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合集下载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1.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1857年2月22日 - 1894年1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
先证实了无线电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有很
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 约瑟夫·约翰·汤姆生 他的名字命名。
麦克斯韦 赫兹 汤姆生 (JosephJohnThomson)1856早年在12少月年1时8日代生就于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
☆ 分立元件阶段
•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 宇宙空间的探索即将开始
主要大事记
1947年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研制成第一个点接触型晶体管 1948年 贝尔实验室的香农发表信息论的论文
英国采用EDSAG计算机,这是最早的一种存储程序数字计算机 1949年 诺伊曼提出自动传输机的概念 1950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研制成磁心存储器 1952年 美国爆炸第一颗氢弹 1954年 贝尔实验室研制太阳能电池和单晶硅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宣布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
至今我国彩电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 个历史时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期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期的成长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至 今的成熟期。进入90年代后,彩电逐 渐变为大多数家庭必备的家用电器。
1.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现在计算机已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家 用电器的发展,是基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 巨大的影响。
IBM 7090 IBM 360 晶体管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它的基本元 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 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 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具有体积小、功能强、可靠性 高等特点。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电子技术是根据电子学的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包括信息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两大分支。

信息电子技术包括 Analog (模拟) 电子技术和 Digital (数字) 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是对电子信号进行处理的技术,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信号的发生、放大、滤波、转换。

目录电力电子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高频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半导体器件基础电路发展1.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从以低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传统电力电子学,向以高频技术处理问题为主的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转变。

电力电子技术起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硅整流器件,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并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在许多新领域的应用。

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表明传统电力电子技术已经进入现代电力电子时代。

整流器时代大功率的工业用电由工频(50Hz)交流发电机提供,但是大约20%的电能是以直流形式消费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电解(有色金属和化工原料需要直流电解)、牵引(电气机车、电传动的内燃机车、地铁机车、城市无轨电车等)和直流传动(轧钢、造纸等)三大领域。

大功率硅整流器能够高效率地把工频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因此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大功率硅整流管和晶闸管的开发与应用得以很大发展。

当时国内曾经掀起了-股各地大办硅整流器厂的热潮,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制造硅整流器的半导体厂家就是那时的产物。

逆变器时代七十年代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因节能效果显著而迅速发展。

变频调速的关键技术是将直流电逆变为0~100Hz的交流电。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随着变频调速装置的普与,大功率逆变用的晶闸管、巨型功率晶体管(GTR)和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0)成为当时电力电子器件的主角。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

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历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历史引言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行业的核心,它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电子行业的电子技术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创新,展示电子技术在电子行业中的重要性。

早期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研究电流、电磁场和电子器件。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电子管的发明。

电子管时代在20世纪初,电子管成为电子技术的核心。

电子管能放大电信号,并控制电流的流动。

这一技术的发明使得无线电通讯和放大器的发展成为可能。

电子管还被用于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中。

半导体技术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半导体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半导体材料能够控制电流的流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著名的半导体元件是晶体管,它在电子技术中起到了电子管的替代作用。

当代电子技术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下面将重点介绍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集成电路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电子行业。

集成电路将多个电子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使得电子设备的尺寸更小、性能更强大。

这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电子技术的发展。

VLSI技术能在一块芯片上集成非常大数量的晶体管,从而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这使得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能够做更复杂的任务,并促进了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可穿戴技术的崛起21世纪初,可穿戴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和健康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电子技术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和监测身体健康。

可穿戴技术的兴起也推动了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发展。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当代电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的融合。

AI和IoT的相互作用使得设备能够自动获取、分析和共享数据,从而提供更智能和便捷的服务。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1884∙ 爱迪生发现“爱迪生效应”19041906∙ 三极管研制成功[1]1912∙ 高真空电子管研制成功[1]1927∙四级管研制成功[1][1]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发明了四级管。

1928年发明了五级管,是后来使用最广泛的电子管。

1929∙ 理论上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1][1]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50∙面结型晶体管诞生[1]1958∙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1]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1958年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1959年德州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美国仙童电子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从此,电子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特点: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功耗小,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而且集成电路设备工作稳定性好。

