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3、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7、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一、‚童心说‛的提出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

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

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2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2][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

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一)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一)

童心说与“第二次天真”说的比较研究(一)关键词:童心李贽自然文学创作本性他们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说,也就是李贽的“童心”说,正是“第二次天真”和“童心”说,使作为成人的作家,“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这看起开是对立的,但文学艺术的创造要的就是这种双重视角。

他以十分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但同时他又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生活,充分地展现生活的充满情趣的方面。

所以作家的真正的创作,总是有一种“健康的倒退(复归)”,即从二级过程推回原初过程,从意识推回到无意识,从现实原则退回到快乐原则,或者说这是一种“溶合”,正是这种“倒退”或“溶合”消除了上述的悖论,从而进入了创造的境界。

李贽(公元1527-1602)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学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李贽的思想学说有着属于未来的东西,它无疑可以成为建设现代新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在文学理论上,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前人对此已有不少研究,但多偏重于阐述它对孔子和宋明理学的批判,以及它的解放思想的性质,对其丰富的美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研究得不够。

本文拟把李贽的“童心说”作为一种创作美学来把握,并将它与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思想相比较,力图通过这种比较,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文学的本性,同时也阐述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迪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假设和美学内涵“童心说”产生在晚明时期,嘉靖中叶以降,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其结果是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张青波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初姓林,名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体现在美学上。

“童心说”本质就是强调作者的真实感受,敢于摆脱束缚世俗的苛刻,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代表新兴理论形成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的“心即理”,“心无外物,心无言,心不合理”的思想,强调以精神主义为主题,要时刻保存本心,反对假的现象。

李贽在他的著作《童心说》中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其中一个就是哲学命题,他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着一颗原始的童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讲真话。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对是假纯真,最初的人性也。

如果失去了纯真,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童心,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

”一、崇尚自然、实事求是李贽围绕着童心,“清白”思想是他的研究的重要场所,他要求文学必须实事求是,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自然的本质,坚决反对违背道德原则的思想,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感受,他强调指出,自然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点、真理,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是美丽的,只要是自然的,天然存在的理性管理。

文学主要表现在人的内心想法要时时刻刻遵循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童真的、是自然的,那么文学应该自然的表现这种真情流露的童真之心,它本身是不应加以任何限制和阻碍的。

李贽反对新的叛乱,那就是他能从“真”和“自然”开始正视自私和愿望,这是一个正面的功利思维是人的本性,并认为这是良心的自然表现并且不加节制。

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除去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这种物质欲望和追求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所以客观存在的自私是合理的,所以在文献中也应该表达普通人的感情,文本应该是由人的真实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的,并不是因为“自然的在写感情的文字,面对自然来表达真实想法,以创造它可能成为对文字作品真实自然的愿望。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最新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高中语文“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许苏民“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

封建的道德教化中充满着假话、空话、大话;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除了老百姓还不知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外,举人、进士的头衔,乃至官职和爵位,无不有假;在道学氛围和官场交际中,谦恭〔实为谄媚〕往往是狡诈的欺骗,雍容揖让的礼节下面却往往是波诡云谲而暗伏杀机,而“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乃是最通行的格言;多少老实善良的人们,因为要迁就这以假为荣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自己被人吃,同时也参与吃人,成为封建伦理异化的牺牲品。

正是面对这种虚伪而残酷的现实,李贽以“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了“童心说〞的旗帜,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无所不假〞“满场皆假〞的虚伪丑恶的社会现实,直指作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然而却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的“六经〞、《论语》和《孟子》,直指那逼人说假话、做假事、作假文的封建文化氛围。

一篇《童心说》,以其与一切封建道德说教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冲决囚缚的豪迈情怀,奏出了中国社会开始从中世纪走出的时代最强音,它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宣言、个性解放的宣言、文学革新的宣言。

