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期末论文
英语语言学论文六篇
![英语语言学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95a7f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1.png)
英语语言学论文六篇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2[关键词]英美文学语言教学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进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高校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众多高校英语老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目前,许多老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同学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
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同学爱好,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英美文学教育,作为高校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想象力以及制造力。
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班级的同学,同时也适用于高校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高校生人文素养情操及文学鉴赏力量的同时,提高同学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进展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
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心情、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
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当细心去体会,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
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力量,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妙的不行或缺的方面。
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老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
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同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同学英语学习爱好的培育,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同学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高校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结论语步的互动式元话语研究
![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结论语步的互动式元话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2906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6.png)
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结论语步的互动式元话语研究”王银铃王秀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近年来,学术语篇的研究往往从功能语法视角或从体裁分析的单一角度进行,二者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不多见。
因此,本文以2014—2018年知网上50篇应用语言学硕士实证类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为研究对象,自建语料库,结合语步结构考察结论中互动式元话语的特征。
研究发现,结论部分写作中有以下三个特点:(1)互动式元话语少于交互式元话语。
(2)结论各语步下过度使用增强语和过少使用介入标记语和自称语。
(3)!总结研究”和“评价研究”语步都倾向于使用增强语,“研究启示”语步倾向于使用模糊语,且“总结研究”语步下模糊语和增强语使用不平衡。
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规范中国二语学习者学位论文结论部分的写作及相关二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语步;互动式元话语0.引言学术论文的目的是展示学者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在学术论文中,结论部分恰恰是所有发现和结果集中展示的地方。
因此,写好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中国二语学习者在结论部分的写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学术论文结论中,互动式元话语使用不足,导致论文缺乏人际互动。
并且结论部分没有遵循相应的语步,造成逻辑混乱,从而影响作者观点的传递和交流。
对于二语学习者学术论文结论章节中存在的写作问题,学者们往往从两个视角开展研究一语篇内在微观层面的元话语研究和语篇宏观建构的体裁分析。
例如:吴格奇(2010)从元话语视角讨论了中国学者期刊论文结论章节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
在体裁分析方面,刘卉(2011)发现自建语料库(应用语言学的英语期刊论文结论部分)中没有哪一篇论文包括全部语步。
针对相关研究发现,Amnuai和Wanna-ruk(2013)在对比了本族语学者和泰国学者期刊论文结论的语步分布后,对泰国学者结论章节的语步使用特征以及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做出了解释。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4c700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7f.png)
语言学论文Qingfei Zhang (Tiffany)Class 2The Study of LanguageMid-PaperMay. 12The Analysis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humans acquire the capacity to perceive and comprehend language, as well as to produce and use words to communicate. The capacity to acquire and use language is a key aspect that distinguishes humans from other beings. For example, many animals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signaling to the things around them, but this kind of communication lacks the arbitrariness of human vocabularies. Other forms of animal communication may utilize arbitrary sounds, but are unable to combine those sounds in different ways to create completely novel messages which can then be automatically understood by another. Hockett called this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productivity." It is cruc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language acquisition that we are not limited to a finite set of words, but, rather, must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tilize a complex system that allows for an infinite number of possible messages. Therefore, I want to discuss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here.Firstly, we should consider abou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What we need to know is that the language a child learns is not genetically inherited, but is required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using environment. Then thechild must also be physically capable of sending and receiving sound signalsa and the child must be able to hear that language being used. The crucial requirement appears to be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via language.Next I’d like to talk a bout the stages of the acquisition.1. Pre-speech: Much of importance goes on even before the child utters his first word: infants learn to pay attention to speech, pays attention to intonation and the rhythm of speech long before they begin to speak.Children learn to recognize the distinctive sounds, the phonemes of the language they hear from birth long before they are able to pronounce them. Infants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p/ and /b/ at three or four months. But children do not learn how to use these sounds until much later-- around the second year or later--as shown by the experiment with /pok/ and /bok/. The same is true for rising and falling intonation, which only becomes systematically funtional much later. Infants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e