1963∙ 首次提出CMOS技术[1]∙ 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1000[2]1947∙晶体管研制成功[1]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史电子技术∙ 二极管研制成功[1][1]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电子管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个元件,由此产生了三极管。

[1]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

[1]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经过研究试验,合作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特点:与电子管相比,晶体管构件消耗少,寿命长,不需加热灯丝产生自由电子,不需预热开机就可正常工作,体积小,结实可靠,工作产生热量少,可用于设计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

[1]1904年,弗莱明研制成功真空二极管,标志电子管时代来临,从此电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电子管特点: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现在仍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汇总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汇总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院系:姓名:学号:摘要: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本文主要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过去的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现阶段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系统ARM和EDA技术;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

关键字: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纳米技术正文: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将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将新闻、教育节目、文艺和音乐播送到千家万户。

就连飞机、雷达、火箭的发明和进一步发展,也有电子管的一臂之力。

固然电子管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点:十分笨重,能耗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子管的缺点更加暴露无遗。

在雷达工作频段上使用的普通的电子管,效果极不稳定。

移动式的军用器械和设备上使用的电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

因此,电子管本身固有的弱点和迫切的战时需要,都促使许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学家,集中精力,迅速研制成功能取代电子管的固体元器件。

(二)晶体管产生(佃50--)为了解决电子管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的尝试。

在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首次在纽约向公众展示了晶体管(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

)1948年11月,肖克利构思出一种新型晶体管,其结构像三明治”夹心面包那样,把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和实验都十分困难。

直到1950年,人们才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PN结型晶体管。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①晶体管的构件是没有消耗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 到1000 倍,②晶体管消耗电子极少,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

电子技术发展引言概述:电子技术是指利用电子器件和电子电路来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的发展。

一、电子技术的历史发展1.1 电子技术的起源1.2 电子技术的发展里程碑1.3 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二、电子技术的关键技术2.1 半导体技术2.2 集成电路技术2.3 微电子技术三、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3.1 通信领域3.2 计算机领域3.3 消费电子领域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4.1 追求更小、更快、更强的电子器件4.2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融合4.3 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兴起五、电子技术的影响与挑战5.1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2 安全与隐私问题5.3 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正文内容:一、电子技术的历史发展1.1 电子技术的起源电子技术起源于19世纪末的电子管发明,电子管的浮现使得电子技术得以应用于放大、调制等领域。

1.2 电子技术的发展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电子技术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晶体管的小型化和可靠性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性能。

1.3 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领域,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二、电子技术的关键技术2.1 半导体技术半导体技术是电子技术的核心,它在电子器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2.2 集成电路技术集成电路技术是将多个电子器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大大提高了电子设备的集成度和性能。

2.3 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是研究和创造弱小尺寸电子器件的技术,如微处理器、传感器等,为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3.1 通信领域电子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挪移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3.2 计算机领域计算机是电子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使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 消费电子领域电子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精品)概述-电子技术发展史

(精品)概述-电子技术发展史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分立元件阶段(1905~1959)
*晶体管时代(1948~1959)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布拉顿、巴丁发明晶体管,迅速取代电子管。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现代二极管图片
整流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现代三极管图片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ENIAC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 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 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 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 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 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 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 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 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 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 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 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 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 ENIAC服役长达9年。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集成电路阶段(1959~)
微控制芯片(MCU)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大规模存储芯片(RAM/ROM)
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刘海英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3)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1964~1970)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1~)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4.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1)艰苦创业(1956~1965) (2)初见端倪(1965~1980) (3)继续发展(1981~1995) (4)快速前进(1996~)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 )
GTO的关断功率损耗较大,须使用开关吸收电路,
以减小dv/dt,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GTO的一般容量为6KV/4KA。 实际使用中,GTO的触发功率很大,关断时要消
耗其导通功率的20%左右,限制了它的开关频率。
在GTO变流器的吸收和驱动电路设计应考虑其特
殊性。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均匀,易于串联使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④GCT的硅片中同时集成了功率二极管,减少了
硬件电路的电缆连线,并使设计更为紧凑。
⑤允许较高的开关频率,而且通态和关断损耗均
较低。但在GCT的使用过程中,其控制功能还 不够完善,仍需要较大的驱动功率,开关控制 电路的设计较复杂,因而必须另外增加外部触 发控制电路。
比起GTO简单得多,所需的开关能量和MOSFET或 IGBT差不多,关断时不需要像GTO那样大的反向门 控电流,在相同功率等级的条件下,导通压降比 IGBT小,其开关速度也比较高。
❦但无论是电压等级还是功率等级都不能与GTO和
IGBT媲美。
❦MCT模块在软开关变流器中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GCT的主要特点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PWM可控VCS(电压源型变流器)的优势 在于,可以降低线路中的谐波含量,提高 功率因数,并有效降低了滤波器的容量和 体积,提高了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在冶 炼、船舶、采矿、电解和高压直流输电等 行业中的能耗。
MCT
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况
❦MCT是另一种MOS门极驱动装置,它的触发电路
水银(汞弧) 晶闸管时代 IGBT出现智
整流器时代
能功率模块
电力电子技术的 开始是以1957年 第一个晶闸管的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汇总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及过程汇总