李贽对“童心〞所作的最简洁的规定是“童心即真心〞,在另一场合又说“赤子之心在予《童心说》〞〔《李氏说书·下孟》〕。

在李贽以前的中国思想史上,不乏“赤子之心〞“真心〞的提法,如何把李贽的“童心说〞与以往的“赤子之心说〞“真心说〞区别开来,是理解李贽“童心说〞的一大关键,不能不认真加以辨析。

应该看到,在传统社会中,“童心〞这一概念与“赤子之心〞和“真心〞的概念不同:“赤子之心〞与“真心〞的概念由于被赋予了先验的道德属性而成为褒义词,而“童心〞一词那么是一个贬义词。

东汉服虔对“童心〞的解释是:“无成人之志,存童子之心。

〞〔《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服虔注〕这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来解释童心。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童心说明代-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阐述此观点的文章叫《童心说》。

文章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者,真心也”。

李贽以“童心”说来做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认为“道理闻见”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他所说的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答邓名府》)而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所以李贽在《童心说》的最后发出感慨:“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一、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三、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李贽(明)《童心说》及译文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李贽是明朝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中最鲜明、最概括的核心学说。

本文从“童心说”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及其现代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李贽“童心说”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童心即孩童般纯真之心,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人类最初的生命表现。

明代著名学者李贽的“童心说”是李贽思想中最鲜明、最概括的核心学说。

所谓“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人的自然情性,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可以看出“童心说”就是强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其文学观念带有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体精神的离经叛道的色彩,这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童心说”要求人们自由平等地发展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这对医治时下社会弊病,净化心灵起到积极作用。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童心说”进行论述。

读李贽的《童心说》

读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与“童心说”2010级文学院 106班覃柳青 110233010105【摘要】李贽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程朱理学,并且立书著说,被封建统治阶级批为“异端逆说”。

他的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文学观对后世影响极深,本文就其“童心说”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真心一、“童心说”——真心也什么是“童心”?李贽开篇即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童心者,真心也”,意即“童心”就是真心。

那么,何为“真心”呢,他又及进一步解释“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可知,真,指物的自然之性,人的自然之性,不教而会,不学而成,如鱼儿在水中游,离水则死。

鸟儿在空中飞,不飞则亡。

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自然而然。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灵包含认知、意志、情感三大心理因素,与此相应,童心作为真心,也包含着认知之真、意志之真、情感之真。

由此,我们可以说,童心,就是源自物质之自然的真实的人性,即与宋明道学的“义理之性”相对立的“气质之性”;具体地说,就是作为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人的认知、意志、情感,人的生命的追求。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中国民间有语言:“童言无忌”。

“童言”为何“无忌”呢?因为童心未经社会的污染,是纯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们的言语最能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统一。

西方有谚语“人类最好的品质都在孩子身上”,童心最真,真到对着裸体的皇帝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秘密,而心灵被社会污染,道德修养高的成年人,谁敢对皇帝说不。

赵高指鹿为马,满朝文武精英栋梁,谁敢说不。

童心最善,看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可知。

“孔融让梨”更是童心至善的最佳表述。

童心最美,曹冲称象,曹植七步成诗,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花园里最美的花朵。

童心最自由,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说的是极好的。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小议李贽“童心说”

小议李贽“童心说”

小议李贽“童心说”作者:徐姣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李贽的“童心说”主倡纯“真”,自面世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后世对李贽“童心说”的研究和阐释亦有很多。

本文主要针对后世研究者对李贽“童心说”的相关阐释所存在的问题而力图作出力所能及的探讨和分析,最后阐发李贽的“童心”思想于现世可作剔除诸多杂质留其真纯,即经历了诸多磨难还能回到本心的一得之见。

关键词:龙洞山农;纯真;童心作者简介:徐姣姣(1993-),女,汉,陕西咸阳人,扬州大学文学院16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李贽是中国思想处于转变期的思想家,他以其骇心动目的行为和振聋发聩的思想引领了十六世纪晚明思想的主潮。

