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
澳大利亚旅游业宏观环境分析
澳大利亚旅游业宏观环境分析1、政治与法律:澳大利亚的政治机构和习惯沿袭西方的民主传统,联邦实行三级政府体制(联邦、州、地方)。
澳大利亚议会(立法机构)和政府负责处理涉及全国利益的所有事务,政局稳定。
旅游业是澳大力亚政府极力鼓励与扶持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相关旅游法律法规健全,保障了境内境外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与旅游的质量,2、经济: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477美元,排名世界第6,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排名第一,远高于美国,英国等其他主要英语国家。
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和“手持麦穗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长期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赚取大量收入,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
农牧业、采矿业为澳传统产业。
澳大利亚的高科技产业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所提高。
自19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重大结构性调整,旅游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当前已达到70%左右。
黄金业发达,已经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产金大国。
澳大利亚邮政是世界上少见的赚钱而不需要政府补贴的邮政系统。
澳大利亚主要的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1,488,2亿美元(2011年度),世界排名13人均生产总值:65477美元(2011年度),世界排名第6全年国民总收入:12917.82亿澳元(2010年度)生产总值增长率:3.7% (2011年度)失业率:5.2% (2012年3月)3、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管理信息化,旅游装备科技化。
在线旅游预定业务,电子旅游信息,电子签证和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旅游业的市场环境。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亚的交通随之发展起来了,如火车,高速公路以及航空的不断发展,使来澳大利亚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快捷的条件。
澳大利亚的立法制度
澳大利亚的立法制度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澳大利亚的立法制度,希望大家喜欢!澳大利亚的立法制度了解澳大利亚的立法制度,需要考虑比议会立法途径更多的其他因素。
在澳大利亚,各种规则规范的订定,分别委诸各有关国家机构。
联邦议院和各州与特区的议会,是主要的立法机构。
由于澳洲实行的是普通法制度,因此,各州与联邦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凭藉相关诉讼文件也可制定法律。
执行机构(行政机构)也对有关规则的制定负有一定责任。
我的发言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发展及其法制史中的有关情况,它们决定了澳洲立法制度与法规制定过程的诸多特性;第二部分谈谈国家立法、司法和执行(行政)机构的组成情况,并探讨其立法权及其相互关系;第三部分讨论立法程序。
我将对议会的立法制度、行政机构的委任立法制度和法院的判例法制度逐一进行考察;第四部分讨论立法监督问题,介绍此机构的立法活动受到彼机构的监督的方式和程度。
一、历史殖民时期1788年,英国人在新南威尔士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
这不仅是英国人在澳洲大陆上的第一块殖民地,同时也是一个罪犯流放地。
起初,它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基地,总督大权在握,刑事法庭则按类似于军事法庭的方式运作。
这些法庭系根据1788年乔治三世颁发的第27号法令设立的;民事法庭则由总督委任组成,即根据1814年2月4日的特许授权令设立,此类法庭没有任何的法定权利。
最高法院及其下级法院均据1823年的法令设立。
此后,其他殖民地相继建立,就性质而言,它们基本上都是罪犯流放地,当然并非全部如此,如南澳就不是罪犯流放地。
其他殖民地的法院体系亦均于殖民地建立之时或稍后即建立。
殖民地受总督领辖,总督的权力由英王根据特许授权令赐授。
总督在殖民地行使英王的权力和其他一切权力。
总督的一切活动和政府的各项事务必需定期按既定方式向英王禀报。
后来,各州相继建立,根据英帝国为此目的核准设立的立法制度,享有地方立法权,它构成了国家宪治的基础。
澳大利亚全介绍
简史
1770 年
•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 库克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宣布英国占有这片土地。 • 英国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湾,英开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后来 这一天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 • 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 “不列颠自治领条例”
1788 年1月2 6日
1900 年7月
1901年1 月6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生物进化速度缓慢
③既无大型的肉食动物,人类开发较晚,古老动物得以存活下来
三、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环境
⑴特征: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二战前,农牧业占主要地位(小麦和羊毛出口) ⑵变化: 二战后,工矿产品(煤、铁矿石)出口为经济支柱 目前,服务业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 ①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 专业化,商品化,因地制宜 ②分布: 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小麦 、牧羊带 ①部门:采矿、冶金、机械、化学、纺织 ②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的大陆基岩已有30亿年。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多种多样 ,每个地区都有极为美丽且与众不同的地形。 澳大利亚北部有广阔的平原和育林,东南部高山上有积 雪,中部有沙漠,东部、东南和西南部有肥沃的耕地 。 澳大利亚有大面积的干旱或半沙漠地区,约有1/3的地区 不适合任何形式的农、牧业活动。但澳大利亚的羊毛 产量为世界之冠,而且还是主要的矿产国。