language and another by recognition of phonological patterns2. One word (holophrastic) stage: Infants may utter their first word as early as nine months: usually mama, dada. This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duction of actual speech signs. Often the words are simplified: "du" for duck, "ba" for bottle. Incorrect pronunciations are systematic at this time.The extra-linguistic context provides much of the speech information. Rising and falling intonation may or may not be used to distinguish questions from statements at the one-word stage. Words left out if the contexts makes them obvious. At this stage, utterances show no internal grammatical structure.3. The two-word stage: By two and a half years most childrenspeak in sentences of several words--but their grammar is far from complete. This stage rapidly progresses into what has been termed a fifth and final stag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ll hell breaks loose stage. By six the child's grammar approximates that of adults. Children learning any language seem to encode the same limited set of meanings in their first sentences: Sentences usually two words. Children can repeat more complex sentences spoken by adults but cannot create them until later (called prefabricated routines) not indicative of the child's grammar.At last,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quisition process. It contains morphology, syntax and semantics.Morphology means that when a child is three years old, he or she is going beyond telegraphic speech forms and incorporating some of the inflectional morphems which indicate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nouns and verbs used. For example, young children learn the past tense of verbs individually, however, when they are taught a "rule", such as adding -ed to form the past tense, they begin to exhibit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as a result of learning these basic syntactical rules that do not apply to all verbs. The child then need to relearn how to apply these past tense rules to the irregular verbs they had previously done correctlyWhile syntax means a language is not merely a matter of associating words with concepts, but that a critical aspect of language involves knowledge of how to put words together- sentences are usually needed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not just isolated words. Children begin to learn to use questions ,negatives,etc to express themselves.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in a child’s use of words isusually a process of overextension initoally followed by a gradual process of narrowing down theapplication of each term as more words are learned.To sum up, all of the above studies have revealed a few universally accepted facts about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natural consequence of human society. All children exposed to language acquire it naturally without deliberate efforts of teaching or learning. The outcome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will be the same regardles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Although the basic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is innate to the child, no specific structural property of language has yet been proven to be innate. Therefore, any infant is equally capable of acquiring any language. Infants born of different racial stocks will acquire the same form of language if raised in the same linguistic environment.References:Hockett Charles.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s in Language .(internet sources)Innateness and Languag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nternet sources)。
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英文论文
![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英文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f42a40fe4733687e21aafe.png)
An Analysis of Cohesion in Chinese and Native American’sArgumentative Writing1.Defining Key TermsCohesion and CoherenceCohesion and coherence are important terms in the study of text analysis. Halliday and Hasan view the concept of cohesion as” a semantic one” (Cohesion 4). They also define the term as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Cohesion4) In their later book,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Halliday and Hasan defin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s “Every text is also a context for itself. A text is characterized by Coherenc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herence comes from cohesion: the set of linguistic resources that every language has for linking one part of a text to another.”(48).In a word, Coherence can be created by cohesion in the way of adding some implicit meaning. As for the definition of both terms, the author agrees with Halliday and Hasan’s point of view. And this paper employs Halliday’s approach in the analysis of cohesion2.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2.1 Data collectionThis paper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two argumentative writings. The topic of both essays is the debate of drinking age. The first argumentation chosen as data is a FLC freshman’s homework assignment in a key normal university from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second essay in the data is written by John M. McCardell Jr. from . Although the two texts vary from length and perspectives of arguments, they do share the same point of view on limiting drinking age, also, the priority being to compare the cohesion in data. Some deviations like grammar mistakes in texts may possibly exist but they will not affect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The data to be analyzed in thispaper is in the appendix.The intentions of choosing and analyzing argumentative writing as data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argumentative