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院系:姓名:学号:摘要: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本文主要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过去的电子技术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现阶段电子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嵌入式系统ARM和EDA技术;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

关键字: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纳米技术正文: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将介绍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将新闻、教育节目、文艺和音乐播送到千家万户。

就连飞机、雷达、火箭的发明和进一步发展,也有电子管的一臂之力。

固然电子管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点:十分笨重,能耗大、寿命短、噪声大,制造工艺也十分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子管的缺点更加暴露无遗。

在雷达工作频段上使用的普通的电子管,效果极不稳定。

移动式的军用器械和设备上使用的电子管更加笨拙,易出故障。

因此,电子管本身固有的弱点和迫切的战时需要,都促使许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学家,集中精力,迅速研制成功能取代电子管的固体元器件。

(二)晶体管产生(1950--)为了解决电子管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的尝试。

在1948年6月30日,贝尔实验室首次在纽约向公众展示了晶体管(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

)1948年11月,肖克利构思出一种新型晶体管,其结构像“三明治”夹心面包那样,把N型半导体夹在两层P型半导体之间。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研究和实验都十分困难。

直到1950年,人们才成功地制造出第一个PN结型晶体管。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①晶体管的构件是没有消耗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到1000倍,②晶体管消耗电子极少,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电子技术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经历了
数十年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史里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2. 1906年,李·德福研制出了三极管,为现代电子学的奠基石。

3.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加贝尔和巴拉德发明了电视机。

4. 1937年,诺贝尔奖得主惠勒发明了电子管。

5.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和巴丁发明了晶体管。

6. 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开始了电子技术的
微型化和集成化。

7. 1971年,因特尔公司发明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将电子技术
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 19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在
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诞生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
大,不仅在通讯、计算机等信息领域,还在医疗、军事、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介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介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5G/6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 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和覆盖范围,推动物 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构建 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强自 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核心技术和 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 的信息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在全球电子 信息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同时,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 战和问题。
介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史
contents
目录
• 电子信息技术简介 • 早期电子信息技术 • 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时代 •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步 • 未来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反思
01
电子信息技术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电子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 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的技术, 主要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 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方面。
数字鸿沟加剧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便利,但也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群 体之间的信息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融合
5G/6G通信技术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 养
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时代的到 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数据处理和 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数据与云计算融合创新
大数据与云计算将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创 新应用。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探讨
1 2
网络安全威胁加剧 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网络安全威胁将 更加严峻。
隐私保护挑战重重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 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3

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

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

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前言电子工程是一门关于电子技术原理和应用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本文将简要介绍电子工程的发展历程,包括其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技术突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电子现象和相关理论。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炭粘电灯泡,标志着电光源的诞生。

随后,其他科学家也陆续开始研制电子元件,推动了电子工程的起步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电子工程快速发展的时期。

1920年,美国工程师利奥·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放大器,为电子信号的处理和传输技术打下了基础。

随后,无线电和广播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电子工程得以应用于通讯领域。

在此期间,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是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

晶体管是电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代了大型和不稳定的真空管,为电子器件的迷你化和电子系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将电子技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开创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1951年,UNIVAC I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电子计算机,开启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

进入21世纪,电子工程的发展加速。

计算机硬件、通信技术、信息存储和处理等领域不断创新,电子工程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电子工程正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结语电子工程的发展历史充满了创新和突破。