⑶农业:
• • • • • • • • • • • • • • •
人口数量:22,714,131(2012年估计) 人口密度:2.8人/平方公里(2012年估计) 主要民族:白人,亚裔,澳大利亚土著 主要宗教:英国国教,天主教 国土面积:7,617,930平方公里 水域率:0.897% GDP总计:1.488万亿美元(2011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65,477美元(2011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61 国际域名缩写:au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 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最大城市:悉尼 中央银行: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 国家领袖: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总督昆廷· 布赖斯,总理朱莉 娅· 吉拉德
澳大利亚国会
澳大利亚国会与选举制度澳大利亚国会(Parliament of Australia)或澳大利亚联邦国会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两院制立法机构。
澳大利亚国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英国西敏制的同时,也受到了部分美国式国会的影响。
根据澳大利亚宪法第一章,议会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女王、参议院和众议院,女王任命的总督为女王在联邦的代表。
下议院(众议院)目前由150个选区的议员组成。
由于选区按照选民的分布而经常重新划分,所以议员数目不固定。
最近一次比较大的上浮产生于1984年的选举,议员的数量从125席增至148席,于1993年降至147席,后于1996年回升至148席,并从2001起保持在150席至今。
每个选区以强制性选择投票制的方式选举一名议员。
上议院(参议院)目前由76名议员组成:每个州12名加上北领地和首都领地各2名。
参议员的选举方式为比例代表制投票。
两院议员在位于堪培拉国会山的国会大厦内的两个单独会场开会议事。
目前的国会是自联邦制成立以来的第42届联邦国会。
截至止2009年7月,在76个上议院议席中,澳大利亚工党和在澳大利亚自由党各自占有32个议席。
权力的制衡取决于中立议席,分别是:澳大利亚国家党 4席乡村自由党 1席澳大利亚绿党 5席家庭第一党 1席(史蒂夫·菲尔丁,Steve Fielding)尼克·色诺芬(Nick Xenophon,无党派议员) 1席根据澳大利亚宪法第一章,女王是构成国会的一部分。
总督由女王根据首相的建议而任命,并作为女王的代表按照宪法行使女王授予的权力。
具体地说,宪法给与总督批准,拒绝批准或留待女王亲裁议案的权力。
尽管如此,按照惯例总督在没有得到首相的首肯之前不会行使这些权力。
澳大利亚国会的上议院是参议院,由76名参议院议员组成。
基于效法美国参议院制度,澳大利亚参议院同美国参议院一样规定每个州不论人口大小都应有等同数目的参议员。
依照宪法,国会在保证6个创始州平等代表的基础上可以制定法律来决定参议院议员的人数,并且规定每个创始州至少拥有6个参议院议席。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澳大利亚是一个民主国家,其选举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采用联邦制,包括联邦和州级选举。
该制度的设计旨在确保公正、公平和透明的选举过程,并提供广泛的政治参与机会。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的核心是使用先进的选举技术和有力的监督机构。
该制度采用强制投票制,要求所有具备选举权的公民必须在选举日参与投票。
这种制度保证了选举的合法性和代表性,确保每个公民的声音都能被听到。
澳大利亚的选举制度基于普选原则,即每个具备选举权的成年公民都有平等的投票权。
选民有权利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候选人或政党,并授予他们权力来代表自己的利益。
这种制度确保了公民的参与和政治代表的多样性。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实行多数制原则。
在众议院选举中,候选人必须获得绝对多数的选民支持才能当选。
如果没有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的选票,选举进入首次偏好投票阶段。
在首次偏好投票中,选民按照自己的喜好标记候选人。
选举人的第一顺位票数被统计,如果没有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得分最低的候选人被淘汰,其选民的第二顺位票重新分配。
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直到有某个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的选票为止。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参议院选举。
澳大利亚的参议院选举是按照比例代表制进行的,以确保各个政治派别在国家议会中有一定的代表。
在参议院选举中,选举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为政党和候选人投票。
根据投票结果,政党和候选人将得到相应的席位,以反映他们在选民中的支持程度。
为了确保选举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澳大利亚的选举制度配备了多个监督机构。
其中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Australian Electoral Commission, AEC)。
AEC负责管理和组织选举过程,确保所有选民都能顺利投票,并监督选举结果的统计和公布。
澳大利亚选举制度的成功是其长期投入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该制度从日常选举管理、投票技术、选民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投资和改进。
澳大利亚的选举制度凭借其公正性、透明性和代表性,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澳大利亚政治体制
有何不 同?
