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伐珠单抗抗血管机制演示文稿
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
配置与储存
1. 不能将贝伐珠单抗输注液与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溶液同时或混合给药。 不能采用静脉内推注或快速注射(Bolus)。
血栓栓塞
贝伐珠单抗相关血栓栓塞事件的处理原则包括: ①有ATE病史的患者慎用贝伐珠单抗,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应用时注意血栓栓塞事件的 监测; ②一旦发生任何级别的ATE,终止应用贝伐珠单抗; ③如发生3级以上深静脉血栓,暂停贝伐珠单抗2周,若2周后抗凝疗效稳定、未发生3级 以上出血事件且肿瘤未侵犯主要血管,可重新开始贝伐珠单抗治疗; ④若发生肺栓塞,采用相应对症治疗并停用贝伐珠单抗。
胃肠道穿孔/胃肠外瘘管形成
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患者的胃肠道穿孔风险增高,穿孔的总发生率为0.9%
大部分病例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50天内发生,严重程度表现不一,轻者无任何症状,仅通过影像学检 查发现;严重者可伴有腹部脓肿、瘘管形成。穿孔的发生率与肿瘤类型和剂量相关,结直肠癌和肾癌 患者的风险最高,胰腺癌最低。
蛋白尿
发生率约为0.7%-38%,但大部分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3级蛋白尿的发生率<3%, 4级蛋白 尿(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1%
机制:肾小球足细胞所分泌的VEGF是维持肾小球内皮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具体可能
是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如Bcl-2的表达、增加NO的生成、诱导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 DAF)的表达等途径,对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当贝伐珠单抗抑制了VEGF对内皮细胞的 保护作用,可致肾小球的滤过通透性增高、重吸收能力降低,最终形成蛋白尿
安维汀抗血管治疗机制课件
安维汀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肿瘤患者提 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安维汀在临床研究中的深入和扩大规模试验的进行,其疗效和安全性将得到 更充分的验证,有望成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与其他抗血管药物相比,安维汀的副作用相对较 小,患者耐受性较好。
04
安维汀的临床应用
安维汀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结直肠癌
安维汀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 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
安维汀联合化疗或放疗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 后,提高生存率。
肝癌
安维汀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肝癌患者 的死亡率。
安维汀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对多种实 体瘤有效,如结直肠癌、肺癌、肾细胞癌、卵巢癌等。
02
血管生成与肿瘤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关系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依赖于新血管的形成,为其提供养分和氧气。
01
02
肿瘤细胞通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诱导血管新生。
肿瘤血管不仅为肿瘤提供养分,还为肿瘤细胞转移提供通道。
03
肿瘤血管生成机制
1
肿瘤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释放血管生成 因子,如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等。
2
这些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诱 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形成管腔。
3
肿瘤细胞还能通过其他机制,如分泌蛋白水解酶、 调控细胞外基质等,促进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素
安维汀的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
安维汀在多种肿瘤治疗中表现出显著 的疗效,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 生活质量。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PPT课件
共识推荐了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阿帕替尼等,并指出了它们的应用 时机、剂量和注意事项等。
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共识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 治疗效果。
争议点及探讨方向
1 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评价标准
01
BEVERLY-2研究
02
RELAY研究
03
CAMEL研究
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 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评估贝伐珠单抗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 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一项评估雷莫芦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 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临床研 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生 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均显著延长。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学术进步。
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具有一定的 疗效,但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
体征
晚期NSCLC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胸痛 、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伴有发热、消瘦 、乏力等全身症状。