writing comprised a large portion of the writing part in Chinese high school English test. Secondly, correlation studies on this type of writing are rare. As a pre-service teacher, 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the author to study this writing type and employ the findings into future teaching career.2.2 Methods on data analysisThis paper employed Halliday’s categories of cohesion (Cohesion 333-339) to analyze data. The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is as follows:1.Identify the cohesive items in each sentence.2.Figure out the cohesion typepare the results in two texts and find differencesThe types of cohesion in data are showed in two tables in the part of results of analysis.3.Results and Discussion3.1 Results of analysisAfter the analysis of two texts, the author found that differences of cohesive items and types are obvious.Firstly, the cohesive items in text 1 are relatively diversified as differe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like “it” and “that” are used to create text coherence. However, the cohesive items in text 2 are severely repeated, the items “you”and “I”make up a large part in total cohesive items of this text. Secondly, the richness in types of cohesion is different in two texts. The types are almost totally different in text 1 while the result is opposite in text 2. The monotonicity of cohesion types in text 2 may partly be related to the cohesive items. However, in text 2, the bonded sentences are mostly adjacent pairs and simple lexical repetition is used most frequently; in text 1, the bonded sentences for certain cohesive items are not adjacent. Third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ext s’ rate of using paraphrases. Expressions like “The statement” and “the answer” are used in text 1 in order to refer to longer sentences or the phras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xt. However, text 2 lacks ofrichness in the usage of paraphrase.3.2 Reasons of cohesive distinctions between two essaysThe distinction of cohesive items and types are obvious after comparing the two tables. Reasons for the variation are to be discussed in following passages.Firstly, the cohesive items in two texts are varied. After close reading of text 2, the author found the defect is totally avoidable by replacing repeated words for cohesive items or lengthening sentences in the way of combining short sentences into longer ones. The monotonous of cohesive items and types are partly due to the Chinese ways of thinking as Chinese people view repetition as an aesthetic object of language. In addition, it is universal for an English word to have inflections and derivatives,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variation of cohesive items in text 1(native writer). However, Chinese writer (nonnative writer) may have troubles in dealing with that. The limitedness of vocabulary for Chinese writers affected their choice of words deeply.Secondly, the richness in types of cohesion is varied in two texts. Native speakers are skilled in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what they are currently saying and what they said before and use different cohesive items to attain the aim, regardless of the distance of two bonded items. However, Chinese writer may lack the ability in doing that. He or she tends to think the whole passage in Chinese, and then interpret it into English when writing it down. It’s not easy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command the English way of logical thinking, still, thinking in English is essential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advance their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Thirdl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ext s’ rate of usingparaphrases. The problem of monotonicity in cohesive items in text 2 can be avoided if writer use some paraphrases to replace the items like “I” and “you”. The reasons for this problem may come from the influence of mother tongue Chinese. It may als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writer’s vocabulary learning habits.3.2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of EFL argumentative writingArgumentative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writing sty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command and comprise a large proportion of writing test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Logic thinking, language knowledge and writing skill. The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cohesive problems accrued in Chinese student’s writing can be applied to argumentative writing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implications for argumentative writing teaching are as follows.Firstly,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analysis that native writer tend to use far more complex cohesive items and fewer simple lexical repetition than Chinese student writings. This is caused by people's logical thinking, which is a very complicated factor. It mainly refers to student's life and studying background. Mostly, Chinese students are likely to translate their idea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unconsciously. As a result, they tend to use the same words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out the awareness of different cohesive devices. Therefore the number of cohesive items used in argumentative writing is limited. And most cohesive items used are of a monotonous type and lacking variety. Wherefore it’s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focus on the coherence of discourse whe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Some suggestions may be helpful: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herence of passages in text books when giving reading classes. Reading and