这两个职位在澳联邦的宪法 中是从未提出的,但却是澳行政大权实际上 的操纵者。
联邦总理与内阁
联邦总理(prime minister)
• 女王的顾问,首席部长,内阁主席,执政 党领袖。国家最高行政领导人。
内阁
• 必须是议会议员,多半是众议院,不仅控 制着议会总的立法议程,而且控制着议会 议事的全过程。
毛 咸
乐 亮
澳大利亚政治制度
district geography澳大利亚州, 西澳大利亚州, 维多利亚州, 塔斯马尼亚州 昆士兰州
两个直辖市
首都直辖区 北部直辖区
1927年联邦政府机构陆续由墨尔本迁入,现设有 联邦政府,议会,各国大使馆,国家战争纪念馆 及国防军事学院等重要机构。
政府的三级体
联邦政府机构
都市(city)
城市(borough)
州政府
地方政府
镇(town) 市(municipal) 郡(shire)
Politicians (政要)
联邦宪法 早在澳制定联邦宪法,建立联邦的 50年前,即十九世纪中叶,澳的各殖民地都成 立了自己的立法会议,先后制定了本区的宪法。 联邦总督 (governor) 女王的代表,拥有国家 最高权力,是国家元首,由联邦总理推荐,女王 任命,任期一般为五年。 联邦行政会议 澳联邦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澳大利亚政治体制
澳大利亚政治体制澳大利亚政治体制是一个以立宪君主制为基础的联邦制度。
它由议会制度、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保障了权力的分立和制衡,确保了民主和法治的运行。
本文将从澳大利亚政府的组成、制度特点和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政治体制。
1. 联邦制度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六个州和两个领地组成。
在澳大利亚宪法中,国家和州之间的权力划分清晰,且各自保留了一定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责国家事务,但中央政府在特定领域具有主导权。
这种联邦制度的安排保证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使澳大利亚政治体制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2. 立宪君主制澳大利亚政治体制的元首是英国君主,目前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虽然君主在政治决策方面的实际权力有限,但她仍然担任国家事务的象征性角色,并行使一些象征性的职权。
澳大利亚的实际行政权和立法权由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机构行使。
3. 议会制度澳大利亚的议会制度是国家决策的核心。
议会分为两个议院:参议院和众议院。
参议院由拥有相等权力的代表各州和领地的议员组成,确保了各州和领地在国家事务中的平等地位。
众议院由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议员组成,行使重要的立法和行政职能。
议会是制定和审查法律的唯一机构,同时监督政府的行政活动。
政府机构必须通过议会的批准才能制定新的法律或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
议会的议员通过辩论和投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决策,从而确保多元化的意见被充分考虑。
4. 行政机构澳大利亚的行政机构由由首相领导的内阁和各部门组成。
首相是在众议院中获得多数支持的议员担任的,由总督委任。
内阁成员由政府中的高级官员担任,并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各部门则负责处理特定领域的事务,如贸易、教育、卫生等。
行政机构的运作依赖于澳大利亚政府公共服务员队伍。
他们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负责实施政府政策并提供各种服务。
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遵守公正、公正和独立的原则,以保证政府的决策在民众利益和法律框架内得到执行。
“澳大利亚等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相似之处?
