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无止境,但读书要有境界。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爱学习的或读书者要经过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读书的第一重境界。
进入这重境界,就能在读书时静下心来,守着心灵的宁静,耐得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
这是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文化多元、思想多变、环境多样,如何保持清醒头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者,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默默无闻、资历尚浅,常常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读书。
及至学有所成,应酬渐多,读书时间渐少,开始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再找专门的读书时间、安静的读书地方、良好的读书氛围,使自己真正的静下来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入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必须把握好一个“静”字,即需要具备“三静”。
一是静地。
即找到安静的地方读书。
如关门谢客读书,或到图书馆、资料室去读书等等。
钱钟书曾经说过:读书做学问如果老想着身处闹市,什么都想去凑热闹是不可能静下心来的。
孙犁也曾经说:“文人宜散不宜聚。
山居静处,方能出成果。
”他们讲的都是潜心读书需要安静之地的道理。
二是静时。
即找到安静的时间读书。
如利用夜深人静或早晨别人未起床时读书等等。
这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宁静闲逸、无人打扰、自由自在。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因而读书的最佳时间也有所不同。
如国画大师范增先生习惯于早晨五点钟起来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因为每到这个时间,他的思维就习惯于进入读书的境界。
胡适先生则习惯于夜间读书。
在他看来,关起门来夜读别有一番情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青灯黄卷伴一杯香茗,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秉烛夜读、红袖添香的雅致更是为许多文人墨客所推崇。
静夜读书让人沉静、深刻,夜间时间充裕,可以静心读长篇巨著,这是许多读书人的切身体会。
三是静心。
即要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三句本是描写相思诗句,但王国维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
●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
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读书犹如行路。
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
●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第一境是“开卷有益”。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种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一种是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是第一种境界,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境界。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种境界是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也是中学教学培养的阅读水平。
这一境界,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境界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读书的四大境界
读书的四大境界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拓展思维、培养情操的重要途径。
然而,读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翻阅书籍,它包含着更为深远的内涵。
在读书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渐体验到四个不同的境界,即知识境界、思考境界、情感境界和生活境界。
本文将对这四个境界进行详细探讨。
一、知识境界知识境界是读书的最基础,也是最为直观的境界。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了解到世界的广阔和复杂。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可以学到科学知识、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等。
知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
同时,它也是我们进行思考、判断和表达的基础。
二、思考境界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
思考境界是读书的进一步延伸,它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将其与自身的经验、观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
思考境界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敏锐,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境界除了知识和思考,读书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启迪。
情感境界是读书的一种高级境界,它要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中的人物、故事产生共鸣。
通过翻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进入小说的世界,与人物共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
这种情感的体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体察社会风情,进而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人文素养。
四、生活境界最高级的境界是将读书融入到生活中去,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生活境界要求读者通过读书对自己进行修身养性,改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启发,得到明智的指引,使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懂得如何选择和取舍。
同时,读书也可以为我们的人际交往、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读书的四大境界即知识境界、思考境界、情感境界和生活境界,在我们的读书之路中逐渐展现。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读书境界,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思考问题,感受情感,更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成就更加丰富与充实的人生。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读后感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读后感
读书三境界读后感
读书具有莫大的价值,它不仅能让我们改变自己,更能让我们提升素养,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话说的好“读书是一切知识的根源”。
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境界,分别是记叙境界、提炼境界和体会境界。
记叙境界,也就是把书中的知识记住,把书中的细节记住,让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提炼境界,是把书中的知识抽象出去,把它们归纳成一个理论,把书中的论点提炼出来,把一个知识体系建立起来。
体会境界,是把书中的知识深刻理解,把书中的观点深入体会,把书中的情节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把书中的主题活学活用,让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而开阔。
能够达到读书三境界,就能把书中的知识发挥到极致,让自己在知识上有更大的收获,更能提升自己的见解,拓宽自己的视野。
但是,要达到读书三境界,需要认真的思考,不断的提问,严谨的思维,积极的体会,才能把书中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总之,读书三境界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途径,它能让我们深入的体会读书的价值,让我们更好地把书中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提升自己的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读书的三个最高境界
