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2)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2)教案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 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 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 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 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 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 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矣思

兰 亭 集 矣序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点 :
慨叹 向之所欲,已为陈迹 死
等到向他们
过去,以
之自间然,已期为限陈迹,犹介不词能,因 不以
长短, 此处指人的寿命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 云:
第二段
概括内容要点。
人生感 作者所慨抒发的人生感慨是什么?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岂不痛哉!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
思绪和心境有了怎样的变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 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
士,
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

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
碍他
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
逝才
如此悲叹。既然“修短随化,终期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 “人生短暂,世事无 常”“人生苦短,命 运难测”的痛惜。
•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 性——“情”“怀”出发,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原因 文嗟
面对
明白,理解
看作一样 着
悼,不能喻之于通”怀故齐。”彭固,乃知,于一是死生为虚看 等诞作相,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研习第二段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

--信可乐也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二、研习第三段(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快乐的时候)(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偶修辞。

2、品味文中的文字、写景、叙事以及情理之雅3、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导入:上课之初,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大巴客车突然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生死乃常事,而生的欢乐和死的悲痛则是常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面对生死悲欢,王羲之会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思索?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品读,一起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

(共同诵读学习目标)二、知识记忆与理解,课前预习: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分小组回答问题。

1.检测文言文字词翻译,解释画线字词。

岁在癸丑()引以为流觞曲水()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之所欣()亦将有感于斯文()2.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放浪形骸……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对偶句,读一读,写一写,总结一下使用对偶的好处。

老师做出总结:具有音乐美,便于吟诵;结构工整,表意凝练;用于诗词,抒情酣畅。

小结:魏晋时期,骈俪之风盛行,本文却别开生面,语言骈散相间,有了散句的衬托,骈句显得精巧雅致,有了四字词语的点缀,文章如画龙点睛,错落有致。

因此,本文的文风字里行间是清雅之感(板书:文清雅),这么美得文章,请大家一起来诵读吧。

三、合作探究与创新:好的文章不仅只欣赏文字,还要品味内容与情感。

请大家进入今天的合作探究时间,起立讨论,5分钟之后分小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与示例文字相比,本文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1)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唐朝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兰亭集序》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

该单元收入了《都江堰》《兰亭集序》两篇必学文本和《古希腊的石头》《走进孔子》两篇自读文本。

综合单元的设计来看,所选文本都是语言优美、主旨深邃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精巧简练的文言篇目,文言知识点少且相对简单,学生可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注意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兰亭集序》作为文言散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于深沉之中隐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认识文本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

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平行的普通班,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衡。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教学文本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为:(一)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清作者乐、痛、悲感情的脉络。

(二)通过文本细读与思考,认识并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word文档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word文档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⒈ 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重难点突破法:(1)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兰亭集序》二教案

《兰亭集序》二教案

《兰亭集序》 (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文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2)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 (2)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掌握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热爱生命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1、学生语文素养较差,古诗文鉴赏能力更弱。

2、课前已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标注词义,了解了王羲之。

3、青春年少的学生热爱生命,跟他们分享古人王羲之热爱生命积极进取的故事,能引起感情共鸣。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融情于景的艺术鉴赏能力,理解文中“乐”到“痛”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热爱生命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汪国真有一首诗------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诗好听吗,热爱生命,生命才能有价值,还有很多伟人也这样说,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

------富兰克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

------蒙田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罗斯金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书圣王羲之对生命独特感受。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与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 (动词,做、举行)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兰亭集序》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

该单元收入了《都江堰》《兰亭集序》两篇必学文本和《古希腊的石头》《走进孔子》两篇自读文本。

综合单元的设计来看,所选文本都是语言优美、主旨深邃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精巧简练的文言篇目,文言知识点少且相对简单,学生可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注意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兰亭集序》作为文言散文,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于深沉之中隐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认识文本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

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平行的普通班,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衡。

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教学文本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为:(一)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清作者乐、痛、悲感情的脉络。

(二)通过文本细读与思考,认识并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3)(共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3)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

禊事: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

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

(名词作动词)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集体背诵第一段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

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

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

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教案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准确朗读;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对兰亭集序的内容进行理解;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内涵;2.准确朗读古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课文的电子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获取信息(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兰亭集序”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简介。