writ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as the former emphasizes input and latter one focuses on output; Teachers can expose students to western cultures and try to train students the western ways of logical thinking if time permits. These trainings will als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speed.Secondly, language knowledge is also a crucial fact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rgumentative writing. It mainly concerns about English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rgumentative essay is relatively academic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of writing as the words and phrases are mainly illustrative, not descrip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writing ability, teachers can hold debate competitions in class to enlarge students’ vocabulary for argumentative writing.Finally, writing skills or so called “the ability of d iscourse”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eaching writing. Coherence ability determines whether students' writing is a good one. Consequently, in teaching writing skills,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Teachers can analyze the coherence of texts when explain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s and it can attract students’attention on the coherence of texts and focus on the issue when they write essays.For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cohesion is hard to attain as they are easily affected by mother tongue Chinese. So teacher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ir knowledge in coherence and cohesion. (1653 words)ReferencesHalliday, M.A.K. &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6Halliday, M.A.K. &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elbourne: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Johnstone, B. Discourse analysis (2nd ed.). Malden: Blackwell, 2008Nicholas, R. “Lexical cohesion in academic writing.”Modern English teacher23.1 (2014): 59-62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1-8页。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5910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6.png)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语言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语言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语言学论文篇1浅析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教学摘要:短短二三十年时间,语言学教学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
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
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
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
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
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关键词: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1、教学内容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
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
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应用语言学论文
![应用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092a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9.png)
应用语言学论文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应用语言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应用语言学论文篇1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摘要]EQS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应用软件之一,它能同时分析多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非正态分布和缺失值,具有多重拟合指标。
近年来,EQS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应用较少。
文章简要归纳了国内外应用语言学中运用EQS的情况,并介绍了EQS的基本操作原理及建模步骤,此外,运用EQS对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相关性这一实例进行了建模研究,以期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EQS;应用语言学;学习策略引言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综合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路径分析(PathAnalysis)来探索研究变数和因子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模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来同时分析多种变量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即利用各潜在的观测因子来探讨因果关系的隐含结构,而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提供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不能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以及回避了因共线性而导致出现单项指标与总体出现负相关等无法解释的数据分析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最初起源于心理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分析、应用语言学等。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EM软件有AMOS、LISREL、EzPATH、EQS等。
一、EQS综述EQ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oftware)是1986年由Peter M。
Bentler开发的一种统计软件。
其基本思路为: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构建一个关于一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假设理论模型。
自变量数值通过测量所得,并形成一个自变量协方差矩阵,即样本矩阵。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734c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9.png)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推荐文章关于美国文学的论文热度:关于美国文学的论文题目热度: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热度:关于日本文学的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优秀例文热度: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语言学的论文篇1浅析语言学的发展与趋势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
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
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
(3)分布分析法(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
应用语言学论文题目
![应用语言学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805c634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c.png)
