, INDEX=df$stratum, FUN=length)在⽅法2的基础上,只要改变FUN函数就可以实现分组求和、求均值等功能,如下分组求均值:tapply(df$psu, INDEX=df$stratum, FUN=mean)#(等价于python中的df.groupby('stratum').psu.mean)补充:R语⾔ | ⾃定义函数对数据集(data.frame)的列进⾏条件判断计算1.使⽤iris数据集> iris_10 <- head(iris, n = 10)## ⾃定义函数:如果x >= 5.0, z = y *10> get_With_function <- function(x, y, z){+ if(x >= 5.0){+ z <- y * 10+ }+ c(zlie = z )+ }2.保险起见,设定z列为0,可能也不需要> iris_10$z <- 03.运⽤⾃定义函数,对data.frame的x⾏进⾏判断,对y列进⾏运算,赋值到z列4…注意Map的使⽤> iris_10$z <- with(+ iris_10,+ Map(+ get_With_function,+ iris_10$Sepal.Length,+ iris_10$Sepal.Width,+ z+ )+ )> iris_10Sep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Length Petal.Width1 5.1 3.5 1.4 0.22 4.9 3.0 1.4 0.23 4.7 3.2 1.3 0.24 4.6 3.1 1.5 0.25 5.0 3.6 1.4 0.26 5.4 3.9 1.7 0.47 4.6 3.4 1.4 0.38 5.0 3.4 1.5 0.29 4.4 2.9 1.4 0.210 4.9 3.1 1.5 0.1Species z1 setosa 352 setosa 03 setosa 04 setosa 05 setosa 366 setosa 397 setosa 08 setosa 349 setosa 010 setosa 0以上为个⼈经验,希望能给⼤家⼀个参考,也希望⼤家多多⽀持。
等分法分组r语言
等分法分组r语言
(原创版)
目录
1.等分法分组概述
2.R 语言简介
3.使用 R 语言实现等分法分组的步骤
4.实例演示
正文
一、等分法分组概述
等分法分组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某个特征分成若干组,每组的数据量相等或者基本相等。
这种分组方法在数据分析中非常常见,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和特征。
二、R 语言简介
R 语言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语言,它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可视化、建模等领域。
R 语言的优点在于其丰富的库和扩展包,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任务。
三、使用 R 语言实现等分法分组的步骤
1.安装并加载所需的 R 包:例如,如果需要进行等分法分组,可以使用“dplyr”和“ggplot2”包。
2.读取数据:使用“read.csv”、“read.xlsx”等函数读取数据。
3.数据处理:使用 R 语言的各种函数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转换等操作,以便后续的分组。
4.等分法分组:使用“group_by”函数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使用“do”函数或者“mutate”函数对分组后的数据进行汇总或者转换。
5.分组结果分析:使用“summarise”、“describe”等函数对分组结果进行分析。
6.可视化:使用“ggplot2”包的各种函数对分组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四、实例演示
假设我们有一份关于学生成绩的数据,我们希望按照学生的性别进行等分法分组,然后计算每个性别的平均成绩。
R语言-分组统计
可选参考:
library(dplyr)
group_by(data, sex) %>% summarize_each(funs(mean), var1, var2, var3...)
