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合集下载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_除夕的传统习俗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_除夕的传统习俗

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_除夕的传统习俗除夕和春节都算是过年。

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除夕节来历故事传说,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除夕节来历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

“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

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

“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年夜饭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

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2、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春节的来历与历史

春节的来历与历史

春节的来历与历史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来历以及它在历史上的演变。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起初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农历除夕夜的庆祝活动。

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末年,当时的人们在农历除夕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农耕文化、祖先崇拜和迎接新年有关的重要节日。

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焚香谒祖,祭拜先祖,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同时,对于农民来说,春节还意味着一年辛勤劳作的结束和新一年农活的开始,因此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休息和团聚时间。

二、春节的历史演变1. 春节的称谓变化在早期,春节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春节被称为“元日”或“岁首”。

宋代开始出现“春节”的称谓,并逐渐成为推广使用的名称。

2. 传统庆祝活动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庆祝活动也在不断演变。

初期的春节主要包括祭拜、祈福和祈求丰年,人们在庙宇中燃香祭祀先祖,同时也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剪纸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新的庆祝方式也逐渐加入,如放鞭炮、观花灯、舞狮子等。

3. 春节习俗的丰富发展在习俗方面,春节形成了众多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比如,大扫除是春节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人们认为打扫屋子可以驱逐霉运,迎来新的一年好运。

贴春联、祭拜厨房神灶、舞狮子等习俗也源远流长。

与此同时,春节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传统的年夜饭成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食物的名称和吉祥寓意成为人们话题的焦点。

4. 春节在现代社会的演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电视春晚成为了家庭团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亲朋好友之间也开始通过电话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传递祝福。

然而,无论庆祝方式如何改变,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仍然是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总结: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春节,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常见的习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的节日。

一、春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传说,古代中国的一位叫做年的凶兽,每年在除夕这一天爬出洞穴,伤害人民和动物。

为了自保,人们开始在除夕时放鞭炮、张贴红色春联,以及贴满红纸的窗户。

他们相信噪音和红色可以驱赶年兽,保护家人和财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春节习俗。

二、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和挂红灯笼:在春节来临前,人们会张贴对联和挂红灯笼。

对联是由一对上下行的对称的对联组成,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下部。

这些对联通常写有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同时,红灯笼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寓意着光明和温暖。

2.年夜饭:除夕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共庆新年。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其中一些菜肴的名称还与美好的祝愿相关,如“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

饭后,家人还会一起观看春晚等各种春节联欢晚会,享受欢乐的时刻。

3.压岁钱: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未成年的子女或晚辈一些压岁钱。

压岁钱通常放在红包里,寓意着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压岁钱也是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4.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表演舞龙舞狮。

舞龙是表演者在一条长龙的身后舞动,象征着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舞狮则是几个人穿着狮子服装,模仿狮子的动作,以驱赶邪恶的力量和带来好运。

5.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赶走不祥之气,带来好运。

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限制或禁止放鞭炮。

6.拜年和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向亲朋好友致以新年祝福。

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一种方式。

春节习俗的来历

春节习俗的来历

春节习俗的来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

下面将从各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春节习俗的来历。

一、春节的起源和意义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这一天从古时候开始,一直被视为太阳带来新能量、万象更新的开始。

春节的来历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祭季节仪式,后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春节庆祝形式。

二、除夕的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除夕之夜的重要习俗,代表了家庭的团圆和祝福。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人们认为通过年夜饭可以感谢祖先的恩德,并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 年夜守夜:除夕夜,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夜的习俗在古代是为了防备恶灵的侵袭,如今则变成了亲朋好友一起欢庆的机会。

3. 红包:在除夕之夜,家长会给孩子们发放红包,里面装有一定数额的钱财,寓意着祝福和福气。

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驱邪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福利。

三、正月初一的习俗1. 拜年: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健康和幸福。

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朝拜仪式,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热闹喜庆的拜年活动。