应用语言学论文题目语言学本科论文题目(一)1.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2.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5.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6.名词化的语篇功能7.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8.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10.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11.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12.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比较研究13.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语言学本科论文题目(二)1.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2.委婉语的礼貌原则研究及策略3.汉英“山丘”对比研究4.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5.英语道歉方式的策略及研究6.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7.英语委婉语的寒暄功能8.英语请求言语的策略研究9.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10.会话得体:会话者的立场语境运用研究11.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研究12.英语课堂的焦虑现象及策略研究13.从礼貌原则看短信语言14.从合作原则看课堂师生互动15.浅析中英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16.中英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研究17.言语错误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8.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19.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20.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语言学本科论文题目(三)1.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2.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3.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4.浅谈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5.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6.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7.中英文性别歧视习语的对比研究8.称谓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9.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10.论中英文化对隐喻的影响11.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12.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13.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14.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15.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16.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17.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应用语言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应用语言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d2d6d1dd36a32d72758158.png)
应用语言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我国将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的学科加以发展始于上世纪60 年代,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在起步上就落后了一大截。
但应用语言学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成为一门发展速度快、广受关注与议论的语言学科之一。
笔者根据相关的研究及调查发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又有了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分析应用语言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多项成果。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规范工作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语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是由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环境中,我们要对语言进行规范,如此才能保证语言在运用时不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
以往的语言规范长期以一刀切的工作思想为指导,没有遵循语言的发展规律,因而造成了许多工作上的错误,例如在对待生活中的流行词语时,往往是先将其彻底,等词语被广泛应用后才对其进行追认。
而当前,语言学者将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际服务作为语言规范的指导思想,重新审视语言规范工作的性质及主旨。
其次,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本就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的学科,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
但是,在众多的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单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成为研究主流,其中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
社会语言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围内的一种语言研究类型,在当今的社会中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它主要研究语言的应用、变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最贴近社会生活。
而文化语言学在上世纪80 年代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论述语言和文化的着作,使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逐渐占据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主流。
最后,计算机语言学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cccaf95f0e7cd1852536ce.png)
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应用语言学是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内容,其与语言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国教育专家看到了其与英语教学之间的融合意义,并开始对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开展研究。
目前,我国在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应用语言学内容较为宽泛,因此我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语言学科教育中的作用,做好对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意义深远。
一、应用语言学及其发展分析从应用语言学的本质意义上讲,其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
其中广义角度的应用语言学泛指将语言学只是应用于其他科学领域,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是专指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
英语作为我国的第二语言,因为其在我国语言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决定了其与应用语言学的内在关系,这也是推动我国教育家开展对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动力。
虽然应用语言学的狭义角度将其概括为第二语言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语言学与传统语言教学并不是一回事,应用语言学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试验场,其是第二语言实践教育的一种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第二语言实践教育都是应用语言学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育予以科学区分。
应用语言学可追溯的历史最早出现在19 世纪下半叶,由波兰语言学家库尔特内(J. Baudouin de Courtenay,1845-1929))提出,但其并未得到重视。
到了20 世纪40年代,应用语言学在美国语言学界中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最早开设应用语言学课程的学校是密歇根大学,开设时间为1946 年。
我国最早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为20 世纪80 年代初,代表内容为广州外语学院在1980 年 6 月召开的第一节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讨论会,当时国内着名外语教育专家许国璋、李赋宁、王宗炎等都出席了会议。
阅读的交互性和交互模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阅读的交互性和交互模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3e2edaa32d7375a5178009.png)
阅读的交互性和交互模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由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始,阅读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突破了以往把阅读视为被动的解码过程的局限。
Gough (1972)将信息加工模式应用于研究阅读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被定义成为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即读者通过识别字母、词、短语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来建构语篇的意义。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忽略了读者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把阅读看作是单方向的线性序列。
Goodman ( 1976 )和Smith ( 1982 )针对自下而上阅读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