1 female 15.08035 0.54 2 male 16.01377 0.76
score[,c(2,3)] 表示对score1和score2列进行分组统计
list(score[,4])表示根据score第4列,也就是性别列进行分组统计。
mean表示统计平均值。
也可以写作下面的形式:
> aggregate(score[,c(2,3)],list(score$Gender),mean) Group.1 score1 score2
1 101 11.35321 0.9 male 2 102 12.58654 0.6 male 3 103 19.79380 0.9 female 4 104 12.01352 0.4 female 5 105 11.97081 0.4 female 6 106 17.37480 0.7 female 7 107 14.24884 0.3 female 8 108 18.47972 0.8 male 9 109 18.74792 0.8 male 10 110 18.90146 0.7 male
2、 方 法 : 使 用 aggregate(x, by, FUN)
其中x是待折叠的数据对象,by是一个变量名组成的列表,这些变量将被去掉以形成新的观测,而FUN则是用来计算描述性统计量的标量函 数,它将被用来计算新观测中的值。
> aggregate(score[,c(2,3)],list(score[,),mean) Group.1 score1 score2
r语言统计一列中各类别数量
r语言统计一列中各类别数量
R语言是一门功能强大的统计语言,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统计一列中各类别数量。
统计一列中各类别数量,可以使用R语言中的常用数据处理函数,例如str()、table()、aggregate()等函数。
首先,我们让R语言使用str()函数,对一列中的各类别进行提取,以便统计之后更清楚的知道这列中的各类别的情况。
str()函数的功能是将数据打印出相应的部分,如果它作用于字符或储存在字符变量中的数据,更加简单和安全。
str()函数统计完成之后,就可以得到每列中分别表示的类别了。
其次,使用R语言中的table()函数进行统计,table()函数非常实用,主要用于对离散变量进行计数汇总,是一种有效的统计类别的方法。
只需将原数据作为参数传入table()函数,就可以得到一列中各分类的数量,便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最后,R语言中还包含aggregate()函数,它的功能相当强大,主要用于计算分组变量以及数值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等统计描述。
使用这个函数,我们可以得出一列中各类别的平均数,方差,最小值,最大值等统计数据。
通过以上三个函数,R语言用户可以统计出列中不同类别的数量,进而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未来,R语言数据处理函数可以有所改进,使用更加方便,使用者可以更加清楚的知道一列中所
有类别的数量情况。
只有通过不同的统计函数,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掌握数据,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R语言之数据汇总
我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除了数据结构上的调整之外,很多时候也需要将数据进行汇总处理,比如最简单的计算行列均值、方差等,同时,数据汇总的结果也可以帮助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可视化显示,下面我们说一下如何使用R进行数据汇总处理。
一、简单的行列汇总1.可以使用colMean()、colSums()对列计算均值和求和,使用rowSMean()、rowSums()对行计算均值和求和,这里我们可以使用[]或:选择数据的一部分,如果行或列没有设置名称,则会结果也会是一行没有命名的数字,如果数据中包含NA项,那么结果也会是NA,对此,可以设置na.rm=TRUE选项屏蔽NA。
2.apply()命令该命令将一个汇总函数应用到所选择的数据框或矩阵的所有列,格式为:apply(X,MARGIN,FUN,...)其中X为所选择的数据区域,MARGIN=1为行,=2为列,FUN为汇总函数,也可以使用na.rm=TRUE来屏蔽NA项。
二、复杂的汇总函数这里的复杂,指的是数据结构的复杂,比如数据中包含多个分类变量的情况。
1.rowsum()命令该命令可计算数据框或矩阵的行的合计,它有一个group选项,用于选择分组变量,但是只能选择一个分组变量,对于多分组变量的数据不适用2.tapply()命令该命令可以作用于多分组变量情况下,但是用于汇总的向量只能选择一个,如:> tapply(mf$Length,mfsite,FUN=sum)第一个选项为汇总向量,第二个为分组向量,如果存在多个分组向量,可使用list()指定:> tapply(mf$Length,list(mfsite1,mf$site2),FUN=sum)如果指定的分组变量超过2个,则结果会被细分为多个二维表。
3.aggregate()命令该命令的通用格式如下:aggregate(X,by,FUN...)X为要汇总的数据,by为分组变量,必须使用list()命令指定,FUN为汇总函数。
R语言聚类集成算法
R语言聚类集成算法R语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的编程语言,而聚类集成算法则是一种将多个聚类算法结果进行整合的方法。
在R语言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实现聚类集成的包和函数,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常用的方法。
1. VotingVoting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聚类集成方法。