1. 眠独寂静,静心入境
这个境界是指读书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静下心来,专注于阅读。
面对繁琐的琐事我们必须有过硬的内心,培养调节心态的能力,才能真正领会到书中的精华。
2. 知行合一,融汇贯通
这个境界是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运用到行动中去,通过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理解,将其融汇贯通,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读书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3. 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这个境界是指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奋进。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更高的境界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成为更为出色的自己。
谈读书三境界
读书的三境界
读书的三境界读书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它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境界和体验。
对于读书的境界,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这三个境界分别代表着读书的不同阶段和层次。
初级境界下,读书是一种纯粹的兴趣和爱好。
在这个阶段,读者通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读书。
他们对于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感兴趣,并且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和要求。
他们会随意地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过程。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对于书中的内容并不要求掌握得很深入,只是简单地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这个阶段的读者通常是对于书籍的外在形式和故事情节更感兴趣,他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的乐趣和愉悦感。
中级境界下,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在这个阶段,读者开始有了一些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
他们会选择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认真思考书中的观点和观点,并与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他们会做一些笔记和总结,以便于后期的复习和回顾。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开始关注书籍的内在价值和深度,他们对于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更加敏感和挑剔。
高级境界下,读书成为一种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在这个阶段,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他们不再满足于书中的表面内容,而是希望能够深入挖掘书中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他们会选择一些经典的著作进行研读,并且会与其他读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他们会对于书中的细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道理和智慧。
在这个境界下,读者已经超越了书本本身,他们通过阅读来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读书的三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和境界。
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对于初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和享受;对于中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对于高级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修炼和境界的追求。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
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只兔子不可追儿时,我家住在一个乡村学校。
我们姐弟三人,跟着乡村的孩子捕鱼捞虾,我父亲端起我们捞的一盆鱼虾,全掀翻在河沟里;我们跟着其他的孩子上山打柴,我父亲一把火,将那堆柴火化为浓烟和灰烬。
父亲在这样做后,总恶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将军路上不追兔!对父亲乖张的言行,我们大惑不解。
后来,父亲给我们讲了一个楚王打猎的故事。
在猎场,一只兔子从草丛中蹿出,楚王弯弓搭箭,正要射猎时,忽然从他的左边蹦出一只山羊,于是他把箭头对准了山羊。
正在此时,右边又跳出一只梅花鹿,楚王又重新掉转箭头对准了梅花鹿。
忽然从树梢飞出了一只珍贵的苍鹰,楚王最终选择了苍鹰,待要瞄准时,苍鹰已迅速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远遁而去。
待到楚王回过头来找其他的猎物时,前面的目标早已无迹可寻。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无论你是何种职业,要想在这个行业做出成就,就要多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商界精英诸如比尔〃盖次、陈安之、俞敏洪等,哪个不是博览群书?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生命的常态。
在这里跟朋友们分享一下读书要经历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是一件需要静心去做的事,开始要能耐得住寂寞。
坐下来读书肯定不比和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打麻将来得刺激。
要想充实自己,要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必须要能坚持自己的信念,经受起孤独的折磨。
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马上向别人炫耀自己懂了什么知识,不必急功近利。
要知道文化底蕴是慢慢积累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气质和状态,在不经意间就会得到改变。
到了这种时候,你已经不觉得读书是孤独的了。
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读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宽了,随之看待问题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
看世人,看万物,就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了。
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然,学,然后知不足。
已有知识的圆越大,外面未知的范围就越广。
自己就会激励自己去读更多的书。
这时候,读书已成为你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停下来都难。
吕蒙因孙权的劝说,而让鲁肃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只会越用越灵。
假如人类没有了书籍,就会像生活里没有了阳光,像鸟儿没有了翅膀,生命的质量也会变得不可想像。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也可以通过读书得到改善。
爱上读书,会让你受益无穷。
谈读书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读书三种境界解读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最出名的一段话。
学问三境界。
第一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虽然此阶段对人生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仍要博览,要积累;
其次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达到忘我奋斗的境界;
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功到事成。
王国维(1877—1927)清代
王国维先生曾在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最高的学府执教,曾为溥仪国文老师,被称一代国学大师。
历史烟云中的北大、清华,在清末至民国的大半个世纪中,可谓群贤毕至,大师云集,而王国维正是这其中最为闪耀的传奇人物之一。
王国维先生,学贯中西,纵观古今,对哲学、文学、考古、翻译、戏曲、教育等领域,都有非常高的建树,为后人留下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你了解吗?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你了解吗?