在文学理论上,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对文学变革具有深刻影响力,并推及发散至文学活动的诸多领域,如诗文领域上的性灵文学,戏曲小说领域上的汤显祖、《红楼梦》等。

前人对此已有不少研究,由源及流,后世对李贽“童心说”的研究和阐释亦有许多,因此针对李贽《童心说》一文中的诸多概念的理解也难免会有颇多分歧,如“龙洞山农”是谁,“童心说”的“真”意的本质内涵所指等等。

本文拟就对后世研究者对李贽“童心说”的相关理解所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阐释。

一、“龙洞山农”之辨《童心说》劈头而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1]276。

在查阅关于《童心说》不同版本文献资料时,笔者发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高二语文选修课本中,注“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2];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由朱志荣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一书中,注“龙洞山农:当为李贽别号”[3];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由张建业先生主编的《李贽全集注》一书中,注“龙洞山农:即焦竑”[1]278。

童心说

童心说

《童心说》读书笔记“童心”即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李贽《童心说》从童心生发,正面强烈地批判道学、程朱义理、圣经贤传等封建权威对人的束缚。

综观李贽一生及其所著立说,其思想、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其唯心受王阳明心学影响颇大,而这种追求心理“自然自在”的心学与当时官方承认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正好相对立。

现在看来,朱熹理学虽为官方所承认,但其仍有许多不合理不完美之处。

心学与之相对立,却也并不是完全合理完美。

它也有自己的不到之处。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其《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的描述:“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他们期盼的自由,只是优秀分子或杰出的大政治家不受习俗限制的自由。

”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李贽《童心说》中的思想认识仍有过于偏激不可取之处。

他不满于道学这些思想文化及其教育,认为这些理论使人童心丧失殆尽,专门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使社会充斥假的风气。

这种把一家学说批判得体无完肤,把社会黑暗根源归结到一家学说的观点太过偏激。

程朱理学固有不可取之处,但在其学术发展初期,它也是进步的,只是在其被立为官学、取得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后才开始僵化衰落。

朱熹的观点中是有对圣经贤传的歪解扭曲,但李贽的批判抨击也有对程朱理学的歪解扭曲。

抛开这种激烈的“愤青”思想,在《童心说》中,我们也看到了李贽对好书好文的看法以及他的读书观。

他认为有真心的文章是好文章,好的文章不分时代文体,都是我们要看要读的对象。

这种提倡抒写真性情的文学主张对后世文学启蒙有相当的影响。

他还认为读书不应受到限制,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所懂的知识也日益发展丰富,这就要求要多读泛读。

这种要求广读诸书、博采众长的读书为文的主张也体现出其主张自由解放的思想。

《童心说》是李贽表达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体现了李贽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摘要 (1)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一)真诚 (2)(二)初心 (2)(三)感性 (3)(四)想象 (3)(五)陌生化 (3)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四、总结 (5)参考文献 (6)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

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

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

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

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

“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

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

“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世祖林驽是泉州的巨商,常贸易往来于波 向分道扬镳。两人的冲突导致李贽的若干 就是杂念冰消情绪宁静之际,此时视觉听
斯湾,后娶一印度女为妻,所以在相当长 朋友离他而去,他当时自以为自己老年没 觉、 触觉还没有全部开动, 只凭个人的直
的时间内,他的祖先是和混血家庭以及伊 有朋友,自称为“老苦”。万历二十四年。 觉去领会宇宙间那种无可形容的美感。这
治秩序与道德原则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企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就当时的文坛而言,代圣贤立言、点
图,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广大人民自觉地压 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这 缀升平的“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粉饰
抑人性,放弃反抗,更加驯服地接受统治。 里,“童心”可以直接理解为童子之心,所 现实的“台阁体”,以及矫枉过正的前后
了同时代的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 他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树立了 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乃至整个美学思想的
的。曹雪芹横绝千古的《红楼梦》正是在 与人生紧密合一的文艺美学观念,强调了 整体特征。
李贽以自然为美, 以情格理,抒写真实人 生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其中大 旨谈情,是“将女儿真情发泄一二”。尤 其是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上,他把 宝玉塑造成一个没上过几天正经学,没有 过多地受“《六经》、《语》、《孟》”熏染, 童心不灭的人物,与“童心说”所提倡的 思想是颇为相近的。直至近现代,李贽及
[6]容肇祖.李贽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出
因为他以“童心”为文艺创作之本源,也
版,1985
就否定了客观现实生活作为文艺之源泉的
[7][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说[M].北京:中
和对真情的追寻。而在汤显祖看来,真正 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 术形式看成完全是非人工、无所为的,是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1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9、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0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