它基于多数表决原则,将不同聚类算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投票,并选择得票最多的结果作为最终答案。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majorityVote”函数实现Voting算法:```{r}library(cluster)library(fpc)library(ensembler)data(iris)km <- kmeans(iris[, 1:4], centers = 3)pam <- pam(iris[, 1:4], diss = TRUE, k = 3)diana <- diana(iris[, 1:4])hclust <- hclust(dist(iris[, 1:4]))results <- list(km$cluster, pam$clustering, diana$tree$lower[[3]], cutree(hclust, k = 3))voting_result <- majorityVote(results)```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了四种不同的聚类算法(kmeans、pam、diana、hclust)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了聚类,并将其结果存储在一个列表中。
然后,我们调用了“majorityVote”函数,对这些结果进行了投票,并得到了最终的聚类结果。
2. BaggingBagging算法是一种通过随机采样和重复聚类来提高聚类准确度的方法。
它基于不同的采样数据集,使用相同的聚类算法进行多次聚类,并将每次聚类得到的结果进行整合。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baggingCluster”函数实现Bagging算法:```{r}library(cluster)library(ensembler)data(iris)bagging_result <- baggingCluster(x = iris[, 1:4], k = 3, B = 10, method = "kmeans")```在上述代码中,我们调用了“baggingCluster”函数,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了Bagging聚类。
R语言层次聚类分析
R语言层次聚类分析层次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常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群组划分。
该方法通过计算数据点间的相似度或距离矩阵,将数据点聚集为不同的群组或类别。
层次聚类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可视化结果来直观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组织。
层次聚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凝聚式和分裂式。
凝聚式层次聚类方法从每个数据点作为单独的类别开始,然后将它们合并成越来越大的类别,直到所有数据点都被合并为一个类别。
而分裂式层次聚类方法则是从所有数据点作为一个类别开始,然后逐步将其中的数据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直到每个数据点都被划分到一个单独的类别中。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包来实现层次聚类分析。
最常用的包包括`hclust`、`agnes`和`dendextend`。
其中,`hclust`包提供了凝聚式层次聚类的函数,`agnes`包提供了凝聚式层次聚类的函数,并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和功能,`dendextend`包则提供了对层次聚类结果的可视化和扩展功能。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层次聚类分析的示例:```R#安装和加载相关的包install.packages("cluster")library(cluster)#创建数据集set.seed(123)x <- matrix(rnorm(60), ncol = 3)#计算数据点间的欧氏距离dist_matrix <- dist(x)hc <- hclust(dist_matrix)#绘制层次聚类结果的树状图plot(hc)```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包含3个变量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60个数据点。
然后使用`dist`函数计算了数据点间的欧氏距离,得到了距离矩阵。
接下来,我们使用`hclust`函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到了一个聚类结果的树状图。
最后,使用`plot`函数对树状图进行可视化。
除了这个基本示例之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和选项来进一步定制层次聚类分析。
r语言 矩阵分类求和
r语言矩阵分类求和矩阵分类求和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数据集中的信息。
在R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函数和技巧来实现矩阵分类求和的操作。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R语言中进行矩阵分类求和,并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矩阵分类求和。
简单来说,矩阵分类求和就是将矩阵按照某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组,并对每个组的元素进行求和。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在数据中发现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从而得到更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函数tapply()来实现矩阵分类求和的操作。