他们认为阅读主要是被概念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信息,而是积极地利用已建构起来的背景知识、语义知识、语境知识等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猜测、验证、修正、推断等。
一些学者把这种模式称之为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阅读理论与实践起了巨大作用,引发了很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如Carrell (1983)等。
Goodman的研究引起了概念知识、推断、背景知识如何影响阅读过程的广泛研究。
虽然众多理论和实践教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一些问题。
例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读者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低层级处理策略,这些技巧和策略如何与高层级(自上而下)的策略相互作用的。
另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读者是否真的遵循心理语言学阅读模式。
1阅读的交互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阅读模式理论有了新的突破,阅读模式从一系列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为阅读是交互过程的模式。
Rumelhart (1977)提出了交互阅读模式,他认为阅读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的相互作用的处理过程。
交互过程强调阅读处理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
Widdowson( 1979 )将阅读过程解释为:阅读过程不是单纯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激发了读者头脑中的一系列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可能被文本提供的新信息提炼、扩展。
试述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学的有效应用
![试述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学的有效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7dade8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9.png)
试述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学的有效应用1 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提高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语言学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深入探究英语的结构、语法和言语表现力等内容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行机理的学科,它基于对语言文字、语音、语义等各种要素的研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提供了一项指导。
语言学指出,语言系统是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每一个语言都对应到一系列语言学规律;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结构、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等特征,具有明确的规则。
3 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教学层面。
语言学能够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掌握英语的规律,对学习者及时正确的指导及自我检查;另一个层面是语言学与学习者的互动性。
学习者可以借助语言学方法,学会用英语表达语法和词汇,理解不同层次的英语语义,运用习惯用法,从而获得较高水平的英语能力。
4 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主要优势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科学合理。
通过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英语的规律性,并系统的掌握英语的语言结构和技巧,便于学习者正确使用英语。
(2)实践性强。
语言学把实践作为其主要核心,将语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更好地指导学习者正确使用英语。
(3)良好认知效果。
由于语言学知识跟英语学习者的实际认知和掌握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5 总结语言学作为一门极富指导意义的学科,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深入理解语言的基础,掌握规律性,学会灵活运用英语,有助于掌握英语的结构、语法和言语表现力等内容,从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1fdfc6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9.png)
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语言教学成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的一个领域。
而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应用的学科,日益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并解析其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首先,应用语言学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语言研究视角。
传统的语言教学注重词汇、语法等形式上的知识,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应用语言学以功能为导向,关注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情境,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语料,设计真实生活场景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和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使用中,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应用语言学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困难。
应用语言学倡导个性化教学,通过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个体化的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积极情感。
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运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加强学习的可视化效果。
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应用语言学促进了语言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应用语言学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应用语言学通过提供实际情境和真实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日常对话。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够积极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真实交流。
最后,应用语言学倡导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应用语言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和补充,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培养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有关语言学课程的论文范文
![有关语言学课程的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cad7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3.png)
有关语言学课程的论文范文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语言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语言学的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一、引言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边缘性学科。
社会语言学是运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的学科。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动态性,其次,侧重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它着重从语言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和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规律,为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崭新领域。
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各种变化。
那么,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语言学大致可以被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两大类。
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与全局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比如,语言规划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化问题、文字改革等等。
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的语言变异,比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三、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的是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学习和讲解词汇及语法上,却不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究。
