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提要: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

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活动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一)、走进乡村、加与减(一)、认识图形、加与减(二)、整理与复习(二)、美丽的植物园、统计、总复习二、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三、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测量四、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七篇

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七篇

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训练。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要求: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们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们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们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们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混合运算》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整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算,并理解运算顺序对于运算结果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于简单的混合运算也有所接触。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往往存在运算顺序混乱、运算符号混淆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的运算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理解运算顺序对于运算结果的影响,能够灵活运用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则。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运算顺序,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则。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混合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等内容。

通过板书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深圳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深圳市】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简单说出大数的意义2.能够正确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表述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识记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同时,会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4.能结合现实素材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使用近似数,进一步形成数感。

5.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6.在认数的过程中,能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说出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1.10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4.用估算解决问题。

知识点: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3.数位不同,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4.近似数、估计。

5.整百数的加法、几百几十加减几十、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6.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重点: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难点:1.是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是体会多位数中数位的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教学;3.是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典型习题:1.由6、0、8、3四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2.用4、2、0、0四个数按要求写数。

(1)两个0只读一个0的。

(2)两个0都不读的。

3.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

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二)数的运算(表内除法一)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做一做中,出现“平均分成5份”,这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我们先让学生思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用学具摆或者画一画,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再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从上面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例1主要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例2就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多种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分,可以两个两个分,也可以3个3个分等等,像这样让学生经历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这是以前我们教材中是没有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开始阶段,“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内容,其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需要实验教师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1、主要内容
2、具体特点和教学建议。
(1)突出了概念教学。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平均分”“除法”,以往教材把平均分和除法结合起来放在一个课时中完成。而我们现在实验教材中把除法认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2-17页,二是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的概念18-22。
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解决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学生的提问不着边际,不能较快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时需要我们加强提问指导,让学生逐步理解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
本单元三个例题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知识目标把握上应各有侧重。例1在学生分步解答的基础上,重点要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例2中第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也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次,重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体验、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教学时,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改写成综合算式,以引发矛盾冲突,再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共安排4个例题,包括对称、平移、旋转和剪一剪四个例题和一个配套的练七,并补充了“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中国的剪纸。

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的是:对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是“了解”或“认识”,这种要求借助图形直观不难达到,教师不要随意拔高要求。

难点:本单元有大量的操作活动,如何调控纪律,使学生能有有效的体验是难点。

三、主要内容1、关于单元主题图P28这是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图,包含了本单位涉及到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是单位情境图。

对称。

如小朋友正在放飞的风筝——蜻蜓、蝴蝶,小白兔形状的时钟都是对称现象。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称是现象,轴对称图形是基于图形的研究。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是基于平面图形来研究的。

平移和旋转。

如,小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

另外,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

在这里删除老教材中让许多老师对把握旋转这一概念感到疑惑的摆动现象的图片——跷跷板和秋千。

他们的运动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

而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如下图)。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图形与变换基础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在“图形与变换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基本图形的认识和简单图形的变换。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培养其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各种形状,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二、质量观念的建立在“质量观念的建立”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物体的轻重,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结合实际物品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和理解重量单位,为今后学习更多计量单位打下基础。

三、统计知识与应用“统计知识与应用”部分,教材通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找规律与数学美在“找规律与数学美”部分,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艺术。

五、认数能力的培养“认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认识更大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有余数的除法在“有余数的除法”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七、两、三位数的加减“两、三位数的加减”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学习两、三位数的加减法,进一步巩固其计算能力。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体来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在各个方面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新版教材教材分析(全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新版教材教材分析(全套)
教学目标: 1. 借助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辨认。 2. 借助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够辨认平 移后的图形。 3. 初步理解旋转。 4. 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美。
教学内容结构
认识轴对称图形
例1
认识平移 图形的运动 (一) 认识旋转 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3. 在学习困难处加强引导。
P32例4 教学提示
4. 把握教学要求
难度控制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本单元建议5课时教学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1. 经历求商过程,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迁移学法
教学内容结构
用7、8、9口诀求商 表内除法 (二)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结构
平均分 除法初步认识
被除数不超过12 例1、2、3
除法含义
例4、5
表内除法 (一) 乘法口诀求商
例1、2
用2-6口诀求商被除数不超36解决问题例3
教材编排特点
1. 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对比活动突出平均分 P9 经历平均分 例2、3两个操作 语言描述 例2、3下一行话
除法概念的建立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2. 多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例1,分物体的对比:分完和分不完(拓展对除 法的认识) 例1、例2,表达式的对比:理解式子中数的含 义,以及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材编排特点
(接上页) 有余数除法横式与竖式的对比:理解竖式 的写法与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有余数除法竖式与表内除法竖式的对比: 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 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它是在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从具体编排来说,本单元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三个小结: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将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编排顺序是:先从现实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突出学习计算的价值;接着通过直观是学生的操作活动探讨、理解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再来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用画图的策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会连贯思考,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三是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生的活泼地学习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

