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

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就如俗语所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满场都是假,没有一点观点是自己的,只会引用圣人所说的,但是圣人所说的出自何处,本义到底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就像现在许多的人写文作诗,全是照搬照抄前人,用一个套子将自己套在其中,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创作,只是一味的因循守旧。

因循守旧的人,必然都是在环境的束缚下,改变了自己本心的一种观点和看法,自己所做所说的都只是为了迎合众人的一种口味,众人的一种审美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已。此时,又将自己的观点置于何处,将自己的“童心”置于何处。李贽所说的真与假并不仅仅只是指,对人的真诚之心和假人假言,更是一种对个性的束缚。

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无疑对我们形成一种定式思维。圣人所说的和所做的,就是如今的我们应该学习的,只有圣人的才能称得上是正确的。而我们就不必在提出自己那浅薄的见识,按照圣人的做法,就会取得大的成就。反之,自己的本心,自己独特的观点就应该被完全的抑制。李贽是非常不赞同的,他支持的是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在写文作诗上,更是要求创新,反对矫揉造作。

但是在我看来,李贽的观点过于的激进。他的要求内容和体制的创新,以及自然本性的流露,我也是非常赞同。但是我们在成就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前人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功底做铺垫,事情是不会进行的那么的顺利。不是有人说过:“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远。”再加上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不可能将事物分裂开来看。

对于“假人假言”和“真性情”的流露,我也不敢完全的认同,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

大集体中,不能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从发,要在特定的场合说特定的话,在道德的规范下表达自己的内心。如果一味的强调自我,那必然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很多的时候,不管是社会还是人,我们都不能确切的分得清。那如此,何必一定要求“童心”,只要将自己本分做好,在合理适度的环境下,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是无病呻吟那又有何不可,只要不侵犯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