“澳大利亚等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相似之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被统称为“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不仅地理位置相近,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诸多共同之处。
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们展现出了引人瞩目的共同特征和相似之处。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 宏伟的自然风景:澳大利亚等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新西兰的壮丽雪山以及加拿大的洛矶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2. 多样的动植物种类:这些国家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
澳大利亚的考拉、新西兰的几维鸟和加拿大的北极熊都是令人兴奋的原生动物。
二、民主秩序与法治意识1. 民主政治体制:澳大利亚等国都积极倡导民主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建立了成熟的民主制度和法治体系。
2. 尊重人权:这些国家重视个人自由和人权保护,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
三、多元文化与社会包容1. 多元文化特色:澳大利亚等国的居民多元化,不同国家的移民和本土居民在这里平等相处。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丰富了社会生活,促进了文化和谐发展。
2. 社会包容性强:这些国家注重社会平等和包容性政策,致力于消除歧视和偏见,以确保所有人的平等权益。
四、开放经济与国际合作1. 开放经济政策:澳大利亚等国坚持自由贸易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国际合作。
2.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致力于推动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它们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总结:澳大利亚等国在自然环境、民主秩序与法治意识、多元文化与社会包容以及开放经济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展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和相似之处。
这些国家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模式,成为当今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国家之一。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和澳大利亚有何不同?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和澳大利亚有何不同?在全球范围内,政治制度是国家运转的核心。
政治制度的不同可以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塑造出不同甚至对立的社会和文化。
中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在中国,政治体制主要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单一制政党体制为主。
中国采用了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府等一系列相关机构。
在澳大利亚,政治体制主要采用议会制民主体制,即三权分立,政府负责行政管理,议会负责立法,司法体系则负责裁判罚款。
二、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政治文化主要是以思想家孔子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中国人一直强调公共道德、家庭和谐、个人责任以及尊重权威等观念。
而在澳大利亚,政治文化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的自由主义基础上。
澳大利亚人注重知情权、言论自由、隐私保护以及平等和人权等概念。
因此,两个政治文化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社会习惯和价值观。
三、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是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结合体。
在中国,政治经济主要是在国家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
国家控制着国内市场,进行巨额投资,调节金融市场等。
而在澳大利亚,政治经济主要是已内部自由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形式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推动,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以及企业家活力的鼓励等措施提高了澳大利亚发展速度。
四、政治制度变迁政治制度变迁是政治时代的萌芽。
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主要是由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名人所推动。
党和国家的主导权从一个政党统治和群众运动的形式逐步转向国家治理和法制化的方向。
而在澳大利亚,政治制度的变迁主要是由议会民主和平等主义的传统。
澳大利亚始终致力于民主,同时鼓励市场经济的专业化进程。
五、政治对外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对外关系的好坏不仅与国家的立场有关,还与政治体制有关。
中国的政治立场主要是独立自主和和平发展。
中国外交关系主要是以互利共赢为主导,这种做法在部分领域得到了优异的发挥和推广。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与澳大利亚有些什么不同?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与澳大利亚有些什么不同?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它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和澳大利亚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它们的政治体制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一、政治体制的根本区别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基于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国家社会主义体制。
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加议会制的民主政体。
这个差异体现在两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上。
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澳大利亚的则是议会法定权力。
二、政治参与和民主制度不同中国的政治制度并不完全民主,选举中候选人都是来自中国共产党,而非平民百姓。
而澳大利亚则是普选制度,投票人数和人口的比例是近似的,候选人也可以来自不同的政党和群体。
在这个方面,澳大利亚强调的是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而中国则强调的是发展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三、政治权力和治理方式不同中国的政治体制考虑到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全面稳定,因此政治权力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社会发展的引导,包括教育、媒体和宣传。
而澳大利亚则强调的是分权制衡,政治决策过程中往往会有多个政治机构相互制约和平衡,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公平。
四、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不同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文化强调的“勤劳、节约、忍耐、责任”等传统价值基础就反映了其对生产力和发展的看法,而澳大利亚则更注重公民个人权益和自由,提倡相互理解和尊重。
五、政治体制历史演变不同中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演变复杂,多为革命和改革的结果,而澳大利亚则相对缓和,很多政治制度是经过一些重要改革而逐步建立的。
