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 马说 课件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理解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从课文 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回答。 •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想一想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谢傲寒、朱桦、郑群艳) 作者借千里马被 埋没,抒发了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 懑,表达了对封 建统治者埋没人 才的强烈不满。
பைடு நூலகம்
翻译第二自然段
• 1.小组讨论,把不能翻译的词语或句 子作上记号。 • 2.集体解决各小组不能翻译的字词句。 • 3.本段除课文中的解释外,还要掌握 以下词语的含义: • 马之千里者 或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第三自然段
• 1.小组讨论,把不能翻译的词语或句 子作上记号。 • 2.集体解决各小组不能翻译的字词句。 • 3.本段除课文中的解释外,还要掌握 以下词语的含义: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有才能的人。
您的位置:>>马说>课后练习
中考试题选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通“饲”,喂养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怎么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崔山君 说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 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 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 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 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译文】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 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 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像牛,有的身体像蛇,有的嘴巴像鸟,还有的面貌如同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 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 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 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 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第23课《马说》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祗( ) 骈( )槽枥( ) 食马者( )粟( ) 邪( )外见( )
zhǐ
pián
cáo lì
sì
sù
yé
xiàn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
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 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他竭尽才能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字退之,河阳人,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曾与柳宗元 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 主张“文以载道”居“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 并称“韩柳”。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 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代表作:《师说》《祭十二郎 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欧阳修
疏通文意
但是,表转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因此 即使
受屈辱
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在 奴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 著称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积累重点 词汇,勾画注释下重点词语的 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 或先叙后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马说》精品课件
文体“说”。
关于本文的文体“说”,观点、看法。
说
(2)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
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即事即理而为
理
之说。”
思考:韩愈阐释的义理仅限于上述理解吗?请自
由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善于识别,善于管理,善于倾听——管理 者与人才;师生;医患……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说 1.文题“马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马说”,即谈马、
马
论马。文题点明了本文论述的内容。
2.文中出现了哪几种马?
死马、饿马、冤马。
3.作者是如何写这几种马的?
“骈死于槽枥之间。”——死马,显在的描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饿马,显在的描写。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冤 马,隐在的描写。
小结:
这些言说艺术与纯粹的就某 事或某种现象分析说理,在写法 上大不一样,比如《师说》就不 同于《马说》,而这正是韩愈 “己意”的表现所在。
总结:
韩愈利用“说”这一文体,假托三种马将 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日趋没落的社会现实全
说“说” 部揭示了出来,写尽了整个封建时代有志难伸
的文人的命运。不仅如此,《马说》甚至还蕴 含了对人与人之间如何成为知音的深邃思考。 由此,我们不得不为韩愈曲说、深说、妙说的 说理艺术所惊叹。
时
考,同桌交流,得出结论。
代
知识链接:
• 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及译文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教学电子课件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 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 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 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全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 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 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 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 “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件
讨论2:请分析文中五个“也” 字的不同表达,请注意朗读时语 气变化。七个“不”字语气的变 化。
语言的特点:含蓄 简洁
课文小结
第 提出论点: 一 世有伯乐, 段 然后有千
里马
第 进一步 二 从反面 段 论证:
中考试题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00年金华 市、衢州市。 )
中考试题选
1.依次写出文中“----------”处应填入的语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A.才美不外见通“现”表露B. 食不饱,力不足 吃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鞭打D.执策而临之 面对 3.指出句中加粗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耶?其真不知马也。
1.在上文横线上填上确切的文字。 其真不知马也。 2.从上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3.从上文的阅读中,围绕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
问题,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2000年湖州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文言文阅读专题《马说》(含答案)
马说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马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第23课《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
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
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按照 他的,代词
结构助词,不译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恐怕 识别
xiàn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s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yé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2.疏通文意
马 食马者 儿 档 案
伯乐
常马、名马(千里马)
分 类
住 槽枥
双 马 并 驾
骈
注 释 注 解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3.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4.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5.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 词。称,称颂,称道。 7.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8.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9.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 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 120斤。 10.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 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15
你眼中的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优质课件
二、课外阅读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 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 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 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 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 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 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3)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
②其. 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诘问语气 )
③其. 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推测,恐怕 )
(4)以:①不. 以千里称也( 介词,因)为
②策之不. 以其道(
介词,照)
(5)而:①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但是
②执策而临之. ( 连词,表示修饰,) 不翻译
第六单元
23.*马说
自读导航
ღ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郡 (今河北昌黎)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 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勇夺三军之帅”。其散文和诗均负盛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外集》十卷等。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 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 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 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马说》教案WORD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马说》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第一、二课时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步感知1.文学常识。
《马说》作者,字,河南河阳人,代著名文学家,祖籍昌黎,世称,谥号,又称。
与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之首。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虽是议论文体,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给加点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祗.辱()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才美不外见.()8)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三、疏通文意3、阅读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划线为书本注释,阅读时要做好标记,并尽可能记下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5、虚词归纳:而:①而.伯乐不常有②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之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马之.千里者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邪④策之不以其.道以: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策之不以.其道6、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7、翻译下面句子。
第23课《马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
结构助词,的 吃
同“现”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
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尚且
一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 按照
(5)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 于/ 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千里马 助词,调节音节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3.以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4.策 执策而临之
鞭打,名词作动词用 鞭子,名词
虽有千里之能 5.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6.食 食不饱
才能,本领 能够
通“饲”,喂养 吃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千里马难遇伯乐
人才 赏识人才的人 浅薄愚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贤才难遇明君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寄予作者 对人才遭受屈辱、被埋没的感慨和愤意。
一、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第23课马说
1
韩愈 (768~824),字退 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初登 仕途时,很不得志。他曾三 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 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 未被采纳。当时奸佞当权, 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 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 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2
文体 作者 朗读 配文 情景 拓展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s。hí
dàn sì
马s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s食hí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x。iàn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dàn sì
s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x也iàn。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5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z千hǐ 里马。千里马/常有pi,án而伯乐/
3.当你遇到这样一个老师:上课不能正确引 导你学习,每天的题海战术弄得你头晕目眩,当你 想与他沟通,他又不能明白你的意思.你会说:___
8
我是千里马,因为……
9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那位古人的做法 A、韩 愈 怀 才不遇写文学 B、苏 秦 悬 梁刺骨暗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求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10
3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 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 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 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 大致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背景
韩愈 早先,即25
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 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 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 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 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 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 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 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 的《马说》。
作品简介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 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 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 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 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 本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关于人才的主张?
比喻论证法。
➢ 为什么采用比喻论证?
提示:请回想《比喻之花》
谢 谢 观 赏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 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 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 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 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pián lì zhǐ
sì sh sù dàn sì í
马之千 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
shí xiàn
s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来自3 课文赏析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分析文段二
“说”字简介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 些问题的看法;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 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 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02 朗读识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说》课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超多互动!超多素材!总有你喜欢的。为教学插上翅膀!
01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 人,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 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 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
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食马者”愚妄的是哪一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 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赏析:本文生动的论述了千里马 被埋没的悲惨遭遇以及刻画并讽 刺了食马之人的无知与狂妄。
y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全 文 朗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读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04 课堂问答
➢ 本文论点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