常识因其考查范围广、复习难度大、重点难以把握等特点,一直是行测高分的拦路虎。
如何改变常识低分的情况?积累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赶紧学习一下以下内容,为你的常识库〃添砖力口瓦"吧!
【常识问答速递】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概括的是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中的哪一个境界?
答:此句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王国维将此句引申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方向
与目标。
此为王国维的读书第一境界——看。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概括的是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中的哪一
个境界?
答:此句出自北宋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王国维以此句来比喻要想成为大学问者,必须坚定不移,静下心来,孜孜以求,读书做学问,没点儿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不足以成就事业的,必须要经过一番辛勤努力,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此为王国维的读书第二境界——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概括的是王国维读书三境界中的哪一个境界?
答:此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将此句引申为:做学问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直至达到一定层次的知识积累才会豁然开朗,进而有所得。
此为王国维的读书第三境界——返璞归真。
4."粗缗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概括的是人的什么气质?
答:此句出自北宋词人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指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满腹经纶的气质,后来引申为一个人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即书卷气。
读了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读后感
读了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读后感读书能增长知识,也能扩大视野,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和体会世界的精彩。
有很多名人笔下的作品,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经历,更多的是他们对读书的看法和体验,把自己对读书的参与,讲解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让自己的经历成为读书者们共同体会的智慧。
比如,唐宁布朗在他的作品《读书三境界》中,描述他对读书从浅入深的体验,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获取知识,获取理解,获取智慧。
第一境界,是获取知识,他认为读书是一种获取客观知识的行为,通过读书可以熟悉和认识一些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这是最基础的读书层次。
第二境界,是获取理解,也就是从读书中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言辞,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读书的内容。
第三境界,是获取智慧,摆脱书中的文字,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之中,从而获取新的视角和灵感。
从这三个境界,可以看出唐宁布朗对读书的重视,他希望读书不仅只是获取知识,更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学习新知识、开阔自己视野,从而获得智慧与创造力。
这在今天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获取灵感的动力。
当我们开始读书的时候,可能会只关注着文字本身,但是当我们慢慢深入之后,会发现,作者不仅仅传递着文字,更通过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传递出自己的思考,让我们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感受。
这也就是唐宁布朗在《读书三境界》中提出的思想,不仅仅要获取知识,而应该从作者的精神中去探索思想,从而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当我们认真阅读读物的时候,会发现,书中有无数的精髓,有无数的静思活动,有无数的思想发现和收获。
同时,也可以看出,读书不仅仅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更是一个读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遇见自我,获取自我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个精神世界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新的智慧,新的洞察,新的思维。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种精神交流方式,它不仅仅只是理解,更是一种心灵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和感受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发现和理解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三种境界
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所学的知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书本知识已转化为自己知识和能力。
这第三境界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最高境界是博学和精读基础上的升华,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交谈。
豁然贯通的人生浮躁除尽,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性情的乐事。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可不用脑思考,否则读多少书也无益。
不动脑,不思考,你就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读书的境界,这样你就得不到悟性,而没有悟性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所以读书必须进入这三种境界,或悟出做人的道理,或悟出疑惑的释然,或悟出对词句的理解,或悟出对写作的灵感,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