当然,制度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两个国家不同的政治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总之,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在根本、参与方式和治理方针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
这些差异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决策和国际外交方面产生很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何不同?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何不同?受国情、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对外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一下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
一、政治关系1. 政治制度不同澳大利亚是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政治体系较为成熟,采取议会制和总督代表制。
而中国采取的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实行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主席制度。
2. 对外政策不同澳大利亚主张倡导自由、开放、多元的世界秩序,强调自由贸易和全球化。
但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注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强调统一大局和主权原则。
3. 合作领域不同澳大利亚和中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核心不同。
澳大利亚主要与其他民主国家合作,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人权、民主、法制和网络安全等。
而中国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合作,注重的是互利共赢,同时也关注国际和平和安全。
二、经济关系1. 经济体制不同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家经济主要依赖于矿产、农业、旅游业等非常规产业。
而中国则是一个快速崛起的中等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
2. 贸易依存度不同中国是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两国贸易关系十分密切。
但是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依存度远高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依存度,这一现象一直引起国内的担忧。
同时,中国在澳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3. 贸易政策不同中国实行的是进口代替出口政策,大力扶持国内产业,强调保护本土市场。
澳大利亚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主张扩大市场准入,吸引外部投资和跨国企业。
三、文化关系1. 价值观不同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和社会,尊重个人权利、言论自由以及多元社会。
但是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念依然受到思想保守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发展相对仍然保守。
2. 社交文化不同澳大利亚主张个人自由和社交随意,对交往朋友讲究个体之间的平等。
而中国比较重视彼此之间的饮食礼仪、名分和身份,以及交往中的礼节问题。
3. 文化交流不同中澳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存在,但是两个国家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法律制度方面有哪些不同?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法律制度方面有哪些不同?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中国和澳大利亚拥有着迥异的社会背景。
在这样的基础上,二者在法律制度方面自然也会存在一些不同。
下面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法律体制中国的法律体制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模式。
即中央政府有权颁布全国通用的法规和规章,而地方政府则稍作修改以适应当地情况。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上位应下,下位依上”。
而澳大利亚则是推行联邦制的国家,即联邦政府与各州和地区政府之间权力分散的一种政治体制。
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联邦法律优于地方法律。
二、法律适用范围在中国,法律适用范围是区域性的,即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仅为本国领土。
而澳大利亚则相对开放,其法律适用范围可以超出该国领土范围,并且澳大利亚也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些国际条约和协议,这些条约和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澳大利亚。
对于跨国案件,澳大利亚还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引渡协议,以保证罪犯能够被追诉到位。
三、刑事法律制度中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中心,省、市、县级人民法院参加的三级刑事审判体系”为基础。
主要的刑事处罚包括拘留和有期徒刑,而死刑在近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澳大利亚则把轻重罪行分类,采用超过200种的判决方式来惩罚罪犯。
其刑事处罚划分为轻罪和重罪,并在处罚上与中国不同,澳大利亚对轻重罪行都采取了罚款和社区服务等非监禁的惩罚方式。
四、知识产权法和商业法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法律框架比较完善,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法规,对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澳大利亚也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法规定,但相比于中国更加注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规定消费者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退货等。
而澳大利亚的商业法不仅涉及商业活动和行业规范,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性质。
五、法律传统和文化中国的法律文化悠久,历史悠久。
中国法律体系渐趋完善,其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许多法规制度都蕴含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澳洲选举制度简介
澳洲选举制度简介:澳大利亚是联邦国家,联邦政府下面是州政府,州政府下面是地方政府。
联邦政府要由在联邦大选中获胜的党派组成内阁,而州政府是经由本州的选举产生,不是由联邦政府任命。
再下一级的地方政府也是由地方居民的选举产生,州政府对各地方市政厅人员的组成也没有任免权力。
因此,选举在澳大利亚非常重要。
澳大利亚的选举制度相当完善,且有它的独到之处,澳洲独创的选举中的无记名投票被称为是“澳大利亚式投票”。
澳大利亚的选举投票制度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就是实行普遍选举制。
早在1856年,澳大利亚的南澳州就率先取消了对选民在职业和财产等方面的要求,使所有成年男子都享有了选举权。
1893 年,每个成年女子也都享有了选举权。
从那时开始,一般来说澳大利亚的公民不分男女,只要年满18周岁并且在大选前连续在澳洲居住超过了一定的期限,就具有了选民资格。
第二是强制性选民登记和投票制。
选民必须主动向选举委员会进行登记,住址若有变化也必须在投票前通知选举委员会。
合格的选民必须参加投票,若是生病或出国旅行不能参加投票,就要事先做好邮寄选票的安排。
无故不投票者会被处以罚款。
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又拒绝交罚款,那选举委员会就会把你送上法庭了。