晚期NSCLC患者可出现肺部肿块、淋巴结 肿大、胸腔积液等体征。
影像学检查
组织学诊断
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晚期 NSCLC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肺部肿块、淋 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讨。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问题
贝伐珠单抗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及耐药机制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 ANDROLES OF BEVACIZUMAB INTREATMENT OF COLORECTALCANCERABSTRACTBackground: Bevacizumab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However, the resista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to Bevacizumab affects the long-term use of Bevacizumab. Th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Bevacizumab resistance may be related with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e activation of other angiogenesis pathway, immune suppression and so on. But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Bevacizumab resistance are still fully understood.Objective: In this study,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s and mechanism of bevacizumab resistance.Methods: The colon cancer DLD-1 cells were injected s.c. into nude mice and generated a colon cancer xenograft model. When tumor size reached to 100 mm2, Bevacizumab was injected i.p. into nude mice twice each week. Tumor size was measured weekly.Four weeks after theinjection, the xenograft tumor tissues were harvested for isolation of tumor cells. The tumor cells isolated from tumor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treatment were injected s.c. into nude mice to establish second xenograft model. Then Bevacizumab was injected i.p. into nude mice with second xenograft twice each week. Tumor size was measured weekly. Four week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xenograft tumor tissues were harvested for histological analysi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Results:Bevacizumab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colon cancer xenograft growth at first time treatment. For second generation of xenograft models using tumor cells isolated from Bevacizumab-treated tumor, Bevacizumab treatment still inhibited xenograft tumor growt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evacizumab for colon cancer treatment is still effective. Bevacizumab one cycle treatment is not enough to induce the resistance of Bevacizumab. Immunohisto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tumor tissues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from 3-week treatment to 9-week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CD31 positive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xenograft tumor tissues from bevacizumab-treated mice that those from control-treated mice.Conclusion: Bevacizumab treatment could inhibit xenograft tumor growth even in the tumors that have once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Survivin ma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mediating the resistance ofbevacizumab. The exact role of Survivin in mediated the resistance of bevacizumab will be further studied.KEY WORDS:colorectal cancer,Bevacizumab,drug resistance,Survivin目录第一章研究背景 (1)第二章贝伐珠单抗动物耐药模型构建 (6)1.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试剂 (6)1.3 实验器材 (6)2.方法 (7)2.1 裸鼠移植瘤模型构建 (7)2.2 观察指标 (7)2.3 移植瘤处理 (7)3.结果 (7)4.讨论 (8)本章小结 (10)第三章探寻预测耐药的生物标志物 (12)1.材料 (12)1.1 组织标本 (12)1.2 主要试剂 (13)1.3 器材及设备 (13)2.方法 (13)2.1 组织脱水及石蜡包埋 (13)2.2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14)3.结果 (15)4.讨论 (19)本章小结 (20)第四章 Survivin稳定转染细胞株构建 (21)1.材料 (21)1.1 细胞株 (21)1.2 pcDNA3.1(+)-Survivin质粒及pcDNA3.1(+)质粒 (21)1.3 主要试剂 (21)1.4 实验器材 (22)2.实验方法 (22)2.1 细胞培养 (22)2.2 脂质体2000转染 (22)2.3 G418筛选克隆 (22)2.4 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稳转细胞株。