从爱迪生的炭粘电灯泡到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再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电子工程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

未来,电子工程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为我们创造更加智能、便捷和高效的生活。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史

电子行业电子技术发展史1. 引言电子技术是电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电子行业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从早期的发明到现代科技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电子技术发展的视角。

2. 电子技术的起源电子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在那个时候,科学家们开始对电流和电磁波进行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电流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为电子技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3. 20世纪初的电子技术发展在20世纪初,电子技术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子管的发明。

电子管是一种利用离子在真空中传导电流的装置,它可以放大和控制电流。

电子管的发明为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电子管的发明,无线电通信和广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电子技术应用。

通过使用电子管,人们可以远距离传输声音和图像信号,这为信息传播和娱乐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4. 二战后的电子技术革命二战后,电子技术经历了一场革命。

在这个时期,集成电路的发明改变了电子技术的格局。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电子器件(如晶体管和电容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设备。

它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更小、更快、更加可靠。

集成电路的发明对电子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使得计算机得以实现迅猛发展,并为电子产品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此外,集成电路也促使了通信技术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

5.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在现代,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手机、电视、汽车等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

以下是一些电子技术在现代的典型应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

•医疗设备:心脏起搏器、医学影像设备等。

•汽车电子:发动机控制、驾驶辅助等。

•家电产品:电视、洗衣机、冰箱等。

6.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技术将继续发展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发展趋势:•物联网:将各种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无线电发展简史

无线电发展简史

无线电发展史约前240-1590 无线通信与天然磁石——来自中国的伟大启迪作为信息传递的代表建筑——烽火台,第一次将人类带上了无线通信的发展道路,借以光和狼烟的形式,传递给不断寻求文明进步的人们。

战国末期成书的《管子》和《吕氏春秋》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就发现了具有吸引铁器这种神奇特性的石头,并把它进行加工,制成了可以指明方向的奇异勺子——司南。

1591-1776 静电——英国医生的发现16世纪末,一位拿着手术刀的英国医生吉尔伯特(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 1540~1605),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对磁石和静电开始了研究。

他写成了名著《论磁》,并于1600年在伦敦出版。

他断言,电与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没有什么一致性。

1777-1781 电磁力学的纽带被法国工程师系上了库仑先生把一根细如发丝的线一端系在了天花板梁上,另一端则是小磁针。

他又拿来了另一个小磁棒,以及可以摩擦出静电的小电棒,在悬挂的小磁针面前轻轻地摆动。

这一摆,就摆出了扭秤,也摆出了测量静电力与磁力的实验验证方法。

浪漫的库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把发现静电力和磁力之间关系的伟大发现写在了纸上,并在1785年推导出了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著名电磁学定量定律——库仑定律。

1782-1820 电生磁的奠基人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把实验结果写成名为《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正式向学术界宣告他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至此,电与磁的秘密关系通过实验的方法被揭示出来。

1821-1855 磁生电的创立者——黎明前的最后一刻1833年,法拉第总结了前人与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当时所知摩擦电、伏打电、电磁感应电、温差电和动物电等五种不同来源的电,其实是电家族的五个小兄弟。

四年后的1837年,他又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

不久以后,他又进一步发现了抗磁性这一新现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

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

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

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

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

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及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及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

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

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

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电子器件和电子产品的进步上,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工艺上有,也取得了革命性的变化。

1947年12月,美国Bell实验室的Shockley、Bardeen和Brattain 等人发明了晶体三极管。

晶体管相较于真空管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因此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电子工业。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由晶体管构成的分立元件电路,过去的设计者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晶体管内的电流及管脚间的电压的计算上。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设计者开始腾出更多的精力进行上层的逻辑设计,从而使较复杂的电路的发明成为了可能。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使得电子技术开发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近50年来,微电子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革。

及此同时,电子技术也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收音机、电视机、高保真度音响、DVD播放机、通信设备(程控电话机、移动通信机)、个人计算机等大量的电子产品,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国微电子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共同发展的产业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境外大量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芯片制造公司的涌入以及国家对集成电路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使我国微电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高速成长期。

中国集成电路需求占世界需求份额从2000年的6.9%上升到2007年的30.1%。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及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