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描写景物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缺乏描写的记叙文,总是内容空洞、枯燥乏味的。新课标的阶段教学目标中还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有创意的表达现事物的特征,首推描写。

统编教材写作专题,八年级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够自如地“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点是“学习描写景物”,教材主要从“抓住景物特征”“讲究描写角度”“注意融入情感”三方面进行指导。三个“写作实践”贴近学生生活,从校园、家园、季节景致入手,涵盖了生活最熟悉的时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本单元为自然山水单元,是写景的经典美文,从长江三峡高猿长啸,到苏轼与故友共赏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奇异的自然山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情思。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观察景物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

3.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预习提示】

1.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自己印象深刻、感触最多的自然景观,看看打算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

2.自己读过的写景类文章中,你最欣赏的是那几篇?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我赏我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同一风景,因角度不同也会给人不同感受。

如何让美景在你的笔下鲜活生动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大屏)

(二)知识链接

1.什么是景物描写?

所谓景物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大屏)

作文中往往要进行景物描写,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春》。一种是在写人记事中插入景物描写,如《秋天的怀念》。

2.阅读经典片段,尝试比较景物描写的妙处。

A.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放了。

B.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

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大屏)

A段文字是景物叙述,只是简单的景物状态介绍。

B段文字是典型的景物描写。作者抓住春花的特征,通过动静、色味、虚实、高低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

二、我读我悟

同学们,到底怎样描景状物呢?我们最少要做到细致观察、生动描绘。今天,老师和大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观察篇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二)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点面结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屏)

三、我品我析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思考、带着好奇心一起走进描写,一探究竟。

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举例分析;教师只是随机点拨,相时而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一)定点观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老师引导:观察景物时立足点不变,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富有动感。

2.预设《答谢中书书》片段:“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屏)

(明确: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几分灵动。)

(二)移步换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老师引导: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2.预设《桃花源记》片段:“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大屏)

(预设: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这样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3.教师补充: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多种形式。

(三)动用多种感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老师引导: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

2.预设《社戏》片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大屏)

3.学生讨论交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比较。

(预设: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看社戏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如临其境。)

(四)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点面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预设《桃花源记》片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属于正面描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侧面描写。(大屏)

(学生讨论后明确:正面侧面描写结合,更突出桃源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2.预设《记承天诗夜游》片段:“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大屏)

(明确:动静结合,运用两个精当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使得景物描写摇曳多姿、鲜活灵动。)

3.预设《春》片段:“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是桃儿、杏儿、梨儿。”(大屏)

(明确:作者运用想象,把虚写和实写相结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