抗血管生成机制
13
针对VEGF-VEGFR通路的靶向治疗策略
• 靶向VEGF/VEGFR的策略包括: —— 减少有活性的VEGF的游离浓度; 破坏VEGFR信号系统
可溶性VEGFR (阿普西柏)
抑制 VEGF抗体 (贝伐珠单抗)
抑制VEGFR抗体 (雷莫单抗)
抑制VEGFR的 小分子TKIs
索拉非尼 舒尼替尼 瑞格非尼
阿帕替尼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乳腺癌部分临床研究
研究
治疗组 对照组 主要终点 是否达到 延长PFS 延长OS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E21001
BV+wP wP
PFS
是
是
否
AVADO2
BV+D D (q3w) PFS
是
(q3w)
是
否
RIBBON-13 BV+CT* CT*
PFS
是
SOLTI07014
SO+X
X
HR
P
0.66
<0.001
0.79
0.003
Sandler, et al. N Engl J Med 2006
BEYOND:贝伐珠单抗在中国人群疗效的验证
研究设计
中国IIIB/IV期非小细 胞肺癌患者
既往未接受治疗
组织学或细胞学证
实为非鳞癌
R
年龄 ≥18岁
ECOG PS 0-1
1:1
n=276
主要基线特征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NSCLC部分Ⅲ期临床研究
研究
治疗组
对照组 主要终点 是否达到
延长PFS 延长OS
联合化疗 一线治疗
ECOG45991 BV+CP
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临床数据及不良反应(结直肠癌)
伐珠单抗(每次5mg/kg,每2周一次)+IFL方案治疗。
本次试验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S)。
入组患者的人群特征为:中位年龄60岁,60%的患者为男性,79%的患者为白 人。57%的患者ECOG评分为0。21%的患者原发部位为直肠,28%的患者曾接 受过辅助化疗。56%的患者以腹外脏器病变为主,38%的患者以肝脏病变为主。
Study AVF2107g
临床数据 贝伐珠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个双盲、对照研究AVF2107g (NCT00109070)中进行了评估。923例以前未经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mCRC)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安慰剂+IFL方案(伊立替康125 mg / m2+氟 尿嘧啶500 mg / m2+亚叶酸20 mg / m2,每6周的前4周每周一次)治疗;或贝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贝伐珠单抗+FOLFOX4组 VS FOLFOX4单用组)的不良反应有:疲 劳(19% VS 13%)、腹泻(18% VS 13%)、感觉神经病变(17% VS 9%)、恶心 (12% VS 5%)、呕吐(11% VS 4%)、脱水(10% VS 5%)、高血压(9% VS 2%)、腹痛(8% VS 5%)、出血(5% VS 1%)、其他神经病变(5% VS 3%)、肠梗 阻(4% VS 1%)、头痛(3% VS 0%)。
贝伐珠单抗之结直肠癌篇ppt课件
0.4
Treatment Group
0.2
IFL + placebo
IFL + bevacizumab
0
0
10
20
30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mo)
1.0
•
0.8
HR=0.66, P=0.00004
中位生存: 15.6 vs
总20.生3 m存o 期
Proportion surviving
贝伐珠单抗
之 结直 肠癌篇
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 是肿瘤生长转移中最基本的因素
➢微环境(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转移起
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肿瘤无血供,
仅靠弥散获取营 养时,体积不超 过2mm3,处于静 息期
➢ 肿瘤细胞分
泌大量VEGF, 促使供应肿瘤 的血管生成
➢ 拥有血供的
肿瘤迅速生长 并可发生侵袭、 转移
安维汀—首个抗血管生成药物
• 重组、人源化 • 单克隆抗VEGF
抗体
1Presta LG, et al. Cancer Res 19境
➢ 存活血管的正
常化
➢血浆渗漏↓
肿瘤血管异常,血浆渗漏 组织压↑,药物递送↓
➢组织间压↓药
物递送↑
抗增殖药物仅 作用于肿瘤细 胞,部分细胞
0.6
0.4
治疗组
0.2
IFL + 安慰剂
IFL + 贝伐
0
0
10
20
30
40
Duration of survival (mo)
• 无论患者KRAS基因是否有突变,均
可从中获益。对于KRAS野生型,联合贝 伐组可使中位PFS和总OS期分别延长6.1 个月(13.5对7.4)和10.1个月(27.7对 17.6),对于KRAS突变型,联合组仍能 使中位PFS和总OS期分别延长3.8个月 (9.3对5.5)和6.3个月(19.9对13.6)
贝伐珠单抗一线及维持PPT幻灯片课件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
NSCLC化疗的发展及现状
瓶颈 - 个体化治疗 - 现实困境
E1594
标准化疗方案疗效相似 仅以PS、不良反应等宽泛特征为指导
新的细胞毒药物 新的用法、疗程、剂型、剂量
仍不够
✓ 基因突变率有限 ✓ 取材、检测方法限制 ✓ 可选药物有限
(EGFR-tki/Crizotinib)
0 CP (n=392)
贝伐珠单抗 15mg/kg + CP (n=381)
40
35
38
30
21
p=0.0023
20
p<0.0001
AVAiL2
10
0 安慰剂+ CG (n=324)
贝伐珠单抗 15mg/kg + CG (n=332)
贝伐珠单抗 7.5mg/kg + CG (n=323)
总体缓解率(%)
AVAiL2 (主要研究终点: PFS)
开始时间: 2005
CP x 6 (n=444)
PD*
贝伐珠单抗 (15mg/kg)
贝伐珠单抗
every 3 weeks + CP x 6
PD
(n=434)
安慰剂 + CG x 6 (n=347)
PD*
未经治疗的 IIIB, IV 期或 复发的非鳞型 NSCLC (n=1,043)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
贝伐珠单抗在NSCLC中的应用
1
声明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
本幻灯片仅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内容中可能涉及未在中国批准的临床适应 症。处方请参考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贝伐珠单抗在中国的适应症为1: 转移性结直肠癌 贝伐珠单抗联合以5-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适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 治疗。