因此,使得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整体都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外语进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际,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播出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结构浅析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结构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94a38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c.png)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结构浅析姓名:危艳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邹哲承2006110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双宾句是语法学家们普遍注意到一个句法类型,关于双宾句的话题是常谈常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对内具有统一性,对外要有排它性为标准,在第二部分规范了双宾句的基本格式,将变式(“把”字句和与格句)、宾语同位句以及“动宾式+宾语”组合结构和双宾句区分开来。
第三部分,论述了双宾句的句法性质和认知意义。
双宾语句和三价动词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了解双宾句的句法性质。
经分析后,我们发现双宾句是三价动词和其所必需的三个语义成分一起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但结构比由三价动词形成的其它句式更为紧凑。
因为不是所有的三价动词都能进入双宾句中,而且三价动词和双宾句式属于不同的语法范畴,所以双宾动词不是三价动词或者双及物动词。
然后,本文在对给予式双宾句和与格格式、表称双宾句和表称动词构成的兼语句、索取类双宾句式和索取类单纯动宾结构进行比较后,在分析了双宾句的形成动因后,总结出双宾句的句法意义:双宾句是从说话人的主观视点来考虑的,表示单一行为和单一过程,并将行为过程发生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语义成分完整精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句式。
第四部分,从取得类动词和领属关系的特殊性两个方面,谈领属关系和双宾句的关系。
取得类动词的语义是施动者取得对直接宾语的领有权,那么具有[人事]特征的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关系只能是领属关系。
可转让领属关系最大的特点是,转让领属过程需要三个必要元素:施者(得者)、受者(损者)、转移物,而双宾句可以将三个必要元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五部分,论述了二价动词是怎样进入双宾句的,哪些二价动词可以进入双宾句。
动词的配价并不能决定句式的语义成分数量出现的多少,句式可以临时决定动词的配价,这给二价动词进入双宾句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第六部分,认为双宾句应该三分,只有结构层次三分才能体现双宾句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意义。
学术论文结论的体裁分析——以应用语言学为例
![学术论文结论的体裁分析——以应用语言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4438915fad6195f312ba6ba.png)
( 浙江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浙江 金华 310 2 0 4)
[ 摘
要] 学术论 文 的结论 不仅 能 点 明论 文主 旨 ,还 能提 升论 文 的 整体 高度 。本 文通 过 对 应
用语 言 学领 域 的权 威 杂 志 A pi l gii pld i usc e n ts所选 的 3 8篇 学 术论 文 的 结论 部 分 的体 裁 分 析 ,拟
是 某一 特 殊 文 本 类 型 中 的语 法 、词 汇 或 其 文 本 结
语轮分析对学习者本身颇有裨益…。国内研究 中, 于晖在详细讨论 了体裁 、语 域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后,借助于系统语法理论框架 ,提出了学术论 文摘
要部分 的体裁模式【。李美霞则针对体裁分析提 出 了一个整合模式 ,即 “ 在社会功能和批判视角中的 体裁和源 ” ,并 以英语报刊新闻为语料进行语轮的 体裁分 析【1 。李美霞在讨论体裁研究 的定 义 、起 源 、分类 、理论框架及其余学科对其发展所起 的作 用后 ,试 图建立适用于体裁的研究模式 。葛冬梅 等对跨学科学术论文的摘要进行体裁分析,发现不
英则从交际意图和修辞 目的的角度分析 了应用语言 学领域 学 术文章 的宏 观 和微 观结构 ¨1 。
为下列 3 个语步 :建立中心议题 , ( / )概括 并 或 论题内容 , ( / )回顾前期研究成果 。 并 或
I 收稿 日期 ]0 9 0 — 3 2 0 — 1 2
从 2 世纪 8 0 0年代到现在 ,体裁分析逐渐成为
取部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试图提出 其语轮结构,以期对论文部分的读写有所帮助。
二 研究 设计
( )总体语 轮 结构 一
在该部分,本文将着重介绍语料 中结论的语轮 结构 并加 以举 例说 明。经 过对 语料 的细 致分 析 ,在
《2024年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范文
![《2024年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60af9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c.png)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篇一一、引言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语言在不同社会、文化、科技背景下的应用与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模态交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应用语言学研究需要引入多模态分析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语言的使用与演变。
本文将详细探讨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多模态分析方法概述多模态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符号和媒体模式来分析语言和其他交流形式的方法。
它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
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多模态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语言在不同模态中的使用情况,从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三、多模态分析方法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1. 跨文化交际研究多模态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跨文化交际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语言的模态差异,揭示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不同国家人们的社交媒体交流时,可以通过分析文字、图像、表情符号等不同模态的使用情况,探讨文化差异对社交媒体交流的影响。
2. 多媒体语言教学研究多模态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多媒体语言教学研究,通过分析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不同模态的组合与运用,探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语言教学效果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外语教学中视频材料的应用时,可以通过分析视频中的语音、文字、图像等模态的配合与互动,评估视频材料对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效果。
3. 语言演变与变化研究多模态分析方法还可以用于语言演变与变化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在不同模态中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例如,在研究网络语言的演变时,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文本、表情符号、图像等不同模态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探讨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四、多模态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urse Name: 应用语言学Credits: _____2___________Name: 田冬Student ID: 2015110591 Date: Jau.15. 2016应用语言学:基于实践的理论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从我在德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的学习,以及后来我移民到美国。
我发现我在20世纪60年代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美国大学做出乎意料的大量的外语教学。
我不知道在美国教授语言被认为不如教授文学,我开始厌恶美国外国语言和文学系中的语言、文学层级结构。
终究,我认为,文学是由语言构成的,我们必须先学会语言才能明白文学的微妙。
这些年来,我发现我对解析文学文本和分析句子都不感兴趣,但我对演讲者和作者如何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他们的思想很感兴趣。
事实上,我对我和我的美国学生在世界观上的基本区别不感兴趣,尽管我们在课堂上都讲德语。
我对英语和德语有一个法国局外人的观点,正如他们对法语和德语有一个美国局外人的观点。
这种局外人的视角对我的实践来说是痛苦的,但对我的研究是有好处的。
这些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我的一块肥沃的研究领域。
在教授我的学生德语词汇时我教授了什么认知范畴?并且,为什么我的美国学生总是用一些在法语或德语中没有对应的单词比如challenge或者agency?今天,这些问题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语篇和跨文化理解的更大的问题。
我意识到我作为学者的身份或许和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做贡献的其他人有些不同。
尽管我大部分时间在美国,我故意停留在盎格鲁-撒克逊和欧洲大陆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交叉点上。
事实上,这些年来,关于不同文化间的误解一直是我研究工作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我沉浸于一本小的自传的原因是为了突出我如何来到应用语言学以及我个人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我在社会科学而非文学和文化领域中寻求答案。