该函数的基本用法是tapply(X, INDEX, FUN),其中X是待求和的矩阵,INDEX是用于分类的变量,FUN是要应用的求和函数。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矩阵data,包含了某公司的销售数据,其中包括产品类别、销售额和销售量三个变量。
我们想要按照产品类别对销售额和销售量进行求和。
首先,我们需要加载数据,可以使用read.csv()函数从csv文件中读取数据。
```{r}data <- read.csv("sales_data.csv")```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tapply()函数对销售额和销售量进行求和。
假设产品类别保存在变量category中,销售额保存在变量sales中,销售量保存在变量quantity中。
```{r}category <- data$categorysales <- data$salesquantity <- data$quantitysales_sum <- tapply(sales, category, sum)quantity_sum <- tapply(quantity, category, sum)```上述代码中,sales_sum保存了按照产品类别求和后的销售额,quantity_sum保存了按照产品类别求和后的销售量。
R语言-使用ifelse进行数据分组
R语⾔-使⽤ifelse进⾏数据分组数据分组,根据数据分析对象的特征,按照⼀定的数值指标,把数据分析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区间部分来研究,以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在R中,我们常⽤ifelse函数来进⾏数据的分组,跟excel中的if函数是同⼀种⽤法。
ifelse(condition,TRUE,FALSE)> data <- read.table('1.csv', sep='|', header=TRUE);>> level <- ifelse(+ data$cost<=20, "(0,20]",+ ifelse(+ data$cost<=40, "(20,40]",+ ifelse(+ data$cost<=60, "(40,60]",+ ifelse(+ data$cost<=80, "(60,80]",+ ifelse(+ data$cost<=100, "(80,100]", "(100,+)"+ )+ )+ )+ )+ )> level[1] "(0,20]" "(0,20]" "(60,80]" "(0,20]" "(80,100]" "(0,20]" "(80,100]"[8] "(60,80]" "(0,20]" "(40,60]" "(20,40]" "(0,20]" "(60,80]" "(80,100]"[15] "(0,20]"> newData <- data.frame(data, level)数据分组后的结果:补充:R语⾔----对数据进⾏分类汇总(GROUP_BY使⽤)library(dplyr) ###加载dplyr模块A<-read.csv("f:\\TEST\\TDD.csv") ####加载数据D=data.frame(A) #####A1<-group_by(D,Date_ID) ####分组项A2<-summarise(A1,cells=n(), ####统计个数RRC_chenggongshu=sum(RRC_chenggongshu),RRC_QINGQIUSHU=sum(RRC_qingqiushu),成功率=round(sum(RRC_chenggongshu)/sum(RRC_qingqiushu)*100,3),ERABCQI1_qingqiushu=sum(ERABCQI1_qingqiushu))write.csv(A2,"output.csv", s = FALSE)'去掉⾏名。
r语言数据整理常用函数
r语言数据整理常用函数R语言是一种流行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工具,它提供了许多强大的函数来帮助用户整理和处理数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R语言数据整理函数,这些函数可以帮助您在数据分析和建模过程中更高效地处理数据。
1. subset函数。
subset函数可以根据指定的条件对数据框进行子集选择。
例如,您可以使用subset函数从数据框中选择满足特定条件的行或列。
这个函数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您快速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数据,从而简化数据处理的过程。
2. merge函数。
merge函数可以用来合并两个或多个数据框,根据一个或多个共同的列进行合并。
这个函数在处理多个数据源的情况下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您将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建模。
3. aggregate函数。
aggregate函数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统计,计算每个分组的统计量。
这个函数非常适合在数据分析中进行汇总统计,比如计算每个分组的平均值、总和、中位数等。
使用aggregate函数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特征。
4. reshape函数。
reshape函数可以帮助您对数据进行重塑,将宽格式的数据转换为长格式,或者将长格式的数据转换为宽格式。
这个函数在数据整理和可视化过程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展示数据的结构和特征。
5. dplyr包中的函数。
dplyr包是R语言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数据整理包,它提供了一系列功能强大的数据整理函数,比如filter、mutate、select、arrange和summarize等。