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演示稿件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后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 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 常等。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 ,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剂量 、给药方式等。
随访时间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严 重程度及处理措施。
详细描述
在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约60%为轻度至中 度不良反应,40%为重度不良反应。其中,心肌梗死 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比例相对较低。
心血管不良反应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结词
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出现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 面影响。
详细描述
研究发现,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患者相较 于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生存期明显缩 短,且生活质量也较差。此外,心血管不良 反应的出现还增加了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抗肿瘤药物,常用 于治疗多种实体瘤,但在肺癌治疗中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
心血管不良反应是贝伐珠单抗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研究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 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 疗前心血管病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治疗 过程中的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等数据。
VS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组别 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评估贝伐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风险。
05
研究结果
一文掌握贝伐珠单抗临床应用的70个细节
一文掌握贝伐珠单抗临床应用的70个细节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1,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生长和增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 等多个相关因子,而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最重要的是VEGF-A因子,它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并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相结合,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截至2022年6月,国内可及的贝伐单抗有9个,包括:安维汀(罗氏)、安可达(齐鲁)、达攸同(信达)、贝安汀(贝达)、艾瑞妥(恒瑞)、汉贝泰、扑欣汀、普贝希、博优诺。
并且已进入四大医保适应症,六大说明书适应症。
贝伐单抗知识点汇总1.贝伐单抗是与VEGF结合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与VEGF-A结合,阻止其与VEGF受体的相互作用,起到抗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肺癌(医保)2.贝伐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用于不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细胞 N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
3.贝伐珠单抗不适用于晚期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4.有严重出血或者近期曾有咯血、肿瘤侵犯大血管的患者不应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
5.贝伐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最多6 个周期,随后给予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或与可用于维持治疗的化疗药物如培美曲塞联合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6.贝伐珠单抗推荐剂量为15mg/kg,每 3 周给药一次。
也可以使用7.5mg/kg,每 3 周给药一次。
7. 出现以下情况,停止使用贝伐珠单抗:①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道穿孔、胃肠道瘘形成、腹腔脓肿),内脏瘘形成;②需要干预治疗的伤口裂开以及伤口愈合并发症;③重度出血(例如需要干预治疗);④重度动脉血栓事件;⑤危及生命(4 级)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包括肺栓塞;⑥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⑦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⑧肾病综合征。
贝伐单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
贝伐单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处理方法中华肿瘤杂志 2010年第7期肿瘤生长和增殖过程中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等多个相关因子,而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最重要的是VEGF-A因子,它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并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相结合,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贝伐单抗(Bevacizumab)是与VEGF结合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与VEGF-A结合,阻止其与VEGF受体的相互作用,起到抗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临床试验已证明,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可以显著提高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率,并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因此,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04年批准用于临床,成为首个用于临床的靶向VEGF药物。