2. 去亲友家串门:正月初一,人们会去亲友家串门拜年,呈现出亲朋好友团聚的温馨场面。

3. 鞭炮和舞狮:正月初一,人们会放鞭炮和表演舞狮,以此驱逐邪灵,迎接吉祥和平安。

四、其他传统习俗1. 贴春联: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贴春联,门口和室内都会挂上寓意吉祥和美好祝福的对联。

这一传统习俗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期许和祝福。

2. 祭祖活动:春节期间,家人会进行祭祖仪式,报告祖先家庭近况,感谢祖先的庇佑和保佑。

3. 走亲访友:除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相拜访亲朋好友,以此表达家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总结:春节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春节的由来及其风俗

春节的由来及其风俗

春节1、起源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的怪兽,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连人也不放过。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

《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

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

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2、节日习俗(1)放鞭炮。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怪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

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

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除夕,又称大年晚,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一天,也是中国农历中最后一天。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也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

除夕夜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会举行盛大的家庭聚会,并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那么,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是怎样产生的呢?历史背景除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农作息紧密相关。

农历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制定的,而除夕则标志着一个农历年度的结束。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人们过除夕夜的记录。

在农历的最后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扫尘、贴春联、烧香祭祖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由于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十分重视亲情和团聚,除夕成为了人们团聚的时刻,家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

年夜饭传统在除夕夜的家庭聚会中,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年夜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家人团聚、团结和幸福。

年夜饭通常会在除夕夜的晚上举行,整个家庭会一起准备食材并合力做菜。

家人们会根据各地的传统习俗和个人口味,准备出丰盛的菜肴。

在年夜饭菜单中,有一些在传统习俗中特别受欢迎的菜肴。

例如,鱼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为它的发音与“余(余下)”谐音,寓意着将来年有余。

另外,人们还会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酷似古代的银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除此之外,年夜饭还会包括其他多种菜肴,如炖肉、烧鸡、炒虾仁、蔬菜炒等,以保证整个家庭都能得到丰盛的食物。

年夜饭的准备工作一般会提前几天开始。

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厨艺和对家人的关爱。

家人们会亲自选购食材,勤快的主妇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腌制和扎制食品、糕点和甜点等,以备除夕家庭聚会时享用。

年夜饭的准备过程也是家人们相互合作和互动的时刻,大家围绕着厨房忙碌,共同分享快乐和团圆。

总结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紧密相连,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是几月几日?为什么大年三十叫除夕?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 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春节习俗的由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人民最喜庆、最隆重的一个节日,而其中的各种习俗则更是独具特色,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那么,春节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它们都有着怎样的由来呢?一、除夕夜的守岁除夕夜是春节的前夜,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一个重要时刻。

关于除夕夜守岁的习俗,有一个传说与之相关。

相传古代有一种名叫“夜兽”的怪物,它们喜欢在除夕夜出来捣乱,攻击人们的家庭和财物。

后来有一位聪明的神仙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人们,在夜晚点燃红色的火把、爆竹和鞭炮,并以高声喧哗来赶走这些怪物。

人们按照神仙的指示行事,果然避免了祸患。

从此,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就传承下来了。

二、贴春联和门神贴春联和门神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

关于贴春联的由来,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古代有一只很凶恶的怪兽名叫“年兽”,它每年都会在除夕夜出现,吃掉村庄里的人们。

有一年,一位名叫“福”的老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告诉村民们,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吵闹。

村民们听后,纷纷贴红的春联、点燃爆竹和鞭炮,还张贴在门口一张描绘着大力神和天神的画像,结果年兽吓得逃之夭夭,再也没来过。

为了纪念这个故事,人们从此在春节期间都会贴春联和门神,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

三、舞狮和舞龙春节期间,舞狮和舞龙是一项非常盛行的表演艺术,这其中也有着传说的渊源。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名为“年”的凶兽,每年都会在村庄里作怪,吓唬人们。

有一天,一个叫“虎爷”的英雄带领一只狮子和一条蛟龙来到了村庄,虎爷和狮子、蛟龙一起联手,最终将“年”凶兽赶跑。

为了纪念这一过程,人们在春节期间舞狮和舞龙,希望能驱散邪恶,迎来吉祥和好运。

四、拜年与红包在春节期间,拜年和收红包也是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拜年是一种传统的礼仪,人们互相道喜、道贺,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心。