在这种规则中蕴含着这样的理念:选举不仅是公民的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如果没有这种强制性的选举规定,选举的参选率可能会很低,选出来的人就没有代表性。
第三是平等的原则,一人一票,不能代投。
第四是选民直接选举议员。
第五是秘密投票。
选民在投票时独自一人进入四周遮挡起来的投票间,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
这种投票方式是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在一八五五年率先采用,因此被称为“澳大利亚式投票”。
第六澳大利亚选举制度里很有特色的一条,就是按优先顺序投票。
选民在选票所列的几位候选人的名字旁边的空格里要按自己对候选人的喜好程度分别写下1、2、3、4等顺序,表明谁放在第一位,谁第二,谁第三,谁第四。
别小看这个顺序,因为它往往会对谁最后当选有很大的影响。
澳大利亚国家体制 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体制澳大利亚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是两院制的民主政治的国家体制。
政治机构和习惯沿袭西方的民主传统,实行两院制的议会制度。
以及从本国的利益角度考虑,我觉得澳大利亚应该站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阵线,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本国的为了发展。
(理由:对于中东国家的问题最近的有利比亚可以借鉴,最终还是被美国强行干涉,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下,美国国际大国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而且叙利亚政府倒台,国家混乱,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均会有利可图,没必要为了中东问题和西方各个国家决裂)对于叙利亚人权问题,联合国可以派遣维和部队去协助当地政府,本国也可以在联合国需要的情况和本国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派遣部队牵去协助。
对于叙利亚事件对本国的影响,我想只要本国不主动参与那就可以将影响降到最低。
此外,万不可以维护叙利亚人权为由干涉叙利亚政治,因为这样不仅对本国的国际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这样并不能使本国在叙利亚得到多少利益,因为在美英等国都参与的情况下,自己再参与只会让叙利亚局势更混乱,没有多少积极作用可言。
如果确实需要干涉,那也只是单独的派遣部队和专家去协助当地政府恢复稳定的国家局势,不可发表或强迫叙利亚接受某些条件。
对于美英等国的态度,利比亚模式很有可能在叙利亚再度上演,这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但只要还没发展到那一步,作为澳大利亚就最好不参与其中,因为当今的国际发展趋势很难说的准。
欧盟,西方强国,发展中国家对于叙利亚问题都有不同的利益问题,为了协调各国的利益,保证叙利亚政局的稳定是关键,所以对于叙利亚事件,各国必须在叙利亚当局稳定这一方面达成共识!中东有强人专制的传统,这个比如卡扎菲,萨达姆,本·阿里等等,并且中东有石油,这就使得西方发达想方设法算计搅乱了中东政治。
专制就会有很多不平等,时间久了人们就反对政府,中东民族问题也比较麻烦,政府一般优待本民族,打压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所以,很多人不满。
叙利亚,医生出身的巴沙尔没他老爸老阿萨德那样有能力,玩不转政治,更玩不过西方。
澳大利亚为啥没有总统
为什么澳大利亚没有总统澳大利亚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其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不过由于女王住在英国,所以澳大利亚国家元首的职务一般由女王委派的总督担任,因此不需要总统。
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成员,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应该还是英国女王。
当然,现在的澳大利亚人肯定不会让英国人来管理他们的内政,于是在澳大利亚独立之时,澳大利亚人民与英国女王协商制定了一下方法。
按照现行的澳大利亚和英国法律,澳大利亚为英联邦王国成员,英国君主兼任澳大利亚君主。
因此,澳大利亚总督在一般情况下行使着国家元首的职务。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总督就代表着澳大利亚的总统。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澳大利亚法律,总督由总理提名,而由君主任命,实际上自1930后英国君主没有一次拒绝过澳大利亚总理的提名,所以实际上澳大利亚的总督任命权掌握在总理手中,这既是为什么澳大利亚总理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原因了。
澳大利亚新总统是谁1、澳大利亚没有总统,国家最高的行政领导人是总理。
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澳大利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英国国王,并任命总督为其代表,澳大利亚总督实际上不干预政府的运作。
2、澳大利亚新总理是安东尼·阿尔巴尼斯。
当地时间5月21日,澳大利亚举行联邦议会选举。
当天深夜,工党领袖阿尔巴尼斯宣布胜选,他将成为澳大利亚第31任总理,接任现任总理莫里森。
稍早前,莫里森已承认败选。
3、阿尔巴尼斯对华态度曾很强硬。
阿尔巴尼斯选举时,同样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
他在选前谈及当前中澳关系困局时,并没有过多责怪现任莫里森政府,反倒声称“澳大利亚没变”、“是中国改变了姿态”,不但没有反思澳方长期以来的不当言行,反而暗暗将产生困局的责任“甩锅”给了中方。
不过分析认为阿尔巴尼斯政府亲美同时也会寻求与中国对话。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明显区别?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明显区别?澳大利亚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不仅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政治制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以下是澳大利亚和中国政治制度的三个明显区别:1. 政治体制的不同澳大利亚是立宪制国家,政治形式为议会制和君主立宪制。
政府的权力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机关行使,三权分立。
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高度民主化,选举制度公正透明,政治活动自由开放。
澳大利亚政府的管理与公正程度较高,政治体制相对稳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而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形式为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制国家。
中国政府的权力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行使,对外还设有国防机构和外交机构。
但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比较特殊,中国共产党拥有核心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化,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央政府有很大的认同度。
2. 选举制度的不同澳大利亚的选举制度相对成熟。
选举制度透明公正,选民有独立自主选择权,国内政治竞争激烈。
选举有政治献金限制及立法委员选举普选等制度规定,选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也有较高的投票参与率。
澳大利亚的政治组织非常丰富,由许多政党组成。
比较显著的有自由党,工党和绿党等。
而中国的选举制度则相对比较僵化、不成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产生方式也不尽完善。
在中国,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可以参与国家权力机构的选举,选举不具有普遍性,制度约束不够完善,选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受到限制,对少数派的支持少之又少。
3. 政治权利的不同澳大利亚的政治权力明显倾向于保护个人的民主自由权利、平等权利等基本权利。
澳大利亚的政治制度体现更多的市民经济自由和平等权利,政治自由的实现得到了保障,体现了政府对公民选民的尊重。