随后的研究表明,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乳腺癌及转移性肾癌等多种实体瘤有效。
我国于2010年获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适应证。
尽管国外的研究已经证明,贝伐单抗临床使用安全性良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关不良反应与细胞毒药物无重叠,但是贝伐单抗作为靶向VEGF药物,其特有的相关不良反应(如出血、胃肠道穿孔、动脉血栓等)发生率虽然低,但对极少数患者可能是致命的。
为了使中国的肿瘤内科医生能及早认识贝伐单抗的不良反应,更好地在临床安全使用,我们对贝伐单抗在国内外临床应用后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可能机制、风险因素和临床处理措施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报告如下。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贝伐单抗治疗中最常见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一67%。
但是,在所有的临床研究中,并无因高血压致死的病例报道。
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中,按美国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 CTC),4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仅为l%。
在一项包含了7个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中,高血压的总体发生率<16%。
初次使用贝伐珠单抗纪实
初次使⽤贝伐珠单抗纪实本⽂作者:与癌共舞论坛资深版主Keenman在2018年4⽉~7⽉之间,给母亲采⽤吉西他滨减量节拍化疗9次之后,虽然CEA下降36%,但CT影像复查则显⽰略微增⼤,说明吉西他滨减量节拍化疗的效⼒在降低。
(具体治疗过程见《跨越七年——长期抗癌经验的总结》)此时有两个⽅案摆在我⾯前,⼀个是采⽤2992联合1120的靶向药联合⽅案;另⼀个则是重新启⽤⾃2016年12⽉之后没有再⽤过的培美曲塞化疗⽅案。
1贝伐珠单抗能否赋能培美曲塞?考虑到刚刚进⾏过三个⽉的吉西他滨减量节拍化疗,母亲的⾝体需要休养⽣息,为了避免持续的化疗对⾎象造成重⼤打击,所以最终选择了2992联合1120的靶向药⽅案连续使⽤三个⽉。
但在下⼀个化疗周期内采⽤培美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则成为重要的选项,原因有如下⼏点:1. 2016年12⽉使⽤培美曲塞联合BIBF1120的两期化疗,从CEA的变动上看仍属于有效控制,只是降CEA的⼒度不如前⼏次那么明显,并不能说明培美曲塞已经耐药,顶多算是有耐药趋势;2. 病友实际使⽤经历上看,停⽤培美曲塞的时间越长,培美曲塞复敏的概率就越⼤;3. 贝伐珠单抗已经⼊医保,价格从原来的⾼⾼在上,变得经济上可承受。
⽽且以前母亲⽤号称“平民贝伐”的BIBF1120联合培美曲塞的化疗效果还不错。
BIBF1120是作⽤在细胞膜内的通路,⽽贝伐珠单抗是作⽤在细胞膜外通路,两者的抗⾎管⽣成机理类似,所以采⽤培美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就成为⾮常重要的选项。
2“⽤药助⼿”助⼒“学习纪要”但是,贝伐珠单抗毕竟是单抗类药物,和BIBF1120这⼀类的⼩分⼦TKI是不⼀样的,它有很多的副作⽤,⼀些副作⽤甚⾄可能会导致致命的风险,需要慎之⼜慎!陪伴母亲抗癌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定要遵循“积极不着急,果断不武断”的抗癌⼼态。
在使⽤⼀个新的药物,尤其是有着很多副作⽤的贝伐珠单抗,需要对照贝伐珠单抗的药品说明书,结合母亲的⾝体实际状况,逐条对照,并将需要注意的事项标注出来,做到对可能发⽣的副作⽤及应对策略胸有成⽵。
抗血管生成剖析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涉及多种靶点, 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FGF)等,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 研发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是提高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 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化疗、放疗或免 疫治疗等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抗 肿瘤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眼科疾病治疗领域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眼科疾病治疗 领域主要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 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变等血管增生性眼病。
通过抑制眼病中异常血管的生长,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减轻患者视 力下降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常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雷珠 单抗、阿柏西普等。
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
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的抗血管生成 药物主要用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 肌梗死后的血管再生。
阻断肿瘤营养供应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阻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导致肿 瘤细胞死亡。
抑制肿瘤转移
抗血管生成药物还可抑制肿瘤细胞转移,降低肿瘤复 发和转移的风险。
02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 制