而红包则是一种送给晚辈的礼物,通常放在红纸包里,象征吉利和福气。

据说,红包的由来是古代有一只叫“火神”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村庄里制造火灾,给人们带来困扰。

春节来历和习俗

春节来历和习俗

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时刻,也是家庭团圆、祭祖祭神、庆祝丰收和迎接新春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一起来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的古代传说。

相传在古老的中国,有一只名叫"Nian"的凶猛野兽,每到腊月年关时就会来袭,吞食人畜,祸害百姓。

因此,人们开始惧怕和躲避这只凶猛的野兽。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发现"Nian"害怕红色和噪音。

于是人们纷纷在家门外贴上红色的灯笼和春联,同时放鞭炮,以此来驱赶"Nian"。

果然,野兽被吓跑了,这也成为了庆祝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成为了人们庆祝新年的重要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农耕文明的庆贺,也蕴含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春节的各种习俗春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习俗:1.贴对联和春联:人们喜欢在家门口贴对联和春联来迎接新年。

春联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的,上联写在门的左边,下联写在门的右边,寓意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2.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

传统上,人们认为鞭炮的声音能够驱邪避凶,同时也能够迎接新年的到来。

3.家人团聚: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无论身在何地,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

家人团聚的氛围使得整个春节充满欢乐和温馨。

4.吃年夜饭:在春节的除夕晚上,家人会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人们会尽可能准备各种美食来庆贺新年的到来。

5.拜年和收红包: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向长辈和亲朋好友致贺。

同时,年长者会给孩子们发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以祝福他们新年吉祥、身体健康。

6.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活动。

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来祈求好运和吉祥,同时也为在新的一年中驱逐邪恶。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农历年份的最后一天。

除夕有着丰富的来历和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除夕的来历除夕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年〃字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出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

为了躲避〃年〃的威胁,人们纷纷关上大门,在门口贴上符咒,除夕夜也就成了贴春联、挂红灯笼、放鞭炮的喜庆日子。

后来,人们发现鞭炮的声响可以驱赶〃年〃,于是年年除夕都要放鞭炮以求平安。

除夕还有一个来自古代祭祖的习俗。

古代的年节是祭祖和祭神的盛大节日,为了让祖先在天上有食有衣有住处,子孙后代都要回家与祖先团聚,祭祖祈福。

这个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把握家庭温暖团圆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除夕的习俗1年夜饭年夜饭是除夕最重要的餐饮活动之一。

据传,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家里的财运就越好。

年夜饭的菜肴有讲究,不仅要品种多样,更要有吉利之意,如鱼(余)、蹄(舐)等,意为〃余年有余〃,〃步步高升〃。

2.守岁守岁是除夕夜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意为不睡觉,打发旧年,迎接新年。

家庭成员守在一起,围坐成圆形,讲故事、唱歌、猜谜,迎接新年的到来。

3 .贴春联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年节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春联的内容以福、寿、财、康为主题,寓意着吉祥如意、好事连连、身体健康等美好愿望。

贴春联具有祈求祥瑞、祈福平安的作用。

4 .挂红灯笼红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品之一,被视为吉祥物。

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灯笼,寓意着为家庭带来吉祥如意。

5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夜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于驱走"年〃的传统。

据传,鞭炮能引起〃年〃的畏惧,越响越好。

现在,放鞭炮则成为迎接新年的喜庆活动。

6,压岁钱压岁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传统。

在除夕夜,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发放压岁钱,有助于家庭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越来越好。

2022除夕的来历和由来

2022除夕的来历和由来

2022除夕的来历和由来“(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那么除夕来历由来是什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除夕的来历和由来介绍,欢迎阅读!除夕的来历和由来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夕),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节来历(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

“夕”神出鬼没,只在太阳落山后出来,半夜后又不见其踪影,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比,箭无虚发,猎狗也非常厉害,见乡亲们被“夕”所害,决心除掉“夕”。