中国的政治权利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平等现象,贫富不均与权力不平等现象等等,中国政治体制中,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依存,缺少真正的个人自由和平等权利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SENTATION:EXPLAINING AUSTRALIAN POLITICSProfessor David Lovell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Thursday 15 September, 2:30pmOutline of the presentationMany of you may have some knowledge of Australia, particularly as a supplier of raw materials for China’s extraordinary economic growth (and perhaps as an ‘empty’ continent, full of kangaroos), but few of you will probably know much detail about Australian politics. I will use four events as starting-points to explain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Australian politics that may seem strange to outsiders:1. In the past two weeks, the High Court of Australia declared that legislation the government had passed to deal with the influx of asylum-seekers into Australia was not valid, because it broke Australia’s obligation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refugee convention that Australia had signed. (There are at least two issues of interest here: first, that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s seeking ways to deflect the growing numbers of people who arrive in boats seeking asylum as refugees, because many Australian people are worried by this‘flood’ of refugees; second, that government legislation can be overturned by the highest court in the legal system if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gainst the Australian Constitution. Just because a government has been democratically elected, it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the rule of law.)2. The 26th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from 2007 to 2010, was Mr Kevin Rudd. (You may recall Mr Rudd because he was a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 very rare!) Mr Rudd was deposed from his position as Prime Minister by his own party,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ALP), and replaced by the current Prime Minister, Ms Julia Gillard (previously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This change of Prime Minister-ship did not take place after an election, at which ordinary people vote for their politicians, but between elections, and because of plotting within Mr Rudd’s own party. Mr Rudd was seen as ‘out of touch’ with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ALP believed it would lose the next election—held later in 2010—if he remained the Party leader. As it happened, Julia Gillard won the general election late in 2010 and was popularly ‘confirmed’ as Prime Minister, but is currently facing terrible popularity ratings. There are rumours that the ALP will soon depose Julia Gillard and replace her with a more popular leader that will boost their chances at the next election (due in 2013). What’s going on here? Why can Prime Ministers be deposed without any election? (The issue here is the nature of Australian politics, where the Head of Government is simply an elected member of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and not elected separately, like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If an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loses the confidence of his or her party,then he is unlikely to remain PM; if an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loses the confidence of Parliament, then the whole government must change.)3. Australians are currently considering a ‘carbon tax’ as a way of reducing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being emitted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as a way therefore of reducing global warming. Making things (such as electricity and heating) more expensive are generally effective ways of getting people to ‘economise’, that is, to reduce their consumption. But the problem with the proposed carbon tax—currently being debated before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is that the Prime Minister, Julia Gillard, went to the people at the last election in 2010 with a promise that she would NOT introduce such a tax. Why has she ‘broken her promise’? The answer lies in part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 elected in 2010: the Labor government is in government (meaning that it can pass its legislation in Parliament consistently) only because it relies on the support of a small number of independent politicians and members of the ‘Greens’ party (a party dedicated to environmentalism). We say that the current Labor government is a‘minority’ government. The