抑制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生成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血管生成的蛋白质分子,如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等。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抑制这些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血管 生成。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是指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血管生成。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方法包括使用一些能够触发细胞凋亡信号的药物,如化 疗药物和某些生物制剂。这些药物能够激活细胞内的凋亡信号转导途径,诱导血 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血管生成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组织血管异常
•肿瘤内血管系统结构异常
Week 11
Week 13 Week 16
A 正常血管
• 肿瘤内血管壁的细胞功能异常1,2 有效药物无法到达肿瘤组织
B 异常血管
1. Jain, et al. Nat Med 2001; 2. Carmeliet,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11
贝伐珠单抗抗血管机制演示文稿
内容
• 抗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关键因素 • 贝伐珠单抗精准地靶向于VEGF,通过多种作用控制肿瘤 • 贝伐珠单抗持续应用,持续抑制血管生成,维持肿瘤控制
抗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关键因素
在多个肿瘤类型中,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 关键驱动因素1
• 肿瘤直径>2mm时,其存活与生长需要独立的血液供应 1–4 • 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提供血氧,使肿瘤不断发展、转移
肿瘤Biblioteka 血管1. Folkman. In: Kufe, Pollock, Weichselbaum, eds. Cancer Medicine(Holland). 6th ed. Hamilton, Ontario: BC Decker; 2000; 2. Bergers, Benjamin. Nat Rev Cancer 2003; 3. Folkman. NEJM 1971; 4. Folkman. J Natl Cancer Inst 1990
1. Avastin Summary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2. Presta, et al. Cancer Res 1997; 3. Avastin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_Product_Information/human/000582/WC500029271.pdf
血管生成的关键调节因素是VEGF和其受体的相互作用1–5, 高VEGF水平与不佳的临床预后相关6–19
抗血管生成的关键,在于抑制VEGF通路
VEGF
VEGF受体
促进现有内皮细胞的存 活1,2,6–8
有助于血管异常化 1,2,6,7,9
刺激新血管生长1,2,6–8,10
增加血管通透性11,12
1. Ferrara. Endocr Rev 2004; 2. Hicklin, Ellis. JCO 2005; 3. Baka, et al.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06; 4. Morabito, et al. Oncologist 2006; 5. de Vries, et al. Science 1992; 6. Bergers, Benjamin. Nat Rev Cancer 2003; 7. Jain. Science 2005; 8. Gerber, Ferrara. Cancer Res 2005; 9. Jain. Nat Med 2001; 10. Inoue, et al. Cancer Cell 2002; 11. Margolin. Curr Oncol Rep 2002; 12. Hu, et al. Am J Pathol 2002,1.Hicklin, Ellis. JCO 2005; 2. Ferrara. Endocr Rev 2004; 3. Ferrara,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04; 4. Margolin. Curr Oncol Rep 2002; 5. Kaya, et al. Respir Med 2004; 6. Des Guetz, et al. Br J Cancer 2006; 7. O’Byrne, et al. Br J Cancer 2000; 8. Yuan, et al. Int J Cancer(Pred Oncol) 2000; 9. Imoto, et al.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8; 10. Galizia,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4; 11. Ishigami, et al. Br J Cancer 1998; 12. Escudier, et al. Lancet 2007; 13. Hu, et al. Am J Pathol 2002; 14. Ferrara, Davis-Smyth. Endocr Rev 1997
内容
• 抗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关键因素 • 贝伐珠单抗精准地靶向于VEGF,通过多种作用控制肿瘤 • 贝伐珠单抗持续应用,持续抑制血管生成,维持肿瘤控制
贝伐珠单抗精准靶向VEGF,抑制血管生成,持续控制肿瘤1,2
VEGF
VEGF 受体
贝伐珠单抗
• 贝伐珠单抗阻止VEGF与受体的结合 1,2 • 贝伐珠单抗的清除半衰期长(约20天),有助于持续控制肿瘤3
对比较传统治疗,贝伐珠单抗的多种作用能提高疗效1–20
现有肿瘤血管系统的 退化1–3
抑制 新血管的生长1–3,8
改善现存血管系统的 抗通透性11–13
1. Baluk, et al. Curr Opin Genet Dev 2005; 2. Willett, et al. Nat Med 2004; 3. O’Connor,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9; 4. Hurwitz, et al. NEJM 2004; 5. Sandler, et al. NEJM 2006; 6. Escudier, et al. Lancet 2007; 7. Miller, et al. NEJM 2007; 8. Mabuchi,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8; 9. Wild, et al. Int J Cancer 2004; 10. Gerber, Ferrara. Cancer Res 2005; 11. Prager, et al. Mol Oncol 2010; 12. Yanagisawa, et al. Anti-Cancer Drugs 2010; 13. Dickson,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07; 14. Hu, et al. Am J Pathol 2002; 15. Ribeiro, et al. Respirology 2009; 16. Watanabe, et al. Hum Gene Ther 2009; 17. Mesiano, et al. Am J Pathol 1998; 18. Bellati, et al. Invest New Drugs 2010; 19. Huynh, et al. J Hepatol 2008; 20. Ninomiya, et al. J Surg Re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