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安排了用小棒、图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活动,借助操作探索加、减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

四是选取学生熟悉、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参观博物馆、北京奥运会金牌榜、运南瓜、卫生评比、乘坐公交、美术兴趣小组等,这些熟悉的生活、有趣的童话和喜欢的事物,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包含3个例题。

例1提供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知识,这个内容学生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1)(2)(3)(4)(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1)(2)(3)(4)(5)

1.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情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合理分类.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统计活动.经历统计全过程。

例1是小学数学第一道教学统计的例题。

教材适当把起点放低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进入统计学习。

例题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里面有学生、有教师;有人在看书、有人在下棋、有人在做游戏。

教材安排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统计动机。

人们为什么统计?是为了解决问题。

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统计活动应该由问题引发。

例1在学生初步看过情境图.浅层次了解图画内容以后.问他们“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就情境图里的事情.继续提出一些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数学教学应该这样做。

从小的方面说.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图画内容的愿望.才会开展统计活动.学习统计知识。

情境图里的内容比较丰富.学生能提出的问题也多。

经过交流.大致可以归纳成两种:一种是关于校园活动的问题.即有哪些活动?各有几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另一种是关于校园里有哪些人的问题.即有几位教师?几名学生?教师和学生相差几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进一步观察情境图.仔细收集其中的信息.统计活动由此而引发。

(2)指导学生合理分类.设想如何在情境图里收集信息。

“分类”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稍复杂些的统计.都需要分类。

所谓“分类”.是把一个整体.按某一种确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

分类以后.就能对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整体的全面把握。

学生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早已进行过分类活动。

他们对分类不是很陌生.而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所以.教材问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样分类?”以此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自己分类。

怎样分类?一要符合所解决的问题.二是有明确且不变的标准.三要不遗漏、不重复地涵盖所有对象。

为了知道参加各项校园活动的人数.应该按活动的形式分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找图形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找图形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形变化实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一些变化。

但是,对于图形变化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发现图形变化的规律。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图形的变化,发现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图形的变化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图形变化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图形模板,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变化实例,如动画、变形金刚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形变化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再次展示一些图形变化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判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排列》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排列》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排列》教学设计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排列》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排列的概念、排列的顺序和排列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排列的意义,学会用排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几何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排列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排列的概念,学会用排列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排列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学会用排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游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卡片和实物,用于教学活动和练习。

3.教学场地:安排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引出排列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拼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水果的排列顺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排列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道题目:“有3个苹果,2个香蕉,1个橘子,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在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空间观念和统计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了解图形、方向和测量等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方法,养成认真、仔细、勤奋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图形的拼组、认识人民币、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时间、找规律等。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

2.操作实践: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五、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内容。

教材在结构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教材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对一年级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材中的许多例子和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调动手操作和实践:教材安排了许多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册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具体分析: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的问题。

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然后出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知的学习.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统计)。

第一次对话。

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第二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

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

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图下有一个统计表,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数学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数学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数学教材解读
目标
本文档旨在解读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的数学教材,帮助
学生和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提供简单的学习策略,避免法
律复杂性。

教材概述
下半学期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几个主题:加法与减法运算、数字的认识与运用、长度的认识、时间的认识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
学习,学生将培养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简单策略
1. 确保学生掌握好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可以通
过数学游戏、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练习;
2. 注重数字的认识与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和
基本运算规律,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
3. 引导学生认识长度的概念,可以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或
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来加深理解;
4. 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教授常见的时间单位和时间的表示方法,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学习策略,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教材中的内容。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作为解读和指导的参考,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补充。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集合五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集合五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集合五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课是人教版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这是一节授新课。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情景,通过参与有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调查、记录和整理结果,意在使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合理性和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学会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使结果易于整理。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________于生活”。

4、教学重点本着20__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充分研究了新教材的基础上,我把这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在多种计数方法中筛选出用“正”子计数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统计时不要忘记统计上自己,能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6、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说教法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线段的在 内打V):
)米
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课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 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 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 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 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观 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四、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估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4、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课例)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 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 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 称现象。
本册教学目标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 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 题。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 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义。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 画线段、角和直角。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原有知识背景与安排意图: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三、教学重点:
禾冈小学 董春
本册知识要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1、计算 表内乘法。
2、量的计量: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角的初步认识。
3、空间与图形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
4、统计
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5、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课例)
六、课例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5、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习题)
一、填空:
1、量一量手掌宽___厘米;1拃(zhă)长___厘米。
2、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3、15厘米-9厘米=( )厘米
40米+6米=(
4、填上合适的单位(米、厘米):
a.小华的身高125(

b.楼房高约27(
c.毛巾长65(

d.门高约2(
e.一辆冷藏车身大约长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