independents and Greens who allow Labor to govern have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ver the issues that are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This has affects across many areas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it means that when people voted for Labor to govern, they did not realise that Labor would have to negotiate and compromise within Parliamen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Labor party is losing popular support.4. In 2000, the Australian public voted at a referendum to decide the issue of whether Australia should become a ‘republic’: essentially a political system where a king or queen is not the ‘Head of State’. (By a historical accident, the Queen of England, Elizabeth II, is also the Queen of Australia.) Perhaps surprisingly,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Queen of England has no political role in Australia apart from a symbolic one, and in view of the multicultural nature of Australian society, Australians voted against this change to our Constitution. Do Australians love the Queen, or the idea of monarchy, or the British connections? The real answer to the referendum result is that most Australians were not convinced that a change to the existing system would produce a better system; they decided to 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 Australians are a conservative people, in terms of their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y are distrustful of major constitutional proposals by their politicians. In general, they do not like (or trust) politicians!The speakerDavid Lovell is a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Head of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t ADFA, in Canberra, the capital of Australia. During 2004 he was Acting Rector of UNSW@ADFA, and in 2008 he was Deputy Rector. He gained his doctorate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problems of democratization. In 1992 he was the Australian Parliamentary Political Science Fellow, and in 1993 was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Russian Diplomatic Academy in Moscow. He is on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uropean Ideas, and is co-editor of its journal, The European Legac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Australian Committee of the Council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CSCAP). He initiated the University’s links with the 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2001, and has forged university links with Manipal University, India, and Airlangga University, Indonesia. He participated in the 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dialogue in Beijing in 1999, and in 2001 was a member of the Australian delegation to the Second Global Forum on Fighting Corruption in The Hague. During 2005 he was a Visiting Fellow at the ANU’s National Europe Centre and the Asia-Pacific College of Diplomacy, and concurrently held a visiting professorship at the European Information Centre in Berlin. In 2005 he was invited to the EU’s ‘A Soul for Europe’ initiative in Budapest, and in 2006 he spoke at the Beijing Forum on harmony and governance. He is a participant in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nti-Corruption Authorities, and made a presentation to IAACA’s Third Seminar in Shanghai in July 2011.He has written or edited more than a dozen books on topics including Australian politic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ystem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His most recent books and monographs include: The Transition: Evaluating the postcommunist experience (edited, 2002); Asia-Pacific Security: Policy Challenges (edited, 2003; second edn 2004); Freedom and Equality in Marx’s Utopia (edited, special issue of The European Legacy, 2004); Our Unswerving Loyalty: A documentary survey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ustralia and Moscow, 1920-1940 (with K. Windle, edited, 2008); and Protecting Civilians during Violent Conflic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with I. Primoratz, edited, forthcoming 2011).He is currently supervising two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 one looking at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anti-corruption in China; the other—a graduat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looking at the rol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hina’s political leadership.。