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了一年。

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

他找到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这家人就敲起了盆盆罐罐,接着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

“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

“夕”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

“夕”力不从心,想逃跑,哪知后腿被猎狗死死咬着,七郎趁机一箭把“夕”射死。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2022年除夕为什么是29根据天文专家的解释,这是因为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29天12小时44分钟(29.5306天),但一个月的天数又只能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

除夕的来历及习俗传说故事份

除夕的来历及习俗传说故事份

除夕的来历及习俗传说故事(1)份除夕的来历及习俗传说故事 1除夕的来历及习俗传说故事(2023)除夕的来历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指每年农历全年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除夕的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

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__在明治维新之后改用格里历,但他们是将原有农历年(旧正月)的习俗提前至西历元旦,所以现在__的除夕(大晦日)是格里历12月31日;而在中国,统治者曾于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一度废除农历和禁过农历年,强逼民众把过年的习俗改为于公历新年进行,官方也就把除夕改为公历12月31日,但民间并未严格遵从,到中华人民__成立后,才正式恢复农历年。

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在中国、__、__,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韩国近代也受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影响而有了发压岁钱的习俗。

而中国南方和__一些地区会有年宵市场(或称花市)。

起源除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__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除夕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围炉。

南方称为团年饭、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并共度新春,传统上年夜饭多在除夕祭祖后食用。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和福字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__窗花,来烘托节日气氛。

人们还喜欢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__小小的福字。

除夕时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除夕时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除夕时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除夕,即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前夜。

在中国文化中,除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们迎接新年的时刻,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本文将从除夕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除夕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除夕的起源除夕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农历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运用天文观测来制定农事活动的历法。

而除夕,则是因农历的年末与年初之间而产生的一个时间节点。

二、传统习俗1. 年夜饭: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聚餐。

年夜饭丰盛美味,寓意着全家人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团团圆圆。

2. 贴春联:一般在除夕早晨,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写有祝福寓意的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是用纸制作而成的对联,一端贴在门上,一端悬挂在门前,寓意着福报之降临。

3. 守岁:在除夕夜,人们会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灯通宵达旦,以示对辞旧迎新的仪式。

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走邪恶,保佑家庭平安和吉祥如意。

4. 放鞭炮: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除夕时放鞭炮可以驱赶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的声音将鬼神吓走,带来好运和吉利。

三、文化内涵1. 年味:除夕是中国最具民俗特色的节日之一,其独特的习俗与风情使得除夕充满浓厚的年味。

它包含了丰富的祭祀礼仪、传统美食、古老的戏曲曲艺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家庭团聚:除夕夜是家庭成员齐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时刻。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对亲情的珍惜和关怀。

家庭团圆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3. 传统美食:除夕夜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充满了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汤圆等。

每一种食物都蕴含着特殊的寓意,如饺子象征着团圆,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

除夕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除夕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除夕的来历习俗和传说故事有哪些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过来那么多年的除夕,你知道除夕的来历是什么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除夕的来历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除夕的来历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简介是什么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简介是什么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简介是什么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你知道除夕的来历简介和习俗吗?下面就告诉你除夕的来历和习俗简介,一起看看吧!来历简介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习俗1、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

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

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

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2、压岁钱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

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

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

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

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除夕夜的来历

除夕夜的来历

除夕夜的来历除夕夜是每年农历年末的最后一天,也是农历新年的前夜。

它在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和家人一起庆祝,欢度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许多习俗和仪式都与这个特殊的夜晚有关。

除夕夜的名称源于一种传统的习俗,即在此夜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把门神贴在门口,以辟邪驱鬼,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个称为“除夕”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

在古代,与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到来相关的风俗和仪式非常重要。

人们相信,除夕夜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可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健康。

除夕夜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

在古代,人们崇拜天地神灵,并相信他们会保护家庭和农作物的健康。

每年年底,人们会进行一个特殊的祭祀仪式来感谢神灵,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这个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进行。