这些函数可以帮助您快速进行数据筛选、变量创建、变量选择、排序和汇总等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整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总之,R语言提供了许多强大的数据整理函数和包,可以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数据。
通过熟练掌握这些函数,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本文介绍的这些常用的数据整理函数对您有所帮助。
r语言groupby函数
r语言groupby函数R语言中的groupby函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处理函数。
通过groupby函数,我们可以将数据按照某一列的数值进行分组,并对组内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求和、平均、中位数等。
1. groupby函数的基本语法groupby函数的基本语法如下:group_by(data, by)其中data表示需要进行分组处理的数据框,by表示分组依据的列名或列名列表。
例如:library(tidyverse)data(mpg)grouped_data <- group_by(mpg, manufacturer)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调用了tidyverse包,并载入了数据集mpg。
然后我们使用group_by函数,对数据集mpg按照制造商进行分组,并将结果存储在grouped_data变量中。
2. groupby函数的常见操作对于grouped_data,我们可以使用summarize()函数对每一个分组进行汇总统计。
summarize()函数可对数据进行聚合操作,如求和、平均、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例如:summarized_data <- summarize(grouped_data,avg_mpg = mean(cty),max_mpg = max(cty),min_mpg = min(cty))除了summarize函数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mutate()函数对每一个分组进行转换操作。
mutate()函数可以添加新列,或者对现有列进行转换(例如去重)。
例如:3. groupby函数的高级用法groupby函数还支持多列分组,可以通过传入一个列名列表来实现。
例如: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按照制造商和年份进行了分组。
如果需要进一步按照某一列或多列排序,可以使用arrange()函数,例如: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按照分组后的平均油耗排序,并将结果存储在arranged_data变量中。
R语言分组计算描述性统计量
R语言分组计算描述性统计量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函数来进行分组计算描述性统计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R语言来实现这些操作。
首先,准备一个包含变量和分组变量的数据集。
例如,我们使用R内置的mtcars数据集,其中包含了车辆的各种性能指标,如马力(hp)、加速度(drat)和燃油效率(mpg),以及制造商(cyl)。
```Rdata(mtcars)head(mtcars)```在这个数据集中,我们将使用“cyl”列作为分组变量,其他列作为需要计算描述性统计量的变量。
###分组计算均值要计算每个分组的均值,可以使用`group_by`函数将数据集分组,然后使用`summarize`函数计算均值。
```Rlibrary(dplyr)# 分组计算马力(horsepower)的均值mtcars %>%group_by(cyl) %>%summarize(mean_hp = mean(hp))```这将返回一个新的数据框,其中包含每个分组的均值。
###分组计算总数要计算每个分组中的观察数量,可以使用`summarize`函数和`n(`函数。
```R#分组计算每个制造商的车辆数量mtcars %>%group_by(cyl) %>%summarize(count = n()```这将返回一个新的数据框,其中包含每个分组中的观察数量。
###分组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要计算每个分组的最大和最小值,可以使用`summarize`函数和`max(`函数和`min(`函数。
```R# 分组计算每个制造商的马力(hp)最大和最小值mtcars %>%group_by(cyl) %>%summarize(max_hp = max(hp), min_hp = min(hp))```这将返回一个新的数据框,其中包含每个分组的马力的最大和最小值。
###分组计算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要计算每个分组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可以使用`summarize`函数和`median(`函数和`quantile(`函数。
r语言groupby函数
r语言groupby函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据的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数据处理变得更加重要。
Groupby是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大堆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Groupby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用来对大量数据进行聚合,以求解出我们所要求的信息。