2.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3.教师呈现课件,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并解释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4.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找到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将《兰亭集序》的课文呈现在课件上。

2.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注出对自己来说比较难理解和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3.教师集中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解释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Step 3 个人朗读(15分钟)1.安排学生逐句跟读《兰亭集序》,并注意语音语调。

2.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遍。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纠正。

【第二课时】Step 4 组内合作(15分钟)1.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一段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并形成小组讨论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研读成果。

Step 5 全班讨论(20分钟)1.学生代表依次进行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印象、意境等。

Step 6 个人写作(20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融入到写作中。

3.教师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和建议。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兰亭集序》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历史背景。

2. 让学生掌握《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领会其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2.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

2. 文中抒情、议论部分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内容、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3. 鉴赏法: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感受王羲之的书法魅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

2. 学生自读《兰亭集序》,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 讲解生僻字词,解析文意。

4. 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感受王羲之的书法魅力。

4. 课堂小结,总结《兰亭集序》的教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兰亭集序》,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选择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进行欣赏,了解其书法风格。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心得,评估学习效果。

2. 课堂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兰亭集序》,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僻字词,解析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提问: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

教师明确: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

(板书:记会,慨叹,明意)三、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研习第1自然段(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2)理清背诵思路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3)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提问: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

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

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

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4)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行文思路。

2、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文章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和主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文章内容,行文思路。

问题探究:1、文章中作者情绪有何变化?①学生在文章中梳理关键词句,把握作者情绪变化线索。

②明确:原文相关语句——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情绪变化:乐(1、2自然段)——痛(3自然段)——悲(4自然段)③总结文章结构2、作者因何而“乐”,因何而“痛”,又因何而“悲”?(1)因何而“乐”①回到第1、2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记叙兰亭盛会时写了哪几方面值得快乐的内容?②梳理段内层次,概括明确:乐——良辰、知音、美景、乐事、赏心(2)因何而“痛”①回到第3自然段,划分段内层次。

②明确:人之不同——人之相同——老之将至、情随事迁、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3)因何而“悲”①回到第4自然段,划分段内层次。

②明确:古人、今人若合一契——后人今人相同——古今同悲3、总结行文思路二、理解文章主旨问题探究:3、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慨不已,有人认为作者情调低沉、感情消极,你如何看待诗人的人生感悟?补充材料帮助思考: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明确: 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但都不能阻止时光的流逝,终究殊途同归,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死亡的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个体生命在它面前都是渺小而脆弱的。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曾凡文
教学目标:
1、体会在聚会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难点)
2、认识作者在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体会情感变化
1,乐什么?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
2,痛什么?
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3,悲什么?
悲古人,悲今人,悲后人→千古同悲
四、探究作者的人生观,辨析是否消极
抓住两句话,结合当时背景分析:
1,死生亦大矣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五、立德树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不做“佛系”青年,拒做“巨婴”青年,做奋斗的“锦鲤”。

不忘初
心,砥砺前行。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情理
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王羲之人生态度:积极有为痛:人老、事迁、景陈、寿短
悲:悲古人,悲今人,悲后人→千古同悲学生立人生观。

542《兰亭集序》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42《兰亭集序》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4.2《兰亭集序》共3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髙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掌握“修”、“期”、“次”、“致”等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4、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1、加强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文言语感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经市朗读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的美。

2、指导学生试译,培养学生积累、总结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

3、进行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生死观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欣赏文章的语言。

3、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流露的生死观的理解。

一、朗读与背诵可采用轮读、竞读的方式营造气氛。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组织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讨论得出: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要点。

(一)叙宴集盛况(乐)(二)抒发人生感慨(痛)(三)交代作序目的(悲)三、赏析理解(一)选一学生朗读第一、二白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活动一:找出一~二段中写景的语句,感受景物的特点。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

活动二:思考作者为什么产生“乐”的感受。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1、前來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
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出处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长
②期
例句出处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察今》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至、及
③致
例句出处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成语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出处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岳阳楼记》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成语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
⑤次
例句出处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子·王制》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陈涉世家》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兰亭集序》旁边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