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祭坛,燃起香火,祭祀神灵,祈求来年的吉祥。

这个仪式被称为“守神坛”,是除夕夜最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除夕夜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叫做“守岁”。

按照这个习俗,人们会在家里守候新年的到来,一直到午夜。

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守岁的目的是保护家庭免受邪恶和不祥的气氛的侵扰,并以此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夜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放鞭炮。

在古代,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的灵魂,并在新的一年中带来好运和福气。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会在除夕夜的午夜之际点放鞭炮,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的习俗还包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包饺子、拜年、赏花灯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传统,代代相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和变化。

除夕夜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聚、祈福祷告、庆祝新年的时刻。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总之,除夕夜作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等。

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

姑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

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

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

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

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

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

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

"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

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除夕之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新年终于来了,我的心中充满着说不出的兴奋。

我哼着愉快的小曲,打开了QQ。

在我们的“快乐六一”群中,一个个欢快的字符跳入我的眼帘:“新年好呀!”、“过年快乐!”,我不禁嘻嘻的笑了起来,也用同样的话回复了他们。

我想大家一定都在会心的笑着,默默感这美好的除夕之夜。

“嗡”,妈妈的手机响了,我一把夺过来,叫着:“妈妈,让我先看看”,“哇!是拜年的短信,还是彩信呢!”。

妈妈得意洋洋地问爸爸:“你收到彩信了吗?”爸爸顿了一下:“收到了”。

妈妈大笑起来:“你的旧手机根本不能收彩信!“。

这时我们三人一块大笑了起来。

和全家人一起看了一会儿春晚,我到阳台上看烟花,不禁叫了起来:“嗬!太美了!”。

只见一朵朵烟花如鱼跃龙门,争先恐后的蹦出夜空,绽放出一朵又一朵美丽的花。

我把脸紧贴在玻璃上,用心数着一朵朵五彩斑澜的烟花,红的似霞,绿的似叶,黄的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真是美不胜收。

烟花仍旧升到空中,消失了,可过年的快乐气氛却越来越浓厚。

伴着千家万户的快乐,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走亲戚人们过年,过的是农历年。

农民一年到头辛苦繁忙,只有在过年时有空闲时间,加上过去交通和信息很为不便,亲戚朋友也无暇往来,因此春节时间成了老百姓调剂休息和走门串户的最佳时间,借此“走亲戚”的机会,一方面促进亲戚朋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持了相互间来往成礼的传统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城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

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

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

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的小吃色香味全呢?2010-03-17 19:19种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城城外寺院都举办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

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

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饱餐一顿,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

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连的羊肉串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的小吃色香味全呢?115|评论求助知友771860136|四级采纳率20%擅长领域:穿越火线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其他回答共8条2010-03-17 21:50v金话筒v|二级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

歌谣既有反映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

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时政歌,抨击时弊、铿锵有力。

歌谣格调清新,音乐优美。

高山族的神话涵丰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与同胞婚配、征服太阳等为核心的神话体系。

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价值观念和艺术修养。

此外,还有许多以习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动植物等为题材的传说、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艺术天才的民族。

歌舞、音乐、雕刻等民族艺术驰名于世。

史载高山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围,顿足踏歌,摇头闭目,极备媚态。

雅美人的甩发舞、赛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高山族历史上有构屋笄居、琴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箫等吹奏悦耳的旋律。

此外还有鼻笛、鼻哨等管乐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击乐器和弓琴等弦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悦耳动听。

木雕艺术具有太平洋地区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排湾人的木雕最为突出。

无论住宅、武器与生活器皿均雕饰,刀法粗犷,造型古朴。

图饰以蹲踞状人像为主题,还有图腾特征的人头、蛇、鹿及几何形纹的组合,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的写实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绌。

排湾人的木雕饰品为海外乐于收藏。

此外,达悟人的渔船也有别具一格的雕饰,其艺术境界为世人称赞叫绝。

[编辑本段]生活习俗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

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

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

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

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

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

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

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

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草浆伴上盐即食)。

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

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

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有的直接用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

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