Groupby函数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据处理工具,它可以把一大堆数据分割成更小的数据集,然后在这些数据集上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数据处理的目的。
Groupby函数也可以被称为“分组运算”,它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变量进行分组,然后对每个分组单独进行计算。
比如,如果你想计算不同学校的平均分,你可以使用Groupby函数来分组,然后分别计算每个学校的平均分。
Groupby函数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它只需要指定一个分组变量,然后根据这个变量,将数据分成不同的分组,并对每组单独进行计算即可。
它也支持多个分组变量,这样,你可以将数据分成更多的分组,并依据多个变量进行计算。
Groupby函数也可以被用来计算数据之间的差异。
比如,如果你想要知道某个城市的人口是不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你可以使用Groupby函数,将数据按照城市分组,然后计算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最后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即可。
Groupby函数也可以用来分析不同分组之间的相关性。
比如,如果你想要知道某种产品在不同地区的销量情况,你可以使用Groupby 函数,将数据按照地区分组,然后计算出各地区该产品的销量,从而了解不同地区的销量情况。
Groupby函数也可以用来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计算某个特定变量的中位数、平均值、众数等。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到一个表格中,然后使用Groupby函数来计算出每个变量的中位数、平均值、众数等。
以上就是Groupby函数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Groupby函数可以将大量数据分割成更小的数据集,然后在这些数据集上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数据处理的目的,解决很多数据处理问题。
R语言分组因子及数组
5.4 数组计算
数组可以进行各种算术计算,如四则运算(+,-, *,/,^),其结果是数组各对应元素进行算术运算的结 果。维度不同的各数组的数据向量的对应元素进行运 算,循环使用短的向量与长的向量匹配,并尽可能保 留共同的数组属性。 例: > Discount<-array(c(0.85,0.9),c(2,3)) > Prices<-array(c(20,24,22,56,76,87),c(2,3)) > Sales<-Prices*Discount > Discount > Sales [,1] [,2] [,3] [,1] [,2] [,3] [1,] 0.85 0.85 0.85 [1,] 17.0 18.7 64.6 [2,] 0.90 0.90 0.90 [2,] 21.6 50.4 78.3
二、下标数组
在R语言中,可以用下标数组访问数组的子集,保存下 标数组要访问数组的下标,而且下标数组的列要等同于数 组维数,可以包含多行,每行为代取或带操作元素的下标。
> FirstArray[Ind]<-0 > FirstArray 例 > Ind<-array(c(1:3,3:1),dim=c(2,3)) , , 1 [,1] [,2] [,3] [,4] > Ind [1,] 1 4 7 10 [,1] [,2] [,3] [2,] 2 5 0 11 [1,] 1 3 2 [3,] 3 6 9 12 [2,] 2 3 1 ,,2 > FirstArray[Ind] [,1] [,2] [,3] [,4] [1] 19 8 #FirstArray[1,3,2][2,3,1] [1,] 13 NA 0 22 [2,] 14 17 20 23 [3,] 15 18 21 24
对数据分组汇总_R语言编程指南_[共3页]
396第12章数据操作现在,提供key中的两个元素,就可以获得一行记录了:toy_tests[.("T01", 20160201)]## id date sample quality durability## 1: T01 20160201 100 9 9如果我们只提供第 1 个元素,便会得到由匹配了第 1 个元素的所有记录构成的数据子集:toy_tests["T01"]## id date sample quality durability## 1: T01 20160201 100 9 9## 2: T01 20160302 150 10 9## 3: T01 20160405 180 9 10## 4: T01 20160502 140 9 9然而,如果只提供了第 2 个元素,便会返回错误信息。
这是因为算法背后要求键必须按顺序排列:toy_tests[.(20160201)]## Error in bmerge(i, x, leftcols, rightcols, io, xo, roll, rollends, nomatch, : x.'id' is a character column being joined to i.'V1' which is type 'double'. Character columns must join to factor or character columns.同样地,如果以错误顺序提供了一个键,也无法得到任何数据:toy_tests[.(20160201, "T01")]## Error in bmerge(i, x, leftcols, rightcols, io, xo, roll, rollends, nomatch, : x.'id' is a character column being joined to i.'V1' which is type 'double'.Character columns must join to factor or character columns.12.3.2 对数据分组汇总data.table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是by,它用于将数据分割成多个部分(即按照by的值进行分组),并且对每个部分(组)计算第 2 个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实现分组汇总的几种办法