论文《李贽“童心说“》

论文《李贽“童心说“》

论文《李贽“童心说“》浅谈李贽的“童心说”摘要: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文化的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导致的假道学发起挑战,不仅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发出质疑之声,还对充斥于官场、社会的虚伪之风进行批判。

进而提出其思想理论中的核心基础——“童心说”。

“童心说”强调做人要保持真诚真实,就不能丢失“童心”,秉持真性情真个性,肯定人满足自身生活欲求的自由。

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童心说;本心;真心;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李贽的哲学思想庞杂、矛盾又极具个性,他不仅是从儒家营垒走出的反叛者,还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甚至吸纳了佛家、道家、禅宗等思想。

李贽不仅生性倔强,反对束缚,承认人的感性欲求和自由发展。

他对“假道学”的批判远非彻底,但他不缺乏探索的真诚和勇气,不缺乏怀疑一切的批判眼光。

李贽身上的矛盾和复杂也正是晚明社会及其矛盾、复杂的现实体现,是他用毕生心血和全部生命争得的“绝假纯真”,“童心说”对于李贽,乃是本质的东西,是他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童心说”的历史背景“童心说”被公认为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童心在李贽的心目中到底有什么内涵呢?它是如何形成?只有了解李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心目中的童心的样子,分析形成其理论的基础,我们才能了解童心之说对李贽整个人生的影响。

李贽所属的明代晚年,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

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

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

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

什么是“童心说”

什么是“童心说”

什么是“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根据他“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的论述,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
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就如俗语所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满场都是假,没有一点观点是自己的,只会引用圣人所说的,但是圣人所说的出自何处,本义到底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

就像现在许多的人写文作诗,全是照搬照抄前人,用一个套子将自己套在其中,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创作,只是一味的因循守旧。

因循守旧的人,必然都是在环境的束缚下,改变了自己本心的一种观点和看法,自己所做所说的都只是为了迎合众人的一种口味,众人的一种审美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已。

此时,又将自己的观点置于何处,将自己的“童心”置于何处。

李贽所说的真与假并不仅仅只是指,对人的真诚之心和假人假言,更是一种对个性的束缚。

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无疑对我们形成一种定式思维。

圣人所说的和所做的,就是如今的我们应该学习的,只有圣人的才能称得上是正确的。

而我们就不必在提出自己那浅薄的见识,按照圣人的做法,就会取得大的成就。

反之,自己的本心,自己独特的观点就应该被完全的抑制。

李贽是非常不赞同的,他支持的是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在写文作诗上,更是要求创新,反对矫揉造作。

但是在我看来,李贽的观点过于的激进。

他的要求内容和体制的创新,以及自然本性的流露,我也是非常赞同。

但是我们在成就任何一样事情,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自己的观点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前人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功底做铺垫,事情是不会进行的那么的顺利。

不是有人说过:“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远。

”再加上任何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不可能将事物分裂开来看。

对于“假人假言”和“真性情”的流露,我也不敢完全的认同,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
大集体中,不能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从发,要在特定的场合说特定的话,在道德的规范下表达自己的内心。

如果一味的强调自我,那必然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很多的时候,不管是社会还是人,我们都不能确切的分得清。

那如此,何必一定要求“童心”,只要将自己本分做好,在合理适度的环境下,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是无病呻吟那又有何不可,只要不侵犯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