通过Pierre Bourdieu 的工作,我对演讲者而非演讲感兴趣,对话语而非语言系统感兴趣。
Bourdieu在1977年用英语出版的Outline of a Theory of the Practice,美国应用语言学会也在同年成立,第一届大会于1978年由Wilga Rivers组织并在波士顿举行。
他是当时哈佛大学的法语教授并且是学会的首任主席。
由于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学,Wilga Rivers慷慨地允许我参加他在哈佛的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的研讨班并将我带入了应用语言学的领域。
Bourdieu当时在法国的畅销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启示。
他对反映社会学的呼唤,冲破了科学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的界限。
这与我对理解语言学习者的努力产生了共鸣。
它打消了我作为移民的焦虑并坚定了我对研究事业的决心。
在那个时候我通过二语习得的分支对应用语言学的发现使我在社会科学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同时通过话语文体学的分支使我对文学的原始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对我来说,应用语言学从来不是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理论对语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
它是语言研究本身的实践,并且是可以从实践中得到的理论。
和Bourdieu对人种学的研究一样,我对应用语言学的兴趣源自它提供了基于实践的理论。
与其称作应用语言学,我宁愿称它为实践语言研究。
然而,这样一个名字必然会引来歧义。
应用语言学不能等同于语言教学方法或者是课程与教学论。
应用语言学不像理论语言学或者社会功能系统那样是一门抽象的研究语言系统的科学。
它是一个基于实证经验的领域,从中产生基于实践的理论。
抛开它的名字,应用语言学不仅从语言学理论也从其它领域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中发展的理论中获得启示。
像其它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一样,应用语言学的目标有两方面。
一是观察,解释,分析,阐释实践并将其研究的成果告知实践者;二是反映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实践并发展实践的理论。
近年来,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语言实践的应用语言学理论。
比如,维果茨基学派关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学者把活动聚焦于二语习得中的单元分析。
Pennycook的《作为实践的语言》指出语言从活动中产生。
Widdowson的《实践文体学》提供了探索它对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益处的机会。
话语分析学家比如Kasper,Markee,或者Gardner和Wagner研究了会话实践分析如何促进二语习得理论。
在专业领域,Chris Candlin和Srikant Sarangi和已将他们的期刊《应用语言学与专业实践》更名以缓解应用语言学中研究与实践的紧张关系。
然而,尽管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被认为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美学的,并且是教育实践。
根据我的经验,实践本身经常被年轻的研究者使用来解释别处的理论。
为了成为合法学者,年轻的应用语言学家被鼓励阅读理论,尤其是法国的,并应用于他们的数据中。
但与其从实践中获得启示去问关于理论的新的批判性的问题,那将使实践和理论最终双双受益。
这可能增加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象征价值,但不是它的实践价值。
正如Bourdieu写道:所有活动都有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技术维度和象征维度。
在学界同样如此。
减少时间投入意味着增加技术产出。
这种技术与象征间的矛盾,在我看来,植根于应用语言学领域内。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
我对这个领域未来的展望我认为未来这个领域将会深深的陷入通过改善实践得到机构和企业赞助商的技术认可和通过重新定义理论获得象征性的学术合法性的斗争中。
一方面,在教育,医疗和公司工作的行政人员都将从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中受益,用以提高他们对移民和少数民族教授语言的实践,对双语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或提高工作场所的跨文化关系。
另一方面,这种实践经常被认为是在学术领域象征结构的服务活动。
我对未来的展望聚焦于应用语言学最近的发展和它对实际实践的影响,这个领域的技术和象征维度,英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还有应用语言学日益多元的研究文化。
接下来逐一介绍它们。
最近的进展和它们对实际实践的影响应用语言学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二语习得中双语和多语的转型,关于语言学习与运用中新兴理论的兴起,对历史性的更多关注,主观性,和反射性在今后日常的语言实践中将更为重要。
应用语言学与其它领域如认知科学,文化地理,人类语言学以及后结构主义关于知识与能力的理论的关系日益密切。
它们是相对新的研究领域,希望获得资金,学术地位和象征认同。
因此,应用语言学已经变成了一个有生机的社会政治研究领域,并被人文学家所关注。
应用语言学与其它学科没有清晰的界限。
我们可以预测到将来的研究重点是:文体与翻译学,语言技术,跨文化研究方法,语言与传媒,语言与宗教。
然而,不确定这些认识论的进步是否显著影响专业实践。
这不是轻视实践取得的重大进步,通过二语习得研究的进步教授第二语言。
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运用符号学能力,象征能力,跨文化能力,施为能力也同样都非常重要。
此外,其他语言学习实践在有不同教育传统的国家里进行,比如中国或者沙特阿拉伯。
是否引用西方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和其他国家的英语教师是一个问题。
应用语言学中的技术与象征随着应用语言学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智能化,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距拉大。
哪个实践者有时间或者训练过阅读《应用语言学》?此外,正如下面提到的,这个领域仍然被英语作为外语或者第二语言教授所主导。
它在外语系中得不到一个同样好的位置。
语言教师倾向于保持在自己国家,文化,语言学的界限内而不是与其它语言的教师建立联系。
非英语语言的教师不需要通过应用语言学来解决他们实践中的问题。
语言节目主持人,系主任,期待语言教师更加专业化,而非学术上更优秀。
教授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员的双层学术系统对在职的语言教师的学术发展是一个主要的阻碍。
在大部分学术机构,做智力工作的人和做服务业的人的差距在拉大。
后者对机构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前者对它的象征价值—它在上海指数中的排名,还有它与最好的博士生和教员竞争的能力做贡献。
我相信应用语言学总是处于一种学术上易受伤的位置,因为它与实践的联系。
一个象征主义的区别经常在跨文化交际或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中缺乏。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普及随着英语在全球的普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语言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此外,英语作为地球上的第二语言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正在遭到汉语,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的挑战。
英语仍会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主导应用语言学,但越来越多地它将从非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语言中丰富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说英语,英语的口音,语法,词汇的变异也越来越多,理解讲话者意思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
最近弄懂一个说英语很流利的法国人“美国梦”的意思花了我三个星期。
因此,与其减少其他语言的需要,我发现英语的歧义很多。
由于讲话者,作者,互联网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不同,美国梦变得越来越多元。
批评应用语言学仍将会吸引对社会阶层,种族,意识形态感兴趣的博士生。
应用语言学中的研究文化应用语言学已发展成熟,它已不像早期那样必须验证它的合法性,并且它逐渐地获得了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的尊重。
它不仅仅只在英国和美国的大学里被学习,它被来自各种语言及文化的学者学习。
国际应用语言学会现有25个研究基地,涵盖了由其34个成员国主持的每一个研究领域。
作为现任学会的主席,我发起了一项研究项目,应用语言学中的研究文化。
它的目的是揭示研究方法中的文化多样性,认识论的背景,研究方法以及成员国间的机构限制,还有应用语言学家们在他们各自国家里专业实践研究的多样性。
每个成员国如何定义应用语言学?他们如何看待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语言政策及规划,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研究,当前的社会,政治问题。
机构的地位是什么,学术领域,应用语言学在他们国家的学科界限。
这个不仅是用来记录应用语言学在世界各地是如何被认为的,也是解释,翻译应用语言学中的概念,比如“信念”在不同语言中的意象表征。
这并不意味着应用语言学的所有研究都是用英语来做的,但是希望探索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各种语言使用的各种应用语言学话语。
它的发现将会被呈现并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应用语言学家们所讨论。
这将作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的一项固定议程。
他们将作为学会报告出版物的基础。
这个领域的挑战应用语言学将面临四方面的主要挑战。
如何使应用语言学与其它相关领域相联系有几个与应用语言学相关的领域正在被语言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欢迎。
尤其,跨文化交际研究对商务和工业中的跨文化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向应用语言学靠拢。
Scollon里程碑式的书《跨文化交际》《话语方法》被认为是架起了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桥梁。
它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兴起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出版物的发行做出了贡献。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曾植根于社会以及文化心理学,现在转向包括话语视角的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