分组汇总是对二维结构化数据中的某个字段(或多个字段)分组,并对组内字段进行汇总的算法,下面的例子将展示R语言实现分组汇总的几种办法。
为了更加通用,例子中的分组字段是2个,汇总算法也是2种。
案例描述:
请将数据框orders按照CLIENT和SELLERID分组,并在组内对AMOUNT字段分别求和、求最大值。
说明:orders存储着订单记录,其来源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件,比如:
方法1:aggregate函数
代码:
result1<-aggregate(orders$AMOUNT, orders[,c("SELLERID","CLIENT")],sum)
result2<-aggregate(orders$AMOUNT, orders[,c("SELLERID","CLIENT")],max)
result<-cbind(result1,result2$x)
代码解读:
1.从名字就可以看出,aggregate是专用于分组汇总的函数,它的输入参数和计算结果都
是数据框,用法相对简单。
2.aggregate函数不能对分组后的数据进行多种汇总计算,因此要用两句代码分别实现sum
和max算法,最后再用cbind拼合。
显然,上述代码在性能和易用性上存在不足。
3.aggregate函数对分组字段的顺序有一个奇怪的要求:必须反向排列。
鉴于这个怪要求,
先对CLIENT分组再对SELLERID分组就必须写成:orders[,c("SELLERID","CLIENT")]。
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习惯写代码,结果将是错误的。
4.不仅代码的写法违反正常的思维习惯,计算后的结果也很怪异:SELLERID字段会排在
CLIENT之前。
事实上,为了使计算结果更符合业务逻辑,上述的代码还要继续加工才行。
总结:
aggregate函数勉强可用,但在性能和方便性上存在不足,代码的写法、计算结果、业
务逻辑这三者不一致。
方法2:split+lapply函数
代码:
sp<-split(orders,orders[,c("SELLERID","CLIENT")],drop=TRUE)
result1<-lapply(sp,FUN=function(x) sum(x$AMOUNT))
result2<-lapply(sp,FUN=function(x) max(x$AMOUNT))
result<-cbind(result1,result2)
部分计算结果
1.Split函数的作用是将数据框按照指定字段分组,但不做后续计算。
lapply函数可以对每
组数据都执行同样的算法。
Split和lapply两者结合可以实现本案例。
2.由于分组后的数据可以复用,因此本算法比aggregate性能更高。
pply函数也不支持多种统计方法,因此也要用两句代码分别实现sum和max算法,
最后再用cbind拼合。
另外,本算法还要额外用到split函数,因此在易用性上没有改进,反而是更差了。
4.分组顺序仍然要违反正常的思维习惯,必须反写成:orders[,c("SELLERID","CLIENT")]。
5.计算结果需要大幅加工,很不方便。
可以看到,计算结果中的第一列实际上是
“SELLERID.CLIENT”,我们需要把它拆分成两列并调换顺序才行。
总结:
本算法在性能上有所提高,但在易用性上明显不足,在代码写法、业务逻辑、计算结果上仍然存在不一致。
Lapply是apply函数族的一份子,类似的函数还有sapply和tapply。
其中sapply的用法和lapply的区别只在参数上,如下:
sp<-split(orders,orders[,c("SELLERID","CLIENT")],drop=TRUE)
result1<-sapply(sp,simplify=FALSE,FUN=function(x) sum(x$AMOUNT))
result2<-sapply(sp,simplify=FALSE,FUN=function(x) max(x$AMOUNT))
result<-cbind(result1,result2)
tapply专用于数据框,按理说最适合解决本案例,但事实并非如此。
tapply只对单字段分组适用,在进行双字段联合分组时其结果为二维矩阵,用户还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才行,比如tapply(orders$AMOUNT, orders[,c("SELLERID","CLIENT")],function(x) sum(x)),这句代码的计算结果是:
第三方库函数
用R的内置函数进行分组汇总会存在各种缺点,这时可以考虑用第三方库函数,比如Reshape、stack等。
这些第三方库函数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一般不如内置函数,而且资料较少,实现本案例有一定的难度。
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三方语言
本案例也可以用Python、集算器、Perl等语言来实现。
和R语言一样,这几种语言都可以实现分组汇总以及结构化数据的计算,下面简单介绍集算器和Python的解决方案。
集算器
集算器只需使用groups函数就是实现本案例,语法简洁易懂,符合正常的思维习惯,代码如下:
result=orders.groups(CLIENT,SELLERID;sum(Amount),max(Amount))
Python(pandas)
如果用Python的内置函数直接实现本案例,代码将相当复杂,所以这里用第三方函数库pandas来解决。
pandas先用groupby函数来进行分组运算,再用agg函数来进行汇总计算,比R语言简练,但比集算器还略有不足,代码如下:
result= orders.groupby(['CLIENT','SELLERID']).agg({'AMOUNT':[sum,max]})
pandas的计算结果、语法、业务逻辑高度一致,部分计算结果如下:
分组结果复用时就可以提高性能。
集算器也支持分步计算,等价的代码是:group(CLIENT,SELLERID).new(CLIENT,SELLERID,sum(AMOUNT),max(AM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